閱讀屋>讀後感>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通用12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1

  假期讀了三本書,《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和《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從這三本書中,我領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現在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一、讀《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有感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後,才知道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同的老師那裡,卻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責任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同形式體現在職業生活的不同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二、讀《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有感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群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說,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係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麼如何改善師生關係,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討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2.全面關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於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但它有助於師生間理解橋樑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為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為。

  總的說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係,又應該是朋友關係,否則,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那我們收穫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築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樑之才。

  三、讀《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著,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說:“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2

  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在一間很窄很小的屬窩裡發現有這麼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於是就借來也只是粗略的閱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名叫《教育漫話》。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溫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

  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著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

  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小學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說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說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說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3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

  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2、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

  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現他們的智慧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

  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匪淺,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靈活掌握程度還存在欠缺,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區別,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時使得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做的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型別。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於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有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裡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絡等。這裡是說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佈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但要張弛有度。

  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啟發:

  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經驗,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慧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慧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4

  最近我拜讀了《數學教學的激情與智慧》這本書。看完之後,讓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做為一名老師,這本書對我的啟發非常大,透過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學是需要激情與智慧並存的,根據書中舉的許多教學的案例,我也試著教學生,效果相當好,尤其是互動的部分,充分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激發了孩子的智慧。因此我將我的感受做如下概論:

  一、讓學生動,激發創新興趣

  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抓住學生們好動、好奇、求知慾強的心理特徵,加以適當地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動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實際生活情景之中,讓我們的數學問題具有生命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書中運用的透過講精彩故事、故佈疑陣、運用幽默等。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條件,創造出適合學生思想實際、緊緊圍繞教學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問題情境。

  2、寓教學內容於遊戲之中。在遊戲中學生們的興趣濃、情緒高、思維活、反應快,讓他們在動中學,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本書中《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課例與評析》中,採用了拼圖遊戲摺紙遊戲來加強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辨認能力。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對這些圖形的特徵進行比較的過程。既有獨立思考的快樂,也有合作學習的愉快,真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生命美。

  3、根據數學教具直觀性的特點,引發學生好奇、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數學教具的直觀印象,常常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有助於他們理解、掌握有關知識。

  二、讓學生想,培養創新思維

  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數學史上的費馬猜想、尤拉猜想、非歐幾何等,不知曾激發了多少數學家的創新熱情!在生命化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對學生的大膽猜想給予鼓勵,學會賞識,愛護學生的獨特思考。要知道,學生猜想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這種意識與習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恰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聯想。聯想是創新思維的翅膀,讓學生學會從已有的知識入手,採用由此及彼、化生為熱、化繁為簡、化整為零、化部分為整體的思維方法。把一個未知的問題轉化到已知的問題。聯想是從一個數學問題到另一個數學問題的心理活動,即尋找一個我們熟悉的相似問題或者找到與題目接近的原理、方法,變通運用這些知識,從而使問題獲解的過程。學生們透過聯想——轉化——解決的學習過程,既培養了創新思維,又深刻地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之美、成功之樂。

  三、讓學生炫,增強創新意識

  學生們都愛表現,希望在學習上能得到別人的關注、肯定、讚賞,但苦於沒有這樣的機會,於是,我們就可以多創造一些機會來讓他們炫起來。讓學生們炫,炫出他們獨具個性的風采,讓他們在炫的體驗中增強創新意識,加深對數學之美的感受。

  要放手讓學生炫。教師要解放思想,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的潛能是令人難以估量的。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已出題,編題考考其他同學,其他同學有疑問的或不懂的還可以舉手向小老師請教,學生們在出題、答題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讚賞,他們就會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同時在出題、答題的過程中,他們也鞏固了知識本身的內容,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對數學這一門學科的生命意義之所在也就更有自己的心得。

  透過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幟,要讓生命教育落實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在課堂之中,就需要創造生命化的課堂、生命化的校園。在教學中老師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的、開放的課堂。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5

  第一次聽課後,梁校長給了我一份《小學數學教學研究》。,雖然我只讀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說法和提供的實際案例,確實讓我有所感悟。

  數學概念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去學懂的。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同樣需要學生親歷和體驗。老師講出來的概念大多會成為學生的短暫記憶或學生做題時硬記的方法,而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真正掌握,不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不斷積累、漸進,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才會轉化為學生內部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學生在不斷的運用中進行鞏固,在鞏固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這樣才可能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能把已學知識進行遷移,達到知識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計算能力,必須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和計算能力的形成同步發展。

  很多知識在我們看來是簡單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這些我們一看就懂的知識、方法透過教學轉變為學生的思想、思維方法正是作為一名教師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導學生就需要老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就要我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態度,心理特徵等等。例如: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就要透過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觀地進行教學,逐步培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在計算的教學中,同樣也需要深入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就像課件中提出的小學生計算錯誤的歸因,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和總結的。小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跟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也是有很大關係的。知道出錯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學環節、內容、重難點等等。

  現在,對數學教學還處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透過不斷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對數學教學有越來越深入的認識。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6

  利用假期時光,根據個人的教學狀況和麵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資訊帶給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構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忙每一位閱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著一次重新認識自我、審視自我的過程。試問自我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我,看一看你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閱讀中,發現原先在應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帶給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先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僅如此,書中所帶給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帶給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我怎樣以身作則,幫忙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瞭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幫忙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於實踐,改善教學。

  超多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時候應當著眼於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個性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群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忙營造適宜於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群眾,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透過廣泛的閱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潛力,有助於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蘊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為真正好處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育者的尊嚴”。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7

  如果孩子生活在讚賞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鬥;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我周圍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幫忙中,他便學會關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親情、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完美的世界。

  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個用心、樂觀、進取、勤奮、堅強、勇敢、好學、豁達、善良、聰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極悲觀自卑,而是外界壓抑的結果。多給學生說“我期望、我推薦、你覺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徹底改變評語中“該生”怎樣樣,寫出“你”的特點、對你的推薦、對你的期望,要點燃學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現學生高高興興進學校,而一部分學生“雙差”而出。

  教育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為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性潛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職責。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問題是家長缺少教育觀念!家長會必須要給家長講清楚:

  1、儘量多表揚孩子,輕易不要批評他們,因為他們已經長大。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進步,不要因為考試失誤而責備學生。

  3、多瞭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必須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要談心,要溝通,但決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不能在別人面前說孩子的缺點,堅決不能給孩子下結論。

  5、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學會關心、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負責。

  6、必須要給孩子做表率,經常與學校溝通。

  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知識、尊重社會,學會尊重、學會關心能夠作為高一德育培養的目標的主要目標!

  青年教師應努力實現三個突破:首先突破課堂關,要熟悉教材,善於組織課堂,掌握必須的教學技巧;其次突破知識關,要超多做題,研究高考,明確每節課該講什麼,重點是什麼,能圍繞中心講課,提高教學技巧,做一名優秀的“演員”;第三突破教學關,講解深入淺出,方法靈活多樣,“教”“學”並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優秀的“導演”。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的學生。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教學是一種對話、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教學相長。

  教師不僅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學會知識;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潛力是教學的關鍵。

  新教學觀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潛力,在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會學。這種參與不僅僅僅是簡單的課堂提問!

  新教學觀首先要求教師要吃透學情,要明白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在什麼狀況下能發揮潛力!興趣、方法、習慣、性格、個性、心理品質、目標、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視。

  小學教育的核心在於喚起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基本的學習行為習慣,懂得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進而掌握基本的知識(知識決不是第一位的目標)。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8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如果孩子生活在讚賞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鬥;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幫助中,他便學會關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親情、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

  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個積極、樂觀、進取、勤奮、堅強、勇敢、好學、豁達、善良、聰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極悲觀自卑,而是外界壓抑的結果。多給學生說“我希望、我建議、你覺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徹底改變評語中“該生”怎麼樣,寫出“你”的特點、對你的建議、對你的期望,要點燃學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現學生高高興興進學校,而一部分學生“雙差”而出。

  教育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為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效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問題是家長缺少教育觀念!家長會一定要給家長講清楚:

  1、儘量多表揚孩子,輕易不要批評他們,因為他們已經長大。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進步,不要因為考試失誤而責備學生。

  3、多瞭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要談心,要溝通,但決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不能在別人面前說孩子的缺點,堅決不能給孩子下結論。

  5、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學會關心、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負責。

  6、一定要給孩子做表率,經常與學校溝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識、尊重社會,學會尊重、學會關心可以作為高一德育培養的目標的主要目標!

  青年教師應努力實現三個突破:首先突破課堂關,要熟悉教材,善於組織課堂,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其次突破知識關,要大量做題,研究高考,明確每節課該講什麼,重點是什麼,能圍繞中心講課,提高教學技巧,做一名優秀的“演員”;第三突破教學關,講解深入淺出,方法靈活多樣,“教”“學”並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優秀的“導演”。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的學生——新教學觀。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教學是一種對話、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教學相長。

  教師不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學會知識;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

  新教學觀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潛力,在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會學。這種參與不僅僅是簡單的課堂提問!

  新教學觀首先要求教師要吃透學情,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能發揮潛力!興趣、方法、習慣、性格、個性、心理品質、目標、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視。

  小學教育的核心在於喚起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基本的學習行為習慣,懂得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進而掌握基本的知識(知識決不是第一位的目標)。

  教育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為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效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

  把微笑帶進課堂,把競爭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傳遞給每位學生,把和諧的微笑送給每一位學生。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9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裡,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10

  在假期我認真讀了“學會為人生護航”這本書,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對後進生的教學更有了比較清晰地教學思路。下面便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一、教師對困難學生的尊重和接納,是使他們輕鬆愉快地學習的重要條件

  一般來說,這些學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經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師對自己“以誠相待”,不歧視,不諷刺,不打擊,不揭短。他們有一個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對他們抱有誠摯的愛,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熱愛學生,融洽的師生感情是轉化後進生的思想基礎和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愛生的情感投射到學生心裡。比如,在數學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時,隨之對他們投去一個充滿信任的、親切的目光,一張和藹可親的笑臉等都會在他們心中掀起波濤。老師心中有他們,他們心中才會有老師,師生感情上的一致性,會引起雙方資訊的共振,此時學生的接受能力最強,教學效果最佳。

  二、改進教法,加強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理解困難、思維能力差,因此根據教材的不同特徵,教法上要不拘一格,靈活多變.講課時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儘量降低學習坡度,分散難點,給予模仿性練習的機會。還要加強變式訓練,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情況及時得到反饋。講授速度要適合他們的接受情況,講課語言應儘量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另外特別應加強直觀教學,凡能利用直觀教具的應儘量利用。提問時應該選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評價時,特別應注意他們的進步處和閃光點,及時予以鼓勵,耐心鼓勵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善於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具體事物去說明數學知識,用數學知識去解答學生感興趣的實際問題.從這些學生常見又感興趣的事物中提出他們沒有想到或解答不了的問題,能有效地激發求知慾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三、降低要求,減輕作業負擔,幫助困難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

  對於數學作業,應以課本為主,不搞偏題、怪題,不搞題海戰術。題量要適中,可以結合學生能力,不搞一刀切,作業數量和難度可作適當調整。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髮現解題規律,掌握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數學題目千變萬化,但其規律和型別都是有限的,引導學生抓解題規律,用規律指導練習是搞高質量,減輕作業負擔的根本途徑。

  由於種種原因,學困生的學習不僅僅是來自於學業本身,還有可能來自於外界的各種壓力,這其中就不乏有教師的“一筆”。所以教師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身邊的學困生,重新尋求一種教育方法,使這些孩子能夠早日重拾學習的信心與樂趣,綻放出和別的孩子一樣燦爛的笑臉!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11

  《走出教育教學誤區》是一本教師職業發展叢書之一,因為教師職業已經成為終身發展角度展示了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誤區進行具體詳細的闡述,為教師的職業發展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及改正的方式方法指明瞭方向。是一本極其實用的有價值的工具書,值得同仁們品讀。

  高素質的教師不僅應該是有知識、有學問的。而且還必須是有道理、有理想、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的人,不斷超越自我的人。應該是專業學科領域的專家或者是傑出的的代表。古往今來對教師這個職業都具有雙重的要求,即“教書育人”孔子十分重視師德的修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不僅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身正為範。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正確的方式方法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這本書編者用了六章從與新課理念形式面精準的地指出我們對新課程理念中存在的誤區並改正的過程和方法。新課堂教學走入歧途寫明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誤區真實生動的再現課堂教學中歧途的原因解決的辦法,再現師愛無愛,把愛的方式方法闡明詳細具體,真可謂說道讀者的心坎裡總之這本書用極為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了教育教學存在的誤區。用真實案例剖析用先進的思想理論指導教師的誤區,這是一本心與心溝通的讀物。為我的今後的專業少走彎路,儘快的成長指明瞭方向。

  讀了此書讓我看到教學實踐自己所範的錯誤,都是有意或無意之間。真讓我看到編者們總結的方法指導明確具體受益匪淺真是讓我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更加堅定自信的為學生服務。為孩子們的成長加油助力。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12

  加拿大馬克斯範梅南教授所撰寫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從實際情境與現象中探討教育學的問題,提出了以責任和使命為基礎的“教授法”,為理性的教育學注入了豐富的情感,範梅南明確地道出了著作此書的目的性:“新教師可以感到本書不僅引導他們更善於反思,併為其提供許多源於生活的經驗,這些經驗使得對教育學的反思首先是有意義的,並且是可以實現的。有經驗的教育家從書中找到其個人經驗的例項,從而希望以一種深思的方式再次回顧這些經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優先考慮孩子們的幸福,認真地對待年輕人,始終能從孩子們的角度來考慮教育方面的問題”。

  這部書在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本書理論的東西比較深奧,並不能一下子讀懂,但它舉了許多生動的事例,透過這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讓我們更多地瞭解學生,瞭解教育的真諦是什麼。讀完此書,促使我反覆思考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在落實課改精神,全面推進素質化教育的今天,我們教師該如何應用教學機智,搞好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教學機智在當今課改新課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傳統教學重視教師依靠本身的素質和瞬時智慧所表現出來的教育機智,關注的是課堂教學流程,強調順著教案走。而新課程則強調課堂學習,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這種開發性的課堂好比戰場,瞬息萬變。學生的思維變化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學生對課程的多元化反應以及個別差異等價值取向,使得課堂教學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現代課堂教學對教師的課前準備和課堂的現場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學習,更多地表現為針對某一個教學環節的一種或幾種教學預案,更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更強調順著學生的思維走。教師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資訊的能力,而且要能夠靈活果斷的採用恰當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才能有效地推進教學發展的程序。

  範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學機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靈活創造的能力,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素質之一,它也是教師管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獨特的能力駕馭課堂,用教學心理對待偶發事件,把握教育契機,都是教學機智發揮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當教師用赤誠的真心去愛每一位學生時,才會消除“火暴”脾氣、減少“急躁”情緒、避免對學生疾風暴雨般的“訓斥”,以“溫柔”的方式去開啟和誘導學生。善於以平靜的心態,運用含蓄幽默的教學機智來融洽師生關係。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因為許多偶發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只有教師擺正了他們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夠對他們的行為“容忍”,不發火、不動怒,對事件進行冷靜的、超常規的處理。

  (2)要有敏捷的思維。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善於因勢利導,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特別是遇到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如何在不傷害學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師的威信,消除學生的牴觸情緒,並轉化其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發散性的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抓住教學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同學,把握教育契機利用獨特的能力來駕馭課堂,才既能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又能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使教學機智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出良好的作用。教師既要利用教學機智引導、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又要對偏離課堂內容、誤入歧途、有悖教學目標的學生思維及時堵住,做到斷流時導,漫溢時堵,堵導並用。

  (4)教師熟悉教材、教法和學生是實施課堂教學機智的前提和基礎。熟悉教材,教師就會對講課滿懷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師就能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有效創設教學情景;熟悉學生,教師就能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教師做到這“三熟”,就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發現問題,迅速判斷,妥善處理;還可以儘快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案,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5)教師必須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一方面,要鍛鍊自己的言語表達能力,使課堂教學用語具有簡明扼要,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等特點,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鍛鍊非語言表達能力,要講究語音、語調、語速的變化,做到抑揚頓挫,並伴隨著適當的表情和手勢等,表達一定的知識資訊。

  總之,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熔鑄的合金。我決心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爭取做一個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好教師。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