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金融> 《金融學》讀後感

《金融學》讀後感

《金融學》讀後感(通用8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金融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融學》讀後感 篇1

  金融學是一門比較新的學科,在我國各大學的經濟類專業大都開設了相關客車。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學更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金融學基礎(第2版)》是經濟學類學生的核心課程。全書主要包括貨幣與貨幣制度、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信託和租賃業、保險、貨幣供求與均衡、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貨幣政策等內容。

  本書以金融全球化以和WTO後中國的金融現狀為背景,將國際金融和我國的金融結合一起。介紹了金融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講解了近年金融行業出現的新理論、觀點和以及現象等。在經濟全球換的大環境下,中國的金融業受到西方經濟的影響,同時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有具有自身的特點,本書著重講解了不同環境下的金融現狀,根絕中國的實際情況講訴了很多現實的問題。這本書系統的講解了金融學的各個分支情況,雖然看過了,但許多還是懵懵懂懂。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在看完一本書過後,時間會讓它遺忘,但如果能記住書中的某一句話,或者某一個觀點,以及帶給您的啟示,或許這就是讀書的價值。

  在眾多學科中,我對經濟、金融十分感興趣,看的課外書也大都是這一系列,我也希望以後的工作能與此有點牽連。同時,為自己以後的投資理財提供一些理論上的知識,這也是很有用的。

  《金融學》讀後感 篇2

  最近讀的《貨幣金融學》,從中獲益良多,接下來談談我的感想。

  《貨幣金融學》是由《貨幣銀行學》發展而來,金融的三大支柱是貨幣、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本書也一這三大支柱為線索開展開來。在講解內容的同時,更講述了近年來這些的創新點,教材具有系統性、實用性和創新性。

  一、本書的開頭是先引入貨幣,對貨幣的定義,貨幣所包括的範疇,對各國貨幣不同時期採取的貨幣制度進行介紹,以及貨幣的演變過程,從實物貨幣—代用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然後就是貨幣的職能。透過這一部分的閱讀,可以瞭解到貨幣的演變過程,以及在這一演變過程中的承接順序如何和問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演變,再者可以瞭解貨幣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使我們瞭解到貨幣是我們經濟不可或缺的。

  二、第二部分主要是描述金融市場,其中有金融市場頗為敏感的利率、匯率和各種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監管機構。透過對利率和匯率的瞭解,可以知道利率在經濟中的調節作用是如此的強烈,他作用於企業的借款成本,也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同樣匯率影響著國際貿易的差額。再次也瞭解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服務物件和運營模式,在這些機構的營運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就需要相應的金融監管機構來約束。

  三、這部分主要涉及貨幣需求和供給,瞭解貨幣需求供給的決定因素和理論發展過程,接著中央根據不同的經濟形勢,也就是從貨幣需求和供給出發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來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學》讀後感 篇3

  我讀的這本金融學是一本用於MBA初級教程的入門讀本。相比而言,本書的涉獵範圍更加廣泛並且特別強調一般原理。本書將經融學的所有分支領域——公司財務、投資學、金融機構學囊括在一個統一的框架內。金融學更像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對稀缺資源進行跨時期的分配。金融學的分析方法有三個“支柱”;跨時期的最最佳化、資產估值、風險管理。這些內容的核心是一些運用於所有分支領域的基本法則和原理。

  本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解釋金融學是什麼,對金融體系進行了概要介紹,並描述了公司財務報表結構與運用。第二、三、四部分分別闡述了金融學的三個理論支柱,並重點說明金融學如何運用於家庭與企業的決策。第五部分是資產定價的理論與實踐,解釋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並對期貨、期權以及高風險公司債卷、貨款擔保、槓桿融資等或有要求權的定價進行了分析。第六部分講述了公司財務問題:資本結構、兼併與收購、投資機會的選擇權分析。

  這本書總的來書還是比較基礎的,運用許多例項說明在金融決策中理論如何起作用。對於一個分本專業的學生來說,我並不能把著本書讀得很透,但是瞭解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是必要的。廣義的金融市場包括證券市場、貨幣市場、各種形式的銀行、儲蓄機構、投資基金、保險市場等等。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也有這麼久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和經濟打交道,瞭解一些金融常識能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社會。

  《金融學》讀後感 篇4

  在南海泡沫中一個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經不能滿足英國公眾狂熱的投資需求,他們在到處尋找下一個南海公司。人們提出了各種荒唐的商業計劃,但在公眾看來這些商業計劃都會帶來高額的利潤。

  就在人們都已經瘋狂的時候,一個不知名的人宣稱他將建立一個前景很好的公司,但不會告訴任何人這種前景是什麼。他在招股說明書裡保證投資者將獲得前所未有的高額回報,在他股票發行的當天上午,前來認購的人將他的辦公室擠得水洩不通,幾個小時之內就有1000人認購了股票,這位人士很快關閉辦公室並前往歐洲大陸,從此杳無音信。

  這個騙子正好和牛頓相反,他可能不能計算天體的執行,但我肯定他能計算人們的瘋狂。他知道人們瘋狂到這種程度,連具體的謊言內容都不用編了,只說高額回報,具體內容拒絕透露就行了。他選擇了一個最佳的時機輕鬆的施展了騙術,輕鬆的賺足了錢,這個騙子太精明。

  這不由讓我聯想起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製造了美國曆史上最大金融詐騙案。

  市場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交易是神秘的,總會有一些神秘的交易員在這個神秘的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麥道夫就是包裝自己,讓自己變得神秘起來,麥道夫的吸引投資的苛刻條件是,如果你想投資於麥道夫,那麼請你不要問他關於投資的任何問題。

  至於為什麼在別人不賺錢的歲月裡,他可以賺錢,麥道夫則用幾個字簡單做了解釋:“內部訊息”。 很多精明無比的對沖基金管理者、專業投資人士,竟也被“內部訊息”這幾個字輕而易舉征服了。麥道夫宣稱自己採取名為“分裂轉換”的投資策略,這幾乎沒有人可以解釋清楚究竟為何物。

  他典型的抄襲“龐式騙局”,來繼續保持自己的神秘,其實所有的返還給投資者的收益都是來自於越來越多的新加入的投資者。

  麥道夫的騙局並不複雜,並且早有蛛絲馬跡顯露出來,負責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10多億美元資產審計的會計事務所,居然只有3名員工:合夥人、秘書以及一名會計師,但市場上的人對這些視而不見,就連監管機構也同樣視而不見。

  假如不是因為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的話,也許這次騙局還能夠繼續延續下去。

  正如巴菲特所說的那樣——直到潮退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這一事件脫掉了如此之多的成熟的投資者和銀行家們的游泳褲。數以百計的銀行、對沖基金和富裕的個人都放心的把自己手中的錢交給麥道夫基金,因為他承諾的是一個如此誘人的數字——即使是艱難時勢,一年仍有10%到15%的增長率。

  麥道夫竟然運用簡單的騙局一騙就是20年,一騙就是幾百億美元。不禁要感慨,這個騙子太精明,竟然能把簡單的騙術運用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境地!

  華爾街是一個精英彙集的地方,也是充滿謊言的地方。如果想在金融行業立足,自己要成為精英才行,所謂的謊言,都是對別人講的,誰也不會愚蠢到欺騙自己。

  《金融學》讀後感 篇5

  當代社會,金融成為世界經濟的核心,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它是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掠奪的一種新工具,它可以是一場主宰世界的遊戲,讓世界各國風雲變幻。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意識到金融的重要性,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此進行研究,但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金融原理和金融數學模型上,而對於金融學這門學科本身卻很少提出本質的探討和哲學的反思。筆者認為對於金融本質的探討和反思是有其必要性的,以哲學的方法去反思金融本身,可以讓我們對其的態度迴歸理性,而非狂熱,使得金融能切實為社會發展服務,而非製造災難。

  一、金融哲學定義及現狀分析

  (一)金融哲學的概念

  對於金融哲學,目前學界還無統一的、無爭議的明確描述。但筆者認為,就其概念本質來說,是對金融活動與金融學進行反思的一門學科,旨在透過聯合金融學與哲學,發揮兩門學科各自的優勢,對金融的本質、金融發展中的哲學問題、金融活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等問題進行綜合研究,是金融學與哲學的一門交叉學科。

  (二)金融哲學研究現狀分析

  在中國知網對“金融哲學”進行搜尋,僅在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存有相關文章5篇,國內還沒有一本專門論述“金融哲學”的書籍,但學界不乏對虛擬經濟、貨幣、信用、財富等相關領域的哲學審視。

  1.索羅斯的金融哲學思維。關於金融哲學,在這個還沒有形成完整體系的學科中,國內外有幾個人物值得關注。首先是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著名的貨幣投機家、股票投資者、慈善家和政治行動主義分子。聞名於其操控市場的驕人業績和富有哲學意味的投資理念,索羅斯深受波普爾哲學“證偽”理論的影響,提出了他的核心投資理論――“反射性”,簡單說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的一個互動影響。索羅斯認為:“ 我們對這世界的所有看法都有缺陷和扭曲”,“我們所有的思想構成都存在真正或潛在的缺陷”,“人對事物的理解具有不完全性”,“完全性理解不可能存在”等。索羅斯把“不完全性認知”表述為“虛妄”,有時也表述為“偏差、偏頗、謬誤”等。其提出“相信我們自己的虛妄”、“相信我們也許錯了”等非有嚴密邏輯的闡釋。

  提到金融哲學,人們幾乎一致認為,索羅斯的成功與其學習哲學的經歷和獨到的哲學思維有關。索羅斯本人所寫的《金融鍊金術》、《超越金融》以及他人介紹和評述的《相信自己的虛妄》等著作對其金融哲學思維的闡述很難稱得上是哲學,更不可能是系統的金融哲學理論,毋寧說其具有一定的哲學思維,並將這種思維運用到金融領域。

  2.國內金融哲學相關研究。雖然國內關於金融哲學的研究甚少,但不乏學者對貨幣哲學、財富哲學、虛擬經濟哲學等相關研究物件進行探討。

  金融從廣義上來說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絡的經濟活動的總稱。所以,對於貨幣、信用、虛擬等方面的哲學研究可將其視為金融哲學的一部分。張雄教授的“貨幣哲學:從思想史談起”,從多角度展現了貨幣既是顯示人類社會歷史進化與提升的符號,也是人性異化和人性發展的歷史見證,認為開展對貨幣哲學的討論,將有助於深入地把握貨幣的本質和貨幣所牽動的人性與社會的發展。韓強教授的“‘虛擬經濟’的哲學思考”等文章,認為在金融領域客觀事物變化的不確定性、人的認識的侷限性和人的主觀認識的偏差,都會產生風險,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不變的事物。

  人的認識是能動的反映,也就是說,以動態的思維反映動態的事物”。在全國財富哲學高階研討會上,許多專家和學者對虛擬經濟和虛擬財富進行了多方位的哲學解讀。其中程恩富教授指出,“實際上股市市值的上升帶來的並不是真實財富, 而是虛擬財富;虛擬財富不等於社會的真實財富。所謂股市的財富效應要辯證地去看待。股市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是再分配的重要場所。”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哲學系馬擁軍教授指出,“對於虛擬經濟來說, 具有本質重要性的不是貨幣的虛擬化, 而是資本的虛擬化。

  貨幣的虛擬化只有在資本這種社會關係中才能成為虛擬經濟的基礎。”孫承叔教授認為,“金融資本有兩個基本特徵,一個是虛擬性,一個是投機性。銀行資本的大部分是純粹虛擬的。它們的市場價值不是由現實的收益決定, 而是由預先計算的收益決定, 因而具有投機的性質。金融資本代表的是收益的權利, 必須以實體經濟增長為前提,一旦超越這個前提它就可能變成泡沫。金融資本發展起來以後,由於財的效應,反過來會成為對經濟、社會起極大破壞作用的力量。”

  3.發展金融哲學的價值分析。縱觀國內學者對於金融領域內的哲學研究,還是比較豐富的。但缺乏把金融哲學看成一門新興的學科來發展,大都側重於貨幣、信用、虛擬等與金融密切相關的方面進行探究。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研究物件,很難從總體上把握其學科以及其中問題的聯絡。早在凱恩斯革命引致的現代宏觀經濟學誕生時,宏觀金融學就相應形成,其核心內容就是貨幣經濟學,並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封閉的研究環境逐漸拓展到開放的經濟環境,國際金融問題也逐漸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20世紀50年代,以Von Neumann-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體系和Markowitz(1952)的資產組合理論為標誌,金融學已經發展起來,學者們開始界定金融學與經濟學的差異。

  在50多年前學界就對經濟學和金融學做了區分。金融學由於其研究物件以及無套利分析的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已經成為一門具有獨特特徵的學科,並非是門針對金融領域的經濟學。所以,對於經濟哲學的研究並不足以囊括金融哲學領域的特殊性。而對於發展金融學來說,發展一門反思其自身的哲學顯得極其必要。對金融本質探討,以哲學的方法去反思金融本身,可以讓我們理性的去思考和對待金融。這不僅是有助於對金融活動和金融學的研究,同時也是哲學在新領域上的發展,使得哲學更加豐富。

  二、金融哲學本質與研究物件

  探討金融哲學的本質,首先要分析一下對金融的定義。《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對其定義是“資本市場的運營,資產的供給與定價。其基本內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場,風險與收益,替代與套利,期權定價和公司金融。”《韋氏詞典》將金融定義為“the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the granting of credit, the making of investments, and the provision of banking facilities”,就是指由貨幣流通、信用活動、市場投資、銀行服務等組成的系統。不難看出,貨幣、信用、資本市場是其中三個關鍵要素。金融哲學應該把這些要素納入研究範圍來探討其本質。

  (一)貨幣流通的本質

  貨幣流通從本質上看,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聯絡一種手段和形式。而金融則使貨幣流通的本質發揮到淋漓盡致,它可以誘使逐利的人們,召喚出了貨幣所有潛在的力量。馬克思貨幣哲學思想中關於貨幣本質的理論,認為現代貨幣流通方式仍然沒有改變以貨幣為交換媒介的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所掩蓋的深層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一本質。隨著金融的不斷髮展,信用機構、股票市場的發達與電子貨幣的出現,今天的貨幣流通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貨幣關係的深處仍然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並且由此衍生出相應的政治關係與意識形態關係,並對這些關係產生深刻影響。

  貨幣的流通在推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是起著積極作用的。馬克思認為貨幣的流通造就瞭如此結果:“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誠然,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是重要的金融體,把握著整個世界經濟的命脈。貨幣的流通是金融存在的必要條件,而金融集合、重構了整個社會的貨幣,是流通中的貨幣成積數的發揮效用。當然,在危機到來的時刻,也會迅速的打亂貨幣流通的基本規律,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貨幣流通陷入混亂。

  貨幣的流通作為金融存在的一個關鍵要素,在馬克思看來,貨幣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轉過來反對人自身。這種人性的扭曲和異化,在金融高速發展的今天也越發的體現出來。金融中的貨幣流通本來是為人所利的創造物,但它反過來成為愚弄、支配、統治人的異己力量,結果個人的力量越來越渺小,而金融、貨幣的力量卻越來越巨大。正是因為貨幣具有作為一切商品的價值尺度的特權,它才能誘使一些人不擇手段地企圖攫取它、佔有它,對它頂禮膜拜,甚至不惜出賣肉體乃至靈魂,鋌而走險。

  (二)信用活動的本質

  在此本文討論的是經濟範圍內的信用及信用活動,而非倫理角度的。金融由於其特殊的性質,從產生伊始就和信用相伴相生。對於金融而言,金融信用在金融中無可置疑地佔有首要地位。正如一位銀行家所言:“信用是銀行的生存之本”,金融信用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信用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形態反映,是社會總資本迴圈中的重要環節。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指出:“如果說信用制度表現為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槓桿,那只是因為按性質來說是可以伸縮的再生產過程,在這裡被強化到了極限。”認為信用活動是再生產過程的一部分,如果信用這個再生產的環節遭到破壞,在信用惡化的條件下,資金流動受阻,無法按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最佳化配置,資金作為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其配置方式具有帶動、引導效應,資金配置失衡必然會導致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失衡。馬克思認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以信用為核心的金融領域亦是再生產環節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信用惡化的環境下資源配置失衡,金融業反過來阻礙經濟的發展,使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不能達到效益最大化。

  (三)資本市場的本質

  資本市場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是:“金融市場三個組成部分之一。進行長期資本交易的市場。”亦稱“長期資金市場”。本質上,資本就是財富;資本市場是以資金或者實物財產為主要形式的交易市場。那麼資本市場,也就是現代人類社會進行溝通和交往的一種新的`方式。與貨幣市場相比,資本市場融資期限長、流動性相對較差,在資本市場上籌集到的資金多用於解決中長期融資需求,故流動性和變現性相對較弱;風險大而收益較高,由於融資期限較長,發生重大變故的可能性也大,市場價格容易波動,投資者需承受較大風險。而這些都讓金融市場更富有逐利性和風險性。

  美國首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有一句名言:“一個不能將大部分財富聚集起來的社會,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一個社會的發展必然需要社會成員的協作和努力,而資本市場的形成則是人類一種新的協作方式,它可以整合社會資源,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透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情完成了。”顯然馬克思也認同資本市場的形成對經濟發展是起積極作用。

  然而,金融遠沒有那麼簡單,現在的金融市場已經涉及了生活的各個方面,組成了一系列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龐雜多變的,它不僅是冷冰冰的資料和觸手可及的實體經濟,它更是每個社會成員一種新的交往方式,一種新的集合人類力量的方式。金融甚至很敏感、很狂熱,人類把本身的情感和意志加入其中,人類主體的情緒也影響著它的格局和發展。而當代社會以金融為核心,人類自己的主觀情緒反過來也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筆者認為,人類對金融的狂熱是一種新的交往方式的狂熱,是人類群體心理效應的一種體現;雖然它是逐利性的,但金融本身並非是資料性和理性的。所以金融哲學,需要把整個金融系統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個摻雜著人類主觀意志的市場整體。對它的哲學研究是極其必要的,當對它的本質進行哲學反思的同時,人類對它的態度也越發趨向理性而非狂熱。

  《金融學》讀後感 篇6

  時光飛逝,轉眼又到了學期期末,到了該總結的時候了。回顧這短暫的兩個多月,自己對金融學課的認識,從一開始的渾然不知,經過逐漸的積累,到了現在,算是有了一些不甚深刻的心得體會。透過本學期的學習,我覺得收穫頗多,而這些收穫不僅限於書本上的文字,就像金融學這門學科本身的特點,我還從老師那裡,從金融學本身上學到了很多其他的東西。以下具體就三個方面淺談之:

  Part 1對本門課的認識

  《金融學》是《貨幣銀行學》的再版,《貨幣銀行學》這個名稱較之《金融學》似乎更加容易讓人理解,而《金融學》則貌似更為高深,因此在一開始接觸到這門課的時候,我並不明白金融學到底是什麼,到底要求我們學什麼。不僅如此,我甚至對我的專業本身,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還處於模模糊糊的階段。還記得第一節金融學課,王老師在黑板上寫出FINANCE這個英文單詞的時候,我心裡突然像點亮了一盞燈,像有一層薄膜被揭開一般,說不出的感覺,很妙。然後我便回翻了金融學教材的封面,看到了金融學的英文解釋:Economics of Money and Finance,然後我得出了兩個結論,

  一、金融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

  二、金融學是研究money和finance的一門科學。

  而finance就是資金的融通,通俗的說就是一切有關融資投資等的經濟活動,至此我才明白金融學是什麼,才明白我將要學習的是什麼。《金融學》這本教材分為5個部分,從貨幣——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到金融市場和中介——經濟活動的場所,到貨幣的創造機制——向宏觀的過渡,到宏觀的均衡,國家的貨幣政策,是一個從小到大,由近及遠的思路。當這5個部分一一學習完畢之後我才發現,金融學不同於初級會計學、國家稅收、公司理財學等等學科,它與宏觀經濟學有許多共通的地方,它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學科,而更偏向於解釋社會上發生的.種種經濟現象,目的是培養一名管理型、決策型的人才,而不僅只是一個提供資料的會計。於是這裡就說到金融學與本專業之間聯絡的問題了。

  Part 2金融學與本專業之間的聯絡

  我們的專業是“財務管理”,並不是“會計學”。然而,很多同學(包括我在內),同學家長,社會上的各種人士,都對這兩個名詞之間的區別知之甚少。想當初填報專業時,媽媽曾說,這個專業就是出來當會計的。在分數不理想,對“會計”又不甚牴觸的情況下,也就稀裡糊塗地進入了這個專業,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第一次接觸財務管理和會計這兩者的區別是在開學典禮上,武書記(現在不清楚還是否是書記)曾說,財務管理和會計學的區別實際上就是時間段的不同,“會計”表示“過去”,“財務管理”表示的是“將來”。那時候只是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不是很理解這種說法。也是在金融學第一堂課上,王老師也寫出了ACCOUNTING這個單詞,和FINANCE一對比,顯然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如果說 “會計”就是“算賬的”,那麼“財務管理”則是“管錢的”,如果“會計”對應著公司的“總會計師”,那麼“財務管理”便對應著“財務總監”。而財務總監的工作就是協助決策層制定公司發展戰略,負責其職能領域內短期及長期的公司財務決策和戰略,對公司中長期目標的達成產生重要影響。金融學分為投資學和公司金融兩個部分,而公司金融包含公司的治理,公司的兼併與收購等等方面,都是財務總監的分內之事。因此,財務管理這一專業,學習會計學是分析資料的基礎,而學習金融學等課目,才是幫助我們做決策的基礎。於是,金融學可以說是我們專業的最核心科目之一,而財務總監則是我們專業的同學畢業之後,所追求的最高職業目標之一。

  Part 3 就業和深造的想法

  關於就業和深造的想法,不得不說,我至今都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清晰的,堅定的目標。因為我的興趣本不在此,這個想法雖然很幼稚,但的確令我十分困擾。經濟金融方面的職業曾經是我最不喜歡的,經過一年半的接觸,我也感受到了這類職業的魅力,找到了興趣,褪去了我的反感,但我卻仍然沒有找到我擅長的方向,沒有發現我心儀的職業,沒有找到一個既讓自己滿意,又能結合實際的理想。因此談起就業和深造的想法,我感到很頭疼。現階段來說,我想我自己並不適合考研,而我知道會計將會是我畢業之後的第一個飯碗,因此考取CPA是我要完成的第一步,畢業之後的初步想法是進入一家不錯的銀行工作,當然這個理想還有待完善,我想,我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當中,逐步的確定一個更具體更清晰的目標,儘快完成自己對未來的規劃。

  《金融學》讀後感 篇7

  能夠學習這門課程我倍感榮幸,首先,對宮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透過老師的諄諄教導,我對金融學這門課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了它在整個金融課程體系中的統帥作用,並且可以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基礎模組和選擇模組,以便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完善教學內容。

  宮老師從多個角度分析介紹了本課程的建設情況、在國內外的發展狀況以及教學形式的選擇安排,也引發了我對高水平課堂教學的思考。到底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是高水平的呢?在我們目前的教學中難免存在這兩種情況:有些老師自身水平很高,教授內容規範化,對學生要求也很嚴格,但往往不是很受學生的喜愛;另一種教師打破框架,教學形式新穎多樣,尺度寬泛,但又會與傳統的教育背景相沖突。在當今的教育體制背景下,課堂教學仍然是我們教學的主戰場,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因此黑板加粉筆加一張嘴的講授仍佔據著主流,對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調動是一大難題。對於大多數的學生而言,他們對預習的理解,就僅侷限於記住幾個概念、幾個定理、幾道例題的解法。透過預習,他們似乎掌握了這一節課的知識。然而,他們失去了課堂上研究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所運用的學科思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的磨練!

  在平時的上課中,我們有課堂演講課件來講關於金融的知識,還有小組展示金融動態,還有上課提問,寫論文,這些方式都極大的調動了我們的積極性。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絡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貨幣出現以後形成的一個經濟範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透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之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

  (2)信用指一切貨幣的借貸,金融(狹義)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人們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創造一個新的概念來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是為了概括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信用與貨幣流通這兩個經濟過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徵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通過了解各學派對於貨幣需求的見解,可知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是一個複雜的現象,他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凱恩斯主義的投機需求、貨幣化以及貨幣化的新形式和金融資產的擴張等,都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產生。眾所周知,這些因素的作用機理是共同的,他們都導致了貨幣需求結構的變動,但是對於其影響效果都是眾說風雲,有人透過分析中國貨幣流通速度與經濟貨幣化、金融發達率、儲蓄率和利率的關係。研究表明:經濟貨幣化不是我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金融發達程度和利率是貨幣流通速度v1 變化的原因,而利率不是貨幣流通速度v2 變化的原因。

  還有人結合中國的國情以及利用中國金融年鑑資料來否定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他得出結論在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對於利率的變化並不敏感。

  透過學習,我也慢慢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尋找自己的思路。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受制度影響,在短期內會相當穩定。我國的經濟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調控,近幾年來,給人感受越來越強烈的經濟增長,國內通貨膨脹,央行幾次上調法定準備金率,上調利率,使得我不得不把貨幣需求,貨幣流通速度,國家利率調整,經濟增長這四個概念聯絡在一起,如果在其中找出這幾個變數之間微妙的關係,那麼對於我國貨幣政策的準確制定,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預測將會有很深遠的意義。

  金融學專業主要培養具有金融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掌握金融保險業務技術,能夠運用經濟學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險活動、處理金融保險業務,有一定綜合判斷和創新能力,能夠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驗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金融資產公司、集團財務公司、投資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門工作的高階專門人才。金融學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方向有貨幣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證券投資、投資專案評估、投資銀行業務、公司金融等。 老師不只是“授人以魚”,而且還“教人以漁”。 老師和我們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創造出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輕鬆愉快地進行學習。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教師可將多媒體技術有機地結合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活動。

  科學研究已證明,人們透過各種感官獲得的知識比率為:視覺83%、聽覺11%、其他6%,視聽結合可獲得幾乎是最佳的知識保持率。特瑞拉在說明人類記憶與感官之間的關係時指出,人們一般可以記住自己閱讀的10%,自己聽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看到和聽到的50%,交談時自己所說的70%。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對開發智力、加強記憶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當然,對多媒體技術的利用不能走死衚衕,我們要看到,先進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從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師地位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條件,自身特點採用適當的多媒體技術,為教學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課件地美觀、新奇而忽略其實用性。

  因此,我更認同一種新的觀念: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是以教師和學生都作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中介的交往。

  經過老師的梳理,邏輯主線和相互關係一目瞭然,在今後的講解與複習中可以加以運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今後我會更加努力的講好這門課程!

  《金融學》讀後感 篇8

  透過金融導論課程和老師的講解,我對金融有了一個更具體的認識,我深刻感覺到金融學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用處,是我們生活處處都會用到的知識。而且對金融專業也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另外,還對我國現在的金融狀況和經濟環境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首先,我對貨幣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有較全面的理解和較深刻的認識簡單來說,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絡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基金,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郵政儲蓄機構、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貨幣出現以後形成的一個經濟範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透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之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

  (2)信用指一切貨幣的借貸,金融(狹義)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人們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創造一個新的概念來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是為了概括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信用與貨幣流通這兩個經濟過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徵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其次,近幾年來, 中國金融市場正在走向國際化,對專業性很強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學碩士就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階市場,對於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就業前景是很好的。

  一、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

  進入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做金融官員,對於金融研究生而言應是首選。首先,中國金融學是立足於宏觀經濟學,基於金融市場宏觀調控,專業應用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較到位,其次,在行業管理部門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實踐機構至少能給箇中層以上的職位。其侷限在於:要進入這幾個行業主管部門難度較大,可能還需要背景依託,本科生想進較難,除非本人確實非常優秀。

  二、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首先進入國有四大商業銀行是畢業生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具備一定的銀行業從業經驗、專業背景,再到股份制商行或外資銀行駐華機構的可能性會增大。很多同學起初就是投身於國有四大行中,在城市股份制商業銀行迅速發展起來之後,紛紛跳槽,併成為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行的中堅力量,很多成為中層管理人員,少數成為高層領導。城市商行、股份制商行的靈活務實、不論資排輩的幹部任用方式,使得四大行成為其專業人才的“黃埔軍校”,至今這種情況仍在延續。另外,雖然國有四大行有一些遺留的官僚積習,但其穩定的收入,較輕的壓力,較高的福利水平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尤其對於女同學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建議對四大國有商行感興趣的朋友把專業方向集中在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貨幣政策等方向上。

  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政策性銀行如開發行、農發行亦是較佳選擇,但其工作性質類似公務員,金融業務並不突出,是靠政策吃飯的地方,對於個人職業生涯的益處相對於行業監管部門、商業銀行來說還是較弱的,若想在金融領域成一時氣候最好不要選擇這樣的單位。不過目前這類單位的工資水平待遇等比商業銀行好,而這也成為吸引畢業生眼球的亮點所在。

  四、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控股集團等風險性很大的金融公司。

  證券、信託、基金這三家均是靠風險管理吃飯的,存在行業系統風險因素,但一旺俱旺,賺錢相對較易,短期回報較高(風險亦大),且按真正的企業管理機制執行,如果想在專業方面有所發展,有所建樹,在這一行業做是極佳選擇,很多基金經理、投資銀行經理人員都年薪過百萬。難點是學歷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碩士學歷,相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其個人投資管理、金融運營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對這些行業有興趣,可以選擇證券投資、金融市場、金融工程專業方向,如果是學財務管理、法律碩士專業(本科是金融經濟)的,這也是不錯的選擇。最近信託業重新崛起,對於金融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畢業生來說又添一新的選擇,而其大投行的操作方略,又使其在人員使用上奉行精英路線,在投行業有一句話是“公司百分之八十的利潤是不到百分之五的員工所創造的”。上述三家當下用人思路是積極挖角,在金融行業內人員流動性最強的當屬這三家。有志於風險管理、終日奔波、常年胃痛、居無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選擇這個行業。當然,不能否認,這個行業給你的回報與投入相比還是成正比的。建議男同學選擇此行業,應該更有發展。

  五、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類似於政策性銀行,目前其設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漸消退。金融租賃、擔保這個行業發展迅速,可以考慮進入,當然,如果有在銀行、證券的從業經歷,進入到這個行業中應該更有作為。

  六、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保險公司可以參照對商業銀行的分析,做上數年,有保險營銷、風險管理經驗之後,在國內股份制保險機構迅速成長、外資保險機構進入的契機下,還是大有可為的。保險精算專業是非常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財政審計部門等是養老的地方,穩定有餘,靈動不足,當然,希望獲得穩健回報的朋友不妨作為一個選擇來考慮。

  七、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證券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處等。

  在上市公司證券部的工作經歷亦可,先天橫跨證券產業兩行,再要發展有立腳點。如果全程做過IPO籌備工作,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將更加有益,它對財務、產業分析能力要求較高,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八、國家公務員序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一般來說,畢業生可以選擇出國留學和國內就業。在當前金融危機下,經濟學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是受到影響的。整體上看,畢業生進外資企業的難度加大了。國際貿易等與全球經濟走勢密切相關的專業學生就業受到較大影響,進出口行業有減少招聘人數的趨勢。但是,這次金融危機對本土企業的影響並不那麼明顯。2008年11月華南農業大學銀行、證券、保險、財會、營銷類專場招聘會,100家企業共設有120個攤位,提供崗位1000餘個,而入場學生有1.2萬左右。一些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逆市招人,進行人才儲備,當然他們所招收的人才肯定都是高素質人才,高學歷也是其中一個方面。

  如果我們單個看經濟學相關專業的就業問題可能會顯得悲觀,但如果看整個就業大環境,經濟學科門類的就業率並不算差。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難題,而且這次金融危機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對熱門和冷門專業的看法。不論現在的局勢如何,我們能做的就是無論牌面好壞,盡力打好手中的這一副牌。

  對於理論經濟學畢業的研究生,由於具有基礎性,可靈活就業,可以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經濟諮詢單位、金融機構、高校、科研所等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等科研工作和經濟類專業教學工作,也有部分畢業生進入新聞、出版等部門。

  對於應用經濟學畢業生,可針對自己專業方向的特點進行擇業。一般而言,國際貿易學專業主要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理論研究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和科研工作;金融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相關工作;財政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在財政、稅務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統計學專業畢業生可在科研教育部門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也可進入經濟管理部門和各大公司進行統計分析和預算工作。

【《金融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