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華中師範大學培訓心得體會

華中師範大學培訓心得體會

華中師範大學培訓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華中師範大學培訓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華中師範大學培訓心得體會1

  來華中師範大學培訓的這幾天,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進一步提高了業務素質,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學習心得:

  一、認識新課改的內涵和目的

  課改具體內容就是從應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發生的有目的、有標準、有成果的新嘗試、新變化。課改的目的就是喚起老師的教學熱情、喚醒學生的內在潛力、喚醒本我、塑造人格、構人生髮展體系,讓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生活和經濟建設的可用人才。

  二、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師對知識的精彩講解和學生被動式的學習的方式來達到教學的目的。但教學效果卻是不如意的,而且學生也沒有能真正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就要求課堂教學應該為學生的需要而設計,讓學生主動體會認知知識的過程和掌握獲取新知識的方法,讓我們的教育從“要學生學”的困境中走向“學生要學”的良好局面。那麼,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對待新課改,研究新課改,適應新課改,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修養呢?

  1、研究學生,認識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要求

  教育是傳授學生知識、塑造學生性格的過程,因此,如果不尊重人學習知識、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味地按照統一的要求來教育存在個性差異的學生,這會使學生的各方面發展不適應社會的需要。所以,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就要求最佳化教育觀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知識,讓學生不但能學到知識而且具有了自主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2、認識知識認知的規律,最佳化教學技巧,提高課堂效益

  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學習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識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因此,在傳統模式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授新知識往往有精彩的講解,但學生的反應卻是無動於衷。其根源主要在於教師沒有尊重新知識學習的規律,因此,教師應該應該引導學生由已學知識或生活經驗、生活常識的回憶慢慢轉向對新知識的學習。

  要提高課堂效益,除了以上的需要改進以外,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層面及知識結構體系,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僅備好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實際情況,讓你的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

  3、轉變教育理念,從培養知識性人才向培養學習型人才轉變

  傳統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養社會需要的知識性人才,然而,透過30年的教育實踐得出,在此模式下培養的人才對快速發展的社會是缺乏適應能力的、是短時間內容易被社會淘汰的,因為他們缺少的是終生學習的能力。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習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成為喜歡終生學習的人。

  總之,參與新課改的一線教師應該給自己一個重新的定位。課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師人才的一個平臺,“科研興校”已逐漸成為廣大中小學領導和教師的共識。課改也迫切呼喚有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物件,運用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探尋教育規律及有效途徑。

華中師範大學培訓心得體會2

  非常幸運地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赴上海華東師大骨幹教師高階研修班的學習。這些天的學習,專家教授言談之中充滿哲理的思考讓我深深的感到這是一次啟迪智慧、滌盪心靈、激發智慧、終生難忘的學習之旅。在培訓班上,我領略到了眾多專家的精湛理論和人格魅力,真是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們收穫著、快樂著、成長著,真可謂“期待而來滿載而歸”。

  一、專家們精彩的講座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

  高階研修培訓班為我們創造了條件,搭建了一個與大師零距離交流的平臺。無論是王斌華教授、吳亞萍教授、還是李政濤教授和程華教授?他們淵博的學識,鑽研的精神,風趣的講座,都讓我們在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明晰了教育的真諦。教授們站在理論的高度,闡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使我們眼界大開,多角度、前瞻性的講座,使我的教育教學理念得到更新、相關知識結構得到完善,我們享受著心靈碰撞帶來的震撼與興奮,享受著精神洗禮帶來的幸福和愉悅。《備好一類類課——在教學轉化中促進學生養成》是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吳亞萍教授的講座。吳教授根據自己對教學的長期觀察和研究,用翔實的課堂案例,生動分析了我國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問題,並介紹了新基礎教育中課堂教學教育的轉化難點及策略。她的“備好一類類的課,才能上好一節節有關聯的課”,以及“三放三收”的教學過程設計,讓我重新認識了觀課的意義與評課的實質。“心在哪裡,智慧就在哪裡”這是吳老師的點睛語,也會成為我成長的座右銘。培訓中,我按要求認真撰寫學習心得,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思考,並不斷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智慧需要教師有終身的學習力

  優秀的教師需要有博學多才、視野廣闊、令人折服甚至崇拜的學識魅力。她是一名優秀教師的底氣所在,是來自於長年累月不斷學習、吸收文明的成果。富有學識的教師會為學生開智引慧,為學生開啟知識之窗。但我們許多人在庸庸碌碌的工作中卻失去了學習的能力,認為就是這樣了,結果是教書教了三十年水平只有三年。透過這次的學習讓我重新認識了教師這個職業並讓我產生了無盡的嚮往。

  教師的成長源於內心的覺醒,而內心的覺醒源於對幸福的追求。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個很時髦的話題,也現實的話題。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教師絕不能坐吃山空,只做知識的消費者,而需要做個終身學習者。只有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新自己的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觀念,影響自己的教育行為。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只有走專業化成長之路,才能成為適應現代教育需要的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創造條件完善自我,擁有智慧,把教書育人當作事業來追求,我們才會由從業到敬業最終樂業,才會由教書匠成長為真正的數學教師。教師是一個平凡的職業,但是不平庸。也許,我沒有成為教育家,但是我依然可以享受教育的幸福;也許,我沒有桃李滿天下,但是我依然可以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三、用心為學生的發展澆水捉蟲。

  新課程改革將課堂還於學生,以學生的學為主。過去的教學我們關注的是知識的積累,現在我們不僅要關注知識,更要追求學生的養成教學,即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體驗、探究、整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我們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夥伴、鼓動者、裁判甚至是學生的欣賞者、供學生分析批判的參照物或靶子。其次要轉變思考的維度,不應僅僅思考把什麼給學生,還應思考把什麼東西不給學生,什麼東西用什麼方式給學生可以給學生帶來最大的思考和收穫,什麼樣的教學行為可以給

  學生帶來激勵性的評價。再次我們還要有轉變教學成果意識,它包括有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還應有方法、能力、意識,更有教師自己做人和做學問的態度。加深對“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認識,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學生就像植物,需要澆水、施肥、治病、捉蟲,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自由發育生長。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1、多讀書,廣讀書,在讀書中積累,在讀書中反思,在讀書中成長。

  2、閱讀一些和自己業務相關的教育教學雜誌、書籍報刊,從中汲取精華,運用到實踐中去。

  3、選取一些名師、名家的案例在課堂上加以實踐。

  4、透過系列的學習與研究,使自己成為一位“志存高遠、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與時俱進”的新型教師。

  我們要做一個有“心”的教師,當我們把心放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研究中,智慧就會在那裡生根發芽,開花長大。是啊!心在哪裡,智慧就在哪裡,只要有“心”,我們就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心在哪裡 智慧就在哪裡。

【華中師範大學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