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國學> 國學經典故事

國學經典故事

國學經典五則故事

國學經典五則故事1

  以人為鏡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

  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裡雖為鳥著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裡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

  於是傷心地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

  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於改過、從善如流。

  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故事點評:身體的儀表妝容,可以用鏡子來觀察;而自己的心態行為,就要靠別人來監督,或靠自心來反觀,一旦發現了錯誤,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監督、提醒、指出自己的過失是相當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過失時,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過失,應反觀自己力圖改正,並真誠地感謝指責自己的人,也應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國學經典五則故事2

  [原文]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譯文]接近水才能瞭解魚的習性,靠近山才能識別鳥的聲音。路途遙遠才知道馬的力氣大小,人與人相處時間長了才能看出人品的好壞。

  [故事]割席斷義

  三國時,魏國的管寧和華歆是好朋友,但二人的性格卻很不一樣。管寧不在乎榮華富貴,把心思都用在鑽研學問上,可華歆就很羨慕有權勢的人。一天,他們在菜地裡鋤草,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在意,華歆卻想據為己有。還有一次,他們坐在席子上看書,有個大官乘著華麗的車子路過他們窗前。管寧依然在讀書,華歆卻連忙出去看,回來後還對管寧說個不停。管寧很反感,就拿出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割成兩半,說:“我發現我們不是一路人。從此以後,我們就像這片割開的草蓆一樣,不再是朋友了。”

  [解讀]和人相處久了才能看出這個人是否和你合得來,值不值得繼續交往下去,因此我們交朋友時應該多觀察,這樣才能交到合適的朋友。

  [原文]兩人一條心,有錢堪買金。一人一條心,無錢難買針。

  [譯文]兩個人一條心,就能買得起黃金。如果一個人一個心眼兒,在一起連一根針也買不起。

  [故事]兄弟折箭

  宋朝時,吐谷渾的國王阿柴得了重病,他擔心自己死後,兒子們會為了爭權而自相殘殺,就把他們召集到一起。阿柴說:“你們都從箭袋裡拿出一支箭來給我。兒子們各自抽出一支箭交給父親。阿柴拿起一支箭給大兒子,說:“你能折斷這支箭嗎?”大兒子很容易就折斷了箭。阿柴又讓大兒子把剩下的箭一起折斷,但大兒子無論如何都折不斷哪些箭了。阿柴對兒子們說:“折斷一支箭容易,想一起折斷許多支箭就很難。你們明白嗎?”兒子們都心領神會。阿柴去世後,他的兒子們團結一心,吐谷渾王國漸漸強大起來。

  [解讀]團結就是力量,小朋友們一定要向阿柴的兒子們學習,和同學們團結友愛,這樣大家才能一起進步。

  [原文]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

  [譯文]前來對你說別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一個製造是非的小人。是非每天都有,不去理會自然就不存在了。

  [故事]父子騎驢

  從前,有對父子趕著一頭驢進城去。路中有人笑話他們說:“真笨,為什麼不騎驢進城呢?”於是父親讓兒子騎上了驢。走了不長時間,又有人說:“不孝的兒子,居然讓父親走路,自己騎驢。”父親趕緊讓兒子下來,自己騎著驢。又走一會兒,有人說:“這個父親真狠心,居然讓孩子走路,也不怕孩子累著。”父親連忙讓兒子也騎上驢,心想這回總算滿足所有人的了。但又有人說:“兩人都騎驢,還不把驢壓死啊。”於是父子倆又下來,綁起驢的四條腿,用棍子抬著驢走。他們經過一座橋時,驢掙扎了一下,掉到河裡淹死了。

  [解讀]人應該有主見,該聽的話要聽,不該聽的話就不要去理會,這樣才不至於做錯事。

  [原文]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學不尚實行,馬牛而襟裾。

  [譯文]喜歡學習的人就像禾苗一樣,是有用之材;不愛學習的人就像野草一樣,只能當柴燒。學習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馬一樣,依然改變不了基本性。

  [故事]阮大鋮學不尚行

  明朝末年的阮大鋮是著名的戲曲家,是詩歌的創作上也很在成就。但是,他十分虛榮,愛慕權勢,為了做官而不擇手段,甘心和魏忠賢這種奸邪的人勾結在一起。後來,阮大鋮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聯合起來反對他,就辭官回家避風頭。但是,他不甘心默默無聞,私下裡對自己的親戚和朋友說:“我還能好好兒地活著回來,那些人可不一定。”後來,魏忠賢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鋮知道後很得意,就又開始勾結魏忠賢,為非作歹。然而,壞人終究是不會有好下場的,阮大鋮後來投降了清朝,在隨軍出征的時候慘死在途中。

  [解讀]學習了書本上的做人的道理就要切實地去實行,我們要言行一致,做一個正起碼的人。

  [原文]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譯文]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應當去求那些真正的男子漢;接濟別人時,應當接濟那些急需接濟的人。乾渴的時候,一滴水也像甘露一樣甜美;酒醉之後,再添杯還不如不添。

  [故事]宋太宗雪中送炭

  宋太宗雖然是皇帝,但他知道創業不易,因此生活很儉樸,也很體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著狐狸皮外套,坐在溫暖的屋子裡還覺得冷。他想:“天氣這麼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於是,他把開封府尹召進宮,說:“現在這麼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在就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城裡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開封府尹聽後,立刻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問候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們都很感激。於是,歷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解讀]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地給予他們幫助。

國學經典五則故事3

  雞鳴狗盜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便藉著月光,鑽進貯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

  孟嘗君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踏實雞就叫了呢?守關計程車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開啟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成語“雞鳴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國學經典五則故事4

  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於是,趕著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著鐮刀,繫著白帶,在那裡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丘吾子哽咽地說:“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隱諱啊。”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嘆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孔子很感嘆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著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鑑啊!”

  【智慧小語】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是卻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緊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陰。

國學經典五則故事5

  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餘,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xíng),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透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後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牆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wèng)中之鱉(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但是,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餘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後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後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kuì)逃。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

【國學經典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