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轉:半瓶陽光專業力作:04年《教師之友》讀後感

轉:半瓶陽光專業力作:04年《教師之友》讀後感

轉:半瓶陽光專業力作:04年《教師之友》讀後感

一些事件正在趕往昨天的途中

04年《教師之友》讀後感系列

作者:半瓶陽光(蕭山新教育實驗區派來的訪問學者)

前言:

我到達成都機場的時候,忘了一件特重要的事向來接我的李主編敬禮,因為我左手拿著手機,右手提著電腦。我很惴惴不安,一來是因為我在論壇上許過這樣的諾,二來是因為這樣的場景已在我腦海裡預演了好幾遍的,結果還是落空了。主編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即是說,來這裡,你首先要學會眼高,只有眼高,才能手高。只有學會俯視,才能學會飛翔。我誠惶誠恐地答應著,用成都話說那叫心裡頭著-實沒底。

第一頓飯吃的是成都特色的火鍋,店名叫紅燒坊,每人一鍋,精緻而豐富。他們為我點的是最不辣的那種,可我的嘴巴還是麻得失去了知覺,只覺得有些細細如絨毛一樣的小針在刺我的嘴,於是狂灌蘋果汁。不過奇怪的是,十五分鐘以後,我的知覺全部甦醒,美不甚收,意猶未盡啊!紅燒坊一群年輕的男孩齊唱《明天會更好》給我們送行,這真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編輯部在一幢新建的教師公寓樓裡,所有裝置一應俱全,超出我想象的好。陽臺上有一套木製的桌椅,卓爾不凡,親切舒服。我,李主編,成都晚報的美術編輯盧浩,坐著喝著茶,沒有絲毫的拘謹,沒有絲毫的不安。他們正在為一所學校做文化設計,那些創意和構思,在我聽來就像一個真實的童話,這真是一群為教育而生存的人。在這樣的談話裡我只能頻繁地加速對自己的否定,李主編說:最難改變的是觀念,就文章而言,從粗坯到精品的嬗變是很容易的,只要你的腦子裡沒有已經僵死的觀念。從明天起,你花三天時間解讀04年全年的《教師之友》雜誌,然後寫出系列讀後感,記住,你既要有一個教師的視野,也要有一個編輯的視野。雖然你只是訪問學者,在這兒只呆半年,但是我希望你能有些真正的收穫!

凌晨1點半,我站在成都一幢高樓的陽臺上對自己說:來吧,考驗你的時候終於來到了!

(一)、對峙的結果沒有輸贏只有融合

我在清晨走進了整齊地擺滿了《教師之友》的儲藏室,找齊12本雜誌一點也不難,但閱讀它們,尤其是要想李主編要求的那樣去閱讀,我覺得還是有點艱難。一開始我就遇到了問題,我的閱讀從04年第一期開始,與03年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刊名下的那句彰顯雜誌理念的話,04年之前:是堅持教師立場,04年開始換成了全面服務教師專業化發展。我還暫時沒有辦法領悟他們的本質區別,但我不打算馬上求教。

我知道我很多的閱讀障礙是來自於我對這本雜誌,以及他們的論壇,他們這個群體的陌生。當我興致勃勃地翻閱他們的時候,很多事件其實都已經在趕往昨天的途中了,我錯過了激辯的浪潮,也錯過了堅硬的沉默。我不得不承認我介入的太遲了。

讀了一上午,一本都沒讀完,因為我的目光在“那一代”這個專題上停留的太久,這個就是傳說中的論壇五虎們的翻江倒海之作嗎?魏書生技術主義和權威人格的末路;於漪一個曾經的偶像;錢夢龍方格之內的圓融。

讀他們的文章比吃火鍋更過癮,辣得你直伸舌頭,通體舒泰,似乎他們把你胸中藏有的想說又不敢說,說了又說不好的話連同一些被迫仰望已久的鬱悶之氣一股腦兒的排斥一空。但是讀他們的文章又是一種冒險,感覺文章裡似乎藏著很多隻手,他們都試圖把你拉進去,會讓你瞬間就喪失自己真實的判斷,把一種聲音誤以為就是真理的全部。我努力地掙扎著跳出來,儘量不被他們帶著長矛和旗幟的鐵騎征服,要知道當年很多的老師也是在名師們的思想教育光輝照耀下臣服的。我們的落後與麻木正是因為大多數教師自身思想的缺失。我的老師朱華賢一個經常撰寫犀利教育時評的寫作者,經常提醒我,看待一本雜誌,一定要用自我去審讀雜誌,而不是讓雜誌牽引自我,沒有什麼比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同樣對人也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需要對峙和碰撞,來引爆自身的思想革命,而不僅僅是為某個人的言說喝彩,或者向某一個人的成功倒戈。

尖銳的言說避免不了對峙,對峙可以引發群體思想的革命,而只有當引發了整個教師群體思想的革命,這些被推到風口浪尖上的人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

如今在論壇上重出江湖的啊啃們,劍氣依然凌厲,卻多了幾分深邃,讓我想起笑傲江湖裡在梅莊裡看守任我行的梅莊四友。

悄無聲息中,這場刀光劍影的對峙正在逐步緩解,新一代名師們的相容幷蓄和自我求索,一線老師們的伏地踐行和自我覺醒,都在向著那明亮的地方進發。

對峙的結果沒有輸贏,只有融合。

(二)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教師之友》一共有十三個欄目,分別是:追尋、地圖、專題、場景、方法、課堂、學理、底色、路徑、行者、茶座、海外、家園。今天早晨,我在第12期雜誌的封底讀到了《教師之友》的十四行詩:

有一縷沉思去追尋

有一種博大繪地圖

有一抹厚重做專題

有一筐故事在場景

有一點靈犀於方法

有一方天地是課堂

有一番頓悟為學理

有一腔豪氣打底色

有一串解析鋪路徑

有一行腳印連行者

有一道眼光看海外

有一席談吐圍茶座

有一絲牽掛回家園

有一壺溫暖送朋友

我想我沒有看過比這更好的欄目闡釋,既充滿歐洲十四行詩的風韻,又洋溢著一個現代媒體的張力。我從來沒有如此艱難而認真的閱讀過一本教育雜誌,也從來沒有從一本教育雜誌裡受到過如此深刻的震撼。

專題是所有欄目中最厚重的一個。

從第一期專題推出“那一代”向魏書生、於漪、錢夢龍三座中國基礎教育‘高山’級人物發飈開始,到第二期展示新一代教育人因網路而走在一起攜手跋涉的叫教壇佳話“花自綻放雲自卷玫瑰和看雲的網路情緣。繼而,因“那一代”的專題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雜誌社又推出了第三期“大風起兮”專題,向讀者展示這場蔓延在各大教育網站、論壇的熱烈討論的全景式動態畫卷。那真是一場了不起的思辯,時至今日,我依然可以從這些文字深處感到噴薄欲出的力量,感到刀光劍影的銳氣,那種交會和碰撞讓人熱血澎湃。錢夢龍老師的學生竇愛君《誤解讓銳思打折》首當其衝向寫《錢夢龍:方格之內的圓融》一文的盧軍提出了四大疑點,何傑、閆學、李鎮西們也寫出了《魏書生在今天仍有價值》、《偏離時代對“三大師”不公平》、《於漪們的意義》這樣很有重量的文章。但是一些先鋒派的教師依然用極其鋒利的刀刃割斷了中庸者們的退路,中國的事從來不是壞在批評太多,過激的問題上,從來就是壞在對權威尊重過多,批評過於溫和上。(引用助理的話)他們打出了“再批那一代”的旗幟,寫出了《社會進步需要“忘恩負義”》、《名師: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魏書生語文教育思想的文化觀察》這樣鮮明銳利的檄文。甚至連蘇州大學中文系的大四師範生黃小丹也發出了《我們是否需要教育理想?》的聲音。王曉春則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對這一代和那一代人之間的分歧作出了理性而深刻的梳理,讓我們更哲學的看待這場討論。最後,很多網友在經受了不同觀點的疲勞轟炸之後發出了關於這場討論意義的追問,究竟是一場關於意義的對話還是一場應當被當作“正規化”的爭論。

說實話消化這場爭論,我真正花了一天,而且消化的只是皮毛,而不是血肉。但作為個人而言,我不會對某一個所謂的名師頂禮膜拜。我也相信大多數的語文老師都會像我這樣,但是名師膜拜的現象還是會存在,只不過是這一代取代那一代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需要榜樣的,昆體良說:經由訓誨的途徑是長遠困難的,經由榜樣的途徑是簡短能行的,相比的事物間距離愈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創闢。只是經過這樣的洗禮,每個人的心裡會多一層思考和過濾,不至於變成盲從和奴化的一族。我覺得這就是討論留存到今天的意義,那些得意或者失意,都早已隨時間的洪流消逝。對一本雜誌而言,引爆風暴,展示暴風雨過後的真相也許是本之所在,壓力、懷疑和它所有的.價值都會被鐫刻在時光矗立起來的墓碑上。

第四期專題的封面是一把斷了弦的琴,絃斷有誰聽?一幅畫就隱喻了它的底色,反思完了那一代,我們再來反思自我,從名師到自我,一線教師和教研員們把利刃對準了自己,用虔誠的自省洗滌自己的靈魂,這讓我想起了偉大的奧古斯丁的原罪說,每個人不僅要和他人宣戰,也要和自己宣戰。

第五期的整一本都是徐州青年教師論壇的全景式播放,你不得不承認,那是一群教育理想主義者的盛筵。

第六期的專題是教師的知識結構,對我個人而言,這個專題的衝擊力,不亞於那一代,因為我在這裡強烈的感覺到了知識結構對於一個人的思想意味著什麼,木桶理論也許只是一個隱喻。當我們的周圍開始蔓延起知識並不重要,能力才是重要的。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觀點在現實中會顯得很荒唐,你能讓一個在市場裡買菜的老翁談論教育的真諦嗎?沒有穩固的知識,創新就是空中樓閣。專題挑選了六位來自各個學科的優秀教師談論如何建構均衡的知識結構的看法,編者也提出了以結構謀功能的觀點,並且提出了一個教師應有的知識結構的理想模型:以本職的教育教學工作為源點,以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和人類文化視野三個板塊的知識為主體,構建一個均衡動態開放的系統。

我覺得這也是一本雜誌的知識結構。

第七期的專題“獻給我即將上路的孩子們”,為那些在高考歷程中痛並快樂著的來使和學生喝彩!

第八期的專題“班主任的關係學”,用前沿的理念解釋了一個真相:在聰明的班主任那裡,關係學實質上是一種生產力,而且是一種精細的生產力。

第九期是教師節專刊,20個教師節,我萬萬沒有想到在這樣一個節日裡,這麼厚重的專題會把所有的厚重都加在70年代人的身上。但是我馬上就明白了,在教師這個特殊領域裡,三十歲到四十歲的人是中流砥柱,承前啟後。“生於70年代的人”作為一個專題,它承載的絕非僅僅只是一個年齡段的內涵,它就像一個蘋果的橫切面,一切開就知道這個蘋果好不好。它代表的是整個蘋果,因為他們已經繼承了對傳統教育的積澱,又必須要承擔對傳統的超越和反思。

第十期的專題裡隱匿了一個江湖,沒有刀

[轉:半瓶陽光專業力作:04年《教師之友》讀後感]相關文章:

1.申報小學高階教師述職報告

2.轉:半瓶陽光專業力作:04年《教師之友》讀後感

【轉:半瓶陽光專業力作:04年《教師之友》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