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

  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資訊科技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將成為我國面向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設計應當把握重點

  我們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運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來進行教學設計,把握以下重點。

  1.三維度目標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育人思想,關注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結構,追尋新時期條件下素質教育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的統一。

  2、重、難點

  把握本課的重點,難點

  3、學情分析:

  說明這課是什麼教材幾章幾課的內容,教學物件,上本課之前的知識基礎,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什麼,培養什麼能力,情感目標的發展

  4、匯入:

  匯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它是本節課的頭,別有用心的匯入很重要,你要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在整個課堂中有求知慾望。

  5、主體性教學策略

  主體性教學策略:主體參與,合作學習,差異發展,體驗成功。注意把握四條認知邊界:一是教學的著眼點從怎樣舊這點能夠缺點錯誤轉移到怎樣激勵學習潛能;二是不承認差生,只承認個體差異存在,要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三是教學的注意中心應從知識本身轉移到獲取知識的過程;四是關注教學個性化走向個性群體化的實踐策略。

  6、學習方式

  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學習方式,重視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關係,互相適應,互相促進,最佳化課堂要素的配置,追尋有效課堂學習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指標。

  7、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教學、問題教學、活動教學的模式及其功能效應。國內研究資訊科技課程教學設計的一些基本內型:

  (1)基於任務的協作學習模式;

  (2)小組互助式學習模式;

  (3)網路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模式;

  (4)網上協作學習模式;

  (5)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6)網路環境下的個別化教學模式……

  8、教師的主導作用

  重視課堂講授的實效性和時效性,提倡簡潔、精練、有效的課堂指導,最佳化課堂結構,重組環節步驟,重視資訊流的整合和有效資訊的輸載,研究課堂資訊的互動性和有效傳輸。

  9、任務設計的重要性:

  任務:層次性,適用性,由表及裡,逐層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學生做什麼?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

  B、廣度:你的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還是觀向個體差異的學生

  C、深度:因個體差異,任務深度不同。

  10、重視課堂練習的實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夠引導學生智力潛能開發的課堂練習。

  11、與課程整合

  計算機是一門工具學科,它可以說是其它學科的基礎,我們就要培養他們學習的方法,來更好的為其它課程服務。

  12、建立教學評價反饋激勵機制

  透過評價的激勵,誘導學生的興趣、意志、情感等學習心理的內在動力體統,引導學生的潛能發展。

  多元評價:自評、互評、師評 發展性評價:不以結果為主,更要注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

  審美評價標準:美的標準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認知結構,不能以常人的標準進行。評價參考:只是為引人注意,還是賞心悅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們要表達的意識。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需要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和反饋,並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有關環節。評價、反饋與修改應該貫穿資訊化教學設計過程的始終。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式

  (一)教學任務設計

  1.教學內容的安排

  2.學習者特點的分析與教學方法的選擇

  3.教學目標的確定與實現目標的任務途徑

  知識 技能 情感

  應特別注意的是,在教學目標陳述中,應該使用表達學生具體行為的動詞,儘量避免使用過於籠統、含糊的詞語,如“瞭解”、“學習”、“培養”、“理解”、“認識”、“欣賞”等,用這些動詞表述的教學目標,教學後無法測量是否達標。教學目標的陳述主體不應是教師(或講授內容),而是學生(或學習結果)。陳述教學目標應注意個性化。

  教學目標描述用詞舉例:

  (1)結果性目標

  a.知識

  瞭解——說出、背誦、辨認、列舉、複述等

  理解——解釋、說明、歸納、概述、推斷、整理等

  應用——設計、辯護、撰寫、檢驗、計劃、推廣等

  b.技能

  模仿——模擬、再現、例證、臨摹、擴(縮)寫等

  獨立操作——完成、指定、解決、繪製、嘗試等

  遷移——聯絡、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等

  (2)體驗性目標

  經歷(感受)——參與、尋找、交流、分享、訪問、考察等

  反映(認同)——遵守、接受、賞識、關注、拒絕、摒棄等

  領悟(內化)——形成、具有、樹立、熱愛、堅持、追求等

  (二)教學策略的制定

  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活動能夠的元認知過程、教學活動的調控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執行過程。教學活動的元認知過程是教師對教學的程序及其中的變化而對教學過程的反饋、調節活動。教學方法的執行過程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師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與手段的展開過程。

  第二,教學策略不同於教學設計,也不同於教學方法,它是教師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活動的整體性把握和推進的措施。

  第三,教師在教學策略的制定、選擇與運用中要從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入手和著眼,要兼顧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學生的狀況和現有的教學資源,靈活機動地採取措施,保證教學的有效有序進行。

  第四,教學策略是一系列有計劃的動態過程,具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

  教學策略有微策略和宏策略之分,微策略關心在一個教學單元(或知識點,如一個概念,一個原理)內部如何組織教學;宏策略考慮如何將多個知識點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教學重難點的分析與突破教學難點的教學措施

  (四)教學過程及細節處理

  1.課前的資源準備與教學環境設計

  2.課堂的引入

  3.學生的合作

  4.教學的拓展與探索

  5.課堂教學評價與反饋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篇2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對資訊化教學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認識。結合我所任教的語文學科特點,我覺得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的運用,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資訊化教學對於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問題意識的培養乃至懷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透過對現代化教學資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發現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能力,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可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等等有諸多益處。

  但是資訊化教學在實際的實施和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

  1、比如語文學科中的單元模組,一個單元一個主題,一般情況下包括四篇課文,四篇課文全部學完,以往大概要10個課時,再加上練習和習作部分,至少要16個課時,需要8個兩連堂,這樣設計單元模組時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個繁重的任務。

  我昨天在設計第一單元時,四篇課文,我分成兩個模組,一篇現代抒情詩歌,一篇古詩兩首分在一個模組裡,剩下兩篇是兩位愛國偉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個模組。但是在實際設計中,時間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還是出現了困惑。再有,語文課雖然是一個單元同一個主題,但是每一篇課文的重難點是不同,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也是不同,我覺得還是一篇課文一篇課文的學習,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會貫通起來。我覺得還是一篇課文,兩個課時,一個兩連堂,一個小模組,這樣從時間、和實際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電腦的使用在內容要有選擇

  資訊化教學並不是課堂上學生使用電腦了,就是資訊化教學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到了什麼東西。既然電腦是個比字典更豐富的學習工具,我們知道在學習的過程中並不是時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覺得在學習、操作過程中並不是每一個內容都要藉助電腦,所以電腦的使用在內容要有選擇。對一些教學內容如:識字、寫字、朗讀、口語表達能力還是要實實在在、紮紮實實地帶領著學生訓練到位,這些能力的培養可以藉助電腦,但是不能完全依賴電腦。

  3、相對於學生,教師面對資訊化教學資源所感受到的不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戰。

  同時也必須思考和實施新的對策與方法,教師一方面要積極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更應重新確立教育教學的側重點。由於教師與學生面對的是同樣的資訊資源,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

  4、培養學生上網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電腦的使用固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給他們學習的自由。但是作為小學生來說由於年齡的特點,如果不能夠很好的引導、管理,學生可能在一定的時間裡從電腦裡什麼價值的知識也搜尋不到,那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了。所以培養學生上網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這應該是我們需要著重培養。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的感受,有不足之處,希望領導、同時指正。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篇3

  透過學習《資訊科技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課程我更加充分的認識到資訊科技在學科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資訊科技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學習心得。下面我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從教學整體上看,多媒體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擴大了教學規模,促進了教學現代化發展;從教學系統上看,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引起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一系列變化,導致了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甚至教學體制在一定程度上的變化。現代資訊科技還沒有很好地融入教學領域,對於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單純強調了現代資訊科技要為教學服務,而沒有研究現代資訊科技的基本內涵,所以造成只強調教育技術有形的媒體技術,而不重視教育技術無形的系統技術,忽視了資料處理及媒體資料利用等功能,違背了教學規律。

  因此正確理解資訊科技的內涵,把資訊科技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使資訊科技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突破重點難點,甚至在資訊科技的支援下改革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這也就是課程整合的問題,即資訊科技與各學科課程教學的整合。

  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資訊科技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將成為我國面向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資訊科技給美術教學提供了大量資訊和多種手段,為我們美術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廣的可挖掘潛力。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又為我們提出了嶄新而豐富的總目標。

  因此,美術教師必須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資訊科技相結合,更好地達到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的實踐能力,提高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不斷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資訊科技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活動。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教學媒體普遍運用於美術教學將成為新世紀美術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尤其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它不僅刺激人的視覺和聽覺,變抽象的說教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喚醒人的興趣、情緒和思維,營造美的氣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從而最大限度地作用於人。教學課件是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學課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圖形圖象,還能呈現音訊、動畫、影片等。利用多媒體課件的互動性,為個性化、自主化、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臺,使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持續發展的構想得以實現。利用資訊科技,美術教師透過製作課件,可以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美術教師應多從課堂上師生的互動考慮,根據需要把一部分教學內容製成課件。也可以利用身邊的所有美術資料,如錄影、圖片等進行整理傳輸到計算機上轉化為數字資訊。

  二、利用網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著重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最基本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

  對九年級的學生,突出引導他們學會在網上瀏覽欣賞適合自己的藝術作品,學會在網上收藏自己喜歡的優秀作品,反覆感受、認識和理解,具體內容如《民間藝術作品》、《中國建築介紹》、《中國優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郵票》等和透過一系列的瀏覽、收藏,再運用語言、文字、繪畫等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真正達到培養欣賞與評述能力的目的。

  學生透過網上教學資源,透過網路,可以彼此交流觀點、共享資訊,相互進行觀察、比較、分析、評價等活動,既有利於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掌握應用,又利於培養學生的互助品格,應鼓勵學生利用網際網路資源,查閱豐富的美術資訊,開闊視野,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使美術課堂知識在網路中延伸、拓展。在講授《面具》一課時,學生們透過搜尋,小組討論交流,知道了面具的歷史、種類、製作方法,欣賞到充滿時代氣息的精美面具,網路使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面具藝術,使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得到提升,這也是新課標中對美術價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資訊科技,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結合資訊科技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綜合性的提出是美術課程改革突破的重點與難點,體現了美術教學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原則。綜合性即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結合,同時也與現實社會,現實生活聯絡起來的美術實踐活動。與資訊科技教育進行整合、既豐富了學習的內容,也擴充套件了學習的途徑,大大促進了美術教育的發展。如結合語文詩歌單元的學習,在電腦中用美術的手法表達詩句意象,製作解讀詩歌意境的詩配畫嘗試,如用Painter、Photoshop製作“竹鎖橋邊賣酒家”等,有些作品還被語文老師所採納用於教學;利用計算機資訊科技課上所學的Powerpoint製作校園風景的幻燈片;利用平面設計軟體製作化學實驗圖解、模型,物理物體受力分析示意圖等等,把各科學習融入到美術課堂中來,愉快的多途徑的學習,幫助學生活躍思維,開拓大腦,增加學習興趣,交叉鞏固了學科知識,提高了綜合實踐能力。

  美術教學與資訊科技教育的整合,使美術課堂教學讓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學化難為易,化複雜抽象為直觀形象。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包括視覺、聽覺、觸角等多樣化的外部剌激,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認知和學習途徑。在有限的時間裡,加大教學密度,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同時透過投影螢幕,豐富直觀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加強了記憶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豐富了想象。但是在資訊科技運用於美術教學的同時,仍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師生在網路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容易失控;資源的大量、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一些基礎知識容易被忽略等。

  四、資訊科技教育的迅速發展,對師資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師要具有運用現代資訊工具的能力,在現代資訊環境下進行教學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師的整合能力。

  主要包括:

  1不斷更新的資訊科技知識技能。

  2辯證的`資訊科技教育價值觀和良好的資訊科技使用習慣。

  3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能力。

  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資訊科技整合能力系統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據課程標準確定綜合教學目標的能力;分析把握學習者特徵及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的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把握重點、難點以及各內容之間相互關聯的能力;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針對學習者的特點和發展需求,論證資訊科技的潛能和不足,選用合適的資訊科技,並確定資訊科技應用方式的能力;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確定教學方法,設計教學和學習活動的能力;合理處理和應用教學資源的能力。

  4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施能力。

  例如:能利用資訊科技管理學生在資訊科技環境中的學習活動,實現學生學習最最佳化的能力等。

  5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評價能力。

  6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自我發展能力:教師應能利用結合校本的“整合”實踐中,透過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和反思以及系統科學的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並利用資訊科技及有關資源促進持續的專業能力發展和終身學習。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並與其他學科整合已是現代化教學方式之一,它亦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要想有機結合並且深入發展下去,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及多種必要的條件。我們教育者必須努力學習資訊科技和現代教育技術,讓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篇4

  學習資訊化教學環境之下的教學設計一課,我覺得收穫大大超過了我以前所學的,我對於教學設計有了顛覆性的認識。

  姑且拋開資訊化環境這個大背景不看,我們把關注的焦點集中於教學設計,在沒有學習這一課時,教學設計在我腦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師在上課之前的備課,一個老師寫下自己在個課時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達到的教學目標,在我腦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備課方案(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虎門銷煙》為例):首先教學目標,讓學生知識和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十四個生字,讀準三個多音字的讀音,會寫田字格里的九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以“自讀、勾畫、感悟、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架設文字與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瞭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習林則徐堅決抵禦外敵,維護民族尊嚴的崇高品質,在心中埋下堅決不碰毒*的種子。 學習了這一課之後,我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不科學,這樣的備課老師而言,它的實用性是多麼的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上課伊始,透過影片觀看,便藉助錄象這一直觀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快速帶入學習的情境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本節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進課文,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產生共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參與到課文所構建的“世界”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語文能力和語文基礎知識有所提高,還能從中受到情感上的薰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

  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文字,與文字對話,自始至終讀書,在一遍一遍的讀書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這一環節就是要將抽象、凝鍊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絡起來,將課文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豐富多彩的畫面,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以讀為基本方法,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和對語言的積累,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這個過程中,力求引導學生將靜止的文字描繪成鮮活的畫面,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以達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於文字之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是做加法的藝術,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學會把課文讀厚,善於讀出文章背後隱含的東西,善於想象出文章可能牽連著的意蘊。“圍觀的群眾又想到了什麼?”以及“你想說點什麼?”這兩個問題都為學生放飛思維搭建了一個自由的平臺。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將靜止的文字描繪成鮮活的畫面,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從而使學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於文字之外,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綿綿不絕的情感中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文字,與文字對話,讓學生自始至終讀書,在一遍一遍的讀書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讀,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靈的激盪,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課件能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此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在錄象中,感受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從視覺上直觀地欣賞虎門銷煙的壯舉,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使學生不僅理解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由此將課文的情境繼續延伸,並將課文的學習延伸到課外,重視課後的積累。

  所以我們想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或者是一位優秀的學習者,是必須瞭解一些重要的理論的。教學設計不是一個簡單的我們想象中的過程,而是由一系列的過程組合起來的,如:學習需要分析,我們在教學之前瞭解學習者的需要就會對安排的內容有取有舍,學習目標的闡明,作為學習的目標應該是具體化的,現在的新老師們往往會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學習目標寫得過於籠統,用一些大而空的詞如:理解、瞭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強的詞,導致的後果是學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斷自己是否學懂了。所以我覺得蔣老師介紹的兩個方法十分有效一個是A,B,C,D編寫法,清楚易懂,一個是內外結合的編寫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在以後的實習或者從教之中必定會帶了巨大的幫助。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篇5

  隨著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資訊科技對當今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資訊科技為教育教學改革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給課堂教學效果帶來了實質性的變化。《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必須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創造出許多新的課程模式,使高效的課堂教學成為可能。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基於資訊科技環境下的高中數學教學。

  一、利用FLASH課件創設問題情境

  多媒體課堂具有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優勢,它以圖形、聲音、動畫、影片等方式呈現資訊,這數學課程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FLASH課件的互動性強、動畫效果逼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形式,有利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如在“球的表面積”教學中,筆者運用FLASH課件演示圓柱的表面積展開、蘋果削皮、切割球體、用正方形貼球表面,同時提出“怎樣推導球的表面積”的問題。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面對難題,積極嘗試,經歷活動,啟迪思維,體驗成功。

  二、利用幾何畫板課件創設實驗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索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透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物件的某些特徵或與其他物件的區別和聯絡。”而在以“粉筆+黑板”為主體的傳統教學中,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等實驗活動難以開展。

  幾何畫板提供了豐富而方便的創造功能,使教師可以隨心所欲地編寫出自己需要的教學課件。它能動態地反映圖形的變化規律,學生透過點選滑鼠就可以完成數學實驗。如在“雙曲線”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拖動點來感受曲線的軌跡變化,觀察離心率的變化。操作、觀察、探究,讓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人,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建構者。

  三、利用VB課件營造自主探究的氛圍

  自主探究學習指在老師的引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透過動手、動眼、動嘴、動腦,主動的去獲取知識。“數學教學活動的核心內容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鍛鍊了思維,提高了應用能力。如在VB課件“繪圖工具和函式曲線”中,提供了“繪圖工具”和“函式曲線”兩大功能。“繪圖工具”提供了“直線”、“圓”、“多邊形”等三十餘種常用圖形的繪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繪圖功能。“函式及曲線”提供了四十多種函式及曲線例項,學生選擇相應的函式曲線的例項,在“輸入引數”中輸入相應的引數,即可繪製出相應的函式曲線。學生透過不同的引數對比,總結其中的規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新知識。

  四、利用Excel軟體學習函式知識

  Excel軟體不僅具有數學處理、圖表等功能,還具有智慧化的計算和強大數學處理能力,可以實現計算、排序、彙總、用圖表形式顯示資料等。Excel可以透過描點法實現函式影象的繪製,可以直觀、清晰地顯示不同資料間的差異。當資料發生變化時,影象也隨之發生變化。如在“冪函式”教學中,筆者透過Excel繪製y=x2,y=x3的函式影象,不僅節省了課堂時間,而且使學生在迅速、形象地獲得影象的同時,加深了對函式影象及性質的理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篇6

  1資訊科技帶來的教學方式革新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通常採用“串講教材”的方式,即教師對課文進行逐字翻譯、結構分析等,並透過學生的機械背誦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但教師的工作量大,學生的學業負擔也十分沉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完全依靠教師的講解,無法形成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背誦和翻譯上都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且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構架。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厭煩情緒,上課效率嚴重下降,無法完成預定的教學計劃。為改善這一情況,許多學校開始積極探索新的文言文教學方式,透過多媒體資訊科技等,增加文言文教學形式,並豐富了教學內容,重新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信心。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包括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文字、影象、聲音的綜合展示等。透過這些方式,教師可將原本難懂的知識點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影象影片,使學生在娛樂的同時完成文言文內容的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2資訊科技整合下的有效教學方式

  2.1音像結合,營造氣氛

  文言文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底蘊,只要教師能透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就能使學生髮現其中的雋永和古典美。音樂與影象結合是展示文言文美感的一種有效方式。音樂具有一定的韻律和節奏,能夠烘托出文言文語言凝練、優美的特點。教師可在講解課文內容時播放一些舒緩、具有古風的音樂,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在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教師還可展示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使學生對文章描繪的景象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的記憶。

  2.2畫文一體,愉快寫作

  寫作是檢測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會涉及寫作的教學。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本身存在著理解上的難度,因此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自我創作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在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可以透過將課文內容轉換的影象,使學生對特定場景有直觀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進行寫作,不僅大大降低了寫作難度,學生的寫作深度和內涵也將獲得極大的提升。

  2.3最佳化反饋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成果的反饋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更是發現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判斷教學質量的標準是教師授課的內容能否被學生較好地接受、吸收,並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應用。但由於傳統教學形式下,文言文的教學任務較重,教師往往無法進行完善的成果分析。若在教學反饋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電子資料分析,教師只需要將學生的平時成績及測試成績輸入電腦中,由電腦進行自動排序和分析。這樣做不僅能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也可以使反饋結果更加客觀、準確。根據反饋資訊,教師可以歸納總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明確教學重點,並調整教學方案。

  3結語

  綜上所述,資訊科技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能較好地提升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推廣資訊科技的應用,透過多媒體授課、電子化反饋等形式最佳化教學結構,改變傳統教學中內容單一、形式僵化等缺陷,使文言文真正成為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