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1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透過假期學習小學音樂新課標,我對音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認識,要實踐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就必須改變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把新的課標理論融入進去呢?

  一節新授課,課程標準怎麼設計,教學目標怎麼選擇,教學重、難點怎麼解決和突破,師生互動怎麼處理,課後教學怎麼總結等一切問題我們都要科學全面地考慮到。另外,不論從事哪一科的教學工作,我們的專業基本功都要勝任你所教的專業,不然的話你就會在同學們面前出醜丟人。老師們專業基本功的訓練在課堂上顯得多麼重要,我會本著學習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但是,專業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透過短期的訓練就能達到,我會透過不斷的努力和勤奮練習體會進步的快樂。

  教師的基本技能我認為應該包括教育教學方法,主要指撰寫教案、說課、教法與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方法;還包括聽、說、唱、寫、做。聽主要是指應該學會傾聽,這是一項交際的基本技能,主要指師生間與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我覺得學會傾聽,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說應該是指普通話水平,幷包含課堂表達、講解,如果教師課堂說出的話學生不明白,那肯定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唱,我覺得除了聽,說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應該讓學生多唱,在學生演唱歌曲的過程中,老師邊彈琴邊傾聽學生的歌聲,對於發聲不準的樂句和節奏不對的樂句單獨加以練習,要力爭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學會。

  在唱歌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感審美,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世界裡自由的感情流露,這是學習唱歌的最基本靈魂!基本的樂理知識以及唱歌技巧掌握好以後,同學們會在老師悠揚琴聲的伴奏下盡情的歌唱,課堂氣氛也會空前的高漲。這樣一來,師生同樂的教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既學到了應學的音樂知識和歌曲,又使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極好的發展。

  課程標準,擺在我們面前的不是音樂和音樂作品,而是人的各種可塑造的能力。我要努力培養自信的學生(如我行、我能等)。讓孩子們把生活中的藝術看成是舞臺上的藝術。每一個學生都願意自己被關注,讓學生透過音樂學科的學習,使他們快樂,提高生活質量,“學會學習,終身快樂”。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一、困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可我們的學生卻這麼說:“一提到音樂課,我就頭疼。老師總是把音樂書上的內容一成不變地“傳輸”給我們,而且有的歌曲與我們的距離太遙遠了,而我們想聽想學的往往被排斥在課堂之外,只能私下學唱,像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中的《好漢歌》……我們需要有震撼力的音樂作品。”

  “每堂音樂課都是先基本練習(節奏或練聲),接著教唱新歌,老師範唱後,就是學唱歌譜,朗讀歌詞,最後填唱歌詞,這種老套、枯燥的方法使音樂課變得無聊至極、死氣沉沉……” “有時候,老師在欣賞一首歌之前,也介紹一些背景材料或作者生平,但經常比較籠統,我們很想深入地瞭解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創作這首歌(樂)曲時的意圖……”

  “中國剛剛申奧成功、男子足球還衝出了亞洲、世博會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可老師從來沒有把這些資訊與音樂課堂聯絡起來,依然教我們學唱書上的歌曲、欣賞書本上的樂曲……”

  二、思考

  面對這樣的感受,任何一位具有愛心與責任感的教師心中都不會平靜,我們的好心難道不能被學生所理解嗎?音樂課堂裡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們走近了新課程……《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主動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音樂教育必須要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對音樂教育的各種影響因素予以高度重視。”

  反思傳統的教學,是把音樂教科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老師和學生成了被動的使用者和接受者,這種“唯教材而教”的思想觀念逐漸形成了封閉、狹隘、孤立的音樂教學格局。大大降低了學生審美的積極性,削弱了美育的功能。基於這樣的現狀,我們想以“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研究為突破口,希望透過課改來帶動教改,透過教改來開創音樂教育的新局面。

  三、設想

  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為音樂教育指明瞭方向,標準中非常詳盡地闡述了音樂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本課題是想透過“開放型專題課”教學的研究,尋找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找到一條“老教材,新教法”的最佳途徑。

  1.依據

  系統論認為:課堂教學與其他系統一樣既是一個特定的系統,又是處於社會這個大系統之中,並與其他系統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以網路型知識結構實現開放式教學。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既要側重本學科,又要兼顧其他相關學科,以網路型的知識結構教育學生。

  資訊理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透過學習和實踐等途徑,無限量、無止境地吸收現代社會中一切與教學有關聯和有價值的資訊,並將這些資訊進行有效的處理,透過學科特有的方式融進課堂。

  2.概念

  開放型專題課是指:在開放性教學理念指導下,結合學生音樂經驗和基礎,結合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動態地設計教學專題,並鼓勵師生從校內外音樂資源中收集與本主題相關的音樂素材,經過合理、創新的“基因重組”,從而組織有效的音樂學習活動的新課型。

  3.目標

  透過“開放型專題課”的課堂教學研究,透過動態化的設計教學主題,提高教師重組教材的能力和篩選音樂素材的能力,透過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機結合,透過教材資源開發、再造,創造性地展開教學,使學生學習更輕鬆、更主動、更有興趣,培養學生感知音樂、體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從而實現音樂課堂的生活化、專題化。

  4.思路

  依照以上的理論以及開放型專題課教學的目標,我們將音樂學習劃分為以下六個版塊,既音樂與自然、音樂與社會、音樂與人、音樂與名家名曲、音樂與生活、音樂與其他藝術。我們依據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認知特點,設定相關的教學專題。

  四、策略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透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學生在自身的經驗、信念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透過他人相互作用而實現的。開放型專題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運用策略。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認為:內容的選擇應以教材為基礎,方法的運用應強調學生的實踐參與,這是教學的關鍵。透過連結學生生活,整合學科資源,挖掘地方素材,讓教學回歸自然,讓音樂融入活動,讓音樂走出課堂。教師在確立專題後要考慮把內容與方法這兩方面作為實施的依託。

  1.教學內容的開放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音樂傳播工具和手段更加多樣,面對各種媒體不斷衝擊學校音樂教學的現實,開放課堂教學內容已成為教學發展的趨勢。教學內容的開放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選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作品,來充實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1)連結學生生活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生活世界應該成為課程內容的範圍。《音樂課程標準》曾指出:“教學要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要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的聯絡。”教師在重組教學內容時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要精選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來補充教學,在學習音樂中感悟生活、體驗音樂的美。

  ①關注音樂動態,緊跟時代步伐

  在快節奏的當今時代,音樂生活豐富多彩、不斷更新,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很強烈的興趣,教學只有更多地關注當前的音樂動態,引入一些動畫片中的歌曲或樂曲,以及適合學生欣賞和學習的影視金曲、電腦音樂等內容,才能為學生走入社會、走進健康的音樂生活奠定基礎。

  ②關注重大事件,增強人文內涵

  生活世界中充滿著自然事實、社會事務和人的生活行為事件,將一些重大的事件緊密地與音樂教學結合起來,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例如當中國申奧成功後,教學中可安排與該主題相關的教學內容,如《相逢在奧運旗幟下》《五環旗下交朋友》《手拉手》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透過這類課的教學,拉近音樂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教學的人文內涵。

  (2)整合學科資源

  音樂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他緊密聯絡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在詮釋各種音樂作品時,教師要有一種開放的多學科教學意識,應把音樂、美術、文學、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相關知識、創作技能、文化背景、風格流派融於一堂,形成一個“大藝術”的概念,然後,融會貫通,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素質。

  ①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綜合

  音樂與舞蹈、美術、戲劇、影視等姊妹藝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並有著許多相似的特徵。教學中要善於抓住貫穿各類藝術的主線,充分發揮與運用各種藝術門類的不同表現手段,整合成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如用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用表演動作表現音樂內容等。透過內容向其他藝術門類拓展延伸,以期開闊視野,加強對音樂內涵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②音樂與藝術以外的其他學科綜合

  音樂同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融合對於軟化學科邊緣、增強對交叉學科的理解、拓寬人文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在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實踐中,不僅可以設計音樂與語文、音樂與歷史、音樂與社會等綜合課例,同樣也可以把音樂與數學、物理、生物等自然學科整合起來,賦予音樂課新的內涵。

  例如在課例《黃河的故事》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同時要讓學生了解我國抗戰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冼星海的生平事蹟、創作的風格特徵。在《貝多芬與華彥均》的專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命運與人生、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哲學思想。透過相關文化的拓展與延伸,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3)挖掘地方資源

  地方資源是指在本地區範圍內的音樂文化資源和人才人力資源。學校音樂教學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學習機會,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資源補充到課堂教學中,體現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①音樂文化資源

  在曲藝專題教學中,開闢本地方特色的曲藝“蓮花落”的學唱與欣賞,同時,邀請曲藝專家與學生面對面的接觸與交流,增強學生對曲藝的進一步瞭解,加深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又如在欣賞民樂作品的同時,適時向學生介紹我區樓塔鎮農民樂隊,聽他們演奏的民樂作品《細十番》,感受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熱愛。

  ②社會文化資源

  教師可以結合地方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利用這些素材讓課堂更具魅力。例如在《湘湖的春天》教學中,透過學唱和欣賞以春天為主題的歌(樂)曲後,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湘湖文化創編成歌詞,這時的學生異常積極,而成果令教師始料不及。又如在欣賞抗戰時期作品時,向學生介紹革命烈士葛雲飛、李成虎等事蹟,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總之,教師要善於將本地區、本民族的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學校音樂教學之中,透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音樂文化薰陶。

  2.教學方法的開放

  系統的動態性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處在一個封閉的堅固象牙塔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不應是封閉的和僵化的體系,課堂教學方法也不是某幾種固定的模式,他們都處在一個動態的發展變化中。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和被動地學習,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教學方法強調各方法之間的相互開放,要善於因時、因生、因情地運用各種教法之長,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

  (1)讓音樂迴歸自然

  音樂創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它是人們生活的情感體現。而孩子們最自然的學習是從生活中、自然環境中獲得的,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東西是從他們所熟悉的環境、生活中獲得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聯絡,讓音樂迴歸生活、迴歸自然。

  如在小學三年級課例《雨》的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呈示一組自然界的音響(細雨聲、大雨聲、雨滴聲等),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美麗的自然界中,透過一段表現小朋友在雨中嬉戲、玩耍音樂的欣賞,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構架起學生音樂學習與生活的聯絡,再透過聽一段富有雨中情趣的音樂(節奏)片段,讓學生聽著音樂和著節奏自由表演,透過身體的運動、表現,使得音樂成為看得見的身體活動,同時在即興創作表演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雨中“玩耍”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自然而然地與生活經驗建立了聯絡,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已與音樂融為一體,在主動地探尋、領悟、體驗音樂作品的美的同時,也學習了音樂的基本知識與音樂技能。

  (2)讓音樂融入活動

  臺灣兒童音樂教育家陳惠齡說過:要“活”的教學,像中國人說的“行以求知”,西洋人的“做中學”,兒童要親自參與活動,要在各項活動中去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創造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透過最佳化音樂活動的設計,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供學生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參與,自主活動。

  如設計讓學生根據詩歌《春曉》的意境探索音樂這樣一個環節,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利用身邊的樂器或其他物品探索音響,詮釋了詩歌《春曉》的意境,同時,透過分組表現特定的音樂情景再現詩歌內容,理解了音樂與詩詞的關係,課堂氣氛活躍而充滿藝術性。透過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識,又發展了他們的個性。透過綜合性的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全方位感受、整合藝術,體現音樂教學特有的審美愉悅性。

  (3)讓音樂走出課堂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學不斷地發展,學習音樂不再是學校課堂的“壟斷行為”。要把封閉式課堂變成開放式課堂,課內外銜接,校內外互補。課堂內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多渠道地學習音樂,交流每人所攝取的音樂資訊。透過互動式的音樂交流學習,大大釋放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潛在能量。同時,學校音樂教育要主動地把社會音樂教育環境和家庭音樂教育納入自己的視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的聯絡在一起,充分利用一切可學習資源,提供學生廣闊的學習途徑。

  如在戲曲的專題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越劇有更深刻地瞭解,我們與實驗學校聯絡後特意安排了系列活動:越劇常識音樂板報賽;邀請區文化館老師講座;越劇名段學唱;越劇特長學生的“專場”演出;觀看著名的越劇影片;談自己對越劇藝術的感受等。透過系列活動使越劇真正深入人心,不僅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愛好,同時也豐富學生的課外音樂活動。

  開放式課堂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有效地調動校園、家庭、社群課程資源,主動地將音樂教學納入大課堂教學環境。

  五、成果

  經過近兩年的課題實踐,教師能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一堂堂富有特色的音樂課猶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構課堂結構,煥發生命活力

  教師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構建音樂教學的新課堂,建立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穎的音樂教學課例,例如:“民族花”、“愛”、“童年的旋律”、“詩詞與音樂”、“走進內蒙”等等,透過開放型專題課這樣一種有效的載體,不僅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激活了音樂課,同時讓師生感受到課堂不僅是享受音樂美的場所,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幸福經歷。

  2.重塑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水平

  經過近兩年的課題研究,我們課題組成員攜同全體音樂教師一起學習了許多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如:《音樂教育發展展望》、《音樂課程標準》解讀、《教育走向生本》、《開放性教學模式研究》、《開放式課堂教學法研究》等,這些先進的教育思想影響並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與課題研究。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廣大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認識到“教材只是範本,教學資源要靠師生共同去開發”,“音樂教學是培養生活中使用音樂的人,而不是舞臺上使用音樂的人”,教師們在教學中能注重學情,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的激發,注重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探尋音樂奧秘,弘揚音樂中的人文精神等嶄新的現代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水平。

  3.重開智慧大門,促進個性發展

  《音樂課標》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開放型專題課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重新開啟了智慧的大門。

  有學生這樣說:“音樂課讓我們融入了生活,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最讓我難忘的是上次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時,大家共同朗誦《鄉愁》體會詩的意境,再為這首詩配上合適的音樂,在這樣的情景中引出了課題……最後老師要求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我們有的朗誦、有的繪畫、有的演唱相關的歌曲,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是我們學習最振奮的時候,我喜歡這樣的音樂課。”

  六、感想

  本課題的研究只是取得一定的階段性的成果,在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實踐中,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深化研究:

  1.開放型專題課是一種實踐新理念的載體,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樂,提高音樂素養。在課堂中實施開放性教學,也不可能超越這個出發點。在教材內容的選擇和重組過程中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現難度過大、牽強附會的現象。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應是有“度”的,要突出以音樂為本體的教學方法的選用,而不是為形式而形式;

  2.“課標”倡導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課程內容的綜合,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幫助教師開闊視野,提高綜合素養還有許多培訓工作要做;

  3.教學評價有導向和規範作用,對這種創新的課型如何制定教學評價細則和評價標準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

  4.開放型專題課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新課型,但教學中也要避免“模式化”的傾向,提倡音樂教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3

  談到中小學音樂教育,諸如音樂素質、專業音樂教育、普通音樂教育、音樂創新教育、音樂學習興趣、音樂審美等都是高頻詞。然而,在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中,確有一部分教師對這些高頻詞及內涵熟視無睹、睹而不見、見而不思、思而無獲,在工作中無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為怪了。我僅就音樂素質內涵等急待明晰的幾個熱點問題,做如下的淺釋粗議。

  一.音樂素質的內涵

  學生音樂素質的內涵可概括地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音樂知識素質:即有關讀譜及音樂表現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節奏、節拍、放律、調式、調性、曲式、和聲、體截、題材等),為保證學生參與音樂學習過程及音樂實踐活動所必須掌握的簡單的基礎知識。

  2.音樂心理素質:即以音樂感受能力為核心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運動覺能力、音樂聯想能力、音樂想象能力。

  3.音樂能力素質:即學生參與聽、唱、視、記、奏、創、動等具體音樂實踐活動的能力。

  4.音樂文化素質:即音樂史、音樂常識、音樂作品的涉獵範圍,音樂與其它藝術的關係,音樂與藝術以外其它學科的關係,音樂與生活、音樂與社會的認識等方面的綜合音樂文化知識結構。音樂同其它基礎課程一樣,以其特有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才成為_種需要傳函、研究與發展的學科。音樂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屬性也就不是音樂教育本身了。音樂教育所有價值,都必須以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發展與提高為載體、為過程、為手段才能得以實現。囚此,學生音樂素質的發展與提高,是音樂教育的本位價值。

  二. “會”是興趣的根本。

  古人云:“樂其道,善其事”,其含義不講自明。遷移到學生學習上來,那就是要先培養學生對所學學科及具體知識的興趣,首先實現樂其道。這樣,學生就會學得積極、主動,學得事半功倍,以便達到善其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再來思考這句古話,我認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樂其道。在生活中,人們總是對自己善長的專業和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也往往是對學得好的學科再投入的更多。一個不懂球規的人不會成為球迷,一個不懂象棋的人,不會在一盤殘局前觀棋不語兩小時。學習的“知難而退”,不正是學不懂、學不會而使興趣喪失,棄“事”而逃嗎?透過調查得知,在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不懂、學不會而沒辦法學,是學生學習音樂興趣逐漸降低的一個最本質的原因。所以,學生就是在“樂其道,善其事,更樂其道”的隱性而多次的反覆中,其好強、好勝、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並實現學習興趣的激發、深化、鞏固、昇華。因此,“會”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注意並做到讓學生有一個我想學,我會學,我能學會,我能行的良好的學習心理感受,最佳化學生學習的“心境”。

  三. 走出域屬的誤區。

  音樂教育區分為兩種基本型別,即國民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域屬於國民音樂教育。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這種隸屬關係卻偏偏走進誤區,其表現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極端,要麼是正規專業化,聽“效果”誰高誰低;要麼是談虎色變,敬而遠之避開“專業化”之嫌。凡此種種,都會使中小學音樂教育誤入岐途,與真正的音樂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究其原因,就是沒能科學地理解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的聯絡與區別。專業音樂教育也好,中小學音樂教育也罷,所教所學的知識與能力本來就同出一脈,又都屬於教育的範疇。因此,雖然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但這種親緣關係是客觀的,這就是兩者之間的本質聯絡。兩者的區別首先在於培養的物件和目標上,專業音樂教育是面向挑選出來了少數人,培養音樂專業人,中小音樂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提高全體國民的音樂素質。其次是表現在具體的教育過程的諸多要素上,就教學內容而言,專業音樂教育追求全面系統、高難深刻、熟練清湛、身懷絕技等。而中小學音樂教育更注重的是全體教育物件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實現美育功能的藝術性,教育過程的愉悅性等等。相對專業音樂教育要淺顯、容易、簡單得多,但絕不是沒有必須掌握的內容,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上,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相比,就不是那麼機械、嚴格、枯燥、求精,而是激發興趣,輕鬆愉快,自由解決,學樂交融。基於這種認識,將專業音樂教育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等同視之,或將兩者涇渭分明地對立起來都是不科學的。

  四. 實現審美體驗價值

  音樂的美是以音樂為載體的:音樂的美,就是音樂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樂現實化的聲樂的美,這些聲樂所表述的音樂內容的美,這些內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樂的美是以音樂本身為載體的,離開了音樂,音樂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強調音樂性,即在音樂中進行教育,音樂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學生不斷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現及創造音樂的過程。而語文課式的大段講解與詮釋,美術課式的以“畫”代“音”,剝奪學生接觸音樂的機會和權力,就無從談到音樂的美。

  2.音樂素質是基礎:再好的佳餚,對於一個正在嚴重傷風感冒的人來說,也難以吃出什麼味道來,原因是味覺功能出了問題。音樂的審美也是如此,是以人們對音樂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諸音樂要素等表現手段的感受為基礎,再對這些感受到的音樂資訊進行整合分析,進而品嚐到音樂的美。而這種感受,必須憑藉一定的音樂素質基礎,只有賴以不斷提高的音樂素質,學生才能真正地走進神秘音樂殿堂。有了這樣的素質,音樂審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橋樑,有了可能。否則,就審美而空洞地談審美,將永遠是淺層次而外在的。

  3.情感參與是關鍵: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強調的審美體驗,情感體驗是主體。在感受、理解、表現、創造音樂的過程中,在美妙的音樂音響形式作用下,學生的情感與音樂旋律共起伏,與節奏同張弛,與音樂同悲、同喜、同歡、同樂。在這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中,學生獲得一個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與偉大,和諧與美好等多種情感,觸及到了音樂創作者的美好心靈,為之吸引,為之陶醉,為之同化。在這樣的過程中,音樂教育的審美體驗價值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解放學生情感,並調動學生情感的積極參與。

  五. 科學理解音樂

  創新教育就實現創新的條件而言,已有的知識資訊和能力是基礎,現實的問題啟發是前提,創造性思維品質是保障,主動積極的研究探索是過程,首創的結果是標誌。創新教育是偏正片語,創新是偏,教育為正。因此,創新教育的首要任務,還應該是解決創新的第一個條件,即本學科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然後才有可能談到創新。否則,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學內容意義上的知識和能力,對教師來說是已知的,而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實施創新教育,就是要把學生由未知到已知的過程,變為一個由學生自我研究、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音樂學科的創新教育也是如此。音樂自身內容的不確定性,理解空間的廣延性,個體理解的差異性,都為音樂學科的創新教育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在實施音樂創新教育過程中,萬萬不可把創新狹隘地理解為創作一條節奏或一條旋律,認為只有這樣才體現了音樂創新教育,才實現了音樂創新教育。如筆者曾見到一位教師上的一堂音樂課,開始便是一首七言古詩展示給學生,讀講幾遍之後,便是一整堂課的讓學生為之作曲,可見氣勢之“宏大”,創新體現之“充分”,且不說這些小學五年級學生,就是專業的大一學生又如何?可見對音樂創新教育理解之機械,操作之荒唐。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4

  小學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新課程的推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經驗面臨嚴重的挑戰。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開始關注課堂的民主開放,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想象和創造的環境,始終使學生的學習處於興奮之中。音樂教育出現了全新的、可喜的變化。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學習音樂新課標中的一些體會。

  一、轉變視角。

  新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吸收了現實生活中新穎的音樂場景,構建了豐富的教學形式,教材彙集了許多新資訊、新設想。新教材還設計了學生進行音樂創造的生動情景,如“音的強弱”、“音的長短”等,教師要利用教材創設的情景,讓學生體驗感受。比如,“音的強弱”一課,以音樂故事的形式出現,先將動物的叫聲引入,以自然界的聲音引到生活直至音樂中,從生活開始、到生活結束。這樣的課,寓音樂教育於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感受、鑑賞、表現音樂,教師在授課時,應當儘量讓學生參與,置身於具體情景之中。

  二、轉變學習方式。

  在教育變革時期,音樂教育工作者應以學生為本,站在小學生的角度,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改革傳統的唱歌課、音樂知識傳授課和思想品德教育課,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或促進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創設便於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這一切,旨在改變過去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在親身體驗或實際模仿的過程中,懷著探究的興趣,主動學習。

  三、轉變教學重心。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表現能力

  比如,以唱歌為主的課,不光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學生還可以自主地選唱歌曲,並有當眾表演的機會,有時甚至是以學生選唱為主。樂器演奏則強調學生體驗、參與、探索的樂趣。聽賞課曲目的選擇則要為學生提供多聽、反覆聽、對比聽的可能。還有,新教材中出現了一種新穎的教學活動形式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5

  8月2號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小學音樂教師培訓,首先解讀了《音樂課程標準》觀看了兩節音樂教學展示課。感受頗深。透過學習我認識到改革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是多麼的重要。要教好學就必須在教學中用科學、靈活的教育方法來進行教學。教學重點怎麼突破,教學難點怎麼解決都需要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幫助。

  一節課中怎樣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怎樣把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怎樣讓學生享受情感審美,這還得靠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幫助。不論從事哪一科的教學工作,我們的專業基本功都要勝任你所教的專業,要本著學習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但是,專業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透過短期的訓練就能達到,要透過不斷的努力和勤奮練習才能在不自覺中體會到進步的快樂。

  在唱歌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感審美,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世界裡自由的感情流露,這是學習唱歌的最基本靈魂!這樣一來,師生同樂的教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既學到了應學的音樂知識和歌曲,又使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極好的發展。同學們在中小學時代學習到了各個學科的知識,又具有多才多藝的高雅素質,我們試想一下,當你看到我們的學生數年後在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績時,做為他們的老師高興而愉悅的心情是他人不會理解的,這也是我從教多年的親身體驗。

  最後,我真誠的希望我們的老師們,苦練本領,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把智慧和力量奉獻給教育事業。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6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己走過幾年的歷程。在這幾年的時間裡,廣大音樂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實驗,在教學中紮實實踐新課程理念,使音樂課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了動感和活力。但是,我作為一名一線的基礎音樂教師,課改中出現的一些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重學習評價的外在鼓勵,輕評價功能的內在發揮。

  本次課改提倡多鼓勵學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這樣不少老師便片面認為,課堂教學上鼓勵的力度越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便會越高,因而在音樂課堂上頻繁出現了老師“號召”同學們“掌聲鼓勵”,同學們就一起伸出小手拍著,“棒棒,你最棒!”,同學回答問題正確時,老師評價同學也只是僅限於“你真棒!”,“你真勇敢”……這些表揚方式,使得音樂課堂上掌聲不斷,“你真棒”的讚揚聲不絕於耳。十多年的音樂教學經驗告訴我,這種外在激勵,在學生一開始接觸時,都會視為一種動力,一種鞭策,但是長此以往,鼓勵者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被鼓勵者也會習以為常,而起不到鼓勵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多的外在鼓勵,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也不利於學生良好品質的發展。《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透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應有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音樂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課改提倡鼓勵學生,並不意味著就是要在課堂上說幾句簡單的讚揚語,做幾個讚揚的動作,而是要使評價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要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二、重現代技術的形式,輕師生自身潛能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資訊科技,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資訊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群運用電腦網路方面所蘊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學習音樂。”因此許多學校甚至上級業務部門評價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實踐了新課程理念,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在教學中是否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以至於出現許多音樂教師都喜歡在電腦上做文章的現象,本來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決的問題,卻不惜一切代價,請人、聘人,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製作多媒體課件。一個人授課,後面千軍萬馬為其服務。而效果呢?我的教學實踐表明,如果在條件,裝置不具備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師生的自身潛能,利用自身優勢,創作性的開展教學,同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學習過程,輕“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

  一位教師在執教唱歌課《誰唱歌》時,為了最大限度實際效果地體現以聽為主的教學手段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便採用了先讓學生聽範唱兩遍,接下來讓學生跟琴模唱兩遍,接下來便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創編歌詞、小組討論創編動作、小組討論如何用打擊樂器伴奏、小組合作創作繪畫作品……一節課表現看來學生是能動起來了,氣氛也很活躍,但最後的檢測結果卻令人失望:老師要求同學們用最優美的歌聲演唱歌曲,結果是隻聽見老師的琴聲、老師的歌聲,卻不聞學生優美的歌聲,更談不上準確的唱準時值……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不外於老師對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導少,只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形式表現。《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目標是透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這段話指出了我們過去的課程存在的問題:過分注意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課改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但這決不意味著我們在教學中可輕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而是要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有機整合,即“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四、重學生主體地位,輕教師作用

  據筆者觀察和理解,現在周邊許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音樂教師平時上音樂課單憑錄音機、一本音樂課本執教的現象(公開課除外),上課環節不外於老師操縱錄音機學生自己聆聽歌曲,學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後是學生自己在錄音帶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學生唱了整整一節課,至於難點、重點的樂句根本談不上用琴來聽辨、賞析、體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納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由此我們可以說,新課程實際過程中,師生應互為主體,學生與教師的關係應該是互動的、融洽的,在和諧中不斷共同發展。在新課改中,教師己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引導者,新課程在各個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作用應獲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為學生髮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實施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找準切入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才能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7

  隨著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新的課程目標、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的三維教學目標,在音樂教學中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等的教學理念,讓許多音樂教師在這輪改革的大潮中獲得了新的感受與收穫,學生的音樂審美、興趣等方面較前有了較大的改觀,音樂教學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貫徹音樂審美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樂教學中大力提倡音樂感受與鑑賞、音樂創造與表現的內容,注重學生的音樂體驗,徹底改變了以往“以唱歌為中心,學習讀譜”單一的教學模式。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改變應試教育中音樂課出現的機械訓練,教學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樂課標提出了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

  新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音樂作品在思想、音樂形象方面都是接近學生的生活,富有較強的參與、表現潛力,這些為我們音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提供的較大的發揮空間,我們可以從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入手與學生產共鳴,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培養他們合作交流的習慣,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與同伴交流的習慣;培養他們從生活中發現音樂、應用音樂的習慣。音樂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音樂與實際生活的聯絡,要真正把新課標落實到每一節音樂課上,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認真鑽研教材,抓住音樂形象,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讓學生能靜心體驗音樂的美,用心去表現音樂的美,使音樂課真正成為學生美育的途徑,學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發展。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8

  新課標的實施,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在新課標理念的引領下,音樂課堂產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不僅完善了課堂教學,也使音樂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讓學生更加喜歡音樂課。

  一、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學生是音樂課堂上的主體,而教師是輔助學生學習知識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刑事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音樂可以給人們帶來情感上的享受,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完全的帶領學生體驗美、欣賞美。同樣,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最大動力,在理解音樂美的基礎上,讓學生透過一些音樂活動,讓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不僅僅體現在音樂課堂上,要讓音樂長期持久地滲透在生活的每一處。

  二、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發展

  新課標中,增加了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致。尊重學生的個體,注重個性發展,首先教師要去了解每位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制定屬於他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樣師生間才能建立平衡的師生關係。

  三、課堂設計思路

  在所有的科目中,學生們普遍都喜歡上音樂課。因為音樂可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但如果總是一種課堂模式來進行上課,學生就會對音樂漸漸的失去興趣。新課標中要求教師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在音樂實踐中,可以將音樂知識、技能完全的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學生們在實踐中將知識記得更牢。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

  尊重藝術,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音樂是廣泛的,它代表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作品,教師在上課中除了完成所教授的作品外,也要讓學生理解與掌握這首作品的時代背景,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瞭解民族的音樂傳統,熱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從而達到熱愛祖熱愛民族的意義。

  五、感悟:

  一堂成功的音樂課,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薰陶,帶領著學生愉悅地進入音樂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僅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鑑賞力及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審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與創造美,塑造美的心靈,培養美的人格,讓學生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9

  透過學習我對音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認識,要實踐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就必須改變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把新的課標理論融入進去呢?

  一節新授課,課程標準怎麼設計,教學目標怎麼選擇,教學重、難點怎麼解決和突破,師生互動怎麼處理,課後教學怎麼總結等一切問題我們都要科學全面地考慮到。另外,不論從事哪一科的教學工作,我們的專業基本功都要勝任你所教的專業,不然的話你就會在同學們面前出醜丟人。老師們專業基本功的訓練在課堂上顯得多麼重要,我會本著學習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但是,專業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透過短期的訓練就能達到,我會透過不斷的努力和勤奮練習體會進步的快樂。

  教師的基本技能我認為應該包括教育教學方法,主要指撰寫教案、說課、教法與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方法;還包括聽、說、唱、寫、做。聽主要是指應該學會傾聽,這是一項交際的基本技能,主要指師生間與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我覺得學會傾聽,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說應該是指普通話水平,幷包含課堂表達、講解,如果教師課堂說出的話學生不明白,那肯定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唱,我覺得除了聽,說之外,更重要的應還是應該讓學生多唱,在學生演唱歌曲的過程中,老師邊彈琴邊傾聽學生的歌聲,對於發聲不準的樂句和節奏不對的樂句單獨加以練習,要力爭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學會。

  在唱歌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感審美,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世界裡自由的感情流露,這是學習唱歌的最基本靈魂!基本的樂理知識以及唱歌技巧掌握好以後,同學們會在老師悠揚琴聲的伴奏下盡情的歌唱,課堂氣氛也會空前的高漲。這樣一來,師生同樂的教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既學到了應學的音樂知識和歌曲,又使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極好的發展。

  課程標準,擺在我們面前的不是音樂和音樂作品,而是人的各種可塑造的能力。我要努力培養自信的學生(如我行、我能等)。讓孩子們把生活中的藝術

  看成是舞臺上的藝術。每一個學生都願意自己被關注,讓學生透過音樂學科的學習,使他們快樂,提高生活質量,“學會學習,終身快樂”。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新課標的實施,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它的出臺,給了教師廣闊的教學創新空間。新課程進一步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針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和課程繁、難、偏、舊的現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音樂課程降低了對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的要求,強調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調整,其根本原因在於學生的現實感受。傳統的音樂教育以教師不停地教,學生不停地唱為方法,早已為學生所厭煩,更不可能感興趣。而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又被止進課堂,使課堂更加無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如何能把音樂課上得有聲有色,如何讓音樂課成為快樂的課堂,使音樂課堂真正成為美育的課堂呢?下面是我的思考。

  一、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反思:音樂美育的目標

  教育的全部藝術在於激勵和喚醒,在於讓兒童發現自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使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兒童的身心,讓他們自由地學習、快樂地學習。快樂,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快樂,才能喚起兒童對學習的那種緣自心底的熱愛,併成為他們終身學習的不竭的動力。也只有快樂,才能催發兒童對學習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創造。

  二、我的教學實踐與探索

  新的教學理念提出,以審美為核心。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一定要具有音樂審美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和生理的特點,讓學生"動"起來。這種"動"一是指身體的運動,二是指思維的啟動。要用各種方法把學生從舊的觀念中根本上解放出來,讓他們在感受美、鑑賞美與創造美的音樂活動中,不僅使用聽覺,而且透過積極的想象和聯想,加上視覺、觸覺上的活動去把握,去創造。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地進行探索,總結為以下幾點:

  1、用豐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態帶領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體驗。

  在孩子們眼中,音樂老師是"愉快"的代名詞,是他們的"歡樂天使",教師的言行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倘若,他們的"歡樂天使"在心理上一旦出現不健康因素,並由此影響到教學行為中,這勢必會對孩子們造成極大的傷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是伴隨著情感的互動。讓學生們有一個愉快的心情,讓他們每天都能健康地成長,應該是我們教師情感上的最大滿足。所以,音樂教師應該加強修養,注意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學會把握自己情緒,著力提高調節和控制整個課堂環境的能力,使學生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2、音樂"生活化"

  現代社會生活中,伴隨著大量音樂現象,諸如,禮儀音樂(節日、慶典、佇列、迎送、婚喪等)、實用音樂(廣告、健身、舞蹈、醫療等)、背景音樂(休閒、餐飲、影視等)同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瞭解音樂與生活的關係,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在設計具體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絡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去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係,使音樂學習成為一項生動、具體、藝術化的生活體驗。比如:在低年級的音樂課上,可以讓學生模擬馬蹄、鬧鐘、火車、青蛙等等的節奏;給高年級的學生欣賞flash作品,要學生評價和修改裡面的音樂音效,讓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一切音樂現象。學生能夠透過學習去親身體驗到音樂和生活不可分隔的關係,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得到美的享受。

  3、讓音樂課堂成為感受美、認識美和創造美的天地

  (1)、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感美

  在教學中適當地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秀作品,會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識別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師聲情並茂的範唱,則可撥動學生心靈的琴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還可促使他們品味歌曲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根據歌詞的意思讓學生自編手語操,更能加深對歌曲的理解……這樣,寓思想教育於音樂教學之中,透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感染學生,心靈美的花朵,就會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新人教版音樂第九冊中有一首歌曲《雨花石》,這首歌曲的音區比較高,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尤其是對變聲中的男同學。在唱歌之前先透過朗誦歌詞讓他們領悟歌詞中所讚美的雨花石的精神所在,小聲學會歌曲之後,再讓學生自己按照歌詞編手語操,選擇學生自編動作中最優美最合適的作為大家的統一動作,在唱歌的過程中,並不強調學生的歌唱要多到位,但是在做手語操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理解雨花石那種甘於寂寞、無私奉獻的精神。

  (2)、讓學生感受音樂的語言美

  音符、樂句組成的旋律所表達的感情即音樂語言。在教學中透過聽、唱、欣賞等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使其能逐步理解音樂語言。即一首樂曲,不需老師講解分析,只聽一遍或幾遍就能把握它的情緒,掌握其情感基調,能說出它是優美的或是激昂的,是歡快跳躍的或是緩慢抒情的。低年級的小朋友詞彙較貧乏,不能用語言準確表達其情感,可透過形體表演來表現其對音樂語言的理解。如:彈奏一段節奏較快有跳躍感的樂曲,讓學生聽後表演,一位小朋友背起書包,蹦蹦跳跳向講臺走來。再彈一段進行曲,讓學生表演,他也學著解放軍的樣子走起正步來了。

  三、結論與啟示

  一堂成功的音樂課,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薰陶,帶領著學生愉悅地進入音樂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僅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鑑賞力及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審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與創造美,塑造美的心靈,培養美的人格,讓學生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

  作為一名青年音樂教師,能夠利用自己的所學特長,上好每一節音樂課,讓學生在音樂課上更深層的去欣賞音樂,體驗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藝術美,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夢想。記得剛畢業時學校組織學習《音樂課程標準》,我覺得這是我提高實踐新課程教學能力的當務之急。在書中,我瞭解和學習了音樂教學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學行為,懂得了全面體現"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還了解了音樂課程所包括的四個教學內容: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音樂課程標準》這本書給了我教學上很多理論依據。而近日,教育部公佈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是在總結近十年課程改革的經驗基礎上和廣泛聽取一線音樂老師和一批專家意見後的創新與改革。透過和組內老師的學習與探討我覺得新標準在原標準的基礎上主要有以下一些好的創新和改變,更加適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給予我們一線的音樂教師更多的理論依據。

  首先音樂課堂的音樂特點更加突出:從新標準提出的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學建議中,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這次新頒發的標準更加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如新標準提出的音樂的實踐性特點、音樂的不確定性、抽象性以及時間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徵,強調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透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矗這區別於其他的藝術課,不是單一的舞蹈課,器樂課之類,透過聆聽,演唱,綜合性的藝術表演,讓學生真正在音樂課上體驗音樂的內涵美與感染力。

  再者音樂課的內容標準更加具體:新標準在分學段的內容標準表述上也更加明確和具體,操作性更強,體現在:內容標準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強,如:"感受與欣賞"替換了原標準中的"感受與鑑賞",其中的音樂表現要素標準中關於對節拍的感受標準中具體指出了:1——2年級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級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標準還對課堂樂器也做了明確的說明,課堂樂器主要是指豎笛、口琴、口風琴等,並在學習曲目的數量上也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樣就讓不同學段的音樂教師在實際課堂實施中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同年級的學生什麼學段該學什麼節拍,樂器就學習什麼節拍樂器,按照學生的接受特點進行教學,避免了在課堂中出現教師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也讓教師在備課上課時有了明確的方向。

  新課標還在弘揚民族文化在內容標準中得到具體體現,如在"演唱"的內容標準中在各學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確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國民歌的數量要求,並且在中高年級和初中階段提出了學習京劇和地方戲曲唱腔的要求。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弘揚民族文化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音樂課堂中有相關的滲透式非常有意義的。而且新課標在識讀樂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3—6年級原標準只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但新標準中提出"能夠跟隨琴聲視唱簡單樂譜,具有初步的識譜能力"。而這個要求原標準中是在7—9年級中提出的。新標準在7—9年級中識讀樂譜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為:具備識譜能力,能夠比較順暢地識讀樂譜。

  五、設計思路更加清晰

  新課標在原來的基礎上還增設了一塊內容——課程設計思路,其中包括了: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以音樂活動方式劃分教學領域;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的關係;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分學段設計梯度漸進的課程學段目標及相應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設計,在明確的規定性和適度的彈性之間尋求平衡,給教師教學和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留有創造和選擇運用的空間。可以說這五個設計思路既解釋了新標準框架如何構建也解答了在課程改革中需要正確處理好的幾個教學問題和教學關係,對指導老師領會新課標精神,更好地貫徹落實新課標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新課標新課改的探索還在不斷繼續,從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中,我認識到審美、創新、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學生為主體、自主性學習、音樂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是教學新模式的目標,也將是我們所有音樂教師為之奮鬥的方向。當然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許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現,新穎、獨特,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教師要有創意地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的喜歡上音樂課。我想要真正把新課標落實到每一節音樂課上,教師一定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認真鑽研教材,抓住音樂形象,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不要盲目的去模仿與跟風,讓學生能靜心體驗音樂的美,用心去表現音樂的美,使音樂課真正成為學生美育的途徑,學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發展。

  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挑戰,而正是有挑戰才會有提高。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相信我們會伴隨著新課程一同成長,和學生一起感受美麗的音樂人生。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學習了《小學音樂新課標》,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心得。

  一、加強教師自身素質。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這種課程集多門學科的知識內容、方法形式、組織過程交錯展示的綜合課程體系。新教材中每個單元、每一節課都不同程度的融合了同類學科課程的相關知識,它要求教師將這些知識透過一個特定的人文主題準確的展現給學生,並要使這些知識為這個主題服務,這往往超出教師的知識儲備,超越了教師現有的教學技能。因而我們必須及時給自己充電,精心研究教材,加強各科學內容之間的整合,促進不同學科教師間的教學合作。嘗試把其他學科帶進教學,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情感體驗、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僅要在教學觀念上、教學行為上、教學角色與新課程同行而且還要在課程結構的整合、課程資源的開發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等方面加強探討與研究,從而形成自己的課程開發意識和課程設計意識。首先在課程結構的整合方面要加強課程的綜合意識。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

  音樂是情感的具體體現,一首好聽的歌,一首優美的曲子,必然能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展開藝術想象的雙翅,在他們理想的樂園自由翱翔。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造濃濃的音樂氛圍,讓學生儘快進入音樂意境,去感受音樂的奧妙,從而引起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共鳴,才能使其受到良好的音樂薰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才是音樂藝術的審美真諦。避免出現課件"滿堂灌"的現象!因此,課件製作的雙向互動性首先取決於教學思想的徹底轉變,其次是課件製作要圍繞著課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音樂和畫面的完美結合,使音樂的表現力得到具體而形象的體現,使本在內容上具有抽象性的音樂具有了生動性,更富於詩意。讓學生看著音樂畫面,使他們自己去學,自己去悟,而且真正成為整節課的主人,在輕鬆的氣氛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編動作進行律動表演,激發創新的火花,感受音樂無限的樂趣。

  三、創設情境、試聽結合激發興趣。

  低年級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即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而情境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情境教學主要是由某種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有的心理氛圍,就是以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透過聲光圖等各種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產生如監其境的真實體驗,感染學生進入特定的藝術氛圍,從而達到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種氛圍和狀態。情境教學融匯了視、聽、唱、動等多感官活動在一起,於情於理之中得出正確體驗與判斷的方式,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熱情,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中主動獲取了知識。

  四、選用趣味化的教學方法。

  講解樂理知識是每個老師最頭疼的事了,在講解所謂枯燥的樂理知識的同時,如果能和多媒體相聯絡,插入一些有關的圖片,將別有一番情趣。例:在講解低年級樂理知識認識"do、re、mi、fa、sol、la、si"音階的過程中,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大都是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分析,學生必定感到枯燥無味。那麼在講解"音階"過程中,可以請美術老師事先畫出一張樓梯式樣的圖,每個階梯上站一個小動物,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被這張圖片吸引,上面的小動物一下就幫助學生記住了每一個音高的位置。透過以上的教改實驗,我體會到在兒童音樂思維形象化中,插圖起到了催化作用,很多平時我們覺得很難的東西只要利用一些簡單的圖片就能讓視覺形象地表現出來,符合兒童對形象事物的認識,容易理解樂於接受,直接推動學生進一步展開豐富的"音樂想象".因此,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科的整合,恰到好處的把美術和音樂相結合,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對學生的藝術陶冶至關重要。

  教師是音樂的傳遞者,上課時投入情感,創設情感的氛圍,採取各種有效方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每每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讓學生時時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

【音樂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