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重陽節> 重陽節的節日起源

重陽節的節日起源

重陽節的節日起源

重陽節的節日起源1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重陽節由來介紹

  我們知道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但是對於重陽節的起源地並不瞭解,那麼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呢?瞭解一個節日,就要先從它的起源地開始瞭解,我們一起來看看重陽節的起源地在哪裡吧。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

  蘇東坡《丙子重九》詩:“登高作重九,蠻菊秋未開。”這個“重九”指的就是重陽節。根據歷史上的風俗習慣,重陽節都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們就認為“九”為“陽”數,《周易》即以陽爻為九。後來,人們認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稱重陽。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裡曾說:“日月梭飛,轉瞬重九。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

  重陽成為節日,始於東漢時期。南朝的吳均《續齊諧記》有這樣一段記載:汝南桓景,從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於是,桓景按照費長房的囑咐,屆時全家登上上崗。傍晚歸家,見雞犬牛羊皆死。後來,人們為了避禍,每到九月九日,即離開家庭,去到高處。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登高望遠的習慣,並形成了節日。

  桓景避難所登的山岡,即今上蔡縣城所在的蘆崗。西漢時期,“漢高祖四年”在上蔡縣置汝南郡,因此,西漢時的汝南,人們均認為即今上蔡。從春秋至漢代,桓氏一直是上蔡聲勢顯赫的家族。《鹽鐵論》的《大倫》篇有:“孔子適蔡,桓魑害之。”“蔡”,即今上蔡縣。孔子周遊列國,七十二賢多皆伴行,三千弟子部分亦皆隨從,並有武裝保衛。桓魑能夠組織一定的人力對孔子進攻,可見其地位之高,實力之大與桓氏家族之強。古代,人們由於血緣關係及生活環境限制,一個家族往往世代住在一起。如:陳留,為蔡氏家族所居地,東漢時有蔡邕、蔡文姬。桓魑這個家族之漢代,有桓寬。桓寬是位研究《春秋公羊傳》的學者,博通經典,善屬文,《鹽鐵論》即是他寫出的;漢宣帝時官至廬江太守丞。從桓寬的官職、學識,說明上蔡桓氏仍是個顯赫的家族。東漢時期的桓景,當是這個桓氏家族的成員。

  桓景登的山岡,春秋時名岡山。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高97米,上土下石,今名蘆崗。上蔡境內唯此崗最高,登上崗陵,可以瞭望四野。桓景所登之地,應即此崗。

  伴隨歷史進展,重陽節迅速傳遍全國,晉朝周處的《風土記》謂:“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又云茱萸會。到了唐代,詩人並以此為題寫了很多詩篇。如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本是香氣濃烈的植物,桓景用茱萸裝進絳袋佩戴,原是為了袪邪避災。到了唐代,已經變為插在頭上的裝飾品了。

  重陽時節,秋意正濃,,天朗氣清,葉紅菊黃,正是登高望遠,飽覽秋色的大好時機,和清明節“踏青”春有同樣富有詩意。重陽節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遠眺的習尚。上蔡縣城西南的蘆崗上,有蔡侯玩河樓,高踞蔡國古城之上。登上樓臺遠眺,西面嵖岈翠峰插雲,東面洪河蜿蜒若帶,周圍數十里的村落、田畝、丘陵、林木、道路、溝渠,星羅棋佈,均歷歷在目。尤其上蔡縣城,房舍櫛比,街道縱橫,人如流水,車若矯龍,每當夜色降臨,燈火齊明,互相交織,匯成燈海,不能不令人嘆為奇觀。因此,明清以來,經常有人到此登高賦詩。清人冀景雋有《望河樓劇飲》詩,李士英有《重陽偕友登望河樓》詩,均描寫在望河樓瞭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情況。

  據文獻記載,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可令人長壽。南朝梁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茱萸味辛苦,可以除風散寒,止痛;蓬耳今無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濃厚的香氣,能夠除風明目解毒,用之泡酒,並可活血理氣,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這可能是當時的驗方,所以梁宗凜說它可以令人長壽。現在國家規定九月九日為老人節,即取祝老人長壽之意。

重陽節的節日起源2

  重陽節的節日起源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民間民俗活動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給老人的禮物

  俗話說“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對於老年人來說,身體上的許多病變都會在雙腳上有所反映,所以選鞋時候要注意保暖的原則。還有一點也是需要注意的就是穿鞋不僅要舒適漂亮,更重要的作用是為站立和行走提供支援,使身體免受損傷。據美國足踝外科協會報道,大部分患有足病的人和不當穿鞋有關。所以,建議您給老人挑選一些戶外登山系列、籃球系列、高幫結構系列、帶有氣墊等防震功能系列等等,這些鞋子大部分帶有防震、耐磨、耐滑、護腳等功能,有利於老年人的生活活動。另外,像內連升等中國傳統布鞋也非常適合老年人穿著,透氣性好同時適合老年人的審美要求。

  現在身邊多數老年人還是偏愛黑、灰、藍的“老三樣”,這總會給人帶來一些沉悶的感覺;而少數“趕時髦”的老太太買些如大紅、大紫的衣服,又顯得過於張揚。現在老人的服裝也增添了鑲、嵌、繡等多種工藝,完全不必那麼呆板。如果色彩選得好,對調節老人心情有很大好處。

  兒女們為購買老人衣服時,不妨注意以下幾點:面料要柔軟,以棉、真絲為佳;除了檢查針腳、線頭之外,還要注意一些特別的細節設計,比如口袋是不是夠用,是否有內兜,以方便老人裝一些重要物品,拉鍊是否是包著的,可以避免劃傷老人等。眼下重陽節將至,各大商場優惠促銷活動繁多,建議您帶老人一同去購買,如果老人行動不方便,建議您就近購買,遇到不合身的衣服換貨方便。

【重陽節的節日起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