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成語故事

歷史成語故事

歷史成語故事 15篇

歷史成語故事 1

  東漢時,蓋勳因為人正直,很有才幹,被舉為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勳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管轄,而梁鵠又是蓋勳的朋友。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幹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於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於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勳商量究竟該怎麼辦。

  也正巧,蓋勳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並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勳聽了斷然拒絕說:“為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為。”

  之後,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勳打比方規勸梁鵠說:“餵養鷹鳶,要使它兇猛,這樣才可以為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麼用呢?”

歷史成語故事 2

  【背水一戰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透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瞭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計程車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 望梅止渴成語故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有一次曹操帶兵在外行軍,一時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都渴極了,曹操就騙他們說:“前面有個大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聽了,一個個都流出了口水,暫時止住了口渴。

  【 紙上談兵成語故事】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後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死了。

  【三顧茅廬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裡。

  謀士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樂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劉備十分歎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

  【臥薪嚐膽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四面楚歌成語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以後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得無以為生,而求助於別人時,別人又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指鹿為馬成語故事】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歷史成語故事 3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十分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訊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明白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必須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之後,又打敗了劉備,佔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歷史成語故事 4

  涸轍之鮒

  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莊子的學者。由於過分專注於著書立作,不太注重生產,所以生活得很是窮困潦倒,經常因為沒錢買糧食而飢腸轆轆。

  這不,莊子家又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無奈之下,他只好硬著頭皮到監理河道的監河侯家去借點糧食。監河侯本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但看見這麼清高的莊子登門求助,便爽快地答應借糧,同時說道:“借你糧食當然可以,不過得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稅之後才能借給你,你覺得如何呢?”

  莊子見監河侯不太樂意馬上借糧,非常生氣,只見他憤怒地對監河侯說:“我昨天從家裡走了很遠的路到你這裡來,走在半路上,突然聽到喊救命的聲音。我當即朝發出聲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來是躺在乾枯的車溝裡的一條小魚在呼救。”莊子嘆了口氣接著說:“它見到我,像遇見救星般向我求救。我當時連忙上前去問道:‘小魚啊,你為什麼來到這裡?’小魚回答說:‘我原本住在東海,今天不幸落在這車溝裡,快要死了。先生,請你給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的小命吧!不然我就死定了!’”

  監河侯聽了莊子的話後,問他是否給了小魚水救助它。莊子冷冷地說道:“我當時說:‘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勸說吳、越兩國國王,把西江裡的水引來救濟你,讓你隨江水愉快地游回東海去,你看如何呢?’”

  聽到莊子的這番話,監河侯傻了眼,對莊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便說:“那怎麼行呢?”

  “是啊,鯽魚聽了我的主意,當場氣得睜大了眼,氣憤地說:‘我失去了依賴的水,沒法活下去。我現在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來西江水,我早就死在這裡了。那時候,你只能到賣魚乾的店鋪裡去找我了。’”

  這段故事史書記載:“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聲。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後人據此,引申出成語“涸轍之鮒”。

  ——《莊子·外物》

歷史成語故事 5

  【成語】: 驚弓之鳥

  【拼音】: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釋】: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處】: 《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鑑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舉例造句】: 紹聞是驚弓之鳥,嚇了一跳。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一回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傑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贏。他的射箭本領在當時可稱是舉世無雙。

  有一天,他和魏王並肩站著,天空中忽然飛過一群鴻雁。

  更贏很自信的對魏王說:“我可以用弓聲就把飛鳥給打下來。”

  魏王很懷疑。

  正在那是,一隻孤雁很低很慢的飛過。鳴聲悽慘。更贏見了,就張著弓,扣著弦,砰的一聲,直入雲宵。那孤雁果然應聲落地。

  魏王驚歎之餘,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更贏解釋說:“那孤雁飛得低且慢,因為它已經受過箭傷;它鳴叫的聲音悲而哀,因為它離了群。身傷心碎,突然發出弓弦的聲音使它心跳加速,極力上衝,但受傷的兩翼卻無力上升,體重失去平衡,墜落下來。正如人們吃飯時,突然聽見雷聲,筷子落地的情況一樣自然而平常。”

  後人根據上面的故事,做成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形容先前多次受過驚嚇的人,忽然遇到同樣可怕的事物,就嚇得魂飛魄散,驚惶失措,不知如何去應付新的環境。

歷史成語故事 6

  直言不諱

  公元383年,東晉軍在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軍,孝武帝命劉波坐鎮北方。劉波身患重病,估計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已經無能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諱地把自己的情況與治國建議講出來,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裡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裡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畫蛇添足

  古代楚國有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畫蛇添足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於是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還能夠為它畫腳呢!”他還沒有畫完蛇的腳,另一個人的蛇就畫好了,那個人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隨後喝完了那壺酒。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菸,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瞭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裡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裡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定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囉”禮。很多人對囉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囉禮的人治國就瞭如指掌。

  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成語故事》中的成語是從人們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語中精選出來的,這些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瞭解歷史、學習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歷史成語故事積累 ,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成語故事 7

  東漢末年,河南太守李膺名聲很大,輕易不接見客人。有個10歲的孩子,名叫孔融,他偏要去見見李膺。

  太守府門庭森嚴,孔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大人的親戚。”守門人陪送他去見李膺,可李膺不認識他,問:“你是我的什麼親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很有交情。我和你不是世交嗎?”李膺的賓客們見他才思敏捷,很善於講話,都感到驚奇。只有大夫陳韙不以為然,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然後窘得陳韙半天說不出話來。

  孔融長大後中,做過北海相等官,是歷史名人。

  了了:明白。“不甚了了”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引伸過來。形容不十分了解。

歷史成語故事 8

  共工炎帝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

  祝融與共工戰《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歷史成語故事 9

  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裡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僱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先並不認識,此刻碰在一齊,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但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齊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藉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瞭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裡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歷史成語故事 10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到了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定是有作為的,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隊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隊伍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在經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的意思。

歷史成語故事 11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非常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歷史成語故事 12

  成語的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一

  【成語】: 過門不入

  【拼音】: guò mén bù rù

  【解釋】: 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成語故事】:

  遠古的時候,洪水氾濫。堯帝命鯀治水。鯀用土石來堵掩兇猛的洪水,結果失敗了,被堯處死了。

  舜即位後,又命令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吸取父親的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把溝渠的水導人江河,又把江河的水導人大海。13年如一日,天天帶領百姓奮戰在治水工地,有三次路過家門口都顧不上進去看一眼。他這種三過其門而不入的犧牲精神得到後人的稱頌。

  這個成語形容忠於職守,公而忘私。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二

  【成語】: 海角天涯

  【拼音】: hǎi jiǎo tiān yá

  【解釋】: 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極遠。

  【成語故事】: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兩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韓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比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但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當他正打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訊息,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這句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三

  【成語】: 害群之馬

  【拼音】: hài qún zhī mǎ

  【解釋】: 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成語故事】:

  傳說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一位叫大隗的神。他遇到一個牧馬兒童,就問:你知道具茨山往哪走嗎?牧童答到:知道。黃帝感到這小孩不簡單,就問他如何治理天下。牧童答到:治理天下跟牧馬一樣,只要去其害馬者(除掉害群之馬)就行了。黃帝一聽,趕忙叩頭致謝,稱牧童為天師。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四

  【成語】: 邯鄲學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解釋】: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成語故事】:

  據說,趙國的首都邯鄲的人走路的姿態很好看,動作非常優雅、輕快。

  燕國有一個少年聽到這個傳說,非常羨慕邯鄲人,就走了很遠的路去趙國,想學習邯鄲人走路的方法。剛開始,他整天站在街頭,仔細研究每個人走路的姿態,再慢慢模仿他們,可是都沒有成功。後來,他想可能是受到過去走路習慣的影響,所以,他決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從那時候起,他更專心研究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不過,再怎麼努力他還是學不會,最後他只好放棄。可是,因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乾二淨,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走路,只好一路爬著回去。當別人看到他的樣子,都忍不住笑他。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五

  【成語】: 河伯為患

  【拼音】: hé bó wéi huàn

  【解釋】: 指歪門邪惡的風氣。

  【成語故事】:

  “抱朴子”裡記載一個傳說,曾經有個叫做馮夷的人,因為渡河的時候不小心淹死了,所以天帝就封他為河伯。但是,在戰國魏文候的時候,發生過和河伯有關的故事。

  西門豹是當時魏國的鄴縣縣令。他一到鄴縣上任,就調查清楚地方上的三老和廷掾一起勾結了巫師騙錢。這些人恐嚇老百姓說:“河伯每年要娶一個妻子,否則這裡一定會發生水災。”他們不但搜刮老百姓很多錢,還淹死了不少女孩。於是,西門豹為了整頓當地的風氣,就決定要剷除這些人。他利用智慧,騙三老和巫師說那女孩並不美麗,河伯不會滿意,因此要三老、廷掾和巫師轉告河伯,然後二話不說就把那些人丟入河中。

  後來,西門豹帶著老百姓開挖水道,引來河水灌溉農田,老百姓從此便過得很幸福,也不再擔心河伯的問題了。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六

  【成語】: 河東獅吼

  【拼音】: hé dōng shī hǒu

  【解釋】: 比喻悍妒的妻子對丈夫大吵大鬧。

  【成語故事】:

  陳季常是蘇東坡的好朋友,他喜歡研究佛學,只要談起佛理,他就會滔滔不絕的說個沒完。季常的妻子柳氏是河東人,非常的兇悍,季常怕得要命;有一次,蘇東坡去看季常,還沒踏進門檻,就聽到一聲大吼,緊接著一陣柺杖落地的聲音,蘇東坡被嚇得連退三步,楞了一會兒,才趕緊跑進去探個究竟。他進門一瞧,不禁笑了出來,原來,柳氏正豎著眉瞪著眼的罵著陳季常,而陳季常躲在一旁發抖,口裡連連稱是。於是,蘇東坡題了一首詩送給陳季常,那首詩是這樣寫的:誰似龍丘居士賢,談空說法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有誰能像龍丘居士(也就是陳季常)那麼有才能呢?談起佛學、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覺,但是一聽到妻子的怒罵聲,就嚇得連柺杖都離了手,茫茫然不知所措。”

  “河東獅吼”也叫做“季常之癖”,因為河東是柳氏的故鄉,所以蘇東坡稱她為河東獅子。“河東獅吼”是形容妻子的兇悍,而“季常之癖”則用來指怕太太的'人,兩句成語的意思是一樣的。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七

  【成語】: 涸轍之鮒

  【拼音】: hé zhé zhī fù

  【解釋】: 涸:幹;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鮒:鯽魚。水乾了的車溝裡的小魚。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成語故事】: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註釋

  貸――――借貸。

  諾――――答應的聲音。好、可以的意思。

  哉――――文言語助詞。呢、嗎的意思。

  激――――引導。

  邑金―――封地上所得到的財產收入。

  肆――――賣東西的鋪子、商店。

  評點

  作者用十分簡練的文筆,描繪出一個吝嗇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誠心誠意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決不能只說大話,開空頭支票。

  經典的歷史成語故事八

  【成語】: 鶴立雞群

  【拼音】: hè lì jī qún

  【解釋】: 象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裡顯得很突出。

  【成語故事】:

  晉朝時,有一個人叫稽紹,是晉惠帝的侍從官。一次,河間王聯合成都王侵犯京城。稽紹隨惠帝前去征討,結果打了敗仗,許多將領、官員和侍衛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只有稽紹保護著惠帝,始終不離左右。許多人看到稽紹奮勇殺敵的情景都很受感動,有人對司徒王戎說:稽紹真像一隻野鶴站立在雞群中一樣,儀表出眾,氣度不凡。這個成語形容人的才能或儀表非常突出。

歷史成語故事 13

  削足適履

  春秋時期,發生了兩件骨肉相殘的事情。這兩件事情影響很壞,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晉獻公與公子申生的事情。

  晉獻公在晚年時非常昏庸,寵愛妃子驪姬,對她言聽計從。驪姬想讓兒子奚齊當太子,就與奸臣私通,一起商量著如何對付他們的眼中釘——太子申生。

  一次,驪姬用蜂蜜擦頭,引來不少蜜蜂,然後命申生用扇子驅趕蜜蜂。結果,晉獻公在高臺上看到,真的以為申生有戲母之心。晉獻公勃然大怒,從此斷絕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寵,只得自殺。

  驪姬還在獻公面前,說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壞話。獻公聽信讒言,派人去殺重耳。重耳、夷吾見勢不妙,只得逃出晉國,另尋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棄疾與楚靈王的事情。

  楚靈王曾經傳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棄疾去管理被滅的蔡國,而他統率軍隊出征,攻打東方的徐國。公子棄疾見國君不在國內,就帶兵回國,殺死了楚靈王的兩個兒子,擁立他哥哥的兒子子比為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靈王聽說公子棄疾掌握了大權,自己又沒有辦法打回去,氣得上吊自殺。公子棄疾見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索性逼子比自殺,自己從後臺走向前臺,做了楚王,歷史上稱他為楚平王。

  這兩件事,一件是父親逼死兒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說起來都令人連打冷戰。

  《淮南子·說林訓》在評論這兩件事情時說:“這種骨肉相殘的事,好比為了適合鞋子的尺寸,把腳削小;為了適應帽子的大小,把腦袋削小一樣,愚蠢透頂。”

歷史成語故事 14

  聞雞起舞

  【解釋】

  凌晨聽到雞鳴就起來舞劍,形容有志者及時奮發的精神。

  【成語故事】

  西晉時的祖逖,從小勤練武術,鑽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

  劉琨也是個有報負的年輕人,兩人很快便成為好朋友。這天晚上,半夜過後,祖逖忽然被一陣雞鳴聲吵醒,他連忙把劉琨喚醒說:“這雞鳴聲把人吵醒,雖然很討厭,但我們可以趁此機會早些起床練習武藝。”

  “好啊!”劉琨欣然同意。於是兩人來到院子裡,專心地練起刀劍來。從此,兩人每到夜半,一聽到雞鳴,便起床練劍。

  當時,祖逖看到國家被匈奴軍隊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著急,立刻上書皇帝,請求率兵北伐,收復失地。

  皇帝很高興,封祖逖為“奮威將軍”,帶領軍隊北上。由於祖逖和劉琨作戰英勇,不久便收復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臥薪嚐膽

  【解釋】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每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原來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伕,日夜侍候馬匹。

  對於一個君王來說,這實在是非常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一定要恢復自己的國家,所以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

  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子。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臥薪嚐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準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毛遂自薦

  【解釋】

  指自己推薦自己去擔任某項工作或職務。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軍隊包圍了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說服楚王與趙國結盟出兵,解救趙國。平原君打算從手下三千多門客中挑選二十人做隨從,但挑來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著急時,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說:“讓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隨便到哪裡,都好象錐子放在布袋中,一定會露出尖鋒來。可你來了三年,沒人說起你的大名,可見沒有什麼才能啊。”毛遂說:“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裡,早就會脫穎而出,何止露出一點尖鋒呢!”平原君見他說的有理,便帶毛遂等二十人來到了楚國。

  平原君請楚王結盟出兵,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十九個門客十分著急,但卻沒了主意。

  毛遂按劍上前說:“訂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無非利害二字而已,這樣明白為何現在還不決定!”楚王大怒,斥道:“我與你主人說話,你來幹什麼?還不與我退下!”哪知毛遂不但沒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幾步說:“現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萬兵馬都沒有用了!”楚王自知理虧,又怕毛遂真的動武,一時無言對答。毛遂繼續進逼說:

  “其實,楚國有五千裡遼闊的土地,幾十萬雄師,這麼強大的國家,為什麼要害怕秦國呢?大王不同意楚趙聯盟,難道要等秦國逐個擊破,坐以待斃嗎?”楚王聽了連連點頭,答應與趙國訂盟,出兵解趙國之圍。

  虛位以待

  【解釋】

  空著位置等候

  【成語故事】

  戰國時,魏國的信陵君為人忠厚、仁愛,對門客都以謙遜的態度對待。當時,信陵君聽說大梁城門的守門官七十歲老人侯嬴是個賢人,家境貧窮,便派人帶著大量財寶,前去聘請他。但是,侯嬴並不接受。

  信陵君知道自己怠慢了高人。於是便讓人駕車,親自前去迎接侯嬴。還把車上最好的位置留給侯嬴。侯嬴故意穿上破衣服,毫不客氣地坐在空位上,一句謙讓的話也沒說。

  馬車行到中途,侯嬴又忽然提出要去探訪一位屠夫朋友朱亥。他在朋友那裡故意拖延時間,要看信陵君的反應,但信陵君一片和顏悅色。

  這年,秦國圍攻趙都邯鄲,魏國派大將晉鄙率軍十萬前去救趙。為此秦王派使者威脅魏王。魏王忙命晉鄙大軍留在路上,不再前進。

  信陵君多次懇求魏王讓晉鄙發兵,魏王終是不肯。侯嬴給信陵君出主意說:“只要派人偷取大王的兵符,便可假傳命令,要晉鄙出兵了。”接著,侯嬴又給信陵君出主意,叫他去找大王的寵妃如姬,讓她去偷大王的兵符。

  信陵君拿到了兵符,便想馬上出發。侯嬴提醒他說:“你把我的屠夫朋友朱亥帶上,以防萬一。”

  信陵君帶著朱亥來到大軍駐紮地。晉鄙見了兵符懷疑說:“大王既叫我暫不前進,又怎會隨便叫你替代我呢?”晉鄙的話音剛落,朱亥從袖裡拿出四十斤重的大鐵錐來,一下就把晉鄙打死了。

  信陵君高舉兵符,篩選了八萬精兵,打敗了秦軍,解救了趙國。

  一飯千金

  【解釋】

  吃了別人一頓飯,就拿千金來報答。比喻受恩厚報。

  【成語故事】

  漢高祖劉邦身邊有一員大將軍名叫韓信。他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討飯過日子。韓信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飢。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老婆婆說:“我不要你報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韓信滿臉羞愧。從此,他認真讀兵書,練習武藝,決心做個有用的人。

  鄉里有一個惡少,在街上碰到了韓信,就大聲對他說:“看你整天舞槍弄棒,像個有膽量的人。來來來,你敢拿劍刺我嗎?要是不敢,你就從我這胯下爬過去!”韓信心想:“如果我拿劍刺他,豈不犯了殺人罪?日後還有什麼前途呢?不如寧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時之勇為好。”於是,他伏在地上,從那個惡少的胯下爬了過去。周圍看熱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後來,韓信投奔到漢王劉邦門下,受到重用,拜為大將,並授以調兵遣將、行軍佈陣的大權。韓信經過認真訓練兵馬,率領漢軍東征西討,終於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項羽,協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韓信被封為楚王,回到了故鄉,派人去找給他飯吃的老婆婆。韓信見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並送給她一千兩黃金。曾經侮辱過韓信的那個惡少卻嚇得直打哆嗦,韓信用手拍著他的肩膀笑著說:“你不必害怕,過去的事算了。”又對左右的將士說:“這位將士從前羞辱過我,其實是激勵我上進啊!讓他做箇中尉吧!”韓信念念不忘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對曾欺負過自己的人,也沒有報。相反,加以原諒和提拔。他這種氣度,是值得敬佩的。

  禮賢下士

  【解釋】

  尊重有才德的人,屈己延聘有識之士。

  【成語故事】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遊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梁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藥煎藥,喂水餵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為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為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為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為國家推薦人才,心裡十分讚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為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裡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讚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歷史成語故事 15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給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出處:《唇亡齒寒》選自《春秋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唇亡齒寒: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呆若木雞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提了。

  【出自】:莊周《莊子·達生》與列禦寇《列子·黃帝篇》

  呆若木雞:呆:發傻;宛如木頭做的雞一樣。不是驕氣,不是盛氣,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斂。這個成語引申為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推陳出新

  【出處】:清·戴延年《秋燈叢話·忠勇祠聯》:“不特推陳出新,饒有別致。”

  【釋義】:指對舊的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造出新的文化。

  【成語典故】:當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浪費的現象,這無疑是倉儲管理史上的創舉。

  勳冠三傑

  【出處】:《漢書·高帝紀》:“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釋義】:功勳超過漢朝開國的三大功臣蕭何、張良和韓信。

  伐功矜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釋義】: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歷史成語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