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1

  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區房屋樣式半坡人距今約6000千年黃河流域的陝西西安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千年長江流域的浙江餘姚幹欄式房屋生產工具使用磨製石器、製作骨器、使用磨製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農業(種植作物)原始畜牧業(飼養業)原始手工業製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製衣種植水稻種植粟飼養豬、狗;打獵捕魚飼養豬、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1、興起時間: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3、標誌: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製工具的發展;

  4、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看圖:課本第6頁半坡居民原始復原圖和第8頁河姆渡居民復原圖:

  (1)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幹欄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南方地區潮溼溫熱,既能通風防潮,又可防蛇蟲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乾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

  (3)兩種房屋結構的不同,是由什麼決定的,說明了什麼?

  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決定的。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與自然協調發展,已經能夠適應自然環境。

  (4)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人類的生產生活必須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做到因地適宜、科學合理。

  ★★比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異同:

  不同點

  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處於黃河流域,河姆渡人處於長江流域;

  ②種植的農作物不同:半坡人種植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

  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幹欄式房屋;

  ④製作的彩陶藝術風格不同。

  相同點

  ①都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都處於原始社會後期);

  ②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發展;

  ③都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

  ④都使用磨製石器;

  ⑤都會製造陶器影響。

  農耕文明的發展導致剩餘產品的出現,進而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終促使國家出現。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

  歷史背景是什麼意思

  一般指某一個歷史事件在什麼歷史情況下發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於為什麼,即必要性。條件偏重於有什麼,即可能性。

  歷史背景主要包括國內外的經濟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們所包含的知識點分別如下: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順口溜記憶法

  把一些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很易記憶。

  比如記憶清朝皇帝的順序:

  努皇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

  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

  嘉道鹹(嘉慶、道光、咸豐);

  同光宣(同治、光緒、宣統)。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2

  一、夏商周的興亡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約公元前20xx年、約公元前1600年、陽城、禹、桀

  商、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亳,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湯、紂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鎬京、周武王、周幽王

  周厲王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平王、周景王

  2、夏朝:

  (1)夏朝設定了各種國家機構(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刑法、監獄等)標誌著我國早期奴隸制國家的誕生。從此,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了。

  (2)“禹傳子,家天下”:禹死後,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商朝又殷朝或者殷商

  (1)盤庚遷殷:因為水患和動亂

  (2)商朝的政治:商朝統治區域不斷擴充套件,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4、西周:

  (1)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伐商紂於牧野,商紂王的軍隊全都倒戈起義參與作戰,為周武王打開了道路,周武王大敗商軍,使商軍數十萬大軍傾刻瓦解,周軍乘勝追擊。使商朝迅速滅亡。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②內容:分封的方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

  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③分封制的實質:是西周奴隸制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

  ④作用:西周透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二、東周: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爭霸的原因:周天子王權衰落,出現了諸侯紛爭的局面。

  (2)春秋爭霸影響:給社會帶來災難,但加速了統一的步伐,促進了民族融合。

  (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4)齊國能夠在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原因:

  ①自然(經濟)條件——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②政治條件——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

  ③外交手段——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2、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北到南;

  (2)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戰爭

  戰爭名稱、交戰雙方、獲勝者、重要人物、相關的成語

  城濮之戰、晉—楚、晉、晉文公、退避三舍

  桂陵之戰、齊—魏、齊、孫臏、龐涓、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齊—魏、齊、孫臏、龐涓、減灶之計

  長平之戰、秦—趙、秦、白起、廉頗、趙括、紙上談兵

  三、夏商周的青銅文明(青銅時代):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燦爛的青銅文明。

  1、手工業:

  (1)青銅器:原始社會出現→夏朝種類增多→商朝燦爛→西周種類豐富

  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頓文化(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

  (2)陶瓷業:商朝有青瓷的瓷窯(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3)玉器雕刻工藝水平高:商朝玉虎玉象

  2、農業:商周已有“五穀”(稻黍粟豆麥)農作物→已知道選種、施肥、治蟲害→西周已用青銅農具

  3、畜牧業:商朝已有今天的家畜家禽、已有牲畜圈欄、有牧場(商王室、貴族)

  4、商業繁榮

  5、奴隸悲慘的生活: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命運悲慘,沒有人身自由,被隨意轉讓、買賣,被充當供品(祭祀品)、殉葬品(人祭、人牲、人殉)

  四、春秋戰國的大變革(鐵時代的到來)

  1、鐵農具:春秋時出現→戰國時擴大使用範圍

  2、牛耕:、春秋末使用→戰國時進一步推廣

  3、水利:都江堰

  (1)戰國時期。秦。李冰。岷江中游

  (2)作用:防洪灌溉工程

  (3)意義: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獲得“天府之國”美稱。

  4、商鞅變法:

  (1)背景: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經濟。

  (2)時間: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內容: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五、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文字的演變

  時間、商、商周、西周晚期、戰國

  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書、帛書

  材料、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簡、絲帛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曆法、醫學和文學的成就

  天文、古書記載的最早日食發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有許多關於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

  曆法、相傳夏朝就有曆法(夏曆),商朝的歷法更為完備

  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醫學、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沿用

  文學、屈原和他的代表作《離騷》

  音樂、春秋戰國盛行“鐘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鐘

  3、百家爭鳴: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後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鳴是指發表見解。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根本原因),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兵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辯論,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後世稱為百家爭鳴。

  百家、姓名、時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①、提出“仁”,、主張“為政以德”、

  ②、主張“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謙虛好學

  孟子、戰國、《孟子》、①、提出“春秋無義戰”;

  ②、反對一切戰爭,用“仁政”治國,

  ③、使自然資源能夠持續利用

  荀子、戰國、《荀子》、認為人能認識自然規律,並要按自然規律去辦事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經》、認為事物有對立面,可互相轉化;主張以柔克剛

  莊子、戰國、《莊子》、治國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墨子、戰國、《墨子》 、“兼愛”、“非攻”

  法家、韓非、戰國、《韓非子》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兵家、孫武、春秋晚期、《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臏、戰國、《孫臏兵法》、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3

  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形勢圖》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

  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裡;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4

  1.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區別是春秋戰爭為了爭霸,戰國戰爭為了兼併

  1.戰國時期各國進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確立封建統治

  2.鐵製農具開始廣泛應用於農業是在 春秋時期

  3.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是 春秋時期

  4.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是 戰國時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 仁和 禮

  6.商鞅變法後,要想獲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 建立軍功

  7.商鞅變法的時間是 公元前356年

  8.商鞅變法後,要想免除徭役、獲得獎勵可以透過 多種糧食多織布

  9.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 建立縣制

  10.秦國貴族都討厭商鞅變法的原因是 商鞅以軍功為標準授予爵位

  11.商鞅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

  12.支援商鞅變法的國君是 秦孝公

  13.商鞅變法後,要受到嚴厲處罰的是 經商致貧的人

  14.“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決定性因素是 鐵器牛耕的廣泛應用

  15.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6.牛耕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是在 戰國時期

  17.秦國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鞅變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權,主張變法強兵的思想家是 韓非子

  19.孔子的思想中適合用於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是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兼愛非攻

  21.孫子的軍事名言有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22. 古書將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稱為 千耦其耘

  23.提倡對立統一、要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的是 老子

  24.我國百家爭鳴時期的各個學派被合稱為 諸子百家

  25.戰國時期對各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派別是 法家

  26.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7.提倡民貴君輕、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孟子

  28.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對立統一的派別是 道家

  29.我國最早創辦私學的人是 孔子

  30.戰國七雄中,處於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諸侯國是 齊楚 秦 燕

  31.我國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3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的朝代是 商朝

  33.青銅器主要的用途是 祭祀和打仗

  34.我國奴隸社會時期在生產力方面最大的進步是 青銅器的使用

  35.商朝最發達的手工業是 青銅器製造業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銅器是 後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時期是 戰國時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點是 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 防洪和灌溉(今天還有旅遊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 寶瓶口 分水魚嘴 飛沙堰

  42.戰國時期的編鐘出土於今天的 湖北隨州

  43.戰國編鐘主要使用的場合是 祭祀和宴會

  44.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 金文或銘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 龜甲或獸骨上

  46.青銅器的主要成分有 銅錫 鉛

  47.發現甲骨文和青銅器的地點主要都在 河南安陽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稱為是天府之國,主要得益於 都江堰

  49.戰國編鐘從製造材料來講,屬於 青銅器

  50.我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是 公元前20xx年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記載的商王室的占卜內容,被稱為 卜辭

  52.我國文字的源頭是 甲骨文

  53.按照六分法,人類社會的先後發展階段分為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

  54.都江堰中,用於灌溉的是 內江

  55.都江堰中,用於分洪的是 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洩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 飛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將孔子的`言論整理成了一本書,這本書是 《論語》

  58.都江堰中,用於對江水進行分流的是 分水魚嘴

  59.我國現在推行的縣制,最早開始於 商鞅變法時期

  60.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這個“潮流”指的是 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法,確立封建統治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5

  【難點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雷電起火,堆積物高溫起火。

  2、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我們都是怎樣認識到的?

  透過考古學家考古,對遠古人類遺址的殘留物或骨化石進行鑑定、分析得到的。

  【重點考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3、(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還會製作骨針。

  4、(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5、人類是由古代(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6、簡答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①.北京人的模樣保留猿的某些特徵,而山頂洞人則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會打製粗糙石器,山頂洞人則已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山頂洞人則生活在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裡。

  投壺的發展歷史

  投壺在戰國時得到相當發展,當時的文者傾向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此外,由於社會發展,中國民間以投壺為樂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禮記·投壺》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左傳》曾記載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的事。

  秦漢以後,它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在流傳過程中,遊戲的難度增加了,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名目,還有人別出心裁在壺外設定屏風盲投,或背坐反投。秦漢以後廢除了射禮,投壺便成為一種宴賓的娛樂。南陽漢畫像石中有《投壺圖》,圖中間是主賓兩人對坐投壺,旁有侍者三人。投壺雖然已不是正規的禮儀,但仍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據《東觀漢記》記載,東漢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和雅歌連在一起,成為儒士生活的特徵。

  漢代的投壺方法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有極大改進。原來的投壺是在壺中裝滿紅小豆,使投入的箭桿不會躍出。漢代不在壺中裝紅小豆,可使箭桿躍出,抓住重投;可以一連投百餘次,“謂之為驍”。《西京雜記》說,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

  由於投壺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漢代投壺成為儒士的高雅活動。魏晉以後,投壺翻出了不少花樣,一些正宗儒派於是大為不滿。

  五代十國曆史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週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禪讓,建立後梁,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後唐,同年滅後梁。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稱帝后更名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將皇位禪讓給趙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吳帝楊溥將皇位禪讓給徐知誥(李昪),建立徐齊,後改國號為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與南漢等佔據。

  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漢高祖劉暠的弟弟劉崇所建。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6

  ①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②禹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位子,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朝的建立標誌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③約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領成湯發動戰爭。大戰與鳴條。成湯建立了商朝。

  ④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從此,商朝的都城穩定下來了。

  ⑤商朝的勢力範圍:東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長江流域,北達遼河一帶。

  ⊙商朝經濟比夏朝有很大發展的表現:

  А.農業生產規模一相當大,種植的農作物有粟,黍,稻,麥等。

  В.畜牧業發達,飼養六畜,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

  C.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很發達。

  D.商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貝,骨貝,玉貝和銅貝等作貨幣

  西周的興亡

  1: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領導了滅亡商朝的戰爭,大戰與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鎬京(今天的陝西西安西)歷稱為西周。

  2:分封制:為了控制全國廣大地區,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國。這就是分封制。封國的統治者叫國君(一般稱諸侯)。享有統治和管理封國的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同時,必須承擔擁戴周王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見周王,參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禮儀式,貢獻財寶和特產,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等義務,否則將受懲罰。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個封國,重要的有,魯,齊,燕,晉,宋。姓姬的封國有53個。

  4:西周末年,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死,西周結束。

  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爭霸的原因:

  A王權衰落,周王統治出現嚴重危機。

  B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而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

  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後當個霸主歷稱為“春秋五霸”

  4:齊桓公首霸條件:

  ①:任用政治家官仲為相,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國力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③: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5:齊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會盟,當上了春秋歷的第一個霸主。

  6:齊桓公後,晉楚爭霸。晉楚軍隊在城濮進行決戰,晉軍戰勝,晉文公稱霸,後來,楚國強大起來,楚莊王北進中原,在鉍打敗晉軍。楚莊王稱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吳國和越國加入了爭霸的行列。吳王闔閭任用的軍事家孫武為將軍。進攻楚國,五戰五勝,吳王闔閭稱霸。經過長期努力。越王勾踐北上會盟諸侯,成為春秋的最後的一個霸主。

  8: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是春秋時期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誌。

  戰國七雄

  1:春秋之後,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時的諸侯國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稱為“戰國七雄”。

  2:戰國時期的戰爭:

  ①:七國之間戰爭不斷。

  ②:兵器得到改進,步兵和騎兵取代車兵,成為主要兵種。

  ③:各國組織軍隊在都城和邊境修築城防工事。

  ④:戰爭激烈,規模很大,發生了“圍魏救趙”和長平之戰等戰役,戰國時期出現孫臏、白起等軍事家。

  3:合縱與連橫:A(合縱原因):戰國中後期,秦國力量日益強大,對東方六國造成威脅。B:(合縱內容:)六國有“合眾勢以攻一強”的意願,並因此進行合作,包括聯合出兵進攻秦國。歷稱這種策略為“合縱”。C(連橫的原因):秦國進一步向東發展,必須破壞六國的聯合,尤其是齊楚兩個大國的聯盟。D(連橫的內容);秦國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分別收買拉攏東方國家服從於自己,“事一強以攻眾弱”歷稱為“連橫”

  4:合縱與連橫之爭是戰國紛爭的重要的內容。

  商鞅變法

  背景:秦國相對落後,東方六國看不起秦國;,土地被魏國佔領也無力奪回,秦孝公深感恥辱,決心變法圖強,改革內政,釋出求賢令,招攬人才。時間: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開始變法。

  內容:

  1,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

  2,重農抑商。

  3,獎勵軍功。

  4,遷都咸陽,推行縣制。

  5,嚴明法令。

  性質: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影響:

  1,舊的制度被廢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3,秦國的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秦朝的統一

  一:秦王掃六合:戰國末年,秦國的實力遠遠超過東方六國,統一時機成熟。秦王嬴政積極準備,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

  二: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三:皇帝制度的確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就將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自己稱“始皇帝”

  四:秦朝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

  1: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國家重大事務由他決定。大臣官吏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

  2:中央設定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

  3: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規定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通行貨幣,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通用字型。

  4:北擊匈奴,修長城,防禦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一:秦的暴政表現:

  1:焚書坑儒,

  2:沉重的賦稅,徭役和服兵役。

  3:極端嚴酷的刑罰。

  二:公元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天安徽宿縣)起義,它是我國曆第一次農民起義,不久,陳勝自立為王,建立了張楚政權。

  三: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項羽強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率軍在鉅鹿之戰中殲滅了秦軍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劉邦逼近咸陽,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五;“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焚書”是李斯的建議。

  七年級歷史的學習方法

  喜愛歷史,增加對學歷史的興趣。認真聽課,不要認為老師的內容都是枯燥無味的。做好筆記,可以清晰的回憶那堂課的知識。多方瞭解,上網查資料,請教老師。多去閱讀,增加知識量。

  七年級歷史的學習技巧

  連線和發展思想

  歷史是一連串事件的基礎,因此擁有正確的順序是成功的關鍵。這似乎很簡單,甚至無關緊要,但仍然很重要。因此,必須確保你的筆記遵循時間順序。你應該按主題劃分學習筆記,然後按年,數十年和幾個世紀劃分。

  書籍和筆記通常會詳細涵蓋事件。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必記住有關某個主題的大量註釋。相反,最好在事實之間建立聯絡。這些事件應遵循邏輯順序以幫助你理解和記住它們,因此,一目瞭然地視覺化所有這些資訊以及每當你準備重新考試時,思維導圖的使用都會非常有幫助。然後,你可以根據需要在“註釋”中新增其他資訊。一種可能被證明非常有益的技術是將你正在研究的每個事件劃分為“原因”,“事件”和“結果”。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7

  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商周時代是我國曆的青銅時代。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中原地區的青銅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銅文化的代表有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代時“五穀”已齊備。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周時代燦爛的奴隸制文明——青銅文明。

  小練習

  1、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是()

  A原始社會B夏朝C商朝D西周

  2、西周的青銅器主要用途是()

  A用來燒炭火取暖B用來祭祀祖先C用來喝酒D用來裝飾房間

  3、下面哪一樣物品是中國最早發明的()

  A鐵器B石器C木器D瓷器

  4、我們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種,哪個朝代開始已經有了()

  A夏朝B商朝C西周D東周

  5、下列食物中,在夏商周時期可能沒有的是()

  A小麥B玉米C水稻D大豆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8

  [知識要點]

  1、張騫通西域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2)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建立與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後西域各國紛紛歸漢

  (3)西域都護設立,管理西域事物——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從此西域地區(今新疆)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

  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亞——歐洲的大秦。

  交流物品:中國的絲綢、瓷器、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

  作用:溝通了東西交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的發展。

  (2)海上絲綢之路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為西域都護,經營西域三十年。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使臣安敦訪問洛陽。

  [難點解析]

  1.議一議,絲綢之路的開闢對漢代社會有什麼影響?這條東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價值或作用?

  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的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2.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發現了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陶器,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了什麼?

  新疆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從這些地方考古發掘出漢代絲織品、錢織品、錢幣和陶器,不僅證實了當時絲綢之路的存在,而且說明當時我國的對外貿易已相當繁榮。

  [重點考點]

  1、新疆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公元前60)年。當時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管轄西域事務。

  2、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新疆、西亞、最後到達歐洲的大秦)。

  3.開通絲綢之路的過程中功勞最大的是(張騫)。

  在位期間最長的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間(1661年—1722年)。

  非選擇題答題技巧

  由於中考歷史非選擇題的型別不同,所需要的答題技巧也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1、填空題:歷史填空題相比較選擇題而言是要簡單的,雖然也是考察中考考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但是因為答案時唯一的,只要中考考生基礎知識過關,在答題時認真審題就可以回答出來。

  2、材料解析:這一型別試題主要是為了考察各位中考考生解決問題與文字表達的能力,不論中考歷史試卷中所給出的材料是教材裡的還是其他的,但是所考察的知識點都是書中的知識。所以在這類歷史試題時只要認真審題就可以了。

  3、圖片類:這類中考歷史試題主要是考察中考考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類歷史試題的答題技巧就是:先觀察、在分析。然後答題。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9

  [知識要點]

  1、農業的進步

  (1)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

  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2)農業耕犁:安裝了犁壁。

  耬車:播種工具。

  (3)耕作技術,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槓的耕作方法。

  (4)農作物,南方種水稻北方種小麥,桑麻廣泛種植。

  2、手工業進步

  (1)絲織:使用提花機,絲織品精美。

  (2)冶鐵: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

  3、商業繁榮,長安,洛陽出現專業商業區——市

  4、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和地方鑄幣權收歸中央,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中國古代第一個皇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舉行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歷史學習方法

  快速閱讀法

  初中生要想學好歷史一定要學會快速閱讀法,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這樣才能學得輕鬆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的時候,老師會為大家講解歷史知識,經驗豐富的老師,講課會有層次性,針對性的來啟發同學們。所以同學們要在上課時做好養成標記,做筆記的好習慣。

  錯誤排除法

  所謂的錯誤排除法即按照題目要求排除錯誤的選項,這裡的“錯”是指表述錯誤的選項,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指與題幹意思不符合的選項,但選項本身表達的觀點沒有錯誤,而是指在題幹設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題幹意思而言的錯誤。這類選擇題的設問往往是針對某一歷史事件,要求選出關於這一歷史事件說法正確的選項,只要排除說法錯誤的選項,剩下的也就是正確答案。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 篇10

  ★1、黃帝時期有哪些發明創造?(為什麼稱黃帝為“人文初祖”?)黃帝建宮室,製作衣裳,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樂譜。所以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2、什麼是禪讓制?它被什麼王位繼承製度所代替?標誌性事件是什麼?

  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世襲制代替。

  標誌性事件:“禹傳啟,家天下”

  ★3、什麼是西周分封制?目的?分封制下的諸侯是怎樣的?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內容:

  ①周王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交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已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②諸侯的義務:交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

  目的: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分封制的意義或歷史作用作用: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

  擴大統治範圍。

  分封制的實質:確立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社會等級制度。

  ★4、學習夏商西周興亡應吸取的歷史教訓是什麼?有何意義?

  歷史教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啟示:作為統治者應實行“仁政”為政以得,勤政愛民,關心百好生疾苦,努力建立和諧社會,才能求得穩定健康的發展。

  ★5、春秋爭霸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麼?

  答: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直接原因:春秋時期,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周王室衰微)

  ★6、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原因?

  答:

  齊國在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庶。

  2.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3.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口號。

  ★7、怎樣評價春秋(戰國)的戰爭?

  1.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消極影響)

  2.但在爭霸戰爭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為統一奠定基礎(積極影響)

  ★8、商鞅變法內容及其歷史影響?

  時間: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變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目的: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取勝。

  商鞅變法的內容:(法令規定)

  在政治方面: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在經濟方面: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統一度量衡。

  在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商鞅變法的作用或影響: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盛的諸侯國。為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9、商鞅變法是否成功,為什麼?

  答:成功了,商鞅變法順應了社會發展規律;使秦國強大起來。

  ★10、戰國時期變法的的結果(作用、意義、影響):

  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階級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

  ★11、秦始皇創立了怎樣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1.統治者是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2.在中央設立政府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政、監察,最後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廢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並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

  ★12、秦朝(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政治上:

  1.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者是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2.在中央設立政府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政、監察,最後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廢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

  制,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並把政治,

  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

  經濟上:

  1.統一貨幣,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

  2.統一度量衡。

  文化上:統一文字,把毛畫規整的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

  思想上: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

  軍事上:

  1.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

  2.修築萬里長城。

  交通方面:

  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2.修建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

  ★13、秦長城起止點,秦朝疆域四至?

  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作用:抵禦匈奴的侵犯。

  秦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

  ★14、秦統一的意義(作用)影響?

  意義: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15、陳勝吳廣起義相關史實?

  時間:公元前209年

  起義地點:大澤鄉

  根本原因:秦的_

  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含義:號召人們起來反抗秦的_。)

  政權地點:陳(張楚政權)

  結果:秦二世調集大軍進行反擊。在秦軍強大攻勢下,起義軍缺乏後援最終失敗,吳廣陳勝相繼被部下殺死。

  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曆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16、秦_的表現?

  1、沉重的賦稅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法律殘酷

  4、秦二世的殘暴統治。

  ★17、秦始皇的貢獻?

  1、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2、實行了各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3、創立了郡縣制等後世沿用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知識點

  含義: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目的: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據血緣關係遠近和功勞大小把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諸侯權力:周天子授予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允許建立諸侯國,有較大獨立性。

  諸侯義務: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

  作用:

  ①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範圍。

  ②維護了西周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

  夏朝的興衰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

  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標誌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標誌著“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定監獄,制定夏曆。

  4.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5.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1600年被商湯所亡。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