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高中生飄讀後感

高中生飄讀後感

高中生飄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飄讀後感1

  人真是怪,我以前讀《飄》的時候,我是喜歡郝思嘉的。可最近,無意中拿起舊書重讀,卻深深地被媚蘭吸引住了,難道是年齡的緣故,人的思想真的會改變的嗎?

  哪個年輕女孩看了《飄》不喜歡郝思嘉呢?漂亮不說,又聰明倔強,周圍總有男人圍繞著。特別是有瑞德這樣有魅力的男子始終追隨,寵著,太過癮啦!還有,她十分有個性,當在眾多男孩子中間鶴立雞群的艾希禮,最終婉言拒絕了她的愛,一怒之下,順手扔出一隻花瓶!這不是舊貴族的淑女風範,卻很符合當今潮流,“野蠻女友”的典型呀!而且她在募捐舞會上,因為寡婦身份無法跳舞,而急得團團轉的樣子,真是可愛!而在亞特蘭大淪陷時,趕著馬車,帶媚蘭逃往塔拉。還有,北方逃兵闖進塔拉,舉起槍幹掉他那一幕,又表現得頑強堅定。她穿著母親窗簾做的新衣服,瞪著據瑞德說在一尺之外的手裡的槍對面看到的綠眼珠,靠撒謊把自己嫁給了弗蘭克,努力撐著木材廠,多麼的狡猾!最後,當知道自己真正愛的人是瑞德,而這時瑞德已經對她深深的失望,決定要離開她的時候,她依舊平靜地把下巴高高地翹起。這個時候,是多麼地喜歡這個有血有肉有性格的郝思嘉啊!

  可是現在,我不這麼想了。我注意到,在莊園聚會上,媚蘭安靜地坐在一旁,她瘦小的身體一點也不顯眼。募捐舞會上,她痛苦而毅然地摘掉手上的結婚戒指,捐給了部(bu)隊。在亞特蘭大淪陷的那天,因為臨產,她虛弱的身體正在死亡的邊緣掙扎,可她不動聲色,我能想象到一個虛弱的產婦,臨產之後躺在顛簸的馬車上行進數十公里時是怎樣蒼白的臉。可從沒有對郝思嘉說過她的痛苦,而因為在這場逃難與郝思嘉逐漸建立起來的感情,使得媚蘭從始自終默默站在郝思嘉的身後,時時刻刻保護著她,維護著她。北方逃兵來的時候,她拖著虛弱的身體,拿著沉重的大刀,準備隨時幫助郝思嘉。冷靜地出主意幫助郝思嘉那北方逃兵埋起來.當亞特蘭大所有的人都拒絕與郝思嘉交往,是媚蘭堅持立挺著她。甚至在艾希禮與郝思嘉的隱情被人發覺,傳遍亞特蘭大時,她仍毅然決然地站在郝思嘉的一邊。而她是對他們之間的事情,一直知曉的。最後,她死時,米德大夫憤恨地對郝思嘉說不要對她懺悔!永遠揹著沉重的十字架吧!不要去傷害這個善良的女人!可媚蘭僅僅是善良的嗎?不,應該是偉大的,代表了一種傳統性格的女性形象。堅韌,內斂,勇敢,賢良。如果說郝思嘉是一位有衝勁,敢做敢為的新女性,那麼,媚蘭是舊階級貴族中最值得尊重的典型婦女。

  即使是到了現在,幾百年後的今天,媚蘭的身上仍有我們值得欣賞的光輝。我們承認,《飄》一書,把媚蘭過於美化了。可能是作者太寵愛她的緣故。把她描繪得過於完美,幾乎找不到缺點。如果有缺點,就是不算美麗,和郝思嘉正好是個對比。我一直在想:媚蘭真的沒有私心嗎?在這點上,作者描寫得很模糊。尤其不能接受,臨死時表露出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是知道郝思嘉與艾希禮多年來的曖昧關係的。她真那麼大度的嗎?而我更願意相信,那是她聰明的緣故。她什麼都看得清楚。其實,艾希禮與郝思嘉根本沒有什麼,也不可能有什麼。她放任他們,是最明智的舉動。

  相比較,郝思嘉真是一個糊塗蟲。愛了艾希禮多年,到最後,媚蘭去了,才發現根本就不愛他。瑞德才是最愛。而瑞德呢,已經被她傷害得退縮,失望。象瑞德說的,她要艾希禮。不過是小女孩想要洋娃娃似的,可她要來有什麼用呢?她嫁過三個男人,其實從來不懂男人。她那套把戲,不過糊弄一下小男孩而已。或者弗蘭克這樣老實的老傢伙。

  翻開手裡的《飄》,紙張已經發黃,發脆。若不小心,手指會把紙張碰破。這樣的書,拿在手裡非常有歲月感。覺得自己就象這手裡的書一樣,終究有一天容易碰破,易碎。而書籍本身的內容是不會碎的,書中人物的精神也不會碎。如果有靈魂,我也不會碎的。

高中生飄讀後感2

  《飄》是一部取材於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的小說,書名直譯應為“隨風飄逝”,它出自書中女主人公思嘉之口,大意是說那場戰爭颶風一般捲走了她的“整個世界”,她家的農場也“隨風飄逝”了,思嘉以這一短語抒發了南方農場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來作為書名,也表明了她對南北戰爭的觀點,這與本書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這部小說與一九三六年問世,並且立即風靡世界,六個月內共售出一百萬冊,日銷額最高達到五萬。一九四九年作者去世時,本書已在世界上四十個國家共銷售八百萬冊,到一九八八年增加到二千五百萬冊以上,平均每年近五十萬冊。小說於一九三七年獲普利策獎,根據小說拍攝的電影《亂世佳人》1940年首演,一九四六年獲奧斯卡獎,曾創造連續二十多年獲鉅額利潤的記錄,至今猶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由於這部作品長期廣泛流傳,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家喻戶曉。

  這部小說為什麼能在美國和世界各國贏得那麼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實際上,這部作品中儘管也有世亂兵燹、悲歡離合的動人情景和愛惡交錯、情詞誤會的曲折因緣,但與那些以奇險取勝、以妖冶媚人的所謂通俗之作比較起來,毋寧說它的故事結構是簡單的,情節是常見的,作家的藝術手法也是樸實的。再加上題材的嚴肅性和傾向的明確性,作品的格調便遠遠超出迎合市民趣味的境界了。

  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一是現實主義地反映了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南方農場主階段的生活和南北戰爭及重建時期的一個重要側面,二是創造了幾個鮮明而豐滿的人物形象,後者尤為突出。這是作者在藝術上作出的重要貢獻,它已為歷史所證明。

  作者在人物描寫上著墨最多的是思嘉和瑞德兩人。思嘉那十年來的生活經歷大體分為三個階段,而作為精神支柱的則是愛情、土地和金錢,即對於這三者的佔有慾。其中對愛的佔有慾更帶有掠奪性、獵奇性和盲目性,愈是難以實現愈追求不捨,因此長期專注在艾希禮身上,直到媚蘭死後即將獲得滿足時,才發覺他並不值得愛,才決定移情別戀,但為時已晚。她對土地和金錢的追求也是狂熱的和不擇手段的,但跟愛情的主觀直覺和夢幻色彩比較起來,則主要是現實變革的結果,是戰後家業衰敗、生活貧困和重建時期金錢至上主義的產物。儘管為了金錢可以委屈自己的肉體,損害自己的妹妹,不惜與弗蘭克結婚,但決不犧牲對艾希禮的愛情。因此愛情一旦幻滅,金錢便黯然失色了。這是思嘉最大的不幸,頗值得讀者同情,正如她那艱苦創業的精神有時令人佩服。思嘉有一定的叛逆思想,但這是與她的投機性分不開的,都來源於徹底的自私自利和無止境的佔有慾。

  瑞德·巴特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農奴主階級向資產階級轉變的人物,至少是南方名門望族的一個不肖子。他為人狡詐、冷酷、倔強、為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與思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與思嘉一樣,只從個人利害出發看待戰爭,但遠比思嘉高明,看得出南方“只有棉花、奴隸和傲慢”,勝利非北方莫屬。他對思嘉的愛是真誠而熱烈的,這不僅是情慾的追求,也是理智的抉擇,因為他認識到了思嘉是他真正的同類,兩人婚配無異於壁合珠聯。但是他的現實主義與思嘉的幻想幾經較量,終於失敗了,於是他將愛全部轉到女兒邦妮身上,並決心為了她的前途而在生活作風乃至政治傾向上來一個轉變,爭取上流社會的同情。結果邦妮一死,他的理想便隨之破滅,生活樂趣也茫然無存。瑞德是性格最複雜、眼光最銳利的一個人物。他最瞭解思嘉的強處和弱點,既愛她又輕侮她,既戀戀不捨又不甘屈尊以求,反而採取冷嘲熱諷、若即若離的態度,以致在明爭暗鬥中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不過,正是透過他對思嘉的無情解剖,作者才完成了塑造這個女主人公的艱鉅任務。

  瑞德走了,思嘉準備先回塔拉,“明天”再想出辦法把他弄回來。後來究竟怎樣呢?裡普莉說,如果時間允許,她可以寫出一百種續集來。的確,本書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天地,這正是作家藝術魅力的產物。

高中生飄讀後感3

  拿到《飄》這本書其實也是一個意外,在學校的圖書室中看到了它。覺得名字挺有意思,我看了看書上的瑪格麗特·米切爾,似乎有點耳熟,便饒有興趣的翻了幾頁,或許是和這本書有緣。莫名的喜愛就讓對它我愛不釋手,於是我便從學校借回了這本書。可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竟然深深的被書中的一個女人——思嘉·奧哈拉所震撼!

  當然,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思嘉坎坷的命運,更看到了當時戰爭下人們的悲痛與生活的艱難。我曾讀到人們爭搶死亡名單,有的喜極而泣,有的痛不欲生。那一張張極端的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嘉幾人之後的日子更加痛苦,當北方佬要攻打到思嘉所在的小鎮上,她還要為自己的“情敵”媚蘭接生,之後跟隨瑞德滿臉土灰、毫無形象的帶著剛生產的媚蘭和一個黑女孩回到自己的塔拉莊園。可是當時沒有豪華的建築,沒有金錢,甚至連最基本的吃喝住穿都不能保證了。這個時候,我看到了另外一個思嘉,儘管在戰爭沒有爆發之前她還是一個任性、自私、並不溫柔的大小姐,但是如今這個在我眼中並不如其他小說中完美的女主角現在竟然意外的堅強。她挑起了家庭吃喝的重擔,照顧著媚蘭、僕人、以及已經痴呆的父親。我知道,那時她最愛的母親卻因為霍亂死了。精神以及物質上的打擊讓我這個旁觀者看著也極為心痛。那種絕望甚至已經從思嘉的心裡,經文字蔓延到了我的情緒中——思嘉需要用自己的力量用盡所有的方法保全一家人的吃喝還有不受到戰爭的迫害。她不是戰士,卻同樣要殺出一條血路。

  迫於生活的需要,思嘉不得不為了三百元嫁給另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感嘆,那時的社會真的很亂,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一樣——“飄”,就彷彿在一瞬間思嘉快樂的生活被戰爭打亂,所有美好破碎了下來,隨風飄去,所有人被迫面對殘酷的現實。如再沉浸在自己的過去,在這爾虞我詐的社會中會像戰爭中死去的人一樣,體無完膚,傷痕累累,再也無法重新對家人說:“我回來了。”

  在一個個緊密相連的故事中,我被緊緊的吸引,其中有曲折的愛情故事,也有現實的生死離別。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個女人的桀驁不馴、勇敢,一場戰爭的恐怖、對人們的摧殘。小說流露出作者對奴隸主的.同情,對戰後重建的失望以及對舊制度和奴隸主往昔歲月的不勝惋惜,又透過戰中體現思嘉和瑞德只見的愛情。只不過,令我嘆息的是,思嘉最後還是深深傷害了瑞德,她還是讓瑞德因為自己依然愛著艾希禮而絕望離去。當她明白自己愛的是瑞德時,瑞德卻已經不在她的身邊了。

  可欣慰的是,思嘉依舊保持著自己獨有的那份不會被任何東西改變的積極,她說:“還是留給明天去想吧……不管怎麼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思嘉的這個堅強、對生活永不頹喪的精神,給我無盡思考。鮮明的人物,深刻的思考,應接不暇的情節,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百讀不厭。仔細再想想,總會感覺這個故事以及這名叫做思嘉·奧哈拉的女人給人太多感動。

  思嘉、《飄》,讓我懂了,無論我們希不希望,第二天的陽光依舊會到來。

高中生飄讀後感4

  她的父親曾經是塔拉莊園的主人,她曾經是如此富有、美麗,她曾經被無數人包圍、呵護,她曾經是個徹徹底底的大小姐。但是,不幸的是,戰爭爆發了。打破了她彩色的生活,於是,她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只屬於她自己的新生活。無論是痛苦也好,煎熬也好,她掙扎,她不屈服。她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些終究是成長了她。她名叫斯嘉麗——瑪格麗特所創造的,獨特的,唯一的,有著不同於一般人魅力的,存活於亂世裡的佳人。

  有許多人,是討厭斯嘉麗的。說她自私,說她任性,說她謊話連篇恬不知恥。可是我偏偏喜歡她,喜歡她狂野的愛爾蘭血統,還有那種絕不對生活妥協,堅定地不可思議的意志。我知道,她和梅蘭妮是徹頭徹尾不一樣的人。梅蘭妮很完美,溫婉善良,不認為任何人身上有什麼不高尚之處。可是,她不能生存,她不存在。她只是一種夢想,美好而飄渺。

  斯嘉麗卻不一樣。當戰爭打破她的生活,當她的母親去世父親發瘋,當她差點失去塔拉莊園,當她每天受凍受餓。她決定站起來,作為家裡的長女,作為斯嘉麗。她知道自己不再是塔拉莊園的大小姐,她決定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在這個亂世中生存。需要她照顧的人太多,想逃避卻不能逃避。

  所以,村上春樹說,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所以,卡勒德·胡賽尼寫,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我想,斯嘉麗,其實也是一瞬間成長的吧。她說,她活在一個比死還痛苦的世界,一個無她容身之處的世界。她還來不及享受她的青春。她真實,公然與世俗對抗。她工作,在這個女人毫無地位的時代,做得甚至比男人更好。她從不用道德禮教來偽裝自己,不顧世俗的冷眼,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他們罵她,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說她不該下地,不該工作,不該在懷孕的時候還走上街,說她驕傲,說她不知羞恥。可是他們卻看不見她的掙扎,在那個時代的堅持。看不到她從一個什麼事都有別人幫忙做的大小姐,成長為這樣一個勇敢、堅強、自立的女人。別的女人都成天呆在家裡,哭哭啼啼懷念自己的丈夫兒子,假裝還可以繼續過以前的生活,遵守著可笑的那種所謂的道德規範。只有斯嘉麗,她知道,這個時候必須成長,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她打破規矩,她懷抱希望。她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想,現實有些時候比小說還來得更加殘酷一些吧。雖然我們也許再沒有什麼機會捲入戰爭之中,也許再沒有什麼機會為了生存親手收割食物,也許再沒有什麼機會去經歷她所經歷過的任何一點。但是,你畢竟只是個普通人,你有時也會害怕會不安。你有時也會找不到自己的勇氣,會迎合世俗會隨波逐流。

  這個社會之於每一個人都是殘酷的,甚至世故,甚至虛偽。它在前進,也逼著你前進。有些事,你明知不對,卻不反抗。你漸漸戴上面具,漸漸變成複製人,你的心漸漸變得不堪一擊。你終於還是妥協了,等著別人來打破沉默,過著你以為的和平生活。可是你要知道啊,現實中梅蘭妮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你只能去成為斯嘉麗。和平年代,並不是意味著真正的和平,也許還有比戰爭更可怕的東西存在著,並且發芽開花。

  所以,讓?保羅說,在黑暗的時代,不反抗就意味著同謀。所以,別害怕,你不必害怕。在挫折、苦難、不公、冷漠、腐朽面前站直身子。去與世俗對抗,不用管旁人的冷眼,改變你能夠改變的。去做個真實的人吧,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堅強、勇敢,去創造一個屬於你的塔拉莊園吧。

  我想,你會願意看到一個新的世界的。我想,你的真實你的勇敢會讓你不孤單不遺憾的。我想,從今天開始的話,明天不會太遠。人總該抱有希望,至少,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高中生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