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

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

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1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那個“扼住命運咽喉”的人;也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那首曠世著作——《命運交響曲》。那個人就是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的作者。

  夜很深,也很靜,淺淺的月光流入了我家。我坐在床前聆聽著《命運交響曲》,它如行雲流水一般,清新飄逸。讓我的腦海隨之而澎湃,讓一切念想在這雄健的音樂中得到淨化乃至昇華。

  從音樂,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個飽受苦難而不屈服命運的音樂巨人——貝多芬。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但是他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試想,一個音樂家怎麼忍受得了自己譜寫好了曲,卻聽不到音樂的旋律?怎麼忍受得了看見自己的手指拂過琴鍵,卻不能聽見那動聽的韻律?

  可貝多芬沒有永遠沉浸在悲傷中,他默默接受了現實,憑著堅忍不拔的意志,把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創作中,他用自己的身體代替耳朵感受音樂,“傾聽”音樂,讓自己融入到那天籟之中。

  困難、挫折對有志者來說是一筆財富。它是檢驗強者和弱者的試金石。孟子也曾經說過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故事非常多,《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時寫成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失意後作的,屈原被流放時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才著了《國語》,孫臏被削了膝蓋骨憤而作《兵法》,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子囚在秦國寫了《說難》《孤憤》,司馬遷遭宮刑寫了《史記》,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紅樓夢》。而我們生活在如此安逸的生活環境中,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音樂還在黑白的琴鍵上跳躍,貝多芬已悄然遠走。然而他的語言,他的精神,他的音樂卻永久地埋藏在人們記憶中。他沒有為一點困難而放棄,他不會因為挫折而痛苦,只是執著的追求自己的夢想。

  此際,仰望星空,夜已深了,貝多芬的格言在我耳畔迴響:“命運可以剝奪我的一切,但我的靈魂屬於自己,所以人生不會是無盡的黑夜。”頑強地學習,頑強地做事,我會像貝多芬那樣,以堅忍不拔地精神和頑強的毅力在求學路上奮勇前進!

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2

  今天,我們學習了音樂巨人貝多芬這一課,它講述了客人來訪貝多芬的事,我們從中瞭解到了貝多芬雖然身為音樂家,但內心世界是很孤獨的。

  雖然如此,但他還是希望人們能理解他。當客人來到他的房間,告訴他拜訪他的目的時,他很奇怪,也很高興,因為終於有人理解他了,他感到了很滿足。貝多芬28歲開始聽力衰退,50歲時全聾。在這及以後的時間裡,他忍受著怎樣的痛苦啊!

  一個大音樂家失去了聽力,就像魚兒失去了水一樣,是致命的打擊,可是貝多芬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創作的高峰就是在這期間。標誌著作曲家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的作品—《第二交響曲》以嶄新的面貌突破了古典交響樂的風格,形成貝多芬創作的特徵。繼此作品之後,又有鋼琴奏鳴曲《熱情》,交響曲《命運》等一大批作品湧現。

  他沒有被擊倒,反而頑強地站起來了!其實,看似致命的打擊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了知難而退了。像貝多芬這樣遭受了打擊仍然屹立不倒的人其實還有很多,如霍金,身患不治之症卻仍然用大腦去思考,研究出了轟動世界的理論,成為了著名的物理學家。再如張海迪,身患重病,高位截癱,她仍努力學習,成為了著名的翻譯家。他們都受到了命運的重創,卻仍頑強拼搏,最終有了巨大的成就,這與他們永不放棄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很多人都有著健康的身體,卻不知努力,就因為有一點小的失敗就不再前進,就此放棄,如果人人都這樣,那麼不難想象,不思進取的人們是終究不會戰勝大自然的。遇到問題,迎難而上,最終才會走向成功。

【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