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飲酒》學案設計附參考答案

《飲酒》學案設計附參考答案

《飲酒》學案設計(附參考答案)

  【課前預習】

  一、解釋下列詞語:

  1.結廬:2.喧:

  3.君:4.心遠地自偏:

  5.悠然:6.辨:

  7.忘言:8.相與還:

  二、說出這首詩的大意

  三.朗讀詩歌

  【課堂練習】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與陶淵明的“,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詩句是:,。

  3.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

  。

  4.詩歌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的詩句是:,。

  5.歷來評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好的。請簡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

  6.對下面詩歌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詩歌透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

  B.詩歌的前四句從哲理的高度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態度,後六句寫詩人從對自然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啟迪。

  C.晉宋隱逸之風盛行,作者陶淵明便是晉宋隱士的代表之一。詩中反映了詩人超脫塵世,隱居山野的隱士生活,突出了其“境”與“心”皆“靜”的特點。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課後練習】

  閱讀《飲酒》完成下面的練習。

  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答: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僕麼?

  答:

  3.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

  答:

  4.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蘊含的哲理。

  答:

  【試題連結】

  一、 (20xx年浙江省杭州市)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

  春山夜月

  唐·於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嗚鍾處,樓臺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妙趣橫生,為後人傳誦,請作賞析。

  答:

  二、(20xx年四川省成都市)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l~2題。

  菊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溼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簷處的植物,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

  1.這首詩用“露溼秋香滿池岸”來描寫菊花在秋天早晨開放的景象,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發揮想象,把該詩句所呈現的景象描繪出來。

  答:

  2.結合全詩,對“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進行簡要賞析。

  答:

  附【參考答案】

  【課前預習】

  1.結廬:建造房屋。廬:簡陋的房屋。

  2.喧:吵鬧的聲音。

  3.君:對對方的敬稱,相當於您,文中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4.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5.悠然:閒適的樣子。

  6.辨:說明。

  7.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8.相與還:結伴而歸。

  【課堂練習】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4.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5.“見”字好。“見”更能顯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表現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嚮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6.C

  【課後練習】

  1.示例一:“採菊”

  示例二:“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閒適、恬淡。

  示例三:“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3.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致志、悠閒地採,偶一抬頭,無意間見到了悠遠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脫俗,捨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我,才有採菊的悠然;只有採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脫俗的悠然。正因為如此才能過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無我之境”。

  【試題連結】

  一.(1)表達了詩人沉醉於山中月下的美景,將要離開時依依惜別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弄花”句,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寫山花香氣溢滿衣衫。詩句表現了詩人可愛的童心和遊玩的興致。(3分,三個要點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4分)1.(2分)沾滿晨露的叢叢秀菊溼潤晶瑩,含露綻放,散發出縷縷幽香,飄滿了水池岸邊。(想象合理,描寫形象,能再現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即可計分,否則酌情扣分)

  2.(2分)參考示例l:詩人採用對比手法,將菊花與瓦松作比,突出表現了菊花雖生長在低窪之處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了人們的品質。

  參考示例2:詩人採用擬人的手法,將菊花人格化,用“不羨”更形象地表現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榮利的品質。(表現手法把握準確計1分,分析恰當計1分;語意相近即可)

【《飲酒》學案設計附參考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