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在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端午節粽子怎麼煮

  1、粽子很難熟,可以用高壓鍋煮比較省時省力,煮粽子一定要在水滾以後才能放入粽子,並且水面一定要浸過粽面,不然沒被水浸著的粽子無論如何也煮不熟的。

  2、高壓鍋大火燒沸,當蒸氣開始冒出時將壓力閥蓋上,再轉中小火煮30分鐘,然後關火燜20分鐘,最後將壓力閥取下,將鍋內的蒸氣完全放出即可;如使用普通湯鍋煮制,水開之後中火還需煮制2小時以上。

  掌握要點:煮粽子的時間和你包的粽子的大小有關,糯米一定是要先泡軟的,泡時最好放些灰水(鹹),這樣煮出的粽子才好吃。要知熟不熟,煮到一定程度撈起來用手指壓一下,感到軟而有粘性就是熟了,否則,翻過來繼續煮。另外煮粽子一定要水滾以後才落粽子,水要浸過粽面,待重新滾起以後再用旺火煮3個小時左右即可。在煮粽過程中不要添生水。

  端午節文化簡介

  艾草和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和掛菖蒲是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每當端午節來臨,人們就會將艾草和菖蒲綁成一束,掛在門楣上。“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是古人們對艾草和菖蒲的美好寄託,端午節在門口掛上艾草和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祛邪避害。

  祛邪避害可不是迷信傳說,而是古人們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些植物的特性。艾,又名家艾、艾蒿,為菊科植物。《本草綱目》記載“溫中、逐冷、除溼”,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

  傳統中醫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蟲蟻,也是最環保的“蚊香”。

  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在陝西的水域裡也有很多。菖蒲的葉子兩面葉脈往外凸鼓,狀如寶劍,因此還有“蒲劍草”或“水劍草”之稱。它狹長如劍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竅、殺蟲滅菌的作用。採一片菖蒲的劍葉,用手指一點點揉碎,香氣即刻會從指間騰起。所以,菖蒲被列入香草的'陣營。但這種味道,蚊蟲卻避之唯恐不及。

  人們通常把菖蒲與植物學上的香蒲混為一談,但其實二者並不相同。香蒲的穗狀花序外形如蠟燭,人稱“毛蠟燭”或“水蠟燭”,折來晾乾,醮點兒燒融的蠟燭油,點燃了就是一個精緻的小火把。而菖蒲的肉穗花序,為狹錐狀圓柱形,有佛焰苞。此外,兩者葉子也不同,香蒲的葉子比菖蒲葉子厚且窄,葉脈只朝一面隆起,或朝一面凹陷。

  飄香的粽葉是什麼葉

  包裹粽子的粽葉不僅清香,還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葉綠素和多種氨基酸等成分。同時,粽葉也具有特殊的防腐作用,這也正是人們選擇用它們來包粽子的原因之一。

  那麼粽葉是用什麼葉製作的?因所處地域不同,人們所選用的植物也不同,常見的有蘆葦葉、箬葉、箸葉等,其中南方一般以箬葉、箸葉為主,而北方則以蘆葦葉為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陝西商洛一帶包粽子時多使用槲樹的葉子——槲葉。槲樹是一種高大喬木,在我國許多省份都有分佈,多數生長在丘陵、山野中。槲葉如手掌大小,葉子邊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天生就是一種天然的包裝材料,用開水煮後晾乾,就可以包粽子和包裝其他食物了。在國外日本,槲葉同樣非常流行,被稱為“食用級的包裝紙”。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