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金融>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7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金融服務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1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都遭受沉重打擊,但__市__新技術開發區的企業特別是科技、資訊產業卻逆勢大幅增資擴股,表現了抗禦風險的能力和化危為機,加快發展的決心以及對投資環境的信心,為溫總理“以科技對抗危機”的判斷做出了生動的註腳。

  20__年9-12月在__市__新技術開發區工商分局辦理註冊資本金變更登記的企業共89戶,其中內資(包括私營)企業86戶,外商投資企業3戶。註冊資本變動總額為120881萬元,其中:增資的企業82戶,佔註冊資本變動總戶數的92.2%,共增資合計人民幣118479萬元,佔註冊資本變動總額的98%;減資的企業7戶,佔註冊資本變動總戶數的7.8%,共減資合計人民幣2402萬元,佔註冊資本變動總額的2%。與去年(20__年9-12月)同期比較:

  08年增資82戶,07年同期增資69戶,戶數增加13戶;08年增資118479萬元,07年同期增資102551萬元,08年比07年多增資了15928萬元;08年同期減資7戶,07年同期減資3戶,戶數減少4戶,08年同期減資2402萬元,07年同期減資1305萬元,08年比07年少增資了1097萬元。

  一、增資擴股呈現了以下特點:

  一是增長絕對值大。

  增長絕對值在100-1000萬元人民幣47戶,增長絕對值大於1000萬元的9戶,兩者合計56戶,佔增資企業總數的68.3%。增長絕對值小於50萬元人民幣的只有7戶;在50-100萬元人民幣的19戶,共26戶,佔增資企業總數的31.7%。而減少絕對值大於100萬元人民幣5戶,減少絕對值大於1000萬元人民1戶。

  二是增長率高。

  增長率超過50%的企業8戶,增長率超過100%以上(即註冊資本金翻倍)的企業69戶,佔增資企業總數的84.2%。

  減少率超過50%的企業5戶。

  三是增資的行業以科技、資訊產業為主,體現了以科技對抗危機的特點。

  增加註冊資本的企業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45戶,佔54.9%;資訊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電信和其他資訊傳輸服務業9戶,佔10.98%,這兩項合計佔到註冊資本金變更登記的企業總數的65.88%;租賃和商務服務業8戶;批發和零售7戶;製造業4戶;建築業3戶;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3戶;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1戶;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業1戶;文化、體育和娛樂業1戶。

  四是龍頭企業積極增資,減資企業幅度較小。

  增資最多的企業是鴻富錦精密工業(__)有限公司即富士康,增資9990萬美元;增資最少的企業是__博樂苑資訊科技顧問有限公司,增資30萬元人民幣。減資最多的企業是__格林天地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減資1200萬元人民幣;減資最少的企業是__地大高科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減資62萬元人民幣。

  減少註冊資本的企業中:批發和零售2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戶,資訊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電信和其他資訊傳輸服務業1戶,製造業1戶,其他1戶。

  二、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開拓、全力支援企業發展

  (一)、採取切實措施,提高服務效率。

  一是編印詳細、通俗的一次性告知書,並透過電話諮詢、電子觸控式螢幕等措施主動引導企業瞭解辦照程式、熟悉登記要求、及時準備各項登記材料;二是實行稽核合一制度。對註冊資本金200百萬元以下的登記事項實行稽核合一,由一人完成受理、核准審批程式,加快審批進度;三是實行籌建登記制度。對申請從事的經營範圍中需要前置許可的,先核發有效期為6個月的籌建營業執照,等有關前置許可辦完後,再辦理經營範圍變更登記確定其經營資格。湖北蔚藍國際航空學校有限公司在6個月籌建期滿後扔然沒有取得前置審批資格,應企業的要求又給予延長籌建期限3個月,結果15天后企業就取得了資格,順利轉成正式執照;四是率先在全市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根據企業不同需求提供"點名服務"即企業可以自主選擇服務質量高的工作人員為其服務、"預約服務"即在材料準備齊全後可透過電話預約辦理時間、"延時服務"即企業事物未辦完,即使到了下班時間仍然繼續辦理,直到辦理完畢才下班、"出診服務"即登記人員將辦公地點移到企業方便的地方辦理登記業務、"會診服務"即登記人員針對適用登記法律、法規不明確以及其他較為複雜的登記問題透過集體會商研究,依法為企業解決登記問題的一種服務方式。中國中部地區第一家液晶顯示器公司----__天馬tft公司的材料晚上6點30分才能送到,我們就等到那個時間給他發照,保證了第二天開業儀式的順利進行。

  (二)、規範登記手續、提高服務能力。

  一是放寬經營場所(住所)使用證明審查要求;二是放寬高新技術企業名稱的核定條件,凡在名稱中願意加入“科技”字樣的都允許加入。對科研院所整體改建為公司的,允許科研機構原名稱作為公司名稱的一部分使用。如__七零九研究所改制要求在名稱中使用七零九作為字號,經請示同意使用;三是放寬科技企業出資方式限制,大力開展智慧財產權出資企業的輔導和諮詢服務,鼓勵企業以商標專用權、工業產權、專利技術、專有技術等智慧財產權以及股權等方式出資,完善資本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__同元興萊特顯示技術(__)有限公司以德方和中方股東的專有技術出資600萬元,佔註冊資本的60%(該企業產品供應北京奧運會);四是放寬企業註冊資金到位時間的限制。企業首期註冊資本已到位的,如因金融危機影響資金出現暫時性困難,經批准並承諾到位時間的可以允許其適當延長出資期限;五是幫助企業完善上市條件,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六是積極開展股權質押,股權擔保和動產抵押登記,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__分局主動回訪和了解轄區內企業經營情況,在得知華中地區動漫產業基地江通動畫股份有限公司遇到融資困難的時候,登記科受理人員根據其實際情況和現有的政策法律法規,建議該公司辦理股權出質。企業採納該建議後,在__分局工作人員的熱心服務下,指導企業填寫相關表格,起草相關法律文書,江通動畫股份有限公司順利的從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____支行貸款人民幣3000萬元,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七是簡化辦事程式,擴大免檢企業範圍,實施分類年檢。對涉及國計民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企業或高危行業適用重點企業(行業)審查制,一般企業適用備案回查制。

  (三)、發揮工商職能,積極支援大學生創業。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確保優惠政策落到實處。二是及時解決大學生創業中遇到的困難。__市龍騰創科技有限公司是大學生作為股東的科技型公司。20__年11月26日,該公司在申請國家大學生創業基金時,需要進行股東變更,按正常工作程式,需要五個工作日完成。但距申報時間(11月30)只剩下3個工作日。正在他們為此事感到焦急不知所措時,工商行政管理局__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局為其開啟綠色通道,在1個工作日內為他們辦完,使__市龍騰創科技有限公司按時申請到了國家大學生創業基金。

  構建互動平臺、提高服務水平。一是提前介入、參與論證。對湖北省、__市和__新技術開發區的重大專案,分局都選派專人提前介入,與專案籌建人員共同論證,落實專案可行性,幫助企業完善公司法人結構治理;二是全程跟蹤、共同謀劃。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企業的名稱字號、組織形式、合同章程以及註冊資本金規模、增資擴股時機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應對有據則企業發展呈加速度、否則其亡也忽焉!我們利用身處高校腹地的優勢,邀請專家學者組成智囊團,定期為企業召開診斷會;三是引導培育、品牌優先。透過引導鼓勵企業建立自主品牌並積極組織參加__市著名商標評比,20__年__高新區共有18家企業21件商標被評為__市著名商標,位列全市各區之首。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佔有率高的名牌產品,增強了高新區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2

  當前,在新的形勢下,農村金融市場面臨外資銀行、民營投資機構和郵政儲蓄銀行的競爭,隨著新的金融格局的形成,競爭將越來越激烈。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只有不斷深化經營體制改革,增強為三農服務的功能,提高服務水平,才能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最近,筆者就發揮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主力軍作用,更好地為三農發展提供金融服務方面,進行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金融服務基本情況

  截至20xx年6末,全縣農村信用社提供農業貸款_____萬元,其中農戶貸款_____萬元,涉及農戶_____家,佔貸款總額的_____%。以上資料說明,農戶貸款佔比低,對三農經濟的支援力度亟待加強。全縣銀行業金融各項貸款_____萬元,其中農業貸款萬元,農業貸款佔比_____%。真正支援農村農戶的貸款佔比為_____%。農村信用社服務品種單一,信貸服務缺乏創新,資產抵押登記收費過高,貸款方式有待簡化,同時,農村信用社對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支援乏力。

  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一)發展失調,整個金融服務體系沒有真正建立

  從現有農村現有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情況來看,表現極不平衡。銀行機構發展較為迅速,保險機構發展相對滯後,證券機構整體發展緩慢,典當機構、信託機構發展嚴重不足,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不充分。為中低端客戶服務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力量薄弱,縣域經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金融支援。這些機構失調的現狀,成為三農經濟大發展的束縛與阻礙。

  (二)渠道狹窄,投融資體系沒有培育起來

  得到投融資體系的支援,是農村中小企業在市場上競爭壯大的基本金融需求。在開創多渠道投融資方式、引進與設立風險投資公司、設立小額貸款機構與村鎮銀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規範與探索民間金融和互助融資、完善企業投融資體系等方面有所不足,融資難問題依然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而目前,農村現有中小金融機構沒有很好體現投融資的調節作用。

  (三)不講信用,金融生態環境不理想

  一些貸戶欠貸不還,甚至有意思賴著不還。有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預信用社放貸,造成不良貸款的潛在風險。社會失信懲戒機制不健全,金融債權訴訟存在執行難現象,金融司法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擔保體系不完善,產權制度亟待完善,產權需進一步明晰;信用評級、信用獎懲、信用文化不夠健全。

  (四)自身限制,農村金融機構形不成良性發展

  現階段,農民收入水平不高,鄉鎮企業閒置資金有限,導致一部分農信社資本規模較小。同時,具有大額資金的存款客戶或出於更好的合作關係,或出於更便利和全面的服務,偏向選擇農業銀行這樣的大型銀行,甚至是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客觀上制約了農信社存款的增長。此外,農信社雖然已經大部分實現了省內異地存取和跨行服務,但暫時還無法做到全國範圍的異地存取和跨行服務,這也成為很多客戶放棄選擇農信社服務的重要因素。

  三、對策與建議

  (一)抓住歷史機遇,創新經營理念

  目前,國家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改革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新的改革試點方案陸續出臺,可以說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進行創新的寬鬆空間正在形成,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應抓住有利時機,儘快在經營環境和市場前景上創新整體經營理念,搶抓機遇,講求成本,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把金融創新提升到增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地位。因此,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一定要創新經營理念,改進服務方式,完善服務功能,真正把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辦成農民的銀行,切實提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服務水平;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在幫助縣域經濟實現騰飛、增加社會效益的同時,管控好信貸風險,實現農村商業銀行自身效益,達到社農雙贏。在信貸支農上,要從支援傳統農業向支援大農業轉變,努力去發現、培育、開創新的支農平臺;從支援傳統農民向支援現代農民轉變,合理引導農民現代化思想觀念,擺脫傳統劣習;從支援傳統農村向支援新農村轉變,不斷更新觀念,堅持與時俱進。重點支援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現代化,大力推進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工作。

  (二)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投融資體系

  首先,拓展銀行融資產品。透過買賣貸款、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加強信貸資產運作,調整信貸資產結構。其次,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探索建立股權交易市場,為企業搭建股權交易平臺,促進股權流動、最佳化資源配置。扶持股權投資機構的設立和發展,引導產業資本及風險投資基金進入投融資領域。第三、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積極引導保險企業在強化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基礎上,加強宣傳,培育市民保險意識,努力挖掘保險市場潛力,繼續完善原有險種,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特別是以參與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投資入股等多種形式支援重點專案、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三)深化體制改革,建立產權制度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管理交由省級政府負責後,其產權關係應嚴格按照政企分開和誰出資、誰擁有的原則,實行一級法人管理,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同時,根據股權結構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可按照合作制的原則,組建農村合作銀行,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進行股份制改造,成立農村商業銀行,對暫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則和做法,實行股份合作制;對股份制改造有困難而又適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進一步完善合作制。透過深化改革,使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真正成為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獨立的市場主體,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生力軍的作用和重要的參與者的發展定位。

  (四)加強風險防範,最佳化金融環境

  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切實加強央行專項票據兌付後續監測考核,加強監管,確保低風險運營。轉變工作作風,深入一線明查暗訪貸款戶對信貸員的意見,定期召開行風監督員會議,發放民意測評表,徵求意見,加大客戶的監督力度,防範貸款風險。其次,開展以風險管理為主題的掃雷工程,將資產管理、制度執行、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實行監控,把業務操作和經營中可能引發的風險和經濟案件的網點,作為可能爆炸的雷區,並對雷區進行限期掃雷,將風險防範關口前移。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3

  多年來,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為我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在“三農”問題倍受關注的背景下,農村信用社認真理清發展思路,緊密結合各地實際,積極創新發展模式,牢固樹立了“以農為本,服務城鄉”的經營理念,持續擴大服務範圍、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成為當地“三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援。

  一、支援“三農”工作總結

  (一)機構網點設定基本實現全覆蓋

  農村信用社是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社群性地方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體系的主力軍。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撤併縣鄉機構,農村信用社已經成為農村市場營業網點最多,客戶資源最廣,業務品種最齊全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

  (二)存貸款規模不斷擴大

  經過多年努力,我社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存、貸款餘額逐年增加,顯示了其資金充裕、信貸規模擴張,支援我區企業、個人的生產及消費,有效保證了當地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平穩的發展。

  (三)不斷加大支農資金,充分體現支農主力軍地位

  農村信用社作為當地支農資金的主要投入者,近年來支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信用社的農業貸款在全區金融機構總體農業貸款中的佔比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真正成為當地支農工作的“主力軍”。

  二、農村金融服務面臨的問題

  我社在支援“三農”發展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但隨著“三農”快速發展及自身經營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一)可用資金短缺

  由於農村地區資金外流現象嚴重,造成我社支農資金供給不足。農村經濟主體一方面需要資金支援,另一方面又將大部分資金存入其他商業銀行,造成我社後續資金補給不足,且難以滿足當地“三農”發展的信貸需求。

  (二)信貸服務機制不完善

  近年來,我社支援“三農”信貸投入不斷加大,基本滿足了廣大農民的簡單生產信貸需求,但隨著當地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信貸服務機制跟不上,導致新時期下當地“三農”發展的新需求未能得到滿足。

  三、完善服務機制的建議

  (一)立足服務“三農”,積極探索服務新模式

  我社市場定位為服務“三農”、服務縣域、服務中小企業,並把支援“三農”工作作為強社之基、固社之本,常抓不懈;積極創新服務“三農”的業務品種,探索服務“三農”新模式,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1、透過創新服務手段、豐富業務品種等措施,有效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目前我社業務種類已達多個,如小額扶貧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抗震安居工程貸款、農村婦女自主創業和林果業、畜牧業貸款等等。並按照自治區產業結構規劃和市場需求研製開發了設施農業、個人生產經營、工資質押等貸款品種。

  2、在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農戶聯保貸款等傳統精品業務時,在參考農戶資信狀況、種植面積及物化投入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最高貸款金額。

  3、加強網路電子化建設,網點電子化覆蓋率達%,銀行卡受理網點覆蓋面達100%,為客戶提供24小時的服務。

  4、透過為進城務工經商農民提供結算、信貸等綜合金融服務,做好涉農企業的信貸服務等工作,針對涉農企業有效擔保資產不足的情況,量體開發了農副產品收購封閉執行貸款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等。

  (二)加大支援農業產業化、設施農業及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力度

  1、全力支援農業產業化發展。主動採取“有保有壓、有進有退”的信貸政策,有效支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動加大對優質、高效農業的支援力度。培植扶持農業生產基地,增強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牽引機制,透過支援“公司+基地+農戶”、“農村經濟組織+農戶”、“專業協會+農戶”的模式,積極引導農戶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由兼業經營向專業經營轉軌,信貸優先支援優勢特色農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實現了銀企農共贏。

  2、支援設施農業力度進一步加大。設施農業不僅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也是促進全區農民增產增收的突破口,已經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我社以“積極穩妥、打造基地、規模經營、注重實效”的信貸支援思路,全方位、多層次滿足當地設施農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支援建設了一批設施農業示範基地。

  3、支援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初見成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不僅對挖掘農業內部潛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對促進全區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已經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

  (三)利用優勢,多渠道融資金

  根據縣域存款業務的新特點,樹立創新觀念,把存款市場做強,把組織存款作為增強經營實力和提高效益的第一要務,擴大存款總量,積極尋找客戶,對存款大戶實行立體攻關,發揮人熟、地熟、點多面廣的優勢,多渠道融資金,最大限度的開闢市場。

  (四)信用工程建設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業務上新臺階

  農村信用工程建設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支援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戰略性工程。近年來,我社積極開展信用工程建設,大力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業務,積極培育農村信用環境,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業務上新臺階。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4

  而目前,由於農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顯,農村金融服務落後,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強化“三農”金融服務,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破解的難題。

  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個健康、完整的金融體系對於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投入是資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現有金融體系在為農村服務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農村金融機構退位,服務功能弱化。由於農村經濟貨幣程度較低,農村金融賴以生存的微觀經濟基礎脆弱,正規金融因農村的比較弱勢而選擇“自我糾正”,國有商業銀行大量退出農村市場,導致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下降,農村金融出現“空洞化”和邊緣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對農業發展銀行實行“獨立核算、自主保本經營、企業化管理”與其承擔的農村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存在一定的矛盾。農發行為我國目前唯一的政策性農業金融機構,業務範圍太窄,主要負責糧棉油收購、儲運等環節的資金提供,農業發展急需的其他貸款業務基本沒有涉足,在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後又將面臨業務嚴重萎縮的問題,沒有真正起到支援農業開發的作用。其次,農業銀行支農功能“邊緣化”。隨著農行商業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經營原則與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分散性、波動性、長期性”向背離,農業銀行將農業資金從以農業為主轉為以工商業並舉,競爭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使得貸款業務逐漸離“農”。再次,農村信用社支農有限。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占主導地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較好地支援了農村經濟發展,但由於受自身經營規模和經營體制所限,其資金供給總量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存在“農信難為農”的嚴重問題。

  2、信貸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農民很難取得貸款。為防範貸款風險,面對農村貸款規定較為苛刻的條件。大部分農民貸款因提供不出相應的質押、抵押及不動產等擔保而與農貸失之交臂;另外,由於農村貸款期限、結構、金額等方面設計與農村資金需求特點不相適應。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入,農業走向產業化、現代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週期長,而現實的貸款產品金額偏小,期限一般為1年,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資訊不對稱;此外,浮動貸款利率制度使農民承受能力嚴重受挫。實行浮動利率制度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處於壟斷地位,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對貸款一律實行上浮,在相當程度上加重了農戶的利息負擔。

  3、農村金融服務環境較差,金融生態斷裂。由於社會信用環境差,借款人信用觀念淡薄,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制約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農村信用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機構考察其財務狀況和信貸條件較為困難,同時貸款需求總體缺少有效的擔保、抵押,使農業地區需求量大、亟須支援的大額農戶、個體公商戶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小城鎮建設貸款、水利建設貸款等難以形成需求。另外,農戶信用資訊資料庫尚未建立,農戶信用資訊處於零散分佈狀況。

  4、民間借貸缺乏規範,金融風險加大。民間借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但良莠不齊,同時,也加大了農民的負擔和農村金融風險。由於對民間借貸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和正確引導,其風險、隱患日益凸現,由此引發的經濟糾紛呈上升態勢,間接殃及社會穩定;另外,民間借貸不規範,無借據、合同,缺乏擔保,隱蔽性強,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坑蒙拐騙在所難免,甚至引發刑事案件;民間借貸利率一般高於同檔次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風險集中,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響金融宏觀調控。民間借貸活動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誘發大量資金以現金形式流出金融機構,加大現金“體外迴圈”,造成金融資訊失真,干擾央行對社會信貸總量的監測。民間借貸投向具有一定的趨利性、盲目性,資金流向與國家經濟政策、產業政策不能配套,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落實效果不佳。

  5、農業保障體系存在許多障礙。農業保險機構執行障礙主要表現有:保險基金規模較小,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性保險專案界定模糊,農業險種劃分及其保費標準正在探索中,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滯後,貼農、為農保險制度不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組織規模偏小,經營行為不規範;擔保機構與協作銀行關係不順,行業自律以及監管不到位,風險及補賠機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要求下,現行農村金融體系需要積極地進行變革和創新,適應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農戶、鄉村企業多樣化、多層次金融需求

  特點,積極構建以合作金融為主體,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有機結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有效支援新農村建設的金融合力。

  1、構築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導、橫向聯動和金融服務“三位一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機制,並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和監測,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行量化考核,並不斷健全金融生態環境法律基礎,最佳化農村金融生態的外部生存環境。首先,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是一種無形資產,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融資成本,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健全信用文化,廣泛開展誠信宣傳,強化農戶誠信教育,培育農戶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農戶的信用素質。政府採用補助的形式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培訓,強化新型農民整體素質。另外,深化農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關係,完善內部治理制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使企業真正成為合格的農村市場主體。儘快建設和健全企業和個人的誠信系統,加快誠信立法,實現銀行、政府、執法部門間的社會信用資訊資料互連互通,提高社會信用資訊的共享程度。運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經濟手段,健全資訊披露制度,規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信評估等誠信機構,提升其公信力。建立農村信用的激勵和懲戒機制,完善企業市場競爭和退出的公平環境,創造農村金融生態良性發展的誠信環境。其次,轉換地方政府職能。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政府要加強對建立金融生態環境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指定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整體規劃、目標、任務以及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切實轉換服務理念,強化農村服務意識,嚴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務質量和效率。結合當地農村經濟金融狀況,加快支農金融相關的制度建設,並保證規章制度的完善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護農村投資者、存款者的合法權利。再次,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與支援力度。財政是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構築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需要以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從根本上來說取決於農業產業環境,投資環境和農村經濟的執行質量。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滿足農村金融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農村金融生態比城市金融生態相對脆弱,因此,需要加強國家財政與政策性金融對週期長、資金需求大的專案支援力度。同時,需要積極探索工業反哺農業,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途徑與制度設計。

  2、加快法律制定,為農村金融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農村金融立法應循序漸進,平穩推進。應重點制定農業投資法、農村合作金融法和農業保險法等專門法律,為農村金融體系的執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使之有能力和動力進行金融制度創新。首先,制定農業投資法。制定農業投資法,使國家對農業的投入法律化,透過立法規定中央、地方、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對農業的投資比例及相應的責任。另外,農業投資法在法律上要規定對農業貸款實行優惠利率,中央銀行對農業銀行的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應低於城市的商業銀行,以調整其級差收益。同時,建立農業信貸國家財政補貼制,以補償因低息貸款而造成的損失,走農村金融“以農養農,國家保護”的路子。此外,農業銀行在完成上交存款準備金後,多存可以多貸,但必須明確年度農業信貸的結構比例和投入時期。其次,制定農村合作金融法。儘快制定農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規,給農村合作金融以應有的法律保護。在農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產權組織形式、融資渠道、經營機制、管理模式、運營規則、職能作用等做出明確規定。根據農村發展的實際,在資金、利率、稅收等政策方面給予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以優惠政策,並用法律形式予以規範。在立法中應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性質、經營目標、經營業務、權利義務、與政府的關係等內容做出規定。這樣既可以為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法律的依據、規範和保障,又可以規範農村合作金融市場,為農村合作金融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再次,制定農業保險法。加快農業保險的立法,從法律上明確政府、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從政策和財政上予以支援,建立起確保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村長期穩定的保障機制。在農業保險法中,要明確農業保險的實施範圍和實施方式。擴大農業保險的實施範圍,農業保險應包括農作物的耕種、收穫後儲藏、加工及其運輸的保險,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財產的保險,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身保險及各種手工藝和家庭產品的保險等。另外,要明確政府在農業保險中應發揮的作用。進行保費補貼,根據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和我國財力,規定保費補貼的參考比率;進行費用補貼,借鑑發達國家發展農業保險的成功經驗,由政府對農業保險的經營費用進行補貼。實行某些優惠政策,對農業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免稅,對其經營的商業保險業務則降低稅率,對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也實行免稅;對農業保險的投保人提供貸款擔保或對向投保者提供低息農業貸款的金融機構給予利息補貼。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組織制度體系。根據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實際需要,農業保險的組織形式應多樣化,包括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地方性農業保險公司、商業性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合作組織等。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5

  摘要: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三農”問題是國家非常重視的問題,不僅關係到經濟發展和國民素質,同時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最佳化金融服務是支援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路徑。分析了農業經濟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最佳化金融服務和政府扶持體系、明確農業產品定位等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金融服務;“三農”發展

  農業經濟和最佳化縣域金融機構服務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三農”經濟發展中應該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只有對農業產品進行有效規劃和定位,對金融服務機構進行完善並服務最佳化,才能確保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1農業經濟與金融市場路徑依賴和金融服務制度問題

  1.1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資金需求膨脹和供給約束的阻礙。近年來,隨著國家提高對農業的重視度,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更加科學專業。農村經濟組織成立以及農業企業加入,使得農業生產和經營規模也在持續擴大,農業的資金需求總量也迅速上升[1]。農村經濟主體還處於發展初期,資本實力還很薄弱。要想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就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目前只能透過銀行貸款獲取資金。雖然社會上很多商業金融機構加大了信貸集約力度,但他們普遍追求低風險高利潤的商業化目標,而農業生產屬於“低收益高風險”行業,導致很多金融機構不會貸款給農業經濟主體。部分地方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開展支農業務,但是隻針對相關農產品收購,如糧食、食用油等,對於貸款業務開放的很少。農業銀行大多實行城市化的經營模式,對授權和授信以及評級制度等嚴格要求,無法滿足農業信貸資金需求。銀行的信貸資金大多供給少數具有規模的民營企業經濟,對農業信貸的供給很少。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業信貸資金來自當地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成為支農主力,但大部分為農戶的小額貸款,只能保障農戶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無法滿足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資金需求。1.2農業市場風險對金融組織的支農業務造成影響。近年來,各項支農政策出臺,對農業生產和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落實,促使農業經濟不斷髮展。但農業經濟依然受到市場資訊滯後的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同時,受到自然災害頻發以及較大規模禽流感等影響,加大了農業產業的市場風險。因此,金融機構在對規模農戶和農業企業進行資金扶持的過程中,要對農業市場風險和信貸約束進行雙重考慮,這就會對農業信貸造成一定影響,阻礙了農業企業化的發展[2]。1.3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業經濟需求。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業經濟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資訊不對稱。一些金融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缺乏積極主動性,對農村和農戶的生產資金需求沒有進行深入瞭解,導致支農服務不到位。例如有的農戶具有一定的經濟條件,但是無法找到合適的擔保人,因而無法貸款;有的農戶有貸款需求,但是不知道如何申請貸款。其次,信貸工作人員較少,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在金融信貸服務系統中,專職的信貸工作人員較少,無法及時為農戶提供信貸服務,造成金融服務效率低下。再次,金融服務機構缺乏科學的貸款定價機制,對農戶貸款造成了一定影響[3]。1.4相關政府部門的扶持機制和風險規避機制不健全。農業屬於弱質產業,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的支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性義務和風險。這違背了金融機構的商業化經營理念,也降低了金融機構對農業經濟的支援率。這種情況與地方相關政府對市場風險的補貼、信用建設、農業風險投資以及保險等的金融安全執行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有一定關係。

  2農業經濟發展與最佳化金融服務的相關政策建議

  2.1完善相關政策,促進金融服務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首先,樹立大農業觀念,把農業經濟發展歸納到縣域經濟中,嚴格防範市場失衡現象。其次,加強對農業產業的專業指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和處在成長階段的農業企業進行專業指導,讓農戶和企業更加科學地開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人民銀行和相關金融監管部門應與地方政府進行溝通交流,對本地區農業產業發展進行規劃,制定明確的金融服務實施計劃和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對信貸投向進行合理安排和調整,加大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和農業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人民銀行可以透過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相關政策進行調控,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再次,構建有效的信貸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瞭解農業專案的發展狀況、生產週期以及資產質量等情況,從而對農業產業的信貸風險進行有效評估,並在金融系統中釋出資訊,適當開展政策指導與調整工作,從而有效預防農業信貸風險。最後,完善信用建設與評價體系。建設完善的信用制度體系,透過各類媒體大力宣傳信用評價。將不良信用者進行公佈並拉入黑名單,同時實行相應的懲戒和信用再造,促使人們提高對信用體系的重視,從而促進農業金融協調發展。2.2金融部門應制定完善的制度,明確職責。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定完善的制度,對相關金融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分工,加大金融部門對農業企業的支援力度。首先,農業銀行要提高機構運作效率,做好職能轉換工作。透過小額扶貧貸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等方式,以政策性信貸的方式積極開展助農貸款業務,還可以適當開展糧食加工等商業性信貸業務。對支農佈局進行重新規劃,對龍頭企業、規模農戶、農村建設等進行重點支援。其次,農村信用社應當以小額農戶貸款和聯戶聯保貸款為基礎,對農戶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以及其他農產品經營等進行資金支援。再次,制定相應的金融服務公約,對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引導,使其參與到農業生產中,改善農戶資金短缺的狀況。還可以引導民間自發性的金融支援,從多方面解決農村資金缺乏問題。2.3完善信貸創新和風險定位體系。首先,開展多樣化的信貸業務。金融機構要在現有的信貸種類基礎上,對信貸業務進行創新,開展多樣化的信貸業務,加強信貸種類的開發工作。例如針對產業鏈中的個體農戶,可以透過龍頭企業進行擔保貸款,使其形成利益關係,促使個體農戶向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可以實行抵押貸款;對普通產業化企業,可以實行協議貸款,協議貸款可以先由鄉鎮政府部門拿出3%~4%的財政收入作為協議貸款風險補償金存入金融機構,一旦出現風險,先用這部分資金進行償還,剩餘部分由貸款企業和政府部門按照一定比例分別進行償還。對農業龍頭企業實行資產抵押貸款時,政府部門可以進行協調,以多家企業聯保的方式開展。其次,提升金融服務質量。金融服務部門除處理信貸業務外,還要開展匯兌、結算、票據以及理財等業務。特別是地方農村信用社要加強業務電子化,提升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使業務更加快捷高效的開展。再次,完善風險定價體系。金融機構要根據市場風險評估建立完善的風險定價體系,對農業市場進行科學有效分析,根據市場風險進行合理的貸款定價,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公平開展金融服務,實現效益與信譽的有機統一。2.4完善政府扶持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首先,各相關政府部門要建立相應的扶持政策,指導金融行業的工作有序開展,從而起到維持市場秩序的作用。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將每年的支農資金按照一定的比例,以專案融資貼息的方式進行支付,引導其他社會金融機構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再次,對於優質的農業龍頭企業,可以考慮讓其發行短中期債券或者加入創業板市場,開展多種渠道和多種方式的融資。最後,政府還可以結合金融部門根據農戶的實際情況和生產需求開展財產抵押貸款。農民可透過房屋抵押辦理個人經營貸款,還可以透過林權、土地抵押進行大額度的貸款業務。針對專業種植大戶的貸款服務可以在貸款期限和額度上給予扶持,如將額度提升到1000萬,貸款期限可長達5年等,還可以進行大中型農機具的抵押、農副產品抵押以及“公司+農戶”等“三農”特色擔保方式提供貸款服務。

  3結束語

  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優質的金融服務。要不斷完善相關金融政策,並根據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金融服務實施計劃。金融部門自身也要完善制度,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分工,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大力扶持,建立相應的幫扶政策,對金融行業進行指導,維護市場秩序,發揮政府功能,引導更多的社會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業生產中,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服務保障。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經濟得到快速有效的發展,從而為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6

  近來年,農村金融體制不斷完善,農村金融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農村金融服務不足、資金嚴重短缺、農民和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依然較突出,制約著新農村建設。

  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不足

  現有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表現在: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適應農村金融需求,貸款條件苛刻,貸款品種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貸款額度、期限與農民生產消費實際脫節;農村資金流失嚴重,信貸投入較少;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透過系統上存、資金拆借等方式將大量資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或非農領域,農村金融抑制問題較突出;農村金融業務品種單一,服務手段嚴重滯後,農村支付結算環境落後;農業保險產品發展滯後,農業保險規模小、參保少、理賠難問題較突出。

  農村金融市場制度約束不到位。農村金融市場是弱質市場,其規模效益低於城市金融,因而盈利能力偏低。在缺乏制度約束的情況下,單純依[文秘站:]靠市場調節勢必形成農村資金外流,導致商業性金融機構退出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機制轉變不到位。部分農村金融機構思想觀念落後,仍然沿襲“等客上門”的傳統做法,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危機感和客戶至上的理念,缺乏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意識,不能積極轉換內部經營機制,大力加強市場營銷、開拓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金融市場政策扶持不到位。農業是弱質產業,投入多、產出少,週期長,農村經濟貨幣化程度低,決定了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高、收益低,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和需求難以實現高水平的均衡。因此,在擴大農村金融市場規模必須依賴外部力量的扶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對農村金融採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對金融機構支援“三農”的風險予以合理補償。

  農村金融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不到位。農村金融服務物件是眾多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和大量的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物件數量多,地域分散,這決定了農村金融市場資訊不對稱現象嚴重。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後,農戶和農村企業信用資訊還沒有納入徵信系統,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必須花費大量的資訊費用搜集農戶資訊,農村金融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阻礙農村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強化農村金融機構支援“三農”的制度約束和政策引導。依靠法律強制和政策引導推動建立農村信貸穩定增長機制,依託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緊密結合農村經濟的特點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建立金融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制度、規則。同時,充分重視財政在激勵需求和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出臺財政補貼、擔保或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金融資源流向農村。

  完善功能,整合力量,充分發揮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槓桿作用。基層人民銀行要透過發揮“視窗”指導作用,完善對農村金融的再貸款支援,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村經濟領域。積極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變農村金融現狀,增加低息支農再貸款,加大支農投入量,加強對再貸款投向和使用效果的考核,確保農戶貸款穩步增加,支農功能穩步增強。

  農村金融機構要轉換經營機制,加快金融產品創新。農村金融機構要積極轉變經營觀念,增強“三農”服務意識,在加強貸款營銷、簡化貸款手續、提高貸款額度和降低貸款利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業務,創新授信和抵押擔保貸款管理制度,提高貸款效率。大力開展住房信貸、教育信貸等農村消費信貸業務,根據農村經濟特點,創新開發新業務、新產品,逐步推廣農民工銀行卡、商業匯票、理財、投資諮詢等業務,改進和創新支付結算渠道,加快電子化建設,更大範圍的滿足農村多層次金融需求。

  加快農村徵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信用貸款。針對農村金融市場資訊不對稱和農戶缺乏抵押品的現實,應加快農村徵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重視蒐集農戶信譽、道德品質等資訊,建立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資料庫。

  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加大對農業保險業務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積極發展農村保險,提高農村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在發展政策性保險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商業保險、合作互助保險,充分發揮對農業經濟的補償作用。透過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範圍,改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提高農村整體抗風險能力。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7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聚成合力。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金及其服務是經濟發展的血液。而目前,由於農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顯,農村金融服務落後,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強化“三農”金融服務,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破解的難題。

  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個健康、完整的金融體系對於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投入是資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現有金融體系在為農村服務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農村金融機構退位,服務功能弱化。由於農村經濟貨幣程度較低,農村金融賴以生存的微觀經濟基礎脆弱,正規金融因農村的比較弱勢而選擇“自我糾正”,國有商業銀行大量退出農村市場,導致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下降,農村金融出現“空洞化”和邊緣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對農業發展銀行實行“獨立核算、自主保本經營、企業化管理”與其承擔的農村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存在一定的矛盾。農發行為我國目前唯一的政策性農業金融機構,業務範圍太窄,主要負責糧棉油收購、儲運等環節的資金提供,農業發展急需的其他貸款業務基本沒有涉足,在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後又將面臨業務嚴重萎縮的問題,沒有真正起到支援農業開發的作用。其次,農業銀行支農功能“邊緣化”。隨著農行商業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經營原則與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分散性、波動性、長期性”向背離,農業銀行將農業資金從以農業為主轉為以工商業並舉,競爭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使得貸款業務逐漸離“農”。再次,農村信用社支農有限。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占主導地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較好地支援了農村經濟發展,但由於受自身經營規模和經營體制所限,其資金供給總量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存在“農信難為農”的嚴重問題。

  2、信貸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農民很難取得貸款。為防範貸款風險,面對農村貸款規定較為苛刻的條件。大部分農民貸款因提供不出相應的質押、抵押及不動產等擔保而與農貸失之交臂;另外,由於農村貸款期限、結構、金額等方面設計與農村資金需求特點不相適應。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入,農業走向產業化、現代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週期長,而現實的貸款產品金額偏小,期限一般為1年,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資訊不對稱;此外,浮動貸款利率制度使農民承受能力嚴重受挫。實行浮動利率制度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處於壟斷地位,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對貸款一律實行上浮,在相當程度上加重了農戶的利息負擔。

  3、農村金融服務環境較差,金融生態斷裂。由於社會信用環境差,借款人信用觀念淡薄,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制約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農村信用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機構考察其財務狀況和信貸條件較為困難,同時貸款需求總體缺少有效的擔保、抵押,使農業地區需求量大、亟須支援的大額農戶、個體公商戶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小城鎮建設貸款、水利建設貸款等難以形成需求。另外,農戶信用資訊資料庫尚未建立,農戶信用資訊處於零散分佈狀況。

  4、民間借貸缺乏規範,金融風險加大。民間借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但良莠不齊,同時,也加大了農民的負擔和農村金融風險。由於對民間借貸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和正確引導,其風險、隱患日益凸現,由此引發的經濟糾紛呈上升態勢,間接殃及社會穩定;另外,民間借貸不規範,無借據、合同,缺乏擔保,隱蔽性強,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坑蒙拐騙在所難免,甚至引發刑事案件;民間借貸利率一般高於同檔次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風險集中,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響金融宏觀調控。民間借貸活動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誘發大量資金以現金形式流出金融機構,加大現金“體外迴圈”,造成金融資訊失真,干擾央行對社會信貸總量的監測。民間借貸投向具有一定的趨利性、盲目性,資金流向與國家經濟政策、產業政策不能配套,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落實效果不佳。

  5、農業保障體系存在許多障礙。農業保險機構執行障礙主要表現有:保險基金規模較小,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性保險專案界定模糊,農業險種劃分及其保費標準正在探索中,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滯後,貼農、為農保險制度不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組織規模偏小,經營行為不規範;擔保機構與協作銀行關係不順,行業自律以及監管不到位,風險及補賠機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要求下,現行農村金融體系需要積極地進行變革和創新,適應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農戶、鄉村企業多樣化、多層次金融需求

  特點,積極構建以合作金融為主體,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有機結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有效支援新農村建設的金融合力。

  1、構築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導、橫向聯動和金融服務“三位一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機制,並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和監測,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行量化考核,並不斷健全金融生態環境法律基礎,最佳化農村金融生態的外部生存環境。首先,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是一種無形資產,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融資成本,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健全信用文化,廣泛開展誠信宣傳,強化農戶誠信教育,培育農戶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農戶的信用素質。政府採用補助的形式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培訓,強化新型農民整體素質。另外,深化農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關係,完善內部治理制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使企業真正成為合格的農村市場主體。儘快建設和健全企業和個人的誠信系統,加快誠信立法,實現銀行、政府、執法部門間的社會信用資訊資料互連互通,提高社會信用資訊的共享程度。運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經濟手段,健全資訊披露制度,規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信評估等誠信機構,提升其公信力。建立農村信用的激勵和懲戒機制,完善企業市場競爭和退出的公平環境,創造農村金融生態良性發展的誠信環境。其次,轉換地方政府職能。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政府要加強對建立金融生態環境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指定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整體規劃、目標、任務以及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切實轉換服務理念,強化農村服務意識,嚴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務質量和效率。結合當地農村經濟金融狀況,加快支農金融相關的制度建設,並保證規章制度的完善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護農村投資者、存款者的合法權利。再次,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與支援力度。財政是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構築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需要以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從根本上來說取決於農業產業環境,投資環境和農村經濟的執行質量。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滿足農村金融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農村金融生態比城市金融生態相對脆弱,因此,需要加強國家財政與政策性金融對週期長、資金需求大的專案支援力度。同時,需要積極探索工業反哺農業,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途徑與制度設計。

  2、加快法律制定,為農村金融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農村金融立法應循序漸進,平穩推進。應重點制定農業投資法、農村合作金融法和農業保險法等專門法律,為農村金融體系的執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使之有能力和動力進行金融制度創新。首先,制定農業投資法。制定農業投資法,使國家對農業的投入法律化,透過立法規定中央、地方、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對農業的投資比例及相應的責任。另外,農業投資法在法律上要規定對農業貸款實行優惠利率,中央銀行對農業銀行的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應低於城市的商業銀行,以調整其級差收益。同時,建立農業信貸國家財政補貼制,以補償因低息貸款而造成的損失,走農村金融“以農養農,國家保護”的路子。此外,農業銀行在完成上交存款準備金後,多存可以多貸,但必須明確年度農業信貸的結構比例和投入時期。其次,制定農村合作金融法。儘快制定農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規,給農村合作金融以應有的法律保護。在農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產權組織形式、融資渠道、經營機制、管理模式、運營規則、職能作用等做出明確規定。根據農村發展的實際,在資金、利率、稅收等政策方面給予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以優惠政策,並用法律形式予以規範。在立法中應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性質、經營目標、經營業務、權利義務、與政府的關係等內容做出規定。這樣既可以為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法律的依據、規範和保障,又可以規範農村合作金融市場,為農村合作金融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再次,制定農業保險法。加快農業保險的立法,從法律上明確政府、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從政策和財政上予以支援,建立起確保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村長期穩定的保障機制。在農業保險法中,要明確農業保險的實施範圍和實施方式。擴大農業保險的實施範圍,農業保險應包括農作物的耕種、收穫後儲藏、加工及其運輸的保險,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財產的保險,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身保險及各種手工藝和家庭產品的保險等。另外,要明確政府在農業保險中應發揮的作用。進行保費補貼,根據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和我國財力,規定保費補貼的參考比率;進行費用補貼,借鑑發達國家發展農業保險的成功經驗,由政府對農業保險的經營費用進行補貼。實行某些優惠政策,對農業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免稅,對其經營的商業保險業務則降低稅率,對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也實行免稅;對農業保險的投保人提供貸款擔保或對向投保者提供低息農業貸款的金融機構給予利息補貼。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組織制度體系。根據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實際需要,農業保險的組織形式應多樣化,包括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地方性農業保險公司、商業性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合作組織等。

  3、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結構和執行機制。首先,創新管理體制。強化內控制度,完善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樹立以改革和效益為中心的經營管理價值觀,構建起涵蓋農村信用社各部門、各崗位以及每個員工的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完善目標考核、真正使經營管理規範化、制度化,增強其經營管理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同時要確保管理的有效性。其次,進一步改革產權制度。強化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的轉換。強化內部約束和激勵機制,有效地轉換經營機制,加大責任追究力度,提高內控執行效果;強化增資擴股工作,確保資訊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規合法性,逐步最佳化股權結構。再次,完善治理結構。在治理結構選擇上,要堅持所有者控制原則及效率管理和監督原則。要做到入股農民是農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形成信用社和入股農民的命運和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制度和體制安排,創造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執行機制。在組織內部結構機制安排上,既要相互統一,又要相互制衡。根據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要求,農村信用社必須堅持所有者的利益主體和他的風險主體是一致的,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應由他們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最後,加強風險防範。努力擴充資本金。資本充足率提高了,農村信用社抵禦風險的能力自然就增強了。同時,農村信用社應抓住改革的機遇,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改善自身經營,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加大宣傳力度,樹立良好形象,做好服務,強化信用社與社員的聯絡,使入股社員得到實惠,提高人們的入股積極性。努力實施多元化戰略。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業務應該多樣化,資金的投放領域和投放物件應該廣泛化。提高信貸質量。農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貸人員的素質,增強其風險意識;嚴格信貸審查,加強信貸管理,及時催收貸款。

  4、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培育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機制。應構建一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間金融相結合的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首先,拓寬政策性金融的業務範圍。作為目前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應逐步向綜合型政策性銀行轉變,滿足不能透過競爭性金融活動而獲得滿足的農村金融需求。農業發展銀行應當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務功能,繼續支援國家糧油儲備體系建設,履行為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和管理等政策性業務。在業務拓展上,農發行在目前基礎上調整充實業務範圍,積極開辦糧油產業化經營貸款、重新對農業發展銀行進行市場定位,進一步調整農業發展銀行信貸結構,逐步將支援重點由農產品流通領域轉向農業生產領域,使其成為支援農村發展的綜合型政策性銀行。同時要拓寬業務覆蓋面。透過增設基層網點、接收部分基層國有商業銀行網點或接收部分基層國有商業銀行網點作為自己的分支機構,增強服務農業的能力。另外,逐步開辦扶貧開發專案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農村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業務;透過發行農業金融債券和建立農業發展基金,拓寬籌資渠道。此外,建立農村政策性保險業務,鑑於商業農業保險尚缺乏市場基礎,建議在政策推動下爭取成立地方性的,以政策為依託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建議建立國家和省兩級農業保險發展基金,在財政補貼之外,支付農民的保費補貼和農業保險部門的超額賠款補貼,透過政府補貼或委託代理的方式,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進入農業保險市場,為農業保險提供再保險支援。其次,大力發展面向廣大農戶的合作金融組織。合作金融機構因自身制度設計的特點,使得為社員服務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內在優勢,在農村金融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應大力發展面向廣大農戶的合作金融組織。如由農戶自願發起的資金互助組織,這種資金互助組織應是真正意義的合作制組織,社員之間互相監督,社員代表參與合作社決策,建立社員大會控制下的法人治理機構,有效建立其自我約束和自擔風險的經營機制。再次,逐步規範和引導民間金融。民間金融具有資訊成本低、利率彈性大、服務態度好等優點,適度、健康的發展對於活躍民間投資,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要透過經濟手段而非行政手段來解決民間金融所存在的問題,並逐步使之規範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傳統的信用資源來培育和發展民間金融主體,使金融產業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場化。國家應儘快制定民間金融相關的法規和管理辦法,加強政策引導,規範民間金融行為,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使之合法化、公開化。同時,支援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小額信貸組織和互助合作金融組織。根據市場化的原則,發展以不吸收公眾存款的私營、股份、合作制的小額信貸組織和互助合作金融組織,條件成熟時可由監管部門實行備案制管理,設立民營銀行,提高民間金融的組織化、規範化水平,更好為“三農”服務。

  5、建立有效的農村資金迴流機制。首先,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調整縣級金融服務功能。國有商業銀行要合理設定縣域機構,取消單純吸儲的銀行營業網點。商業銀行可以適度調低系統內上存資金的比例和利率,以減少和解決農村資金流向城市、農業資金流向非農業、經濟落後地區資金流向經濟發達地區這個資金盈缺佈局不均衡、兩極分化越拉越大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適度“放權”,給予或擴大對基層行的資金授權授信額度和新增貸款的審批許可權。其次,調整、完善農村郵政儲蓄的功能,以改變郵政儲蓄造成農村資金外流的局面。國家應制訂相應的政策,政儲蓄資金管理辦法,必須對現有郵政儲蓄制度進行改革。將縣以下郵政儲蓄吸收的存款,透過人民銀行全額用於增加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再貸款,並將此作為一項制度穩定下來。另外,降低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轉存中央銀行利率。此外,按照機構企業化方向改革郵政儲蓄機構,推進郵政儲蓄銀行網路的建立,並設立專門的農村金融服務部門,面向“三農”開展業務;透過與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合作,進一步加大郵儲資金支農力度,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滿足度。再次,對支農再貸款要進行財政貼息,引導資金進入農村。不論在地方一級還是在國家一級,財政支農資金和信貸資金都缺乏銜接和配合,國家和地方財政可將支農資金給予財政貼息,以引導信用社和農業銀行加大農業投入,降低農民的貸款成本。

  6、建立和完善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首先,建立農村信貸保險制度。積極開發農業貸款損失補償保險品種,對商業性保險公司按照農業保險的業務比重給予相應的保費補貼及免交涉農業保險營業稅等優惠政策。其次,加快農業保險制度建設,把農業保險納入農業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考慮組建政策農業保險機構,或者委託政策性銀行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政府可以對參加保險的農戶實行保費補貼,引導農民參保意識;也可以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辦業務,鼓勵農村金融機構代理農業保險業務。也可以透過財政、稅收、金融、再保險等經濟手段支援和促進農業保險發展。再次,建立信用擔保補償機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擔保補償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補充當年基金並牽頭組建符合農村需求的評估擔保機構,設立由財政、企業、農村金融機構出資的信用擔保基金,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建立區域性信用再擔保機構,以分散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最後,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險機制。消除政府承擔隱性擔保的責任,有利於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為穩定金融體系提供事後補救措施,也有助於農村金融機構防範金融風險。

【金融服務調研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