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生物教案

七年級生物教案

七年級生物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生物教案1

  一、學習目標:

  1.瞭解藻類植物的種類,藻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係。

  2.學會用放大鏡觀察衣藻和水綿,比較衣藻和水綿的形態結構特點。歸納藻類植物的特徵。

  二、學習重點:水綿、衣藻的形態結構和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三、學習過程:

  (一)情景引入:

  思考西湖春色歸,春水綠於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於藍。這些詩句描寫的是 植物。

  (二)學習任務:

  1.(自學課本p24)完成下列任務:

  (1)生物圈中已經知的綠色植物,大約有 種。它們形態各異,生活環境也有差別,可以分為四大類群: , , , 。

  (2)淡水藻類常見的有: , , , , , 等。(3)海洋藻類常見的有: , , , , , , 等

  2.觀察衣藻和水綿(參照課本第5頁,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並對照課本中衣藻和水綿的示意圖,比較它們形態結構的異同點。

  3、自學課本p5,完成下列任務:

  a)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1)藻類植物大都生活在 ,少數生活在陸地上的 。(2)藻類植物的整個身體都浸沒在 ,全身都能從環境中吸收_________和_____

  ______,都能進行___ ______,不需要有專門的吸收養料、運輸或進行光合作用的__ ________。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結構簡單,

  沒有 , , 的分化。

  b) 藻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釋放 ,(2)可做 。

  與人類的關係:(1)可供 ,(2)可供 。

  4、拓展反思:(小組討論並交流,教師適當點撥)

  (1)為什麼海帶是褐色的?

  (2)將一塊新鮮海帶,(乾的應提前浸泡1小時)放於盛有清水的燒杯中,用酒精加熱,並把溫度計插在燒杯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觀察海帶顏色將發生什麼變化?

  (3)魚缸長時間不換水,缸的內壁上就會長出綠膜,水會變成綠色。這是什麼原因?

  (4)藻類植物生活在什麼環境中?

  (5)藻類植物的形態與你平時常見的陸生植物有什麼不同?

  四、學習檢測: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導學案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瞭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1.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透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迴圈的角度來理解根適於吸水的意義。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後,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於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迴圈。

  二、水分運輸的途徑1.莖的結構

  學生四人小組透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課最後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後,歸納出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學生透過看本節課的後三個自然段,透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最佳方案。透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三、檢測反饋:

  1.水是透過什麼途徑跑到葉片中的?

  2.將莖橫向切斷,在橫切面上發現了什麼?根據莖的結構知識,判斷是莖的哪部分變紅了?

  3.將莖縱剖開,在縱剖面上發現了什麼?根據莖的結構知識,判斷是莖的哪部分變紅了?

  4.透過這個實驗,你可得出什麼結論?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學會自學獲得知識。把幼嫩的植物莖掐斷,從莖的斷面上會滲出汁液,這汁液是從那裡來的?

  5、移栽植物時,如果根損傷大多,植物會有什麼變化?

  6、扦插後的枝條如何處理,成活率會提高?

  7、你能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下樹怕去皮,不怕空心這句話嗎?

  8.準備移栽的茄子秧、黃瓜秧,根部總是帶著一個土坨。這是為什麼?

  9.在熱帶雨林中,有些樹木莖幹上往往長著許多毛茸茸的根。這些根暴露在空氣中,叫做氣生根。氣生根有什麼作用?

  10.分析:將兩株同樣大小健壯的幼苗,分別培養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中。過幾天,可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生長 ,在蒸餾水中的幼苗生長 ,這個實驗說明 。

  11.導管存在於 ,能輸送 ,輸送方向是 。 篩管存在於 ,能輸送 ,輸送方向是 。

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的最後一節,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態系統以,對本單元作宏觀性的總括,描述了各種生態系統的型別和特點,從多個角度分析說明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園。情感態度價值的內容多於知識性的內容。

  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

  ②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③“生物圈ⅱ號”這個典型事例,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地球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增強愛護環境的意識。

  重難點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透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學生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cai法相結合

  課時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匯入提問複習上節課的內容,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

  過渡: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對教學內容起承上啟下作用。

  二、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提問學生:根椐自己的瞭解你們知道有多少種生態系統嗎?

  根據自己的瞭解列舉種種生態系統。在課堂的開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三、各種生態系統的特點和作用

  1、cai展示各種生態系統的圖片和特點。

  2、播放影片“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1、分析老師展示的幻燈片猜出該圖片和特點是屬於那一種生態系統。

  2、觀看影片加深對各種生態系統的認識。

  1、讓學生猜猜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積極性。

  2、影片可以加深和補充一些知識。

  四、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1、展示一幅企鵝哭訴自己被ddt害慘的漫畫,讓學生當一回偵探找出兇手。

  2、創設問題情境:我國的母親河黃河,起源於那裡?最後又到達那裡?來講述河流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絡。

  3、cai展示各生態各種生態系統的關係圖。

  4、播放影片“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提出問題:人類可以摸擬另外一個生物圈嗎?

  1、學生看書本的材料找出害慘企鵝的是人類。從企鵝故事中悟出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個整體。

  2、學生小組討論分析書本30頁資料分析,說出各個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絡。

  3、系統的認識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

  4、學生從影片認識到人類不可以摸擬另外一個生物圈。地球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

  1、做一回偵探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客觀認識人類破壞生物圈的行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要從我們身邊的事情做起。

  2、由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層層引導學生理解各種生態系統的聯絡。

  3、進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

  4、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五、小結地球上有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七、鞏固練習

  1、把與對應生態系統相關的內容用線連線起來。

  ①草原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態系統人的作用突出,且以農作物為主

  ③農田生態系統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為主

  ④溼地生態系統以浮游植物為主,主要受光照、溫度影響

  ⑤海洋生態系統消費者主要是人類,植物種類、數量少

  ⑥城市生態系統沼澤植物佔優勢,動物種類多,蓄洪抗旱能力強

七年級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皮膚的結構組成,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皮膚的排洩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分能力;

  (2)在教學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3)透過學習切實體會皮膚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並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透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快速處理資訊,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顯微鏡觀察瞭解皮膚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透過對皮膚結構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並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透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皮膚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絡緊密。但由於教材將本節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洩功能為主線來介紹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皮膚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皮膚的排洩功能”部分,由於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藉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透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透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透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③透過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藉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洩途徑,同時引入今天“皮膚”的內容。

  【新課匯入】師:有人說:“皮膚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鬆的話題開局)那麼,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皮膚的詞句?(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言:白皙、黝黑;皮厚如牆;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裡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於皮膚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麼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麼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皮膚結構有關!

  一、皮膚的結構

  [活動]觀察皮膚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皮膚切片,獲得有關皮膚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螢幕上皮膚構造圖,辨別皮膚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皮膚有哪些結構?

  ②皮膚各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①教師巡視指導;

  ②請學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後,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螢幕上的皮膚結構示意圖,說出皮膚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皮膚的結構,並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皮膚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髮層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級第二學期生物教案,歡迎各位老師和學生參考!

  學習目標:

  1、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瞭解枝條的生長過程。

  知識回顧

  1種子萌發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______________________。隨後,________發育,突破種皮,形成_____。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結構有哪些?

  2、芽的結構有哪些?

  3、什麼是居間生長?

  自主學習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萬千枝條及其綠葉都是由_____發育成的。芽在發育的時候,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組成,枝條上的_____又能發育成新的枝條。

  4、小麥、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透過_____使莖急劇長高。

  5、“小麥清明拔三節,新筍一夜成高竹”就是對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當堂練習

  《基礎訓練》P15—P18

  植株的生長導學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運用觀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莖的生長過程,並能用相關的知識解釋。

  2、讓學生知道年輪形成的簡單過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

  知識回顧: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長區___________。

  自主學習

  (小組完成實驗,按1——3步驟進行)

  1、取一段柳樹的枝條,肉眼觀察看它有幾部分組成。

  2、用解剖針扎一紮橫切面上的質部和髓,試試哪部分最堅哽哪部分較疏鬆?

  3、用手剝一剝樹皮,試一試能不能剝掉,剝去樹皮後用手摸一摸內側有什麼感覺?

  探究釋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莖的結構以及形成層的特點。

  5、什麼叫年輪?年輪是怎樣形成的?我們怎樣推測樹木的年齡?

  6、植株的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有哪些?缺乏時會怎麼樣?

七年級生物教案4

  學習目標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2、視覺形成的過程。

  3、近視形成的原因,並提出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重點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2、視覺形成的過程。

  3、近視形成的原因,並提出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難點視覺形成的過程及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圖片見書P79)

  外層______:眼球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中層:虹膜:中層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脈絡膜: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並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睫狀體:連線_______和_______的中間部分.

  內層: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內容物晶狀體:像凸透鏡,曲度可以調節,使眼睛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

  玻璃體:透明膠狀物質

  2.視覺的形成:

  (1)成像: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在視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視覺:外界光線在視膜上成像,感光細胞產生興奮,產生神經衝動傳輸給大腦皮層的神經,形成視覺

  二、自主學習、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視眼的原因

  由於眼球__________過長,或晶狀體______過大,使物像落在視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視覺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視眼的矯正方法

  1、近視眼由於物像落在視膜前方,故應配戴________.糾正。

  2、看P82圖4—51,瞭解預防近視應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盤點收穫

  師生共同本節課的收穫;師強調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課堂達標

  1、眼球的瞳孔、晶狀體和視膜分別相當於照相機的什麼結構()

  A.鏡頭光圈和膠捲B.膠捲鏡頭和光圈C.光圈鏡頭和膠捲D.鏡頭膠捲和光圈

  2、為了預防近視眼,應該是( )

  A.走路看書B.在強光下看書C.不躺臥看書D.在光線暗的地方看書

  3、依據“眼球的基本結構圖”回答以下問題:

  (1)有的同學沉迷於上,不但影響了學業的發展,而且因長時間近距離注視電腦顯示屏,容易導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復原狀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當於照相機內的膠捲。

  (3)某人的眼球結構完好無損,但他也是盲人,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損,導致 上產生的圖象資訊無法傳導到 所致。

  五、作業佈置

  1、P85--------1、42、預習《耳朵與聽覺》

七年級生物教案5

  一、教材簡介:

  本微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內容,此微課選取的是在學生學習“血液”之後進行的環節。微課著重呈現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人體三種血管的比較”,學生如何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二、 設計理念:

  我在設計這一堂課時,主要從七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新事物容易產生興趣的特點出發,透過圖片、動畫影等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分辨三種血管,瞭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係”重點問題,透過學生親手標出三種血管的關係圖,讓學生體驗它們之間關係,完善構建的知識框架,最後透過觀看血管影片,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認識水平。

  設計特色是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實際問題。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特點,啟發引導學生在多思考、多觀察、多參與的過程中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體驗過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同時表現慾望也很強烈,但是學生的各種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導學的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收穫多種能力。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 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能夠分辨血管的種類、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三種血管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分辨三種血管,瞭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係。

  教學難點:分辨毛細血管、靜脈和動脈血管。

  六、教學用具

  投影儀 幻燈片 有關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資料。

七年級生物教案6

  設計理念:

  葉子是學生常見,也是繪畫作品裡經常出現的繪畫題材,在學生平時的作品裡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現,包括日常的觀察中都忽略了細小的葉脈的存在。究其原因,我們平時就缺少細節的觀察,因此,本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突出美術學科的審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觀察、欣賞、探究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基本美術素養的形成。

  1、緊扣審美這一主線,匯入新課直接讓學生誇誇葉子的美,從學生已有的審美經驗出發,在感受葉子形狀美、色彩美的基礎上,運用放大的方法感受葉脈的存在與形狀美,同時學會觀察細節。

  2、在重點觀察網狀葉脈的基礎上,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主動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發現另一類形狀的葉脈,在嘗試畫的過程中歸納線條粗細表現的方法,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習用線新增、組合,表達想象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構建新知。

  3、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傾聽中想象,感受葉脈的內在精神——大愛無痕。透過送“幸運葉”這一教學環節,引發學生愛的情感,本課以歌曲《愛的人間》結束,昇華學生的情感,切實體現美術學科本位,關注每一次引導對學生心靈的淨化,關注眼睛和心靈的藝術共鳴。體現美術學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讓理性與情感更多的結合在一起。

  4、美術是一種視覺語言性溝通或視覺語言性活動,其中“對話”與感受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收集大量圖片,引導學生與自然“對話“,感受自然的美與神奇,與大師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與老師同學“對話”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對話中提高美術鑑賞力,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無窮的想象力,創造力。

  5、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作業,在擺放樹葉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在互動評價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學會欣賞他人,發現不足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個人素養。

  教學目標:

  1、觀察葉子的外形以及葉脈的造型,能夠說出葉脈的生長規律。

  2、選擇一片葉子最喜歡的或想象中的葉子,將它畫下來,著重表現美麗的葉脈。

  3、感受葉脈的美麗與神奇,學會關愛他人,形成合作意識。

  課前準備:

  準備課件,學生每人收集1~2片樹葉、彩紙,剪刀、記號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老師收拿一片葉子問學生這是什麼呀?

  2、學生回答是樹葉,讓學生觀察,在這張葉片上,你還看到了什麼?一些線。你知道人們把他們叫做什麼?(葉脈、葉莖)

  師小結:葉子上的這些纖細的葉脈就同我們人的血管一樣,遍佈全身用來輸送水份、養份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葉子上的小血管>>師板書課題。

  二、感知、表現葉脈的生長規律。

  (一)認識網狀的葉脈

  1、大螢幕展示:葉脈的標本,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葉脈——線的特點。師隨機板書:多、密、長、短、粗、細、分叉、交叉

  課件介紹主脈、支脈、次支脈。

  請仔細看看自己收集來的葉子上的葉脈,他們的形狀完全一樣嗎?它的葉脈和螢幕上那張葉脈形狀完全一樣嗎?得出:相同形狀的葉子,它們的葉脈肯定是不完全一樣的。

  2、嘗試用線條表現葉脈的生長規律

  ①、你們能用線條畫出葉脈的美嗎?學生邊畫師邊提示葉脈的特徵,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能畫出它們的粗細變化呢?

  請2~3名學生到黑板上畫,其餘學生在下面畫。

  3、師生點評小結,強調畫一定要畫出事物的特徵。

  ①粗的葉脈和細的葉脈又是怎樣表現的呢?學生歸納小結:a雙線勾畫b描邊加粗。

  ②次支脈的生長的方向——從主脈向葉尖、葉邊的方向生長,並越來越細,師幫助修改,強調畫到葉邊,葉尖。

  ③師幫助添畫次支脈,老師經常說有的同學畫面太空,缺少細節,什麼是細節,把這些纖細的支脈畫出來,這片葉子就有了細節了,強調細節產生美,使畫面更生動,富有節奏感。

  ④學生修改作品、新增細節。圖(2)圖(3)

  (二)認識平行狀的葉脈,欣賞各種形狀的葉子和葉脈,感受葉脈的神奇魅力

  三、創設情境,引導想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與大師和小朋友的作品 “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激發想象力,創造力

  (一)剛才我們運用了寫實的手法畫了真實的葉脈,然而我們在日常的繪畫中更多地運用了想象、新增的方法使畫面更精彩。請欣賞大師與小朋友的作品,課件出示:

  1、(埃舍爾的《魚》)和學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畫是大師的作品,為什麼?在小朋友的畫上你又看到了什麼呢?師引導欣賞:看似複雜的圖形其實都是由簡單的圖形和一些變化的線條新增、組合而成的,其實只要我們稍微動一下腦筋,也能做得更好。

  2、畢加索的作品,你看出來畫面上畫什麼嗎,他畫的人很怪,一會兒看像正面,一會兒像側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種各樣的線條,畫面很飽滿,想象奇特。學生作品嚴謹、寫實。

  (二)欣賞其他小朋友的畫

  (三)欣賞了這些畫,如果讓你再畫小血管,你有什麼新的想法?學生交流。

  五、實踐創作,學會關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業要求:

  1、用寫實或想象(用多種線條組合、新增)的方法畫出最美的那片葉子。

  2、把畫好的葉子,沿著葉子邊緣用剪刀把它剪下來貼到黑板的樹上,讓 “幸運樹”更加茂盛。

  六、在評價中昇華、提升。

七年級生物教案7

  本節是對各類生物特徵的複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學情分析

  各類生物的特徵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列舉植物和動物的主要類群。說出生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依據

  技能目標

  透過小組合作、實踐調查、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拓展創新和歸納總結,體驗科學分類的基本方法,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家的認真態度、配合協作、善於質疑、勇於實踐和大膽創新等精神品質,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學生在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活動過程中,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素質和科學品質,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教學重點

  透過分類活動來學習生物的分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匯入

  學生欣賞動植物圖片。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對它們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那麼,我們是怎麼把它們分類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一、嘗試對生物分類

  觀察思考--比較它們的主要特徵

  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分類的依據是什麼呢?讓學生帶著疑問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按照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對圖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如生物體能否運動,生物的營養方式,生物體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環境等幾個角度。學生分類的依據各不相同,同時也會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如根據營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植物和動物。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觀察思考,最後歸納總結:分類時,仔細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異程度。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後試著回答。

  (1)你將圖中的生物分成了幾類?主要依據是什麼?

  (2)你認為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3)請你把圖中的動物或植物按照由簡單到複雜的順序排列起來。

  師生總結: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主要是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生物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將生物物種歸類。分類時,首先要根據某一特徵,把它們分為幾大類;然後將其中一類根據某一特徵分為若干類……以此類推,直到將所有生物全部分開。

  觀察與分析,結合動植物的分類依據--多媒體展示植物圖片、動物圖片。

  學生自主探究、相互討論,各自發表分類見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徵包括那些?具體說,植物和動物分別從哪些角度考慮。

  學生試著歸納:植物根據其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有無和結構特點分類,分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根據體內脊柱的有無,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再根據生活環境、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生理功能等對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分別分類。

  二、生物分類的依據

  教師:前面我們已經對生物進行了一些大概的分類,現在就讓我們共同總結生物的分類依據吧。

  結合課本和課件,師生總結生物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異程度,逐級分類。細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類,也需要根據它們的特徵來進行。如根據不同真菌形態結構的特徵,可以將真菌分為酵母菌和黴菌等類群。

  教學反思

  透過對教材不斷探索,以及對學生知識銜接與能力的考慮,我大膽地將教材的設計打亂

  部署並添加了一些動植物的分類,讓學生將本課的分類與分類的依據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歸納,層層推進的效果,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瞭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2.從生物圈水迴圈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並分析原因。然後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於吸水的特點,然後透過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透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髮言,指導學生透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迴圈的角度來理解根適於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後,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充套件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後,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於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迴圈。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迴圈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水分運輸的途徑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透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瞭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後瞭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透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課最後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後,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製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後,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絡俗語、日常生活經驗,並透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瞭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透過看本節課的後三個自然段,透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最佳方案。透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製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說出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穫。最後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課內容。

七年級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瞭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並瞭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2.透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在引導學生對松樹的球花、球果與桃樹的花、果實的比較和對松樹與鐵線蕨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徵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透過裸子植物與蕨類植物的比較,使學生逐步樹立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通過鬆樹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透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瞭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並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於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這兩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高等,更適於在陸地生活,由此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應確定為本節的重點。

  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孢子顯著,且脫離母體發育,稱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能產生種子,稱為種子植物。孢子和種子都脫離母體發育,但孢子只是單細胞的生殖細胞,而種子則屬於生殖器官,其結構遠比孢子要複雜得多,加之種子有種皮保護,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強得多,這樣就決定了種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適於陸地生活。因此,種子植物與孢子植物的概念也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2.難點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觀察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增加了困難,所以松樹的球花及球果的結構應作為本節難點。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複雜,其受精過程與蕨類植物不同,與綠色開花植物也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後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這樣就決定了松的生殖過程也應作為本節的難點。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到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瞭解兩者主要的不同,觀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觀察球花、球果要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花、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較為複雜的松葉結構,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引言的教學

  出示松樹、桃樹、槭樹等種子植物標本,請學生指出它們的名稱,並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種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當學生答出種子時,可讓學生明確這些透過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而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不產生種子(這點也可以作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但是產生孢子,孢子顯著。而且脫離母體發育,所以這三類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學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概念後,還要讓學生知道種子的結構比孢子要複雜得多,而且其外有種皮保護,所以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於在陸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質區別

  先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買來的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何種器官?買來的杏仁是何種器官?當學生答出:都是種子時。可讓學生觀察,松樹的帶種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提出觀察思考題: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麼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選擇鱗片裂開的,這樣的雌球果俗稱松塔;觀察杏的種子,可先把杏縱剖開,再把內果皮砸開)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明確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不裸露。松樹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其相同點是:都有種子。不同點是:松樹的種子外邊沒有果皮包被,種子裸露;杏的種子外邊有果皮包被,種子不裸露。因此他們雖然同屬於種子植物但屬於不同的類群,前者種子裸露屬於裸子植物,後者種子有果皮包被屬於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課題。

  (三)關於裸子植物的教學

  1.松樹:

  (1)生活習性:

  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中,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然後展示松樹的生境圖(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樹),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還能生活在乾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縫隙中。

  (2)形態結構:

  事先給學生準備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條,讓學生從葉的形態上找出適應乾旱陸地生活的特徵,並思考為什麼?當學生觀察到針形的葉,並答出,針形的葉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過多地散失出去時,可告訴學生針葉常常成束生長,讓他們繼續觀察以上兩種松都是幾針一束的,學生觀察後能答出,其中一種是兩針一束,另一種是三針一束。此時,告訴學生兩針一束的是油松,三針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學生了解松葉幾針一束,是區分各種松樹的一個重要依據。

  下面請學生結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樹的掛圖,找出根和莖在形態上的適應特點,並思考為什麼?若答不出來,可啟發學生,松樹是高大的喬木(講清喬木與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會怎樣,為何土壤乾旱貧瘠時,還能鬱鬱蔥蔥。學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發達,可以吸收土壤深處的水分和無機鹽,它的莖很粗壯,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較快地向上運輸。並起到很好的支援作用,抵抗惡劣的陸地環境。

  接下去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松葉橫切面的切片,提出觀察思考題:①松葉有哪些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②這些特點對它的蒸騰作用會產生什麼影響?觀察時可要求學生對照課本上松葉橫切面圖,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並注意與蠶豆葉對比進行觀察。強調觀察的重點:表皮細胞的大小、細胞壁厚薄、排列狀況、有無角質層、氣孔特點。學生經觀察、思考、討論後能答出:松葉與生活習性相適的結構特點有:它的表皮細胞很小、細胞壁厚、排列緊密,有角質層,氣孔深陷在表皮下面,這樣的結構特點,使針形的松葉能進一步減少蒸騰作用。

  最後,由教師簡要小結一下,松樹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生殖:

  事先準備好帶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鱗開裂,內有種子)的松樹枝條,充分利用標本和松生殖過程的剪貼圖(或掛圖),加強直觀性,以利於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瞭解。

  首先讓學生對照掛圖觀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然後用放大鏡觀察雌、雄球花的內部結構,提出觀察思考題:①雌、雄球花分別著生在松枝的什麼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還是異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內部各有什麼主要結構?學生在觀察思考後回答:雄球花著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著生在頂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裡能產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內,生有胚珠,其內有卵細胞。學生回答後,可讓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花粉,並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胚珠外有無子房壁包被,提出問題:①花粉帶有的氣囊在傳粉時有何意義?②在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問題解決,除認真觀察雌球花外,還可認真觀察成熟的球果,聯絡球果內裸露的種子考慮)學生經觀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氣囊利於風媒傳粉,透過風把花粉傳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裸露的,無子房壁包被,這樣胚珠形成的種子也裸露,無果皮包被。

  學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後,可利用剪貼圖或掛圖,瞭解生殖的過程。提出問題:①松樹從傳粉、受精到種子成熟需要多長時間?②球果是由什麼結構發育來的?其內的種子有何特點?為什麼?③松的生殖過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什麼?這部分內容,可充分利用剪貼圖和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歸納出生殖的過程,並回答有關問題。邊啟發、邊貼剪貼圖、邊由學生答出:春天時,雄球花內產生的花粉藉助風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並在胚珠內萌發形成花粉管,其內的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種子的胚。此時,胚珠也就發育形成種子,雌球花也就發育形成球果了。從頭年春天開始傳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內的種子帶有翅,可隨風飄散,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長成一棵新的松樹。從松的整個生殖過程來看,受精過程已脫離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類植物更適於在陸地生活。

  最後,教師小結一下松的生殖過程,強調松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乾旱的地方,比蕨類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陸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讓學生觀察側柏、圓柏、銀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實物,瞭解這些裸子植物廣泛分佈在我國陸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讓學生與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都能產生種子,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因此,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並與蕨類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所以,適於生活在乾旱的地方。

  教師進一步小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4.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給學生放我國各種各樣的裸子植物及其經濟意義的錄影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我國裸子植物資源豐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鄉,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根據錄影內容及日常的生活經驗、討論歸納出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複習鞏固題:松為何比鐵線蕨更適於在陸地生活?裸子植物與綠色開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麼?

  【板書設計】

  第四節種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樹

  1.生活環境:乾旱、貧瘠的陸地。

  2.形態結構:

  3.生殖:受精過程脫離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側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徵

  1.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種子裸露無果實包被。

  2.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

七年級生物教案10

  預習提示

  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 和 所形成的統一整體。

  2.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 部分和 部分。

  3.什麼是食物鏈?食物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4)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透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5)闡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標

  (1)透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透過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

  (3)透過“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確立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3)增強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2)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透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3)闡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4)透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透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透過“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生產者概念的內涵;

  (2)正確書寫並分析食物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生態系統的概念

  教師透過多媒體展示森林公園圖片;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分析該公園中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該公園內所有的松樹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嗎?觀看,並分析討論作答。

  森林公園裡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草叢裡、樹林間棲息著動物,還有細菌、真菌等生物,陽光、空氣、水等非生物部分“養育”那裡的所有生物,它們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所以,蒙山森林公園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可見,要判斷某系統是否是一個生態系統,就要分析其組成成分,只要具備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其中必須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產者、分解者,但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消費者的生態系統是很少的),就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如一個池塘、一片樹林等

  二、 生態系統的組成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資料分析”,找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並討論它們之間的關係;組織學生分組扮演動物、植物、細菌和非生物,並幫助學生尋找其中的關係;討論:

  1.樹、昆蟲的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2.在生態系統中,植物、動物和細菌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分配角色並且討論發言,闡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分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

  三、 食物鏈和食物網

  引導學生嘗試完成課本“觀察與思考”,然後用展示正確的連線圖;

  講解:食物鏈只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成分組成,它們之間只是吃與被吃的關係;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食物鏈通常寫成“甲→乙→丙……”(一般不超過6個營養級)的形式。

  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綠色植物),數食物鏈條數時,要從綠色植物數起,然後按箭頭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營養級別,不能中途停止。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多樣、數量龐大,致使多條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關聯著,這樣就構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假如某種生物數量大量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嘗試連線圖中的食物鏈,數一數共有多少條?並寫出所有的食物鏈。然後與展示的正確食物網比較,你連線的完全正確嗎?

  透過聽講、討論學會:

  1.數食物鏈條數;

  2.正確書寫食物鏈;

  3.嘗試分析食物鏈中某種生物的增減會引發其他生物怎樣的變化。

  四、 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提問: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數量能不能無限制地增加?為什麼?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怎樣的特點?什麼樣的生態系統不容易被破壞?

  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比較出哪種生物體內有毒物質多,分析為什麼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討論交流後認識到:

  兔子的數量不會無限制地增長。因為,當兔子的數量急劇增加時,食物就會減少,兔的天敵也會增加。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種類多、數量多、自然條件好的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才強,才不容易被破壞;

  要使我們的環境變好,就要愛護生物,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認真觀察插圖,分析討論後得出結論:

  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就越多,因為環境中有些汙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具有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的特點,會在生物體內積累而不易排出;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最終危害到人類的安全。

  五、形成保護生態系統的意識:播放有關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系統例項的圖片,介紹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事件。

  提問:你身邊有沒有類似的例項?若有的話,請舉例。你對此持何種態度?有何建議?

  課堂小結

  小結:人類活動會透過食物鏈影響生態系統;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不應該隨意把有毒物質排放到生態系統中!

  課堂測試

  1、下列食物鏈正確的是 ( )

  A.草→蚱蜢→食蟲鳥→蛇→鷹 B.蚱蜢→草→食草子的鳥→鷹→狐

  C.狐→鷹→食蟲鳥→蚱蜢→草 D.草←蚱蜢←食蟲鳥←鷹←蛇

  2、 下列生物中屬於競爭關係的是 ( )

  A.水稻和稗草 B.貓和老鼠 C.人和豬 D.螞蟻和蚱蜢

  3、下列不屬於生態系統的是 ( )

  A.一片農田 B.一塊草地 C.生物圈 D.一條河中的所有的魚

  鞏固測試

  1、下列生物中屬於生產者的是 ( )

  A.草 B.食蟲鳥 C.細菌 D.豬

  2、20xx年9月11日,美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撞擊事件”,自此次恐怖活動之後,美國國會議員又遭遇了“炭疽熱”的侵擾。請分析“炭疽熱”的病原體屬於生態系統的()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3、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沿著食物鏈的單向傳遞叫做 ( )

  A.能量輸入 B.能量輸出 C.能量流動 D.能量交換

  反饋測試答案:1.A 2.A 3.D

  鞏固練習答案:1.A 2 3

七年級生物教案11

  第三節我們身邊的生物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係。

  3、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係。

  2、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1)預習本節內容。(2)查詢報刊、網路、錄影等,蒐集一些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新資訊。

  教師準備:查詢報刊、網路、錄影等,蒐集一些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以及生物學方面的新資訊。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出示袁隆平在20xx年頒獎儀式上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討論分享:

  1、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物:

  (1)教師PPT介紹三則生物技術對於人類的影響:①青黴素的發現、②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③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引導學生小組彙報時的條理性。

  (2)學生討論整理後分享

  (3)PPT出示,小結生物學的發展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來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透過討論,學生可以真實地體驗到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離不開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畫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袁隆平雜交水稻》,然後讓學生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袁隆平的新型雜交水稻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什麼好處?

  (2)我們應學習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的什麼精神?

  (3)袁隆平怎樣研究出雜交水稻的?

  教師提示:

  1、閱讀短文時,同學們要領悟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險究的基本步驟,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設計、方法等)、驗證---得出結論。

  2、閱讀短文時,濃縮文字敘述,抓住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學的概念。學生閱讀,做標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巡迴,與學生一起交流。

  3、師生共同歸納,引出生物學概念。並由葉蟲的自我保護、魚會睡覺嗎?蚊子都會吸血嗎?雷達是怎樣設計的?“研究水稻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及前後幾代水稻的生命活動規律”引出概念。(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概念中關鍵的知識點:(1)生物學是科學,(2)研究的物件是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在此基礎上,就學生所熟悉的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列舉出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這一概念)

  三、當今世介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離不開生物學。

  出示一些“人口劇增,能源危機,環境汙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畫面及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來進一步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透過(二)(三)部分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與生物學密切聯絡的結論。

  師生討論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然後學生小組討論:

  同學間充分討論,感受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每組請一名代表發言,對有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溫室大棚對於植物的適應環境和優良品種遺傳帶來的問題),然後師共同歸納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領先科學。

  【教學反思】

  這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既然是影響就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教師透過引導使學生感受生物學與人類的關係,但是學生在認識上總是存在這片面性。

  這節知識是要透過辯論來讓學生感受的,但是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因此辯論就顯得有些不足。

  補救措施:在教學最後兩章時,同樣涉及到生物學與人類的關係,這時在進行充分的辯論較好。

  一者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同時從時間上來說比較充足,會使學生從客觀上有一定的認識。

七年級生物教案12

  第一單元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徵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徵,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透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於生物特徵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生物,區別生物和非生物並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透過觀察、比較和討論,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散發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表達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學習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教學重點】

  1.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2.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課時安排】

  本節課安排:1課時【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或一些動、植物掛圖及學生自帶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實物(例如:樹葉、蝗蟲、蚯蚓、杯子、小石頭、盆栽花卉等)。教法學法打算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要注意觀察方法的指導,還要注意與生產生活實踐相聯絡,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學習內容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意圖、點評

  聯絡實際在三十億年前我們的地球一片

  引導學生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們討論交流

  思考,喚起匯入新課的星球如此美麗,你知道是什

  學生對生

  麼將我們的環境裝點的如此美

  命的熱愛。

  麗嗎?

  一.什麼是生物

  在你的周圍有很多生物,你能

  教師組織和引導

  新授知識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觀察,分組討論、意圖、點評引導學生新授知識

  1、觀察老師提供的圖片和實

  物,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2、結合自己的知識和

  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區分生物

  和非生物。

  小結: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老師答疑: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單位,一個細胞不能算作一個生物體。當然只有一個細胞組成的生物體除外。

  2、像一片樹葉、一個蘋果是組成果樹這一生物體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個生物體。

  交流總結

  學生可能提出問題:

  1、細胞是生物

  嗎?

  2、一片樹葉、

  一個蘋果能算作一個生物體嗎?

  初步認識到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以及觀察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習內容

  教師組織和引導

  二.生物的主要特徵

  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存活

  問題1:①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裡來?(關於光合作用可學生活動

  觀察書上的圖片1—3,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並總結:意圖、點評

  透過觀察新授知識

  新授知識考慮掌握到: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透過有機物不斷積累體現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長)②動物如何獲得營養?問題2:動物能呼吸,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例如:在晚上臥室內不能擺放過多的綠色植物)

  問題3:①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②植物是透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問題4:①圖4---5說明了什麼問題?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說明了什麼問題?讓學生繼續觀察教材插圖並思考問題。

  問題5:①圖8說明了什麼問題?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問題6:生物還有其他的特徵嗎?

  特徵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特徵2:生物能進行呼吸;

  觀察書上的圖片4—5,討論總結:

  特徵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特徵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觀察書上的圖片6--7,分析歸納:特徵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特徵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彩圖和聯絡實際,讓學生歸納生物的六大特徵。

  前五大特徵巧記憶:一需四能。

  補充第六大特徵。

  學習內容

  小結

  教師組織和引導

  問題7: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嗎?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問題: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徵?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徵嗎?這些特徵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③假如有人問你“什麼是生物?”你會怎樣回答呢?

  學生活動

  表達交流、記憶:生物的6大特徵。並使學生們認識到生物具有營養、呼吸、排洩、對刺激作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徵,具備這些特徵的物體才是生物。

  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並說明理由。

  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係,大家討論後得出答案

  意圖、點評

  把重點知識系統化,加深學生印象。

  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徵去分析。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對平時認真觀察生物的同學給予表揚,並說明觀察環境對學習生物學的意義。

  【板書設計】:

  一、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二、生物的共同特徵: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材分析】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旨在透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瞭解生物有別於非生物的共同特徵。在學習方法上,從宏觀到微觀,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透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並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於後續探究活動的進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瞭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與訓練。【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並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能力方面: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透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

  2.如何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課時安排】

  本節課安排:1課時【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錄影、調查範例等,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範圍。瞭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並查詢相關資料。

  學生:確定調查路線,筆(有條件可帶放大鏡,照相機)並設計調查表。【教學過程】學習內容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意圖、點

  評

  1.透過引導學生舉例,分析出1.學生根據經驗舉例,

  什麼是調查,再以調查我們身分析什麼是調查。以小

  邊的生物為例項,以小組為單組為單位拿出調查我們明確什麼

  是調查及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後和書

  身邊的生物的方案,最

  調查的一上對比,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

  一、調查的後透過對比總結、歸納般方法法及注意事項一般方法

  2.以人口普查為切入點,引同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注(透過實

  及注意事學們根據經驗說出我國在進行意事項例)項(如何進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比較詳2.根據學生經驗,分析行調查)細的工作,從而幫助學生歸納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

  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時,都做了哪些工作(或項。

七年級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瞭解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洩的概念,掌握腎臟的結構與尿液的形成過程。

  2.透過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實物),透過觀察泌尿系統模式圖、腎臟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排洩的概念,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體細胞內的有機物在分解時回產生許多的廢物,它 們在人體內積聚多了,對人體有害,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是怎樣將這些廢物排出體外呢?教師: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有多種,但以尿液為主要形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大家想一下,在不出汗的情況下,喝水多時,尿量有什麼變化?喝水少時,尿量又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為什麼人體每天必須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對人體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醫生可以透過化驗尿液的各種成分的變化,來診斷疾病呢?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瞭解泌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這就是本章要學習的課題人體內廢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

  二、新課講解

  1、排洩的概念

  人體將體內的尿素、多餘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洩。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排便這一說法,那麼排洩與排便有什麼不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對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別是什麼?分別在身體的什麼部位產生的?排出的途徑各是什麼?排洩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2.觀察泌尿系統的掛圖,認識泌尿系統的組成,瞭解各個器官的主要功能。

  同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泌尿系統的組成,說一說泌尿系統的器官的主要功能,並能知道腎臟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

  3.透過觀察活動,認識腎臟的內部結構:

  活動(1),若學校條件允許,最好能有教師的【演示實驗】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透過觀察與小組討論,腎的皮質與髓質、腎盂。(若教師進行演示實驗,由於標本小,要配合掛圖或投影片講解,腎臟實物要放在解剖盤中讓學生傳看。)

  活動( 2)可以透過看掛圖、看投影片等認識腎小體。透過觀察並進行小組討論,使學生自己歸納腎單位的結構。(由學生小結腎臟的結構。)

  4、尿液的形成

  (1 )學生:觀察活動,閱讀課文。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毛細血管的分佈位置,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思考一下毛細血管的作用。(學生:總結得出,兩處有毛細血管分佈。一處是腎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的血管球;另一處是腎小管周圍纏 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

  教師:同學們想一想,由腎動脈流入腎臟的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2)我們來分析一下課本23頁的資料資料。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分析資料的方法。

  學生甲:通 過對尿液和血漿的成分比較,我發現尿液中沒有蛋白質和葡萄糖,而無機鹽、尿素的含量明顯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認為排尿主要是排出無機鹽和尿素, 還有多餘的水。

  教師:如果尿液中沒有水,請你判斷一下無機鹽和尿素能否排出體外?

  學生甲:不能,無機鹽和尿素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體外。

  學生乙:比較血漿和原尿(腎小囊中液體)成分的變化,發現腎小囊中液體的葡萄糖、無機鹽、尿素和血漿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質只有極少 量。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可以透過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質,而大分子的蛋白質一般很少透過。

  學生丙:腎小囊中出現葡萄糖而在尿液中並沒有,這說明原尿流經腎小管時,葡萄糖被腎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們已經知道腎臟是形成尿的場所,又知道腎臟是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的,又知道血液與尿液 的成分差異,那麼,尿是怎樣形成的呢?

  參照尿的形成示意圖,看書21頁與26頁並思考以下問題。

  ① 尿的形成過程包括兩個連續的階段濾過和重吸收 。

  ② 腎單位的哪些結構特點與完成濾過和重吸收作 用相適應?

  ③ 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左上方血液進入球小動脈,左下方血液流出腎單位,血液在腎單位中發生了什麼變化?

  ④ 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出球小動脈的血在匯入腎靜脈的過程中又發生什麼變化?

  ⑤為什麼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圖中腎小管中的尿流向何處?

  學生小結:尿的形成過程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階段。

  三、課堂小結

  請學生總結本課的知識:排洩的概念、泌尿系統的組成和腎臟的結構。以及尿液是怎樣形成的。

  四、【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排洩

  一、概念與途徑

  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膚部分水、少量無機鹽、尿素;

  泌尿系統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尿素等。

  二、泌尿系統的組成。

  三、腎臟的結構:

  1.腎臟縱剖:皮 質、髓質、腎盂。

  2.腎單位的結構

  四、尿的形成:

  血液 腎小球濾過形成 原尿 腎小管重吸收形成 尿液

七年級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透過觀察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環剝枝條形成樹瘤的現象,知道植物體以木質部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以韌皮部的篩管運輸有機物。

  2、透過對莖的輸導作用的分析,瞭解保護樹皮的意義及莖具有貯藏有機物的作用。

  能力目標

  1、透過設計莖的輸導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及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實驗或觀察基礎上,透過討論或分析得出適當的結論並加以表述,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透過植物體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結構與物質運輸功能相適應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植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2、透過討論“莖的輸導作用”,引導學生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美化、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重點是透過對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分析,得出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路;而有機物是透過篩管輸導的科學結論。

  (1)透過上節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了莖的木質部中的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莖的韌皮部中的篩管是輸導有機物的通道。

  (2)透過探究實驗,學生會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親眼所見",經過整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即莖裡的導管能夠把從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向上運輸到植物體全身,莖裡的篩管能夠把葉製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植物各部。

  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分析和綜合能力的表現;也可以看作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

  2、講述環割枝條上方形成的"瘤狀物"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瘤狀物的形成,實際上是比較複雜的過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用講得過細,要求學生明白是由於有機物的運輸受到阻礙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議

  1、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完成,上課時將實驗裝置或處理材料帶到實驗室,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介紹。由於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並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師要自備紅墨水在莖中運輸的實驗結果及樹瘤標本,以便上課時分發給學生觀察,最好能做到每組或每桌一份。

  2、觀察紅墨水在莖和葉中的運輸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後,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兩點;一是莖的木質部被染紅,不宜說成導管被染紅;二是水分運輸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運輸至葉。紅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質,突出水的運輸方向、途徑和部位,無機鹽一點即通。

  3、樹瘤形成的原因很複雜,其結構基礎是木栓形成層的形成及其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物質基礎是由於有機養料運輸途徑的割斷使有機養料積累。教學時只要讓學生明確切口上部膨脹起來與有機養料的積累有關,並領悟到韌皮部(樹皮部分)運輸有機養料即可。

  從樹皮對運輸有機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明白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透過對實驗的設計及結果的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難點:有關輸導有機物的實驗。

  手段:以實驗觀察與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本節課首先以對莖運輸營養物質的探索性實驗開始,但學生設計的實驗有些並不能很好的解決本節課的問題,所以在課前教師一定要準備好有關的實驗,以供課上學生觀察。重點要求學生透過設計實驗,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學過程:(1課時)

  (課前要求學生看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完成設計有關莖運輸營養物質的實驗)

  一、匯入:

  提問:1、莖的功能是什麼?

  2、木本植物的莖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莖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那麼在木本植物的結構中,哪些與運輸營養物質有關呢?

  二、講授新課:

  (一)探索性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學生展示設計實驗的思路及結果。

  組織學生對每組的實驗設計進行分析。

  總結並糾正學生設計實驗中出現的錯誤。

  展示課前準備好的有關莖的水分和無機鹽運輸的實驗結果,並組織學生觀察莖中哪一部分被紅墨水染紅了。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實驗結果。

  總結:莖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透過木質部裡的導管向上運輸的。

  (二)莖對有機物的運輸:

  提出問題:參照"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實驗設計及分析,推測一下莖對有機物運輸的相關結構是什麼?如何用實驗來驗證?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並彙報討論結果。

  出示有瘤狀物的枝條,利用投影或錄影介紹實驗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察,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總結:有機物透過韌皮部的篩管向下運輸到其他各個器官,當環割後,有機物就堆積在切口的上方,使此處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形成了瘤狀物。

  (三)莖的其他功能:

  提出問題:"莖除了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之外,還具有哪些功能?請舉例說明"

  組織學生髮言

  總結:莖除了可以運輸營養物質,還有以下幾個功能:

  1、貯 藏營養物質,如甘蔗。

  2、支援,如支援葉,有利於葉進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莖對營養物質的運輸和貯藏

  一、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由莖的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二、莖的有機物的運輸:

  由莖的韌皮部運輸有機物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實驗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條

  實驗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礦泉水瓶三個、小蠟燭、刻刀、小紙片

  實驗步驟:

  1、取粗細大小相當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條三根(枝條上所帶葉片數相等),將三根枝條底部分別斜切,觀察其韌皮部。木質部和髓。

  2、將一根枝條的韌皮部蠟封。方法是按木質部和髓的分佈位置,將小紙片刻成

  形,蓋在一枝條斷面處,使其韌皮部露出,將小蠟燭點燃,使其蠟液滴在韌皮部斷面上,待蠟凝固後,取走紙片。

  3、將一根枝條的木質部蠟封。用同樣方法將小紙片刻成相應的形狀蓋在枝條斷面的韌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質部,將蠟液滴在木質部斷面上,取走紙片。

  4、第三根枝條不做任何處理。

  5、將三根枝條分別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個瓶中,置於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幾小時後觀察現象並完成觀察記錄。

  實驗結果:

  甲瓶中的枝條實驗後葉片仍然硬挺,這能說明蠟封韌皮部不影響枝條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條實驗後葉片萎蔫,說明蠟封木質部阻礙枝條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條實驗後葉片仍然硬挺。

  實驗結論: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思考題:

  此實驗為什麼要在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進行?

  溫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條上的葉片的蒸騰作用旺盛,枝條的吸水能力加強,進而得到的實驗結果就越能說明問題

七年級生物教案15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生物,能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徵。

  (二)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情感價值觀目標:

  用於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學習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徵

  2.學習難點:

  植物的營養、呼吸、排除廢物。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生物影片資料。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匯入新課

  影片播放智慧機器人做操、跳舞、與人交流,學生觀看、思考。教師提問:智慧機器人是不是生物?學生回答:不是。教師提問: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二)講授新課

  1.體驗並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觀察

  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我們首先要對生物進行觀察。教師提問:你認為什麼是觀察?學生總結:①應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②觀察應遵循由整體到區域性、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等原則;③觀察越細緻越接近真實;④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資訊,更快的獲知真相。

  讓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師提問:這段描寫中魯迅先生觀察到了多少種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樣才能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呢?閱讀後回答,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①有明確的目的;②觀察使要細緻、全面、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③對長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④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

  過渡:學習瞭如何記性科學的觀察你,下面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2.什麼是生物

  觀察比較多媒體課件中提供圖片(鴨子、鉛筆、汽車、仙人掌),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發現。

【七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