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元節> 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習俗(合集15篇)

中元節習俗1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其餘兩個是清明節和農曆十月初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和陰間過鬼節的傳說。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農曆七月十五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食物,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屆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習俗:

  燒紙錢送祝福、捧雛菊寄哀思、放河燈。不管哪種形式,都是今天我們活著的人思念已經逝去的先輩們的一種方式,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習俗:

  到了農曆七月十五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節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動雖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鯉城區地界即有三十六個鋪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買菜辦筵席、演戲酬神、請客飲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經耆老紳士公議,三十六個鋪境的普度,分別從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舉行,所以舊鯉城區在七月這一個月是無日不普,天天演戲酬神宴客,整個七月都在忙於做普度。經過協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後城做普度,以後各鋪境輪流。直到七月三十日為止。

  中元節祀先祭祖

  農曆七月十五日乃是傳統的中元節,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節日。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稜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黃花菜、幹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前述東石玉記船行就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錫鑄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對祭祖祀先之虔誠、重視。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並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准,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放河燈

  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 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不斷祈禱。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 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

中元節習俗2

  一、歷史傳統節日習俗——中元節的習俗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節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動雖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鯉城區地界即有三十六個鋪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買菜辦筵席、演戲酬神、請客飲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經耆老紳士公議,三十六個鋪境的普度,分別從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舉行,所以舊鯉城區在七月這一個月是無日不普,天天演戲酬神宴客,整個七月都在忙於做普度。經過協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後城做普度,以後各鋪境輪流。直到七月三十日為止。

  2、祭魁星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麵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麵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4、祀先祭祖

  農曆七月十五日乃是傳統的中元節,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節日。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5、燒袱紙、結鬼緣

  6、放河燈

  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不斷祈禱。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二:民間地方中元習俗——中元節習俗

  1、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2、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3、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麵羊贈送女兒。

  4、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麵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麵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5、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6、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7、陝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8、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9、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10、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捲。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11、福建省: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12、廣東省: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13、廣西省: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複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 “躲鬼”。在廣西省,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透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14、雲南省: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15、湖南省: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16、湖北省: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後閤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中元節習俗3

  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又稱鬼節,在我們家鄉是上墳祭祖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和清明節、十月一不同,參加祭祀的人不受限制,祭祀的祭品也很特別。

  中元節裡出嫁的女兒可以回孃家上墳,喪父的寡婦也可以上墳,所以中元節又叫“花花節”。舊俗認為上墳祭祖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在清明節和十月一是不可以上墳的,怕踩塌孃家的墳角,只有七月十五女子才可以上墳。如今想來也是男尊女卑的觀念在作怪。父親去世後,無論哪個節日,我們姐妹幾個都會堅持上墳,燒錢掛紙,祭拜父親亡靈。本家的大娘知道了就有閒話了,說了好多次,因為我們論親疏還沒有出了四服。後來她家遷墳了,這才少聽她的嘮叨。

  七月十五因為女人可以參加祭祀的原因吧,所以祭品也很有女人的味道。主要祭品是“花花”和“面羊”,都是用發酵的白麵做的。“花花”就是在平時的普通圓饅頭上加蓋一朵用面做的花,然後塗上紅綠顏色,紅花綠葉,煞是好看。“面羊”就是麵塑,是我們山西人特有的民間手工藝術。說的是面羊,其實不僅僅限於面羊,十二生肖都有,除此以外,還有面獅、面魚、面鳥、麵人等,蒸熟後塗上五顏六色,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用面羊做祭品,起初大概是取代豬牛羊三牲吧,即經濟又方便。後來辦喪事做三週年祭祀用的祭品也是面羊,有自己做的,也有專門請人做的,還有買現成的。供桌上第一排擺放的是面做的豬頭和魚,是專門由親家送的,叫“吊親家”,豬和魚都是富貴的象徵。第二排擺的是麵人,大多捏成“一臺戲”,就是戲文裡的人物,有“西遊記”人物造型,有“八仙過海”,還有“楊家將”,也有“金陵十二釵”等。民間藝人精湛的手工藝術,往往會引來人們的嘖嘖稱道。

  中元節不僅祭祖,也要祭五穀神,我們這裡又叫“場神爺”,是主管打穀場的神。因為七月十五已到夏末秋初,莊稼快成熟了,祭拜場神,祈求五穀豐登。所用祭品也是用面捏的,與面羊造型有所不同,場神爺沒有腿,只是在一塊長長彎彎的麵糰上放一個羊頭,而且個頭比面羊大得多,還不許塗顏色,否則對神不敬。因為場神爺這般造型,所以村裡有人長得肥肥胖胖上下一般粗,人們會戲稱他為“場神爺”。七月十五早上,由男子把場神供奉在天地門裡(我們這裡過去住的都是窯洞,窯洞前牆正中上方都專門建一個小窯洞,叫天地門,窯頂上就是打穀場。),然後燃香焚燒黃紙,默默祈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禮畢,照例由男子把場神取下來,男子就可以吃了。小孩子和女人是不可以吃的,大概也是尊敬神靈吧,據說男子吃了場神就有力氣幹活收秋了。

  起初,中元節捏面羊是用於祭祀,後來就成為我們家鄉的風俗。每到中元節,家家戶戶捏面羊,女人們忙忙活活好幾天,心靈手巧的婦女就更忙活了,除了給自家捏,還要打幫別人捏。中元節就成了展示家庭主婦手藝的日子。一家人有幾口,就根據屬相捏幾個,其中也包括女兒女婿外孫。親朋好友之間也相互贈送,表示增福增壽。直到現在,農村裡已經訂婚的男女青年,在七月十五來臨之前,還要相互送面羊,以示兩家交好。每逢這時候,親家們都要請村裡最靈巧的女人來捏面羊。這面羊就不同於一般的面羊了,三斤面捏一個,還有五斤面捏一個的,要用特大號的蒸籠來蒸,每次只能蒸一個。大概是為了顯示自己家的大方吧,所以不能小了,怕親家笑話小氣。因為是送給情人的,所以非常講究,捏面羊的婦女要“十全”的,就是不能有殘缺,要父母健在,還要兒女雙全。如果離過婚,沒有生過小孩,再靈巧也不用。捏的面羊都有寓意,有“蛇盤兔”的,取自“喜珠石榴蛇盤兔,榮華富貴必定富”的諺語;還有“狗咬兔”的,取自“青兔黃狗古來有,萬貫家財足北斗”的寓意;還有“龍附鳳”的,寓意“龍鳳呈祥,吉祥如意”,如此等等,都是祝福有情人幸福美滿的意思。蒸好後,由本家青年男子送到對方家。村裡的婦女都要來看熱鬧,一看手藝,二看大小。這白胖胖暄撻撻的面羊,同時也顯示了雙方的真情誠意。七月十五送面羊成為婚嫁禮儀中不可缺少的程式。

  隨著時代變遷,洋快餐走進百姓生活,孩子們喜歡吃肯德基、麥當勞,很少能吃到媽媽親手做的面羊了。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逐步滲入到我們的生活,很多中國傳統節日風俗離我們也漸行漸遠。但我兒時記憶中的面羊,還是那樣美麗香甜。

中元節習俗4

  接亡客

  湖南人們從農曆七月初七或初十開始接新亡客,初十以後接老亡客,有“前三後七”一說,每日三餐飯茶,禮儀相敬。

  接客是一件很講究的細緻活,特別是家中的有老人,更是分外的隆重,準備工作也是極為細緻與充分。

  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爐、燈盞等,都要清洗乾淨。準備好祭品、紙錢香燭;準備好豐盛的菜餚,其中一隻雄公雞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還有一些對祖先許下的諾言或者祖先託夢交代的事情等等。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燒包

  每逢中元節前後,不少群眾會在路口或水邊“燒包”,綿延千年祭祖的傳統習俗。

  “燒包”包括“金銀紙包”、“衣冠箱”,這些“財包”也都是一早就已經寫好收件故人,並且按一定的規則摺好的成捆的冥錢,按親疏關係在祭文中作了分配,在路口或水邊焚燒,讓他們領著後人的孝敬,開心快樂回家。

  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

  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

  將供品撒進田地。

  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

  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黴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

  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

  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準備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中元節習俗5

  1、祭祖

  民間相信,家裡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天回到家中,看望子孫,所以家裡人要在這邊準備好食物、酒水等用來祭祀祖先。

  當天晚上,家裡的兒女子孫都要回家參與祭拜,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保佑自己平安幸福,並表達對祖先的思念。

  2、放河燈

  在歷史上,南京“鬼節”的活動很隆重,從朱元璋時代開始,就會在秦淮河沿岸放花燈,據傳起碼要放一萬盞燈,意在為先人引路。相比其他習俗,放河燈習俗更受年輕人喜愛。

  放河燈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為了投胎,往往會拉人下水讓其溺死,來換取自己投胎的資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間。傳說二是,人間的河與豐都鬼城的河相連,人們把對先人的思念以及對地藏王菩薩說的話都透過河燈,帶到陰間。

  3、放焰口

  南京的大街小巷、街村,都要舉行“放焰口”的活動,請和尚、道士做道場唸經,放焰口對於鬼道來說,等於是無限制地放賑,所以又叫做“施食”。

  如果是在傳統鬼節舉行的“放焰口”,一般法事規模都比較大,場面也比較隆重,因為這種有固定日期的施食科儀往往沒有特定的齋主,而是針對普天之下的各路幽魂,為他們施食贖罪,祭煉祈福。

  4、說唱文化

  白局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種,現在瀕臨絕跡。每到上元節的時候,南京的街頭民間藝人將會組織一兩百場的白局活動,以中華門的西街口為第一臺,然後沿著外秦淮河,一橋、一街口都會有一臺白局。一般來說,白局的最後一臺設於當時的“罵駕橋”(在現今的白鷺洲公園附近),民間藝人搭臺打擂,形成特殊的文化現象。

  民間曲藝“蓮花落”舊時廣為流行,以打竹板伴唱,內容多為佛教故事、民間傳說等,南京人特別在中元節要唱它。

  5、做茄餅

  中元節,南京人祭祀祖先,最常見的食品是什麼?是茄餅!另一本南京民俗著作、民國潘宗鼎先生的《金陵歲時記》(南京歲時民俗開山之作)記載:“吾鄉屆中元節,人家祀先,取茄子切成絲,和麵,用油煎之,曰‘茄餅’”。

  茄餅也就是人們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製作茄餅的習俗是除南京以外的地方沒有的。

  6、夜來香

  夏仁虎在《歲華憶語》中說:“遊人恆集清涼山駐馬坡一帶,購夜來香以歸。當時物賤,夜來香數十朵,以銅絲串成柄,只索青錢二三枚耳。”可見,當時中元節晚上去買夜來香成了一種習俗。夜來香的流行,給鬼節“中元節”添上一點別樣的溫情。

  夜來香又名夜香樹,原產熱帶,葉片呈心形,邊緣有絨毛。每逢夏秋之間,當月上樹梢時它即飄出陣陣清香,這種香味令蚊子害怕,是驅蚊佳品。

中元節習俗6

  搶燈

  泉州中元節有掛普渡燈習俗,近水的地方還放水燈,泉港區特別是山腰、前黃一帶,更有“搶”燈習俗。閩南話“燈”、“丁”同音,在傳統文化中“燈火”又寓意生命延續。

  搶到七星燈後,各村習俗不同。前黃村搶到燈就達成願望;後張村要把燈奉在家中,禮拜三天,然後把主燈送給未生育人家,其餘焚化;壩頭村得子者糊燈供奉十五日,以表敬謝;峰尾鎮得子者,農曆八月十五日把七盞孤仔燈,即七星燈橫列於一根竹杆中掛在門前朝拜三天,祀拜孤人,感謝他的保佑,而後把燈頭留在主人家床頭懸掛,其餘的燈送給已婚未孕的人家,祝願他們早生貴子,剩餘的焚化。

  搶孤

  搶孤是一種廟會活動。閩南人地區在中元節有一特別儀式,稱為“搶孤”,將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將柱子塗滿油脂,令眾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勝。不但能取得獎品,且代表自己會得到神鬼的祝福。不過這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活動,時有傷亡,在清領時期,巡撫劉銘傳曾令禁止。

  放水燈

  農曆七月初十,漳州民間有在九龍江放水燈的習俗。人們虔誠地把載有鮮花、銀元及水 果等貢品的水燈王投放江中,緊接著大大小小蓮花水燈放尾隨著水燈王順流而下,來敬奉水仙王,祈求平安,來年風調雨順。

  做“普度”

  “普度”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七月初一稱“開鬼門”或“開地獄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要在大門口設度祭祀無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請諸位“好兄弟”來享用,並祈求他們勿騷擾家人、保平安。

  龜湖大普

  閩南規模最大的普度,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後安和侖後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度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度”之俗諺。

  起路燈

  到了每年的農曆七月,人們在七月初一就開始“起路燈”,一直持續到七月最後一天“謝路燈”,整個月每家每戶在大門口都會掛著個方形燈籠,燈籠上書“恭敬地藏王,祈求平安”或“喜敬陰公,祈求平安”。

中元節習俗7

  中元節傳統習俗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祭祖先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黴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中元節的節日文化

  1、“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於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2、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3、佛教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歡日(於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於最後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於大眾中發露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複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

  傳說,有個叫做目連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目連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目連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僧眾們“皆先為施主家咒愿,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目連尊者的母親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中元節燒紙的步驟

  一、買紙錢的時候要鋪開將100元真錢壓在上面,從右至左,從上至下,把整張紙鋪滿。

  二、疊好燒紙,一刀燒紙分成七八份,分別以對角線折兩次,疊起來燒會很方便。

  三、燒紙錢要在地上先畫個圈,不要把自己圈進來,西北角留個口方便親人來拿錢。

  四、燒紙錢的時候念一下誰誰誰來給你送錢了,這樣親人才會知道是誰才能保佑你。

  五、在燒紙錢紙錢最好能用防風的打火機和棍子,可以拔起壓在下面燒不到的紙錢,注意棍子用完之後不要帶回家。

  六、最後一定要燒完才能走,既能防止火災又能防止一些被風吹走的之前被其他人撿走惹怒親人。

中元節習俗8

  潮汕的中元節習俗

  1、恤孤

  潮汕民間俗稱此節為“七月半”,圍繞此日為中心各地各選取不同日子、時間進行形式多樣的“恤孤”活動,祭拜的物件是死前沒有家屬、死後沒人奉祀的無主鬼魂之類群體,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語土話中,稱“施”音為“薛”,比如詞彙“閃失”等發音就是如此,因此時至今日,民間稱呼“薛孤”的發音詞語其實正是指這項祭祀活動。

  2、做七樣棵晶

  惠來縣中元節要做七樣棵晶:新婦仔、荷葉包、三角樓、六角樓、雞規團、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節也製作多種果品,其中有一種叫“鯉魚果”,用糯米皮包米餡,捏成鯉形狀,皮為紅色,點綴節日的拜祖物品。

  3、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節,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這一天;不過這一日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飯、紙錢、紙紮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唸經、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還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後,散發實物,或編號散發竹籤牌子,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

  4、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里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用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裡,意在引領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

  當法師高坐祭臺之上,敲響引鍾,帶領座下一幫僧眾誦唸經文後,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焰口”傳說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頭細如針孔,常出口噴火焰。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頭放開擴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5、拖死鬼

  “拖死鬼”即透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唸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媒體,人們可以透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這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讓其清醒復原。

  這種民俗顯然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民間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請神巫“拖死鬼”。

  6、遊燈

  過去,潮安等地中元節此日午後,小孩子忙著趕製鯉魚燈,他們要模仿上元(元宵)節遊燈,做一個小小的遊樂。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是簡單的小鯉魚燈了。

  不過,七月十五給人們認為是“鬼節”,因此這一夜,大人不準孩子在附近遊玩至深夜,而且要早點睡覺,這樣,在遊燈戲樂上,不免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

  7、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於是,孩子們常喜歡悄悄跑到別家門口偷割“稻穀”,並常因此而引起家長們的爭吵和動武。清乾隆《普寧縣誌》載該縣中元節“至夜插香列燭於路”、“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揚花季節,此俗或許是農民祭稻穀之神,或許是祈鬼靈以助農事。

  杭州的中元節習俗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說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唸經稱為“拜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麵粉皮裹雪裡薺菜及豆腐乾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裝錫箔摺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後,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後書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餚、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後燃燭點香,由家長領著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後,再從每碗菜裡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結束。

  晚明時,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這天晚上都要舉行盂蘭盆佛會,為信徒們誦經拜懺,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遊的很多。

  江南水鄉的“七月半”祭祖活動中的一個特點是吃毛豆。那時毛豆剛熟,用鹽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後,中元節放河燈就著初涼的秋風和明亮的月色,一邊吃毛豆,一邊聊天。

  成都的中元節習俗

  1、家祭

  在老成都,幾乎家家都有一塊用紅紙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為人不忘根本。而傳統的老成都中元節從農曆七月初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七月十五日。從七月初一開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員會給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選一天作為正日子,全家老小齊聚,舉行家祭。重頭戲是晚上的祭祖儀式。

  老成都民風比較開放包容,家中的女人們也可以幫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燭等,而在我國的其他部分地區,但凡中元祭祖,是絕對不能讓女人沾的。首先擺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請先人“入席”。隨後,由一家之長點上香燭,帶領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禮,磕頭作揖。接下來,也是由一家之長領頭向祖先們述事。這時候,家中的長輩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輩諄諄教誨“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們的今天,不可忘本啊。”之後開始吃飯。

  2、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

  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3、城隍出駕

  此外,在老成都還有一項習俗,叫城隍出駕,也是中元節的風俗之一。民間認為陰曹地府的假期結束時,城隍老爺要親自出駕巡街來收鬼魂歸地府了。

  舊時成都城隍廟在今成都市金華街中段的北面,佔地大約百來畝。每到七月十五城隍老爺出駕時,這裡就會聚集很多人,摩肩接踵,看各種由人扮演的妖魔鬼怪招搖過市。

  4、賞孤

  除了向祖先燒祭袱子外,善良的成都人還要“賞孤”。這裡的“孤”指的是無名英烈,以及客死他鄉或無人祭祀的可憐人。賞孤通常在戶外的田埂路邊,點上香燭,將袱子分成小垛,擺上幾碗飯,幾杯水酒,最重要的是準備“刀頭”。所謂“刀頭”是指豬的肋骨和後腿之間最好的肉。

  老成都規模最大的“賞孤”賞錢活動是在東門大橋橋洞外,因當時那裡有座無名英雄紀念碑。每逢中元節,便有出川抗戰的戰士家屬以及其他市井平民來到此地賞孤,自發地告慰先烈們的在天之靈。而原本位於華興街的忠烈祠,則是官方祭奠歷代先賢之地,每到中元節就會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

  5、放河燈

  家祭賞孤結束後,夜也逐漸深沉,老成都的中元節也迎來最後的高潮——放河燈。放荷燈亦稱放河燈,其含意是導引鬼魂進入極樂世界或及早託生轉世。荷燈之樣式,其上半部皆為彩紙疊成之蓮花兒,下半部之載體各異,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並掏空瓤肉,中插點燃之蠟燭,於夜幕初降時放入河湖。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中元節習俗9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滇東地區例須祭祖。祖先分新亡與老亡兩種。七月十二日接新亡人,十三日接三年前過世的老亡人。

  接亡人前,先上街買冥紙,做好冥衣、冥轎,並備貢果,有核桃、石榴、松包、麥秧、菊花等。先將冥衣襬在家堂適中的地方。在樓下設靈位。一般祭三輩,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將冥衣貼在壁上時,認為亡靈已附於其上。遂在靈位前擺香案,上置香爐、貢果。吃晚飯前,要備好用紙紮成的引轎,似繡球形,大小、高矮不一,三臺、五臺不等,分別由一人(大人小孩不拘)拿著菊花、麥秧、錢紙、香燭,在家長率領下,全家男性大人、小孩一道前往(女孩也可以去,但以媳婦為好)。他們行至門外離家百多步的路口,口裡唱著:老祖公請了。家長一唱,眾人隨聲附和。對孤魂野鬼要先燒紙,希望他們不要跟隨老祖公前來。回來時,家中的飯已煮熟,把備好的菜饌拿來奉獻,一面磕頭。所獻之萊饌,包括肉、魚、雞、蔬菜,還要獻酒、茶、煙等。中午十二點吃過飯後要燃香、點燈,直至黃昏,香、燈不息。夜晚七點再點一次,直至油盡燈枯。

  十三日或十四日白天有放陰規矩。·辦法是請師孃來家。有人用黑布矇眼後紮緊,並在耳朵與鼻孔內各放一顆催眠藥。師孃念幾句咒語,半小時此人昏睡。其後所說夢語要模仿亡靈口音,據認為已為亡靈代言。

  十五日將新老亡人送走前,須幫備“錢包”。錢包內裝有冥衣、金、銀、錫等之屬的紙製類模仿品。錢包上須註明送者及年月。若送者為寡婦,應用兒子的名義。一切料理好後,全家男女老少都去送祖,所行之路與接祖時同。到了路口,全家跪下,按次序從對曾祖母所送之物燒起。燒時要唱:“某某老祖,要帶錢包,可以趕路去了。”並且要說:“今年對不起,老祖宗怠慢了,明年優待。”然後把引轎、菊花燒了。麥秧燒否聽便,有的拿回家去做菜。

  回家後要給小孩分貢果。

  到了晚上,有河水的地方要放河燈。事先在碗內盛清油,裝好燈芯,用紅錫紙包好,以免被風吹滅。點燃後放人河中,任其飄流。

中元節習俗10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七月十五這一天到來時,主要是上墳祭奠祖宗,在墳頭“壓紙”,告訴祖先此墓已經有後來人祭掃;或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據說民間諺語有這樣說法,“年兜不回家無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無祖”,由此可見中元節在古代十分盛行。今日的人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祭祖,是讓人遺憾的,不過從如今高速發展的網上祭奠的行為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先人還是保持著一種孝愛之情,這又是讓人欣慰的。

中元節習俗11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中元節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祭鬼

  清明與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這個“鬼節”與清明不同之處在於,它不但旨在讓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脫超生,而且還顧及孤魂野鬼。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這個特殊日子的關鍵詞。

  在盂蘭盆會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後由主持用米糧、淨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民間於此日在地上供施酒食,叫“施野鬼食”,在路邊焚燒紙衣,叫“施野鬼衣”,有的還焚燒紙車、紙馬,意在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讓他們找見歸去的路,速速離開。

  城隍出巡

  明清年間,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會舉行祭壇會,有聲勢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稱其為“三巡會”。

  七月半這日,跟其他兩日一樣,由城隍神率同新江司、長人司、高昌司、財帛司,從邑廟(城隍廟)出發,地方官在前為其清道,行至西門外邑厲壇賑濟孤魂。

  城隍老爺出巡的儀仗輿從十分壯觀,有活人裝扮的皇隸到諸鬼相,還有旗鑼隊、花燈隊、高蹺隊、綵船隊等等,走遍城內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聲勢浩大的陽間陰府時空穿越的戲劇。

  河燈度孤

  中元節放河燈,據說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而來。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裡了。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用木、紙、荷葉等做成荷花形狀,中間點上燈盞或者蠟燭,有的還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放於水中,任其漂流,為的是給亡魂照明引路,讓他們早日到達理想的彼岸。“七月半”之夜,放河燈的人多,看河燈的人更多。夜色中螢火萬點,煞是好看。而人們也相信,如果一盞河燈在水中沉沒,那就是一個亡魂已經投胎轉世,而如果燈漂得很遠或者靠岸,就代表著亡魂到了彼岸的極樂世界。這就是“放河燈”所寄託的美好祝願。

中元節習俗12

  在福州,七月十五日這天許多人家備菜蔬及紙錢,並延請僧道行超度儀式,然後將所備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於空野,以施無主孤鬼,謂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澤、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習俗。在泰寧,十五日之夜,人們在房屋前後、穀倉前、果樹下以及橋頭、河邊、路口等處,燃香點燭,焚化紙錢,供無家可歸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舊俗,在十五日這天,城中豎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傢俱齋飯,放置於幡竹下。祭壇上一道士端坐誦經,壇兩側道士奏鼓樂,觀者如堵,俗稱“做月半”,又叫“上臺”。祭畢,齋飯多為貧民與乞丐取走。連城、長汀等地則在十五日夜焚香、燒金銀紙,以祭祀野鬼。

  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做半段”。中元節,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傳說,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於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以普渡超生其母。中元節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除一般供品外,還須焚燒紙衣,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鄉。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過一半,故稱“半段”。“做半段”的時間,有的以十五日前後的半個月,有的更長。主要活動是定期輪流舉行全村性的大宴會,分別宴請親友,同時還要演幾天戲,據說是演給神看的。“做半段”浪費甚巨,而且還伴隨出現聚賭之風。

  福州過中元節還有一種舊俗,即在此期間如果流行傳染病,會被認為鬼怪作祟,於是便要“遊塔骨”。“塔骨”是以竹編製成人的形狀(比人還大),披上某種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後人套其中扛著走。入夜,“塔骨”前呼後擁,巡遊街坊抓鬼怪,連續七天。最後制一紙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關入紙船中,跑步吶喊著把紙船放到江中,讓其順流飄去,稱為“出海”。

中元節習俗13

  中元節習俗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2、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儲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6、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7、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捲的食物。

  8、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10、麵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11、入廟祈福

  準備素齋果品去寺廟,施佛及僧,誦讀地藏王經卷和咒語,報答父母恩情,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黴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準備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中元節來源

  古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中國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中元節習俗14

  中元節的習俗介紹

  中元節的習俗介紹由語文小編整理並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援語文網,並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廣東省中元節習俗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省中元節習俗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雲南省中元節習俗

  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河北省中元節習俗

  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麵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中元節習俗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麵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麵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中元節習俗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中元節習俗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中元節習俗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中元節習俗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中元節習俗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中元節習俗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天台中元節吃,筒類似春捲。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中元節習俗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中元節習俗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中元節習俗15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儲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捲的食物。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麵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入廟祈福

  準備素齋果品去寺廟,施佛及僧,誦讀地藏王經卷和咒語,報答父母恩情,為去世的先人祈福。

  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黴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準備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中元節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