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重陽節>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15篇

重陽節的來歷1

  重陽節的來歷

  來歷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來歷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傳說之一:與道教有關

  這是一個與道教有關的神話故事。相傳東漢時期,有一瘟神在汝河出沒,散佈各種瘟疫,害得百姓死傷無數。當地一青年恆景看不下去,經歷千辛萬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強的神仙為師,學得武藝準備返鄉殺瘟神時,他師傅送他一包茱萸葉和一瓶菊花酒。

  恆景回鄉之後登上高山與瘟神搏鬥,經過幾百個回合終於消滅瘟神,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後人們就為紀念這件事就有了重陽節,其中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乃是恆景返鄉時殺瘟神的時間。經過時間的推移,重陽節當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葉和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傳說之二:與賞菊和飲菊花酒有關

  很久以前有一農夫叫做阿牛,在他七歲時父親不幸去世,而母親也因此傷心欲絕患了眼疾,阿牛用過無數辦法都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夢夢到一姑娘跟他說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蕩,於蕩中尋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親的眼疾。

  阿牛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死馬當活馬醫,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蕩尋菊花,沒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湯藥給母親服下,不久後就重見光明,至此後阿牛開始種植白菊,民間也把九月初九這一天稱為菊花節,也有了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2

  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因此,重陽節被定為農曆的九月九日。)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絡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在這一天寫的。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來歷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3]

  重陽節的來歷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的習俗

  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後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重陽節的來歷3

  重陽節的來歷和悠久傳說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裡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衝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曆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的來歷和故事傳說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終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

  ”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裡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重陽節的來歷和故事傳說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

  突然,一陣風颳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

  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

重陽節的來歷4

  重陽節來歷介紹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人這天要身佩茱萸,登高遠望,飲菊花酒,以避邪祛災。直到現在還流傳有很多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習俗有哪些呢?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呢?

  重陽節的起源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遊》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三國時的曹丕給鍾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日月並應,俗嘉其名。”可見,過重陽節的習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頗為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重陽已為民間普遍重視。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又《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朝詩人謝靈運為了重陽節登高,還製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後有活動屐齒,上下山時可分別取去前後齒,使登高更為方便。到了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九月是一年中的黃金時節,“九九豔陽天”,雲淡山清,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季節,橘紅橙黃,慄開榴綻,金桂飄香,遍野盛開的黃花,滿山豐碩的果實,風光迤邐,是出外遊覽的最好季節。歷代人們在重陽的活動中流傳了不少故事,故重陽也有不少別稱。漢代的風俗,人們在

  這天要飲菊花酒,以襏除不祥,於是,又稱重陽為“秋襏”。晉代因為大詩人陶淵明喜歡在重陽賞菊,人們又呼為“菊節“或“金節”。南北朝時,由於荊楚一帶,人們不約而同地在此日“籍野飲宴”,如現在的.所謂“野餐”。後來蔚成風氣,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稱為“野餐節”。重陽節起源其它說法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重陽節民俗活動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絡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描寫重陽節詩句

  1、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2、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4、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5、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

  6、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7、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8、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參》

  9、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陸游《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

  10、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11、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2、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13、重陽初啟節,無射正飛灰。——陰行先《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4、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15、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6、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韓琦《九日水閣》

  17、天宇清霜淨,公堂宿霧披。——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

  18、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9、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20、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21、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22、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晏殊《少年遊·重陽過後》

  23、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24、翠微高處,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陽。——吳文英《惜黃花慢·菊》

  25、愁不肯與詩平。——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26、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諸子》

  27、近重陽滿城風雨。——周密《掃花遊·九日懷歸》

  28、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杜甫《九日寄岑參》

  29、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妙信《九日酬諸子》

  30、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杜甫《九日寄岑參》

  31、砧杆動微寒,暗欺羅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32、諸君才絕世,獨步許誰強。——妙信《九日酬諸子》

  33、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徐燦《菩薩蠻·秋閨》

  34、只座上已無老兵。——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35、正長安亂葉,萬家砧杵。——周密《掃花遊·九日懷歸》

  36、帽墮笑憑纖手取。——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37、初見雁,已聞砧。——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8、鳳城歌管有新音。——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9、武公不但歌淇澳,賢女猶能唁衛侯。——姜塘《摘星樓九日登臨》

  40、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41、白池青草古鹽州,倚嘯高城豁望眸。——王瓊《九日登花馬池城》

  42、菊花清瘦杜秋娘。——吳文英《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43、願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44、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5、細看茱萸一笑,詩翁健似常年。——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46、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呂本中《南歌子·驛路侵斜月》

  47、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橋邊。——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48、一年佳節過西廂。——吳文英《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49、橫笛驚徵雁,嬌歌落塞雲。——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50、詩成合座皆珠玉,歸去遲遲滿落霞。——沈輅《九日登高臺寺》

  51、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沈輅《九日登高臺寺》

  52、作縣幾時同志苦,投荒萬里倍情真。——王遜《西夏重陽》

  53、綺羅叢裡勝登臨。——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54、思親堂上茱初插,憶妹窗前句乍裁。

  55、秋明白鷺雙飛處。——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56、艱難薄俗猶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王遜《西夏重陽》

  57、自摘霜蔥宜薦俎。——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58、功名炊黍尋常夢,怪事書空感激人。——王遜《西夏重陽》

  59、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60、疏籬下試覓重陽,醉擘青露菊。——吳文英《一寸金·秋感》

重陽節的來歷5

  九月初九重陽節來歷故事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縱觀整個重陽節的發展歷史,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最開始只是宮廷或者是官方的慶祝活動。直到唐朝,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的節日之後,宮廷和民間開始一同慶祝,在節日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宋朝的重陽節最為熱鬧,《武林舊事》一書中詳細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便第二天隆重玩樂一番。明清時期則是沿襲了傳統,並且從農曆九月初一就開始吃花糕慶祝,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帝王還要登高攬勝。

  重陽節又是什麼節

  重陽佳節到來,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這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陽必飲、消災祈福的“吉祥酒”,也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

  我國釀製重陽酒的歷史很長,古籍《西京雜記》中就記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那時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

  重陽這天,人們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些青翠的枝葉,摻和在糧食中釀酒,放到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到時,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人們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

  菊花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所釀造出的酒則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的功效。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荊楚歲時記》則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英,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因此,重陽這一天也成為人們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山東民俗·重陽節》中說,山東酒坊在這一天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臺鎮,都要舉行古樸、隆重的祭水儀式,這是當地酒坊相傳千年的祭祀活動。

  仁懷當地民歌唱道:“九月九,是重陽,重陽釀酒香滿江;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每年重陽,茅臺鎮開始投料釀酒,這與其他白酒隨時投料隨時生產完全不同。

  茅臺酒採用九月重陽投料,一是正當高粱的收割季節;二是順應茅臺當地氣候特點;三是避開高溫時節生產,便於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這些製作工藝正反映出重陽與酒之間特別的關係。

重陽節的來歷6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古人認為季秋是土德當令,土為黃色,所以此節令中的花為黃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國很早便有記載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榮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說明九月時菊花開放。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於接近重陽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

重陽節的來歷7

  教學設計

  教師:蔣攀教學目標: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知道重陽節的風俗由來。感受桓景不怕艱辛學師、剷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桓景是如何拜師學藝、剷除瘟魔的過程。

  教學難點:

  感受桓景不怕艱辛學師、剷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古詩詞語問題導題,激發興趣

  1、由課題想到之前學習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從這首詩。

  2、瀏覽課文想想重陽節是什麼時候?重陽節還有哪些習俗?

  3、重陽節是怎樣來的?為什麼人們要這樣做呢?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學習課文,一起去尋求答案。

  二、教學過程

  1、自主探究:第一部分

  想想恆景為什麼要除掉瘟魔?

  (1)介紹恆景一家生活的快樂幸福

  (2)用“把”字句和“被”字句說說瘟魔和恆景的關係。

  (3)想想恆景是怎樣做的——拜師學藝

  (4)那一句話寫了桓景為什麼要拜師學藝?又是怎樣做的?恆景拜師學藝行路艱辛的句子用“()”畫出用“﹏﹏”畫出桓景為了為民除害,不辭勞苦,歷盡磨難,苦練武藝,表明他為民除害的決心的句子。

  2、同桌合作學習:第二部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5—8自然段。

  (2)、用“()”畫出師父交給恆景的辦法句子:我給你一把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你趕緊回家,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

  (3)、用“﹏﹏”畫出瘟魔出來的那天他是怎麼做的。句子A:到了瘟魔出來那天,桓景分給鄉親們每人一片茱萸葉,叫大家帶在身邊,又讓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後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句子B:桓景手持寶劍從山上直衝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鬥。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對準他的後心“嗖”地擲出寶劍,“哧”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

  (4)瘟魔的凶神惡煞:句子: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氣揚地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衝去。

  總結:恆景是怎樣鏟妖除魔為民除害的。桓景先是拜師學藝,勤學苦練,終於練成了一身好武藝,回到家鄉後,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自己勇敢地從山上直衝下去,與瘟魔展開了激烈的搏鬥,將瘟魔消滅。

  3、自主學習:第三部分重陽節的時間、習俗、目的。

  4、你喜歡恆景嗎?為什麼?桓景立志除害,拜師學藝,勤學苦練,勇敢搏鬥,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5、課文中心思想。

  三、作業:

  除了重陽節,你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簡要說說某一節日的習俗。

  四、板書設計:

  重陽節的傳說;

  鬧瘟疫:拜師學藝;

  除瘟疫:分喝登扎;

  重陽節的習俗:紀念恆景;

  五、教學反思:

重陽節的來歷8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老人節”當然要給老人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咯!比如看看老人,陪陪老人,與老人一起玩一玩兒;為老人洗腳,使老人感到快樂;對老人講講故事,讓他們心中感到快樂,不再孤獨……

  “老人節”就是為了老人,在以後,我們要多陪陪老人,多看看老人,幫助老人做一些事情,使老人們不再孤獨,不再寂寞吧!這就我想要的重陽節!

重陽節的來歷9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丟擲,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有哪些養生食物

  菊花酒

  在重陽節,人們飲象徵吉樣、祛災免禍的菊花酒。釀製菊花酒,早在漢魏以後就很盛行。由於菊花有散熱祛風、降火解毒的作用,所以菊花酒被譽為“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痺、消百病”的藥酒。

  九月,正是菊花盛開時令,又有“菊月”之稱。吃菊花飲菊花酒,同重陽節一樣,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寓意。時至今日,每逢重陽節到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人們親朋邀集,結伴呼從,登高賞菊,宴飲大賀吉樣,盡情歡樂。

  吃牛肉

  全國各地重陽節也有吃牛肉的習俗。作為溫性食品老年人在秋季食用正當時。營養師告訴大家,新鮮的牛羊肉為溫性食品,在秋季食用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滿足人們“貼秋膘”過寒冬的願望。

  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

  重陽節吃柚子注意事項

  1、服藥期前忌吃柚子

  由於柚子本身含有一種活性物質,對人體腸道的某種酶會產生抑制作用,如果在服藥期間食用柚子的話,不僅會影響藥物的正常代謝導致藥效失靈,還會使血液濃度增高,近而影響肝臟的解毒功能,並使肝功能受到損害,同時還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應,甚至引發中毒,比如正在服用抗過敏藥時吃柚子,病人輕則會頭昏、心悸及心律失常,重則猝死。

  2、服避孕藥的女性忌食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柚子對避孕藥的影響最為突出。專家稱“如果服用了避孕藥的婦女在性生活後食用2—3個柚子,或者直接用一大杯柚子汁送服避孕藥,那麼她在美妙時刻過後就有可能成為一名母親,原因就在於柚子阻礙了女性對避孕藥的吸收。”

  柚子有滑腸的功效,腹部寒冷和常患腹瀉的寶寶最好少吃或不吃。

  吃柚子也有禁忌。脾虛洩瀉的人吃了柚子會腹瀉。柚子不能與某些藥品同服,臨床觀察發現,高脂血症病人用一杯柚子汁送服一片洛伐他汀(又稱美降脂),結果相當於用一杯水送服12——l5片洛伐他汀的降血脂作用,病人會因此出現肌肉痛,甚至腎臟病變。一些病人在服用抗過敏藥特非那定期間,若吃了柚子或飲了柚子汁,輕則出現頭昏、心悸、心律失常等,嚴重的可能猝死。

重陽節的來歷10

  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重陽節的來歷11

  中國古代文化中,九為陽數,而日月數皆為九,故稱重陽。重陽節,我覺得帶有濃厚的道家學說的色彩,不論從節日的起源還是民俗的含義。

  據學者楊琳考證,重陽節產生於東漢。東漢文獻《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採菊花”,被視為關於重陽節最早的記錄。

  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記錄了重陽節的宮廷的重陽節俗,文中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害後,她有個名叫賈佩蘭的侍女也被驅逐出宮。賈佩蘭與人閒談時,說到在宮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如果以此為依據,亦可說重陽節源於西漢。但是,《西京雜記》並不是劉歆寫的,而是晉代葛洪假託劉歆之名編撰的書籍。所以《西京雜記》記錄的重陽節的活動,可見在晉代,重陽節的民俗就已經成型了。佩茱萸,飲菊花酒,在兩千年的時光之水中,仍然是重陽節流散的韻味。

  九同久諧音,九月九為瑞陽,不論帝王,還是草民,對生命的訴求是一致的,平安長久。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這些節日的活動,在古人看來,令人長壽。清代康乾盛世,皇家要在這一天舉辦千叟宴。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由此延伸。

  登高宴飲,折茱萸插於頭邊,都是辟邪之舉。唐代帝王在重陽節這天,都要登高遊覽,給群臣賜宴,喝著菊花酒,欣賞著美景,詩興大發。於是,皇帝搞詩歌大賽。有的小官靠著登高賦詩,可以封官加爵。

  中國傳統的節日,似乎到了最後,都演變成美食節。美食成為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陽糕讓重陽節變得可以品嚐。糕類食品是古人重要的麵食,用水將米粉或者麵粉拌和成麵糰蒸熟,黏性較大。

  糕的比重陽節還要早。古人稱之為“餌”。在東晉,人們在重陽節這天食蓬餌。一為消災辟邪,一為求長壽。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介紹蓬餌的製作方法:製作蓬餌時,把鮮嫩的白蓬煮爛搗細,攙和上米粉,加入糖,然後上鍋蒸,當香氣撲鼻時,就熟透了。在民俗的觀念中,“蓬是御亂之草”,蓬草具有抵禦災亂的作用,所以以蓬子和米粉做糕食用。

  重陽登高,由於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中國傳統節日的食品,不僅好吃,名字也富有內涵,將討口彩之風,發揚光大。

  在六朝之前,中國古典文獻中還沒有出現“糕”字。唐時,因為劉禹錫在做詩的時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典故,叫做“題糕”。《邵氏聞見後錄》載:“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這樣,才被宋祁開玩笑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

  唐代重陽食糕非常流行,因為重陽節在唐代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劉賓客嘉話錄》中,還記錄了一個不敢食糕的故事。有個叫袁德師的人,他的父親名叫袁高。九月九日,袁德師參加一個重陽宴會,當熱氣騰騰、香氣噴噴的重陽糕上席之後,同宴席之人,分而食之。面對大家熱情地招呼“品嚐一塊”,袁德師連連擺手拒絕,他說:“我不敢吃,諸位全都吃了吧。”別人不解,他告訴大家,因為父親名“高”,因避諱,不敢吃“糕”。古代人真是有原則。幸好他的父親不是名“範”,否則,他會被活活餓死。

  到了宋代,重陽節吃重陽糕,成為節日的重頭戲。“面夾雙層多棗粟”,“佳果嵌來棗作泥”,有的加入桂花,有的加入菊花,重陽糕的做法和花樣繁多。吳自牧《夢粱錄》卷五記臨安(今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陽糕’。”其後如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載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標紙彩旗,曰‘花糕旗’。”這種插小旗於花糕上的傳統,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產資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禍或採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紙旗代替插茱萸,藉諧音虛應故事耳,用意則仍在避禍。

  秋高氣爽之日,遍插茱萸,食重陽糕,飲菊花酒,登高望遠,看秋水共長天一色,賞落霞與孤鶩齊飛,可謂賞心樂事。誠如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描寫:“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菊花具有五種美德,其中之一,它是神仙的食品,盛開在霜雪來臨的凡間。

  佳節又重陽。今天,人們秋遊,登高遠眺,眼看千秋落葉隨風走,誰也不會有長壽成仙之想,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美好願望,古今相同。重陽糕伴菊花酒,活在塵世亦風流。

重陽節的來歷12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中來國的民俗源。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要幹什麼

  重陽節要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絡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要吃花糕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這是一種以米粉、豆粉為原料,外加栗子、杏仁等作為餡,製成的糕點。為增加美感,人們將重陽糕製作成各種顏色的糕點後,會在糕點上撒上桂花。因此重陽糕也有桂花糕之稱。

  重陽節要賞菊、飲菊花酒

  每年的重陽節恰逢是菊花盛開的金秋,詩人陶淵明以愛菊、詩酒出名。於是,後人效仿他並召集文人雅士賞菊、宴飲暢談,故重陽賞菊、品酒的風俗由此而來。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要插茱萸

  古人認為,重陽節也是一個不吉之日,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或將茱萸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亦或插在頭上,能夠躲避兇邪、消除災難。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透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重陽節作文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衝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孃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為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夥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毛澤東的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重陽節的來歷13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訪遍名山高川,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

  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重陽節的來歷14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的習俗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

  重陽節,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的來歷15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吃的東西

  吃餈耙

  吃餈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餈耙分為軟甜、硬鹹兩種。其做法是將洗淨的糯米下到開水鍋裡,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裡搗爛,揉搓成團即可。食用時,把芝麻炒熟,搗成細末,把餈耙團搓成條,揪成小塊,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適口,稱為“軟餈耙”(溫食最佳)。硬餈耙又稱“油餈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後不搗爛,放在案上搓成團,擀開後放些食鹽和花椒粉做成“餡芯”,再卷條切片,再入油鍋中炸制,成色金黃美觀,鹹麻香脆,回味無窮。

  吃柿子

  柿子

  吃柿子食俗,在我國民間還有一種傳說。據《奇園奇所奇》中介紹: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訪,這一天正值重陽節。他已經一天未食,感到飢餓口渴,當行至剩柴村時,只見家家牆倒樹凋,均為兵火所燒,朱元璋暗自悲嘆,舉目環視,唯有東北隅有一樹柿子正熟,遂採摘食之,約食了10枚便飽腹,又惆悵久之而去。乙未夏,太祖攻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採石磯),取太平(今安徽太平縣),道經於此,柿樹猶存,便將以前微服私訪在此食柿的事告於侍臣,並下旨:“封柿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陽節均食柿子,以示紀念。

  牛肉麵

  全國各地重陽節也有吃牛肉的習俗。作為溫性食品老年人在秋季食用正當時。營養師告訴大家,新鮮的牛羊肉為溫性食品,在秋季食用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滿足人們“貼秋膘”過寒冬的願望。

【重陽節的來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