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冬至節>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1

  1、立冬和冬至的時間不同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干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2、立冬和冬至的含義不同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後46天是冬至,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極”,俗話說到頭兒了。

  3、立冬和冬至的氣候不同

  3.1、立冬

  我國古代將立冬後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

  3.2、冬至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4、立冬和冬至吃的食物不同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而在我國北方,人們愛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餃子也賣得很火。

  然而在冬至時,進補則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總言而之,大家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例如牛、羊肉,同時要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5、起源不同

  冬至的起源是什麼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透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立冬的起源是什麼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

  立冬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此時,在北方,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禦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漢族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2

  立冬和冬至意思不同

  立冬: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冬至:日影最長,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並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立冬和冬至日期不同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立冬和冬至天文位置不同

  在天文上,冬至是太陽到達黃經270度,立冬是太陽到達黃經225度。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冬至的第二天就將向北移。而立冬這天,太陽的直射點還在一天天南移。

  立冬和冬至氣候不同

  從氣候上說,立冬在古代對於中國來說,是進入冬季的標誌。而冬至表明冬天最冷的時候來到,冬至日也是數九寒天的第一天。從傳統文化上來說,立冬的地位沒有冬至高,而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表明陰氣最重,但也表明陽氣開始生了,就象黎明前的黑暗時刻。冬至也是中國傳統曆法中歷算的起始日(這跟新年的起始不一樣)。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佈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

  所謂鬥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執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立冬的含義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是一首描寫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情形的七言絕句詩,作者左河水。該詩採用寫實的手法,以短短四句的28字,描寫了中國在立冬節氣裡,西北風往復南下帶來的降溫天氣,使萬木凋零落葉。江南地區的農村在抓緊進行農作物的收割、收藏及水利工程建設等工作的情景。

  冬至的含義

  冬至(Winter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執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進補的句子

  1、養生保健常識:春夏相交,氣候溫差變化較大,應注意多補充水分,多食蛋白質含量高的魚類、瘦肉、豆製品和帶有苦味的蔬菜,這些既能清熱,又富有營養。

  2、季節交替涼意急,順天應人養精氣。衣食住行有規律,食補藥養來調劑。羊肉魚湯熱量高,川芎白芷療風邪。菌菇冬筍增免疫,蘿蔔鴨湯強身體。祝君順意!

  3、夏至時節到,養生貼士妙:吃:清淡爽口,少油膩;穿:透氣寬鬆,別緊身;住:通風舒適,防著涼;行:防曬防暑,避高溫。簡訊到,願你健康快樂到老!

  4、風乍涼,情思長;傳貼士,惦安康;水多喝,祛秋燥;溫差大,感冒防;果蔬類,潤肺腸;入脾胃,南瓜湯;虛火旺,遠蔥姜;緩壓力,莫匆忙;寄關愛,願無恙。

  5、秋季燥來勿上火,喝喝清茶潤潤肺;秋季降溫易著涼,看天穿衣保健康;秋季空氣幹,臉部要保溼;遇事經三思,時刻顯笑容;願你天天好心情,永遠年輕。

  6、夏天多疾病,少洗冷水澡;衣物勤換洗,腸胃要注意;戶外運動好,小心蚊蟲咬;睡眠要保證,精力要補足;夏季養生道,預防勝良藥!

  7、夏季養生忙,祛溼又健脾,紅豆白扁豆,熬粥放進去,煲湯放粉葛,睏倦清除易,苦瓜宜涼拌,清熱解毒方,西瓜翠衣炒,解暑營養高。關懷送上,安康圍繞!

  8、秋天之計,快樂養生:早睡早起,動以養身,靜以養心,動靜和諧。收穫之季,多姿多彩,採氣聚氣,強身健體。秋通肺氣,滋養心氣,增強腎氣,補養肝氣。祝:身心健康,順心順氣!

  9、冬天到了食紅棗,每日幾顆身體好。乾躁多吃核桃仁,心明眼亮人精神。陰虛體質粥來補,玉米蕎麥加紅薯。早睡晚起常開窗,神清氣爽心情棒。

  10、多吃青菜少吃肉,健康活力又長壽;多吃清淡少吃鹽,想活幾年活幾年;少坐汽車多走路,青春年輕永常駐;少生氣來多微笑,快樂天天來報到!

  11、夏日疲憊來擾,防困美食當道,多吃含鉀食物,苦瓜橘子香蕉,適當吃些堅果,花生杏仁核桃,生薑解毒提神,製成蜜餞味好,溫馨關懷送上,快樂安康隨行!

  12、夏至養生很重要,多喝開水勤洗澡,天熱不要到處跑,早晚喝碗豆腐腦,水果多吃大蜜桃,多吃蔬菜少酒餚,不生氣來沒煩惱,身體健康精神好

  13、酷暑離去秋來到,此時養生少不了,一夏無病三分虛,身體不適自知曉,氣候早晚雖涼爽,秋老虎仍來肆虐,極易倦怠和乏力,春夏養陽秋養陰,進補營養有必要,身體壯實把冬迎。祝君快樂秋季養生。

  14、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冬不極溫,夏不極涼。喜不極樂,悲不極泣。歡不無常,怒不添惱。天氣多變,尤其要注意身體,願您保重自己!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3

  一、時間區別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干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二、含義區別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後46天是冬至,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極”,俗話說到頭兒了。

  三、氣候區別

  1、立冬

  我國古代將立冬後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2、冬至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區別,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立冬、冬至這兩個節氣首選的飲食非餃子莫屬。人們在高速運轉的生活之餘也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氣的繼承和發揚。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歷史過去了,留下的是文化。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現代生計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但增添了許多生計情趣。

  四、習俗區別

  (一)立冬習俗

  1、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