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通用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悲慘世界》的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

  在《悲慘世界》中,主教克利的寬容與博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利對主人公冉阿讓偷竊教堂銀燭臺行為的寬容,挽救了冉阿讓的一生。世界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而博愛,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博愛不再是那麼的冷酷與悲慘。

  在《悲慘世界》中,在主教克利寬恕了冉阿讓後,冉阿讓痛改前非,最終成為一位人人愛戴的好市長。合上厚重的書籍,我在感動於主教克利的寬容之餘,心中一直在暗暗慶幸冉阿讓的幸運。主人公冉阿讓的幸運在於他的人生路口遇到的是寬容和博愛,在於克利主教對人生深深的感悟和理解;在於克利主教對待錯誤的不同於世人的超凡脫俗的正確態度。

  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博愛卻在逐漸地流失。在錯誤面前,人們津津樂道於法律的嚴懲,卻不屑於人性的寬容;人們過分地追求名利,卻將博愛拋到腦後;人們常常為蠅頭小利而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人們經常為一己私利而大打出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相比雨果筆下的主教克利,人們難道不應該感到羞愧嗎?

  在舉國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倡導主教克利的這種寬容和博愛。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對待錯誤的理解,喪失的正是人性博愛的溫暖。世界必將因寬容而博愛。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2

  大家都知道世界著名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的之一便是這一本《悲慘世界》。週末,我開始閱讀起這本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為了不讓姐姐的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為四次越獄增加到十九年。當他一無所有的走上社會卻發現自己衣食無著時,一位主教感化了他,讓他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終於當上了市長,一名大富翁,樂善好施,做了許多善事。還曾為了不嫁禍於人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他舍已救人,在槍林彈雨中救助了他的“女婿”,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想想我們的生活,和這些人比起來,算是多麼的美好啊!我們曾因為想得到卻得不到而哭泣,也曾會因為想做什麼卻不能做而難過,但看看這本書中的冉阿讓、芳汀、“百靈鳥”珂賽特……我們曾受過的所謂的“傷”都算得上什麼?現在有許多人,包括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總是會覺得什麼都該是自己的,不應該受到委屈,所有人都應該聽自己的,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辦,都不曾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過,但這樣的我們長大後,改怎樣去融入社會呢?所以,請大家從小做起,試著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積極地面對一切挫折,不要畏懼。同時,我希望大家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並懂得感恩,感恩這個世界、感恩這個國家、感恩這個社會、感恩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愛我們的人……

  我只想說,人是不分貴賤的,要保持一顆真、善、美的心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美好。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3

  上學期,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使他在監牢裡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冉阿讓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能改了嗎?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並不鮮見,他們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衛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為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為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承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敘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於善良的豐碑”。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4

  悲慘世界這部歷史名著,圍繞著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讓,透過他的不平凡的身世經歷和可歌可泣的道德精神,展現了十八、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時代社會下層的苦難—冉阿讓為了使姐姐和她的孩子免於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處十九年徒刑。

  冉阿讓出獄後,帶著對社會的報復情緒,偷了幫助他的卞福汝主教大人的兩個銀燭臺和搶了一個窮小孩的一枚錢幣。而卞福汝主教面對再次犯錯的冉阿讓,沒有把他投進監獄,而是寬恕了他,並再次幫助他,冉阿讓產生了深深的內疚,這種內疚使他醒悟,並昇華成更深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

  冉阿讓是善良的,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況。第一次救人是在苦役場,冒著被加重刑罰的危險,砸爛腳鐐去救被大石頭壓住的同伴;第二次是當了市長後,仍然不顧市長的身份,隻身去救一個被馬車壓住的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幫助人的事情,都是在不同的境況下去做出的看似普通的壯舉。

  他又是偉大的,在資本主義現實的壓迫下,不得不改名換姓,從事生產經營,擁有鉅額財富,進而成為一個地方長官,當上了市長,但當他知曉一個和他長相非常相似的人被當成冉阿讓而要被懲罰的時候,不顧個人面對的危險,挺身而出,用於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使一個無辜的人免於受到舊制度的迫害。

  冉阿讓憑著自己過人的體力、毅力和智慧,與命運抗爭,幫助處境悲慘的芳汀及她的女兒珂賽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資產階級社會機器代表的沙威。

  儘管有冉阿讓為代表的勞苦大眾與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相鬥爭與奮鬥,但是仍然改變不了勞苦大眾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生活困苦的悲慘命運。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5

  讀了《悲慘世界》,掩書沉思,這本書把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嫌疑與鄙視時,善良的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主教不僅沒怪罪冉阿讓,反而將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將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主教的舉動感動了冉阿讓,讓他在善與惡的徘徊中選擇了毅然選擇了善。

  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讓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後來冉阿讓因樂於助人,得到了市民的愛戴。也得到與囚犯天壤之別的稱號——市長。這時我既感動又欣喜。畢竟好心有好報啊。

  這一切,無疑讓我們想到了那書中德納第與他的妻子,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令人厭惡。他們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小女孩柯塞特受盡了他們的欺凌,他們待柯塞特很不好,整天叫柯塞特做這做那還不給他穿好吃飽。並且一個勁兒的向柯塞特的母親要錢。母親本來就很貧苦,但是她為了女兒能過好日子,儘量滿足德納夫婦的要求。

  這是人性多麼鮮明的對比啊,一種人總是刻意偽裝,但都將會被識破,因為虛偽不可能永久,而另外一種人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正義、寬容的高尚情操,願我們身邊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裡來。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6

  《悲慘世界》是法國文豪維多克·雨果於19世紀寫出的偉大作品。全書展示了拿破崙戰爭及戰後幾十年的法國面貌,同時又展示了善與惡、美與醜、光明和黑暗以及悲慘和溫暖、感動的交織與鬥爭。雨果曾說: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是的,雨果總是這樣,他把相對的放在一起,把矛盾的統一起來。因此,讀雨果的書,你總是感到莫名的感情湧動,總是有不一樣的東西在心裡流淌,這就是溫暖,這就是感動。

  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冉?阿讓,是一個因偷了幾片面包而被判5年監禁的苦役犯。這樣的量刑在今天看來是完全不合理的,而當時的王權制度下只有專制才是合法。容不得申辯容不得反抗。因此當不公引起的仇恨在心底蔓延之時,反抗就成了唯一的道路。無論這種反抗是否在符合社會規範和法律道德。更由於法律本身就是扭曲的嚴厲的和諂媚的,因此苦役犯的5年伴隨著4次越獄而變為19年。

  這就是當時的法國社會,充滿了矛盾。人們既已擁有過革命的曙光,便不會再允許黑暗的籠罩。冉?阿讓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4次越獄、4次反抗,帶給他的不是自由,而是給他烙上了危險、邪惡之類的印記。

  這些印記清楚的記錄在他的通行證上,使他難以通行。19年的牢獄之災,扭曲了他,他開始以醜惡的眼光來審視人們。尤其當他在迪涅城裡處處遭遇拒絕而流落街頭,甚至與狗同眠之時,他內心的憤怒達到了極點。他發誓,他要報復!然而,就在他滿心憤恨的得到R夫人的4個蘇時,他得到了他永生以來的第一次關懷,然而陳年土灰是不可能在一次清掃後就乾淨的,心靈的蒙灰就更不會輕而易舉便被掃除掉。隨著R夫人的指點,他敲響了米里哀主教的家門,不,應該是推開。這位善良的老人又何曾鎖過他家那扇通往上帝之光的大門呢?正是這位米里哀主教,用他的關懷和仁慈,給予了冉·阿讓在迪涅城的的第二次溫暖。

  當冉·阿讓這位苦役犯走進了高貴的米里哀主教家時,他聽到的不再是“滾”這樣的字眼,而是“兄弟”這樣的稱呼。接下來便是一頓飽餐和溫暖的床鋪。我相信此刻冉·阿讓滿心裡盡是溫暖,雖然他並不承認自己被這樣高貴的靈魂打動了。他試圖反抗心底杯中下的溫暖種子,因為“狗窩”本已經堅定了他的信念。他只是犯人,永遠不可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永遠都不能成為平常人。他恨透了社會,不管是監獄、法庭還是出獄後的社會都給了他心靈最深的傷害。

  因此,當他面對這位老人如兄弟般的照顧時,他的內心開始動搖了。但是他並不願動搖自己的信心,他試圖反抗。而他反抗的手段便是夜裡行竊。於是,冉·阿讓在深夜時分偷走了主教家裡唯一值錢的銀質餐具。他以此作為對主教動搖他信念的報復。正如雨果所說:“一個人在黑暗裡呆久了,強光反而會灼傷他的眼睛。”我們毫不懷疑,冉?阿讓是被突如其來的關懷和仁慈、悲憫灼傷了。當警察再次抓回冉·阿讓時,他本以為主教會指證他偷走了自己的東西。

  然而主教卻告訴警察:“這些是我送給他的。”這是輪到冉·阿讓驚奇了,他從沒見過這樣善良的人,他感覺他的邪惡在瓦解,他感覺他的信念

  在崩塌。無論是在土倫監獄還是在入獄之前,他的人生只有苦難、飢餓和冷漠,多少年來人人對他冷眼相看,想不到在這一刻,他竟得到了來自上帝的關懷,上帝以他最強烈、最光輝的力量灼傷了他的靈魂。而主教告訴冉?阿讓“做一個誠實的人”。冉?阿讓是怎樣一個有信念的人呢?如果沒有強大的信念,他怎會一次。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