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1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有人說他“知其不可而為之”,可他的弟子卻說“仲尼不可毀”。孔子那一聲又一聲的子曰,難道沒有時時刻刻的點醒著我們嗎?每讀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儀容偽善,幾乎就不具備仁了。我想仁德難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備的品德嗎?花言巧語和儀容偽善都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做的行為,所以幾乎沒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為了奪得女生的青睞而用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去騙取他人的感情,這應該是喪失了他們自身的仁德。更勝者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去獲得高收入,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別人的勞動成果,可能他們只是動了動手指,說了幾句好聽的話就得到了別人的信任,這就是所謂的網路詐騙。在我們看來這可能單純的就是詐騙人為了謀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嚴懲。而受害人呢,就是防範意識太差才導致上當。

  可是誰也沒有想過這難道不也是一種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嗎……仁德什麼時候被人們都都丟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無情踐踏,從來都沒有人想過把他撿起來。而孔子將他寫下來一遍又一邊的警醒著人們不要丟失這些曾經人們所重視的高尚品德,我問要將這些優良傳統一直延續下去,將被人們扔在地上無情踐踏的東西撿起來!

《論語》讀後感2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孔夫子的名著——《論語》。其中,我對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認為曾子說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為別人做事,那麼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複習,如果不復習的話,會前記後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光復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說話算數,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溫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觸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穫,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讚,取得成功的。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於古人。

《論語》讀後感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裡面的《為政》,這是《論語》十則裡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則。是說:“教導你的話明白了麼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好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此刻社會上有很多閒雜人員整日靠騙人過日子。就那算命來說,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著糊塗裝明白,愣要給你的一生說出個所以然來,可笑至極。

  再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後感4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齊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群眾裡,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論語》讀後感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論語》,小時候我雖然背的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我還不太明白為什麼要讀國學課程,我們這麼小的孩子學這些有用嗎?慢慢地就明白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瞭解為什麼我們所歸屬的民族叫做中華民族?它為什麼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它到底有些什麼樣輝煌的思想文化藝術在透過我們的血脈傳承?

  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為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麼辛苦,回到家後,為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父母經常教導我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儘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

《論語》讀後感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來自孔子的著作《論語》,而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它在我成長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會我許多道理。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對父母一定要孝順,要謹遵父母的教誨。“巧言令色,鮮矣仁。”不要做一個花言巧語,虛偽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爾反爾。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人也要仁德,禮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吿訴了我孔子他從小便有遠大的志向,堅持不懈地學習,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都是對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讓我知道學習不僅僅是學,還要學會思考,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收穫很多的知識。兩樣少了一樣,都會讓學習變的學習變的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要常常複習回顧以前的知識,進行理解、掌握。

  《論語》教會了我許多,孔子的那些話語讓我歷歷在目,深深銘記於心,對我來說,《論語》中的每句話都是座右銘,指導我前進的方向!

《論語》讀後感7

  當然,沙漠區自然少不了仙人掌,那些仙人掌個個挺起葉子上的刺,像一頭頭好鬥的公牛,好像在警告我們:“離我遠點兒,否則別怪我不客氣;”大人繼續喝酒,我繼續吃菜。剛回到我的位置,ZCY就捅,我一下叫我雅豬大媽,我剛準備和他罵個‘昏天黑地,日月無光’就有兩個字在我頭上飄——淑女,我立刻換了個嘴臉。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於哪種型別。從內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於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託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係加以維繫。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繫的。一方面,我們透過朋友這面鏡子,瞭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論語》讀後感8

  《論語》一部集結孔子及其門徒智慧結晶的大書,蘊涵亙古以來不變的生活道理,給予我們無盡的啟發。

  小學時,每天上課前,老師都要我們念一段《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琅琅的讀書聲中,還摻雜著一些吵鬧聲、笑聲,偶爾還有紙飛機飛過,在這樣的情形下,每天不斷重複的念著。那時,我還不懂《論語》裡的任何一句道理,只知道這是每天例行的公事。

  直到五年級,老師開始在早修抽空解釋《論語》蘊含的道理,每天講解一小段,而我聽得似懂非懂,只知道這是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人生道理,總覺得需要親自體會才較能瞭解。直到有一天,我把上學期的課本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突然覺得其中一篇當時不求甚解的課文,我已忘了作者真正的意涵,另一篇我曾用心思索、體會的文章,現在又有了新的體悟。這時,腦中浮現了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又一句,我現在都瞭解了。

  《論語》不再只是書裡的一字一句,對我來說,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比如說:交朋友時就會想到孔子曾說過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我會注意朋友的個性,選擇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出門時,我會記得“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說好去哪裡,幾點回家,不讓父母擔心。

  就這樣,我讀《論語》,從生活中。

《論語》讀後感9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yi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等。可以說就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一,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孔子的學說並不是侷限於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今世上的各類譯註,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典,我會努力尋找開啟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論語》讀後感10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論語,輕坐於窗前。悄然翻看,彷彿那哲理底蘊隨熱氣在空中嫋嫋升騰,氤氳了空氣,舒適了心靈。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如意的事情,但為何總感覺童真和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一旦想起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和遺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釋懷,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總覺得內心壓抑著覺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幾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給了後世一條人生的真諦,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正確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讀完《論語》這部書,我從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一書的真諦必須精讀細解,但我的時間和學識都有限,只能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發,談一點感想。仁“仁”是什麼?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裡散步時突然發現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牆外出。但他只是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過了一會兒,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小和尚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時,頓時驚慌失措。但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這便是“仁”。平和《論語》所傳遞的第二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孔子曾讚賞他的學生顏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之所以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是因為他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人際交往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

  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並不贊同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讀後感12

  聽爸爸說《論語》是我國一部著名的經典,應該從小就學習,但是《論語》比較深奧,媽媽怕我看不懂,所以她專門為我挑選了一本適合兒童閱讀的拼音版《論語》。裡面除了原著的內容外,還配有許多相關的小故事和彩色的插圖,非常生動有趣。其中有樣這一段話我很喜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意思是學習而且經常複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我現在已經是二年級的小學生了,透過學習這句話我瞭解了學習的確是需要經常複習的,而且還要多用,我們平時的作業實際上就是在進行復習,這樣才能記牢所學的生字和詞語。除了做好複習外還要課前進行預習,這樣學習起來就更加輕鬆快樂了!

  孔子道理。熱情好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我在電視上也曾聽到和看到過,一次是“奧運會”,一次就是這次“五一”節的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我以後也要做個熱情好客的小主人,我們家一來客人,我也會自己動手做水果盤並拿出好吃的點心來招待他們呢!還有就是別看我年紀小,凡事我也有自已的想法,在別人沒有弄清我或誤解我的想法之前,我不應該總和別人生氣甚至發脾氣,這樣才能成為君子,哈哈!我理解得對嗎?透過學論語我還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也許我還不能馬上做好,但我一定會努力的!《論語》裡還有許多好句子,我要好好學習,多明白些道理,並把它們記在心裡,還要告訴更多的人,讓我們共同進步吧!

《論語》讀後感13

  “閉上眼用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來感知這個世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與七個自己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倔強,一個柔軟,最後那個,正在成長。《論語》就如我成長路上的明燈,給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點光亮,給心靈一點開闊。

  我總是憂慮、困惑、不安,於那複雜的人性、交際,於那社會的黑暗與光明,於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尋找一種真理,抑或是信仰,為了一種不流於俗的人生。這太詩意。物慾橫飛的年代,普遍趨同的價值觀,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錢至上的成功學,人們的精神家園荒蕪一片。我未踏入社會,身在校園也深感這一趨勢之猛,覺得也終將不會免於隨波逐流。因為不安,獨樹一幟就有危險感,本就沒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獨步之日艱難又漫漫。

  儘管現實險峻,但還是不想放棄,就像孔子面臨當時道德世風同樣不好的社會,即使各國都不接納、認可自己的政治主張,他還是以一顆海納百川的心去包容這個世界,用愛和這個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樣,以一身正氣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開始學習論語到最後,我一直深有感觸: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狹小。孔子對待一切不仁不義之人之事,縱然生氣,但都不至於將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是用寬容的心,仁厚的愛去和他們和解,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是教化無數人的先聖的原因。

《論語》讀後感14

  每年暑假,媽媽都會給我補習很多課,比如說:數學、語文、英語。可是,今年暑假只給我報了個小靈童國學班,學的是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我開始以為沒有什麼用,可是學了之後,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論語》這本書,是根據孔子和他的學生的對話來編寫的。老師教書的方法也很特別,以蓋笑臉讓我們互相比較,在競爭中學習。老師並不強求我們背誦,只是讓我們大聲朗讀,用多種形式去讀,所以,我們心裡沒有壓力,感覺很輕鬆。所以,在不知不覺中,許多內容就能熟讀背誦了。在課堂上,老師常常會選出一些與我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句子,讓我們獨立思考,可以相互討論,然後講講意思,最後老師進行點評、補充、總結。

  我性格比較內向,在國學班學習一段時間後,大家都說我變得開朗多了。上課的時候,我們經常進行一分鐘演講,我感覺這對提升我們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講能力很有幫助。我上臺也由非常緊張到比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麼膽怯了。下課的時候老師會帶我們玩一些健身小遊戲。

  《論語》裡好學的顏回,我最喜歡,因為“回也聞一以知十,”就是說顏回能夠舉一反三。如果同學們都能做到這樣,學習肯定會容易得多。這本書裡的許多道理、方法,對以後的學習一定會有幫助,所以,我覺得學習《論語》非常好。

《論語》讀後感15

  《論語》強調的學習包含仁、孝、信等道德範疇,絕不僅僅是學術性的知識那麼簡單。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年輕人需要在家孝敬父母,離開家尊敬兄長,做事謹慎,說話誠實,廣泛地親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完這些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各類著作。我十分認可孔子將孝、悌、言、處世放在學文之前,正如現代一個詞彙斯文敗類指讀書人中道德敗壞的人,斯文敗類的學識再高,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也不過是敗類。日本懸疑小說家東野圭吾大多數小說中的犯罪人物都是高智商,雖說小說是虛構的,但是小說又是現實的一定反映。正如一句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倘若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如東野圭吾小說中高智商的犯罪人物,那社會就亂套了,而出現高智商的犯罪人物則是因為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因而我十分認同孔子強調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論語》帶來的新奇絕不僅僅我上面所言的一小部分,更是需要我們每個人一遍又一遍的細細咀嚼。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看到了一代大師孔子。這一切都帶給我無限的遐想,更是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論語》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