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精選10篇)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1

  荊軻刺秦王,失敗身死。沒有一個人能懂荊軻,也沒有一個人敢為荊軻復仇。就連當初任用荊軻的太子丹,最後也被自己的父親處死獻於秦。

  歷只有一人,記得荊軻,懂得荊軻,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顧性命為荊軻復仇,那就是高漸離。

  高漸離這個名字到了今日,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為熱門手遊《王者榮耀》有這樣一個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漸離是個彈著琴的法師,輸出還不錯,卻不知道歷的高漸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說實話,挺遺憾的。

  高漸離是戰國時期燕國人,是位琴師同時也是位刺客。不過高漸離這個刺客比較特殊,因為在史記中刺殺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漸離這一例,不為權勢也不為權貴驅使,僅僅是為了給好友荊軻復仇而行刺。

  高漸離敢於捨棄性命復仇,就可以得知與荊軻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們今天的話來說,頗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荊軻剛到燕地之時,結交了善於擊築(古代絃樂器,頸細肩園,中空,十三絃)的高漸離。兩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為知己。

  據說荊軻嗜好喝酒,有一天與高漸離連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處,高漸離擊築,而荊軻也站起來高歌和之。兩人相視一笑,快樂無比,一會兒又相對哭泣流淚,旁若無人。

  他們一定是知己,知道對方的喜悅,也知道對方的傷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鳴。

  秦統一六國的腳步加快,燕已經無法抗衡,最終太子丹找到了荊軻,請求他前往刺殺秦王。荊軻既然是太子賓客,受太子恩惠,沒有不答應的。

  當荊軻前往刺秦之時,太子丹並知道此事的賓客都來到易水邊相送。高漸離也來了,他擊築為荊軻送行,荊軻再次高聲以和。也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了,荊軻的歌聲直入人心,悲壯無比。

  在座計程車子都相顧垂淚,後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伴隨著歌聲相送,荊軻乘車離去,再沒有回過頭。

  荊軻刺秦王失敗,荊軻死,而燕國也開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為了保全國家,殺掉太子丹請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沒有停止的意思,“詔王翦軍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時間滅掉燕國,俘虜燕王喜。

  太子丹的賓客和荊軻的朋友,都被秦王驅逐斬殺。高漸離隱姓埋名,成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當時宴會擊築是常事,高漸離聽到宴會的擊築聲,最終沒有忍住指點。

  高漸離一看就是懂音樂的人,於是侍從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漸離前來擊築,一座稱善,賜酒。高漸離知道自己隱瞞不下去了,於是“出其裝匣中築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座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築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個十分善擊築的賓客,不知道怎麼傳到秦王耳中。秦王命高漸離來擊築,有人認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荊軻的好友,害怕他為荊軻復仇,於是雖然讓他為自己擊築,卻也命人戳瞎了高漸離的雙眼。

  高漸離瞎了眼擊築,仍然滿座皆驚。因為他沒有其他動作,漸漸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等到時機成熟之時,他在築中灌滿鉛,在秦王賞樂之時,拿起築直擊秦王頭顱。

  高漸離最後當然失敗了,而他自己也丟了性命。但是這種不為名利權貴,只為好友復仇的“義”,仍然讓人佩服。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2

  掃帚星據封神榜一書記載,姜子牙在玉虛元始天尊門下修道四十年,因生來身命薄,與仙佛無緣,仙道難成,只能轉求人間富貴,於是奉天尊令諭下山輔佐文王,並代封三教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姜子牙下山時,已屆七十二高齡,由於舉目無親,便前往朝歌投靠結義兄弟宋異仁,並由宋異人說合姻緣,取馬家莊馬洪六十八歲的的女兒為妻,詩云:「離卻崑崙到帝邦,子牙今日娶妻房,六十八歲黃花女,七十有二做新郎」。婚後馬氏屢次強迫子牙做生意營生,而子牙無論從事任何行業,每做每虧都還是一事無成。馬氏眼見富貴無望,於是硬逼子牙離婚,子牙懇求不成,只得立下休書,並感嘆說道:「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般由自可,最毒婦人心」。

  後來子牙輔佐周武王成就王業後,就在封神臺上大封三山五嶽及群星列宿眾神,其中馬氏封為掃帚星。今人以掃帚星形容女子命格不好,會使人黴運連連。

  早年姜子牙不善於掙錢養家,經常做虧本生意,他的老婆馬伕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就離他而去了,等到後來姜子牙封神之時,馬伕人心生愧疚,遂自縊而亡,一道靈魂往封神臺飛去,後封神時姜子牙的老婆馬伕人被封為掃帚星。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3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同時拜入崑崙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可是在《封神榜》中他們兩個是死對頭的樣子,那麼作為同門師兄弟的申公豹和姜子牙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二人都是闡教門下的小弟子,申公豹的前世是黑豹精,而姜子牙的前世是一隻飛熊精。申公豹被前世是飛熊精的姜子牙所殺害,他與之同歸於盡了,身上沾染了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收徒弟的時候鴻鈞老祖告訴他說可封神之人身上有著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不知道究竟這二人中究竟哪一個有著飛熊之象,在躊躇不知時元始天尊最終的決定是將二人一起收為徒弟。在封神之事上,元始天尊見姜子牙身上正直之氣就將封神的大任交給了他,但是同為徒弟的申公豹心中有著不忿之氣,就從中阻撓。但是申公豹的這種陰謀最終沒有實現,他被南極仙翁抓住了之後交給元始天尊還是想了辦法脫了身。

  申公豹脫了身之後選擇拜入金鰲島碧遊宮通天教主截教門下,這就是截教,截教和闡教是死對頭。闡教的弟子多半都是吸收天地之靈氣的天地寵兒,天生就有著仙風道骨,如文殊、太乙真人等。而截教就與之不同,他的教義就是教人逆勢修行、在天機中自強不息,收徒弟就看徒弟是否心性是穩定的。他的申公豹進入截教之後沒有為門內弟子做好榜樣,反而總是教唆門內弟子下山助紂為虐,申公豹作惡多端在最後他的肉身用來填了北海之眼。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4

  東床快婿,指為人豁達,才能出眾的女婿。其實不用小編多作解釋,大家應該也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但是這個詞語,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關,因他而生想來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晉名門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之職。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藝術上。王羲之書法出眾,有“書聖之稱”,其所寫《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據傳當初晉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將祝詞寫在木板上,再拿去讓工人雕刻。工人將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書法墨跡一直浸到木板裡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見了底。王羲之筆力雄勁,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東床快婿中的“婿”,那麼“東床”和“快”又指什麼呢?這還要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東晉重臣郗鑑有個女兒,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齡。郗鑑自然要考慮給自己的女兒,擇一位上好佳婿。

  郗鑑與王導同朝為官,感情不錯,又聽人說琅琊王氏的子弟,個個生得丰神俊郎,才華橫溢。與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與王導結親。

  郗鑑將自己的想法給王導說了,王導聽了也十分乾脆。他直接對郗鑑說:“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裡來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個,不管是誰,我都是同意的。”

  別看王導說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當回事兒,但正是這種隨便人選的態度,可見其子弟都是出眾之輩,不丟人。

  郗鑑聽了王導的話,沒多久就讓管家帶上禮物上門,先來打聽打聽訊息。

  而這邊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來覓婿,個個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管家看來看去,覺得王府的確子弟出眾,個個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說一眼驚豔,當即想讓人定下來的那也沒有。於是管家就說,沒有別的人了嗎?

  王府管家一看,人數還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帶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看見靠東牆的床上躺著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

  原來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賞玩了東漢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沉迷不已,早忘了還有相親這麼回事兒了。回府之後,又因為天氣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見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心中十分驚訝,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後,郗鑑詢問結果。管家說:“王家年輕公子二十多人,聽說您覓婿後,都爭相恐後。但唯有東床上有一位公子,對此事無動於衷,袒腹躺著若無其事。”

  郗鑑聽了後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該是這樣的人,走,快帶我去看看。”

  郗鑑來到王府,見王羲之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他十分滿意,當場就下了聘禮,擇王羲之為婿。

  這“東床”指的是王羲之躺的床,而“快”則說郗鑑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5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史載寵冠諸王,大意是說李泰在所有兒子中是唐太宗寵愛的。能讓史官說出這番話,還記錄下來,那麼李泰的受寵應該就是實打實的了。那麼李泰到底有多受寵呢?

  在李世民還沒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淵封為衛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繼位之後,年僅9歲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後開始了他寵冠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長,按照規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為李世民捨不得這個兒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並不是白身,不僅身在王位,並且身上扛了很多頭銜,全都是實權在握的官職。

  有了官職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卻還讓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說雖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權,卻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東都洛陽“並坊地”以賜兒子大宅,而且合併坊地後李泰的大宅還佔了“東西盡一坊”之地,另有“瀦沼三百畝”,李泰於此處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後堪稱“都城之盛”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還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頃,週迴十七里”的芙蓉園,也被唐太宗賜給了李泰。

  據說李世民一天沒有見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會召見李泰。如果因為有事兒不能見面,也會讓專門馴良的一隻叫“將軍”的白鶻送信,一天要往返數次。

  李泰生的有點胖,讓唐太宗有些擔心。但是他的擔心和一般父母的擔心不同,別的父母可能會擔心肥胖影響身材體格。而李世民是擔心自己的兒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為此下令允許李泰乘小轎子上朝。

  李泰長子李欣,也因為父親的受寵,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對待。四歲的時候李欣便被接到宮中教養,被養在長孫皇后身邊。長孫皇后待他猶如親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還曾經多次為了李泰和他重視的大臣對上,其中就包括魏徵和房玄齡等人。據說與魏徵、房玄齡等不合的官員,上報唐太宗,說魏徵和房玄齡經常私下談論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聽了之後,當即大怒,絲毫懷疑也無,直接讓人將為魏徵等宣進宮中。也不聽魏徵等人的說法,搶先就對兩人一陣痛罵。

  李泰受寵,寵俸優渥,就連朝中大臣都看不過去了。曾經多次上諫,請求唐太宗不要過度。但是卻唐太宗卻都置之不理,該如何寵李泰就如何寵。

  而唐太宗賜給李泰的東西之中,經常會有許多連太子也不能使用的東西,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裡。

  李泰因為唐太宗的過度寵愛,生出錯覺。認為只要除掉自己佔了太子之位的兄長,那麼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儲君。所以此後李承乾和李泰兩人對上,以至於演變成兄弟相爭。最後將李承乾逼上謀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實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寵愛的兒子,並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對兩人的寵愛卻有所不同,李承乾因為是帝國未來繼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養。但是李泰卻只是一位王爺,以後不繼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當作普通孩子寵愛。有什麼好東西都想到給他,不怕他學壞。

  李世民絕對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寵愛的兒子們會因為帝寵,而鬧翻以至走上絕路。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6

  劉宗敏是誰?李自成手下最信任的大將之一,為李自成南征北戰打江山,李自成屢次失利,又是他在一旁鼓勵和收拾殘局。甚至後來為了能夠激發農民軍士氣,當場將自己的兩個妻子斬殺。

  其實說起劉宗敏,相比於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人們往往更關注於他睡了吳三桂寵妾陳圓圓,並最終導致吳三桂徹底降清一事。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朋友並不認識劉宗敏,只以為是李自成強佔了陳圓圓,最後逼得吳三桂大開山海關的。不管知道還是不知道,本文只為大家介紹歷史上真實的劉宗敏,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劉宗敏出身不高,祖宗三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農民。明朝末年,官場黑暗,土地兼併嚴重,地主豪強剝削農民,政府還屢次強佔租稅,許多人因為活不下去而被逼死。

  劉宗敏的父親便是因為官府強逼,而他又交不起租稅,所以最後上吊自盡了。劉父一死,就只剩下劉宗敏與母親相依為命。

  劉母一介無知婦人,又拖了一個小孩子,無以為生,最後就只能帶著劉宗敏乞討為生。那個年代,吃不起飯的人比比皆是,有同情心的卻少之又少。

  劉母帶著劉宗敏乞討,肚子填不飽,衣服也穿不暖。母親是偉大的,每每乞討到了食物,第一個先給劉宗敏。冷的時候也是,將自己的衣服拿給劉宗敏。

  所以最後劉母在飢寒交迫中死去,從此之後劉宗敏就曾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劉宗敏後來被舅舅接走,但也只是有了一片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日子仍然不好過。

  十四歲的時候,劉宗敏來到山東,跟隨一個鐵匠開始學習打鐵。那個時候的師徒關係和現在可不一樣,尤其以學藝的學徒日子最難過。

  劉宗敏就這樣熬啊熬啊,最後學徒出師,有了一門手藝,日子也就好過多了。李自成隊伍行軍在此的時候,劉宗敏毅然參軍。

  其實依照他的手藝,就算世道艱難,還是能吃的飽飯的。他之所以拋棄平淡的生活,選擇將自己的性命放在血與硝煙的戰場上,只是因為對官府的仇恨。

  就是靠著這股恨意,劉宗敏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李自成的心腹大將。在大順軍許多都選擇投降官府之之時,他堅持到底。在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幾十個人的時候,幫助他捲土重來。

  作為一名起義將領,他立場堅定,是首領可以信賴的大將。但同時他也有著許多泥腿子出身的人一樣的缺點,那就是貪財好色。

  劉宗敏攻破北京之後,聽說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在府上。陳圓圓是秦淮名妓,美貌冠絕天下。劉宗敏早知其大名,於是上門擄走了陳圓圓,並佔為己有。

  吳三桂本來是準備投降李自成的,聽了這個訊息,立馬掉頭開啟山海關,迎清軍入關,並與清軍一道滅了李自成。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圓圓曲》寫道“痛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而劉宗敏呢?兵敗被殺,據說還是受的凌遲之刑。貪圖一時享樂,最後誤了大事,劉宗敏可對不起李自成。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7

  魏源是近代史上傑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人們常常稱讚他博古通今、造詣精深。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英才。

  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歲在縣試中,認識了小他一歲競爭對手石昌化。主考官發現這兩人年齡雖小,文章都屬上佳。因為難分伯仲,便將他倆同時“拔置前茅,贊為雙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時參加了“府試”,分別獲得冠軍、亞軍。

  魏源能成功,絕對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甚至因為在書房裡待得太久,連自己家的僕人都認不出來了。

  石昌化在認識魏源後,感到自己的見識與學問與魏源還有一段差距。一心爭強好勝的他開始琢磨,自己該如何縮短差距,趕上魏源呢?

  石昌化開始給自己加碼:魏源讀書讀到三更,那我就讀到五更。魏源讀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沒想到,“梅花沒香苦寒枯”。由於過分刻苦,石昌化患風寒引發癆病,進而嘔血。

  身體垮了,學業也就無從繼續,這個早年與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線神童,因為過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參加殿試的機會,“以病劇而不得與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絕對成不了魏源,石昌化過於努力,卻只成為歷史上一個無名小卒。

  你知道大樹最高能長多高嗎?科學家說,一棵大樹再怎麼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長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撐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撐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極限,再長一米,甚至哪怕幾釐米,都可能自己壓垮自己,轟然倒塌。其實在人生中,讀書、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卻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極限,尤其不能把別人的高度當成自己一定要達到的高度,否則往往不成功,卻逼苦了自己。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8

  岳飛之死很多人都怪罪到大奸臣秦檜的身上,就算是到現在秦檜還跪在岳飛的面前謝罪,那麼岳飛真的是秦檜害死的嗎?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持懷疑態度,以岳飛當時的實力僅僅靠秦檜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做不到的,岳飛只不過是殺害岳飛的執行者或者馬前卒而已,而真正殺岳飛的幕後黑手則另有其人。那麼到底誰才是殺害岳飛的幕後黑手呢?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封建最高統治者——宋高宗。

  其實岳飛之死和他的政治主張是有很大關係的,岳飛這個人雖然能打仗但是卻不怎麼會做官,岳飛在政治上一直力主“光復中原,迎回二聖”。這樣的口號在旁人聽來或許大快人心,但是在宋高宗聽來卻如鯁在喉。試想一下如果岳飛直搗黃龍打敗了金朝救回了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和宋高宗的哥哥宋欽宗自己將如何自處,是把皇位讓給他們,還是把這兩個前任皇帝給軟禁起來。從情理上看這兩個選項宋高宗都不喜歡,宋高宗最喜歡的就是他的父親和哥哥一輩子都不要回來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岳飛之死是因為岳飛的主張刺痛了宋高宗的難言之隱,在明面上宋高宗必須高喊《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口號,但是背地裡卻想著只要能抵抗住金兵的進一步南侵就行了。

  岳飛沒有弄明白宋高宗的意思,或者岳飛明知宋高宗的意思就是不順著宋高宗去做,因此岳飛對於宋高宗來說就必須死,至於理由隨便給個理由就是了,於是岳飛最終以‘莫須有’的理由殺害了。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9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總結奪取天下的經驗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任何讀這段文字的人,都會對張良、蕭何、韓信的文韜武略佩服得五體投地。其實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當首推漢高祖劉邦。

  知人善任,對很多人來說,踐行之委實不易。而劉邦卻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劉邦年少“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才混了個泗水亭長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群雄,最終建立了西漢王朝。他成功的法寶是什麼呢?一句話,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才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漢王朝建立的整個過程證明:張良在輔佐劉邦建立漢朝中起到了“參謀長”的作用,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大功臣。蕭何輸送士卒糧餉,支援前線作戰,起到了“後勤部長”的作用。韓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屢建奇功,在垓下大敗項羽,一戰定乾坤,起到了“總司令”的作用。

  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大都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曹參是沛縣的區區小吏;樊噲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嬰是馬車伕;周勃以編席為業,兼當吹鼓手幫人辦喜、喪之事;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酈食其是窮書生;彭越、黥布是強盜。至於陳平,原是魏王咎的太僕,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他投歸劉邦以後,被任以護軍中尉之職。他曾建議用反間之計,使項羽不用謀士范增,並以爵位去籠絡大將韓信,為漢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來歷任惠帝、呂后和文帝時的丞相,還配合周勃,粉碎了呂后的政變。若問他個人的歷史,家裡貧窮,做小官時,,又和嫂子關係曖昧,素有“盜嫂受金”之譏。而韓信呢?在他寄食於南昌亭長和漂母之家時,也受盡了豪門闊少的欺凌侮辱,有“使出胯下”的醜名。

  就是這些看來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稱得上“雞鳴狗盜”之徒,“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但都能為劉邦所用“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取其所長,避其所短

  劉邦的精明之處在於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張良,韓國貴族,生活於高層,擅長權謀;蕭何,沛縣吏,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極富行政組織才能,故負責糧草;韓信,“項梁、項羽起事,仗劍從之”,有帶兵之勇。此“三傑”,正是劉邦用其所長、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噲,少以屠狗為業,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屢立奇功。陸賈,名為有口辯士,向劉邦呈《新語》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後成為著名的政論家。

  於是,劉邦手下,謀臣如雨,猛士如雲,一時蔚為壯觀。

  劉邦的`過人之處在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劉邦的隊伍裡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了就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又比方說陳平,他走的路更多——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又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當陳平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前往漢營時,劉邦是“大悅之”,非常高興。他問陳平,陳先生在項羽那裡擔任的是什麼職務啊?陳平說,擔任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陳平做都尉。任命公佈以後,漢營輿論譁然,很多劉邦的老隨從不滿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裡說陳平的壞話,但劉邦不予理睬。

  正是由於劉邦這樣的信任,陳平才願意為劉邦效力。當時劉邦和陳平曾經有個談話,劉邦問,你看我們現在和項羽處於一個膠著的狀態,誰也吃不掉誰,請先生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夠出奇制勝,儘快地結束這場戰爭呢?陳平說,項羽多疑,我們可以使反間計,讓項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於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嗎?劉邦說,這個主意好,那就請陳先生來操作吧。費用沒有問題,馬上撥款黃金四萬斤(那個時候講的黃金就是黃銅),隨便你怎麼用,不問出入。什麼叫不問出入呢?就是不報銷,不審計,你愛怎麼花怎麼花!只要給我把項羽搞掂了,節約下來的都歸你自己。

  對於人才,他們需要的不盡是應得的酬勞,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說。劉邦就有這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劉邦是真正的按功勞而不是按親疏行賞,一碗水端平後,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見影。

  論功行賞時,劉邦裁定:蕭何第一。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劉邦的老成謀國。 為什麼要定蕭何為第一功臣呢?第一,蕭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國元勳,是跟劉邦一塊兒起義的,且功勳卓著。第二,蕭何至關重要的貢獻,在於其及時搶救了大量的文書檔案。當時劉邦打進關中,軍隊衝到咸陽城裡後,那些將軍們在幹什麼呢?搶東西,搶金銀財寶,或者忙著搶女人。只有蕭何衝進秦王朝的國家檔案館,把秦朝的地圖、賬本、各種檔案資料全部儲存了下來。最後劉邦一統天下的時候,對整個國家的形勢,比方說哪個地方窮哪個地方富,哪個地方有些什麼物產,有些什麼情況,都瞭如指掌。

  劉邦可以說是很懂得領導藝術的典範,正是由於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地加以防範和控制,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最佳化組合,這樣一來,他奪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 篇10

  齊國有個鮑叔牙,他和管仲是朋友,管仲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甚至活命,都完全依賴於這個人。但是,在兩人都不發跡的時候,曾經結合著一起做生意,等到賺了錢分利潤,管仲總是會多要一些。有人說管仲這個人貪財,鮑叔牙還替他辯白,說管仲家裡貧窮才這樣做的。其實,這種事情作為鮑叔牙來說,可以給予他充分的理解而不加計較,但作為管仲來說卻的的確確是一種貪佔。古人有“安貧守道”的說法,要求人們在對待財利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公開的貪佔他人之利,任你說的天花亂墜,都不會符合取財古“道”,更不會成為人生美德。

  管仲還不是一個好士兵,他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於是人們都笑話他膽小怯懦。鮑叔牙就出來給他打圓場,說管仲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他不是膽小,而是不得不這樣做。這件事情說起來有點兒複雜,古今都講究一個孝順,尤其是母親老年更需要贍養,這原本沒有錯。但是,管仲用這樣一種方式來體現卻很難讓人讚賞。打仗不是比武,講究的是團隊一體,你跑了,一個整體就有了缺損,更多的危險留給了他人,人家家裡就沒有老母親嗎?戰爭的失敗,遭殃的是老百姓,受損失的是國家,這種國與家、忠與孝的關係,古今人們論述很多,在此無需多說。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孝道不值得人們效法和敬仰。

  齊襄公荒淫無道,言不守信,被公孫無知殺死。有人怨恨無知,以弒君自立的罪名將他殺了,要求大臣們從公子中另選新君。因為齊襄公無道,他的兩個弟弟害怕受到牽連,分別逃亡他國。公子糾逃亡到他的母親之國魯國,輔佐他的是召忽和管仲管夷吾;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國,輔佐他的是鮑叔牙。過了不長時間,齊國果然發生內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不久又被人殺死。

  齊國一時無君。齊國高、國兩上卿搶先暗中從莒國召回小白,準備立為國君。魯國聽說自立為君的公孫無知已死,也派兵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聽說小白已經上路,莒國離齊國又近,管仲就帶兵前去阻止公子小白。路上相遇,管仲彎弓搭箭射向小白,小白應聲倒下。管仲以為小白已死,派人報告了魯國和公子糾,這樣一來,護送公子糾的部隊就放滿了速度,六天才到達齊國。而公子小白,僅僅是被射中了衣帶勾,裝死迷惑了管仲,然後很快進入齊國,在高、國兩大家族的擁護下登上君位,這就是齊桓公。即位後,齊國馬上派出部隊抵禦魯軍,並將其打敗,逼迫魯國殺死了公子糾。按照當時上層社會的觀念,“主辱臣死”,公子糾被殺,輔佐他的人更沒有臉面活在世上,因此,召忽自殺身亡。齊桓公聲稱管仲對他有射殺之仇,要求魯國將活著的管仲交還齊國,然後把他剁為肉醬以便洩恨。魯國人只好將管仲囚禁,用囚車將他押送給齊國。這時候,管仲的智慧充分得到了體現,他沒有因為自己輔佐的是小白的政敵公子糾、自己和小白還有“一箭之仇”,認為回國後必死無疑。相反,他知道,因為有鮑叔牙在,回國後他必定能受到重用。囚車走得很慢,管仲害怕魯國人醒悟後反悔,就教給車伕一首歌,車伕邊趕車邊唱歌,忘記了疲勞,車趕得很快,等到魯國人追來,管仲已經進入了齊國。因為鮑叔牙的關係,齊桓公赦免了管仲的射勾之罪。經過一番交談,齊桓公知道了他的才能,馬上拜他為相,為了表示尊重,還下令國人稱其為仲父。此後四十多年,齊桓公一直對管仲信任有加。

  需要說明,從召忽自殺到齊國要人,這中間有一個過程,管仲沒有選擇自殺,這在當時的人來說不是一種忠義行為。所以,管仲自己也說:“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為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正是因為管仲的種種行為不那麼榮光,所以他才發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的感嘆!

  管仲還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本來,他剛當相國那會兒對齊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齊桓公正是得益於這些改革帶來的成果而稱霸天下。他還舉薦了王子成父、隰朋、甯戚等人一道治理國家。但是,四十年後,管仲臨死的時候,齊桓公讓他推薦接替他擔任相國的人,管仲竟然沒人可薦,只好用一句“知臣莫如君”來搪塞。這充分說明,管仲已經從一個改革者變成了一個保守派。

  當了四十多年的相國,管仲富貴的可以和國君相比擬,他擁有設定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裝置。這些設施和裝置,絕對不是放在那兒好看的,可見管仲日常的生活是多麼的奢侈。改革後的齊國是天下最富裕的國家,稱霸後的齊國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說他的富貴可以和國君相比,只能是說和齊國的國君相比,除此之外,恐怕他國國君是無人能比。管仲生活的那個時代,雖然已經“禮崩樂壞”,但還多少講究一點兒禮制,管仲自己不是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嗎?由此可知,他的生活豪華是超豪華,他的奢侈是超奢侈。

  既然管仲一生有不光彩的另外一面,為什麼當時的人沒有人痛恨他,後事的人還要效法他呢?這是因為,管仲的改革是富民強國,在民眾富裕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強大,這樣的政策是會得到民眾擁護的。再有,管仲雖然富貴堪比國君,但是他卻從來不在齊桓公面前失禮,自始至終都心甘情願地居於輔佐地位,這也是當世後代不被人們詬病的原因之一。當然,更重要的在於,他一生所做的貢獻掩蓋了他的這個另一半負面人生,正所謂是“一俊遮百醜”。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