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藝術哲學讀書筆記

藝術哲學讀書筆記

藝術哲學讀書筆記4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藝術哲學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藝術哲學讀書筆記1

  看到《藝術哲學》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這一定是本偏理論化的哲學書,讀過以後,感覺它更像是一本介紹義大利,尼德蘭,希臘歷史,種族,風俗習慣與藝術的書,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枯燥乏味,反而更加吸引了我去了解這些城市的過去,去感受它們的文化,去品味它們的藝術生活。

  《藝術哲學》是法國的伊波利特。丹納所著,我看的是張偉所譯的,據譯者介紹,丹納是深具傳奇性的天才人物,就連他也被丹納廣博的學識、獨特的思路、縝密的分析以及精闢的見解所折服,我就更不用說了。這本書一共有三篇,分別是義大利的藝術哲學、尼德蘭的藝術哲學和希臘的藝術哲學。大致都是圍繞時代,種族和風俗來寫,各有各的特點。作者開篇就提出這樣一條規律“藝術作品必然與條件完全符合,任何時期的藝術品都是按照這一規律產生的”,然後用義大利的繪畫史來證明和應用這條規律。作品與環境必然完全相等,不論什麼時代,藝術品都是按照這條規律產生的,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這條規律同樣適用。藝術確實源於生活,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甚至是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必須投身於它們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就拿義大利和尼德蘭來說,因為自然環境的不同,義大利的目光轉向了健康、有力、活潑的人體,所以義大利繪畫多表現理想的美麗的人體;而尼德蘭多表現現實的甚至是醜陋的人體。

  在義大利,色調是固定的,在佛蘭德斯,景物的色調總是隨著日光和周圍水汽的變化而變。說到這,我又想到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環境下,使得文化具有了差異性,也正因為不同的環境,才有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藝術。“藝術作品必然與條件完全符合”,在丹納的條件裡,‘種族’是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因為種族的不同,日耳曼族與拉丁族不僅在藝術上的本性對立在風格與趣味上也形成了類似的對比。“後者與前者相比,雖沒有那種塑像般的美妙形體,情趣粗俗一些,性情比較遲鈍,但精神的安穩,氣質的冷靜,使他們能更堅實地把握住理智”。《藝術哲學》從義大利,尼德蘭,希臘的地理位置,人種,風俗習慣,歷史,政治等因素談起,到其藝術形式的產生於發展,向我們論證了開篇所提出的規律——不同的環境決定不同的藝術風格,也說明藝術來自生活,是生活給了它發展的空間。所以,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不單單要有強烈的自發的,獨特的情感,更需要的是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對風土民情的細微差別有著高度敏感的心。

  在歐洲的諸多文明古國中,義大利算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在加上本人對這個城市的偏愛,我更喜歡談談我眼中的義大利。關於義大利畫派的特徵,其中有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義大利畫派輕視和忽視風景,卻把人物作為主題。書中也提到過“藝術從質樸走向完滿所前進的一大步,便是創造了完美的形體,這是理想的慧眼而非尋常肉眼所能發現的形體”。之所以特別提到這點,是因為想到了顧凱之提到過“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人物畫也是中國畫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佔據著重要地位,至於山水畫,直到隋唐才獨立出來。兩者相比,有共性,也有異性,相同的是都重視人物,不同的是對人物的偏重點卻大有不同,前者表達理想的人體,後者以形寫神,更注重人物的傳神。關於他們之間的不同又恰巧說明了之前所提到的規律“藝術作品必然與條件完全符合”。

  可想而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怎會與接受了文藝複習洗禮的義大利創造出同等風格的藝術作品呢?對於輕視風景,重人物的思想我也是能接受的,誰讓事物的發展是一個波浪式前進的過程呢?書裡也解釋了義大利藝術表現人體的原因,我認為那些例子太過於黑暗,免不了背叛,仇恨和殺害,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來說,儘管未曾身臨其境,卻仍不想多提。現在的時代背景也有著與之相對應的產物,要想同樣的藝術在世界的舞臺上再度出現,除非歲月的車輪退回到有那樣一種環境的年代。

  此書著實令我受益頗深,只可惜我才疏學淺,無法用自己的拙筆體現丹納藝術的靈魂深處,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定刻苦鑽研,交上更令人滿意的答案。

藝術哲學讀書筆記2

  一般而論,我們在實物中感到興趣而要求藝術家摘錄和表現的,無非是實物內部外部的邏輯,換句話說,是事物的結構,組織與配合。藝術家改變各個部分的關係,一定是像同一方向改變,而且是有意改變的,目的在於使物件的某一個“主要特徵”,也就是藝術家對那個物件所抱的主要觀念,顯得特別清楚。這特徵便是哲學家所說的事物的“本質”,所以他們說藝術的目的是表現事物的本質。

  藝術家必須是生性孤獨、好沉思、愛正義的人,是個慷慨豪放、容易激動的人,流落在萎靡與腐化的群眾之間,周圍盡是欺詐與壓迫,專制與不義,自由與鄉土都受到摧殘,連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脅,覺得活著不過是苟延殘喘,既不甘屈服,只有整個兒逃避在藝術中間。

  文明過度的特點是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日常的精神活動從此變為純粹的推理。所謂精神狀態是指一個人的觀念的種類、數量、性質。但人身上還有比觀念更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結構,也就是他的性格,換句話說是他天生的本能,基本的嗜好,感覺的幅度,精力的強弱,總之是他內部動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章,丹納談到了很多當時義大利仇殺、下毒、暗殺的資料,這對了解《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的背景很有幫助。(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理論家中最深刻的一個是馬基雅維裡,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還是正派的愛國的人,有很高的天才,寫了一部書叫做《論霸主》,說明奸詐和兇惡是正當的,至少是許可的。說得更正確些,他既沒有許可,也沒有辯護,他無所謂義憤,把良心問題擱在一邊:他只用學者和洞達人情世故的專家身份來分析,解釋;他提供材料,加上按語;古代生活的所有這些特點,都出於一個原因:就是非常平衡而簡單的心靈。沒有一組才能與傾向是損害了另一些才能與傾向而發展的,心靈沒有居於主要地位,不曾因為發揮了任何特殊的作用而變質。少受過度文明的奴役,因此他更接近於本色的人。

  所有這些對立地情形,歸結起來只是一種全新地不假思索地文化和一種煞費經營而混亂的文化的對立。希臘人方法少,工具少,製造工業的器械少,社會的機構少,學來的字眼少,輸入的觀念少。遺產和行李比較單薄,更易掌握;發育是一條直線的,一個系統的,精神上沒有騷亂,沒有不調和的成份,因此機能的活動更自由,人生觀更健全,心靈與理智受到的

  折磨、疲勞,改頭換面的變化,都比較少:這是他們生活的主要特點,也就反映在他們的藝術中間。

藝術哲學讀書筆記3

  這是一本很接地氣的哲學讀物,書中內容主要聚焦在斯多葛哲學的實踐方面,透過運用各種心理技巧,比如消極想象、控制三分法、過去現在的宿命論等,讓我們能在生活中注意觀察並反思自己,更好的找到焦慮的根源,避免各種消極情感,真正體驗生命的安寧。

  作者威廉·B.歐文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介紹了斯多葛主義的起源發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他們的主張,斯多葛派對待生活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及作者本人踐行的體會和故事,屬於比較“好讀”的哲學書籍。

  作者認為哲學應該指導人們過上一種幸福、充實的生活,而不是作為一門高深的學問使人望而生畏。

  作者在書中強調踐行斯多葛主義目的是為了自身的幸福和安寧,讓我們在健康情緒的引導下在生活中不會顯得焦慮、痛苦、憤怒、貪婪和我們活著的社會義務(熱愛我們的同類並積極予以協助)。

  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詮釋了斯多葛主義實際應用,比如採用消極想象法,把那些有可能發生的不利事情透過消極想象而達到對現存狀態的滿足,享受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把精力和時間放在那些能夠控制的.事情;對於可控制部分的事情要合理內化策略;沒有必要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浪費時間,那樣只會徒增煩惱、焦慮、痛苦。

  所謂人生哲學,就是告訴你生命中什麼事情是值得擁有的,什麼事情是不值得擁有的,以及如何去獲得那些值得擁有的。採納一種人生哲學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可以指引並修正你的行為,為你提供選擇的標準,讓生活簡單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學,我們就會有錯誤生活的危險——浪費生命去實現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標,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實現的目標但是卻無法實現它。

  活著的最好狀態,不是快樂,而是心靈的平靜。沒有內在的平靜,就沒有外在的安寧。按照斯多葛主義的建議,我們可以確定哪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然後利用理效能力來消除自身對於這些事情的擔憂,增加獲得安寧的機會。

  關於如何獲得安寧,作者提出了幾個建議:

  1.要有自我意識,觀察日常生活,定期反思自己在處理日常事務中的方式;

  2.運用理性來克服消極情感(焦慮、憤怒、悲傷……)和控制慾望(名聲、權力、財富……);

  3.在不刻意追求的前提下,獲得了名聲、權力和財富,可以享受它們(這一點與犬儒主義的“禁慾”不同),但要隨時做好失去的準備;

  4.人是社會動物,必須與其他人保持聯絡,但要避免受到價值觀腐壞的人的影響,並且要運用斯多葛學派的技巧來避免讓其他人破壞自己的安寧(比如應對侮辱,採用幽默或不回應的方式,應多憤怒,採用幽默或退後一步思考等方式);

  5.不幸福的根源在於貪得無厭和杞人憂天;

  6.應對貪得無厭,運用消極想象的方式,想象自己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刻意給自己製造小的苦難從而對苦難產生免疫等;

  7.應對杞人憂天,即焦慮超出自己控制的事物,則應該學會將事物分類:完全可控、完全不可控、部分可控;

  8.對於部分可控的事物,採用目標內在化的策略(比如,把贏得一場比賽的目標改成享受一場比賽)

  9.對於外部世界持有宿命論的觀點,即過去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無法改變,因而不需要焦慮。

  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可以用容易掌握的方法和技巧,穿越喧囂浮躁的世界,到達幸福與安寧。

  哲學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探索,發現自己,更清醒理智地去面對世界。

  本書雖是哲學讀物,卻沒有學究氣息,沒有高言大志,沒有玄思幻想,有的是簡潔、明晰、流暢。因為建基於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之上。先賢們所提出的療治之法,簡單明瞭,直要害,代價微而功效巨,如消極想象、控制的兩分法、宿命論等技巧,雖稱為技巧,其實植根於深厚的人類心理,一見之下,便豁然朗、永難忘懷。讀本書的最大收穫,就是教會讀者如何成為自己生命的觀察者。在生命的歷程中觀察並反思自己,就能更好地找到焦慮的源頭,避免種種痛苦,真正找回生命的快樂。

  一本值得反覆閱讀,具有實際指導價值的書。從歷史,方法技巧,理論,自身實踐過程等等方面闡述了一種生活的哲學。

藝術哲學讀書筆記4

  該書是由法國曆史學家H丹納所著,作者用清晰﹑詳實的筆墨,講述貼近我們生活的藝術。書中作者主要講了義大利﹑尼德蘭﹑希臘的藝術哲學。

  義大利﹑尼德蘭﹑希臘的藝術是世界藝術文明的典範,這三個國家的藝術造詣特點是世界藝術史藝術的縮影。講到義大利的藝術哲學,作者從畫派的特徵,藝術產生的各種條件,促進藝術表現人體的原因以及義大利人的生活和趣味介紹。透過作者的文字分析,我們能理解義大利表現的一種文化是源於文藝復興時期,依照古代的風格,同時根據現實的環境,賦予其新的意義。義大利人在聲樂雕刻建築繪畫中融入自己民族的東西,用一定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意圖。文中提到義大利藝術表現形式有一個突出特點—表現人體。義大利缺乏長久的太平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人們幾乎是處在不安定的狀態中,因此表現人體,一定程度上是追求人性自由的訴求。

  作者談論尼德蘭的藝術則從尼德蘭藝術出現的綜合原因以及尼德蘭藝術的歷史分段兩個方面進行描寫。從早期藝術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再到倫勃朗的出現,尼德蘭的藝術在不斷的發展成熟完善,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藝術哲學》中對希臘的藝術哲學進行分析,則從種族﹑時代﹑風俗三個方面進行。希臘人得行為方式,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以及人們對於精神世界的無限嚮往與追求,成就了一個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希臘。談到希臘的藝術成就,不得不講它的體育成就。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希臘為奧林匹克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整本書沒有多少難懂的語言,全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藝術哲學呈現在讀者面前,使我們這些門外漢能夠初步地瞭解什麼是藝術哲學。

【藝術哲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