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四課知識點

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四課知識點

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四課知識點

  上學期間,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透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四課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知識要點

  1、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秦漢時,匈奴壯大,經常襲擾掠奪漢境財物。

  (2)匈奴首領稱為“單于”

  2、漢朝對匈奴的政策

  和:西漢初期、國力貧弱、限於國力、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

  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組織了的騎兵隊伍,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模反擊,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

  3、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精騎出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4、昭君出塞

  (1)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同西漢訂立友好盟約。

  (2)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

  (3)王昭君請嫁匈奴。

  (4)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和親,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考點

  1、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麼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的變化自然與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

  2、比較西漢初年的和親與昭君出塞有什麼不同?

  西漢初年的和親,是在匈強漢弱形勢下的妥協政策,是被迫的。昭君出塞是西漢政府善意的民族政策,團結各民族是目的,無論從政府還是本人來講,都是主動的。

  重點考點

  1.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表現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軍事上反擊匈奴;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統一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首領是(冒頓)單于。

  3.漢武帝時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

  4.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5(漢元帝)時,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歸漢,與漢和親。

  6.昭君和親的歷史意義是什麼?(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皇帝。縱觀中國曆朝歷代,末代皇帝很難得到善終。然而溥儀卻是一個例外,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出生,字耀之,號浩然,也就是我們常稱的清廢帝或者宣統帝。溥儀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似乎都在別人的導引下生活。

  1908年,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由光緒皇后、隆裕太后和載灃共同攝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1912年2月12日,6歲的溥儀在隆裕太后的監護下宣佈退位,由隆裕太后臨朝稱制,頒佈《退位詔書》。至此,清朝對中國267年的封建統治正式告終,溥儀的退位是大清皇朝的終結,也是中國帝制的終結。

  初中歷史答題技巧

  歷史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

  設問和材料關係密切,設問提出的是有關材料的問題,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所以,找到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很重要。先在設問部分找出關鍵詞,然後帶著關鍵詞再去材料中找相應的關鍵詞或句。透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結合相關的知識資訊,對號入座,對問思答。一般情況下,問題就解決了。

  高效解題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迴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範”,答題語言規範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四課知識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