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不過,學習不是死讀書,而要講究方法的。那麼,怎樣學習才能更高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

  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準備的。這一次的複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斑了。

  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這一遍的複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

  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

  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主要也是著眼於線索的整理記憶即縱向整理,理清各圍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後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後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後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路。

  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並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

  複習時就將沿著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鍊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後果,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

  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這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複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列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後合上書,在腦子裡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

  第六遍,是臨高考前,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於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裡,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複習一遍,每一遍複習結束就著手計劃下次的復劃。而在兩個月內,由於要與遺忘作鬥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溫習一遍。這樣的歷史複習就是經歷從點到塊到面,然後又刪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幹分明的網路。

  透過試卷找問題將失分點變成得分點

  期中考試後,成績,名次又成了家長們熱議的話題。不少學生表示自己考分不高在學校要“被比較”在家中還要“被數落”,令他們感到十分反感。期中考試要重視的是各科暴露出來的學習問題而不是最後的分數結果。家長要懂得利用期中考後的時間讓老師幫著孩子透過試卷找出學習問題,弄清失分原因。

  理性看待成績,重視考後分析

  期中考試考得好說明階段性知識點掌握良好,但是也要再接再厲,保持領先優勢;考得不好,說明知識體系中存在不足,要封死學習上的缺口,消除學習上的漏洞。

  直面考試暴露的學習問題,才能找到“捷徑”

  能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哪些不足,是非常幸運的事情。所謂早發現,早解決,不要將問題都視作為阻礙,“有問題”是取得進步,彌補不足的機會。“會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都善於聽取老師的意見,在第一時間內調整學習策略,將學習問題與不足一併消滅。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2

  在會考複習中,首先必須搞清楚要複習哪些內容,每個內容的複習要達到什麼要求,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績、關於考什麼內容、《福建省普通高中畢業會考歷史科綱要》(以下簡稱考綱)已作了非常明確的說明、高中會考是水平考試,只要學生努力學習,在正常情況下都可達到合格水平、考綱指出了考試的範圍和內容以及目標、要求,並對不同的內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識記、理解、應用三種不同的層次、識記要求記住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時間、地點、文物、文獻等等,把綱要列出的知識要點,記得越多,會考中小題的失分就會減少、理解是在識記的基礎上,正確簡述或說明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活動的背景、內容、作用、意義、它主要用於應試的選擇題和問答題、應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對歷史人物的主要活動進行初步分析、歸納、綜合,以形成正確的認識,作出正確的評價、例會考題:與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比較,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麼新特點?又如:兩次世界大戰都對美國的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歐洲分別推行了什麼外交政策?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種政策的具體表現、此類問答題就包含著對理解和應用的要求、考綱是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複習的依據、因此,必須指導學生去熟悉考綱,明確複習要求、對於要求較高的內容,要他們化較多的精力,達到較高的程度;而對於要求較低的內容,則只需化較少的精力,適可而止、這樣才能對症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3

  一、知識筆記法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善於記筆記,對老師講課的思路進行整理,同時結合自己對教材的認識,把學過的內容整理出來。筆記整理好了,複習的時候就更方便了,可以隨時拿出來進行復習,複習的效率也能夠得到提高。筆記在整理的時候要注意思路清晰、問題明確、字跡工整,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否則不利於以後進行復習。筆記不能只整理,整理好之後要進行記憶,對於不完整的內容還要進行適當的補充,讓筆記更加完整。筆記法進行學習,要能夠長期堅持,注重不斷積累,以後在考試的時候就有了第一手複習資料,有助於更好複習教材知識點。

  二、思維導圖法

  教材知識點都有一定的邏輯關係,我們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製作或利用好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可以自己製作,在自己的本子上,依據教材的核心關鍵詞,把教材的內容進行整理出來。製作思維導圖要注意仔細閱讀課本,善於總結教材內容,把課本的主要知識點都能夠整理到思維導圖上,這樣就有助於形象記憶教材內容,也可以對教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思維導圖也可以利用別人製作的,可以選擇資料上的、老師上課的板書、同學寫的思維導圖,只要思維導圖比較好,都可以借鑑和使用。

  三、同學互助法

  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有時候可以進行合作學習,透過同學之間的互助,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學習的效率。比如,我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可以和同學做同一道題,然後分別講解自己的審題過程和解題的方法,每個人的方法儘量能夠不同,看誰的方法更好。透過相互討論,發現各自答題的優點,相互借鑑,就有助於提高自己的答題能力。合作學習,也是我們平時上課經常使用的,老師講課的時候經常讓我們去討論問題,合作去探究問題的答案,這樣就能夠集思廣益,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相互啟發,從而共同提高。學習不能光靠一個人進行獨來獨往,要學會與同學合作交流,善於借鑑別人有益的答題思路,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和進步。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4

  一位歷史系學生說: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

  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絡與實質。

  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

  也許是讓勝利衝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

  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

  到高三下學期總複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

  高一的知識由於有紮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鬆地回憶起全部內容。

  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

  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

  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

  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

  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

  書才是最根本的。

  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絡,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

  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

  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

  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

  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

  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絡吧。

  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

  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

  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

  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

  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

  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

  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

  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

  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

  首先是分析。

  透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儘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

  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儘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

  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

  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

  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

  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儘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

  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

  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

  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

  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

  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透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誌,瞭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

  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

  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

  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所以複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

  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

  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

  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

  例如老師在複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

  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複習世界史好上幾倍。

  另外,專題複習也很重要。

  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還有:

  學習要講求方法,提高效益。

  具體要求是打實基礎,突出重點;獨立思考,善於質疑;及時總結,觸類旁通;循序漸進,效率第一。

  學習歷史要掌握三種知識:章節知識結構、專題知識結構和整體知識結構,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

  具體學習的方法:

  1、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學習的重中之重。

  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無疑是正確的,但理解不能代替記憶。

  理解知識,一是掌握歷史事件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絡,區分歷史事物的表層現象和內涵本質。

  如魏源的“師夷制夷”思想,字面表意是學習西方和抵禦侵略,隱含的目的是“強國”;二是不同概念之間的隱性聯絡,洋務派繼承了抵抗派“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擴大了學習西方的內容,但兩派都不懂得兩次片鴉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於改變這一制度,這要挖掘的隱性聯絡。

  小字是對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知識性記述,濃縮成要點;情節性描述,轉化為理性認識;觀點結論性分析,與大字同等掌握。

  2、表格、地圖和文獻資料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地圖掌握注意兩點,一是與重大歷史事件、現象相聯絡,能夠反映時代特徵和歷史演變趨勢的地圖;二是對圖中內容,首先掌握教材述及的內容。

  文獻資料是複習時易忽略的內容。

  對教材文獻資料,一要讀懂,二要分析與正文的關係,三要能說明反映了什麼現象和問題。

  3、註釋不是章節知識學習的重點,可作瀏覽式掌握,

  總之,上述幾種教材知識,學習時即要有輕重緩急次序,又要注意各自特點,不可偏廢。

  總之,要記住基本史實,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擴大閱讀面,注意將理論與史實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5

  歷史地圖是幫助同學們學好歷史知識的重要輔助材料。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充分利用歷史地圖來學好歷史知識呢?

  一、看圖例。在圖的右下角出現的火把、箭頭、橢圓等即為圖例內容。弄清圖例是學好地圖的.前提條件。只有弄清了圖例,才能有針對性地去看圖、識圖、析圖。如上圖,只有找出了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進軍路線,才能清楚太平軍進軍南京時主要經過了哪些地區,才能對太平軍北上經過的千難萬險有一個較為直觀的瞭解;另外,透過找出圖上出現的幾條不同的路線,你才會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後,太平軍又開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軍事行動,從而對太平天國形成軍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透過圖上顯示的兩種不同的活動地區,你就會直接感受到農民起義者從拜上帝教直接活動的狹小範圍,發展到鼎盛時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發展形勢迅猛由此可見一斑。

  二、聯教材。我們看歷史地圖是帶有一定的目的的,即讀圖是為了輔助對教材正文內容的學習,所以聯絡教材是讀圖中很關鍵的一步。只有聯絡教材內容,我們在讀圖時,才能知道圖上的哪些地點、線路是需要掌握的重點,也就是需要側重記憶的內容。如上圖中出現的金田、永安、安慶、湖口、天京、揚州,是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所以也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地圖時關注的重點內容,它們的位置,我們一定要搞清、記準。

  三、挖隱性。隱性知識,即隱藏在圖中,而沒有在教材中直接表述出來的內容。透過讀上圖可知:太平軍西征的起點是天京,最西到達長沙;太平軍北伐的起點不是天京,而是揚州,最北到達過天津附近,最終失敗地點是馮官屯;在1855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黃河曾有過一次改道,由原來的在黃海入海變為在渤海入海。

  四、析緣由。有人問,為什麼在1862年清政府“借師助剿”,英法侵略軍會幫助清政府而進攻太平天國呢?回答這個問題,如能結合以上地圖及教材內容即可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我們知道,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又被迫開放了11個通商口岸,英法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擴大了;從圖上可知其中的漢口、九江、南京、鎮江四地則處於太平天國主要活動地區;而太平天國的外交政策是主張同外國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來,但不準外國干涉中國內政。綜合以上三點內容可知: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英法侵略者是得不到不平等條約規定的侵略權益的,所以,為了保護已有的和為了獲得更多的侵略權益,英法對太平天國的作戰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6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隨著人類向資訊社會的邁進,教育面臨著重大變革,學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就要到來。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斯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再三強調,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個問題——學會學習。這是時代對青年學生提出的新要求。那麼,怎樣學會學習呢?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複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瞭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註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絡有關知識,瞭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準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習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複習。複習分為三種:平時複習、階段複習和總複習。不同的複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複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複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複習,牢固掌握。

  階段複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複習鞏固,複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絡,融會貫通,在階段複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複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複習鞏固,因此複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複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複習不僅僅是知識的複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透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絡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係,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絡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絡。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透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誌。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透過細緻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 重複記憶法:透過反覆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透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資訊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絡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係的事物來記憶。

  (21)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絡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後,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複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複!重複!再重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記憶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學習昇華,培養能力。

  有的同學認為:我們從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學歷史,而且,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的內容大體相似,其實,大家只看到了現象,而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實際上,它們是點、線、面的關係。高中歷史更注重歷史的線索和時代特徵以及一定的歷史理論。因此,要學好高中歷史,決非簡單的背背就能順利過關。高中歷史知識可以分為章節知識、專題知識和理論知識,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章節知識和專題知識縱橫交錯,構成知識網路;歷史理論支撐起網上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多層面的立體交叉體系。比如說,中國近代史有三條線索: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抗爭史、中國人民探索史。像這樣的線索和時代特徵,就需要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及時予以總結。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階段性、理論性,因此,在學完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內容時,一定要及時將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的知識由點到線構建成一完整知識體系框架,注重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特徵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注意分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階段面貌、歷史趨勢、經驗教訓,使繁雜的知識條理清晰,並從中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後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蘊藏著歷史理論。與高中歷史聯絡比較密切的歷史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範疇和基本觀點。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便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律。生產力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響自然並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

  生產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和勞動者三個主要因素。生產關係指的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結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力的社會存在形式,包括產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三個主要環節,含有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製度等主要內容。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又一基本規律。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經濟基礎。社會上層建築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的複雜體系。具體說,它指的就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求相應的社會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社會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著很大的反作用。適應於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落後的或超前的社會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第三、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個人在社會中是比較渺小的,只有當個人結合成群體,才能真正地發揮出社會主體的重大作用。即使是傑出人物,他們的作用再偉大,也只反映群眾要求,依靠群眾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對社會歷史發揮一定的影響。

  第四、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任何歷史人物、政黨、團體、歷史活動、制度、措施等都必須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必將滅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評價方法。我們學習歷史,決不能“為歷史而歷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以史為鑑、學以致用,能夠將在歷史課上學到的東西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分析問題的時候,就要採取正確的評價方法:

  (1)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比如說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在拉歷史的倒車,他違背了人性,企圖從根本上抹煞人類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個人類的公敵,為人不恥,遭人唾棄。

  (2)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這條原則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評價。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作用來進行評價,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

  (3)評價歷史應堅持階級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歷史人物生活在階級社會,客觀上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因此,只有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動的本質。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時,應給歷史人物以階級定位,注意確定階級屬性的標準不是觀其出身而是觀其言行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如康有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飽讀四書五經,一生從未當過資本家,但其思想主張和行為卻符合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代表人物。其次,對一定歷史人物或社會集團,應該用其階級屬性來解釋其言行。如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從主觀原因來講,是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另外,在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時,注意不要簡單化、一刀切,如認為只要是地主階級就一定反動、腐朽,只要是農民階級就當然肯定。

  (4)評價歷史事物應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歷史是複雜和矛盾的。在歷史文明的程序中,主觀上的善良願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惡的動機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處處交織著這種善與惡的二律背反。在評價歷史時,應將效果與動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不可偏廢,同時應將對效果的評價放在首位,因為對歷史起作用較大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同時動機對效果的實現又有一定的關係,所以也要兼顧動機。

  綜上所述,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學習,然後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解決最基本的基礎知識,最後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理論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達培養能力的目的。這樣,成功一定會屬於你。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7

  一、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二、抄材料

  材料型試題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據材料總結……內容/措施/特點”之類的試題,答案往往隱藏在材料中。如果試題提供的材料足夠豐富,很多時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出來,然後根據需要進行“再加工”(抽象、概括、歸納)即可作答,我們不妨稱其為“抄襲”藝術。

  當然,“抄襲”的時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襲”的型別很多,或抄襲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義詞(反義詞)替換,或文言文轉換為白話文,或把歐式語言轉換得符合中國語言習慣,或把口語轉換為專業術語,或長短句互換等。總之,既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資訊,又要對有效資訊能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三、背課文

  儘管當前的高考很少會有直接背誦教材就得分的試題,但很多時候,試題的設問還是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考生通讀材料和設問之後,如果無法從材料中尋找到答案,也不必緊張。此時,可嘗試把材料中的重點資訊與所學教材相對照,以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一章、哪一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關聯在一起,以便於找準答題的方向。當然,這種聯絡可能是凌亂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許多章節。這就需要考生喚醒記憶力,把與試題有關的教材知識“調動”起來,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知識“大挪移”。此類方法多適用於原因、影響、評價類試題。

  四、讀――解答的前提

  “讀”即閱讀材料,具體應掌握以下原則:

  (1)先讀設問,再結合設問閱讀材料。

  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確,而且便於從材料中找尋有效資訊。

  (2)重視兩頭。

  材料的首尾兩頭多為段落的中心語句,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資訊。

  (3)看出處。

  材料的出處常被同學們忽視,但是這些文字往往會給我們提供某種暗示或引導,有利於我們利用熟悉的課本知識去解讀陌生的材料。

  (4)劃層次。

  五、找――解答的關鍵

  “找”即找有效資訊、找答案。

  (1)根據標點符號判斷段落結構,確定資訊源。“、”和“;”表示多個同類資訊的並列。“。”表示一個完整資訊的敘述完畢。“……”在材料中多表示與解題無關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說“……”的前後有可能會隱藏著有效資訊。根據材料所包含的不同資訊,用斜線劃出相應的層次。

  (2)根據設問要求找資訊,確定答案來源。

  在設問中,常有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等類似文字。解題時,須對這些限定詞語予以關注。

  ①“根據材料……”:這種設問多表示答案主要透過材料來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現在材料中。

  ②“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拋磚引玉,真正的答案還得求助課本知識。

  ③“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表示僅僅依靠材料還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透過課本知識來補充完整。

  六、答――解答的體現

  “答”即答題,這一點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最後一步。

  (1)一題多問時,應對所答內容進行區分,先寫出題目的中心語再進行答題。

  (2)注意設問分值。學會根據分值確定答案的多寡。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8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課程呢?筆者以為,歷史教材是最重要的學習工具和學習資源,要緊緊依託歷史教材,牢牢把握教材的“五化”。

  高中歷史課程在深度、廣度、能力要求等方面都較初中階段增加了許多,因此,許多踏入高中校門的學生在學習時遇到了新的困難,他們不能適應高中歷史的新要求,不少同學產生了一些困惑和迷惘,甚至對高中歷史產生了一些畏懼情緒,及時排解這些困難對他們適應新階段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以新課標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為例做一說明。

  一、 知識系統化

  歷史課每一章、每一節都是一個系統。要從整體上把握每一章、每一節的知識結構,形成系統。具體來說,學完每一節要知道其中有幾個子目,每一子目講了哪些大的的問題,對每一子目以“目的、背景、原因、內容、過程、概況、結果、影響”等提示性詞語概括出其結構。學完一章時要回憶本章有幾節,每一節有幾個子目,每個子目中的“目的、背景、原因、內容、過程、概況、結果、影響”各是什麼。總之,學習時應首先想到這些提示性詞語,以這些這提示性詞語為抓手統領教材,不致於讓所學的知識支離破碎,顧此失彼。

  如本課知識體系主幹可構建為:

  二、內容條理化

  當我們對每節的內容劃分成幾大塊之後,接下來就是如何掌握的問題。條理化是對教材主要內容的梳理。對每塊內容要分成幾條要點,使雜亂的內容變得清晰。本課知識結構條理化後如下:

  三、 要點簡練化

  為便於記憶,需要在系統化、條理化的基礎上將所要掌握的內容進一步簡練化,爭取做到化大為小,化多為少,以點帶面,從而構建起簡潔明快、層次清晰、利於統攬的知識結構。如對較為複雜的“分封制內容”可抓住“分封的物件、諸侯的義務、諸侯的權利“三個方面進行掌握。宗法制的作用可抓住“保證壟斷和特權,有利鞏固和團結”兩個方面進行掌握。

  四、 閱讀精細化

  從歷年的高考試題看,考試內容涉及到教材的各個角落,需要我們適當注意教材中一些邊緣化的內容,如引言、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圖片、表格、文獻資料、小字註釋等,這些都在考試之列,如若忽視,往往陷於被動。如本課中有三幅插圖“戴冠冕的夏禹”、“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辭的牛骨”、“漢墓畫像石中的周公輔佐成王圖”、有一幅歷史地圖“西周分封示意圖”、還有“學思之窗”、“歷史縱橫”,都是經常考到的內容,不能對它們視若無睹。

  五、記練一體化

  要想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不能紙上談兵,不能只練“唱”功不練“做”功,必須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在練習中發現記憶中的盲點和理解中的偏差,從而完善知識結構並逐步培養能力。

  例:夏啟以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

  ①鞏固部落聯盟的需要②私有制發展的結果③階級對立的產物④統一國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鞏固部落聯盟的需要”的說法不符合夏朝的實際;“統一國家的需要”之說又過於超前。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運用階級分析法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原理去分析。故正確答案為B項。

  由此可見,本題是典型的能力題,來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若僅僅侷限於記一記、背一背本課表面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解決。在平常的學習中對此類試題要反覆揣摩,透徹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9

  四輪學習法

  第一輪:預習,查出障礙;

  第二輪:聽課,排除障礙;

  第三輪:溫習,打掃障礙;

  第四輪:功課,學會運用。實在這四輪與上面瞭解程序的感知、理解、鞏固、運用是對應符合的,固然所述的角度差別,但都有分階段的4步,每一步的學習要求特別很是類似。預習就是為了對一節課初步感知,聽課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溫習是為了鞏固,功課就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4輪學習方略是近幾年風行天下的一種學習方法,因為它吻合一樣平常瞭解程序,故嚴厲堅持按這四個步驟學習每一節課,必能獲得較好的結果。

  4輪學習方法中還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法子,如四輪溫習法:①通讀,進行體系溫習;②精讀,進行重點溫習;③演練,進行解題溫習;④回想,進行磨練溫習。4步解題法:①審題,搞清是什麼;②構想,搞清為何;③解答,搞清怎麼辦;④磨練,驗證怎樣。4步記憶法:記憶、維持、再認、再現。這些看似常見的步驟,但一旦可以或許照步履行,學習結果就會當即表現出來。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0

  有的同學自認為書讀得已經很熟,但一做選擇題就錯誤多多,這除了沒有真正掌握好知識的原因外,還有不認真審題,不會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對號甄別判斷的因素。要做好選擇題首先要在閱讀題乾的過程中,全面弄清問題中每句話、每一個關鍵詞語的要求,再在選項中逐一對號判斷即可順利找出正確答案。

  更多的同學是害怕做非選擇題。現行高考題的非選擇題型中最主要的就是材料解析題,其次是簡答題。做材料題過程中建議同學們先從讀高考題入手,以高考題答案做典範,學習高考題答案的簡明扼要特點,然後再獨立做材料題。為節省做題時間,最好採取以下步驟:第一,先瀏覽材料梗概,確定問題的中心和主題,以求儘快集中注意力於問題中心。第二,仔細審閱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明確材料中的有用資訊是什麼,還有什麼知識需要到教材中尋找和借用;第三步是組織答案,這也是同學在答題中出錯最普遍的,讀完題就依據材料和教材知識匆忙下筆,這時因下筆匆忙而思路不清,便會出現丟三拉四的毛病。所以在第三步千萬要記住,先整理一下思路,先答什麼,後答什麼,怎樣使答案語言更簡明。俗語說:想得清的人才能說得清,而做題中想得清的人才能寫得清。想清楚之後再做答案,正所謂下筆如有神。簡答題答題過程與材料題相似,此不贅言。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1

  好好預習。不得不說,預習對學習所有的科目都是很有必要,不要覺得預習沒有用,你嘗試過了嗎?或者你堅持每一課都預習了嗎?那如何預習呢?首先要大概瞭解接下來的那一課要講的是什麼內容,然後畫出所學事件的時間節點、定義、影響以及意義,基本熟悉就可以,不用完全記住。到上課的時候,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師所講的對比一下,看看是否有出入,這個過程相當於第一次記憶。預習不僅可以解決了心中的疑惑,還為後面的記憶紮實了基礎,上完課後相信你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認真聽課。小編高中的時候也有預習的習慣,但也因此產生了“反正自己預習過隨便聽聽課也能學懂”的想法,但其實這大錯特錯,聽課了其實就有第二次記憶的機會。前面有說到了,老師講課相當於是檢驗預習效果的一種方法,要是不好好聽,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理解對不對,如果按照錯誤的理解學下去,豈不是白白浪費了時間?課堂上認真聽講非常非常重要!特別對於高一高二的學生來說更是重要,因為到了高三,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複習和查漏補缺,不可能像剛開始教的時候講得那麼細。

  課後總結。聽完課並不代表著完事兒了,課後我們還得看一遍課上的筆記,這時候是我們第三次記憶的機會,然後總結並理清邏輯。我們每次單獨學的課程或者事件之間其實是有關聯的,也就是說,如果學完一個課程不透過複習或者總結理清思路,就會很難真正看清整個事件的脈絡,可能因此造成以偏概全的結果,個人覺得這是學習歷史事件中最忌諱的一件事。

  課後作業。小編高中的時候,課後作業一般是老師出的試題。這些試題大多都有一個偏向,我們就能夠以此總結出所學的側重點在哪裡。做完題目之後還要做好錯題集,分析自己不理解的點在哪裡,然後檢視書本或資料去改正,這過程我們自然又形成了一次記憶。

  上面說的是第一遍完整學習的過程,整個過程完之後就是要複習,保持長期的記憶了。如果想要不忘記某一樣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去重複。平常遇到沒有歷史課,或者空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腦海裡問自己:上節課學了什麼?不能快速想起來的話就多想一會,不要馬上去翻書。後期如果對課本產生了膩煩的心理,建議這時候去看筆記或者參考書,這又將是開拓天地的地方。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2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歷史學好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係、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絡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對於歷史科的複習,由於個人情況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我個人認為,考前應注重書本和筆記上的基礎知識,因為30題選擇題佔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對於材料題,是需要靠平時積累的,如老師要求我們每星期三題,就算真的不想做,也應該把材料閱讀後,對照一下答案,對材料有一個大概印象,因為材料題往往會涉及到我們沒有接觸過或書本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做材料題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樹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那麼在高考考場上就無往不利了。

  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就不會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上面的這座可以暢通無阻的橋。

  一、 產生興趣

  對歷史科有興趣,成績自然好起來。如何對歷史科產生興趣呢?

  首先,歷史事件和我們們息息相關。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問題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條約有關;今天南斯拉夫的內戰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關係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時事並探本尋源,定能鞏固書本上的知識。

  其次,明白歷史的用處。歷史可以訓練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備求真和講證據及邏輯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歷史對做人處世幫助很大,退可以勵志,進可以建功立業 ----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是歷史學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專攻歷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為修讀文科,尤其是歷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學好這門學科,在學業上、個人修養上和識見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 歷史事件的要素和閱讀及記誦技巧

  歷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則包括原因、經過和結果。

  (1) 時間有先後,你只要把大事年表裡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後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 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 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並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后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蹟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 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瞭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後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5) 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異;經濟層面有工業和農業經濟的不同、公行制度.貿易不平衡、貿易;社會因素如英國工商業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文化方面如中國中心主義與英國自由思想的分歧,個人責任與集體負責制的衝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則徐銷.林維喜事件。若能緊記這些重大事情,則對戰爭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關係應建立於史實和邏輯上。因先於果,果後於因,兩者要合乎情理。從這一角度看,不應把歷史事件孤立來看,如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導致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但此後法德關係惡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割地是因,而大戰是果了。因此,假如能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舉一反三,則事件的因果關係瞭如指掌,而學習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經過祗須記重大事件,如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爾的改革和外交,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貢獻便可以了。因近年會考並不強調背誦史實,故你只須知道最重要的史實便行了。

  (8) 近年考試強調分析,也會要求考生就歷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不同觀點作出評論。初學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論迷惑,不知信那一學說;同時對歷史解釋的客觀性產生懷疑。我的建議是:首先明白一種解釋 分析其長短處;但同時卻抱著懷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見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9) 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課前預習,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上課留心聽講,不明之處,向老師請教;課後溫習,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考、多寫、多做模擬試題(在法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3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絡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絡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

  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4

  1、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2、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3、“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絡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4、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5、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絡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6、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7、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是"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應試性的歷史複習,應注意把握模式與事例的結合,即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即使用歷史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此種方法的應用是進行各種形式邏輯的練習,以加強自己的應試技巧性。

  在複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後一貫的原則。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後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並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準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後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8、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在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5

  一、學習興趣

  無論任何一門學科,學習興趣是關鍵,如果連興趣都沒有,及時再努力,也只能停留在中等水平。

  二、學習主動性

  學習是一個自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當然還有就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三、學習思路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對於歷史的學習,同樣也如此。高中知識重在梳理,在平時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對舊知識的鞏固複習,歷史知識網路系統化的學習思路,一定要貫徹其中,從而成為實實在在轉化的能力。

  四、學習理解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五、三多原則

  對於文科類的學科,三多學習原則是必不可少的。多聽、多記、多背,這三樣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幫助你對歷史的事件背景、詳細的知識有個更為系統化的深入瞭解。堅持不懈的長期積累,自然而然會看到非常不一樣的效果。

  六、總結反思

  歷史是一個長線的學習積累過程,除了平時全面深入瞭解學習的同時,還要善於對平時的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反思總結,找出自己的薄弱之處,對症下藥,做針對性的調整。

  七、目標分解

  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要一步一個腳印落實到每個細節上,切不可盲目制定,也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

  八、整合與拓展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科,所以單純的死記硬背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多加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的多加靈活運用,多將知識做分類與整合,從各個方面拓展自己的能力,做到全方位的提升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