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攝影>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攝影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

  《小攝影師》這課是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說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著”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

  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 “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是因為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在擴充套件聯絡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為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著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說想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2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著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著創新的火種。根據我幾個月來對我們班同學的接觸,發現雖然班級的底子較差,但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創造慾望非常強烈。

  在教《金色的草地》一課時,我讓同學們閱讀第二自然段,文中的這樣一句話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喊:“謝廖沙!”他回過頭來,我就使勁一吹,把蒲公英的絨毛吹到他的臉上。弟弟也假裝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絨毛朝我臉上吹。我看的出來同學們讀到這裡的時候很興奮,一種躍躍欲試的笑容洋溢在臉上。於是,我趁機問道:誰願意上去表演這一段?很多同學都舉手表示願意試一下,在選好表演者之後,我讓那兩位同學在上面表演,當一位同學誇張地打了哈欠,把蒲公英的絨毛往另一位同學臉上吹去時,教室裡爆發出一陣笑聲。這個時候我突然發現,那些讀書的同學聲音很不齊,三三兩兩,大家都只專心看錶演,甚至在表演結束後,學生還是沉浸在剛才的表演之中,課堂紀律一下子就鬆散了。我趕緊停下來,用眼睛瞪著他們,過了好一會,才慢慢地安靜下來。課後,我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自己覺得好象是很好的一個想法,為什麼實施起來卻還不如中規中矩上課來的好呢?表演者是很賣力,可是觀看者更是賣力地討論,嬉笑。到後來,自己連上課的信心都沒有了。

  針對這樣的一個情況,我進行了反思,當我在讓一部分學生進行表演時,其他同學的任務是什麼?他們該在這個觀賞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呢?課堂上,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別人在發言的時候,要學會傾聽,別人在表演的時候要學會欣賞,並從中找到閃光點和不足。作為教師的我,應及時給他們安排好任務,讓他們知道這個觀看不是一笑了之就行了,而是親身參與,幫助點評,幫助改正。雖然這樣的一次表演經歷並不成功,但是我並不放棄這樣的一個學習形式,還因為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於是我總是在課堂上有意無意地尋找一個讓學生自主表演,自主創新的機會。

  在教學小學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時,透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使學生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捲了)而感到惋惜。在基本上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文字給我們創設的情境中,我給了學生一個熟悉文字、進一步瞭解高爾基的途徑:

  一、 整體感知時,現境激情

  在我發現我們的學生對於表演課本劇有著濃厚的興趣後,而且有這樣一個契機讓他們透過自己對課本的領悟,進行內化後表演給大家看,同學們自然是熱情極高。我準備了一節課的時間讓他們表演,先是四人小組自主表演,然後推薦幾組不錯的上臺表演,相機理解幾個重點詞句,如“擺弄、吩咐”等,更深刻地理解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

  在表演的時候,我原本只是想讓學生能夠脫離課本,並有幾個簡單的動作,因為我們班的學生課堂紀律不好,上課聽課的習慣也沒有,所以要讓他們主動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課上是很不容易的,為了讓語文課變的有趣,我就想用這樣的一個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那些平時不怎麼聽課的學生也能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來感知課文的內容,從而讓他們愛上語文課,這個也是我一直以來最想改善的。但在表演的過程中,我卻驚奇地發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個學生扮演小男孩,他先是在視窗那裡徘徊,探著腦袋往裡看,而扮演高爾基的學生則坐在教室裡,手拿報紙聚精會神地看著。這個時候,突然從窗外飛進來一個紙團,高爾基連忙拾起紙團開啟一看,這個時候,由旁白在旁邊念紙團上寫的內容,我覺得這個也是一種學生集體智慧的閃現。接著,高爾基向窗外望去,對蹲在路邊的小男孩說道,我讓他們放你進來。等小男孩進來後,擺弄了很久正準備拍照時,才發現自己的膠捲忘記帶了,與剛進來時的興奮和激動形成鮮明對比,然後扭身就走,高爾基衝到窗戶旁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而男孩已經飛奔而去。表演到這裡嘎然而止。

  二、 學生融情時,及時點撥

  吸取了上次的失敗教訓,我在表演開始前,就指派給了他們幾個任務:

  1、 當評委,選出你認為表演得最好的小組。

  2、 當導演,你覺得哪裡表演的好,哪裡不好,可以怎麼改。

  3、 當觀眾,發現在欣賞的同時你感受到了什麼。

  在表演過後,我問了學生幾個問題,讓他們幫我解答我的困惑

  1、“鞠躬”、“打量”、“擺弄”、“趕緊站起來”等詞中,你看到了什麼?

  2、從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來”,說說你表演時體會到小男孩當時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3、抓住高爾基的反應,“吩咐”這個詞體現了他對下一代怎麼樣的感情。

  4、小男孩忘帶膠捲時,高爾基大聲喊道:我給你膠捲。又表現出了什麼?

  在學生正融入情境中時,及時地把這些問題丟擲去後,讓學生在已經認知的基礎上有一個提升。讓學生知道安排這樣的一個表演不僅僅是讓他們看,更要從中感受無法從文字中直接獲取的體會,深刻地瞭解高爾基的品質。

  三、 體驗內化時,想象提升

  小攝影師帶著遺憾哭著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著: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

  小攝影師回來了嗎?

  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

  把課文中沒有寫完的結局用你自己的想象把它說完。

  學生略加思索後,

  有的說: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

  一個說: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有人說:小男孩哭著跑回家,拿著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裡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說: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

  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說: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說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說:小男孩拿著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我聽了之後,總覺得這種行為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於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他們的有些想法是我們老師所預料不到的,在教師的引領下,給學生給一次自主創新的機會,一個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習需要創新,我們的生活更需要創新。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3

  《小攝影師》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小男孩對高爾基的熱愛崇敬之情和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我們班的學生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小攝影師》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著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如果忽視這一點,則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因此,我在教學時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絡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透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情感是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和感悟的。如果說“吩咐”一詞著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時,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透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透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還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進而進行續寫的習作訓練,讓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裡留下深深的烙印。

  當然,課堂教學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因為這篇課文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體會課文的情感有很大的難度,所以對他們的情感體驗考慮太少。在以後教學中,我會認真思考,讓他們也能有所體驗、有所進步,這是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4

  《小攝影師》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以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動為重難點。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上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從情感上體驗。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滿懷希望的男孩在高爾基的幫助下實現了願望。一代文豪在小男孩的擺弄下,極力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學生在讀——演——想象的過程中,感受著擺弄一代文豪的快樂。

  在這裡,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急轉直下的場景,一切進行的是那樣順利。可是,“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來。”在學生全身心感受快樂的時候,形勢逆轉直下。每個人的心似乎都提到了嗓子眼,每個人都忍不住問了一句:“你怎麼了?”滿懷關心,一腔急切。高爾基此時的心情水到渠成的成了學生主體的情感。男孩說:“我沒有膠捲。”此時的“高爾基”們入情入境的鬆了一口氣,恰如其分的對遠去的孩子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

  就因為情境的創設,讓每個孩子都走入了文字,所以在課後續編故事時,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的開發,一個孩子比一個孩子創造的精彩。孩子們甚至還為小男孩創設了明媚的前景——就因為這件事激發了孩子的潛能,他終於成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大攝影師!

  孩子的世界是最純真,最美好的!可對於每一位老師來說,最難的就是幫他們開啟那扇通往生活的這扇門!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5

  前言:教學是一門藝術,的確如此。藝術是磨礪的過程,只能說教學藝術離我還很遠。

  一、課前吃透教材,“備”好戰,允許課堂生成。

  在教學時,《教師用書》是每天都必須吃透、通讀、圈圈劃劃的好書,如果學生預習一般。不求每個知識點都吃透,但至少,在課前,針對自己有疑問的地方,就可以預先解決。之後,再看教案。前輩們的教案,已經很詳盡了;網上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教案,但不可能一份份看,所以,我儘量理解前輩們的教案,然後以《教學用書》為指導,單元主題為基礎,進行適當補充。通讀教案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第二天的課程實在很多,至少要將教案中的教學大步驟備清楚,將關鍵的問題寫在語文書中,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學習的時候,也要要求自己帶著問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常常會有很多好的問題,適當的在教學預設之外的,如果能為教學服務的,應當被允許。

  二、儘量幽默,讓學生敢說、想說、能說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如果讓人覺得疲憊、倦怠,那麼就不被學生所喜歡,也沒有了吸引力。所以在課上,儘量努力讓自己學會幽默,哪怕只是一個誇張的動作、一個對學生的肯定——握個手、瞪大了眼睛,既是和孩子在教學中的交流,也能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在課堂上,學生如果一個攻擂者,會隨時向教師提出挑戰,當然,作為“權威”,我們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但是,學生質疑是學習最好的良藥。在《小攝影師》第一課時,學生提出了各種問題,在質疑的過程中,既學習了生字,也梳理了課文內容。如:

  生1:“列寧格勒”是什麼?

  生2:這個少先隊員真不禮貌,怎麼能向這樣的人物高爾基扔紙團呢?

  生3:第15自然段,高爾基說自己很忙,為什麼要是那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呢?

  生4將“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讀成“請你在這兒看報紙”,於是生5舉手提建議:

  高爾基算是個人物呀,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說話,你怎麼能用“你”呢?該用“您”!

  生6:這少先隊員真衝動呀!師表疑惑:“衝動?”生繼續:“對呀,你看,膠捲沒有或者問高爾基借,也可以聽高爾基說完嘛,怎麼就馬上上電車了呢?”

  ……

  學生的問題一大串,面對這麼多問題,難道都是老師來回答?

  當然不需要!

  相比較教師提問,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其他學生更喜歡聽學生的,也極為積極。

  生11:列寧格勒就是一個地方嘛,詞語手冊上有的。

  師奸笑:嘿嘿,你沒有去看哦,以後要注意。

  生12:列寧格勒是蘇聯的一個地方,其實和金色的草地裡的小作者普里什文是同一個國家的。

  針對生2提出的問題,師:少先隊員真那麼不禮貌?他沒有嘗試過嗎?看來沒讀透文字呀!於是隨繼學習了第1自然段。抓了幾個點:信中內容“請您讓他們放我進去”、“立刻就走”,當然,學生也會說到課文的其他段落“鞠躬”等,學生提到了也不是壞事,主要目的是讓大家知道這個少先隊員有辦法,這個看似不禮貌的行為也是被逼無奈呀!

  以上,生提問,師稍點撥、提問,再將問題拋還給學生,學生“攻擂”的激情就來了!將課堂還給學生。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6

  《小攝影師》是一篇感情非常細膩,人物特點鮮明,蘊含了豐富的人物內心活動,充滿真善美的好文章。是我所上的課文中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較到位的一課。

  在設計教學時,我以兩個“突然”句作為切入點,讓生針對兩個突然提問。將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作為串接主課的“珠子”。在朗讀與理解方面,針對第一個“突然”,我緊緊抓住“請讓我進去吧”。“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一切準備停當。”三個短句展開教學。後一個突然,我則抓住“趕緊、大聲喊……”等重點動作詞加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

  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抓重點詞,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學生能全部集中過來,探索如何表現幾句話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動的捕捉等方面顯得準確了很多。我想,這種情況的出現仍與我班實際情況不可分離。

  這個班級的學生上課的聽課狀態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這需要教師以生動的講述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力。而我的這個設計又恰恰合了他們的這個“口味”。

  另外,在朗讀理解這一塊兒上,我自己在教學中也起了不少帶動。如理解“打量”、“擺弄”、“吩咐”這些詞語時,我透過請小朋友分角色進行情境表演、模仿,將學生從理解的誤區帶出,感覺到男孩的認真專業和對高爾基的無比敬重。有時我用自身的示範帶動起整個的氣氛。以“一切準備停當”一句的指導為例,我透過範讀讓孩子體會男孩的心情。這時男孩的心情──學生都能講出高興、開心、舒了一口氣,學生顯然找對了方向,讀得很到位。後來,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帶讀這句話,不僅全班同學都找對方向。而且課堂情緒也一下子高漲起來。

  當然,上完這節課,我也產生了許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組中開展分角色表演時,部分往往會因為分角色爭論不休。而在全班選組表演時,儘管我再三強調讓孩子當評委,評評好壞,卻仍然不可避免許多觀眾“聽眾”流失的局面。而且,當發言的慾望特別強烈時,學生容易沒發言而懊惱,沒法兒靜心聆聽別人的想法。

  不過,我自認為設計得不錯的還有一個延伸的環節。我將高爾基生平事蹟、資料交流放在導課階段,在最後結課時聯絡高爾基生平,想想高爾基如此喜歡小男孩的深層原因。學生很多都談到了高爾基童年苦難,所以更加希望別的孩子能幸福。我趁勢引導他們談談如何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收益不錯。課後我佈置學生去看高爾基作品,進一步深入瞭解高爾基。這樣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更使學生對進一步學習和了解人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培養了孩子從課外收集資料的能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7

  本學期開始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從初中一下子落到三年級確實讓我很不適應,也找不到好的方法,一直處於半混沌狀態。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重點,而且還天真的以為三年級的小學生會和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一樣,知道自己預習,知道自己把課文中不認識的字都解決呢!以至於自己在開學第一課就沒有認真的給學生講生字新詞,而是讓他們在課下的時候自己完成作業,交上來的作業讓我大跌眼鏡!錯的一塌糊塗!這一下子就把我天真的想法給澆滅了!

  從第二課開始,我便開始了生字的教學,並且是很認真的!直到講到第六課《小攝影師》,雖說生字是沒有什麼問題了,但是這節課結束後,我就發現了自己的授課存在著很多問題!原本計劃好的,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到了真正上課時就把這些東西都拋至腦後了,完全沒有想起來還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可能想起來了,但卻又有些擔心。不知道究竟是在擔心什麼?或許是害怕學生讀不出來那種語氣、感情,所以就乾脆不去挑戰這項內容。這是一個特別失敗的地方。沒有迎難而上,而是看到困難就退縮了……

  其實這一課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在備課時我也有計劃讓學生在學習完課文以後用課本劇的形式把這一課的故事演繹出來。可是,又想到之前我們排過的課本劇,我就好害怕。

  最最關鍵的是,一直聽在鄭州上班的同學說,他們學校現在上課用的都是“杜郎口”模式,用導學案上課,我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打錯了,就也想試試。明知道聾生的自學能力非常差,就是老師帶領著學,那也是一知半解的,老師累,學生也累。可是,我還是在學校的列印室把我的.導學案打了出來,一共9份,學生每人一份。同學之前給我發了一份他們的模板,我感覺太難了,我們的學生估計理解不了,於是把它修改了一下,改成了我自認為還比較容易的學案。誰知道讓我頭疼的事情真得就發生了,學生根本就看不懂導學案上是什麼東西,什麼“自主學習”、“拓展延伸”、“知識連結”等等,裡面我設計的有有關高爾基的介紹,學生也是看的暈暈乎乎,全然不知說的是什麼。不知高爾基是誰,是做什麼的。就連我解釋過後,仍然是一片迷茫……

  這節課啊,真得讓我上得亂七八糟的,本以為可以用導學案一起上完這一課,可是最終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失敗啊!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8

  在教學小學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時,小攝影師帶著遺憾哭著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著:"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說一說。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說:"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說:"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著小攝影師的心態。"有的說,他在車上太傷心了,哭著哭著就睡著了,第二天才來,門衛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說:"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說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說:"小男孩出色的完成了任務,老師表揚了他,同學們都很羨慕他。巧妙的鼓勵是思維發散的"催化劑",在這副"催化劑"的作用下,有的同學竟想到高爾基到他們班裡去做客。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學生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我剛想總結幾句,班裡的李澤天硬是舉手,說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他是個愛說的男孩,如果不讓他說,那是不可能的。"我想,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願望實現,他等了很長時間不見小男孩來,他派秘書到外面打聽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後讓司機開車帶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一想法確有創造性,他從高爾基的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顯然結局的可能性不大,高爾基的工作非常忙,要找一個不知名的小男孩猶如大海里撈針。學生開始竊竊私語,教室的氣氛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如果我否定了他的答案,肯定會打擊他的積極性,但他的思維過程也體現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另外,對深化主題--突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起了強化作用。所以我也肯定了他的答案,同時引導學生聯絡實際生活去展開想象。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啟發,經過大家的討論,形成了多種猜測,學生學習的激情也高漲起來。在後來的五分鐘練筆中,學生都奮筆疾書。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蘊藏著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9

  我一直覺得我的課堂缺乏靈性,語文是一個大而通的學科,不僅要準備充分,還要具備更廣博的知識來應對學生不時閃現的問題,和根據學生的水平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很多時候,我都在課堂上才發現問題,應對問題。這次的開課讓我認識到了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

  一、引導開課:

  首先我以高爾基發問,讓學生介紹一下高爾基,但是孩子們不是很積極活躍。在我班,這樣拓展型別的知識性問題總會遇到這樣的尷尬。而那些積極的同學卻總是不厭其煩高高舉起那隻小手躍躍欲試,但很少引起同學們的興趣。於是,我快速的將孩子們拉回到我的課文中來,一起讀高爾基的簡介,並藉此推薦高爾基的名著。

  二、初讀課文:

  我會用大量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同桌檢查或在四人小組互查互讀,並自學課文讀一讀畫一畫。

  三、概括課文內容:

  總攬課文,概括主要內容。鍛鍊用一句話簡單介紹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小組討論之後,效果並不好,很多學生都會照著課文讀一遍。我出示兩個中心詞:照相、高爾基。學生在上面新增時間、人物和事情。這個樣子,降低了難度,學生都在搶著說。但是總是不舉手想到哪說到哪。這樣對學生說完整的話的訓練不太好,在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試圖從說完整的話入手,讓單個孩子單獨回答問題。

  四、解析課文:

  我從兩個人物的不同表現入手,找出相關句子並分析,高爾基透過哪些表現來幫助小男孩的,為什麼?小男孩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在我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問題沒有主次,有深度的鍛鍊學生思維的問題較少。

  五、改進方向:

  首先是字詞方面,可是把字詞的大部分放到預習上,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字詞,也掌握的課文的閱讀部分,更有利於理解課文部分。其次,教學策略要有主有次,教學目標明確,給孩子一箇中心問題,讓學生髮散的找答案,討論,談體會。這樣走進孩子內心,總比只是單純地講要好。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高爾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記者的採訪和照相。當得知一名少先隊員要為自己照相時,高爾基欣然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在拍照的準備過程中,高爾基盡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時候,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儘管高爾基要為孩子提供膠捲,他還是哭著離開了。最後,高爾基交代秘書,他不接待雜誌社的記者,但如果是那個少先隊員,就一定讓他進來。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透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秘書告訴高爾基:“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掛念著那個少先隊員。再如男孩見到高爾基後,“仔細打量著高爾基,咧開嘴笑了”,這個細節反映了孩子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和驚喜。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透過對話和細節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和藹可親和關懷愛護;二是認識引用對話的不同方式,並透過對話讀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點內容是高爾基接受少先隊員照相的經過,透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本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

  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裡留下深深的烙印。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1

  《小攝影師》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我在《小攝影師》閱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我在教學時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絡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透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突出教學的重點。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情感強烈。我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透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透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學生再讀全文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想象,把他們引進課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續寫“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2

  《小攝影師》一文選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冊教材,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備課時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設計:

  一是將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歸結到兩個填空:

  高爾基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男孩是個什麼樣的人。

  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於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填空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完成填空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於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手段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透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得5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3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著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著創新的火種。在《小攝影師》這篇閱讀課文中,透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等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捲了)而感到惋惜。

  小攝影師帶著遺憾哭著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著: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說一說。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說: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說: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著小攝影師的心態。接著,有人說:小男孩哭著跑回家,拿著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裡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說: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有一男生問:門衛讓他進來嗎?有人說: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說:他在路燈下喊了一聲’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衛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說: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說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說:小男孩拿著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我聽了之後,總覺得這種行為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於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因為巧妙的鼓勵是思維發散的催化劑,在這副催化劑的作用下,有的同學竟想到高爾基以後做了他們的校外輔導員。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於學生年齡小,幾次回報結果是雷同的,我剛想總結幾句,班裡有個小調皮硬是舉手,說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如果此時剝奪了他的發言機會,對他的表現欲無疑是一種打擊,何況同學們都等著洗耳恭聽他的獨到見解。我想,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願望實現,他等了很長時間不見小男孩來,他就到外面打聽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後讓司機開車帶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對於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這一想法確有創造性,其他同學都在想小男孩的行為動向,可他卻從高爾基的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結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其一,高爾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個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猶如大海里撈針。但這也體現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另外,對深化主題——突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起了強化作用。課上,學生由認識、思維到想象,由尋找、發現到創造,創新意識得到了開發,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蘊藏著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4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也曾說過: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小攝影師》一文主要是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來感受高爾基對小男孩兒的關懷愛護和小男孩兒對高爾基的崇拜熱愛,因為高爾基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在課前我就佈置了讓學生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透過學生對蒐集資料的瞭解,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對高爾基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更好的學習本課作了很好的鋪墊,在學課文時,我又依據教學重點採取了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理清了課文的敘述順序:紙團飛進視窗,小男孩兒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高爾基擺好姿勢,小男孩兒準備為他照相——忘了帶膠捲,小男孩兒哭著離開——高爾基等著小男孩兒再次來照相。緊接著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又提出了幾個問題,經過我們師生的共同總結後確立了兩個問題為我們研究的重點:“高爾基是如何對待孩子給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給高爾基照相的”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從而突破了重難點。在擴充套件聯絡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為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努力!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5

  《小攝影師》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在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我還結合這兩單元的訓練重點(重點之一是“試著提出問題”)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適當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如,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特別是第二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這是因為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小學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