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精選16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1

  教師在教育中究竟處於什麼樣的地位,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我個人認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這是教育工作者應樹立的基本觀點。因為教師的特定活動物件是學生們,他根據一定的社會委託,對學生們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他跟學生們的關係是據此而產生的。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主要透過教師來體現,教師是一定社會教育方針、政策去培養人,使學生們的身心朝著社會的要求方向發展,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其次,教師術有專攻,受過專門的教育訓練,教師知之在先,知之較多,在知與不知的矛盾中教師處於矛盾的主導方面,教育計劃、大綱主要靠教師去組織實施。而學生們則知之在後,知之較少,教師要針對學生們實際,對前人的文化成果,加以消化,進行一番取捨、組織、加工、轉化為學生們的知識、能力和觀點,教師不僅用豐富的知識觀點哺育學生們,還要教給學生們獲得知識能力的正確方法,他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引路者。美國的心理學家科克實驗證明:“學生們的成優劣與指導多寡成正比,指導越具體、細緻,成績越優,缺乏指導,成績最差,各組的成績均因指導的增加而上升。”

  第二,教師又是年青一代心靈的啟蒙者和塑造者。加里寧曾說過:“教育是什麼意義?這就是影響學生們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要在整整十年的學生們期間內,從一定方向上影響學生們地就是說,要把學生們造就成人。”

  兒童步入學校後,他的知識,智力的開拓和發展,道德觀、人生觀,個性的形成都與教師的啟蒙和塑造密切相關,不僅如此,教師對兒童的健康成長也有重要作用,教師是塑造學生們心靈的工程師,是使學生們健康成長髮展的保健師,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者,這種建設者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物質文明的建設,正因如此,黨和國家對教師寄予莫大的希望。

  此外,“凡是學生們都感到自己是學生們,都有一種‘向師性’,都會產生‘學生們感’,他要學習,要聽教師的指揮。”這種屬性,在學生們的學習、生活起著主導作用,這有客觀上也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但是教育起主導作用並不屬於教師說的算,教師可以包辦、代替,教師可以把學生們當成“白紙”、“瓶子”、“罐子”,將前人積累的文化科學成果移植到他腦中去,因為教師的教育物件是具有主動性、積極性的學生們,肯定教師的主導作用並不意味著否定學生們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相反,學生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精心培育的結果,所以,學生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是衡量教師主導作用的觀點的重要標誌。

  可見,無論從教與學的全過程看,或者是從認識的角度上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都起主導作用。這就是我們應樹立正確的教師觀,顯然那種認為教師應該放棄主導作用的觀點是錯誤的。

  然而,教師主導作用的實現,是有條件的,其主導作用能否發揮或發揮多大,與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思想水平、工作水平和客觀的工作條件密切相關。

  教師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的作用,是和教育這一活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關的。人類要把歷代長期積累的社會精神財富,包括文化科學知識、文學、藝術、社會思想、哲學思想等一代地傳下去,不能沒有教育,沒有教師,否則人類文化遺傳的傳遞就在中斷,人類社會也就無法延續和發展。

  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和社會道德準則,行為規範的傳播者,他在人類社會有繼承和發展中啟著承先啟後的橋樑作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師是過去歷史上所有高尚而偉大人物跟新一代的中介……他感到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人類由於有了這個環節,才有光輝的未來。

  但是,由於一定社會的教育總是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所制約,因此,在階級對立的社會里,教師對社會所起的作用,同樣體現了一定階級的要求。教師在客觀上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為當時的統治階級的需要培養他們所需要的繼承人。儘管這樣,我們也不能因此從總體上否定教師在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在人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教育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教師的作用也發生了性質上的變化。教育在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大批的人才,而“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在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所以教師的工作將直接影響著社會四個現代化的成敗,影響著民族的素質和祖國的未來。

  教師對於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是永恆的,這是由教育的永恆所決定的。 列寧把教育現象稱之為永恆的範疇,因為只要人類社會的存在,就需要教育,教師的職業出就不可缺少,即使階級消滅,教師職業永存,教師的職業與社會其存亡。教師的勞動任務和勞動特點,決定了教育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才能完成任務。

  教師的職業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履行的行為規模和道德準則,它是教育道德結構中的主體部分,它在調節教師全部道德品質中起重要的作用。教育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有:

  1、對待教育事業的道德

  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是教師的基本教育準則。如前所述,教師的勞動特點是長期複雜的,它不是單憑經濟招待會手段、行政命令及立法措施所能奏效的,教師為認識自己的勞動物件並能掌握和改變他們,所需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是無法估量的,它的工作量往往超過社會規定的時間和空間,甚至有時還要超越他們自身的負荷,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而所得的勞動報酬卻往往和他們的勞動支出不相適應。因此,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獻身精神,充分認識自身工作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意義,才能樹立從事教育事業的光榮感和責任感,以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去點燃學生們智慧的火花。

  2、對待學生們的道德

  熱愛學生們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師忠於人民教育事業具體表現。熱愛學生們與否是對教師道德評價的重要標誌,不熱愛學生們的教師決不是好教師。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師熱愛學生們,是基於學生們是革命的後代,他們的成長,直接關係著民族的素質和祖國的未來,正因為如此,教師熱愛學生們應該表現在對學生們的全面關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傾注到每個學生們的身上,對他們做到既嚴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不侮辱學生們人格,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具有不同性格的學生們,使他們發展各自正當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不只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們的唯一標準。教師對學生們要做到嚴慈相濟、情理結合,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提高。

  3、對待教師集體的道德

  一所學校要強而有力,首先靠的是團結一致的教師集體,學生們的塑造也靠教師集體的勞動智慧。教師集體是一個由共同的教育任務組成複雜的整體,要使這一集體能夠作為一個統一整體有效地進行工作,所有成員力量的協調一致非常必要。集體中的每個成員不僅要對自己的本份工作負責,同時,彼此之間還要對整個“事業”負責。如教師所教的每門學科都是形成學生們完美的個性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各科教師就不能採取貶低其他學科的方式來提高本學科的威信,每個教師勞動的顯著特點之一,教師鑽研教材主要依靠個別勞動,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也往往是面對學生們單獨進行,這就容易造成一種假象,似乎工作的成績僅僅取決於教師個人的努力。可是這種個別性勞動的形式更需要教師確立正確的產物道德觀點,這樣正確處理好教師之間以及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做到彼此尊重,相互支援,心理相容,通力協作。

  4、對待自己的道德

  教師的勞動始終具有示範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以自己的知識,技能去影響學生們,他的品德修養、道德情操、作風儀表,治學精神以至勞動態度都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都無法代替的。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固然許多事有賴於學校的一般規章,但是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於跟學生們而對面交往的教師個性,教師的個性對年輕人的心靈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可見教師自身的修養和業務的提高顯得特別重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嚴於律已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應該在自己的一切行為舉止中,以身作則地成為學生們的表率,成為其有高尚的共產主義品德、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廣泛的文化修養和淵博的知識的楷模。只有這樣才能說服學生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只有不屢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和智慧素養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2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特殊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作為特殊教育事業中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而當前,我國並沒有對特殊教育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規範。結合特教工作實際,對當代特殊教育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無歧視性、客觀準確、保護隱私、注重合作、提高專業水平、與時俱進、為人師表等規範性建議。

  一、無歧視性,以人為本

  特殊教育的物件是特殊兒童,他們或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為上存在差異性和特殊性。這就對特教教師提出了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無歧視性、公平公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在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不以種族、膚色、信仰、性別、國籍、年齡、政治活動、家庭、社會背景、性傾向或異常方面的不同而歧視特殊人群;(2)在測量和評價過程中,以人為本,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兒童,而非因人而異,隨性而為。

  二、尊重人格,維護兒童自尊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有尊重的基本需要。每個人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其中當然包括特殊兒童。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可以說特殊兒童對於自尊和尊重有更加明顯的需求。在教育實踐中,特殊教育教師應該更加關注特殊兒童的尊重需要和心理需求,保障他的人格和尊嚴,切忌簡單粗暴對待、諷刺挖苦、冷漠、無耐心、管教過嚴等行為。

  三、客觀準確,實事求是

  特殊教育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對特殊兒童的成長、發展和評價具有重要影響。這要求教師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客觀準確的基本原則。特別是在教育訓練、管理和諮詢過程中,必須做到以事實資料、準確資料為依據,客觀準確地對特殊兒童進行評價,向行政部門、同仁和家長提供資料。

  四、保護隱私,堅持原則

  我國法律規定,個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資訊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權利。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特殊兒童的個人隱私更應得到應有的保護。因此,特殊教育教師的一個重要操守是保護特殊兒童的隱私,對特殊兒童的各項資料進行嚴格保密,絕不向任何商業機構、非法團體或個人洩露特殊兒童的隱私資訊,或以非道德的方式以特殊兒童的隱私來獲利,而是在尊重彼此隱私的基礎上,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合作。

  五、注重合作,暢通渠道

  特殊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促進特教事業的發展,服務特殊兒童和特殊群體。特教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援,也離不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因此,特教教師應和其他專職者、相關人士、特殊兒童家長和社會機構等,相互合作,相互鼓勵,共同努力,不斷提高特殊教育質量,暢通特殊教育服務渠道,促進特教事業發展。

  六、提高專業,激發潛能

  特殊教育教師是一個專門化的職業,也是一個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要求不斷提高的職業崗位。特殊教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運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術,營造合適的環境,採用恰當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向特殊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生活和學習的潛能。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適應和促進特殊學生的發展。

  七、終身學習,與時俱進

  為保證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特殊教育教師應透過參加專業培訓、研討會、專業會議等繼續教育計劃,參加專業學術團體的活動等來保持對特殊教育和相關教育領域先行研究和文獻學術動態的瞭解,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八、為人師表,愛崗敬業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教師的道德水平集中體現在對待特教事業的態度上,這既是黨和國家對教師的根本要求,也是根本的師德要求。因此,熱愛教育事業是特教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也是搞好特教工作的前提和動力。特殊教育教師應該時刻牢記自己的職業操守,用行動踐行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準則,絕不容忍、也不做違紀違法違規、有損職業操守的事。

  特殊教育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區別於其他行業,究其原因是教育物件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特殊學生作為參與主體,其自身的特點直接決定了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性質和要求。如何更好地促進特殊學生的發展,規範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和思考,才能不斷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3

  我想,大家每個教師的師德就如同那裡的“榜樣”和“陽光”。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所以說教師是旗幟,學生如影隨形般地追隨;教師是路標,學生毫不遲疑地順著標記前行。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大家教師若不是路標,縱然你的理論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藝術性再強,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每個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態,都清晰而準確地印在學生的視網膜裡、心光屏上,這就是無聲路標的示範性,這種示範性將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構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內化力。

  我從小就喜歡教師這一職業。此刻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從教至今已經有幾個年頭,我深深地感到教師的物質生活相對清貧,但精神生活卻無比充實。每當看到那一雙雙渴求的目光,一張張專注的面容,不由得讓人身心激動,似乎融入到無比聖潔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贏得了壯麗的昇華。大家的奉獻雖然不見什麼轟轟烈烈的壯舉,但卻是用平凡與崇高的師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純的天地。課堂內外淳淳的教誨,一點一滴,潛移默化,日積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師的道德品格便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正如古詩所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是的,教師的職業是平凡而瑣碎的,教師的生活清貧而艱辛的。但是大家也看到了,老師們臉上卻永遠掛著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為老師們都願自我像一片綠葉,默默地去成就果實的輝煌,才有這天的桃李滿天…有一個曾做過教師的人說:教師這工作是少有的淨土,如果能在光榮感之餘再多點幸福感,是值得一向幹下去的。

  說起來,教師這職業到底給了大家許多,比如一份能夠矜持一些的心態,一種相對安定的生活,一個三餐準時的習慣……所以,那些多年不見的朋友聽說我做了老師,往往都會問:你的薪水高嗎?你的待遇不錯吧?

  但是,即使是再關心我的好友,也無人問及,你幸福嗎?我幸福嗎?幸福是什麼?也許大家記住了許多快樂的場面,可幸福卻是一種自我靈魂的問答。

  當然,你完全能夠選取愛自我的親人和朋友,獲得幸福。但當你身為一名教師,就有了一份以愛為主題的職業,那就去愛你身邊的孩子吧,像寬容你親人的小脾氣,和原諒你的孩子的惡作劇一樣,去接納他們的優點和缺點。關愛別人,是一種發自靈魂的芬芳,一種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會縈繞成一團幸福,緊緊裹住你的心靈。多少次,當你辛勤的工作日見成效,當你發現孩子們一個小小的進步時,無不歡欣雀躍,這樣巨大的幸福感難道還不夠嗎?

  幾年的工作經歷,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的愛不一樣於一般的愛,她高於母愛、大於友愛、勝於情愛。不是嗎?母愛容易出現溺愛,友愛需要回報,情愛是專一、自私的愛。而師愛是嚴與愛的結合,是理智的科學的愛,是用心主動的愛。這種愛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職責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愛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雖然有時也會因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他們的違紀而失態,雖然有時也感到很累,很煩,但這時心中總會湧起一種強烈的職責感:我是老師,我要給這些尋夢的孩子引路,在他們心裡寫一本最美的書。這強烈的意識不斷激勵我以真誠去擁抱每一個學生。與孩子朝夕相處,我始終想著兩句話,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使我對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寬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責,多了一份尊重。家長把天真爛漫、聰明伶俐的孩子交給大家培養,這是對大家的極大信任。我又怎樣能不全身心地去愛他們呢?我堅信,大家也必須能以一片至真至誠的愛心感動我應對的全體學生。

  “起始於辛勞,收結於平淡”。這是大家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寫照。但是,我既然選取了這個職業,就會無怨無悔,當清晨走進校園,應對一個個標準的隊禮,一聲聲清脆的“老師早”;當走進聖潔的課堂,看到一雙雙渴求甘霖的雙眸,一顆顆等待塑造的無邪的心靈;當課間跟孩子們泡在一齊,看到一個個生龍活虎的身影,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我又是那麼激動,那麼滿足,終而丟不下九月的承諾,離不開那笑靨的花朵。

  這天,網路時代和知識經濟的並駕齊驅為教育賦予了全新的內涵,“育人”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傳授知識,而是要教在這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設者的素質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能夠培養他們紮實的自學潛力、獨立思考的潛力、探求新知的慾望、動手實踐的潛力和創造的本領。我願以一個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誠摯,投身於教育改革的風尖浪頭,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地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贏得世人的尊敬,社會的肯定,努力實現我真誠的育人理想。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大家的教育事業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學生身上延續,我的價值在學生身上體現。我無悔於我的生命,更無悔於我的選取,在這三尺講臺上,閱歷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愛心、誠心、細心、耐心、操心去換取學生的開心,家長的放心,祖國的振興!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4

  做為一名新教師,師德是一門務必課,要明白師德是教師必備的基本道德素養和職業要求,是一種有感染力的品行,是一種自覺內化的高尚情感。自古以來,師以德為本,育師先育德。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師,既是一名合格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所以我總在摸索中成長,在老教師的帶領下漸漸學習她們身上所在的亮點。

  幼兒教師是人生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是第一開智者,是教幼兒如何做人的先行者。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我們是幼兒效仿的榜樣,所以,我們幼兒教師務必正人先正己,加強自身世界觀的改造,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

  幼兒園的幼兒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回對他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甚至能說,幼兒教師的道德水平,決定著幼兒的道德水平。因此,我們做幼兒教師的必須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時時處處給幼兒以楷模之影響。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的修養,做到禮貌、禮貌,善於與人合作,待人真誠,有耐心、不急躁,談吐文雅,樸素,活波大方,端莊、整潔,誠實有自信,表裡如一,動之以情,以情育人,曉之以理,以理塑人。

  從學習幼兒園的綱要的同時也有必須感觸。對待孩子不體罰,不變相體罰等。變相體罰包內含罰站、辱罵孩子、威脅孩子等等。相對而言,罰站是教師普遍採用的一種體罰方式。從學生習以為常的表情來看,罰站絕不是一種偶然現象。有教師認為:我既不打學生耳光,又不拉學生頭髮,更不毆打學生,罰站學生,根本不算體罰。罰站這種教育方法,學生雖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

  而羞辱孩子,不僅僅傷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更容易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學校產生害怕的感覺,甚至是排斥來園上學等。而威脅孩子的行為更是讓孩子產生了反感心理,表面上學生感到無所謂,內心卻是十分痛苦的,勢必會造成學生各種反抗心理的產生,給學校教育帶來負面的影響。體罰和變相體罰不是師德問題,是心理疾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夠修煉高尚師德。

  愛崗敬業、獻身幼教事業是師德的基本要求。

  熱愛幼兒,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師德的人格力量。

  用於開拓,不斷進取是師德的昇華。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5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春蠶、蠟燭。社會要求教師無私奉獻、甘為人梯。人們所熟知的師德典範也大都是常年有病,帶病上課,耐得住寂寞和貧窮,除了工作還是工作,甚至以身殉職。而近年來,教師的表現不再那麼盡如人意,有償家教、開辦輔導班,範跑跑、楊不管事件等,讓師德討論達到高潮,禽獸教師挑戰著師德的底線。20xx年9月,教育部再次修訂頒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以下簡稱《規範》),但規範尚存困境。

  一、我國師德現狀的影響因素

  (一)精英化價值取向對師德的影響

  受儒家道德價值觀的精英化取向的影響,人們對師德的要求也存在著精英化取向。儒家的人格追求是“內聖”“外王”:這是孔子要培養的“聖人”、“君子”,孟子所稱道的“大丈夫”,荀子所謂的“大儒”所應具備的共同特點,道德修養沿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路線,即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他們“道德修養的任務並不止於自身的道德完善,更重要的是將完善的道德人格向社會和國家轉化”。在追求這一境界的道德實踐過程中堅持重義輕利,安貧樂道,道德修養高的君子取義去利,甚至殺身成仁,以身殉道。這一道德至上主義“肯定了高尚道德具有超越於生命之上的價值,成就道德不但要求在現實生活中貶低物慾,棄絕自我利益,而且必要時要不惜犧牲生命。在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方面則體現為以春蠶、蠟燭來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鼓勵教師為教育事業勇於自我犧牲。“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人們歌頌感嘆教師的偉大和無私奉獻,而感嘆之餘不免悲壯和淒涼,轉而對教師道德修養望而生畏。教師這一職業具有特殊性,教師作為道德教育者應該對其提出特殊的道德要求,但是人們往往把這種特殊的道德要求理解為更道德的要求。“道德的崇高本來就是一種偶然性的東西,更不是某種經由理性規劃而得以培養起來的東西,那麼,如何能利用某種偶然性的東西來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動呢?”用個別教師的崇高來要求所有教師,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這是《規範》自身存在的理論困境。

  (二)多元價值觀對師德的影響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依附觀念、平均觀念、螺釘觀念正讓位於自主觀念、競爭觀念、自我設計觀念;與農業社會相適應的安貧思想、自足思想、保守思想正被致富意識、創業意識、開拓意識所取代;與封閉社會相關聯的閉鎖心理、排拒心理、狹隘心理正被開放意識、協調意識、全球意識所替代。這一系列觀念的變化,必然伴隨著大量是與非、得與失、善與惡、美與醜等的重新判斷。”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價值觀也不免受到衝擊,他們不再安於貧困,有的下海,有的多校兼職,開辦輔導班,進行有償家教。獨生子女的增多,學生中心論的提倡,隨之而來的是教師權威的消解,教師為了保住飯碗而敷衍塞責。這些現象都引來社會的不少非議,過去人們心目中崇高而無私的教師不再是無私奉獻、認真負責的榜樣。

  時代在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在變,不變的是人們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這是《規範》實施操作困難的根源所在。

  二、對《規範》的反思及建議

  師德規範的制訂一定程度上是精英化師德取向的反映。師德的精英化取向忽視了教師的自然生物性,忽視了教師個體道德修養的差異性,忽視了祟高道德的偶然性,造成了《規範》的理論和現實困境。

  “我們擁有的是不完美的天性和有限的道德能力,人性除了德性之外還有更豐富的內涵,正確的認識人的本質屬性,是制訂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邏輯起點。道德應該根據人的道德修養水平劃分為“社會性道德”(受一定環境、條件、時間、空間以及不同民族背景、風俗習慣、經濟條件變化所決定的那種道德……與政治、法律關係密切,經常要求社會成員遵守)和“宗教性道德”(先驗的或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它經常與一定的信仰、理想有關……常是個體的終極關懷所在,是對自己生命意義的一種寄託……宣傳的是個體犧牲自己以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規範》作為指導教師道德行為的條文,也應該考慮到教師個體道德修養水平參差不齊,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規定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此外,對教師的有些道德要求應該體現時代性,與時俱進,加強法律、制度保障;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還需要來自社會的價值認同。

  (一)劃分師德的層次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師德規範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現實性,對教師群體來說要具有職業理想的導向性,對教師個體來說要有可操作性,《規範》的規定應該區分為不同的層次。應然的師德規範應該包括師德理想、師德原則和師德規則三個層次的內容。師德規則是中小學教師道德行為的底線,是教師必須遵守的規定,具有約束性;師德原則是教師應該並且能夠遵守的規定,而師德理想則是教師對教育事業不懈地追求中所表現出來的祟高的敬業精神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這樣的師德層次“一方面說明師德不是空洞的師德理想,而是具體的行為規則,它可以直接約束教師個人的從教行為與教師群體的道德修養;另一方面則體現出師德規範的不同結構將發揮不同的功能:理想發揮激勵功能,原則發揮指導功能,規則發揮約束功能”。

  (二)加強法律和制度保障

  師愛和奉獻是教師職業道德永恆不變的主旋律,也是教師被奉為人梯的原因,但是教師首先是一個普通人,然後才是他的教師角色,社會對教師的評價和描述往往只重視教師德性,忽視其作為人的其他屬性。在講求效率與公平、權利與義務,提倡教育民主化的今天,不僅要對教師道德水平提出要求,還應該維護教師的生存權、生命權等基本權利,改進相關制度。 第一,維護教師的生存權。教師首先是一個自然生物的存在,然後才是社會歷史的存在,教師的自然屬性決定了教師追求物質的需要,這也是教師生存和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如果有償家教、開辦輔導班是教師在不耽誤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進行的便無可厚非。我們應該看到,大多數教師的生存狀態並不樂觀,而邊遠農村山區教師的生存狀況更令人擔優。全社會都在追求財富,教師沒必要格守清貧。“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教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透過勞動提高收人和地位是應該允許的。從另一方面說,“有恆產者有恆心”,教師也要養家餬口,滿足了自我儲存的本能需要之後,教師才可以安心的從事教育事業。對於有償家教、校外兼職應該區別對待,不能採用一刀切的方式禁止,應該在教師首先是普通人然後才是教師的前提下討論教師的信用問題和師德問題。

  第二,維護教師的生命權。《規範》要求教師“對工作高度負責,不得敷衍塞責,但是在要求教師承擔責任的同時,卻沒有賦予教師應有的權利,教師的正當權益得不到維護。X老師因課堂上管理不到位,人送外號“X不管”,其同行深諳“不管”的原因—不是不管,而是不敢管。現代教育強調要尊重學生,不準體罰,提倡賞識教育、成功教育;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個性較強,家長也往往聽信孩子的一面之詞,因此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教師常常動輒得咎,人格、利益時常受到侵犯,甚至有生命威脅。當然這些案例中不乏教師行為過當,但更多的卻表現為教師權利保障的缺失。未成年人是應該受到保護和尊重的,但是單方面的保護最終傷害的還是青少年,傷害教師的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自私的性格和扭曲的靈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時,還需要發揮教育懲戒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借鑑國際經驗,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實行師生平等保護。教育懲戒既可以避免教育的權力濫用,又可以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權利,“責、權、利”三者有機結合,教師的生命權才能有保障,他們才能夠對工作高度負責。

  第三,變革相關制度。《規範》對教師提出“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川,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但不變革相關制度,僅對教師提出這一要求,教師也只能陽奉陰違。高考至今還是大多數人,尤其是偏遠農村學生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甚至唯一途徑,再加上現在獨生子女增多,孩子的教育成為家庭的重頭戲,都想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這就為有償家教提供了市場。學校為了吸引生源,也非常重視升學率,對教師的考核也與學生的分數掛鉤,分數不僅是學生的命根,也是教師的命根。教師職稱等級評定、評優以及獎金等,都以學生成績和升學率為依據,教師也不得不緊盯學生的成績。改革高考制度,改變以升學率為依據、片面評價教師的評價制度,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改變“唯分是論”的局面,教師也才能真正做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

  在西方,教師、醫生、律師是高社會地位、高收人的三大職業。德國教師不但社會地位高,平均收人水平也高於國內其他行業。韓國教師也是既富又貴。在韓國,教師被尊為“國家的典範”、“一國精神的傳承者”,中小學教師的收入被稱為“移動著的中小型企業”,人們非常尊敬教師,身為教師是一種榮耀。當然這兩個國家對教師都有嚴格的師德要求,從兩國經濟發展,特別是韓國經濟的騰飛來看,教師為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人才。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固然重要,來自社會的尊重和認同,又是促進師德修養提高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得到社會的肯定和尊重,教師便會以自己的職業為榮,全身心地投人到教育事業中,更好地回報社會。在我國,教師的地位逐漸提高,教師這一職業被稱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大多數教師收人低微,勉強夠養家餬口,經常被稱為“窮教書匠”。在現實中,教師常因囊中羞澀而頻遭白眼。教師一方面被冠之以令人羨慕的光環,而另一方面卻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這樣的落差往往會打擊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教師心理疲乏和對工作敷衍塞責。只有將尊重教師落到實處,使教師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讓教師職業成為令人羨慕的“鐵飯碗”,這樣教師才能夠更嚴格地要求自己,自覺地提高道德修養水平。

  師德不是一個孤立的命題,師德水平的提高不僅需要個體自我的嚴格要求,還需要法律和制度的支援和保障以及來自社會的尊重和認同。此外,人們還需要站在教師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責難。

  總之,《規範》不應該是空洞的口號和乾癟的教條,而應真正在教師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過程中發揮導向作用。人們應該以新的觀念對待師德,對教師基本道德的要求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來自社會的保障和支援也是《規範》順利實施的條件。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6

  "教師愛"與"父母愛"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又不同於"父母愛"。從愛的發生來講,"父母愛"產生一種血緣的親情關係,而"教師愛"則是基於一種人道關懷的首先境界而產生的;從愛的經常性表現來說,"父母愛"則表現為養護性較強,而教師愛則表現為教育性突出;從愛的廣度來說,"父母愛"是家庭性的,而"教師愛"則是社會性的。從愛的量上說,"父母愛"只侷限於僅有的子女,而教師的愛則是包括眾多的學生。可見"教師愛"具有更高的社會道德性和社會影響的系統性、全面性。所以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既能夠像父母那樣對學生施之以愛,又不單純停留於此。因此作為教師要以愛為執教導向。假如一個教師失去了愛的情感,那麼他的教育教學就沒有方向性,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教師愛"要做到廣泛性

  因為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整體,他(她)的愛當然也是愛全體學生,而不是對學生個別的愛。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只是關心學生學習好壞、成績的高低,而是全面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質,關心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各方面發展的和諧性。

  對後進生如何產生愛的情感呢?首先,要善於理解學生。理解是產生關心和愛的感情的前提,不善於理解人則很難去關心人,很難對人產生愛的感情,所以我們教師對後進生也是如此。後進生之所以差,原因很多,教師要理解他們親近他們,瞭解他們差的原因,然後對他們對症下藥,差是會變好的。其次要以心換心,也叫"位置互換",教師要善於把自己擺在學生的位置,體驗學生的心理,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這也意味著教師對後進生要以心換心,想想自己過去當學生時,不也是常常犯過錯誤、做過錯事嗎?這樣就會想到學生還是個孩子,對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學生出現的過失或錯誤,應用什麼辦法、什麼態度去教育為好。再次,教師要經常想一想,我們面對的學生,有時不懂事,但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未來要靠他們去建設。祖國的未來,我們教師有責任更多地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指導他們,去愛他們。

  二、"教師愛"要做到有引導性

  因為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僅僅是教之以知識,而且要教之以做人。要達到這一目的,還要做到引導,要給學生以溫暖、以鼓勵,這樣才能使"教師愛"對學生產生鼓勵作用呢?一方面是教師在對學生的情感和行為中,要避免"恨鐵不成鋼""寧給好心,不給好臉"式的強制和壓服。這樣過分的愛,不正常的愛,最容易出現對學生的全面否定,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或人格,不僅談不上對學生的激勵,反而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或消極情緒。正確的做法一般是不要傷害學生,要給予尊重,並體現出對學生髮展的良好期待。這樣學生才受到激勵,從壞的方面轉到好的方面上來。

  三、"教師愛"要做到純潔性,不要偏狹、庸俗

  因權勢而愛、因門第而愛、因金錢而愛、因獲取私利而愛,都是以相互利用為基礎,這都是庸俗的愛。這種愛只能導致執教行為的不公正性和庸俗性,這不僅喪失了"教師愛"的高尚性,而且敗壞社會風氣,汙染學生純潔的心靈,凡是這樣的教師都不能教好學生,因為他已經失去了"表率"二字。教師只有以純潔的道德情感去愛學生,才能把真、善、美的道德深深根植於學生的心靈之中。所以"教師愛"要正直、公正、坦蕩、無私;要以為祖國培養人才高度責任感去愛學生,對學生的情感和行為應該是真誠的,而不能有半點的虛偽。所以有人說:"教育是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假如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成長為有義務感和責任心的,善良而堅定的,溫和而嚴格的,熱愛美的事物而恨醜惡行為的真正公民,我們應當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學生。"

  四、"教師愛"要做到嚴肅性,也就是既愛又嚴

  假如一個教師對自己的學生只輸入愛心,而對學生沒有嚴格要求,讓學生隨心所欲,只想到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也犯過錯誤,又想到嚴格要求學生,那麼這位教師也不是合格的教師。一個教師對學生做到愛又嚴,愛、嚴結合,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在善於尊重關愛學生的基礎上提出嚴格要求。

  (2)教師要善於在嚴格要求的過程中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關愛,努力為學生走向成功提供幫助和指導,努力為學生成才提供條件。

  (3)教師對學生既要做到得體,又要嚴之有理,嚴之有度,嚴之有方,嚴之有恆。也就是說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過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要善於把教師提出的要求變成學生自我要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愛與嚴中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總之,"教師愛"與"父母愛"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區別的地方,一個學生要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必須得到這種愛的薰陶,特別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這兩種愛,缺一不可。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對待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教育,不僅要有教師的良心去關愛學生,而且還要有父母般的情感去關愛學生,使自己的學生能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成為將來祖國所需要的人才。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7

  “育苗有志閒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從教三載,我品嚐了甜酸苦辣,各種的味兒,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書育人,更重要的是“愛生”,只有真正的熱愛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把教書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

  學生的成長不只是陽光、雨露、麵包跟開水就能完成的。他們需要一樣與植物跟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東西——這就是火熱而真誠的心。中國有句古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鳥。”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為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教師關心學生,就能載起我們教育界稱之為嚴格要求的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小舟就會擱淺,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教師熱愛學生有助於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有利於創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有利於……而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

  贊可夫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兒童。”英國教育家羅素指出:“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可見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如果我們深層次地思考一下,教師勞動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造就新一代。教師的勞動物件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輕、最有朝氣,最喜歡學習,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豐富情感、個性獨特的群體——少年兒童;教師的任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憑著自身的個性、知識、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跟管理者。由此可見,教師的勞動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師才因此獲得“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美譽。教師這種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物件,熱愛學生。同時,教師勞動的特殊性也規定了師生關係是學校裡最主要的人際關係的特殊性,由於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的地位,這就決定了在師生關係中,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主導方面,熱愛學生成為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為調整師生關係的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如果我們再深層次的思考一下,教師勞動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熱愛學生是全部教學活動的基礎。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實際上是師生之間感情交流的過程,由於教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學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老師,只有主客體感情和諧一致的時候,教與學的任務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課堂上的教與學的良好的互動佳境。由於教師熱愛學生,就容易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的氛圍,這時,教師就能深入準確地瞭解學生,有針對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就會把教師的表揚看作鼓勵,把批評當作愛護,表揚及批評就會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中成為積極向上的動力。如果師生關係不好,學生就會把表揚看成是“哄人”,把批評看成“與人過不去”。在這種關係中,批評跟表揚都會成為教育的障礙。所以,只有教師熱愛學生,才能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係,也只有健全在和諧師生關係上的教育,才能增強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書是師德的關鍵。

  教師要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須把書教好。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淵博知識。在知識的海洋裡,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師如同一葉扁舟,常年累月航行於其中,將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達理想的彼岸,風雨無阻,無怨無悔。

  選擇了教師職業就選擇了艱辛和挑戰。有這樣一個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讓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我一時間啞口無言。在教學《貓》這課時,學生非常喜歡,十分感興趣,學生學起來愉快,我教起來也很輕鬆,在教學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也參與到朗讀當中,範讀課文,正當我讀到“枝折花落”這個詞語時,一隻胖胖的小手高高地舉起來,我停下來,問道:“有什麼疑問?”那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老師,你剛才的詞語讀錯了,“枝折花落”中的“折”應讀“shé”,不是讀“zhé”,我一時間啞口無言,停頓了一會後,問那學生:“你有什麼根據?查過字典了嗎?”那學生點了點頭,說道:“我昨晚查過字典的!”我馬上請有字典的學生查閱了一下,結果這個“折”字是一個多音字,裡面有三個讀音,shé的讀音是“斷了”的意思,與課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釋相符,頓時,我臉上紅了,對他們說:“同學們,對不起,也許老師的知識還不夠全面,你們還可以去查閱其他的字典進一步核實,也可以透過網路查詢有關資訊。以後,也要象這個同學那樣,遇到疑問要多查字典,多查閱資料。”這樣,他的臉上才略顯滿意的神情。

  課堂上這個小小的插曲給了我不小的感觸。我們的.教育物件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時常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使教師無所適從。這使我想到“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在如今課改大環境中,要求學生主體地位的迴歸,這給我們教師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一桶水”應該是新鮮的活水源。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內容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還要閱讀與本學科有關的專業和科普知識,捕捉新的科學教育資訊。保持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做一位與時俱進的新型教師。

  教師還應具備多方面的愛好及才能。因為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從遠古時代到未來世界他們什麼都知道,並認為教師什麼都知道。這種好奇心加求知慾是發展智力的動力,教師應珍惜它,而不能扼殺。這就要求教師要多才多藝,與學生打成一片,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所以,教師要終身不斷學習,不斷開拓,更新自己的知識。正如加里寧所概括出的辯證過程:教師一方面要奉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優良的東西,然後把這些優良的東西貢獻給學生。

  三、走進學生的心靈是師德的昇華。

  著名的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講過:教師應具備進入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對面發牢騷、嘆息,而應該在這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培育、採摘,流連忘返。

  與學生以心換心是作為一位教師能得到學生信任的關鍵。教師不能把自己凌駕於學生之上,更不能滿口教訓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義去規勸學生,用親人的情懷去關愛學生,用教師的嚴厲去要求學生,這樣才能走向學生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是廣闊而迷人的,遠離這個心靈世界你會覺得離學生很遠,工作茫然;走進這個心靈世界,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找到答案。例如,我剛接手一個新班時,班上有個學生從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為,以至班上經常發生失竊事件,經過幾次觀察後,我確定了是該生所為,此時,我把該學生帶到一個無人的角落裡,握住他的小手,親切地說:“我現在是你的朋友,特意來聆聽你的心裡話,你的內心一定有很多話語想說出來,那就敞開你的心扉,盡情地向我傾訴說吧。”孩子聽到這裡時,忍不住內心的痛苦,說道:“不要告訴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時,我把孩子摟在懷裡,終於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東西,家長不給予,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把手伸到了同學之中,而家長長期以打罵為教育途徑,從來沒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結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轍,屢犯不改。經過一番教育後,孩子平靜了,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孩子很喜歡找我聊天,把心裡的想法告訴我,而我在私下與其家長溝通,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經過這件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學生必須深入瞭解學生,走訪家庭,從大量的“接觸點”瞭解學生的心靈。如學生生活中有什麼困難,有什麼要求,有什麼願望,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教師的愛接觸到這些“點子”上就會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就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樹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新的學生觀和人才觀,讓班級工作從過去的約束型向疏導型轉變,不再站在學生的對立面進行訓教,而是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說教,而是體貼入微的關懷和真誠的教誨。曾有人這樣給教育下定義:教育主是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濛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微的念頭帶來自信。這不正是師德昇華的體現嗎?的確,如果教師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那麼各項工作一定會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總之,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範的總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托起明天的太陽!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8

  從教以來,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師德高尚,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尊敬和愛戴。熱愛學習,刻苦鑽研,取得了大學本科學歷,成為新一代學習型研究型學者型教師。矢志教學改革,求實創新,敢於拼搏,勇於奉獻,團結協作,憑著強烈的事業心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為學校的教學改革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工作作風紮實嚴謹,善於鑽研,勇於探索,大膽創新。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深入學習領會其實質,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政治理論素質。在工作中做到依法施教,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工作12年來,我始終堅定信念、不懈努力、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用自我的行動影響和感染學生。

  本人身為一名教師,我深知我肩上的擔子很重,師德要模範、班級管理要優秀、教育教學成績要突出……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我時刻感到自我的不足。《校本教研》、《初中數學教與學》、《教學與管理》等理論書籍成為我業餘時間的“朋友”。我閱讀摘錄教育理論,學習先進經驗和新的教育理念,博採眾家之長,用來不斷充實自我,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實踐。各學科的示範課、教學論壇,都為我的思想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我的認識也有了提高。另外,各級領導也為我們創造了許多學習機會,豐富我們的理論知識,用於指導自我的實踐活動。用心利用省市縣組織的業務培訓、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我的業務水平。自我除了還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本科學業外,還不斷學習探索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的整合的相關知識,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為教學服務。

  在教學中認真備課,認真鑽研課程的標準去吃透教材,在把握準教材中心,重難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狀況寫出詳細教案。講課以教學法為指標,用心實踐,以教師為主導,因材施教,堅持“抓中等生、促優秀生、帶學困生”的個人原則,使上、中、下三類學生都能有所學,學有所得。作業全批全改,單元考試認真對待,期中期末、中考成績常名列全校前茅。教書之餘與教書同時,精心育人,我還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恆,使很多名學生都有了光輝的前程。自我也多次榮獲中考數學學科優勝獎。在去年的升級考試中我教的兩個班級數學成績又取得全縣第一名的好成績。

  在提高教的技巧上,為我進行了許多嘗試,如在講授數學課後,開展數學活動課;設定許多課外活動課,調節學生心理、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多極興趣,很快養成學生思維基本素質。在教學資料上不照本宣科,而是靈活應用資料和練習的功能分段教學。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應用多媒體教學,投影片、卡片、課件、模型教具經常使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潛力在教學中經常體現,而且還自制教具進行教學。

  用心借鑑先進學校的教學經驗,在深入學習和領會的基礎上用心進行課堂模式的改革,在最近一年來,我帶領數學組對數學導學模式進行探索。使全校的數學教師在教學理念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在過去的幾年裡,自我認真鑽研教育教學理論,用心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在最近一年裡我主持開展數學組的教科研工作。為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確立了以“數學課堂如何實現導學”為研究課題,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為我校數學組的研究帶給了方向。在此基礎上制定課題的實施步驟以及相關的課題規劃。在實驗過程中,踴躍參加課題實驗研討活動,並用心上好課題研討課、示範課。透過一階段的實施探索,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有了用心的變化,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明顯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正在改變,學生的成績有必須的進步。

  精誠培育桃李,今後我會依然無怨無悔地用青春熱血灑蓓蕾、育新苗、默默無語地做人梯、苦耕耘。用那堅實的足跡,敬業的精神去鑄就師魂,譜寫出一名人民教師永不休止的奮鬥詩篇!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9

  一、適宜把師德定位成角色道德

  (一)教師職能主要靠角色扮演體現教師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從來不是一種單一的存在。與其他職業道德比較,教師的職業角色非常豐富,教師集多種角色於一身,“朋友、知己、榜樣的角色。雜家、學者、權威的角色。醫生、嚮導、人師的角色”。如果教師不能恰當地在扮演這些角色中來實現自己的職能,那就耽誤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耽誤了學生的發展,那教師就成為一個“罪人”角色。作為處於人才培養地位的教師之間形成的各種角色,實際上就是傳道者、授業者與解惑者三大角色的統一。教師的各種角色都是在這三大角色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當前在面臨資訊爆炸凸顯教師知識儲備不足、世事複雜折射教師視角有限、社會進步顯示教師與時俱進等角色轉換的壓力下,需重新認識教師的角色,即教師應從傳道者轉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從授業者轉向解決問題的參與人、從解惑者轉向發現問題的啟發人。只有把“教師”定位成一種角色或多重角色,其角色職責與規範才更加具體與明細,也才能更清晰、準確地把握這種角色道德的道德主體地位以及多元化角色道德的內涵。

  (二)師德作為角色道德的核心內涵

  1.角色職責角色職責就是分內應做的事,如果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應承擔過失。“教師責任是指教師基於教師這一角色主動承擔應盡的義務和對因過失所造成後果的追究。”教師的角色責任從宏觀上講就是為學生服務。從微觀上看,教師的角色責任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職業道德責任,即教書的責任、育人的責任與鑽研業務的責任;二是法律責任,即遵紀守法的責任、教育教學的責任、教育學生的責任、尊重學生的責任、保護學生的責任、提高業務水平的責任;三是道德責任,即前兩類責任的昇華。

  2.角色能力“能力是指作為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條件並決定活動效率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技能是指透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活動方式,它是在一定生理條件的基礎上,在心理活動的支配下,按照特定要求透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對教師而言,角色技能主要是指其專業能力,即學科專業能力,也就是傾向於強調教師的“才”。實際上,“才”與“德”是分不開的,在一定程度上,才就是德,德就是才。要扮演好傳道者、授業者與解惑者的角色,教師不能沒有能力,教師角色道德的彰顯需要角色能力驅動。

  3.角色調解角色調解是指教師要在前述所說的多重角色之間調解因素、根據工作情景與角色扮演的難度對自身角色扮演進行適宜性的判斷,以此提高角色扮演的有效性。角色調解分為“內部調解”與“外部調解”。內部調解指角色承擔者個人透過自身的努力解決角色衝突。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位置上,作為客體,他必須考慮接受外界對他的角色要求,但是,作為主體,他又可以並且能夠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進行角色行為。外部調解是透過發揮角色承擔者以外的力量解決個人角色承擔中的衝突。例如,一個教師在扮演傳道者、授業者與解惑者等角色時,對傳道者、授業者與解惑者三者關係的處理可能會遇到一些矛盾,這就需要教師注意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係。

  (三)師德作為角色道德的實施正規化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一個概念之中———道德。”這句話說明了教師角色的道德承擔與對學生身份規訓的內涵。那教師究竟適合用什麼樣的德育正規化進行道德教育呢?答案是不外乎從兩條道路中選其一,即理性德育與感性德育,因為除了這兩條路外從來沒有第三條道路,教師沒有必要再進行其他德育正規化的探索。理性德育學派起源於人類對理性的認識與崇拜,他們堅信並注重對德育理性的研究,強調道德理性的作用,認為道德應該是一種理性的呈現。這種學派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相信人類自身的理性力量和道德自身的理性屬性。其核心觀點就是對個體道德理性的建構。感性德育學派又叫關懷德育派,起源於對自身幸福的追求。在啟蒙主義時代,關懷德育開始盛行。而關懷德育學派的真正確立是在女性主義教育理論出現之後。在中國,關懷教育在魯潔、葉瀾、朱小曼三位當代中國教育界傑出的女性學者的德育研究理論與觀念中彰顯得非常明顯。教師在履行自己角色道德正規化時,主要應考慮選擇並堅信哪種正規化來進行自己的德育實施。

  二、結語

  總之,不宜把師德定位成職業道德,而應該把師德定位成角色道德。把師德放在角色化趨勢的潮流中進行適當的評價與判斷,將更有利於使師德從一般的職業道德中區分出來,進而提升社會對師德的道德理解與道德要求,將更有助於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開展師德建設,使教師更能具體化自己的職責。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10

  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是人類開發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沒有教師,人類難以擺脫愚昧無知的狀態。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擔負著培養、教育下一代人的艱鉅繁重的任務,他們用知識的力量去激勵學生求知的慾望,以嚴愛之心架起師生間友誼的橋樑。它不僅得到過崇高的讚譽,也被賦予過更多的要求。當今社會尤其如此。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今天的教師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重視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已為古今中外所共識,歷代教育家曾經有過精闢的論述。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唐代韓愈,還專門著有《師說》一文,指出教師三大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十七世紀捷克著名教育理論家誇美紐斯強調教師應是道德卓異的優秀人物,要無限熱愛學生,反對學校中使人變得呆笨的棍棒紀律;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這些論述體現了對教師職業道德作用的重視。

  面向21世紀,中國正在進行著一場全面深刻的社會改革。時代要求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代有創新能力,能自主學習,全面發展,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這一點,對於跨世紀教師的素質,特別是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勝任21世紀教育發展的要求,就必須切實加強師德建設,下面談談自己教師職業道德的一些粗淺看法。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11

  教師的幸福是相對的。它相對於教師的付出,相對於教育的辛苦,相對於微薄的收入,相對於社會發展的苛求,相對於教育改革的催促。教師的勞動是辛苦的、清苦的,更是細膩的、嚴謹的。因而,只有那些勤于思索的教師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腳步;只有那些勇於付出的教師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只有那些善於不斷進取的教師才能體驗到教育的幸福。

  教師的收入雖然微薄,卻時刻對學生懷有教育責任,他們才能苦中作樂;教師的工作雖然面對無盡的困惑,卻時刻胸懷教育良知,他們才能默默無聞於紛雜的浮躁之世,辛勤地耕耘,播種善良,播撒智慧。難怪近四百年前誇美紐斯感言: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教師的幸福就是教師在自已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的一種教育主體生存狀態。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幸福的精神性——學生的道德成長、學業進步,進而對社會做出的貢獻,都是教師生命意義的確證;教師幸福的給予性與被給予性——在給予與被給予的中體驗精神性的“雅福”;教師幸福的集體性——任何一個學生都是教師集體勞動的結果,也是學生集體勞動的結果;教師幸福的無限性——教師對終身學生的影響,並贏得自己終身的記憶。這一切註定教師只把教師僅作一種職業看待,對教育缺乏一種事業的追求與理想是無法實現自己的幸福的,朱永新教授提出“教育理想”為什麼那麼倍受關注?我想也足以說明教育理想的缺失對教師幸福是“致命性”的打擊。對信仰和幸福的關係研究也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

  因此我們呼喚教育理想的迴歸,唯有懷有教育理想的教師才能真正體會到教師的幸福。作為一名教師,懷抱著教育理想踏上教育工作,需要保持一份靜心,慧悟妙思;保持一份良心,教書育人;保持一份真心,實現理想;保持一份幸福,體驗生命。

  獲得與感受幸福就是一種需要磨礪和培養的能力,這份能力來自於對事業的追求,對自我的完善,對境界的提升。這時,幸福不再是經濟的豐厚回報,不再是職位的逐步提高,不再是別人的點頭肯定,它是我們心中懷著的夢想,是實現夢想的每一種體驗,是感動生命的每一個細節,是超越自我的每一點進步。心若在,夢想在,夢想在,則幸福在。

  當然,教師的幸福是要有人來關心的。關心教師的身體健康,關心教師的學校生活,關心教師的成就需要。我真想奉勸教育行政官員們,你們在苛求教師的時候,是否也該給教師們多點關心,多點理解,多點尊重?

  有一種態度叫享受,有一種感覺叫幸福,學會面帶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種快樂才能收穫幸福!那麼,親愛的老師:讓我們面帶微笑,讓孩子的心田充滿陽光,讓我們播種快樂,讓學生的明天更加輝煌,讓我們,也把微笑和快樂貯滿自己的心房。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12

  一、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素養的內涵

  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對高職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出更高挑戰。技術的不斷更新,要求高職教師不能停滯在舊的技術層面上,要結合最新的技術成果對課程進行充實和提高,創造性地對職業技能、生產技巧進行歸納。在教學方法上,高職教師應該有創新,靈活性、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對學生的創新思路進行拓展,引導學生用批判性的思維看待問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實踐活動。要創設寬鬆的課堂氛圍,強化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理,使他們勇於動手,敢於嘗試。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更應重視創新問題。

  二、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素養存在的問題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重要的位置,努力建立一支高素養的教師隊伍。目前,我國的高職在校生在人數已經達標,但是,高職師資隊伍建設還不能滿足高職教育面向新世紀的改革和發展要求,最主要的表現是凸顯高職院校教師特點的職業素養不高,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職業責任感意識淡薄

  在我國目前的高考體制中,一部分學生會被動地進入高職院校。在高考中失敗的心態會影響到他們的在校生活。這部分帶有心理創傷的學生需要高職教師更多的關愛。但是,目前仍有相當多的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素養不高,職業道德水平較低,其本身就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中利益的誘惑下,有不少教師將本職工作當成了兼職,在教學過程中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在實習中,更有教師隨意地把學生丟在所謂的實習基地充當普通勞力。以上種種都說明,高職教師的職業道德水準普遍較低,責任感普遍較弱。

  (二)教育教學能力不足

  教育教學能力是作為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即便是一位知識淵博的教師,若不能將自己的真才絕活傳授給學生,那麼,他就是一名不稱職的教師。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在招聘教師的過程中,更多地重視的是其專業背景與專業能力,而忽視教育教學能力。致使許多高職院校教師雖然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但因存在表達不到位、課堂掌控能力不足、缺乏教育機智等教學能力問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高職院校的教師來路複雜,很多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的師範培訓,教育教學能力明顯不足。這無疑是高校寶貴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

  (三)實踐操作技能缺乏

  高職院校作為應用型院校,教師精湛的操作技能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但人力資源具有時效性,人力資本的存量亦非固定不變,在發揮作用時會出現消耗,若是閒置就會消退、甚至消亡。擁有實踐操作技能的教師在進入學校後,因為沒有後續的技能培訓保障以及自身技能操作訓練意識淡薄,原有技能很快就會喪失和落伍。也有為數不少的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其理論知識紮實,但卻不具備社會實踐經驗,實際操作技能欠缺。

  (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低下

  當今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更新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當前,在科研行政化傾向嚴重、職稱評定終身制、權術重於學術等不良風氣的影響下,高職院校的職業技能教授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又沒有相對科學的針對創新的評價指標,高職教師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的創新動力不足,普遍抱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嚴重阻礙了其創新能力的開發和提高。

  三、提升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素養的對策

  教師職業素養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規範和要求,是教師從事教育職業的基本保障。高職院校教師是學校第一人力資源,提升其職業素養,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是當前高職院校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一)運用人力資源倫理開發理論,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責任感、義務感和事業心

  “人力資源的倫理開發主要是透過人力勞動過程中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規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品質、道德教育、道德評價和道德控制等一系列勞動倫理問題的研究和指導,使員工能夠正確的認識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矛盾。”據此,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責任感等的教育和指導,使教師熱愛自身的教育事業,養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事業心,負責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和教學,對待學生要有愛心和責任心熱愛學生,要認真備課,嚴密組織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二)運用社會化理論整體提升高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人力資本的社會化理論主張,要為僱主找到本崗位所需的具有“合適”的個性品質的勞動者,能夠盡職守則,服從要求,將規範、準則內化為個人“自覺”行動。在招募篩選勞動者的過程中,要科學鑑定人員所具備的個性品質是否適合本崗位。高職院校在招聘教師時,要運用社會化理論,對高職教師崗位做需求分析,對應聘人員進行科學甄別,有針對性地考察其在教育教學能力方面的個性品質,要消除第一印象和首因效應,防止負面資訊擴大化,堅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則。

  (三)以公正合理的發展性績效考評,強化高職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

  目前,大多高職院校的教師績效考評都存在不科學、片面化問題,使得學校對教師實踐操作能力的考評形式化,教師不重視自身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學校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職業技能績效考評的標準,把教師的實踐操作技能作為績效考評的重要指標之一,增加操作技能在績效考評中的比重,並把關鍵事件法、評定量表法、多人比較法及小組順序排序法等多種考評方法結合起來,儘可能運用科學的量化標準對教師技能進行考評,促使教師加強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不斷提升技能水平,進而提高職業素養。

  (四)採取激勵措施,提高高職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的激勵是指透過採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升個人績效,實現自我價值。激勵也是對員工人性觀的管理,即“指組織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對員工的本性的基本假設、估計與認識,也就是對員工的個人本質、基本需要和追求、對組織和工作的立場和態度、對管理手段和形式的偏好等內容的認知和判定。”據此,校方要針對教師不同的需求,有意識地運用激勵手段,透過物質上、精神上或者其他方面的激勵和褒揚,在創新的過程中不斷滿足教師需求,激發其工作熱情,調動其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13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應具有較高的業務素養

  由於音樂具有審美、前瞻、想象、創造等特質。所以,音樂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地總結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一方面還要不斷獲取資訊,瞭解本學科的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並且使自己的音樂教育觀念不斷更新。音樂教師要善於把音樂教育中積累的經驗、遇到的問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歸納,並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論文,能把教育界的最新科研成果運用於教學實踐,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實驗等。同時,音樂教師還要思想開放,視野開闊,及時掌握國際、國內音樂教育的最新理論和最新動向,吸收、消化、運用於音樂專業教育實踐之中,並積極探索高職音樂教育中的素質教育,研究如何透過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實現高職高專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應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

  教育的過程是以人塑造人的過程,是以優良的職業道德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的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師生關係多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是人和人的關係,是師生間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係。高職高專所培養的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如果只有專業技能即只是一個實用、適用的人才,而沒有較高的道德素養,則會是一個不可用、不得用的人。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夠成長為怎樣一個人,與學校的教師有著密切的關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響。音樂教師的職業與其他職業相比,有其特殊性。音樂教師作為“美的使者”,不僅是音樂文化的傳播者,而且是是非曲直、完美人格的塑造者。因此,音樂教師良好的思想素質是影響學生形成健康品格的重要因素。

  (一)要具有愛心

  愛心是音樂教師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以愛心為基點去愛音樂教育事業。只有有愛才會全身心投入,只有全身心投入,才會具有高度責任心和忘我的敬業奉獻精神,只有敬業才能以對音樂的愛、對教育的愛,創造最佳的審美情境。要以愛心為基點去愛學生,只有愛了才能博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以教師之情動學生之情。還要以愛心為基點去熱愛生活,只有愛了才能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美、享受美,對生活充滿樂趣,對世界充滿感情,對生活的美和生活的藝術有獨到的見解和體驗。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還未完全成熟,他們需要教師在學習、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導,也希望我們去分享他們的快樂與痛苦、幸福與憂愁,我們應真心去愛他們,把他們當成朋友和親人,尊重他們、關心他們,只有這樣才無愧於教師這份職業。

  (二)要有耐心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耐心,也就是教師以自己的個性去影響學生時所表現出的情感傾向和情緒表達方式。教師以積極的、愉快的情感可以使學生產生同樣的情感體驗,並且藉助情緒極易去推動和提高學習效率。因而教師無論是在傳授知識時,還是在解答疑問時,都要有耐心。

  (三)要有信心

  教師如果對學生失去信心,教學質量無從談起,教師的表揚與批評都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情感變化,表揚容易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而批評則會產生消極的情感。有些教師帶有情感色彩的評價,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要能看到學生的閃光點,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用樂觀精神和信心去鼓勵學生。

  (四)要有信念

  一名優秀教師必須要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敢於和能夠承擔民族振興的責任,從而使情感共鳴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使審美情感轉化為道德情感,從而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總而言之,在高職音樂專業教學中教師的每一舉手、投足,都傳遞著情感的資訊。教師一個親切關懷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揚的範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語言描述等都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可以說教師的言行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也能熄滅學生學習的火花,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不僅要精通業務、學識廣博,而且要寬厚、仁慈,對學生要有耐心,能溫和、親切、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要以共同學習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獲得學生的友愛、理解和信任,共同體驗音樂美的愉悅。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的心靈變得更加高尚、更加純淨,實現高職院校音樂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14

  摘 要: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有紮實、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具備“愛心、耐心和責任心”來培養學生完整健康的人格。概括起來就是本文所要闡述的教師所要遵循和堅守的職業道德規範。

  關鍵詞:教師 職業道德

  一、何為師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老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老師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激勵和引導,用自己良好的品質與言行感染學生,逐步培養學生完整、健康的人格,培養正確的世界觀。“授業”,就是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老師因人而異地採用恰當的方法讓學生樂學、好學,最終形成學生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解惑”,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幫助和啟發學生,把疑問與困難解決在當下,為學習新知識掃除障礙。

  二、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規範

  國家對教師職業道德作明文規定並經數次修定,新規範從2008年沿用至今,《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共六條:“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雖然只有短短的24個字,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和艱難卻是不言而喻的。師德師風是教師最重要的職業素質,師風是學校、區域教育環境的風向標,優良的師德師風是人民對教育最大的期盼,是教育自身發展完善的重要體現。

  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從社會角度來講,愛國守法是每個公民應當做到的。但作為一條職業道德規範來說,在新時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愛國守法,要求教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愛國守法”看似容易,但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的言行卻與這條規範背道而馳。比如:一些教師,利用職業和職務(招生、考試等)之便,收受他人財物;在工作時間做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對工作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在課堂抽菸,使用行動電話,無所忌憚;衣冠不整,形象邋遢等等。對此,一些教師不以為然,認為全國教師如此之多,自己只是其中一個,圖些小利,偷偷懶,犯點小錯,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倘若每一個人都這麼想,國家的教育如何發展?祖國繁榮富強如何實現?中國的家庭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由來已久,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老師。如果教師的德行和學識被社會、家長和學生所唾棄,那國家的繁榮昌盛,家庭的興旺發達就只能是一種空想。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百尺密室 焚之突隙,身為教師,要嚴以律己,操守職業道德,才不負“人民教師 ” 這一光榮而神聖的稱號。

  2.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作為一名教師,應始終牢記自己的神聖職責,不僅要忠誠於教育事業,勤懇敬業,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還應做到敬業和樂業。

  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抱什麼樣的態度?是把教書看作是謀生的手段,還是看作一項事業,其中的態度決定了工作好壞,決定了能否培養出合格人才。早在100多年前,梁啟超就說過:“業有什麼可敬呢? 為什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製充當消化麵包的機器,自然該用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的”。“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因而,我們應該以敬業的心態來對待我們的職業。

  如果說敬業是教師的一種責任狀態,那麼樂業就是教師的一種境界追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我們以“不得不”的心態做一件事時,你總會感到煩躁、感到痛苦,長期處於這種心理狀態的老師怎麼可能教好學生!最後只會煎熬了歲月荒廢了事業,耽誤了學子。但如果我們是情願的、喜歡的,就會感到輕鬆、愉悅。任何職業,當我們以樂業的心態去看待它時,才會產生滿足感,教師尤為如此,它能讓我們以最飽滿的狀態去面對工作,所以有些老師雖然盡職盡責但總難取得好的效果、很難出現真心笑容就不難明瞭。

  3.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只要有一顆慈愛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轉化,就像湖南電視臺《變形記》的孩子們一樣,他們需要的只是信任和理解。教師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擔待,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像大海一樣容納百川,像細雨一樣潤物無聲,有了對學生髮自內心的尊重和愛,教育也就有了精彩的理由。

  一些老師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侮辱、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造成學生生理及心理上的傷害。近來網路上常報道態度粗魯甚至是粗野的老師,給整個教育環境造成極壞的影響,看過影片真是讓人髮指,如果沒有監控錄影真的無法想象還有多少孩子要被無情的摧殘和傷害,這些披著教師美麗外衣的敗類真是無法讓人原諒。

  長期以來我們的評價體系只看成績而忽略學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學生不能依個人興趣愛好來發展自己,一些天分早早被扼殺,學生學得累學得煩,惡性迴圈,出現厭學輟學現象,想想面對家庭、社會的諸多壓力,我們的學生能缺少老師的關愛和信任嗎?沒有人願意被諷刺、侮辱,學生也一樣,他們渴望被表揚,而不是被諷刺。《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這麼一些話,發人深省:“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恥辱之中,他就學會了負罪感”。“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可見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對他的成長有多麼重要的關係。一些老師認為,諷刺學生是為了刺激學生,讓學生努力學習。但很多時候,只會適得其反,造成不良後果。關愛學生,應該採用正確的方法,積極地去引導學生,讓他們健康成長。 4.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

  教師對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 ”,“教書”是教師勞動的主要手段,“育人”則是教師勞動的根本目的。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要創造的是懂得真善美的活人。”

  當今的學校,什麼奧班、尖子班層出不窮。學生剛踏進校門就被分為三六九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被“唯分是好”取而代之,作為最重要的“德”被忽視甚至可有可無。學校、社會、家長都把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工作業績的唯一標準,導致很多老師對如何育人概念模糊。教師僅僅為考試而教書,淪為了教書機器,學生也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這個現狀如何改變?這樣下去我們中國還有希望嗎?教育是人才的源泉,我們國人真正要從上到下重視和改革教育,不要讓領導重視總成為報道或人民盼望卻實現不了願望。

  5.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為人師表”,是指教師應該成為學生效仿的表率。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在各個方面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影響學生。

  孔夫子能被後世譽為“萬世師表”,絕非偶然。他最早倡導以身作則,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道理。而最可貴的是孔夫子總是身體力行,孔子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熱愛教育,倡導教師要有良好的舉止,語言的修養,重視教育有道,鼓勵有方,認識有法。正因為如此,孔子受到學生的愛戴和尊敬,也受到後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正道的指引者,其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心中,老師是榜樣,教師的行為、氣質、談吐對學生一生的影響就更不用說,比如一些名人、大家對小學老師印象特別深刻。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時時處處都為人師表。

  6.終身學習――教師發展不竭的動力

  學無止盡,天下何其大,知識何其多,更何況新鮮事物還不斷湧現,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長流水”。那“水”從何來?教師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能有“水”。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的內在需求,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才能有“長流水。”

  三、結語

  《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與其說是規則,倒不如說是一個方向,它為廣大教師指明瞭方向,“為師”的根本在修身。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它不需要刻意去挖掘,而是要體現在日常工作的點滴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教師要做的,除了內省、慎獨,更要在教育生涯中完善自我、昇華自己,真正變成一個有師德的教師,當回首往昔可以無愧於教育事業的人。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15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和資訊化社會的到來,給我們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我們要做的不是迴避或者繞開它,而是需要正視它們,並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養。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挑戰;內涵;道德行動

  一、社會轉型變革給教師職業道德帶來的挑戰

  1.社會的不斷髮展和經濟繁榮使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上升,但各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東西部經濟差距較大。經濟發達地區人口不斷增長,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不斷向發達地區聚集與遷移,造成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鎮人口增多。在這種環境下,催生了我國一個特殊群體———農民工,也隨之出現了農民工子女與農村留守兒童。如何解決兩個群體的教育問題,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

  2.對社會群體、個人權益的保護與尊重意識在不斷增強過去我們一直奉行國家利益至上,個人利益服從群體利益,群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受國外各種思潮的影響,個人權益越來越被重視、推崇,社會、家長與學生對個人利益的保護和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

  3.教師專業受到社會質疑現代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提出了質疑,社會普遍認同的專業是醫生與律師,而教師是專業的職業嗎?許多人心中存有疑惑。似乎每個人都做過學生,都瞭解教師的職業內容與角色,因此使得教師的專業不再神秘,如同誰都可以當教師,而且一部分教師沒有比較完整的知識與理論,也加深了社會對教師專業的質疑。

  二、我們應該有怎樣的職業道德

  在新形勢下,社會湧現出一批批優秀的師德標兵,如馬克、王穎等等,但每一個師德標兵背後都是一個感人的育人故事與非同尋常的辛苦付出。每一個師德模範,都是樂於奉獻,時刻準備把自己的私人時間與知識投入教學工作和學校的整體發展中,這樣才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作為成千上萬普通教師的我們是否都能做到,是否都應該做到呢?我們究竟應該有怎樣的職業道德呢?這就需要我們明確教師的職業道德,明確義務道德與超義務道德的含義。“道德義務”是指道德上帶有強制性的應盡的責任或要求。超道德的行為指的是超出道德義務所要求的行為。一個人的行為是否道德取決於它是否滿足了道德義務所要求的,而不取決於它是否滿足了超道德的要求。比如,一位路人沒有給乞丐零錢,他的行為道德上是可允許的,通常只要沒有違背行為道德往往都是可允許的,我們一般不會對道德上可允許的行為加以譴責。明確了我們教師的職業道德,能更好地使我們踐行教師職業道德,也就是教師的義務道德。

  三、作為教師,我們究竟怎樣才能道德地行動

  1.明晰《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的義務道德如對工作高度負責,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等等,都是我們教師的義務道德。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未必就能成為一個道德家,成為一個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專業實踐中按照某種既定的(職業)道德規範去行動。

  2.關注教師的行動,踐行教師職業道德母詩灝的事件告訴我們,我們不能透過教師的動機或者教師的行動結果來判斷教師的行動是否符合教師規範,只能透過教師的行為來決定教師行為的規範與否。當一個教師的行為出了問題,你的目標、出發點、行動的結果都不能成為你行動合理規範的理由,因為教師的動機、出發點是不可見的,行動結果是不可預測的,我們只能要求教師自身的行為符合規範。如同俗語說的一個好人,一個高尚的人,不一定都做好事,動機和境界保障不了行為不出錯。

  3.培養教師在自身專業工作中的道德敏感與判斷力在日常工作中,教師的職業就是與人打交道,我們不能保障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一個比較合理規範的處理方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的敏感度與判斷力,努力處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事務。師德之所以重要,不只是為了“教書育人”為了學生,而且也是為了教師專業本身,為了教師自身利益。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面臨著來自社會、家庭的壓力和培育國家未來人才的大難題。面對家庭的希望,我們不能退縮;面對國家的要求,我們不能放棄;面對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不能停滯與徘徊。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提高師德素養,立志培養出明禮、誠信、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祖國的未來添磚加瓦!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 篇16

  【論文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 課堂教學 作用

  【論文摘要】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態度外在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會透過以學生為本的形式滲透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可見教師職業道德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試從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兩個方面來分析。

  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一位師德高尚的教師,傳道,不僅傳學問之道,更要傳為人之道;授業,不僅要授學業,更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解惑,不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個體的特殊之惑。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所以說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規範和要求,同時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起著“以身立教”的作用。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主要內容是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教書育人,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紐帶,它首先承載的是一個社會道德和良知。“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八個字很精闢地詮釋了“師範”的含義。“師”與“範”涵蓋著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也閃耀著教師道德的光輝。其次,教師道德的光輝還體現在樂於奉獻的精神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人們往往把教師的職業比作“紅燭”,這句詩飽含著謳歌教師無私奉獻的深刻內涵。教師在平凡崗位上創造著不平凡的生命價值,也只有無私的奉獻,我們才對得起“教師”這一光榮的稱謂,才無愧於祖國和人民給予我們的信任和愛戴。此外,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恪守新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二、教師職業道德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教師教出的學生是否合格,不僅要看文化知識,還要看思想品德。因為,學生是社會的人,他們要到社會實踐中去經受鍛鍊和考驗。因此,教師必須既教書又育人,既做“經師”更要做“人師”。做“人師”就體現了教師職業道德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曉之以理。常言道:讀書明理。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更重要是讓學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倫理。各門課程中都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要意識地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統的教案,將其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學中。“育德”與“育智”能否結合好和出成效,關鍵是把教學的各個環節統籌安排好。要注意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科學設定教學過程,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吸引學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學過程生動活潑、動靜兼備,防止呆板生硬。在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組織上,要始終貫穿一條主線,就是把“教知識”與“教思想”有機地統一起來,使育人的工作滲透每一個環節,使育人的內容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效果。

  (2)動之以情。教師的物件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教師心理學認為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師真正熱愛教育工作和他的學生,學生就容易受感動,產生肯定的情感反應,並且樂於向教師談及自己問題和接受教師的教導。教師不能一味說教,更不能板著面孔訓人,否則就會把道理講虛,把思想搞僵,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只有以誠相待,以情感人,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透過各種渠道,瞭解和掌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正確對待他們的優點、缺點,設身處地為學生考慮,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鳴,引起思想的共振,從而開啟學生的心扉。

  (3)導之以行。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人格、性格、品格尚不成熟,可塑性很強,必須進行正確的引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特別是在人生轉折的緊要關口,如果引導得好,哪怕是一堂課、一次談話、一句批語,其作用都是很明顯的。反之,則會把思想搞亂,更甚者會使人產生頹廢情緒。所以,對於閱歷較淺、思想比較單純的學生,搶在各種錯誤思想、消極情緒尚未佔領他們頭腦之前,加強正面引導,防止出現誤導,以打牢思想為基礎,增強其對各種錯誤思想和腐朽文化的抵禦能力,是至關緊要的。

  (4)授之以漁。“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於終身受用無窮。”授漁比送魚複雜得多,授漁比送魚有用得多,授漁比送魚所需的精力要大得多。授漁是向學生交出一把開啟知識、科學、真理大門的金鑰匙。作為教師,教給學生專門知識是重要的,但教給學生獲取知識和正確認識事物的方法更加重要。要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就必須把這些基本的方法教授給他們,讓他們不斷增強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

  (5)示之以範。教師的職業勞動是一種用人格力量培育人格。以靈魂影響來塑造靈魂的勞動。教育過程自始至終都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能動過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示之以範的是他的品格和品質。首先是“學品”。尊重知識,善於學習,如飢似渴,廣見博聞,吸納眾長,不斷豐富知識的行囊,充實智慧的寶藏,最後甚至不知老之將至。其次是“師品”。具有人梯精神,讓學生從自己的肩膀上出發,向科學的高峰攀登;具有嚮導精神,不僅在學業上精心點傳,而且在德行上細心導航。第三是“人品”。把“誠實做人、踏實做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嚴格要求自己,教師具備了良好的學品、師品、人品,也就樹立了崇高的師表形象,進而成為學生敬仰、效仿的楷模。

  總而言之,教師作為社會道德傳統的繼承者和傳遞者,不僅要把前人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和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給學生,還要把前人確定的道德價值觀傳遞給學生。作為教師只有把每一名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發自內心的去關心、愛護他們,才能使他們更健康更茁壯的成長。而教師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不僅僅要時刻以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去要求自己,去衡量自己,更要使其內化為一種道德品質,使其成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夠發自內心地為學生做好每一件事情,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生,熱愛自己的事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教師職業道德議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