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集合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1

  在十一黃金週的放假第一天我接到了在10月11日在三中賽課的訊息,一邊和家人在一起體驗幸福時光一邊在思考如何上課,《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1、選哪節課?

  教研員於老師沒有限定範圍,給我很大的空間,結合我的教學進度和諮詢過第三中學霍光老師以後我想:第一:學生剛剛進入初中,生物學的學習方式和方法還沒有太多的準備,所以不能挑選太難的知識上公開課;第二:經過七天的休息,學生對生物學科剛剛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有可能沒有多少記憶了,最好是一課時能完成,而且和前面的知識聯絡的並不太多,所以我把目標定在了《單細胞生物》上。

  2、怎麼上,採用哪些策略吸引學生?

  學生剛學完第一單元,而《單細胞生物》在教材中是在第二單元第二章第四節,這一節安排在教材中的安排是在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之後進行的,按照正常的進度還有一個月才能學習到,我這是有拔苗助長的嫌疑了。我要在10月11日上課,只能在學生現有的生物學知識中找突破口,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絡,在備課過程中分析學生現有學過的一個月的知識,決定從“認識生物”入手,回顧生物的特徵,用生物的特徵作為判斷依據衡量單細胞生物的代表——草履蟲是不是生物,依據是什麼?

  生物的特徵書上共列舉了七條,在沒有複習的情況下也不好說全,怎麼辦?怎麼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呢?在黃金週期間我帶著父母去平山神鹿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旅遊,拍下不少風景和平山“神鹿”,在整理照片時,挑選了10餘張照片,匯入新課時在背景音樂許巍的《帶著爸媽去旅行》的歌聲中與學生分享旅行時的美景,再請學生幫忙挑選出其中屬於生物的部分,不知是旋律打動學生還是美景吸引學生,還是知識點簡單,學生都舉起手臂爭取回答問題的機會,達到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教學反思《《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萬事開頭難,這頭開的好了,後邊的就到渠成了,學生透過分析生物的特徵逐條對應辨析草履蟲,得出草履蟲也能進行生命活動,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單細胞生物,從它的食性分析是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不是自身製造判斷它屬於動物,從草履蟲以水中的細菌為食物來源,大約每分鐘形成一個食物泡,每個食物泡中還有30個細菌,可以計算出每天一隻草履蟲大約能吞食多少個細菌?可以透過計算緩解一下學生上課的緊張心情,進而分析草履蟲與人類的關係,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同學們為保護環境可以有哪些作為?這樣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入手,在師生對話中分析討論,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不足之處:

  1、大家公認的板書設計不夠規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直立草履蟲,僅僅從右側畫出指示線,需要標示的結構名稱有11個之多,個別的指示線有點集中,學生填寫空間小,後邊的學生讀圖有困難。

  2、給學生解讀草履蟲的時間稍顯不足,11個結構需要識別再與功能對應,有難度,如果時間再多些,相信效果會更好。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2

  怎麼上,採用哪些策略吸引學生?

  學生剛學完第一單元,而《單細胞生物》在教材中是在第二單元第二章第四節,這一節安排在教材中的安排是在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之後進行的,按照正常的進度還有一個月才能學習到,我這是有拔苗助長的嫌疑了。我要在10月11日上課,只能在學生現有的生物學知識中找突破口,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絡,在備課過程中分析學生現有學過的一個月的知識,決定從“認識生物”入手,回顧生物的特徵,用生物的特徵作為判斷依據衡量單細胞生物的代表——草履蟲是不是生物,依據是什麼?

  生物的特徵書上共列舉了七條,在沒有複習的情況下也不好說全,怎麼辦?怎麼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呢?在黃金週期間我帶著父母去平山神鹿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旅遊,拍下不少風景和平山“神鹿”,在整理照片時,挑選了10餘張照片,匯入新課時在背景音樂許巍的《帶著爸媽去旅行》的歌聲中與學生分享旅行時的美景,再請學生幫忙挑選出其中屬於生物的部分,不知是旋律打動學生還是美景吸引學生,還是知識點簡單,學生都舉起手臂爭取回答問題的機會,達到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萬事開頭難,這頭開的好了,後邊的就到渠成了,學生透過分析生物的特徵逐條對應辨析草履蟲,得出草履蟲也能進行生命活動,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單細胞生物,從它的食性分析是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不是自身製造判斷它屬於動物,從草履蟲以水中的細菌為食物來源,大約每分鐘形成一個食物泡,每個食物泡中還有30個細菌,可以計算出每天一隻草履蟲大約能吞食多少個細菌?可以透過計算緩解一下學生上課的緊張心情,進而分析草履蟲與人類的關係,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同學們為保護環境可以有哪些作為?這樣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入手,在師生對話中分析討論,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不足之處:

  1、大家公認的板書設計不夠規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直立草履蟲,僅僅從右側畫出指示線,需要標示的結構名稱有11個之多,個別的指示線有點集中,學生填寫空間小,後邊的學生讀圖有困難。

  2、給學生解讀草履蟲的時間稍顯不足,11個結構需要識別再與功能對應,有難度,如果時間再多些,相信效果會更好。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3

  單細胞生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注意到,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能親眼看到真實的單細胞生物,本節課首先讓學生利用顯微鏡來觀察草履蟲,我曾嘗試不給學生任何提示,讓學生直接觀察,學生在觀察實驗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視野中沒有草履蟲,或草履蟲在水中是旋轉前進的,但由於草履蟲身體旋轉過快,學生看不清等情況,遇到這些問題時,學生就會透過問老師或小組之間互助等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這種真實的體驗會讓學生印象極其深刻,但同時也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後面的內容就難以完成。要完成後面的內容,前面的觀察就必須要縮短時間。

  考慮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透過對幾種單細胞生物的認識,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因此我決定壓縮前面的觀察時間,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出示在大螢幕上,這樣學生就會少走彎路,順利的觀察到草履蟲的外形及它的運動等,這樣後面就有時間瞭解草履蟲、眼蟲、變形蟲是如何利用一個細胞的身體來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從而總結出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運動、呼吸、營養、排洩等生命活動。接著,讓學生了解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包括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最後對照學習目標,檢驗學習目標是否達成。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4

  《單細胞生物》一節,主要以草履蟲為例講授單細胞生物“觀察草履蟲”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將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實驗設計改為探究實驗,並加入了收集資料等要求,嘗試著將此課變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能力的一節課,充分實現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目的。體,透過這節課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增強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因此,在課上學生要做的

  在課前,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上網、去圖書館、上書店等),收集了大量有關單細胞生物的資料。他們懷著極大的熱情與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大大增加了他們獲取知識、鍛鍊思維的能力和機會。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形容草履蟲的外形、運動、取食、消化、呼吸等,使課堂顯得生動有趣,也讓我感到學生尚未被束縛住的豐富想象力。在接下來的探究實驗中用不同的刺激因素(糖、食鹽等)刺激草履蟲,觀察比較草履蟲的應激反應,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樣,既能有效的完成教科書上的教學要求,又能鍛鍊觀察和表達能力。

  這樣處理教材、設計本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學生記憶深刻,教學效果甚佳。這種教學設計,既教授了新知識,又鍛鍊了各種能力,體現了教學活動是一個學生不斷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教師在此過程中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創新的參與者。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充分享受到了主動學習的樂趣。

  不足之處:

  1、受實驗材料的限制,課堂時間把握的不好,有些前松後緊。

  2、探究實驗的討論不是很充分。

  3、如果將草履蟲的收集管和伸縮泡處設計成動態課件將會有更好的效果。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5

  本節教學過程中,主要圍繞兩個主題進行:一是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二是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其中第一主題又是第二主題進行的基礎。

  環節點評:

  第一主題以探究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為起點,調動了學生對單細胞生物的研究熱情。在這一環節中,同學們不但觀察了草履蟲的獨特外形,還發現了草履蟲大多時候都是身體旋轉前進,凹陷的口溝迎向水流,只有在遇到障礙物的時候才會後退,調整方向後再次前進。為了能清楚的看到草履蟲,實驗中我們用到了棉花纖維。棉花纖維的用量很關鍵,太多了會影響視野,草履蟲在棉花纖維間若隱若現;太少了又難以起到阻礙作用。有學生髮現如果取到的草履蟲培養液恰巧存在有機物團的話,就會吸引很多草履蟲前來取食,這樣即使不放棉花纖維,草履蟲也會“乖乖”聚集在一團,很容易觀察研究。個別學生甚至還利用照相機等器材拍到了草履蟲的活動情景。所以在後續班級的實驗中,我改變了取表層培養液的方法,而是將培養液搖晃均勻,這樣在取培養液的時候也能取到底部的沉積物,便於學生在觀察時能看到取食中的草履蟲,大大提高了實驗效果。

  在分析單細胞生物特點時,學生對於生物類群的認知已達到三界分類(植物、動物、菌類)的水準,但具體哪些形態結構特點屬於植物,哪些是動物,哪些是菌類則仍停留在感性認識,並不系統和準確,所以本節課中有必要明確一下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標準(具體內容見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體會各種類別生物在細胞層次上的不同和由此決定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差異,從而發現單細胞生物在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多樣性,並以此為基礎,在程度較高的班級引出五界分類,提高認知程度,是一次積極有效的嘗試。

  第二主題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在課前查閱單細胞生物的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對很多種類的單細胞生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有所瞭解,所以這部分是對資料的抽提和昇華,從生物的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推匯出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各班學生中均有人能指出單細胞生物中既有衣藻這樣的生產者,也有草履蟲這樣的消費者,亦有酵母菌這樣的分解者;既能起著積極作用,也能釀成生態災難(赤潮等)。在不強調與人類關係的前提下,同學們更能全面的分析單細胞生物的生態作用。

  探究性:

  1、自主探究

  本節教學中,我們做了幾點嘗試,如單細胞生物的相關資料在課前準備環節完成,既能產生相關思考,又能為課堂上留下更多的交流討論時間;教材觀察草履蟲實驗要求加棉花,這節課則則由學生自己決定是否使用;允許學生使用照相機等電子器材,留下自己認為有可取點的照片及影片資料,第二課時在班級中分享,溫故知新。

  2、模擬探究

  在五界分類的內容上,不直接給出標準,而是以書上眼蟲等單細胞生物為例,分析它們的結構和生活的特性,不同於以往對於植物和動物的認知,從而提出原生生物的概念;在對大腸桿菌的分析過程中,引出細菌和真菌的不同,提出原核生物的概念;這部分內容透過模擬新概念的產生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些思路,使學習更貼近科學研究。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6

  相對於原有教材,20xxxx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

  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為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為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

  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初一(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

  1、草履蟲怎樣生活。

  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影片。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眾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敘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影片,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為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7

  本節課主要以草履蟲為例展開對單細胞生物結構、生活,以及它們與人類關係的學習。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聯絡緊密,課前我安排學生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資源對單細胞生物的種類進行搜尋,並歸納它們與人類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本節課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作用,先由學生介紹單細胞生物的種類以及地位,再由教師對草履蟲和眼蟲的形態結構進行引導學習,最後以小組展示的形式進行發言,探討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利還讓有害的各種體現。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較好。

  但是這節課中,觀察草履蟲的實驗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開展,學生顯得有些許失望;如果能展開這個實驗,教學效果會更好。同時,這節課授課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問題沒能現場作答,我自己的課外知識也需要不斷去學習和積累。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