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6篇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1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裡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在這堂課中,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是做的比較到位的: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課堂要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小組探討合作展示交流相結合,最後進行總結提升,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二)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本次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本文詞語的感情色彩強烈,課文已對關鍵詞語作了一些批註,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他微笑,預設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裡想著要說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微笑”,表現出魯迅的慈愛與安詳;“點頭”,表現出魯迅的信賴和放心;“知道”,表現魯迅的理解和關切。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到魯迅關心和愛護青年的品質。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時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學生的理解一直處於表面層次,還不夠

  深入。特別是對外貌描寫的學習上,比較“幹”,缺乏“圓潤”。

  (四)在一些問題的設計上,沒有進行一些學習方法的回顧,過於主觀的設定了方法,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如任務一“小貼士”的設計和對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的提示。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2

  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最佳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最佳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特別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才會興奮起來,才會樂學,學習才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面對的資訊是陌生的,我們只有將那些陌生的資訊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才會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為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因了《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著自己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程式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後透過聯想比較,讓他們積極參與,並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為了激勵,為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為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老師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透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最佳化。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3

  目前我們教師在實施語文研究性學習上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概括起來有下列幾個方面:

  1、研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數侷限於師生的一問一答的單向交流,缺少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體深入探究,課堂氣氛顯得沉悶。

  2、學生研究活動上,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探討研究活動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死記硬背多,鼓勵創新少。其學習方式的結構是單一的,即僅僅是以“接收式學習方式”為主的一個緯度,而這種線性的學習方式結構模式,將會阻礙個體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3、在寫作上,擬題和指導構思沒有給學生的自由寫作、自由表達、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寫作題目單一,構思內容雷同;沒有很好去鼓勵學生進行富有創意的表達,發表獨到的見解,忽視學生在修改環節的個性化表達和探究創造。

  4、在閱讀上,學生讀書,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讀出來的是教師分析過的話,學生在筆記本上所記的也是教師講授的話,沒有學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

  5、在研究時,教師未能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學生未把課文讀通讀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流於形式,學生還未真正產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學生的探究不夠深入。有的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探究,但未能重視給充分的時間展示學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產生的情感體驗。

  6、在研究問題設計上,問題過多瑣碎,沒有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問題進行探究,浪費了時間,課堂效率不高。對課 文探究·練習中設計的很好的探究性練習題目置之不理,沒有在課上或課下落實。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本,以問題為中心,以討論為交流方式,以陳述觀點、說出理由為要求,以強化思維為訓練程式,以讓課堂上每一位學習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穫為目的。這樣的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這是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現代教學規律發展趨勢的。“研究性學習”對於基礎薄弱的學校行之有效,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效率;有利於培養學生敢於嘗試、勇於探索、善於合作的現代人素質。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優點和不足。作為教學法中的一種特殊方法的探究性教學,亦同樣如此。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除了其本身的合理性、科學性以外,關鍵還要取決於實施的老師和學生。要保證探究性教學的成功,我們還需做許多工作。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4

  隨著意味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儘管在每次培訓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鑽研,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性質;語文的讀、說、聽、寫四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在具體的新教材使用,教學過程中,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儘量讓每堂課都有琅琅的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課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在教學中,自主合作可以組織,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難度。一分組,學生自主合作,這樣自由度大,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再加上探究方面學生缺乏課外資料的收集、閱讀,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構新知。

  透過學習“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才知曉其中的奧秘: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課時內容具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瞭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絡生活,要立足於人的培養,我認真反思了幾年來的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薰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啟用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於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藉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澱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薰陶,在反覆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透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儘可能多地尊重學生,儘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夥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互動式的學習機會,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機會,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鬆、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透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透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所謂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的語文課程。

  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教學形式。可以說,建構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語文課程內容,由於地方、學校、教師參與開發,將成為源源不斷、經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語文課程體系,由於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將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5

  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啟用,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湧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6

  週二,市縣教研室專家領導蒞臨孫祖中學指導課堂教學,我隨堂聽了徐以存老師的一節語文課,感受頗深,課上、課後心中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息。學校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半年有餘,半年時間,學校老師、學生的變化之大令我詫異和驚喜。

  一、老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遊刃有餘,思路清晰、調控課堂能力強,。

  二、學生在討論、交流、展示中所展現出的自信是讓我最為激動的地方,看到這點,我也深信我們的課改是成功的,我們的付出是有回報的,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老師的表現、學生的表現是我從教十幾年很少看到的。

  三、在課堂展示中,學生的自我糾錯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令我歎服。

  四、學生在展示環節中,注重拓展和前後聯絡,這是學生能力提高的一大表現。

  五、學生對教材把握比較深刻,表現在對問題的預設、對問題的追問有深度,這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文字的預習比較到位。

  如果提一點建議的話,個人認為課堂結束時,由一名學生或課代表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會更好。

【初中語文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