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教師的讀書筆記

教師的讀書筆記

教師的讀書筆記(通用21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的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

  暑假期間,我閱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感受頗深。剛開始看到書名,心裡想著,哪有老師會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直以來,教師這一職業被認為是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獨生子女是越來越多,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就無形之中給我們教師帶來壓力。抱怨,似乎也成為“釋放”壓力的1種方式。但是這本書裡的第一章有這麼一句話:“抱怨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他像幽靈一樣到處遊蕩、饒人不安。”所以我們教師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工作有較好的滿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抱怨產生不了任何喜悅,也不會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斷疊加,從而產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1種智慧,教師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拋棄讓學生人人“燦爛”的想法,順應自然,那麼孩子們的笑臉會不會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師,學生考了96分還是不夠,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優秀。我們教師總是不滿足於孩子的成績。就像有的學生上課稍不認真,一旦被老師抓住,馬上就會被批評一頓;下課跟同學有些小摩擦,又被認為是打架。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一堂課40分鐘,誰能保證什麼小動作也不做。只要學生改正過來就行了。“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小摩擦,也不那麼緊要。”這正如自然萬物的生長一樣,在摩擦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相處的藝術。因此,我們教師讓學生在摩擦中學會生存,在摩擦中成長,這是1種自然選擇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必代勞。

  我們教師經常也會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怎麼那麼坐不住?怎麼那麼難教?怎麼那麼不愛學習?家長怎麼也不管管等等。其實,冷靜想想,可能是我們教師有些小題大做了,上課思想開小差,我們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學鬧矛盾,告訴他們要友好相處,不能太沖動。其實轉臉他們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學作業沒做齊,可能確實是家裡有事,給耽誤了,也只是偶爾沒有完成。有的同學考試沒考好,因為他就只能考成那樣,也就那水平,他已經盡力了。當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我們教師要試著相信自己的學生,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一來,不但問題能迎刃而解,師生雙方都學會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覺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說說就行了。畢竟沒有不犯錯的孩子,關鍵是他不要放棄學習,繼續努力,我們沒必要嚴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對學生要多加鼓勵,少些批評,鼓勵他們。

  每個孩子成長階段的需要不盡相同,懵懂無知的時候要知道灌輸引導;漸漸長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獨立了還有鞭策鼓勵。愛不是隻用單一的方式一路貫徹到底,愛是講層次的。只要善於引導,靈活多樣的使用教育方法,對症下藥,天才可能就出現我們的手中。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給學生很多東西的,不僅僅是學科知識!學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緊,使他們成為1個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意義更大一些!我們給學生希望,他們就成為我們的希望了。你是笑著面對自己的希望呢,還是苦著面對自己的希望呢?笑著面對希望,希望會越來越多,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保持快樂的心情,做個陽光老師。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每1個孩子!這樣才能生活的簡單而充實。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2

  對於成長於文化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以前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戶外的倡導者等,由於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於他的瞭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宏大感受。近日於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一樣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並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來,不論在什麼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此刻閱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貼合他倡導的白話文就應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一樣時期的各種演講資料,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一樣主角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能夠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留意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演講稿,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讚歎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說,五四戶外“實是這整個文化戶外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戶外轉變成一個政治戶外”。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和對戶外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髮展的過程。胡先生關於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於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向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刻去考證《虛雲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禮貌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職責、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3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裡,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裡,我感覺收穫頗豐。以下就是我這一學期來讀書的心得。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資訊,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人類要發展,必然離不開知識。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同學們如果從小不會讀書,沒有知識,文化底蘊不足,長大以後就很

  難立足於這個時代。正如高爾基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前蘇聯巴甫連柯說:“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馬克思說:“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 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4

  最近,看了《透視課堂》一書,在譯者陶志瓊先生寫的序中,對課堂的描述和刻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摘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東方有課堂,西方有課堂,此見同,此識同:皆以展示和開啟智慧為首要使命。東方有教師,西方有教師,此心同,此理同:皆主要在課堂裡以完成展示和開啟智慧之使命為使命。

  一說到課堂,既可能讓人想起凝神屏氣的緊張,也可能使人想起亂哄哄的吵鬧,還可令人想起豁然醒悟的欣喜。課堂,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秘莫測的地方;課堂,一個充滿了眾多生靈喜怒哀樂的地方;課堂,一些人一心向往而另一些人又惟恐避之不及的地方;課堂,一個既嚴肅又活潑的地方;課堂,一個既可遠觀欣賞又可近觀理解,但就是“不可褻玩”的地方。

  課堂既可以說是“周圍受敵,四面楚歌”(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也可以說是“八面玲瓏,援助多多”(各種壓力變成支援力量)。壓力和助力無非是在表明:課堂是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讓不動動起來,讓不活活起來,讓不靈靈起來的生命放光彩的場所。課堂裡有苦惱、無奈,有希望與絕望,有奮進和退縮,有歡欣與惆悵。總之,課堂,乃人之生命精華展現的小舞臺。

  理想的課堂總是以理服人、以志激人、以情動人的。

  說起課堂可以說是賦予沒有生命活力的知識以生命活力,讓不活的活起來的場所。教學中有種種困惑需要解決,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和研究。《透視課堂》一書是對一些教學問題,尤其是現代教學課堂,包括資訊加工、決策、學生對一般知識及其課堂教學理論的闡述。閱讀此書,使我瞭解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可以說增強和提高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用於進行課堂決策。

  很多教師最感困惑的一個問題,大概就是學生不完成作業的問題。讀了此書,使我有了新的認識。處理這類問題,我們應該先搞清楚,學生為什麼沒有完成作業。許多時候,由於學校的課程教滿,學生既要完成語文、數學,又要完成英語之類的,因為教師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絡,而導致學生的課外作業負荷過重。教師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強迫學生交作業,又怎麼能使教師稱心如意。所以此時我們不能夠要求交,否則會經常令人生氣。

  一些孩子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去完成作業。這不是他們的動機問題,而是教師的教學問題。遇到此類情況我們可以透過補課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我們也需要正視一些反應慢的學生,需要拿出自己的耐心和決心。這些孩子往往有較大的惰性,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又會出現懶散的現象。此時,我們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援就是他們前進的動力。儘量提出他們的點滴進步。

  處理能夠做而不做作業的學生所出現的問題則不一樣,我們知道萬事開頭最重要,一出現此類情況,我們應立馬禁止,斷絕他的這種行為。並明確強調自己對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的要求,講述做作業的重要性。當他們完成每一次作業時就及時反饋。但是針對我班一個心理諮詢並不健康的孩子,我們就需要看場合處理,在適時(也就是他心平氣和)的時候談心。否則他就會以強硬的態度對待你的教育。因為他的家長也無能為力,這種孩子如果逼著他完成容易走上極端。

  如果在班級中老是出現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就需要反思自己的作業佈置有何問題,並及時調整作業的難易和改變檢查和批改的方式。作為教師需要隨時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處理,如果一味地鑽死衚衕,強制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交出要求完成的作業,那麼痛苦的就只是自己了。

  其次,此書也向我們提供瞭解決注意力不集中和孩子多動症的問題。我們常感嘆現在的孩子缺乏靜心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這裡它建議“不要讓這些學生把你引開以便你開始不恰當地對待他們”否則他們會覺得是老師誤解自己。關鍵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老師和同學造成的影響,讓他們產生一種比較強的自我控制力的印象。透過作出提醒來幫助他們自我控制,改進要講究循序漸進。而且對他們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以上,只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問題。

  而《透視課堂》一書向我們介紹的遠遠不止這些。它還從課堂生活、課堂觀察、教師期望和課堂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做了科學,合理的解釋。完全值得你我細細琢磨。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5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夕陽之輝。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說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裡,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正如高爾基所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上班族們不能向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裡學習,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透過書本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的學到新的東西,擴充套件新的思路。總的來說,讀書對於我們個人成長的好處可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牛頓說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透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那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人類社會最終還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了。

  二、讀書開闊人的視野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永珍,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

  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絡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資訊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資訊,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說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說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

  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從它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為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讀書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來無善亦無惡,關鍵是正確的引導。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良師益友就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書本就是這樣的一位。一本好書就如一個好的導師,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於己於社會都有用的人。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光。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充滿崇高的歡樂和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所以我們要倡導並支援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6

  有幸在暑假中讀到了屠美如老師撰寫的《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這本書,透過閱讀,使我深刻感受到:美術欣賞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兒童良好藝術素養的形成,而且對兒童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一、有利於開闊兒童的視野。

  在美術欣賞教育中,兒童接觸到不同歷史年代和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既是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審美欣賞的材料,也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瞭解歷史事件、社會生活、東西方文化差異和人類複雜情感的材料。它有助於開闊兒童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幫助兒童積累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

  如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法國的拉斯科洞穴壁畫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畫。原始人所描繪的野牛、野馬、野豬、麋鹿等動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則帶傷掙扎。在欣賞這些壁畫之前,教師曾與兒童簡單討論有關原始人和原始社會生活的問題,如原始人生活的時代、原始人的樣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開闊了兒童的視野,也為兒童理解壁畫打下了基礎。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動物的各種姿態和作品生動有力的線條,討論畫面及畫面以外的種種問題。如在欣賞“拉斯科洞穴的馬頭”時,孩子們提出了不少疑問:“馬頭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樣的線條,這是動物的鬃毛還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為什麼用彎曲的線條畫了一匹行將倒地的馬?為什麼只刻畫動物而不太畫別的東西?他們為什麼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裡畫畫?”透過討論,孩子們瞭解到這一切都與原始人以狩獵為主的生活有關,是原始人重視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認為,畫出被擊中或被捕獲的動物形象,就等於是擊中或捕獲了它所描繪的那種動物本身,而且描繪得越逼真,顯現的魔力就越大。透過欣賞,兒童不僅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而且加深了對原始人和原始社會生活的瞭解。

  二、有利於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藝術欣賞是藝術作品本身、藝術家的生活和社會背景等與欣賞者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情緒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藝術欣賞過程實際上是欣賞者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藝術作品就象一臺發動機,它把欣賞者潛在的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而欣賞者則動員自身所有知識經驗和個性情感來進行創造,使藝術欣賞物件帶上獨特的個性和創造色彩。在當代接受美學理論看來,藝術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個人提供同樣資訊的客體,而是一個有待讀者、聽者或觀者參與並與之對話的特定的、開放的文字。藝術文字中有許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字產生極大的不確定性,它們呼喚和等待欣賞者運用想象力來補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許多接受方式,欣賞者融入作品的任何東西都合法地成為意義。這一理論在兒童欣賞現代派大師的抽象作品時體現得尤為突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兒童對抽象作品作出反應的熱烈程度,對線條、形狀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圍繞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開的想象能力,是絕大多數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為兒童提供了一個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創造的廣闊空間。如西班牙著名畫家米羅的“人投鳥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兒童在欣賞時創造習慣地表述了自己對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說:“這幅畫說的是沙灘上有個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看到一隻小鳥嘰嘰喳喳叫,就投了一顆石子。”有的說:“我感覺是一個人在變魔術,他把自己的一隻眼睛、一隻腳變沒了,把沙灘變成了一條直線。”還有的還說:“我閉上眼睛感覺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後搖晃,因為這個人的身體是歪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自己設計和創作“變形的臉”,他們對臉龐、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頭髮等進行了誇張和變形,變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愛心、水滴、花、火箭、葫蘆、蝴蝶、字母和各種水果的形狀,有的還把五官移位或改變其距離。這種變形、掛帳聯絡充分調動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三、有利於培養兒童語言表達能力。

  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需要透過對話的方式進行,它包括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的對話,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等幾個方面。無論是哪種對話,都要藉助語言這一中介來實現。對於兒童來說,這幾種對話是互相交織的。一方面,作品透過色彩、線條、形狀、構圖以及所描繪的事物或情節等因素向兒童發出資訊,兒童則靠敏銳的直覺和審美經驗,不斷地獲取這些資訊,並作出情感上的回應。另一方面,兒童透過與教師、同伴的對話、討論乃至爭論,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時也傾聽別人的感受。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兒童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內心感受,並希望將其表述出來。透過這種發自內心的、言之有物的表達,兒童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快速發展。這種發展不僅表現在表述的流暢、長句子的經常出現、各種詞語特別是與情緒情感有關的詞語的大量運用上,還表現在兒童樂於表達,並能自然地將這種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活動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於培養兒童積極的情感態度。

  兒童在感受力、領悟力、想象力和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良好發展,有利於兒童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這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歸根結底是由藝術的無錯特點以及它給兒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所帶來的。如他們善於獨立思考,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人云亦云;他們能大膽發問,並積極嘗試解決和回答;他們會就某些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常用的句式有:“我認為……”“我覺得……”“我有一種感覺……”“我不同意某某的觀點……”,等等,這些都表現出孩子們積極的情感態度。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7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是一本關於教師職業的生命價值的著作,讀完之後,我深深地感到教師這一職業不只是“育人”,從發展的角度講,教師如何“育已”才是對教育質量、教師的生命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可以說,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教育創造,因此,只有教師,真正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教師,樹立起發展意識,才能將課程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迫切呼喚著教師的角色轉換,我們應在新的課程環境下重新審視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職能,使自己逐步從“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向與新課程同步成熟的“平等對話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轉換為教育意義上的對話者。

  目前,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由原來的單純的被動式的接受轉變為積極的、主動的探究性學習。這樣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就發生了變化。雖然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師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尊重學生對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的選擇,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認識。教師就應充分考慮“人本意識”,以人的發展為本,讓學生積極開動思維,在膽猜想,大膽懷疑,去探求科學的真知。

  二、由教科書的被動執行者轉換為新課程的創造者。

  由於過去的課程編制的特點,教師只能是消極、被動地忠實執行教科書的內容,對教科書內容的自主選擇和重組的可能性極小。而今,在新課程的引導下,教師的創新精神將沿著新課程的成長而得到充分釋放,從而昇華為與學生共建課程的主體,教學過程不再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

  三、由課程成績的評價者轉換為課程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

  過去的教學評價,比較注重其區別和選拔功能,教師扮演著課程評價者的角色,學生始終處在一種被評價和被測試的消極位置。而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從“關注人”的發展著眼,重視課程評價的教育發展功能,從而促進教師由評價角色轉向課程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因此教師必須具有嫻熟的駕馭課程評價的藝術。

  總之,今天的教育是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課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們教師攜起手來共同做好教師角色的轉換,在新課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觀念,加強反思,實現由現有教師向新型教師的轉化。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8

  透過假期讀書活動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解放思想、不斷學習、更新知識、與時俱進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這將是我今後必須思考和麵對的問題。因為,合格教師不是終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師,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理論知識,才始終是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更新觀念,終身學習 學習政治理論,提高思想素質。

  要深刻領會各級教育上級部門的方針政策,深刻把握精神實質。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質。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資訊、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作為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心理、資訊科技等,力求知識全面。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度才更加積極向上。

  二、拼棄舊事,與時俱進 拼棄舊事,緊隨時代步伐。

  時代的日新月異就是對教師的挑戰,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專業知識都必須緊隨時代的步伐,需要不斷地更新、拓展、充實和提高。因此,教師要勇於拼棄舊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銳地瞭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主動地、迫切地學習新知識,開拓進取,更新觀念,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愛崗敬業,加強師德修養。由於教師的職業,是育人、塑造心靈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透過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為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為他們今後美滿人生鑄造堅實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關係。教師的工作物件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關懷。因此,教師要學會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體諒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難處與煩惱;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溝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三、立足本職,做好工作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無怨無悔!

  對教學過程負責。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要堅持經常學習時事政治、專業理論等;要多聽課,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教學藝術;每上一節課,都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

  對學生未來負責。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又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一個環節出現缺陷就會影響其它環節,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因此,教師要立足當今,放眼未來,以苦為樂,甘於寂寞,充當人梯,為家長負責,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千秋大業負責。

  對學困生負責。幫助學困生是教學工作的重任,因為一個班級裡面總存在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教師在教學上、情感上應給予特殊的關顧,如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課後多找他們談心,使他們從心底知道老師並沒有把他們看衰。教師,只有立足本職,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學校的發展緊密聯絡在一起,樹立和牢固民族意識、社會意識和責任意識,個人在工作上才會有所所為;教師,只有更新觀念,終身學習,與時俱進,做好本職工作,才能為黨的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9

  去書店走走,翻翻書架上琳琅滿目的學前教育書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但是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何去何從。忽然看見了這本書,本想著這就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或是某個孩子的母親寫的與孩子在一齊的成長事例。但是翻開後,看到裡面的插畫和那些簡潔明瞭的對話、推薦,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畫上正反兩面的比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庭以及幼兒園老師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不恰當的語言。也許那些語言在平日裡我們感覺很正常,但是在比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讚賞性或是接納性、共情性語言的力量。即便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更願意聽到這樣的語言。當然書中所說的不僅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讀了這本書,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當我每一天讀了一點點後,我會充滿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來,我覺得我找到了恰當的和幼兒交流或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想要儘快的用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們快樂、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園的完美時光。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問題。書上看似簡單的對話,在實施的過程中並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然後事情發生的情境不一樣,書中的語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認為這些簡單的語言很好“說”,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真的很難,正如書中提到的,我們生活中很多說話的方式已經成為定性,想要改變很難,老師或是家人需要練習。其次,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態度。生活只有一次,時刻只去不回,孩子們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們有一個美麗的童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去發現他們的開心或是難過的瞬間。我們是師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瑣事很多,有時我們難免會不耐煩。但是你的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讓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傷痛”。如果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能夠和孩子們說一說,他們能夠感受到你的難過,但請你不好以此為藉口推開他們。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對於本書的領悟還不是很透徹。但是其中關於“學會讚賞孩子”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驕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讚賞的力量。

  禾禾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幼兒,又是男孩子,相對別的幼兒而言,然後他各個方面潛質的發展都比較慢,加上他之前沒有上過託班(託班下學期轉來,但是由於經常生病,很少入園),對於幼兒園的生活適應性不是很強,不大參與班級的各種活動,每一次吃飯都要老師喂,即便老師喂,他也不大吃,有時候吃幾口就吐了。他的脾氣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飯不會吃,無論老師怎樣喂都不吃。由於他剛生下來就做過心臟病手術,老師也總是給予他個性的照顧。這學期開學後,他各方面潛質的發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飯仍需要老師喂。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師表揚了他,他很開心。然後第二天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很願意吃飯,雖然有是仍需要老師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飯的時候都會“悄悄地”表揚他。有一天我看見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飯,我立刻走到他的身邊稱讚他,“我們禾禾吃飯越來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著點了幾下頭,我伸出大拇指給了他一個“大拇哥”。然後我發現他不僅僅吃飯主動了,在別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看到老師主動笑眯眯的叫老師好,園裡的老師都稱讚我們班的“小不點”長大了。

  看著禾禾的每一點進步我都很開心,我意識到了“稱讚”的力量。但是稱讚並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詞語來評價幼兒的言行的。孩子們對於這樣的詞語並不受用,他們很可能認為你是在敷衍他。然後剛入園的時候,由於缺少實踐經驗,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稱讚他們,在區角遊戲的時候,我看見幼兒搭出好看的房子,我總會對他們說,“搭的真好!”起初孩子們還很開心。但是兩三次後,孩子們就對我的稱讚不給予回應了,有時只是沒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讓我覺得很“尷尬”。對於孩子們這樣的回應,我開始反思,是他們不在乎老師的稱讚,還是對老師的稱讚“麻木”了?在和孩子們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於老師的稱讚、表揚還是很在意,只是老師不恰當的“稱讚”會讓孩子產生懷疑,比如在搭積木的時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揚孩子們搭得好,而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孩子們對於這樣的稱讚,會產生懷疑“老師是在誇我嗎?我搭的真好嗎?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稱讚會讓他們“疲憊”。因此,我會練習如何有指向性的稱讚孩子,我會在平時的活動中靜靜的觀察他們的表現,然後去想一想該如何去稱讚她,在下一次的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對幼兒進行稱讚。

  讚賞是完美的,是孩子們喜愛的,並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糾結過,徘徊過:稱讚是又次數限制的麼?要有怎樣的度呢?

  有一次,我們一個孩子的奶奶來對我說;“老師,這天下午你能給我們家淇淇發一個小貼畫嗎?我們家淇淇已經唸了好幾天了。”淇淇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現都很好,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愛她。她經常得到老師的稱讚或是小貼畫,但是在經歷了一件事情以後,我開始思考要不好高頻率的稱讚她。一天早晨來的時候,孩子們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著,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齊,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沒有出現破了青了的狀況,看著淇淇有點怕怕的眼神,我只說了句,“慢點哦”。中午吃飯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溼溼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請她回來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對於這樣的狀況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時在幼兒園老師全是正面的稱讚,她不能理解老師指出的不恰當的地方,是不是要進行挫折教育呢?於是在稱讚幼兒的時候,我“故意”忽視了她。每當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師稱讚的眼神的時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糾結,她的確做的很好,我要繼續忽視她麼嗎?在一次次的糾結中,我發現自己錯了。正如大人們願意得到別人的稱讚一樣,我們渴望別人稱讚我們新買的裙子漂亮、新剪的頭髮好看一樣,孩子們也渴望得到別人的稱讚,尤其是老師。每一個孩子都就應被稱讚,他們每一點進步、每一點好都期望老師看見,而老師的稱讚正是老師對他們的“反饋”。然後對於淇淇的這種狀況是我做的不夠好,由於淇淇是一個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時她有一點點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都會假裝沒看見,正是老師這樣的行為才讓淇淇“哭”了。因此,對於幼兒不恰當的行為也應當及時給與回饋,不能應為她是乖乖女,就“放縱"她,這樣對於別的幼兒不公平,對於她也不公平。老師的稱讚或是指出幼兒不恰當的地方,都只是針對幼兒當下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幼兒本身。

  看到孩子們一點點的進步後,我開始了了一個計劃:每一天一稱讚。一個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稱讚或許能讓孩子興奮一天或是好一陣子,我們不就應吝嗇我們的稱讚,孩子們每一天用他們甜美的微笑來溫暖我的心靈,我也就應用我的眼睛去發現他們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稱讚他們,為他們的每一天都帶來一絲甜蜜。每一天對每一個幼兒進行稱讚可能對於一個新老師有一點困難,然後但是我想發奮的一點一點的做好,也許從此刻開始,我一天只能關注到10個幼兒,慢慢的,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仔細的發現幼兒的每一點細變化。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恰當的有針對性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孩子們是能夠感受到老師發自內心的稱讚的。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0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因為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獲得千萬人的信任,擁有千百人的愛戴,因為教師能夠真正體驗到人生歷程中最寶貴的真情。

  十年的教學生涯,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讓我體味到了當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成功的真諦走近書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師的快樂,來自讀書。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韓愈以業精於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說》,駁道統;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說出發,提出了文雅之說;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衛;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接到學生的喜報時,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穫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範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

  雖然現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銳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真諦!讀書是一種精神上的陶冶。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1

  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是《優秀小學數學教師》這本書。在範存麗老師的書裡,我能體會到她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是怎樣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讓學生感受數學鮮活、好玩兒,同時我又能感受到她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又是怎樣讓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數學知識,怎樣幫助學生贏得學以致用。

  範老師說,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愛數學,我愛教學生數學。“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吸引我去努力探求問題的答案,成為貫穿我的數學教育的一條主線。知識的記憶是暫時的,思想與能力的獲得是永存的。因此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數學教學必須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目的。新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對數學教學的要求正反應了上述要求,數學教學從傳統的“傳授知識”的模式更多地轉變到“以激勵學習為特徵、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創造、個性發展將受到更多的重視。數學教學將更重於培養、發展學生的廣泛的數學能力。

  我特別欣賞範老師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範老師說在“玩”中教數學、學數學是學生體驗數學、喜歡上數學的好辦法。這對於我們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確實是一個好辦法,讓孩子看到的數學不僅僅是一張嚴肅的面孔。張老師在教學立體幾何之前,留給學生的作業就是做玩具。做柱、錐、臺或由柱、錐、臺組合而成的物體。結果老師收到了學生們製作的許多漂亮的立體幾何模型和手工紙模藝術品,如檯燈、壓力熱水瓶、摺紙魔星、長頸鹿、飛機、火箭、仿古花瓶、未來汽車等等。這讓我想到,其實我們的作業可以不必那麼機械,只停留在讀讀寫寫上,可以讓學生更多的接觸生活,動起來,玩起來。例如,我們一年級在教學方向與位置一單元時就讓學生回家設計動物園的平面圖,孩子交上來的作業五花八門,可是卻滲透了學生的智慧和快樂。

  範老師在書中還寫到,每年我都要組織學生到郊外的大自然中去玩,但我強調,玩不是無目的的瘋玩、傻玩,要能夠在玩中學到知識和技能。在這本書裡,張老師還特別介紹了一個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數學、感受到數學鮮活、好玩兒的辦法,為了讓學生們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的魅力,把數學與生活聯絡起來,形成科學探索精神。最後我想,沒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大愛,沒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義,沒有“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大志,豈有大教育家?

  我想,也許不是每位老師都能成為教育家,但我們都是默默奉獻愛的教育工作者。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2

  語言就彷彿一座橋樑,教育科學就是透過這座橋樑變成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的。”“教師的語言,是感化學生心靈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藝術,首先是靈犀相通的說話藝術。”教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從其說話藝術上體現出來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認真地揣摩自己的語言,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訓練自己的語言。語言有有聲和無聲之分,我要說的是有聲語言,即教師將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從無聲化為有聲的語言進行施教的魅力。

  第一,數學教師的語言要準。

  教師的語言要科學、準確。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平年2月只有28天,閏年2月有29天”這句話如果說成“平年2月有28天,閏年2 月有29天”就不科學了。還有諸如“26這個數字”這樣的話也不科學,因為在阿拉伯數字中只有0——9這10個數字,26是一個數而不是一個數字。數學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不能犯科學性的錯誤。

  第二,數學教師的語言要精。

  能用一句話說的,就不用兩句話去說。必要時,當學生有積極主動地學習行為和發言慾望時,您甚至可以不說話,要學會“不為”,先做一個旁觀者,在旁邊觀察,伺機引導。“此時無聲勝有聲”,教育過程中應該多留給學生一些寧靜與沉思的時間。一個好教師,不應該是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口若懸河,鋒芒畢露的形象,而應該是一個懂得適當地“藏巧”,會激發學生潛能的智者,應該學會等待。教育是一門藝術,在適當的時候教師可以表現得低調一點,弱勢一點,因為這樣做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機會,提供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機會,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時間。

  第三,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傳情。

  教師的語言應該象催化劑一樣,深入學生的性格特徵和情感、知識基礎之中,與其匯合,發生反應,從而啟發學生的心智,振奮學生的神經,促其深入思考,這樣的語言對學生才有吸引力,才能開啟學生思維。

  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盡相同。當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的時候,以往大多數教師便以“錯了,請坐!”“不對!誰再來?”這些單一的語言來否定學生的回答,並期盼其他學生的正確回答。而現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們善於運用自己巧妙、機智的語言來糾正、鼓勵學生的回答,注意情緒導向,做到引而不發。

  第四,數學教師的語言要激趣。

  如果您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麼就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您的語言親切,飽含思想與感情,與學生的智慧和心靈進行活生生的交流,學生就會信服您,跟隨您,這樣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

  師生之間需要一種心犀相通的交流,需要對話。“對話”不是“對答”。“對話”的實質是師生與文字之間的、心理與社會的相互作用,是在學習過程中,師生腦海裡固有的知識、經歷、觀念、資訊與文字的碰撞,是師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和昇華,它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流與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維、新思想的特質。對話的質量表現為:或者增長見聞,或者增強技能,或者提高認識,或者昇華精神。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樹立一種信念:用一生的時間去打造自己,錘鍊教育教學語言,立志成為一個講究審美與教育藝術的教育家。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3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著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定位。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4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一個老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作為一名老師,想要自我完善、不斷提升,就需要不斷反思。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總結出規律和經驗,才能不斷的改進、不斷的發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煉出精華和真理,才能不斷地修煉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教學反思是老師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實有效的反思活動。翻開雜誌,開啟網頁,可以說每一個優秀的教師,成名的教師都有一個寫教學反思的好習慣。可以說教學反思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它一方面讓我們在教學中的正確的行為予以肯定,不斷的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使我們自己找出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學反思使我們拒絕平庸,使我們的教學經驗得以昇華,使我們吐故納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實際過程中,我們寫反思都是在查詢教學的不足之處,總結經驗教訓,而在發現自己的優勢,肯定一節課的亮點上花的功夫相對少了一點。同時,我們在反思時,往往寫的都是教學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的反思。所以,對於平日裡與學生接觸時的一言一行,我們都要認真地、耐心地反思,從中找到某種教育規律。

  再者,我們進行教學反思往往僅僅滿足於獲得教學經驗,而沒有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所以,雖然做了好多年教師,偶爾也進行過教學反思,但創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建議每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寫教育日記讓老師終身受益。”教育隨筆,不是為了晉升職稱而炮製的論文,也不是為了課題交差而拼湊的“成果”。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學全紀錄,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

  只需我們抓住一天中的一個火花,可以是上課,也可以是聽課,也可以是網上,雜誌上看到後的靈感。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5

  歌德這樣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安奈特·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推薦》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推薦,在原先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裡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著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狀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我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下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裡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此刻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長,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6

  細細品讀著雷夫·艾斯奎斯的名著——《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彷彿就和雷夫老師經過了一次面對面的會心交談。雷夫老師用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了他的教育教學生涯,在他的書中他更著眼於對事件的描述,而避免長篇說理,給人以或警示,或借鑑,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吸取營養。雷夫老師的教學教育方法中,雖然有些並不適合我們,但我還是從中受益匪淺。對教育的理念以及教師的自我提升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閱讀培養

  閱讀在學校的教育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學生在學校裡看書、做題都是閱讀,所以閱讀應該說是很“氾濫”,而不是缺乏的。但是學生的閱讀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呢?所以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這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用。我們提倡終身學習,這就勢必要求我們自己想讀,自己會讀。當我在班上看學生晚修的時候,我驚訝的發現,如果佈置學生完成試卷,學生會很自覺的在那裡做試卷,但是如果佈置讓他們預習課程,他們就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該做什麼了。所以當一本書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不知道怎麼去閱讀,怎麼去學習了。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喜歡閱讀,學會閱讀。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已經慢慢的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推廣,而作為教師,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也可以貫徹感恩教育,畢竟感恩教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項長期的任務。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個大人圍著他們轉,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了。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三、社會教育

  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過渡地帶,學生不僅是學校裡的學生,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所以社會的禮儀和規則也是學生必不可少的。現在競爭越來越趨白熱化,到處都是充滿競爭,而惡性競爭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所以讓學生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可以讓學生真確處理在學校,以及在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

  四、教師的使命

  這是個及其普通的問題,然而恰恰被我所忽略。原來我以為找到了一份工作,當了一名老師,然後就要努力把書教好。但是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讓學生考個好成績、遵守好紀律、等等,除了這些,我們還要做什麼呢?我認為,我們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而非提高學生的成績。

  五、教育要以身作則

  教育孩子的最大忌畏是說一套,做一套。因為要讓學生聽你的話,首先得讓學生先信任你。對於一個表裡不一的教師,學生對他的每句話都會產生懷疑,這樣他的教育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要為人師表,先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榜樣。

  六、從學生中學習

  學生是教師教育教學的物件,同時也是教育的主體。離開學生談教育,那隻能是瞎扯蛋。所以我們要研究我們的學生,瞭解我們的學生,實現教學相長。所以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新教師,我們要貼近學生,瞭解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才能快速提高自己,最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七、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問題

  每個人做事最容易的就是從自己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所以很多事情你覺得你處理得相當完美,但結果卻大相徑庭。所以很多老師都抱怨學生把老師的話當耳邊風,抱怨學生逆反心理太嚴重。但是我們說的話、我們的做事方法是否讓學生樂於接受呢?所以我們遇到問題要保持冷靜的大腦,多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才能找到根本的解決途徑。

  當然,雷夫老師的書中讓我學習到了很多,但是也有一些做法並不適合,例如雷夫老師採用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方法來提高成績。我們要提倡在有效教學的基礎上高效教學,減輕學生的負擔,而不是加大學生的學習時間。

  對於一本好書,我們要帶著批判的眼觀去讀,帶著揚棄的思想去讀,吸取書中的精華。讀完了《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一本書,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7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家長對教師要求高,對學生的期看高。而學生又自己卻無所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當怎樣做教師?這是我們常常談論的話題。有時我們自己都覺得茫然,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往教學生。在暑期潛心瀏覽《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使我受益匪淺。總觀全書,我將一些讀書體會回納為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真實的人,勇於露拙也勇於表現自己。

  不管我們多麼優秀,和幾十個學生比起來,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眼前露拙。卻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實在,學生也很清楚,老師不會的東西多了,對而言,他們已不再象小學生那樣以為老師無所不知。所以老師假如在學生眼前偽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假如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著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著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很多方面有著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間隔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另外一方面,假如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讀,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總之,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情趣的人很多人說自己不會玩了,假如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

  有些退了休的老同道,一每天地老的特別快,大多由於他們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進步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假如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用藝術來'宣洩'實際上是最好的方法。比如看悲劇。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看到劇中人物碰到巨大不幸,觀眾的感情得到了宣洩。""實在更幸福的是創作藝術。在藝術創作程序中,自己的主觀世界完全投進了進往,夜以繼日樂此不疲,會令人十分滿足。他創作時簡直就是神,他非常自由,他感覺到世俗世界對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國就在他的創作中。""只有關心老師的心靈世界,才是真正地關心老師和生命質量。"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8

  我利用假期的時間細細品讀了《兒童發展心理學》這本書,從中受益匪淺,或多或少給我一點點啟發,它讓我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我的小課題研究供給了很大的幫忙,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建構了理論基礎。

  本書主要介紹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地位不斷的強化用心理機能構成的過程來說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發展從描述性階段向說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為此供給說明性的控制論模型。兒童是人生起點時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時期,也是人類個體心理發生發展、撒播智慧種子的播種季節。本書不僅僅讓讀者對兒童發展心理學有了比較直觀的基本認識,同時也為下兩篇有關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具體資料作了鋪墊。例如: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社會主角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承擔“學生”的職責,核心活動由“遊戲”變為“學習”。學習環境和作息習慣的改變,導致了一部分學生生活上的不習慣,兒童發展年齡階段任務的不一樣,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心理上的不適應。一年級學生雖然對學習充滿好奇,但永續性不強,自控本事較差。學前教育的差異,會給學生帶來學習本事和學習效果的差異。學生對師長的依靠性異常強。夥伴間交往以“玩”為主題,在接觸群體規範,學生經常會出現“違規”和“告狀”現象。三年級開始,學生從兒童期轉入少年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要求明顯增強,各方面本事發展較快。學科學習的難度和強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生活的不適應,作業拖拉,成績退步。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分化,學科偏愛的構成,也促進了其個性和愛好的逐步顯現。三年級學生的團體主義觀念增強,隨著生活範圍的擴大,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增強。

  心理健康干預指在確診的基礎上,採用一系列適合學生的心理治療方法對學生心理問題及行為進行矯正的過程。對於不一樣層面的心理問題,能夠採取不一樣的干預方法。如果能細心觀察,並提前發現一些普遍性、可能導致學生們心理問題發生的事,我們完全能夠對此進行團體的預防性干預。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別等問題嚴重了才想辦法。例如:我校設立了“心理廣播站”,每週三對全校進行各方面的心理輔導,開展了主題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學生“分數”以外的本事,使其重拾信心。學校又開展主題教育“調整心態迎接考試”對學生考前心態調整進行干預指導。指導學生正確對待E時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隱患,開展了團體指導講座“沉溺網路的危害”,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網路進行學習交流等,而不是沉溺於網路遊戲虛度年華,指導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與教養方式。這些不一樣的主題教育都是根據學生不一樣時段可能發生的不一樣問題進行有意識的團體預防性干預途徑,這些特定的團體干預資料,能夠在不一樣時段疏導學生的心理,防範於未然,則能大大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教育部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目標中強調的是: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達成目標,我們教師除了要從態度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還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19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 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20

  教育是一種智慧,需要教師運用自己所有的力量為學生提供進步的機會與空間。最近拜讀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一書,書中寫出了作者對教育的執著與情感,對基礎教育的瞭解與重視。作者是充滿智慧的,他以自己的智慧向讀者展現了教師在教育中智慧的體現,使人受益匪淺。

  第一次看到《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這本書,就有著一種特別的感覺,墨綠色的書名點綴著乳白色的封面,簡單、乾淨,不摻雜任何別的東西,給人一種寧靜。而封底上三句平實而樸素的話語:我們從事同一個職業,教育學生;我們熱愛同一個事業,塑造靈魂;我們擁有同一個心願,當好人師。讓人震撼,熱血沸騰!確實,這就像教師的職業,簡單卻充滿生命力,這就像教師的智慧,理智而又有大愛!

  這本書是寫給教師的,如同《教育漫話》、《給教師的建議》等。初讀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動,感動在作者提供的基礎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實在,感動在作者對中國基礎教育強烈而持久的特殊情節,感動在先生“豁達”、“勤奮”的學者風範;反覆翻閱這本書,再次咀嚼作者流暢而充滿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書越來越重。因為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凝聚了一個有良知的教育者對中國教育的反思與探索。

  為什麼《教育的智慧》有如此大的“威力”呢?這是由此書的學術內涵和鮮明特色所決定的。一是立足研究,求實創新,科學性強。這部書以作者主持完成的多項國家級或部委級科研專案為立足點,綜合反映了“七五”、“八五”、“九五”國家重點專案的研究成果,客觀分析了在實踐中和實驗中的第一手材料,提出了教師在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中的具體做法。可以說,這是心理學研究對學校教育實踐的一個重要貢獻。二是內容新穎,系統全面,富有真知灼見。《教育的智慧》一書從教師職業的價值、教師的素質、學生的特點、智育與德育、建構各種學科能力、探索德育中品德形成的機制、班主任工作、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做學生的保健醫、全面發展和學有特色以及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去等諸多方面,向我們展示了新世紀教師的必備素質。三是深入淺出,有的放矢,可操作性強。書中,作者對教師成長與發展的熱點問題,以創新的意識、嚴密的邏輯、源於教改實踐的科學性,以及生動流暢的文筆,通俗易懂的事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高度上,對此進行了詳細討論,回答了教師們普遍關心的許多重要問題。

  我們常常說,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說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因此,我覺得教育的智慧實際上就是教師的智慧,而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首先得擁有師德師魂,要敬業愛崗、熱愛學生、嚴謹治學、為人師表。正如林教授在書中所講到,如果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失去了對學生的愛,教師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樂趣。因此,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師,首先應該把整個心靈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除了這種大愛,我也特別認同書中所提到的教師教育觀——我的學生一定能成才。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有這樣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學生;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也是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念,只有有這樣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撐我們去克服一切困難,堅持不懈地鼓勵學生獲取學習的信心,爭取學習的成功。

  教師的讀書筆記 篇21

  利用假期,把劉鐵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認真讀完了,暗自為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劉教授有著不平凡的境遇,幹著不平凡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師的。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也能體會到,雖說在教學中我們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說實話,我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世界來撫慰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侵潤著。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感情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代代兒童透過閱讀童話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閱讀,留給學生閱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階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教師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