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對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價與描述的一種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讓我們來為自己寫一份總結吧。總結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1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種群有哪些特徵?

  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

  2、什麼是種群密度?

  指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3、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有哪些?

  ⑴、標誌重捕法(調查取樣法、估演算法):

  ①、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範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

  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佔總個體數的比例,估算種群密度。

  ②、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並標誌數×第二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中有標誌數

  ⑵、樣方法:

  ①、在被調查種群的分佈範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透過計算每個樣方內個體數,求得每個樣

  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樣方法: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

  4、什麼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⑴、出生率: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如:1983年,我國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⑵、死亡率: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種群大小和密度變化的主要決定作用。

  是預測種群發展趨勢的主要依據。

  5、什麼是遷入率和遷出率?

  ⑴、遷入率:單位時間內遷入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⑵、遷出率:單位時間內遷出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⑶、遷入率和遷出率是種群大小和密度變化的次要決定作用。

  遷入率和遷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變化不可忽視的因素。

  6、什麼是年齡組成?

  ⑴、年齡組成是指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

  ①、增長型:幼年個體較多,年老個體數目較少的種群。

  ②、穩定型:各年量期個體數目比例適中的種群。

  ③、衰退型:幼年個體數目較少,年老個體數目較多的種群。

  ⑵、年齡組成預測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的重要指標。

  7、什麼是性別比例?

  ⑴、性別比例是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比例。

  ⑵、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群密度。

  二、應會知識點

  1、種群密度調查有什麼必要性?

  農林害蟲的監測和預報、漁業捕撈強度的確定、草原載畜量的確定等都依賴種群密度的資料。

  2、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注意事項

  ⑴、標誌重捕法(調查取樣法、估演算法):適用於活動能力比較強的生物種群密度的調查。

  重捕時間的確定要注意:間隔不可過長,以免因種群內部個體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誤差。

  ⑵、樣方法:適用於活動能力較弱的生物種群密度調查。

  樣方多少、大小的確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過密集或稀疏。

  ⑶、具有趨光性的昆蟲,可以採用黑光燈燈光誘捕的方法。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2

  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3、反射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條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傳入神經,③神經中樞,④傳出神經,⑤效應器,⑥神經節(細胞體聚集在一起構成)。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傳導形式: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電訊號的形式傳導。

  (2)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3)區域性電流:在興奮部位和未興奮部位之間存在電位差,形成了區域性電流。

  (4)傳導方向:雙向傳導。

  下圖所示的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易錯警示與興奮產生與傳導有關的3點提示:(1)神經纖維上興奮的產生主要是Na+內流的結果,Na+的內流需要膜載體(離子通道),同時從高濃度到低濃度,故屬於協助擴散;同理,神經纖維上靜息電位的產生過程中K+的外流也屬於協助擴散。(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區域性電流或電訊號的形式傳導。(3)離體和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興奮傳導的差別:①離體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是雙向的。②在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的神經衝動只能來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體內,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單向傳導的。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突觸的結構

  (2)突觸間隙內的液體為組織液(填內環境成分)。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單向傳遞的原因: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

  [解惑]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是特化的細胞膜,其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選擇透過性,與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分別相同。

  易錯警示有關神經傳遞中的知識總結

  (1)突觸和突觸小體的區別

  ①組成不同:突觸小體是上一個神經元軸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構成突觸前膜,是突觸的一部分;突觸由兩個神經元構成,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

  ②訊號轉變不同:在突觸小體上的訊號變化為電訊號→化學訊號;在突觸中完成的訊號轉變為電訊號→化學訊號→電訊號。

  (2)有關神經遞質歸納小結

  神經遞質是神經細胞產生的一種化學資訊物質,對有相應受體的神經細胞產生特異性反應(興奮或抑制)。

  ①供體:軸突末梢突觸小體內的突觸小泡。

  ②受體:與軸突相鄰的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膜或細胞體膜上的蛋白質,能識別相應的神經遞質並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從而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膜電位變化。

  ③傳遞: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組織液)→突觸後膜。

  ④釋放:其方式為胞吐,該過程的結構基礎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動性,遞質在該過程中穿過了0層生物膜。在突觸小體中與該過程密切相關的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含量較多。⑤作用:與相應的受體結合,使另一個神經元發生膜電位變化(興奮或抑制)。

  ⑥去向:神經遞質發生效應後,就被酶破壞而失活,或被轉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為下次興奮做好準備。

  ⑦種類:常見的神經遞質有:a.乙醯膽鹼;b.兒茶酚胺類:包括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羥色胺;d.氨基酸類:穀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這些都不是蛋白質。

  4、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幹: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階中樞

  5、大腦的高階功能:言語區: S區(不能講話)、W(不能寫字)、H(不能聽懂話)、V(不能看懂文字)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3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識點

  一、生態系統

  1、定義: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

  2、型別: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於人工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3、結構:組成結構

  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硝化細菌等

  消費者主要有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

  寄生動物(蛔蟲)

  異養生物

  分解者主要是細菌、真菌、還有腐生生活的動物(蚯蚓)

  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到營養級結束,分解者不參與食物鏈

  營養結構

  食物網在食物網之間的關係有競爭同時存在競爭。食物鏈,食物網是能量流動、物質迴圈的渠道。

  4、生態系統功能:能量流動、物質迴圈、資訊傳遞

  (1)、能量流動a、定義: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輸入生態系統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傳遞沿食物鏈、食物網,

  散失透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的。

  b、過程:一個來源,三個去向。

  c、特點:單向的、逐級遞減的(中底層為第一營養級,生產者能量最多,其次為初級消費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數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

  (2)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1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魚塘)

  2合理地調整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作物除草、滅蟲)

  1.定義: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迴圈過程。

  2、物質迴圈2.特點:具有全球性、迴圈性

  3.舉例碳迴圈:

  碳迴圈的形式:CO2

  大氣中CO2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

  減少溫室效應的措施:

  1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新能源.

  2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兩者關係:

  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質迴圈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流動作為物質迴圈動力

  5、實踐中應用:a.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

  b.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極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幫助人們合理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

  物理資訊透過物理過程傳遞的資訊,如光、聲、溫度、溼度、磁力等可來源於無機環境,也可來自於生物。

  6、資訊傳遞①資訊種類化學資訊透過資訊素傳遞資訊的,如,植物生物鹼、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

  行為資訊透過動物的特殊行為傳遞資訊的.,對於同種或異種生物都可以傳遞(如:孔雀開屏、蜜蜂舞蹈)

  ②範圍:在種內、種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③資訊傳遞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資訊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

  資訊傳遞。資訊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係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④應用:a .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如:模仿動物資訊吸收昆蟲傳粉,光照使雞多下蛋

  b.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蟲,用不同聲音誘捕和驅趕動物

  7穩定性①定義: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能力

  抵抗力穩定性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②種類兩者往往是相反關係,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極凍原

  恢復力穩定性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③原因: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能力大小由生態系統的組分和食物網的複雜程度有關,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和食物網越複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

  但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自我調節能力限度的干擾會使生態系統崩潰

  抵抗力穩定性越強恢復力穩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穩定性越弱恢復力穩定性越強(如:草原、北極凍原)

  ④應用:a.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b.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保證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二、生態環境的保護:

  1、我國由於人口基數大而且出生率大於死亡率,所以近百年來呈“J”型;

  2、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a、人均耕地減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種物質、精神需求

  d、社會發展

  地球的人口環境容納量是有限的,對生態系統產生了沉重壓力。

  3、我國應對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長

  b、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

  c、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農業發展

  4、全球環境問題:a.全球氣候變化b.水資源短缺c.臭氧層破壞d.酸雨

  e.土地荒漠化f.海洋汙染g.生物多樣性銳減

  5、生物多樣性①概念: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潛在價值目前不清楚

  ②多樣性價值間接價值生態系統區別調節功能

  直接價值食用藥用工業用旅遊觀賞科研文學藝術

  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是生物多樣性最有效

  的保護。

  易地保護將滅絕的物種提供最後的生存機會

  ③保護措施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基因進行保護

  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關鍵)

  反對盲目的掠奪式地開發利用(合理利用是的保護)

  6、可持續發展

  ①定義: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發展。

  ②措施:a.保護生物多樣性

  b.保護環境和資源

  c.建立人口、環境、科技和資源消費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生物必修三學習方法

  1.簡化記憶法。

  即透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2.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3.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於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後從範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4.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複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於知識的記憶。

  5.衍射記憶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透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儘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絡。這種方法多用於章節知識的總結或複習,也可用於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絡在一起。

  生物必修三學習技巧

  樹立正確的生物學觀點是學習生物的重要目標之一,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又是學習、研究生物學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就可以更迅速更準確地學到生物學知識。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樹立生命物質性、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的整體性、生命活動對立統一、可持續高效發展、生物進化和生態學等觀點。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4

  1、(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原因:

  (1)橫向運輸(只發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

  (2)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

  (3)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生長素分佈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生長素(溫特,瓊脂實驗):吲哚乙酸(I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

  3、植物激素(赤黴素,細胞_,脫落酸,乙烯):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在植物體中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分佈: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佈,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5、植物體各個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不同:莖>芽>根

  學習生物必修三的方法

  一要注重觀察和實驗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觀察和實驗,生物學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同樣,不重視觀察和實驗,也不可能真正學好生物課。在做每個實驗之前,要認真閱讀實驗指導。在做每個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如實記錄,認真分析,得出結論。

  二要注重理論聯絡實際

  生物學是一門與生產和生活聯絡非常緊密的科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將生物知識跟實際生活相聯絡。例如,我們在學習食物鏈時,首先要搞清楚“食物鏈”的定義是什麼?誰是被食者?誰是捕食者?他們之間是怎麼樣構成一個完整的食物鏈的?然後再聯絡生活中的實際,列舉出2個簡單的食物鏈。如果忘記了,你便可以及時地看書回憶,這樣又就鞏固了知識。學習生物科學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意義是事情。

  學習生物必修三的技巧

  學習生物要注意細節的把握。在會考生物中重中之重就是細節,會考中許多女生的成績要比男生高,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女生比較細心,對細節把握的好。說到把握細節,不單單指考場上不粗心,同時更要強調平時學習時要細心,基本概念要理清,不能想當然。例如在很多的實驗題的表達中,應該注意類似“多”與“較多”這樣的文字區別,以及在閱讀影象和長文章做題時,應當準確獲取資訊。平時在作業中,就要嚴格杜絕粗心的錯誤,把每次練習當成考試,培養自己的細心習慣。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5

  1、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

  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透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6

  1、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標誌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3、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稱。

  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

  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4、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

  (1)“J”型增長曲線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2)“S”型增長曲線條件: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5、K值(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數量,選擇在K/2時捕撈資源,在K/2之前進行蟲害殺滅(降低環境容納量)

  6、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7

  一、細胞與穩態

  1、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2、內環境的組成及相互關係

  (1)毛細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細血管沒有盲端,這是區別毛細淋巴管和毛細血管的方法。

  (2)淋巴來源於組織液,返回血漿。圖示中組織液單向轉化為淋巴,淋巴單向轉化為血漿,這是判斷血漿、組織液、淋巴三者關係的突破口。

  3、內環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質

  (1)存在的物質主要有:

  ①營養物質: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維生素等。

  ②代謝廢物:CO2、尿素等。

  ③調節物質:激素、抗體、遞質、淋巴因子、組織胺等。

  ④其他物質:纖維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質主要有:①只存在於細胞內的物質:血紅蛋白及與細胞呼吸、複製、轉錄、翻譯有關的酶等。 ②存在於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內環境中發生和不發生的生理過程

  (1)發生的生理過程①乳酸與碳酸氫鈉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實現pH的穩態。 ②興奮傳導過程中神經遞質與受體結合。 ③免疫過程中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地結合。 ④激素調節過程,激素與靶細胞的結合。

  (2)不發生的生理過程(舉例) ①細胞呼吸的各階段反應。 ②細胞內蛋白質、遞質和激素等物質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環境所發生的澱粉、脂質和蛋白質的消化水解過程。

  技法提煉

  內環境成分的判斷方法

  一看是否屬於血漿、組織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漿蛋白、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脂質、O2、CO2、激素、代謝廢物等)。若是,則一定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屬於細胞內液及細胞膜的成分(如血紅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載體蛋白等)。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屬於外界環境液體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淚液、汗液、體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

  (1)滲透壓:

  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主要與Na+、Cl-有關。

  溶液滲透壓:溶液濃度越高,溶液滲透壓越大。

  (2)酸鹼度:正常人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3)溫度: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易錯警示:與內環境有關的2個易錯點:

  (1)內環境概念的適用範圍:內環境屬於多細胞動物的一個概念,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以及植物沒有所謂的內環境。

  (2)血漿蛋白≠血紅蛋白: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總稱,屬於內環境的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於紅細胞內,不是內環境的成分。

  6、內環境的穩態

  (1)穩態:正常機體透過神經系統和體液免疫調節,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2)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

  (3)內環境穩態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7、組織水腫及其產生原因分析

  組織間隙中積聚的組織液過多將導致組織水腫,其引發原因如下

【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