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導論的收穫和體會

學習心理學導論的收穫和體會

學習心理學導論的收穫和體會

  為期五週的心理學導論課已經結束,這堂課讓我對心理學在科學層面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下作為我學習這門課的一些思考:

  1、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腦的機能

  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心理是一個很主觀的概念——人的知覺、意志、情緒等都包含在內。並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到別人的心思很難弄懂,自己也不是真的瞭解自己,於是感到研究心理是一件很虛無縹緲的事。但是人的心理真的毫無規律可循嗎?透過學習,我們知道心理是腦的機能,它是透過腦這一特殊物質實現的一種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也就是說,我們實際上研究的是腦這一器官的機能和規律,我們可以採用科學的方式幫助人類瞭解自己的心理,於是我們的心理學也就出現了。

  2、感覺與知覺

  人的認識過程分為五種: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其中最難區分的就是感覺和知覺,感覺是指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經過神經系統的資訊加工所產生的對該刺激物個別屬性的反應;比如說當我們看見一個水桶,發現它是藍色這是一種感覺、發現它是圓柱狀也是一種感覺,但這些並不能反應它的全部屬性。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在腦中的反應,是人對感覺資訊的組織和解釋過程;有時看到同一幅圖畫,有些人說看到了杯子,有些人說看到了人臉。總之,我們可以看出直覺在感知客觀事物過程中,對客體的各種屬性和各個部分作整體性反應。

  3、人的感受性需要發達的神經系統

  我們知道人的反應無論是條件反射還是非條件反射,都建立在我們發達的的神經系統上。而神經系統又是由無數反射弧構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如此一來,當一個人接觸到外界刺激時,相應感受器就會以電訊號的形式將資訊傳遞至神經中樞,神經中樞經過分析能對原先是中性的、但具有訊號意義的外界影響產生反應,而感受性標誌著動物心理反映形式的發生。預測在未來的進化中,為了適應日益複雜的生活環境,人類的神經系統將越來越複雜發達、心理活動也將更豐富。

  4、人類和動物心理的差別

  在許多動物園或馬戲團的表演中,我們常能見到大猩猩、老虎等動物靈活連貫的精彩表演。它們可以把許多習得的動作連貫起來,來達到最後的目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它們雖然能透過模仿來學習,但是通常只是模仿動作本身而不是動作的結果。因為它們並不知道這套動作有什麼意義,它們接受飼養員的訓練只是為了獲取最後的獎勵。而類人猿更特殊,它們可以排除眼前刺激物的引誘而從事有“長遠”目的的活動;比如說它為了獲得最終獎勵可以放棄觀眾投給它的食物,它們為了達成某種目的,不僅能利用現成的工具,有時還能對工具進行一定的“加工”,使之變成更合用的工具。那我們不禁要問,類人猿已經如此智慧,那麼人類心理和它的區別是什麼呢?人之所以能從事有“長遠”目的的活動,是因為人可以預見未來;人除了製造和利用工具,還能儲存工具;最重要的是人具有傳遞社會經驗的特點,人類的經驗和知識是可以透過書籍和語言一代一代傳遞積累的,每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都可能取得巨大的突破。

  5、理性面對青年期

  伴隨著成年,我們已不再是少年,而是成為需要承擔更多責任、更加自律的青年。在青年期,我們的生理已經趨於成熟,但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於逐步重建和穩固的關鍵階段。比如我們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活著?為了幸福還是為了真理?或者是思考如何認識自我和理解自我、學習如何認識社會和對待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越來越趨向於成熟,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社會人。

  6、需求層次理論與雙因素理論

  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種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五種需要倒不是非要前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後一種需要才會產生,大多數情況下是多種需要並存但以低一級需要為主。在雙因素理論中,我們把使人感到滿意的因素稱為激勵因素;把防止人產生不滿意的因素稱為保健因素。因此我們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通常是保健因素;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通常是激勵因素。在我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也可以從每個人根本的需求考慮,不斷引導和強化團隊成員的動機,使心理長期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

  7、氣質的型別

  巴甫洛夫認為,氣質是以高階神經活動型別為生理基礎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並簡單的分為四種基本型別: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氣質都來自先天,沒有優劣之分,並且各有其優缺點。比如多血質的人熱情活潑,喜歡與人交往,但注意力易轉移,興趣易變,易受環境感染和影響。我們知道,生活中許多因個人氣質引發的後果並非無法避免的,通過後天的.鍛鍊和培養也還是能改善的——比如多血質的人做事要訓練專注度和永續性,不為外界干擾而分散注意力。還有由於人的複雜性,氣質的存在往往也不是純粹的,它很多時候以多種氣質複合的形式存在,影響著我們的智力活動方式和行為方式。

  8、情緒與控制

  情緒包括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理反應,它是人對反映內容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受到焦慮、憤怒、委屈等消極情緒的影響,這使得我們的日常行為活動遭受一定程度干擾破壞。因此我們要學會調節情緒,不要過分壓抑自己,而是正確面對、調整認知、積極宣洩,如果發覺情緒超出控制,也可以去心理諮詢室向專業的心理老師諮詢。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保持愉快情緒,維護良好心境,避免讓自己經常處於應激狀態,而是處於心境和激情狀態。讓情緒成為我們的朋友,與我們的認知一同協調發展。

  最後,當我們暫離個人的角度,將目光投向社會,我們發現整個社會也有它的社會心理,只要身處社會,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會和它聯絡並相互影響。在當今這樣物慾橫流的社會影響下,我們無可避免的染上幾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影子,在天下熙熙中,太多的人選擇了從眾,選擇了背離原則的模仿;試想如果未來有一天我們傳承數千年的普世價值觀不再流行,剩下社會達爾文主義和虛無主義感染了全人類,那麼整個世界將病入膏肓。

【學習心理學導論的收穫和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