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教學中活動單導學模式論文

資訊科技教學中活動單導學模式論文

資訊科技教學中活動單導學模式論文

  1利用活動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主體學習”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意識,發揚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實質,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發給學生活動單以後,經過安排學生一道討論、剖析任務,儘量由他們自己提起解決疑問的步驟、思想和方法;養成學生應用軟體“幫助”和螢幕提醒的習慣,讓學生在操作中遇到疑問時可以自己利用計算機提供的“幫助”和人機對話等路徑來處理好問題;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網路取得協助的能力,一是能夠應用搜索引擎獲得一些處理問題的辦法,二是應用網路尋找其他人的幫助,達到智慧互利。

  2創設互動環境引導合作探究

  是個人探索還是與他人合作要根據學習情況決定,一般來說,自主學習可以處理的疑問,能夠經過翻閱資料和書本處理的就無須用合作探討的方法。難度比較大的,就必須透過小組討論合作處理。合作方式繁多,小組協作學習不過合作學習的一種,師生討論、小組合作、全班討論等都是合作學習的形式。那麼資訊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呢?

  (1)實行科學分組。小組活動是協作學習的基本方式,只有合理進行分組才可以讓協作學習儘可能發揚功能。研究表明應該異質組成,“異質”是指能力差異、個性差異、性別不同、趣味愛好差異等。有的教師把“異質”當成了好、中、差的代名詞,導致分組時小組中成員的知識層次差距過大。小組組成成員間應該不是相互平等的關係,只是相互依託的、一箇中心和其他依從的關係。也就是知識全面、處理問題能力強的學生就是小組的統領,無意間包辦代替了所有,如此的協作只是其中少數學生的合作,學困生基本得不到提升的機會。特別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習中,有的學生對計算機使用很熟練,為更快完成小組任務,就乾脆全部包乾,操作不熟練的同學沒有操作機會,或者根本不願意去操作。這樣,時間一長,在合作學習中就出現了學困生越來越“困”的現象。所以提倡“異質”,但小組中的知識水平差異不宜過大。

  (2)目標任務的分解。即給小組一個任務,並把任務分解到個人,分別由小組成員完成。為了在小組合作中個人得到發展,特別是學困生,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優先把簡單的任務或學困生感興趣的任務分解給學困生,使學困生能夠並且願意主動動手去完成任務。對於學困生完成有困難的實踐操作任務時,可以指派專人指導,當然要提醒是指導,不是代替,並且嚴格要求,進一步促進學困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可以組織一些在小組成員內接力性質的操作比賽。如學習轉發郵件時,可由小組挨次轉發,比較快慢。再比如把一項操作分解成多項,指定小組成員每人只能按順序動手完成一項。這樣使合作學習的小組成員人人有動手機會,人人又必須動手。

  3成果展示教師引導評價

  透過討論探索提出的有思想看法的結論,叫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感想和問題,關於一些開放式結論的問題,開展深入的討論,讓所有學生參加,老師要勉勵學生,就是學生的提法不正確、幼稚過激,老師也不可以魯莽的推翻,儘可能找出他們的優秀之處,不然會打擊學生的主動性,撲滅他們創新的思想。教師的評價應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更多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課堂內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參與熱情、情感體驗等方面。評價環節是課堂有效互動的“次戰場”,要讓學生在自評和互評時,學會互相欣賞,並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鼓勵和尊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為下一個環節提供動力和興趣。

  4課堂反饋提高教學質量

  關於一節課是否成功評價。主要是看課堂目的.的是否落實。為了學習目的完成,大家在每一堂課都要進行測驗,全盤把握他們學習目標的達到情形。老師要認真計劃由簡單到複雜、由容易到困難的階梯性習題任務,能夠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達到“各取所需”地練習,這樣使得低層次能夠完成基本要求,多得到成功的快樂,又能夠讓高層次的同學得到提升,主動施展自己的優秀之處。經過活動單進行導學,推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了授課過程中的交流,讓他們也感覺到試驗完成的快樂,慢慢地變更了學習方法,養成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和更新精神。可是在應用中假如老師對教科書或學生事實上的能力和願望研究不深入,偏離了實際,過高地估計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活動單設計時就可能忽略學生的實際;同時“活動單導學”模式要求老師要有較高的講課素養,要求主導作用高。假如老師不能夠很好駕馭課堂,把握不了學生的實際,決學生給出的問題,他們的思維就可能偏離老師的導學思路,就可能無法完成課堂任務。

【資訊科技教學中活動單導學模式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