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1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為我們呈現了人類發展的整體概觀。這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就讀過的一本關於發展心理學的書。

  雖然都是發展心理學,這本書與我們準備複試時讀的《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還是有區別的。《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的章節是按照人的年齡階段來劃分的,然後介紹該年齡階段的生理發展、認知發展、人格發展、社會性發展等。而《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的章節是先按照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等劃分了幾部分,在按照年齡階段介紹的。而且,從書名中也可以看出來,《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介紹的人的發展階段是從人的出生到死亡,《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著重介紹了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發展程序。

  我感嘆研究中的觀察之細緻,思維之巧妙。比如,我在逗嬰兒玩的時候喜歡把我的手指放在嬰兒手中,然後嬰兒就會抓住我的手指,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但是等我上了心理學的課程後,我才知道這是一種嬰兒的反射活動,之前的我從沒有想過這個動作會和發展有什麼聯絡。再比如對於嬰兒可管用就行的研究,嬰兒都還不會說話,但是研究者們精心的設計還是會讓這些嬰兒“開口說話”。

  畢生發展還告訴我們,人的發展是貫穿人的一生的,而且人的發展和衰老不只是一個生理過程,同時也是社會環境作用的結果。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之中,所謂人的老年化是因為老一輩人與新一代人具有不同的教育情況、社會背景及文化特點,因而他們之間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然而青年人卻把上一代人的不同行為表現看作是老年化的結果。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言語能力、判斷力及學會的各種技能等所謂的晶體智力並不減退,只有知覺、記憶、運算速度等流體智力有所減退。

  由於現代社會的快速進步,社會觀念和技術手段在不斷更新,上一代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很快就變得無用了,也沒有能夠得到補充和更新,而這卻被青年人看作是老年化的標誌。

  事實上,人到老年仍有較大的學習潛力,如果能不斷地適應新的社會思想,及時掌握新技能,追隨時代潮流,則必然會延緩“衰老”程序。隨著社會的老年化,老年人的繼續教育將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手段。

  總之,畢生發展心理學的興起在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踐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但它仍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首先,到目前為止,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工作仍多於實驗性研究,它的許多觀點尚有待於具體材料的支援和實驗研究的驗證。其中還有不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個體心理發展的可塑性、變異性、受歷史階段的影響等一般原則在心理發展各個方面是否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不同的表現。其次,它需要進一步跨學科、跨文化地聯合研究,特別是生理學和文化心理學的支援。最後,接受畢生發展心理學的一些基本觀點是否會導致把人的心理發展看成是無規律可循、沒有任何限制的變化過程等這些問題也有待我們今後努力探討和解決。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2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一些教育原則,明白教育規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我讀了英國心理學家布麗姬特。賈艾斯的《發展心理學》。本書是發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它綜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和醫學等各個領域知名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胎兒的發展、嬰兒的認知、知覺發展、發展階段、記憶的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情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應用和未來的挑戰等方面,全面介紹人一生的心理發展程序、各個階段的特點,系統闡述了發展心理學的歷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論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對更深入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具有指導意義。

  書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內容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兒的發展讓我更深入地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認為起跑線應該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個胎兒在子宮中就已經開始學習了。胎兒時期,認知能力、視覺能力、味覺嗅覺、聽覺、運動能力都在發展。很多認知技能都有自己的關鍵時期,一旦關鍵時期錯過了,一些認知技能將不能以同樣的熟練程度被學會。胎教的內容多少會被胎兒記住,也就是說胎兒有記憶。

  例如:對新生兒地研究明確顯示,他們仍然記得在子宮裡的經驗。在出生之前一直聽的音樂會阻止他的哭聲,因為這個音樂並不是嬰兒第一次聽到。萊斯艾略特博士曾說:“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就已經具備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體質,以及獨一無二的適應早期生活的關鍵要求。”因此,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們應從胎教開始努力。第四章詳細論述了發展的階段。關於兒童心智和認知發展與兩個最重要的理論。

  一個是俄國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是跟更有經驗的人學習的“學徒”。維果茨基透過實驗提出了“最近發展區”,他認為是最近發展區刺激了兒童的發展。我明白了要想讓學生髮展,就得弄清學生的現有水平,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促使學生髮展。促使學生髮展的關鍵是更有經驗的人恰當幫助。另一個是皮亞傑的發展理論。與列夫·維果茨基觀點不同的是皮亞傑把兒童看做體驗其周圍環境的“探索中的科學家”。皮亞傑的觀點更突出了兒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及著作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經過了四個不同的階段。感覺運動期(從出生到兩歲)、前期運思期(從兩歲開始到七歲結束)、具體運思期(從七歲開始到十一歲結束)、形式運思期(大概從十一歲開始到成年時期確立)。

  每個兒童都是有差別的,他們將會以自己的速度經歷不同的階段。中國的小學生從六歲入學十二歲畢業,經歷著前期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皮亞傑認為學齡前兒童是自我中心主義的,他們很難理解別人的觀點,並不是他們只關心自己。兒童在整個前運思期過程中都在學習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大約七歲時確實學會這個本領。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上課為什麼注意力那麼容易分散,上課總喜歡王子窗外和擺弄自己的物品,總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連和老師談話時也總喜歡說自己有關的事情,而把老師的提醒拋到腦後。本來我很生氣總想:真可氣,這些小不點兒竟不把老師放眼裡,真是不長記性,前面左耳朵聽後面右耳朵就扔了。現在我明白了,我生氣也是白費功夫,他們本來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很難理解別人的觀點,今後再教低年級的學生時要多理解孩子並且引導他們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出現了心智運思,懂得了守恆概念,可以同時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屬性,但只能思考具體的事物。

  當碰到複雜的問題是,他們處理問題的程式仍然存在相當多的試錯成分,所以他們常常會重複前面已經做過的步驟。瞭解了具體運思期的兒童的特點後,教師們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為學生常常重複已有的經驗解決新的問題,必然會出現許多錯誤,老師們也經常埋怨道:怎麼搞得,原來會的知識需要在新的知識中運用孩子反而不會了,講過好幾遍的東西就是容易錯。

  也真不知道這些孩子是怎麼搞的?有時火大了,直接發到了學生身上,既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破壞了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十一歲的兒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運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維才得以發展,做事情解決問題會制定出有效的計劃。教師此時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學生自身情況制定各種有效計劃促進學生不斷地發展。

  讀完《發展心理學》後,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我對一個人的發展階段有了清醒的認識,也更多地瞭解了小學生髮展的各個階段的特點,同時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遷怒。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3

  維果斯基和皮亞傑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觀點基本上都是一個模式上升到另外一個模式的螺旋形漸進漸成模式,沒有本質的不同,兒童發展心理學讀後感。皮亞傑強調順應生物自身的腦力發展水平,鼓勵順勢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啟蒙,他相信孩子在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日益成熟的同時,孩子能在教師、家長的引導下發現那些“普遍的真理”。萊布尼茨和牛頓都是微積分的創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數第二個發現者都被忽略掉了。

  關於造紙,各個大陸在過去彼此割裂的時代都發明瞭紙,但是很快教科書下了比較的結論,中國的造紙水平最高。我們一般只認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經濟的。所以即使現在的教育者在談素質教育,實際上仍是在堆積素材,讓普遍的真理看起來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興高采烈的去發現馬甲。不可知論者恐怕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維果斯基作為蘇聯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家,強調我們發展的高度受到社會歷史發展水平的限制,學習先於發展,也就是說我們是在先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才談的上發展。也就是說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時有可能發現望遠鏡是近視鏡片的疊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幾何方面的知識,也未必能發現勾股定理。最後,我想問,撇開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運的發現者”來進行探索和發展。大多數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質的,強調實用性,我們從灌輸到引導已經是進步,但最終也絕對無法容忍孩子再造一個世界。我相信皮亞傑的觀點,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高度可能發現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歸。但是用我媽的話來說,徒弟都是一個師傅帶出來的,所以我覺得維果斯基的觀點更加貼合實際。其中基礎性的概念,我們會最終把基礎性概念簡化成資訊的雪片來儲存,忘記曾經是怎樣收集到他們的,所以會驚訝小孩子為什麼這麼愚蠢。我們已經忘記了過去我們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際之間,常常經歷過一些同樣的事兒,但是在一輪一輪的蛻變之後,留下的只有幾個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幾個經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撐起我們整個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實踐去內化一些感受。

  為什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總是很多隔閡,也正是因為他們忘記了曾經的自己,而很多年輕人又去張揚的姿態去招呼未來的自己。所以斷言未來和否定過去都成了一場無休無止的紛爭。關於一個記憶的多維度的理解會出現在生命中的各個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鳴。可以稱之為3d記憶。又比如成年之後再去讀這類研究兒童的文章,會發現很多新的知識點,這也是發現自我的過程。皮亞傑認為智力發展差不多在15、16歲就已經定型,在這之後只是不斷的客觀化的過程,從圍繞自我,到逐漸接納客觀世界的多維度的發展規律,所以說我們始終都在成長,都在更加貼近現實。

  智力最初的發展只是單向的維度,比如從高度來比較,之後發展到面積的比較,再發展到體積的比較。成年時候,我們需要做的還是多維度的思考問題,全面的解決問題。但是這樣看起來更像是情商的發展,實事上仍可以理解為智力的進步。很多人成年之後嚴肅性閱讀量會驟減,這並不是壞事,教科書可以丟棄,投身生活的大舞臺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為現實生活可以使人認識到更多的維度。實事上,書本和知識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給了,也就是自我選擇。如果不選擇,就越會發現它們教條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會錯怪書本充斥著不靈活和假象。還有很多很多的書躺在哪裡,只不過無人問津。我欣賞維果斯基的另外一個觀點,就是說對於陌生的領域,我們仍會沿用由淺入深的學習方法,從感性到理性,而不盡是像皮亞傑所說的,完全內生化的思考。儘管我們更多的透過語言這種工具區構建知識的內涵,但是本質上,我們可能更傾向於使用具象化的內容、豐富的例子來作為入門。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4

  利用暑假期間我翻看了《兒童發展心理學》,在讀了之後感觸頗深。

  記得在一年級品生課上,我正在講故事給學生聽,我班的輝輝看見書上有一幅圖片是寒號鳥的故事。他不明白這幅圖是什麼意思,就跑過來跟我說:“老師圖上這隻小鳥在幹什麼啊?”我就告訴他:“小鳥不壘窩快要凍死了,他又問:“那為什麼不壘窩啊,它會壘嗎,我看鄰居家的小鳥都是在鳥籠中的啊,冬天屋裡有暖氣不會凍死的啊,它怎麼不去屋裡取暖呢?”他一直不停的問當時我有些生氣了,這是後面還沒有學到的內容,問這麼多,干擾了我上課,就沒有一一的回答。在學習了《兒童發展心理學》後,我瞭解了兒童心理學所關心的問題,它研究的是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為發展和發生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心理年齡特徵。當然它還可以細分為更小的階段,比如常用的嬰幼兒期(出生到2歲)、兒童早期(2歲到6歲)、兒童中期(6歲到11歲)和青少年期(11歲到20歲)。現在的發展心理學已逐步分化出各個以專門年齡階段為研究物件的分支學科。它主要包括嬰兒心理學、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年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在學習了幼兒心理學後,我瞭解了各階段幼兒的心理特點。知道了在他們的幼兒年齡段就是好學、好問的。他們的求知慾較強,所以只要是讓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他們就會喋喋不休的問個不停。因此,對於處在這個生長時期的孩子來說好學、好問是他們的年齡特徵。而做為教師和家長的我們就要在瞭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護他們的求知慾,而不應該因嫌麻煩而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如果在被孩子問急的情況下,為了應付孩子的問題,給出了錯誤的答案,以後當孩子明白後,就會認為是老師撒謊,這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撒謊的“榜樣”。所以,看來要想當一名優秀的教師前提應該是,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處處考慮到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以上是我在學習兒童心理學的一點感觸。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5

  終於安安靜靜地讀完《發展心理學》這本書了,這是開學到現在,讀完的第四本書。讀書,真的可以讓人內心變得平靜。

  《發展心理學》這本書主要講解了從嬰兒到青少年這四個階段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特徵及其本質。在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很有趣的實驗和很新穎的打動人心的觀點。例如行為主義學家華生研究的小阿爾伯特的實驗,嬰兒小阿爾伯特本來對毛茸茸的小白鼠不害怕,但是實驗室,當阿爾伯特即將伸手去觸碰毛茸茸的小白鼠時,研究者播放巨大的噪音。小阿爾伯特被噪音嚇哭了,在噪音和小白鼠搭配實驗重複出現幾次後,小阿爾伯特每當看到小白鼠,就會嚇哭。

  透過該實驗證明,透過條件反射,嬰兒可以對原本不害怕的東西產生恐懼。但是這個實驗涉及到了實驗倫理道德問題,值得後來實驗者的反思。此外,幼小的嬰兒也會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情緒和人格變化的。譬如0—3歲的嬰兒通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會從自身出發,沒有將自己和外界事物區別開來。

  斯金納的三山實驗,先讓一個嬰兒面對一張桌子坐下,桌子上放著三座山。然後再讓一個布娃娃面對嬰兒坐下。研究者問嬰兒“布娃娃能看到什麼”,但是嬰兒無法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實驗證明,嬰兒知識根據自己所看到的去描述,以為自己看到的也是布娃娃所看到的。

  嬰兒這個時候的身理心理特點,都是其發展的一種內在規律。我們應該遵循其發展的潛質去培育和引導孩子,而不是用大人的意志去過多幹預。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6

  一直都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所以,這一學期,我毫不猶豫地選修了丁敬耘老師的《發展心理學課程》。丁敬耘老師在復旦大學從事心理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案例。雖然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深奧難懂,但是經過丁老師的講解,卻變得淺顯起來。

  丁老師首先介紹了發展心理學的含義一一是研究個體從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發展現象,並總結相應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規律的學科。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物件就是從生到死一生的心理發展現象。

  在談到心理發展特點的時候,丁老師告訴我們,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順序性,我們要尊重規律,不能逆規律行事,也不要拔苗助長。對於這段話,我感觸特別深。

  或許是這個社會發展太快了,很多人都處於恐慌之中,尤其是做了父母的人。看著懷裡嗷嗷待哺的孩子,父母就開始擔憂他們的未來,很早就為他們規劃了一條成長之路。所以,孩子剛會張口說話,父母就開始自己的培養計劃了。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上了各種輔導班一一鋼琴、舞蹈、主持、聲樂,甚至還有英語、奧數。為了迎合家長,現在的幼兒園,幾乎就變成了小學低年級的課堂,幼兒園的孩子們要學習拼音、寫字,還要學習算術、加減。

  老師和家長們都忽略了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覺得自己是在給孩子增加營養,好讓孩子強筋壯骨,有能力在這個世界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其實,他們卻是在揠苗助長一一過早被催熟的孩子往往沒後勁兒,甚至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

  同樣違背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的,還有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孩子三歲,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到了七八歲,他們開始進入第一個逆反期;而到了12歲,則進入第二個逆反期。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就應該適當放手,退到孩子身後。但是,越來越多的父母因為不放心孩子,而把孩子限定在自己身邊,事無鉅細,都一一插手。還有的父母則是過於依賴孩子,捨不得與孩子分離,因此透過情感糾纏的方式,將孩子拴在自己身邊。正如丁老師所說,孩子該獨立的階段,一定要讓ta去獨立,不要留在身邊。如果現在你放不開孩子,孩子長大之後也放不開你,他會事事依賴你,甚至會變為啃老族。

  從這一點來看,所有做父母的,都應該好好學習心理學,瞭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根據孩子心理發展特點採取相應的教育方式。

  心理發展的第二個特點是不平衡性。孩子心理的發展,有的階段特別快,有的階段則很慢,但各個階段都有發展的任務,過了這個階段,想發展就很困難。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關鍵期。比如孩子3到5歲時,正是立規則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就要受到懲罰。如果父母錯過了孩子3到5歲這個規則教育的關鍵期,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就會無所畏懼。一個無所畏懼、任意妄為的孩子是最可怕的,他會像小怪獸一樣席捲一切、破壞一切。此時你再想讓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那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抓好孩子的關鍵期。

  丁老師說,心理發展實質是我們人對客體環境的適應。發展好了,就與環境平衡了;發展不好,人與環境格格不入,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做老師的,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及時進行矯正和調整,是孩子的身心都得以健康發展。

【《發展心理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