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1

  今年寒假裡我們全體教師統一閱讀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裡邊的許多章節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

  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基礎,如果我們的教學設計華而不實,不切實際,照抄照搬或者只是應付檢查,那我們的課堂又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青州雲門書院的校訓是“養正求真”,即養正氣求真理,這是做教育的追求。我想,我們的教學設計何嘗不需要“養正求真”呢?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從理論到實踐給了我們許多指導,為我們點亮了明燈。

  基於標準讓教學“回家”

  本書第三章《明確目標》提到了“標準制定”和“解析標準”等問題。我想,我們的教學在“標準制定”這方面不需要太費腦筋,因為我們有《課程標準》,只要我們的課堂嚴格按照標準來設計就不會有越位和缺位的現象存在了。基於課程標準讓教學“回家”,就要思考“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怎麼教”的問題。拿我們的語文課來說,我們有階段性的目標——每個年段在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方面達成什麼樣的標準,在《課標》上寫得很清楚,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貫徹和執行力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好好研讀標準,嚴格執行標準。

  有的人可能認為“解析標準”是有一定難度的。的確,對標準的解讀非常容易出現偏差,要麼拔高了要求,要麼降低了要求。達不到目標的要求顯然是不行的。同樣,我們一定要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標制定的過高,的確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但往往是以挫傷孩子們的積極性為代價的。

  還是拿語文來講,要想把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制定準確,在“解析標準”的過程中,我們就要看明白單元導語,融會貫通課後題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臺中的知識點,把握好這些,對於我們“解析標準”是大有幫助的,這樣才會讓我們的教學“回家”。

  “好的教學設計是改出來的”

  本書第十一章《設計過程》中談到“修訂已有設計”和“調整”等內容。我們語文習作教學有句俗話叫做“好作文是改出來的”。其實,好的教學設計也是改出來的。

  我們的教學設計是基於標準的設計,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還要充分考慮——那就是學情。

  只有充分研究學生,把握好學情,進行了行為研究的教學設計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學設計。所以,我們要不斷的修正和調整我們的教學設計,這就要求我們做好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反思”和“復備”等環節。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本冊的核心教學內容,還要兼顧以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把知識學到位,把能力練到家,循序漸進,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在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上,儘量不產生嚴重錯位或缺位。比如,三年級的學生還不會默讀,還只會出聲讀,這就沒有達到相應要求,需要進行補課。如書中“設計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提到的問題和現象一樣,我們的教學設計只有基於真實的教學環境才真正被“理解”,這就需要我們針對實際的學情對教學設計的調整、修改。

  眼中要有“森林”

  本書第十二章的內容是《宏觀設計》,有“圍繞表現性任務制定課程框架”“從任務到量規”等內容。這一章節從宏觀的角度,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讓教學設計能夠被理解。

  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設計一個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個先後計劃。同樣,我們的教學設計也需要有個整體架構。我們平時在做教學設計時容易犯一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這個錯誤青年教師更突出——教學設計的關注點往往是“這個資源很好,我可以拿來做導語”“這樣表達很新穎,我可以用作環節過渡”……這就是“點”上的關注,而非“面”上的關照。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有“架構”意識。有了這個大的框架才能一點點兒的添磚加瓦,讓教學設計的大廈既牢固又美觀。如,我們的古詩教學,第一步從題目和作者入手,第二步把古詩讀正確,讀出停頓,第三步理解意思,體會情感,第四步補充資料,拓展延伸,我們的腦海中有了這樣的整體架構,才能讓教學設計條理有層次,不至於犯“丟了西瓜保芝麻”的錯誤。

  本書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好好讀一讀的地方,如“逆向設計”、“設計學習”等,這些都給我們以後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和設計啟示。

  本書最後一章寫道“行動勝於空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設計也要“養正求真”,那就行動起來吧。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2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頒佈,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課程體系不斷完善。需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引提煉各學科的大概念,挖掘各學科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可能和應該做出的貢獻。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為(內在的)的和實質性(非字面)的聯絡。(要進行理解性的學習,而不是機械學習)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絡。我理解的有意義的學習就是具備學習動機和心理準備,透過學習材料等輔助手段,實現知識建構的理解性學習。這裡有這樣幾個關鍵詞:

  動機和心理,即學生明確學習的價值,有學習願望,有心理準備面對學習中的挑戰。學習和輔助,這裡的輔助包括學習材料(主要指教材),還有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建構和理解,即問題意識,良好思維,建構系統,善用方法,遷移應用。

  書中提到了當前教學設計的兩大誤區:“聚焦活動的教學”和“聚焦灌輸的教學”,這個總結讓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課程改革發展到現在,課堂在不斷髮生變化。但有些理念雖然受到衝擊,依然深深困擾著教師。我所觀察的主學科教師總是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盲目灌輸,忽視了理解和設計。小學科教師往往承擔了“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他們花樣翻新的搞著課堂活動,快樂的課堂,低效的學習,忘記了初心和目標。

  這本書恰恰針對於這兩類教學中的突出問題,進行理念引領,過程分析,操作步驟,模式引領,體系建構,其中還運用了許多真實的案例和生動的故事,幫助讀者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觀點,傳遞的思想。

  一、理解

  “理解“既有“橫切面”上的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自知六個側面,又在“縱切面”上分:需要熟悉的知識、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內容、大概念和核心人物三個層面。我從來沒有這麼深刻的理解過什麼是“理解“,一個理解真的將我們現在所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深度學習、核心素養詮釋了出來,而且為行動指明瞭方向。

  其實我也在反思一個現象,在我們的學生中間,及時是所謂的“好學生”也並不總能深刻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儘管他們在傳統評價方式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偽學習”的疾病蔓延:忘記了,不知道自己已經誤解了,以及不會運用所學知識,書中稱之為健忘、癔想和呆滯。而老師們展示了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工作繁瑣辛苦,積勞成疾。最終導致師生雙方面對壓力都在埋怨,心理壓力很大,不快樂,幸福感低。

  二、逆向

  “逆向“是指確定目標後首先考慮評估方案的制定。這就有別於常態教學的思維:教—學—評。而是學—評—教。我們需要把學生想象為我們的主要客戶,設計課程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升學習效果。我們要區分“我願意教什麼”和“學生需要學什麼”,“有趣的學習”和“有效的學習”。因此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UbD:逆向設計三階段1。確定預期結果(我把他定義為學習目標),2。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我覺得應該包含表現性和測評基礎性),3。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即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

  三、實踐智慧

  “實踐智慧“本書字裡行間充滿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維和講解方式,案例、模板、評價工具總在最需要的時候出現,正本書就是在貫穿”理解“的設計,能夠幫助學習者很快的理解注重的思想,並且明確方向和操作辦法,以及達成的效果。

  其中關於“大概念”核心目標的解釋,它不只是因為所包含的知識範圍“大”,它必須具備教學的能力:使學習者明白需要提前掌握哪些內容;大概念有助於使新的、不熟悉的概念開起來更熟悉。因此,大概念不只是另一個事實或者一個模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種概念性的工具,用於強化思維,連線不同的知識片段,使學生具備應用和遷移的能力。大概念具有的獨特的特徵,在該領域中引發新的知識,同時有助於初學者學習。

  這裡讓我有深入的理解核心問題和基本問題,問題的提出的價值,需要探究和開放性的思維,回答問題,而不是脫口而出一個答案。中山區正在廣泛開展問題化學習實踐研究,其中要建構知識和問題系統,透過系列的問題來引發持續的學習行為。但是如果我們都不清楚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每個問題與核心問題的聯絡,處於問題系統的什麼位置,那很難做好事情。書中不但提出了大概念、核心問題,還高度重視基本問題,指出它必須包含看六個指標:能引起對核心內容的相關探究;激發更多問題的深度思考;考慮其他不同觀點;持續反思;與前知識和背景有意義聯絡;遷移到其他情境。而關於“技能”作為三維目標中的重要一個目標,它能夠成為基本問題必須在真正挑戰背景中被問及的問題。技巧是手段,不是目的;目標是流暢、靈活、有效的表現。需要老師做出選擇,當面對複雜的行為挑戰時,指導何時使用何種技能,如何使用及為什麼使用這種技能。例如“這是什麼模式,你是怎麼知道的”是所有數學思想和問題解決得核心。使用基本問題的數量書中也給出了建議,2——5個,少即是多。

  關於“理解”這個複雜、易混淆的目標,書中也進行了各個側面,不同角度的剖析。指出理解的核心是表現效能力,理解意味著能夠智慧的和有效的一個用於遷移——在實際的任務和環境中,有效的運用知識和技能。理解意味著以正確的方式完成任務。同時也認為“遷移”必須作為學校所有教學的目標,因為我們要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學到更多的知識,遠比從教師哪裡學到的多。布魯納提出遷移的重要性,灌輸式教學從長期來講是不經濟的,一是很難使學生對當前所學的知識和日後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二是學習毫無智力成就的快感。三是沒有互相關聯的結構基礎上獲得的知識非常容易被遺忘。書中還提到教師要充分認識“誤解”的價值,誤解也需要學生具備相關的知識和遷移知識的能力,它不僅僅是一個需要糾正的錯誤,它意味著一種嘗試性的、看似有道理但是並不成功的知識遷移。

  隨後書中介紹了有效的評估,評估和測評的意義不同,要比測評更廣泛,包含表現性和單純評價性。文中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有效評估不是一張快照,更像是收集了紀念品和圖片的剪貼簿。有效評估這不會緊緊在教學結束時一考了之,而會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各種方法和形式收集大量資料。那麼當我們計劃要收集關於“理解”的證據時。可以用“對理解的非正式檢查——觀察與對話——隨堂檢測與考試——問答題——表現性任務”的評估方法,還給出了關於理解的6個內涵的不同評估標準和方法。

  而關於最佳學習設計書中給出了相關特點的表述:有清晰的表現目標;動手操作;有趣的;真實世界應用;反覆試驗機會;個性化的方法;清晰的模型;預留時間;方法分組任務多樣性;安全;教師的.角色是協調者或教練;沉浸體驗;全域性觀念。

  而關於理解的教,理解永遠不能透過“灌輸”實現,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設計正確的體驗,還扮演了三個彼此不相關的角色:設計師、學生作品的評估者、個人效能的研究者,這是逆向設計的關鍵所在。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既然教師有三個教學角色,那麼,哪些角色適合追求理解的教學?”它取決於我們特定的目標、我們的風格、我們的孩子以及一些具體的情況。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讓我豁然開朗,如果開車迷路,我希望有人直接告訴我如何直接到達街道,而學習烹飪,那就完全不同。好的教學構想必須考慮目標、學習者特徵和具體情境。

  書中也考慮到教師們的畏難情緒,要求我們謹防習慣和舒適引發的自我欺騙。這一點真的是太重要了,在一個崗位上從事久了,形成了一些經驗和成果,往往就會固步自封,自我欣賞,並用習慣的行為和思維做事。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們要考慮學生學習時需要什麼?而不只是考慮怎樣教才舒服。我們該講多少,讓學習者“做”多少?應該“講掉”多少,幫助學習者“揭示”多少?根據我們的經驗,這個比例很可能時你不習慣的。

  喜歡講課的老師講得太多,不喜歡講課的老師講的太少。

  熱衷於模稜兩可風格的老師會使討論處現不必要的混亂,目的性強和任務導向的老師,經常在研討上干預太多,並阻斷富有成效的探究。

  喜歡輔導的老師有時會給予太多的訓練而忽視了知識的遷移,喜歡整體佈局的老師往往不能很好的發展學生的核心技能和能力。

  追求理解的教學向教師習慣的、舒適的教學方式提出挑戰,要根據需要,經常性的使用所有三種類型的教學方式。因此任何建議都是基於“如果……那麼……”的條件語句。

  如果單元的目標時發展主要技能,那麼個別化輔導是關鍵。(但要記住,促進對大概念策略的理解將是智慧的開展個別化輔導的關鍵。)

  如果學習目標時理解一個違反直覺的觀點,那麼就需要大量的精心設計的促進探究的體驗,及時我們會因花費大量時間而不安。

  面向學習體驗之後的鞏固學習,講授教學法可能時最有效的。

  總之,選擇哪種教學方法,選擇哪個使用時機,都要根據預期表現所需要的特定學習型別來選擇。也就是對於一個理念和教學方法,也需要深刻理解,學會遷移,用了,會用,和用好的區別,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師和一名專家型教師的區別。

  好的教學設計的表現:清晰的表現性目標;親自實踐;聚焦有趣且重要的觀點;真實世界的應用;強大的反饋系統;個性化的方法;清晰的模型和建模;反饋的時間;方法分組任務的多樣性;安全;與引導者或教練相似的教師角色;沉浸式體驗;學習內容的整體和部分之間轉換,明確任務藍圖。

  這些好的“教學設計”與好的“學習設計”的特點是一一對應,互相作證的。教學工作就是對值得學生學習的內容進行最佳化,而不是不顧結果的“灌輸”教材內容,也不是為了應試而教。逆向設計(而不是教材內容安排)——從內容到績效標準(以及隱含的評估內容)——是履行教學義務的最好方式。好的教師需要像“教練”一樣,更加關注讓學習者可以自我表現這一最終目標,也會因為“理解”的教,而擁有智慧幸福的職業生涯。學生會因為“理解”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對生活更加充滿興趣和熱情,更願意為精彩表現而克服困難,甘願枯燥艱苦的訓練,以完成最終的學習目標。實現理解的教學設計對師生的終身發展,都是一件幸福的、且有意義的事情。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3

  寒假中,認真研讀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這本書明確了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讓我受益匪淺。我反覆閱讀了本書有關“教學目標”中的章節,深刻反思了教學目標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迴歸點

  書中提到,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透過學習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具體的表述。我覺得,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迴歸點。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示燈,教學目標指到哪,課堂教學的列車就開到哪。教學目標的表述是否明確、歸納總結是否清晰,直接指引著教學過程開展的順利與否,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不好。如果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上課的重點和難點便把握不準確,學生對於知識點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狀態。

  二、教學目標的實現依賴於它的“三導”功能

  我把本書作者提到的教學目標的功能概括為“三導”:

  (一)導學

  確定教學範圍、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充分分析學情,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一定要具體、明確,有導向作用。

  (二)導教

  確定教師將採取的教學步驟、教學環節以及每個步驟或環節將採取的教學活動,指導教師有條理地去完成教學計劃或任務。教師的教學步驟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教學活動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證班級紀律。

  (三)導測量

  明確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做出量化、可視、具體的規定,為診斷性測試和階段性學科質量監測提供依據。在課堂教學中,一旦教學活動有了科學、合理、具體、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學目標作為衡量標準,以此進行“逆向設計”,教師的課堂便有了“指揮棒”,學生的學習便有了較為明確的導向,教學質量評估的“命題者”便有了可參考、可衡量的具體測量標準。所以,教學目標越細緻、越具體、越一目瞭然,教師的教學就越有側重點,學生的複習就越簡單,命題者的命題思路就越清晰,整個的教學過程便越流暢。

  三、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緣起於對學生“源頭”的關注缺失

  (一)將課程目標等同於教學目標,目標描述籠統,缺少標準和層次。

  在我們如火如荼開展的集體備課中,我們將集體備課分為全冊備課、模組備課和單元備課。透過閱讀本書,我們知道,對小學英語而言,課程目標是整個小學階段英語學習者需要達到的二級目標,以及學生透過本冊教材的學習需要達到的分級目標。而教學目標,則是更細緻的模組、單元的話題、功能、情感等具體的目標。二者是統領關係、總分關係,決不能混為一談。

  (二)關注語言能力與學習能力,忽視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

  在傳統的應試模式下,教師備課中的教學目標基本約等於語言能力與學習能力目標,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的目標意識是缺失的。這樣一來,學生只有見到試卷才會兩眼放光,學生成了“書呆子”。而對於語言背後的歷史演變思考呢?對於文化背後的教育性思考呢?對於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與接納呢?我們的教育,在很多年的發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維與文化,才出現了與社會脫節的現象,我們的基礎教育才錯失了很多與更高階的學術接軌的良機。

  讀書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頂”,才能真正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從自己水平與能力的源頭得到發展。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