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元旦> 元旦的來歷及養生知識

元旦的來歷及養生知識

元旦的來歷及養生知識

  元旦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元旦養生知識

  1、不能暴飲暴食

  元旦期間,飯菜品種豐富,琳琅滿目的食物、水果、糕點等讓不少人禁不起誘惑,飲食常失去節制,使胃腸負擔加重,從而出現腹脹、食滯、消化不良等現象。

  緩解積食最簡單的方法是喝茶,喝茶能幫助分解脂肪,另外注意葷素搭配。

  2、天氣乾燥,注意降火

  元旦前後,家裡家外事務繁多,加之過食油膩、生活規律常被打亂等,使有些人的身體不能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引起生理機能紊亂,從而導致“上火”,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眼睛紅赤乾澀、鼻腔熱烘火辣、嘴唇乾裂、食慾不振、大便乾燥、小便發黃、臉上起痘等。

  如果上火的話,可以燉點冰糖雪梨降降火,或者泡點菊花茶。

  3、室內溫度要適宜

  冬天,外界寒冷,室內外溫差較大,室內一般保持16℃~20℃較適合,以18℃為最理想。若室溫過高,會令人感到悶熱或乾熱而頭昏腦脹,萎靡不振。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久而久之,會打破人體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

  尤其是在北方,室溫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而室內溫度過低,則會大大消耗人體的熱能,令人感到寒冷;身體虛弱者會引起寒顫:胃腸虛弱者會引起腹脹、胃腸痛,甚至引起關節炎病等。

  4、健康出行

  出去玩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如果容易暈車的話要記得帶上暈車藥,最重要的是安排好行程,留出緩衝的時間來調整狀態,這樣才能玩好,身體的狀態也會好,千萬不能疲勞過度。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累了就休息,不要透支自己的體力。

  5、早臥晚起

  早臥:一般晚上9時為宜;晚起:等日出起床為宜,不要過早起床鍛鍊身體,睡眠時間可比其他季節稍長。

  冬季適當早睡晚起可養藏體內精氣。體質較弱人群、老年人冬季太早晨練或可誘發哮喘、感冒、風寒,引發基礎慢性病及心腦血管疾病。

  元旦習俗南北方有何不同

  1、北方元旦習俗

  從元旦開始,農閒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幹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醃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醃雪裡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

  2、南方元旦習俗

  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於“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於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春飯”。

【元旦的來歷及養生知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