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面試>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連線師生之間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串聯和並聯》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五章第3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敘述了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特徵,是在學習了電路和電路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又為之後電學內容,歐姆定律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教材,還要充分了解所面對的學生。

  我所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此之前也已經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構成,會畫簡單的電路圖,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們對電的認識僅限於電器的使用,缺乏對電路的分析,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會給更多機會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連線和研究電路,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特點,學會連線簡單電路。

  2.過程與方法:透過串、並聯電路實驗的探究,培養學生分析,觀察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串,並聯電路的特點。

  【難點】:串,並聯電路的連線與識別。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節課採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實驗法,自主探究法和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理念,我將本節課分為新課匯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等四個環節。

  1.新課匯入

  我將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景進行匯入,展示夜晚的都市,美麗的街景和閃耀的霓虹燈,請學生觀察說出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電路結構和用電器,同時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所學的電流和電路的構成,電路圖等知識。進而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思考這複雜多樣的用電器是如何連線到一起,能否畫出電路圖。”引發學生思考交流,順勢引入本節新課串聯和並聯。

  透過影象生動介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調動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課堂教學充滿新奇感。

  2.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分為串、並聯電路的認識,串、並聯的特點和家庭電路三部分展開。

  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動手連線電路來向學生介紹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自行連線電路來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光,之後我會把連線成功的電路拿到獎臺上進行展示,並對其進行分類,這時學生會發現所有電路被分為兩個型別,進而向學生講解串、並聯電路定義。即兩個小燈泡依次相連,然後接到電路中為串聯電路。而兩個小燈泡的兩端分別連在一起,再接到電路中為並聯電路。同時並介紹在並聯電路中兩個電路共用的部分叫電路,單獨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接著請學生根據實物圖,利用上節課學習過的電路的構成,把串、並聯電路的電路圖畫到黑板上,其餘學生拿著草稿紙上進行。

  之後我會根據學生所畫的電路圖,再一次對串並聯進行介紹。順勢過渡到串、並聯電路特點的探究。我將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首先讓學生按照黑板上的串聯電路。圖連線實驗器材,這時我會向學生說明在電路連線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先斷開開關,再連線電路。之後,我會讓學生觀察並記錄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對用電器的作用改變開關位置時,開關對用電器的控制是否改變。在等整個過程中,我會不斷巡視小組實驗,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進而得出結論: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而改變位置,並不影響它對用電器的控制作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同樣的方式對並聯電路進行探究,最終自主得出結論:在並聯電路中,幹路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電器。

  最後,在生活中的電路講解,我會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電路和用電器的連線方式,來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電路,並請學生也舉出一些自己熟知的例子。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物理。

  3.鞏固提高

  在應用新知環節,我會展示具體例題,如: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不同的電路圖,請學生判斷電路是屬於串聯還是並聯。經過學生思考作答,把知識運動到具體題目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小結作業

  對於小結我會採用問答的方式,請學生結合板書談談本節課的收穫。這樣既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和記憶,又鍛鍊了他們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之後我會設定不同困難的作業,在完成課後練習題的基礎上,找一找生活中存在串、並聯電路的例子,並試著畫出電路圖。這樣以便照顧到不同的學生,同時也結合生活,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學以致用。

  以上便是我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2

  光的折射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光現象》第四節的內容。本課題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後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學生的情況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將教學目標定位以下三個維度: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透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透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對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目標的分析,將教學重點定為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由於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將教學難點定為: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係;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透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絡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

  三、說教法

  基於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和學情的分析,採用以下的教法:講授法、實驗法和啟發式教學法。透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

  四、說學法

  基於對學情的分析和教法的選擇,選用以下的學法:觀察法。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使學生透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1、問題匯入

  教師提出兩個問題:(1)均勻介質中如何傳播?(2)什麼是光的反射定律?繼而引出今天要學習另外一種光學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實驗探究

  教師演示,引導學生來初步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幣,放在一定的高度讓學生剛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幣,再倒入適量的水,請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請學生思考這是為什麼。

  【演示三】

  演示光的折射,讓一束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體演示)

  學生可觀察到進入玻璃中的光線在介面處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教師指出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特別強調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光的折射規律,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提出問題〗

  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係如何?

  ③隨著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

  ④當入射光線垂直於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演示實驗。

  【演示四】

  利用光的折射儀演示:

  ①光線斜射入水中;

  ②讓入射角先發生變化;

  ③光線垂直射水中;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並思考規律,得出結論。

  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三線共面);

  ②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光線從空氣斜射水中)折射角小於入射角,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④光線垂直射入水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如果光從空氣進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質時,折射情況與上述相同。

  【演示五】

  ①電腦課件模擬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關係。

  改變入射角度,在電腦上直觀顯示及折射角度隨入射角度的變化關係。

  複習: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專家指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問〗如果光線從水中到空氣中,那折射角是否小於入射角。

  繼續演示:

  ②光線從水中斜射進入空氣中

  〖結論〗:

  ①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於入射角,折射光線偏離法線。

  ②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讓學生動筆畫出光折射的光路圖,並總結光的折射規律。

  3、拓展應用

  用光的折射解釋以下現象:

  〖現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什麼會彎折[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現象二〗原來碗底的硬幣看不見,倒入水後卻能看到硬幣[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問〕我們看到河水的深度(視深)跟河水的實際深度那個大[利用電腦課件解釋河底變淺的原因]

  〔講述故事〕在清澈見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戲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說,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請同學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請代表發言]

  [提問]若從水中看岸邊的物體位置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

  4、鞏固練習

  ①下圖那個能正確表示光從空氣射向水中。

  ②請畫出光經過三角形玻璃柱的折射光路圖。

  5、課堂小結

  採用學生自主問答的方式進行課堂總結,這樣既有利於對於本節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又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佈置作業

  本節課佈置的作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必做題,選用課本p67閱讀材料《海市蜃樓》,探究海市蜃樓的成因;二類是選做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作,選用一個小實驗,觀察壓在厚玻璃板下的影象文字有何變化並用折射規律加以解釋。這樣設定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六、說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折射

  1、折射現象: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折射規律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質中時:

  ①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上;

  ②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④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

  ⑤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2)光從水或其它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3)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4)人從空氣看到水中的物體是看到物體的虛像。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3

  安全用電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安全電壓

  第二、用測電筆辨別火線

  第三、安全用電常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用電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社會性,也是作為現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識,讓學生掌握安全用電常識,提高安全用電的意識,具有實際意義,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本節的內容不同於前面規律性知識的學習,注重的是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好的體現了STS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安全電壓

  知道測電筆的構造,學習使用測電筆辨別家庭電路的火線和零線

  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

  (2)技能目標

  透過學習用測電筆辨別家庭電路的火線和零線,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

  透過學習安全用電常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透過學習,提高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能自覺地執行和宣傳安全用電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安全用電的原則是學生今後生產、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準則之一,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重點。

  難點:對於觸電事故的發生,無論是高壓觸電還是低壓觸電都具有不可實驗與體驗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對於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是本節的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依據本節教材的內容,採用師生互動啟發式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例項、圖片,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動態教學手段,透過討論、問答、練習等一系列的師生活動展開教學。

  學法:引導學生採用討論法、問答法、練習法、記憶法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學過程

  (一)事例引課(2')

  首先透過多媒體播放一段人體觸電事故發生的影片,這樣做可以達到兩個目的:(1)興趣是的老師,具體事例引課比語言引課更具有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以真實的事例教育學生安全用電的重要性,匯出課題。

  (二)師生互動——知識的學習

  1、安全電壓(5')

  人體也是導體,對於人體的觸電現象學生較易理解。基於這一點對本知識我設計下面的師生互動過程:

  (1)教師提供透過人體電流的大小對人體的影響(危害)和通常情況下人體電阻值的大小兩方面資料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公式U=IR推匯出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既應用鞏固了舊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教師向學生介紹不是每個人的電阻都一樣大,而且同一個人的電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從而著重指出:一般情況下,36伏以下的電壓對人體才是安全的。培養學生嚴謹的求知態度,感受科學的辨證關係。

  2、用測電筆辨別火線(5')

  先讓學生將測電筆拆開(事先佈置學生從家中帶來測電筆),並對照教材中的圖13-17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它的各部分名稱,接著教師用測電筆演示教材圖13-18的測電筆的正確和錯誤的使用方法。教師要告訴學生:在使用測電筆時,應先在有電的地方試一下,檢查測電筆是否正常,防止造成誤判,發生觸電事故;測電筆只能在對地電壓250V以下使用。不可用它碰高壓帶電裝置。

  3、安全用電常識(10')

  觸電事故的發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採取下面的具體做法:

  (1)學生閱讀課文,對觸電事故有一個初步認識。

  (2)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小老鼠觸電的影片,使學生認識到電的危害。

  (3)透過媒體展示觸電的類別的圖片和影片(低壓觸電和高壓觸電的發生)讓學生觀察、分析,然後進行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充分利用群體的思維討論得出觸電類別及其觸電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採取討論這種學習方式也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使學生有張有弛。

  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①圖中哪些是低壓觸電?哪些是高壓觸電?理由是什麼?(引導學生從架線杆、標誌等方面分析)

  ②由圖中看出低壓觸電是接觸零線還是火線造成的?低壓觸電發生的情況一樣嗎?

  ③由圖看出高壓觸電是接觸高壓帶電體造成的,還是靠近高壓帶電體造成的?高壓觸電發生的情況一樣嗎?

  (4)引導學生小結低壓觸電和高壓觸電發生的情況及發生的原因。

  (5)練習:

  ①家庭電路中保險絲為什麼要串接在火線上?開關為什麼要安裝在用電器與火線之間?

  ②高壓輸電裝置上為什麼要有“高壓危險”的示警標誌?如發現高壓線落在你附近,你怎樣離開才比較安全?

  透過以上習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辨證關係。

  (三)總結歸納——得出安全用電原則(3')

  透過學習低壓觸電和高壓觸電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安全用電的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不弄溼用電器,不損壞絕緣層。從而完成本節教材的重點。

  (四)達標練習(19')

  透過知識競賽的形式進行,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有一名主持人,有10道搶答題,和8道必答題,答對加分,答錯扣分,最後總分第一的獲勝。

  四、作業佈置

  針對九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水平,結合本節教材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特點,我給學生布置課題為《家庭安全用電的研究》這一研究性作業,讓學生透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五、板書設計

  安全用電

  1、安全電壓

  低於36V的電壓

  2、用測電筆辨別火線

  構造、使用方法

  3、安全用電常識:“四部”

  不接觸低壓帶電體,

  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不弄溼用電器,

  不損壞絕緣層。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化學知識,知道了物質經過化學反應可以生成新的物質,但是並沒有涉及到反應物與生成物質量之間的問題。而本節開始了從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方面的過渡,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書寫和計算的教學做好理論準備。以往一些學生不能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或進行有關計算,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解質量守恆定律,所以本節內容是第四章的基礎,也將對全部初中化學乃至今後的化學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科學、簡明,切合教材要求、切準學生實際,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為此,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記住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能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②學有餘力的同學能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簡單應用進行分類歸納。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②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邏輯推理和綜合歸納能力。

  ③初步瞭解自然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

  ①樹立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②體驗科學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設定及對今後教學的影響,本節的教學重點為理解和運用質量守恆定律。這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

  1.講授法。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透過口頭語言,簡捷地傳授化學知識資訊。如上課之初,教師匯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主題,提出所要達到的目標,這樣便於學生明確探索方向,激發學習動機。

  2.談話法。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生髮現問題,讓學生基於以往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識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對問題的假設的方法。如在本節中當學生髮現“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後,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發現的問題作出儘可能多的假設,教師不壓抑學生思維,不管對或錯,都不忙於作出結論,這樣學生的思路會開闊,思維的火花會閃現。

  3.討論法。就是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定問題、創設情境,組織協作學習、展開討論和交流,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透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會話”,自己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共享,而且把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一種資源,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在這節課的後面,教師提出:你認為在化學反應中,哪些專案(指標)不變?哪些專案(指標)改變了?哪些專案(指標)可能變也可能不變?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後進行小組討論,最後請一些同學作組際間交流,教師真心傾聽、真心欣賞、真心關注每位發言的學生,但不作評論、引發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索和思考,進而讓學生你來我往、唇槍舌戰,在一派“學術爭鳴”的氣氛中將問題引向深入,當爭論進行到白熱化程度,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歸納和點評。

  4.實驗法。這是反映化學學科特點、學習化學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基本方法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或觀察教師演示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邊討論,實現以觀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導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節中,按探究性實驗的程式即“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求證——得出結論”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得出結論。這樣學生透過在做實驗、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質量守恆定律,真正領會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體驗化學的再發現過程,學習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礪練自己的智慧。

  三、說學法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只有把教師教的化和學生學的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化有一個完整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法有:

  1.實驗法

  學生動手測定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強化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教師應注意以下四點的指導:

  ①重視探索性實驗的選擇與設計。

  ②在實驗之始,要向學生提示觀察角度。

  ③要重視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完整而準確地敘述。

  ④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透過實驗現象分析其化學本質。

  2.多種感官協同法

  就是需要調動多種感官同時並用,把耳聽、眼看、腦想、手寫等結合起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本節課中學生要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種感官同時開通。教師應做好以下指導:

  ①指導正確使用教科書。

  ②指導學生正確聽課。

  ③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④指導學生做筆記。

  四、說教學程式

  這節課,我按“設定問題、創設情境——活動探索、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提高——交流收穫、體驗成功”四個環節組織教學。

  1.設定問題、創設情境。

  上課之初、我讓學生寫出鐵在氧氣中燃燒,氯酸鉀受熱分解的文字表達式,然後發問: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此時學生被難住了,於是教師匯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主題,提出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這樣,使學生在明確探索方面中激發學習動機。

  2.活動探索、建立模型。

  這一環節我採用探究性實驗的程式來組織教學。

  (1)提出假設。當學生髮現“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後,我引導學生對自己發現的問題作出儘可能多的假設:①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可能增加;②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可能減少;③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可能不變;④在某些反應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應中可能減少,而在某些反應中可能不變。

  (2)設計實驗。在充分假設基礎上,我說:同學們,讓我們測一測幾個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會出現什麼情況?然後說出將做的幾個實驗:①白磷在空氣中燃燒;②NaOH溶液與CuSO4

  溶液反應;③NaOH溶液與FeCl3溶液反應;④Na2CO3溶液與CaCl2溶液反應;⑤BaCl2溶液與Na2SO4溶液反應。

  (3)實驗求證。我首先邊做邊講實驗⑴,然後,進一步提出:其它的反應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佈置學生做分組實驗,在實驗前交待清楚怎麼做實驗,如何進行合作共同完成實驗。第一行中每組做實驗⑵,第二行中每組做實驗⑶,第三行每組做實驗⑷,第四行每組做實驗⑸。

  (4)得出結論。實驗完畢,各小組彙報結果,然後我寫出以上各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介紹以上各種溶液的成分。接著提出以下具有階梯性問題: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參加了反應?哪些成分沒有參加反應?反應後的物質中哪些是反應生成的?

  ②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是哪些物質質量之和?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是哪些物質質量之和?

  ③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等於反應後物質的總質量其實質上是什麼在反應前後的總質量相等?

  讓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後,進行小組討論,然後進組際間交流,共同得出以下關係(略)

  在建立了質量守恆定律模型後,教師提出:為什麼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總質量相等?要求學生用化學式表達氫氣還原氧化銅:H2+CuO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階梯性問題:

  ①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是否改變了?

  ②反應前後,原子數目改變了沒有?

  ③計算上式中各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④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多少?反應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多少?

  ⑤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否相等?

  ⑥透過思考上述問題,你得出什麼結論?

  讓學生獨立思考後,進行小組討論,然後進行組際間交流得出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的原因。最後讓學生閱讀課文。

  這樣學生透過實驗、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質量守恆定律,真正領會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體驗化學的再發現過程,學習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礪練自己的智慧。

  3.解釋應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質量守恆定律之後,運用它來解釋、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我設定了幾組習題:

  一、填空:

  (1)電解水時生成2克H2和16克O2,則有克水參加了反應。

  (2)將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後,加熱一段時間,稱得剩餘固體的質量為4.8克,則生成了克氧氣.

  二、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解釋下列問題:

  (1)KClO3受熱分解後,剩餘固體的質量比原反應物的質量小。

  (2)鎂帶在空氣中燃燒後,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鎂帶的質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問題可以用質量守恆定律來解釋。

  建立一個化學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這些“化學化”的東西解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尋找生活中符合這樣特點的例子,引導學生能自覺地把化學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帶進課堂。

  4.交流收穫,體驗成功。

  在反饋、矯正後,提出:①透過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能說出在化學反應中,哪些專案(指標)不變?哪些專案(指標)改變了?哪些專案(指標)可能變也可能不變?②你能否歸納出質量守恆定律有哪幾方面的應用?

  讓學生在與同伴、與教師的交流中獲取對化學的最深感受,體驗到成功之樂,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不少。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透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數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透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透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透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程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資訊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為: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麵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

  3、採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的辦法。

  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

  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裡充的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在這裡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絡,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係。

  問題(二):學生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裡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螢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透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學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學生學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6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學會了什麼)瞭解、掌握、認識......

  (2)過程與方法:經歷(透過)對......的探究過程,初步學會......,提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學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意識。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新概念的理解及其應用、實驗探究。

  難點:新概念的理解、總結實驗規律、各種規律的靈活應用。

  3.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常用的匯入方法實驗匯入、聯絡實際匯入、直接匯入)

  採用聯絡實際匯入法:講述遊樂場激流勇進的過程,提出問題:小車沿著軌道下滑的時候,它的速度是怎麼變化的?匯入新課:用平均速度的知識來解決。

  (2)新課講授(知識點條理清晰的呈現)

  ①簡單講解本節課基礎知識點。

  ②歸納總結該課題中的重點知識內容。尤其對該注意的一些情況設定易錯點,進行強調。可以設計分組討論環節。

  ③拓展延伸,將所學知識拓展延伸到實際題目中,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在新授課裡面一定要表現出講課的大體流程,但是不必太過詳細。

  (3)鞏固練習

  練習題一

  練習題二

  (4)小結作業

  ①請學生代表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②佈置課後作業。

  4.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7

  摩擦力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絡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透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絡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數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透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數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演示小車從斜面上滑下的實驗,並提出問題:“小車為什麼會停下來?”待學生回答後,我們本節就要來學習科學探究:摩擦力。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於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教學中透過演示實驗,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於“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a.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於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兩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b.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透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c.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於有同學問到為什麼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並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在每個大組我抽取了兩個實驗小組公佈自己的實驗資料,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後,我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採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數控制法”。接著我再講述:“變數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於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於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於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後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透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我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並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並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讓學生在課後完成“迷你小實驗”,並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3.課堂小結

  我先讓學生以“學到了什麼”為線索進行小結,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學生大都只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小結,但對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在學生小節後做了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