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

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

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

  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各學校硬體設施的不斷提高,“班班通”在學校中的廣泛運用,資訊科技已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各學科的教學中,並在提高學科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上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中許多突出特點在實踐中也顯現出了其強大的優勢。

  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是一個辨證的過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在資訊科技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問題的存在,並在實踐中注意解決,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發揮其巨大優勢。在教學實踐中,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在資訊科技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過程中,主要存在這些問題:

  1、重形式、輕內容。多媒體課件是資訊科技用於教學工作的靈魂之一,高質量的課件是教學的先導和前提。由於現在開發中多用製作軟體中的工具提供的現有模板製作課件內容,因此內容中相仿和相近的東西太多,特別是開發工具提供的自動功能較多,製作中容易出現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如同一個死板的公式。如一些不恰當的動畫等,在使用中就會分散了學生的注意,結果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扮演了一個“拖後腿”的角色。有的老師因為要趕上潮流,每逢“公開課”、“教研課”就必使用課件,好像如果沒有課件做配角就少了什麼似的,就無法顯示出自己的水平,因此不管這堂課的內容需不需要課件、不管這堂課的內容適不適合做課件,統統“趕鴨子上架”的弄出一個“課件”出來,結果倒成了擺設,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其實,課件作為一種教學必備的軟體基礎,它是要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那麼它的製作和使用就應以教師自己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為宗旨,而應避免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現象。

  2、重教師、輕學生。目前,不少教師製作的'課件還只是為“我這一節課”而製作,所以在設計時,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而很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在教學時,不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缺乏靈活性。另外,由於課件的呈現方式大多采用線性播放,在上課的時候,由於課件的連線限制,只能“進”,不能“退”,如果某一環節操作失誤,就不得不重新開始。所以,學生也只能被電腦牽著鼻子走,而無法根據自己的意志來選擇學習內容和順序。

  3、重操作、輕交流。由於製作課件時,各教學環節是預設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隨時操作電腦等裝置,關注媒體的使用情況,所以,教師的活動範圍只能侷限在講臺(電腦)的近距離之內,教師關注學生的時間也少了。這就使教師不能更好地與學生進行視線、情感的密切交流。

  4、重形象、輕抽象。媒體的運用雖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抽象知識具體化,整體內容分解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那麼就會嚴重影響學生智力的發展,影響他們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整體感知等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抽象的、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具體化,但是具體化了的知識必須適時回到“抽象”這一層面,實現“抽象——具體——抽象”的教學過程。這樣,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學生的各種能力、智力也得到了發展。

  另外,任何教學手段都不是萬能的,選任何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都具有本身的侷限性:

  1、製作一個課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熟練掌握多種軟體的使用方法,進行分析、加工、組合、儲存和運用。而絕大部分教師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另外,教師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做到每一課都製作課件。

  2、進行多媒體教學需要教室環境較暗,但是這樣一來,學生讀書、寫字時就光線不夠,影響學生的視力。

  3、目前開發軟體的技術不高,長期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會喪失新鮮感。若教師教學組織不當,學生感覺視覺疲勞、活動單調,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總之,資訊科技與課程教學的結合過程中,其主體是應該是課程、是學生,而非資訊科技、非講臺上那“冷冰冰”的電腦。千萬不能為了使用資訊科技而使用,甚至不惜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為目的,來選用合適的技術。特別不要在能使用傳統教學手段就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時,來生硬地使用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