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反思教育習慣》讀後感

《反思教育習慣》讀後感

《反思教育習慣》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反思教育習慣》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反思教育習慣》讀後感1

  回望歷史是繼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創新是其充滿活力的特徵。傳統教育習慣有多少是我們應該繼承,哪些是我們應批判改進的,這本書中的例項給了我很多的啟示,更讓我重新反思自己的習慣教育,再三思之而動。這裡我更願意讓自己的讀書收穫與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討:

  一、鈴聲響起,我就是任課教師

  我和眾多的班主任一樣,常常有這樣的感慨,“每天上課都要先拿出時間說事,耽誤教學時間。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這樣發著牢騷,之後仍得這樣做。而我們卻不知學生是怎樣想的。寵春娟教師講述著她的學生的心聲:“教師,在您上課的時候,我希望更多的是聽到您的英語課呀……”這樣的呼聲讓我們深思“難道是我做錯了嗎?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說誰說?可是同學們說的也沒錯呀!”龐老師反思之後調整自己,心中記住我是一個班主任,管理班級固然是我們的責任,但是我也是任課教師,當課上安排的是“英語”課而非“班會課”時,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語老師。我告訴自己:“鈴聲響起,我就是任課教師!”

  想想如果上課期間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意味著縮短了教學時間,學生們又該向誰來討還這失去的時間呢?而且,這樣還會影響到學生的聽課情緒,引起學生的反感。而這又會引起教師的不滿意,所以為什麼我們不改變一下,讓二者都好,何樂而不為呢?

  二、教師讓出一分,學生會努力十分

  我們有時測試經常遇到這樣一件事,有的同學偏偏就得59分,離及格就差1分之遙,我們在統計及格率時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誰知道最遺憾的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這次期中考試,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卻沒有一個老師願意給我提1分……”,這句話恰被吳軍老師聽見,經詢問得知孩子非常想得這一分,因為它是及格與不及格的分界線,於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還10分怎麼樣?”的提議,讓孩子破涕為笑。

  想到自己教學中也經常遇到此類情況,在這1分的處理上卻沒有認真考慮過。我們都知道檢查性考試是一種督促鼓勵學生努力的方法,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有無分數都是次要的,而知識的掌握情況才是更主要的。這1分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是及格的分界線,而是給了孩子一個機會,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給了孩子一個希望,更加努力學習的希望。以後我們儘可心“以寬容、理解的心態想信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外部環境。

  書中像上面這樣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說得很詳細,都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出發,進行細緻辭的分析闡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籤反思,讓我不知不覺有著更多新的觀念性的轉變,用以質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如:

  1、“請遲到的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報告”聲打擾正在講課的教師,接著還會發生相關的情境,為何不讓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遲到的學生有他們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攪亂課堂的。遲到的學生也是個別人,在上課時間內,為了問清一個人的遲到原因而耽誤全體學生的學習,實在得不償失。課上詢問後無論是老師,遲到的、還是沒遲到的學生,精神都無法馬上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如果課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經比課上詢問差。如果凡是上課遲到的,不管什麼原因都不用喊“報告”自己直接推開門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報告為敲門。”---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而尊重的基石就是平等。

  有多少學生在辦公室的門前喊完“報告”,因為老師沒聽見而被“晾”在門外?“報告”兩個字造成人格的不平等。但軍訓時,軍事化的管理是純粹上下級關係,是軍人絕對服從的要求,而師生關係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學習。再試想生活中又有什麼時候用到報告,朋友式的會面,一定要敲門,這是禮儀,這是進入別人領地時相互尊重的需要,學校裡我們可改掉“報告”但請敲門,讓我們尊重從敲門開始。

  3、從“你聽明白了嗎?”到“我講清楚了嗎?”

  你聽明白了嗎?”言下之意是,作為老師,我把該講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了,要講的事情我已經表達清楚了,如果學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應該是學生的理解有問題了。而“我講清楚了嗎”,是我們教師把“沒聽懂”的責任道德承擔起來。一句“我講清楚了嗎”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了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一句“我講清楚了嗎”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對學習的信心。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大家不防也來試一試。

  4、“把試卷扣著發給學生。”

  教師把試卷發給學生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刺激”學生?當然不是。看著一顆顆像做了賊似的不敢抬起小腦袋,老師的一句句分析,一個個讀出成績對學生是激勵?還是自尊心的傷害?。有人曾說:“學校教書育人,如果最後培養出來的是沒有自尊的人,這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我們不防也學習把試卷背扣著發給學生,同學們也會自覺得詢問他人的分數,課代表有一份沒有名字的成績單供學生參考,也能很好地到競爭的作用。

  5、“考卷一定要簽字嗎?”

  多數的家長只看重分數,分數高了還好說,分低了輕則一頓罵,重則一頓打,所以有些同學不願意讓家長簽字。出於同上學生考試心理的需要,我們也可不要逼著沒簽名的學生一定要回家籤。“以後考試之後,卷自願簽字”,這句話會引起怎樣的行?。學生們都想讓家長知道自己的進步而努力學習,爭取更好的試卷拿回家去,高高興興地把簽字送給老師看。

  看到最到最後,我突發這樣一個比喻想法,不知是否合適:“至於習慣教育改革,我們要像是在拋球,改革過程中,把舊習慣這隻球高高拋起,實踐新的觀點方法,當新實施成功之時,便是舊球落地陳封之日,當新實施失敗之後,便是我們接起原來的舊球,決定是否繼續拋起,及怎樣再次將它拋起。

《反思教育習慣》讀後感2

  魏書生的《反思教育習慣》一書,用大量的案例來說明一個個教育的細微的操作中所應該蘊含的理念,啟示我們教師一同進行反思。最使人有興趣的是,說的這些事讓人感覺那麼熟悉,似乎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或身邊發生過、發生著。

  作為教師,這些習慣往往超出了個人的意義,會在不經意間直接或間接給學生帶來種種影響或傷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們做著、做過,卻沒有仔細去想“該不該”和“怎麼樣”。然而對於教育者,這些事情因為聯絡著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與拷問。尊重教育要教會學生“尊重”的價值,當然也要教會他們思考、表達這一基礎價值的行為習慣。所以老師們已經開始的對於教育習慣的反思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但反思決不意味著只破不立、一時痛快,反思應是一種活動。在學校裡、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太需要“尊重”了。我這裡說的是教師對兒童、對學生的尊重。尊重的前提是平等,平等的教育是互動。

  然而,以往我們把這種不平等擴大化了,比如老師對學生經常表現出“居高臨下”。有的老師的“口頭禪”就是“你給我如何如何……”,像“你給我坐好了,別跟一攤爛泥似的”、“你給我每個字抄八遍”、“你給我回家把作業寫好了”等等,等等。都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毫無平等可言。魯迅先生說的“長者需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是命令者”,就不可能了。沒有平等,當然會造成尊重的缺失。因此,在孩子成長的校園裡、家庭中,挫傷孩子自尊心的事情、由於成年人一味蠻做而大礙於孩子發展的事情經常發生。

  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人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教育應該是互動而非“一邊倒”的,是“教學相長”的。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 老師們圍繞著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學生,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等,針對現實中的問題思考:我該怎樣辦或怎樣做更好,在反思中實現自我提升。

【《反思教育習慣》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