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元節> 中元節的來歷及習俗介紹

中元節的來歷及習俗介紹

中元節的來歷及習俗介紹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元節的來歷及習俗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元節的來歷及習俗介紹1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朝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在漢字文化圈不少地區都有相關的節日活動,“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

  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開啟,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在河南省中元節有個小習俗,就是在中元節那天在自家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香紙來祭拜先祖。

  中元節的來歷及習俗介紹2

  中國人自古講求孝道,所以才促使中元節代代相傳。人們認為逝去的人也有隻是到了另一個空間,生活還是照樣的過。只不過不能夠與陽間的人接觸,而中原節也算是團結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冥司會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讓逝去的人回到陽間與家人相見。所以中元節的來歷是因為陽間的人為表孝道、體現對家人的思念而設立的日子。

  什麼是中元節。為和被成為鬼節呢?鬼節就是農曆七月中元節,相傳七月十四,是一年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會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朝著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因為夜間是人陽氣弱,鬼陰氣重的時候,如外出遊蕩,容易撞見“不乾淨”的東西。

  說完了中元節的來歷,我們在來淺談中元節的祭祀。中元節白天,家中要準備好吃食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閤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到了傍晚,一家老小便攜帶好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這樣做的寓意是讓逝者認準親人,前來領去祭供之物。畫圈之後需在禁區中心點燃紙錢、衣物,讓逝者在陰間能夠吃飽穿暖有錢花,才不至於滋擾陽間的人,燒完錢紙便要開始送祖先上路,迴歸陰曹地府了。

  如今中元節、清明節這類祭祀的日子早已深入人心,每年的這兩個日子,幾乎家家都會參與其中,前去墳頭祭祀,或是夜晚焚香,為了就是表現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除了祭祀家人之外,有些地區在這一天還會請出地藏菩薩、鍾馗像、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供奉參拜,希望他們能夠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保佑家宅一方平安,免受不潔之物的干擾。

  中元節的節日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以及中元節的文化中,可以體會到中元節的意義,在於闡述懷念祖先的孝道,令人們慎終追遠,傳揚正確的孝道。

  中元節是一個異彩紛呈,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它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還有我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教的說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種表現,它所宣揚的便是報答父母、生前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節的習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經有文獻記載,《詩經》的40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它所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一種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動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之中,和後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孝更是一種倫理規範,一種處理宗族關係的方式,一種秩序的建立。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係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說,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係的一種反映,一個寄託。

  中元節是孝道文化的傳承,是人們情感的載體。作為我國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釋道三家的極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經久不衰。重視中元節,提倡傳統孝道,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節的來歷及習俗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