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間詞話》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1

  曾經,有“秋波橫欲流”“魂迷春夢中”的綺麗浮靡;亦有“無淚可沾巾”“飄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慼;然後,有了“垂淚對宮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國之哀。傾盡“一江春水”,換來牽機毒藥。

  南唐李煜。

  王國維謂:“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一個筆力縱橫,他豪放超逸、恬淡曠達;“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一個,筆力雄厚,他壯志難酬、慷慨悲壯。

  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

  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對富貴可以輕看,面對仕途亦會厭倦,面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面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才是他的《飲水集》。

  滿清納蘭性德。

  王國維評:“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學者,在文學、美學、史學、古文字學領域的成就極為卓著。他的《人間詞話》一書,突破了傳統文化思想的束縛,用新的思想與眼光去鑑賞詞話。

  “境界”,是《人間詞話》的核心——“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由此觀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葉茂。恰如國畫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國維說“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2

  王靜安的《人間詞話》問世以來,一直膾炙人口,他的詞話所標舉的“境界”一詞,文學評論者多奉為圭臬。“境界”一詞的提出,蓋欲取代嚴羽的“興趣”,王士禎的“神韻”,王靜安並自負此為“探其本”的發現。

  《人間詞話》捲上雲:

  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其實,這裡的意境一詞,依舊是滄浪所謂的興趣,阮亭所謂的神韻,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而王氏的境界說,以為詞之有無境界的關鍵,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論詞者之所謂自然,蓋有二義。如王灼《碧雞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錘鍊之自然,他舉《敕勒歌》和《易水歌》為例來說明自然是“變徵換羽於立談間”,是出口成章,揮筆成文的;這和劉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鍾嶸《詩品序》所標舉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等說法較為近似,這是一類;另如彭孫遹、王鵬運、況周頤等所主張的自然,而是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詠情性,不待雕飾,故特別注重天才;後者因主“自然從追琢中來,”所以除了天才,他們還重視學識,甚至於認為學識可以彌補天才之不足。而王靜安的境界說,可肯定是屬於前者,是重視天才,主創造而不主因襲的,即“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

  《人間詞話》捲上雲: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照此一說,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義之一,併為達到“真”的必備條件。則王靜安以為納蘭詞的好處,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後主一樣,都是閱歷淺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所謂赤子之心,其含義究竟如何?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並沒有明確的界說,但他在《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圖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輪也,第一運動也,神聖之自尊也。”如是,王氏所謂的“赤子之心,”似乎是一種純依智力不受意志左右,純依主觀不受客觀影響,純依直觀不雜概念的心理狀態;但就藝術而言,唯有天才具備此種心態。具備此種純真無染的赤子之心,則詩人詞人,就能“以自然之眼觀物,”以直觀去領受這個世界,做到妙手造文,能使紛沓之情思,以極自然之表現,望之不啻真實之暴露,而修辭的自然,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不待追琢錘鍊了。

  其實,以上的“自然”一論,在王靜安的境界說中,是就寫作技巧而言,是說表現要恰到好處,不可過於雕琢;而所謂真,是就作品內容而言,是要感情真摯,不可虛浮。

  談到這裡,就要說一說境界的內容。《人間詞話》捲上雲: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據此,我們曉得所謂境界是統意與境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屬於情感的,而意象是屬於景物的,因此境界有造境與寫境之分。《人間詞話》又說: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閒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可見,據王靜安的看法,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但我們細讀全書,可以發現這和他所說的造境、寫境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深相關聯。蓋據康德說,優美乃無我之境所表現的形式,往往確定而有限;而壯美乃有我之境因只存於我們的思想之中,不見於實際自然界,因此達於無窮。所以無我之境界較小,而有我之境者境界較大。

  以上就王靜安的觀點,將境界說的要點,作了一個概括的說明,現在談談筆者個人意見,參考各家說法,評論其得失。

  先說境界說的好處,前人曾推許王靜安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此話並無過譽之處,王氏確可當之無愧。其一,與舊有詞話相比,王氏沒有摘句之弊,其論詞又能以哲學、美學觀點來分析申論,不落俗套;其二,晚晴詞風多主南宋且競相效仿,因襲陳故者甚繁,而開創新意者少,故王靜安轉變風氣,實在可說是獨具慧眼,雖未免有矯枉過正之處,卻亦能切中時弊,為後來的文學革命開一先河;其三,王靜安主真切,重自然,此乃千古文學不易之定理,而王靜安除此之外,尚且要求在真切之餘,能夠表現人生,美化人生。他的詞話所以叫做《人間詞話》,都可以曉得他是有意描寫人生的,這點和歷代那些評論詩詞的人,就其對人生的體驗而言,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再說《人間詞話》的一些缺點。蓋《人間詞話》乃王氏早年之作,因此我們實在不必以此來責備他。不過,就《人間詞話》論《人間詞話》,我暫且歸納了下列幾個缺點:其一,體例為臻完善,編排秩序也沒有系統,因而論點錯雜間出,沒有統一感,這恐怕與他採用札記筆記方式的評論有關;其二,有些理論說得不透徹,容易令人發生誤會,如“隔與不隔”的問題,如“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問題等;其三,太過於自信主觀。譬如他太注重先天的才力而忽視了後天的人力,這是頗為值得商榷的;其四,論詞太偏重文章而忽略聲律。詞由樂府詩演化而來,原來是合律可歌的,張炎謂其先父《瑞鶴仙》詞的“粉蝶兒撲定花心不去,閒了尋香兩翅,”所以要將“撲”改為“守”;《惜花香》詞的“瑣窗深”所以要將“深”改為“幽”,又改為“明”,就是為了要合律的緣故。在講究聲律的詞人來看,詞的音律效果是要重於文字效果的,這點王靜安似乎沒有留意,因而不能對某些詞人——譬如南宋的吳夢窗、王碧山、姜白石、張玉田諸家,予以適當的評價。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3

  王觀堂在人間詞話中闡述了他關於詞的理論,語言往往短小精闢。如“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也”;讀之,似乎也如入境界,在慢慢細品中由“獨上高樓”而至“人憔悴”,最終達到“驀然回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在閱讀中有了點滴收穫——與觀堂先生一起讀詞,詞之差別與境界豁然開朗。

  一、有境界與無境界

  “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真情最為動人。沒有真實情感的賦予,再華麗的辭藻也顯得膚淺虛偽,再精巧的構思也顯得空洞無味。境界,原來全在一個“情”字上。寫詞如此,寫詩、散文、小說,不都是如此嗎?文學如此,做事、為人,不都是如此嗎?真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秉著一顆真心,才能打動別人的真心。

  二、造境與寫境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然而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中國文學自古就有現實主義的《詩經》與浪漫主義的《離騷》。《詩經》雖然寫實,卻不覺得其晦澀或枯燥無味;《離騷》雖然想象,也不覺得其怪誕而不可理喻。我們不可能將真正偉大的作品完全歸於哪一派——它們在主體上屬於某一派,然而在另一方面,另一種風格的補充又使其具有自然之美,而不是僵死在某一個框架裡。誠如王觀堂先生所言,一個詩人往往既是理想家又是寫實家,因為他活於物質的世界中,必然心存實物;而只有當他人儲存著不竭的想像之泉,他才能掌握文字的靈性。

  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有我和無我之境並無高下優劣之分,只是為寫詩的心態和情感所決定。無我之境如佛家,置身事外,寫景得以淡然悠遠;而有我之境便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歌者,隨心吟詠之中使得情景交融,人與景交相呼應。

  四、境界之大小

  “境界有大小,不以事而分優劣。”

  同樣,“寫什麼”往往決定了境界的大小。然而並非寫大場面、頌大事業就是境界高人一籌。婉約派們寫來寫去也總是傷春悲秋,相思高樓,依舊是有著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之類的詞之大家。小境界更能寫出點點滴滴的離愁別緒,百轉愁腸。

  五、赤子之心與閱世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客觀之詩人必須多閱世,這是必然的;而主觀之詩人無需閱世,只需保留著赤子之心嗎?閱世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觀堂先生是認為“閱世少”造就了這些浪漫主義的詩人——我以為不然。屈原閱盡世間汙濁和不平,性情不是仍然真到了極點嗎?李太白仕途不順,雲遊天下,閱世少了嗎?李後主身負亡國之痛,從詞中固然可窺見其赤子之心,然閱世大概也是並不少的。閱世是對這個世界的深層理解,是情感和心靈的體驗和碰撞。真正的詩人絕不會迴避直面生活的現實,赤子之心也不會在閱世中逐漸消失。

  六、詞品與人品

  觀堂先生花了大量的筆墨點評各家之詞,如歐陽修、秦少游、李後主、馮正中……他分析各家特點,具言長處。然而對於張玉田、吳夢窗之輩,又語言犀利,甚至曾有“白石尚有骨,玉田則一乞人耳。”此言批評其詞砌字而淺薄,意竭於模擬;評價白樸,既有《秋夜梧桐雨》的“元曲冠冕”,亦有《天籟詞》粗淺到“不足為稼軒奴隸”。觀堂先生的評價抓住要害,可謂解頤。又提到賙濟、劉熙載的觀點:“梅溪詞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周旨蕩而史意貪”,原來詞品連於人品,此二者不可分。

  《人間詞話》,我仍是沒有讀完的。也許,直到某一天我得以熟悉觀堂先生提到的每一詞家,我才可能有一些真正的領悟。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4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多年前讀到這段話,才知道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參加完4月份最密集的跑馬後,終於靜下來完整的閱讀這本書。最先讀的是附錄中王國維年表,生於光緒三年(1877),卒於民國十七年(1927),於飄搖動盪的半個世紀走完了他波瀾壯闊中西合璧的一生。

  《人間詞話》是對詞的評論,每則大多寥寥數語,卻是句句精闢,評論特別是批評毫不留情,足見作者的功底、勇氣和赤子之心。

  開篇幾則以“境界”為統攬,“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這些內容,我感覺很有哲理,卻又似懂非懂,尤其對境界到底是什麼不知其然,只有一點點淺薄的理解。

  境界有大小,但並不能因此而分出優劣。就像詩詞與跑步,一靜一動,各人喜好難分高下,感受也沒法比較,不見得文采好、成績好的人一定會比其他人的境界高、快樂多。怎樣讓境界開闊一點,我覺得有幾個方向可以嘗試。

  熱愛。無論是興趣使然,還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有條件,一定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如果沒有機會必須得做,與其向外抱怨環境,不如向內自我調整。為什麼長期跑步的人成天起早貪黑勞其筋骨而又樂此不疲呢,我想大多數人是源於自己對跑步的熱愛或者跑步帶給自己的良好體驗,而不是因為別人要求你去跑。

  專注。我們很大的痛苦是來源於糾結。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壓力,愈加顯現的內卷,使人總是期待完美的計劃和結果。面對需要做的決定,小到晚飯吃什麼、新買的家電挑哪個,大到擇業、成家……即便做出選擇,一開始也可能患得患失,想象著要是選另一個會不會比這個好。其實糾結主要發生在選擇前,一旦選定,反而能平心靜氣。專注於選定的目標,心無旁騖儘自己的全力將它做好的過程並不是最煎熬的,這樣日積月累的經營,就能向高一點的境界進發。

  悅納。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渺如塵埃,因此變化無時無處不在。只要已經盡力,無論結果怎樣,坦然接受就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誰都不希望傷病,但如果發生了,把它作為身體對自己的提醒,小傷病總比大的強,比起突發的意外,大傷病也還不是最慘的。人生是一個過程,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但同時,風險無處不在,既不盲目冒進心存僥倖,也不因噎廢食裹足不前,敬畏前提下的挑戰是應有的態度。

  在人生的馬拉松中,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永遠保持初心,不斷奔跑。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5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靜安先生以"境界"二字作為文篇開首,奠定了中心,一詞知因,至於這果,還是要細細來品。葉嘉瑩先生曾提出過《<人間詞話>基本理論—境界說》,縱觀各位學者,讀者的評價多以"境界"而起。

  詞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行於宋。與詩似而大不同,相對而言,詞的規格,平仄,韻律更為嚴謹,卻較多數書讀者傾心。我個人自小愛詞就甚於詩,有些許受不了詩那種五言七律的正統規格,卻作詩多於詞,詩的主體更易把握,不易離神。而詞雖然熟知創作基準,稍有不慎便易離神,換種說法散神。與靜安先生所說"境界"差不多。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可見得,境界之於詞在靜安先生眼中的重要性。其境界為人不同為人同,故可獨樹一幟,從詞的發展來看,出彩詞作便是向我們一一印證了其沉澱的瑰麗。

  《人間詞話》是靜安先生的大作。古往今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對詞的評價極到位,以西方美學的觀點定義了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可是卻也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受到中國封建古典文學的影響,使《人間詞話》沿用文言體,評價雖簡潔精煉,卻無法給讀者呈現出透徹的品詞之想,便略顯不足。這也是《人間詞話》被一些人所排斥的原因之一。

  於我而言,其不然,這種言盡意未盡的表達方式,其實是給讀者擴充套件的空間。也並不是不可取。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6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經歷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邊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境界也。王國維。

  記得當初中語文老師對我們講起這三種境界的時候,我們都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對於境界一詞也不是很瞭解,儘管那時已經讀背了不少的詩詞。直到後來,讀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之後,才意識到原來詩詞之中有著豐富的情感,深遠的意境。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現代的著名學者,王國維一生在考據、哲學、文學評論等多方面成就俱佳。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在清代眾多的詞話中,《人間詞話》以其見解之新奇,理論之獨創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於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獨樹一幟,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於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夏承燾《詞論十評》),它突破清代詞壇浙派、常州派的門戶之見,獨創一派。這《人》是在探求歷代詞人創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鑑賞和藝術創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境界說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個觀點,即文學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實際和它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情感和理智的統一所謂境界,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寫境,即有創造的境界,有寫實的境界。在此,對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確的`說明,繼而又對境界的構成作了具體闡述,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雖寫實象,亦理想家也,這就是說,境界是詩人模寫自然又表現理想構成,成功之詩必然是理想與寫實的密切結合。王國維先生在書中對於境界的闡釋有: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縱觀古今詩詞,能夠流傳千古的名片名句,哪一句不是有獨特的境界呢?我們先來討論有我之境界,有我之謂在境界之中有作者,重點在於以我觀物。即從自我感情出發,藉助自己所觀之物抒發自己的情感。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詩人藉助眼前之花,表達出自己的悲傷之情。一般而言,花是一種美好的食物,但是正是這樣美麗的東西也會觸動詩人的傷心之處,可謂樂景襯哀情。這就說明是從自我本身的情感出發的,不管是多麼美好的事物,都能引起詩人的傷感。因為有我,此之謂有我之境界!

  那麼無我之境界又是怎麼樣的呢?無我之境界主要強調以物觀物,強調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將主觀意識客觀化。如陶潛詩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輕鬆、淡雅的田園風光圖。透過這樣一句詩,透過這樣對自然客觀景物的描寫,我們感覺到作者對自然田園的嚮往之情,表現出一種隱居田園山水間的悠然、閒適之情,可謂意境深遠,令人心嚮往之。正是因為詩人描繪了一種意境,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正是王國維先生所言之無我之境界。

  那麼如何才能寫出“境界”二字呢?一就是創作要有真情實感,講求一個“真”字。在這裡,先要講明的一點便是“境非獨謂景物也”。境界並不是只指景物,人之情感更是境界。不論是寫景或是抒情,能寫出真情實感,做到情景交融,使人身臨其境才算是做到了“真”。然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池塘一角、西風大漠與霧失樓臺怎能相提並論?很多傳世之作都是作者隨興所至,即揮毫潑墨抒其所見所感,無所拘束,常常命為“無題”或者直接從詩中抽出二字。然則若給定了題目,依然抒其真情,但總在潛意識裡受到題目的侷限,所求境界亦彷彿裁剪過後,並不完整。這或許就是王國維所說的“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吧。其二,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詞要做到“不隔”,也就是用詞平實易懂。“歐陽公‘闌干十二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與,行色若愁人’。語語在眼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已。”不難看出,前者如畫一般呈現在讀者眼前,令人身臨其境,但無晦澀之詞語;而後者,如不知道“謝家池上”指的是春草一說,就會不知所云。

  王國維認為“人能於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白,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個人理解就是作詞能做到不諷刺不讚美,不用典仿古,不用替代字,完全都是出自於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和真實所想,才稱得上是純粹的創作。正如“桂華流瓦”不如“月流瓦”的意境好,倘若用詞自然、易懂,感情真實,何必非有替代字呢?“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以免會讓人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其三,詩人詞人要做到“雖理想家,亦寫實家”。王國維認為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沒有一個詩人可以憑空虛構,肯定都是立足於現實世界的。詩人雖然是很理想化的,但是他們的理想化從某一個側面也會顯現出社會的現實,即理想源於現實。正如王國維所說的“有造境,有寫景,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事實上,從表面可能很容易分辨出詩人是理想化的還是在寫實。但是細細品味,再理想化的境界也是在抒發一種真實的感情或者從真實發生的事情所昇華的一種境界。寫境的同時在抒發自己的抱負,造境的同時亦是在反映現實。然而,僅此也是不足的。王國維認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這正是他對前文所提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進一步闡述嗎。有我之境界就是“入乎其內”,無我之境界不就是“出乎其外”嗎?

  總而言之,我認為要寫出境界,就在於一個“真”字,感情要真,景物要真,只有這樣,讀者才會有所共鳴,才不至於不知所云。

  然而,我最喜歡的境界是王國維先生所言關於三種人生境界的闡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她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第一境的落腳點應該是在“獨”和“望盡天涯路”。是指一個人在孤獨中尋求自己的夢想,這就表明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可理解為獨自地準備追求理想,要有自己的人生規劃。第二境界則是當自己的目標確定之後,付出全力為其打拼而不後悔。第三境就是該做的事情都做了,發現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人生就是如此,因此我常常引用這句話來比喻人生。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7

  “境界”一詞,是指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呈現出的情況。《人間詞話》中說到,“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見,“境界”在評定藝術作品好壞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王國維存在於中國最為黑暗動亂的時代。列強入侵,清政府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人們的思想觀念經歷著劇烈動盪,承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苦痛。1902年,王國維因病回國,他說,"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胸臆,自是始決計從事於哲學的研究"。但在哲學上出現的矛盾令他的學術注意力轉移到文學上來,於是《人間詞話》由此誕生。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把境界的產生分為”造境“和”寫境“。這二者的本質區別即是”理想“和”現實“的區別,但卻很難分辨:寫實家營造出來的環境中總會不可避免地注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因而造出的境和理想中的境頗有相似之處,理想在現實中隱現;而理想家所虛構出的意境也並不是超脫自然法則的,境界中所存在的事物一定取材於自然,體現著萬物更迭的規律和日月光年的變換。文藝高超的作家善於運用精煉的漢字創造出作品的境界。王國維認為,“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一字,“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一字都使得的極其巧妙。二字一用,境界就出來了。我們在創作時,也應該努力做到“字字珠璣”,講求用精簡準確的字句營造氛圍。

  只是造出境界還不夠,還要造出高格的境界。書中說到,“境界不以大小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境界雖小,卻柔和愜意,絲毫不輸"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廣袤;"寶簾閒掛小銀鉤"的清新脫俗同樣不亞於"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宏大。關鍵是要看營造出的境界給人帶來的感受。好的境界使讀者身臨其境,將作者的感情準確地傳達給讀者,使讀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鳴。當我們在營造意境時,應當思考自己的描寫會給讀者帶來怎樣的感受,想方設法地讓讀者體會到“身在其中”。

  那麼,該如何寫出高格的境界呢?王國維在書中提到,“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意思是說,境界中不應該只有景物,還應該折射內心,想要有境界,須得融情於景。寫春風的輕柔微和,蜻蜓的輕盈剔透,草木的萋萋,冬雪的零落,還要加上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的意境才不顯得空洞,有了人氣。《人間詞話》中又把境界分為兩種,“有我”和“無我”: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要寫出細緻優美的境界,應當“於靜中得”。內心寧靜下來,看到的世界便會不一樣,寫出的文字便會洋溢著清新淡雅的味道。要寫出宏偉壯大的境界,應當“於由動之靜時得之”。周遭喧鬧而獨善其身,於煙火塵埃中覓得一隅清淨之地,此時的心境當然更加氣勢恢弘。由此可知,我們要寫出高格的境界,應當注意借景抒情,透過景物描寫反映心理;營造意境時多角度來寫,根據需要選擇“有我”或“無我”的境界,抓住關鍵展現景物和內心的關聯。

  境界成就高格。境界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朝朝夕夕的堅持。王國維說讀書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推而廣之,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也不過這三重境界。

  讀《人間詞話》所收穫的,不僅是創作的技藝,還有人生的哲理。紙上的境界成就的是作品的高格,而人生的境界成就的是我們的高格。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8

  書籍簡介:

  摘抄:

  1.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2.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3.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4.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草共憂樂。

  讀書筆記: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並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裡,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翻閱《人間詞話》,不難發現王國維讀了很多書,寫了許多書的評論,也因此《人間詞話》被譽為文學批評著作,但是我猜測,人間詞話只是王國維先生的讀書筆記而已。他讀一本書,摘抄語句,發表自己的感想,一開始也許他只是寫給自己看的,但是記錄著記錄著,由於見解獨到,有理有據,就成了一本評論著作。

  由於我的文學功底的缺失,對本書中的一些文章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則完全不知所云了,唯一記得最牢的是書中最有名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這段話由三首詩中的三個句子組成,所表達的本意與王國維想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但是經王先生一組合,表達了他認為的境界,卻也相當合理,可見王國維先生文學創新的能力很高。而其中所傳達的,對我們也有不可否認的現實意義。

  在我看來,第一境,就是說…………立志,或者說清楚明白自己要怎麼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是說你得知道你現在研習的這門功課,到了後面到底能學成什麼樣,你得怎樣學到那樣的程度,對自己攀登的這一條路有著清晰的瞭解。第二境,就是積累。積累自己的知識,積累格律音韻的發展歷史和各個時期的理論,積累詩才和典故,積累講故事的竅門橋段和閱歷……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一輩子都在這一境晃盪,修煉到第二境巔峰的人就可被稱作大師矣。第三境,就是頓悟。在一瞬間明白自己這門功課的本質,將自己所積累的一切知識融會貫通,從此再不被束縛,隨心所欲,自在揮灑,即孔子言:“隨心而不逾矩”是也。所謂的不被束縛,不是說可以亂來,而是說徹底梳理建立完自己的理論體系後,一切逾距的行為根本不會在身上出現。那些不對的東西自然會覺得醜陋,而絕不會出現。

  書中這樣說道:“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的確,蘇東坡和辛棄疾的詞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成就,並不僅僅是展現出的詞那樣簡單。能夠寫出這樣的詞,除了有運用文字的功力,還有他們淵博的學識和寬廣的胸襟。想要達到如此成就的人,若只是去效仿他們作出的詞,而沒有去積累知識拓展視野的話,那果真是東施效顰,不能達到目的。問題也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倘若我們腳踏實地的來完成自己的學習過程,其對我們的回報我相信不僅僅完成的喜悅。更多的可能是成就感!

  書中說“詞之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遊詞也”。“忠實”有忠厚老實、忠誠實在之意。對人事的忠誠態度,這一直是我們強調的。忠於他人,不瞞騙,不欺詐,這是最基本的做人準則,也是大家從小就瞭解的。然而,對草木這些沒有人事互動的自然景物,要本著如此的忠實態度,的確還沒有太重視。聽過很多人的寫作過程,大家都比較習慣於借景抒情。或許,當大家增加對萬物自然本色的重視,堅持尊重自然的情境,以本色為上,再加以自己情感的文字,兩者相融,一定會有更多令人稱讚的作品出現。一草一木的原有本色,有不一樣的光彩。同時,忠實於自然,也要忠實於人事,忠誠得對待他人,這是一直不能撇下的做人準則,對人對物對文,“忠實”二字不可拋。

  如今走入大學,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告誡我們要懂得為人處世,這不是教我們處心積慮,而是讓我們明白人與人交往有必須堅持的準則和不能碰觸的原則。所以如今讀完《人間詞話》,看到王國維先生對詞話的評判,就自然聯絡到了人事這一面。其實對詩詞的要求,何不就是對詩人詞人的要求呢?詩人詞人對作品的態度,又怎不能體現出他們對萬事處理的心態呢?對萬事的處理又怎會不包含對人事的處理呢?也就是順著這條思路,我便有了這些感想。或許我的讀書感想並不是大部分讀者的感受,但“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書在不同的人心中會與作者產生不同的“共鳴”,而我的反應就是這些文字。寫詩作詞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為人處世也不是一門淺顯的學科。我認為,在我們的創作過程和學習過程裡,也就摻雜著對人事的看法和體悟。學好學校裡的課程,不僅可以增長學識,加深內涵,寬廣胸襟,也可以將我們塑造成一個個“有情有義”“有人情味”的人。對一個社會人而言,這是多麼基本的標準,然而如今這樣的人已十分珍貴。我們是小文人,更是社會人。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9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接受西方美學思想的洗禮之後,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王國維先生早年從事過西方哲學的研究,而《人間詞話》卻寫於他已厭倦西方哲學而興趣轉移於中國舊文學之際,故其中雖然時時流露出早年所受西方思想之影響,然而就全書的體裁和批評方式而言,其實與中國傳統的詩話詞話一類作品是相似的。

  接觸到《人間詞話》,便不可避免地談論到“境界”一詞,王國維先生開篇便將“境界”一詞作為評詞的基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在接下來,則是標舉境界說的一些批評理論如“造境”和“寫境”之說、“有我”和“無我”兩種境界的討論等等,後部分為批評的實踐舉例部分。

  作為純粹的詩詞評論,“境界”一詞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地點出了優秀詞作所必須具有的特點。“有我之境”的要點在於“以我觀物”,即從自我感情出發,對客體進行加工整理,一切外物都成為內在感情的表象,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幕”。“無我之境”的要點則在於“以物觀物”,強調客體存在的真實性,主體意識被客體化,如“菜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這也是主觀詩跟客觀詩的區別所在。古人寫詞,寫有我之境的較多。但對名家高手來說,他們可以得心應手的根據自己的願望進行選擇運用。例如蘇軾之詞既有“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情景無限”這樣自然優美的無我之境,也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樣壯美的有我之境。 境界為詞之根本,而“興趣”、“神韻”乃詞的表象。有了意境, “興趣”“神韻”便自然而然顯現出來。無意境之詞,縱然辭藻華麗,也不過是其外金玉而已。其實對於各種文學體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這樣才能久遠,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通常認為《人間詩話》是王國維關於詩詞之學的著作,這只是說對了一半,可以說,王國維其實是以評詞的方式,在言說著一種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歸結到“境界”這一詞上來說,境界不僅僅是對於詞、文學藝術創作和欣賞的要求,其實更反映在人生的意義上。

  大多數人接觸到王國維先生的評詞是從他的“三種境界”開始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在這裡,王國維將這三種境界講的似乎很透徹分明,闡述了那些成就大業,有大學問的人所需奮鬥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體現在“獨”和“望盡天涯路”上面,指一個人在孤獨中尋求自己的夢想,意為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個階段,體現在“為伊消得人憔悴”上,確立目標後,應為之付出無悔的努力;第三個階段,體現在“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上,就是說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標便會自然的實現。在這裡,作者用評詞的方式說明了人生哲學的道理。在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例如:“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這可以歸到理想與現實的討論;而“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的論述可以作為自身修養對於處事的影響的論證。

  在《人間詞話》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所要表達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我想,王國維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是因為看重於其可以真切生動地表達感受,對於內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寫的景物而言,沒有比“境界”更好的詞語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該做怎樣的解釋,從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對別人的評價做參考之後,似乎有了一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但終

  究只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種朦朧的感覺,可能還是沒有讀懂的緣故吧,不過從葉嘉瑩著的《王國維及其文學評論》中關於境界的討論來看,似乎有了一點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認為王國維選擇“境界”一詞來作為他的評詞的特殊用語,是因為這種選擇符合中國文人在用詞時強調“有出處”的慣例,所以儘管語義含糊模稜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藝術,但也依然為讀者所接受。可也許這也正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用詞的魅力,沒有精確的解釋,卻有很廣博的意境,有一種很大氣的味道在裡面,這是很值得我們為之驕傲的。

  王國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文學作品所關注的始終是人本身,即使是寫景之作,也不能抹去景物背後那雙情感的眼睛。

  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國維理解的“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王國維所謂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即入門前茫無頭緒,求索無門的疑惑與痛苦,第二種是叩門時以苦作舟、以勤未徑、上下求索的執著與忍耐。第三種則是功夫到家參透真諦的喜悅與釋然。王國維這段話鞭辟入裡,假使晏、歐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歎服王氏的才情與睿智吧。

  只是,這三種境界又有幾人能夠通通嚐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樓,就已經先嘆息駐足了,更何消說為伊憔悴、驀然回首呢?

  《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了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在討論他作品中比較難懂的“意境”以及所反映的人生哲學之餘,我卻更想將注意力放在他關於詞的賞析上面,他的這些評註繼承了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形式,雖是斷章零語,卻都乃絕妙好文,很值得去品味一番,對自己文學修養的提高也是很有裨益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10

  《人間詞話》宛若月下紛揚的落花,華美絕倫卻又悲喜交集。——衛琪

  《人間詞話》是一部被人們奉為古典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讀《人間詞話》就讓我沉浸於那精簡卻又華美的語句中,王國維不僅將其深厚的美學功底盡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獨運。

  《人間詞話》以小段形式呈現,甚至是隻言片語,但其間不斷流露出作者犀利見解的睿智。那些詩文的巨匠所創造的千古絕句與王國維的深刻見解穿過歷史合二為一。那宛若天成時而震撼人心的詩句加之王國維的唯美語句使《人間詞話》散發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靜了那些在喧囂塵世中躁動的心靈。讓那些被光明與黑暗折磨的筋疲力盡的人們找到了一處歇腳之地。

  想要全面的瞭解《人間詞話》就必須瞭解作者王國維。王國維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卻又令人無奈的學士。又是我覺得他和我是如此的親近,有時又是如此的疏遠。王國維作為一箇中國古典文化結束的強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爐火純青的。

  衛琪有言王國維是“一個只認死理腦筋不轉彎”的人。他執著,他才能有資格成為研究國學和史學的大師,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的一生剛好經歷了清王朝的覆滅。他是個恪守傳統,拒絕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著清王朝能夠復辟成功,可惜他的願望一一破滅。我想王國維如果當年未聽取羅振玉的勸告而未盡棄前學去研究新學。王國維也許就會成為一個承載文明啟新時代的大師了。1924年廢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國維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想自殺被家人嚴密監控而未遂。到1927年,北伐進軍華北,北洋軍閥即將崩潰,王國維最後的希望破滅。“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

  《人間詞話》傾注著王國維的心血,才情高絕。其中對讀者影響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過於“古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其實我對這三段話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雖稱不上大事業大學問,但也足以以小見大。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種境界說的是入門前,心中惶恐不安,不知從何開始。曾記高一虛度光陰之後,各科成績盡是讓人心碎的,高二時幡然醒悟想努力一番考個好成績,然而面對千瘡百孔的學業卻不知從何補起。彷徨、痛苦與渴求正如此。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執著無以成,王國維正是憑藉著這份執著與隱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獨一無二的大師地位。而我高一那段暗地裡奮鬥的時光,那些狠追尖子生的拼勁才使我能夠在期末取得好成績。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往昔追尋之中的種種艱辛苦楚,在頓悟瞬間得到了完美補償。這種釋懷的感覺尖子生們必然感受到,正如題海戰術之後,突然靈機一動,看透各種題目中的真諦,然後觸類旁通,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了。

  《人間詞話》中的真諦如是。

  王國維帶著中國最後一個傳統士大夫蒼老而悲涼的背影,在一汪碧藍如玉的湖水中,漸漸地沉沒,消失,永不再現。而我們只需守住對《人間詞話》的青睞,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靜靜的感受那一份無聲的悲喜。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11

  詞,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文化的詮釋,和詩歌一樣,它是我們華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奪目的奇葩。喜歡古老的中國文化,更喜愛精美絕倫的詞,因而愛上了《人間詞話》。

  在細雨紛紛的暮春,最愜意的莫過於手捧書卷,憩於窗欞之旁,沏一壺香茗,享受極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書在懷,實是人生一大樂事!細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沖滌,然後緩緩地,帶著清新的心情,讓蟄伏的心靈重新煥發活力。

  境界,是王國維先生最為看重的一個詞語,也是全書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擲地。若無青蓮居士的曠達之境,怎會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若無歐陽修深沉之境,怎會有“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慨嘆?若無稼軒的豪放之境,怎會有“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塞上絕唱?若無李後主幽婉之境,又怎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於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也,讀罷令人神清氣爽,胸襟開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雖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悽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緻的感受,痴迷的情懷難以為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也,讀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於 “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許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也。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是的,成功的靈感是一個不速之客,它永遠在不經意間光顧,如電光乍現。然而將這句話細細品呷,彷彿又能讀出一種超脫成功的喜悅,透著一絲智慧的禪意。

  忘不了李後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絃,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深刻。“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衛國。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先生縱身一躍,帶著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嘆息。也許那人心動盪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彷彿珠玉之聲,在每個愛詞者耳畔輕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