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但是總結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訊科技學習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1

  資訊科技作為一門相對新興課程,缺乏經驗積累的厚度,而作為代資訊科技課的青年教師的我,在平時的備課和上課中,疑點重重,難點重重,迫切需要學習優質的教學經驗來充實自己的課堂,但又無可用和有用的經驗借鑑,甚是苦惱。這次臨沂市組織了為期一天的資訊科技優質課展示,雖然只有六節課,但學完歸來,感覺收穫甚多,對資訊科技的教學豁然開朗,也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學習到的方法和經驗作學習總結如下:

  一、課堂上多媒體軟體和素材的充分運用為課堂學習添彩

  1、多媒體影片的匯入學習

  共六位講課教師中有四位設計的教學匯入採用了播放一段影片的方法:趙金濤老師的希臘神話故事、劉老師的“熊出沒”片段、宋海濤老師的“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孫德芳老師的“nba球賽”,非常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營造了強烈的求知慾的學習氛圍。

  2、電子計分器和電子導學案的使用

  課堂上,來自蘭山區教研室的趙金濤老師利用了“計分器”和“電子導學案”;來自蒙陰縣蒙城中學的丁寧老師使用了“水果計分器”;來自平邑街道二中的宋海濤老師用的是“加花評分器”來分別進行課堂學習的小組評分,比起平時教學中手工製作的給學生計分的“貼星星”、“送笑臉”,像是“高科技”的技術升級,同時也為課堂的評分活動簡化了程式,增強了視覺效果。而電子導學案的使用,讓學生從課本複雜繁多而且難懂的操作步驟中解脫出來,簡潔明瞭地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趙金濤老師製作的導學案中自評系統的創新植入,在幫助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能很便捷的記錄學生的學習自評情況。

  二、完美的教學故事情節設計讓一節課渾然天成

  六位老師的課堂進行模式是非常相似的步驟:多媒體素材(影片、圖片)播放匯入→學習任務明確→自主任務探究→小組合作任務探究→小組代表展示學習任務(操作步驟)完成過程→組間評價與教師補充(強調)→實踐與拓展任務探究→拓展作品展示與評價→本課知識總結與梳理:學生談收穫。

  相同的模式中,有許多不一樣的精彩。這六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幾乎都體現了一個原則:立足於課本,但不拘泥於課本。六位老師根據本課要掌握的知識點,自己蒐集更為貼切學生學習習慣和興趣的資料,並利用這些資料展開學習活動,所以學生來上課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帶課本。六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各具特色,各具精彩,像經濟開發區的劉彭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都是圍繞著“陽光體育”展開;平邑街道二中宋海濤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都是與“中國夢”有關的內容;特別是費縣二中孫德芳老師和蘭山教研室趙金濤老師的設計的教學內容,將一課中看似完全獨立的知識點巧妙地整合到同一個故事情節中來完成,把一節看似內容多且任務重的資訊科技課程讓學生在愉快的故事體驗中輕輕鬆鬆就完成了。

  趙金濤老師講的是八年級資訊科技上冊《引導層動畫》,本課涉及到“變形工具的使用”和“引導層動畫製作”兩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點,趙老師設計的“美麗的希臘神話”將兩個知識點非常有趣地整合到一起。

  除此之外,趙老師的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非常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為幫助學生快速準確掌握操作而總結的引導層動畫製作口訣:“建層畫線,兩端吸附”;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預設與展示、更改;在學生進行激烈的比賽任務時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緩和學生的緊張心理;最後評選優勝小組時,在騎馬舞的高亢熱鬧中,讓學生戀戀不捨地結束這一節課……總之這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充滿了教的智慧和學的快樂。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2

  一、 切實抓好集體備課,學案導學;

  充分利用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初三複習到什麼地方,由誰來做主備課人,其他人參與,共同制定一套教案和學案,這樣做到一案多用,集大家的力量。先整合,然後再進行授課,這樣比用教材的效果要好,老師更可以兩相學習,借鑑,取長補短。

  二、 模組複習和專題複習相結合;

  分成了七個模組和四個專題(選擇題、判斷題、文字錄入、操作題)強化訓練,把握住重點內容,時時練,節節練,操作題每個小問就是5分,三道題45分,加上文字錄入10分,操作就佔了55分,所以我們做題要先做文字錄入題,再做操作題,然後多項選擇,判斷題,最後做單選題。

  三、 抓好小組合做學習,注重分層輔導;

  每個班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由兩名組長負責,可以每節課先輔導一部分組長和優秀學生,讓他們再下去抓組員和不會的學生,保證讓所有的學生每堂課都能做出來,組長檢查上報給老師,確實有困難的學生下去後讓組長督促。有針對性的講練結合,演示操作,學生練習,學生演示,問題輔導共同解決。

  四、 複習策略及進度安排要適當。

  九年級上學期,1-15周,梳理的資料在課堂上不能在機房上,因為學生的上機熱情有限,留在最後幾周再上機,約每週1個模組,在複習理論知識上來回提問?16-20周,練習上機知識點,word、excel、文字錄入,每個知識點用一週時間,最後一週測試,成績反饋到班級及總分成績中,讓學生、家長、老師都知道真實的水平。下學期,主要是上機操作,分單元上機操作,理論題選出一部分,最後是中考綜合模擬,分數反饋給班級,讓班主任有時間多關注一下自己班裡的成績,越是最後,課時增多,午休和晚自習都有,學生興趣不大,這時要強調操作題的細節,適當演示和講解。找出學生易出錯的地方加以改正。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3

  在學期初,我確定了微型課題“資訊科技教學中互助小組學習的應用與探究”。根據新課標要求資訊科技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充分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而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由於學生個人水平差異較大以及資訊科技學科近年來的“非零”起點的推行,使得這一目標的實現有一定的困難。為此我展開這個課題的研究,是為了透過開展互助小組學習讓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並體驗成功的喜悅。根據我的微型課題方案,結合自己的資訊科技教學實際,撰寫了相關的實施方案,並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對課題有了一個“面”的理解。然後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反覆嘗試、應用、改進,不斷總結、反思、再實踐,努力尋找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點,並加強其應用性。

  在實施微型課題的過程中,認真研究了以下問題:學生的學情及互助小組的“分組”方式和原則;互助小組中每個人的角色及任務;如何提高互助小組成員間的帶動和幫助作用。

  一、開展“互助學習小組”的必要性

  由於“非零”教學起點的推行和家庭等客觀問題,學生之間對計算機掌握的程度有著“天差地別”的距離,課堂上的教學,要兼顧大多數同學,這就使得優秀生的“優”得不到突出體現,後進生的“差”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而互助小組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有實效的教學策略;在互助小組中,不僅每個小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組員之間還必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只有互幫互助,小組才會獲得最後的成功;同時,學生在互助小組學習中還能學會溝通和互相分享,為今後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再次,可以充分發揮優秀生的帶動作用和指導性,以“優”帶“差”,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儘快跟上課程進度,提高“後進生”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都有一定的優勢。

  二、“分組”原則

  小組合作學習法是資訊科技教學中常用的、行之有效學習方法,它能夠促進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啟迪,共同提高;有利於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有利於建設競爭環境(組與組之間你追我趕,力爭上游);有利於學生技術素養的培養等等。在實現“互助小組”的幫扶過程中,每個小組的組員組成,即小組的分配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的分組原則是這樣的:

  1、每一個學習小組以4—5人為一組。

  2、不同性格的學生宜相互搭配。這一點非常重要,教師事先一定了解清楚,它關係到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完成等等。如外向的學生宜和內向的學生相互搭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宜和動手能力差的學生相互搭配等。

  3、男生和女生宜相互搭配。男生和女生在資訊科技掌握方面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如男生的技術更勝一籌,而女生的審美情趣相對更好一點,這些不同的側重點相互配合更有利於學生主動的探究和建構知識,培養技術素養。

  4、小組長的人選一定要得力。小組長一定要組織能力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協調能力,有力爭上游的態度,能夠認真負責。

  三、如何提高小組間的“互助”作用

  組建“互助”學習小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為提高小組成員間的“集體榮譽感”和“幫扶”作用,我是這樣做的:

  1、佈置任務時,小組既有共同的完成目標,每個成員又有獨特的完成目標。這樣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還要兼顧其他組員,否則不能完成最終的學習任務。

  2、評價中,既有單獨面對個人的評價體系,也有面向全組的評價體系。這樣,既使個人有努力方向,也發揮了組長的帶動,讓“優等”生有了更好的發揮,同時也剔除了“後進生”的怠惰心理,促進了“後進生”的學習。

  總之,該課題的研究工作還沒有全部完成,我所做的還很少,所思考的還很膚淺,在今後的課題研究工作中還要繼續努力,以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4

  在當今世紀,網路技術發展迅猛,它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我經過這段時間的培訓學習,回想學習過程中的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及得到的收穫,使我感觸頗深。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知道了自己掌握的知識還是太少,應該學的還有很多很多。正如我們古人說的:活到老,學到老! 而透過這次培訓,我進一步掌握了資訊科技等有關基礎知識及其應用,雖然不是面對面教學,但我依然覺得很充實。因為我在這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學到了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遠端學習與學校學習有所不同,它是完全考自主自覺的一種學習方式。我認為要取得一個好成績,必須有端正的學習目的。作為一名教師,為了使自己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也為了自己不被社會所淘汰,一直摸索著不斷創新,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

  在這次的學習中給我的感觸還有很多很多,很難用文字一一表述,感謝這次培訓的老師們給我的支援和幫助,在今後學習中,我一定加倍努力,把學習到的知識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好的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以上就是我這次的幾點體會。我相信,只要不斷地繼續努力和學習,就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5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與學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將資訊科技與各學科課程相整合,是為了實現徹底改革傳統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促進大批創新人才成長的目標,因此,資訊科技與課程相整合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運用建構主義理論作指導,對於我國教育界的現狀特別有針對性它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對於我國傳統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是極大的衝擊;建構主義理論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伴隨著多媒體和網路通訊技術的日漸普及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沒有資訊科技就沒有建構主義的“出頭之日”,就沒有今天的廣泛影響,它可以對資訊科技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援。

  2、注意運用“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使計算機既可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又可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最理想的辦法是將“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的“學教並重”教學設計理論;這種理論正好能適應“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要求。在運用這種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把資訊科技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並要把這一觀念牢牢地、自始至終地貫徹到課程整合的整個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之中。

  3、轉變思想,尋求學科教學新途徑。俗話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這是我幼年上學時,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那時我覺得老師必須是擁有廣博知識的人,同時他教授給學生的知識也必須是他精通的,只要跟著老師學他所教授的知識就可以了。但這樣的觀點我覺得在現在這個資訊時代就能完全適用了,應該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只要教給學生找水、舀水的方法,其它的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解決了。”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我們必須放棄以往教師單純教授,學生照單全收的陳舊方式,要在培養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的能力上下功夫,讓學生在質疑、解疑、釋疑的過程中探求方法,並能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往往收到的教學效果會非常好。

  例如,在教學中我經常嘗試先把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提前佈置下去,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摸索,一般是兩個同學為一個小組,透過兩個人的探討、操作實驗(可結合自己的經驗或是參考教材介紹的方法),然後自己透過自己的語言總結操作方法。教師的任務就是組織同學彙報自己組內的操作過程,當然每組的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各具特點,教師並不做過多的評判,讓學生們自己去比較哪種方法更便捷、更省時,且效果最好。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往往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但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潛能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與此同時還避免了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對於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也起著很好的作用。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且透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解決。

  此外,資訊科技作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在課程整合中,強調資訊科技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作為獲取資訊、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資訊科技課上也是應該得以充分體現的。學生創新思維具有五大特徵,即: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動的靈感。教師應該課堂中及時抓住學生所閃現出的點點光輝,要將那些有獨到見解的孩子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讓他們帶動其他同學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這樣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學思想,不要拘泥於以往固定的模式般的教學方法,儘量使每個人的思維空間得到最大限度。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諮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最佳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資訊科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課程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後,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階認知場合(例如複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並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作完成任務。而網路環境(尤其網際網路)正為這種協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總之,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是運用系統方法,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技術等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育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學諸元素的作用、聯絡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使整個教學系統保持協調一致,維持整合的過程或結果,產生聚集效應。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無疑將是資訊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資訊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6

  1、培訓內容和我們平時的教學工作緊密聯絡,實用性很強。

  比如建立教學設計方案,規劃主題單元等一系列學習活動能梳理我們的教學思路,促使我們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更好的理解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意義,為我們今後能將資訊科技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矗

  2、培訓形式新穎有趣,著力培養學員們的合作意識。

  特別是以小組為單位,設立小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發大家的創新思維,迅速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團隊的凝聚力,為後續培訓打下基矗

  3、課堂屬於開放式,氣氛輕鬆。

  各組員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教學規律。對於我們來說,雖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訓,但受益匪淺。在這裡我們見識了很多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鮮活的案例,在集體討論和輔導老師的點撥下,我們進一步理解了資訊科技對現代教學產生的重大意義,瞭解了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最佳化方法。不但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基本理論知識,而且對我們今後的教學活動有很大幫助,可以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對所任教的學科進行教學規劃設計,梳理教學思路,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4、是學習收穫巨大。

  在學習內容方面,不僅理解了教育技術的基本內涵,深入理解了教設計的一般過程,掌握了資訊資源的獲取方法、處理方法,還透過案例的研討,掌握了探究型學習和授導型學習的設計方法及評價方法,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內涵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提升了教學設計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穫頗豐”來概括。在學習方式上,老師們感受最多的是小組學習和探究型學習的優勢。專業上的互補,使老師們能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同時增強了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探究型的學習,能充分調動每位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各展所長,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和熱烈的學習氣氛。如果能有效地將它們應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必將有力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透過此次培訓使我真正領會到了新的教育技術理念,也發現了自己身上許許多多欠缺的地方。學習雖然完成了,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我們一定會在日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真正讓教育技術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7

  透過培訓學習,使我更進一步地掌握了有關現代資訊科技的知識,提高了認識,理論水平、教學水平也有所提高。現就這一次培訓學習的認識、體會做一總結。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現代通訊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科技已經滲透到了各個領域,其中在教育領域中引起了一場深刻的變化。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於轉變資訊教育觀念,促進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對於推進小學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多媒體資源的建設

  多媒體教學資源是經過數字化處理,能在多媒體計算機上或網路環境下執行的用於教與學活動的資訊材料。

  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性質、目標。掌握基本的'資訊科技技能,促進個性化發展;學會運用資訊科技增進交流與合作,拓展視野,勇於創新,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明確資訊社會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倫理與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與責任感,為適應未來學習型社會提供必要保證。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培養他們,利用良好的多媒體資源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結果。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人文、自然的圖片與聲音素材、剪貼畫、圖形符號、示意圖、文字材料、軟體等,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對於多媒體的應用,在其他的學科中也應該涉及,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

  2、各種軟體的實際應用

  在這次培訓中,我會應用了幾個基本的軟體進行教學。利用adobepremiere、dreamweaver、autodesk3dmaxv9、0等進行影象、動畫的處理。為以後的教學更能順利進行提供了方便。尤其是dreamweaver的應用,為以後的網站建設建立了基礎。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對於軟體的應用不多,大部分都是基礎性的應用,所以對於各種軟體的基礎知識都應有所涉獵,培養教師的理論知識和應用軟體的教學能力,同時他提高資訊科技教師的素養。

  3、校園網路的的建設與規劃

  校園網路的規劃和建設是校園資訊化的基礎是教育資訊化程序的重要環節。校園的資訊化建設將使師生的校園生活、教與學的方式和手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必須強調的是:校園資訊化首先是一個教育問題,其次才是技術問題。

  校園網路的建立對於小學資訊資源的共享與利用有很大的好處。無論是什麼樣的網路,對於一個小學的整體教學、師資的培訓、學科的整合都有著很大的用途。

  4、培訓的感受

  透過本次十天的培訓,使我對資訊科技的教學有了很大的信心。我從剛畢業走上了資訊科技的工作崗位,對於資訊科技的教學無從下手,仍然按照老教師的方法教學,使效果不明顯,很多東西只是在學,並沒有在實際中應用。書上有的就學習,沒有的我也不會。培訓完了之後,對於網路技術有了新的認識,對於資訊科技的教學也有了大致的方向。會使用了部分教學的軟體,對於以後的教學有很大幫助。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積極應用各種教學資源,爭取做到實踐與理論的結合,達到小學資訊科技的教學目標,先成為一名合格的“教書匠”。

  透過這次培訓學習,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課程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從中學習到了很多知識,而且有幸傾聽了眾多專家和學者的精彩講解,使我對新教材有了更多新的認識。回想學習中,多位教育名家的講座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給我帶來了心智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的享受,讓我飽享了高規格的“文化大餐”,他們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論引領,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我分享到了收穫的喜悅,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禮,受益匪淺。為我們搭建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能和更多的同行交流,探討了疑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頗感自己的責任重大、知識貧乏。透過這次培訓,收穫頗豐、感想頗深、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心中的困惑、教學中的疑難、成功的經驗都是我們熱心交流的話題。

  在培訓中,我進一步認識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是一個暢所欲言、平等交流的地方,使我對教育與新課程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不斷完善自己,多多吸取別人的經驗,使自己在培訓中成長但是,這對於我今後在實際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說此次培訓收穫頗豐、受益非淺。

  透過這次培訓學習,結合我班實際,使我深刻的意識到作為跨時代的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已遠遠不能應對改革開放的今天,就連學生的需求也難以滿足。如果教學理念不改革,教學方法不創新,個人素養不提高,是難以勝任的。這些都要求教師要不斷的學習提高,做創新型教師、研究型教師、引導型教師。教師如果沒有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總是用陳舊的知識和老化的觀念去教育現在的學生,那其結果必然是被社會無情的淘汰。

  作為教師,我們的學習不是一般的學習,而是基於一個教育者的學習。我們最終的追求是育好人,為“育人”而學習是教師的天職。我們應當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培訓,繼續學習,使之達到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觀念。應當不斷學習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讓自己成為“源頭活水”更好地滋潤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

  我參加了小學教師計算機資訊科技培訓。這次培訓,我感觸很深。我深深地體會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走到了我們身邊,認識到課堂上要把資訊科技完美地融合到教學之中,充分發揮計算機工具效能,利用網路資源,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另外我體會到教育對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進入21世紀,知識總量呈幾何數增長,俗稱知識暴炸,專業知識更新之快,使得一些專家昨天還是專業知識的權威,今天就可能落伍。所以說我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努力實現在專業方面發展,將跟不上不斷變化的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教育專業發展不僅要幫助教師更深刻、靈活地理解學科知識,還要幫助教師理解學習者的言行,掌握關於學習的知識,瞭解可用的課程資源和最新教育教學技能技術,並培養教師對實踐進行分析和反思的習慣和技能。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無精打采的教學氣氛。它使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教學的組織者,教師和多媒體、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組合成了一個合理、協調、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的學習整體,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枯燥乏味、了無生趣。如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詢資訊)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資訊科技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透過現代教育媒體,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是一種積極的,合作的教學模式,由於其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遊戲的內在感染力,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最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做到自主學習、衝學習和高效學習。在現行教學中恰當、正確地使用多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對最佳化數學教學起著顯著的作用。

  傳統的教學手段似乎就是那麼單調,黑板加粉筆。由於有些學科自身的特點,沒有那麼形象、生動、具體。學生起來有點枯燥無味,從而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確實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計算機把語言、聲音、圖象、文字、動畫、音樂等經過處理後,形成一種全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教學資訊,彌補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某些不足,對教學中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同時,化抽象為具體,更加直觀和具體地將資訊傳達給學生,不僅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一起調動起來,使學生成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建構知識的主體,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課堂效率。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並把這次所學的內容和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教育質量,讓學生快樂成長。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8

  在這三個多月的學習時間裡聆聽了許多專家和教授的報告、名師示範講課,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培訓不僅使我更新了資訊科技觀念,擴充了資訊知識面,豐富了資訊科技理論,同時也使我發現了自己的差距與不足,對原有的教育觀念產生了強烈的衝擊。透過聽講座和學習交流使我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創新能力觀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透過培訓,對資訊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說實話,以前我沒有把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當成一回事,透過這次的培訓中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學科教學問題研究初步、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建設研討、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模組、優秀教學案例觀摩及研討、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實施、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評價等模組的專家講座,使我重新認識了這門學科。專家們對理論的精彩講解和一線教師為我們展示的精彩課堂使我不僅有了觀念上的改變,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

  2、透過學習,學會利用網路進行資源共享。

  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評點。每位教師都把平時的教學片斷、點滴經驗或是心得都放到這上面來,相互傳閱、學習,這其實是最好的、最有效、最實際的學習。因為這些東西也許就是我們平時教學中經常遇到的,這裡集中了這麼多種處理教學的方式方法,我們可以從中選取最適合本班的教學方法進行實際教學,真正達到了資源共享。

  3.透過培訓學習,明確了努力方向。

  透過培訓學習,促進了專業發展,努力爭做科研型老師。三個月來的資訊科技國培學習,對我們既有思想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教研技藝的增長,這是我們汲取資訊科技教育教學知識的三個月,也是促進我們專業化的發展!今後我要努力做到:

  ①在設計模組中,注重理論教學,突出動手能力培養,加強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強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在教學中的作用,透過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使學生具備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能力。

  我熱愛幼教事業,平時各方面都能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在每個學期,我都能認真鑽研業務,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水平,虛心求學、大膽嘗新在工作中吸取經驗發揮長處,經過努力各方面技能都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以下是我自己對這幾年的工作總結:

  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校內機房操作為依託,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透過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總而言之,透過參加這次培訓學習,我受益匪淺,感觸很深,不論是從教育教學的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一個鍛鍊和進步的有良時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把這次培訓學習的心得與同伴分享。使我們的隊伍共同進步,共同提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9

  在這三個多月的學習時間裡聆聽了許多專家和教授的報告、名師示範講課,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培訓不僅使我更新了資訊科技觀念,擴充了資訊知識面,豐富了資訊科技理論,同時也使我發現了自己的差距與不足,對原有的教育觀念產生了強烈的衝擊。透過聽講座和學習交流使我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創新能力觀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xx年資訊科技國培學習總結20xx年資訊科技國培學習總結。

  1、透過培訓,對資訊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說實話,以前我沒有把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當成一回事,透過這次的培訓中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學科教學問題研究初步、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建設研討、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模組、優秀教學案例觀摩及研討、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實施、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評價等模組的專家講座,使我重新認識了這門學科。專家們對理論的精彩講解和一線教師為我們展示的精彩課堂使我不僅有了觀念上的改變,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20xx年資訊科技國培學習

  2、透過學習,學會利用網路進行資源共享。

  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評點。每位教師都把平時的教學片斷、點滴經驗或是心得都放到這上面來,相互傳閱、學習,這其實是最好的、最有效、最實際的學習。因為這些東西也許就是我們平時教學中經常遇到的,這裡集中了這麼多種處理教學的方式方法,我們可以從中選取最適合本班的教學方法進行實際教學,真正達到了資源共享20xx年資訊科技國培學習總結教案。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10

  透過參加幼兒園骨幹教師遠端培訓,我對幼兒教育有了更新的認識。幼兒教育在不斷髮展,幼兒教師就要不斷學習新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來適應當代幼兒教育的發展。遠端培訓為我提供了一個學習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平臺。老師們的答疑解惑讓我在學習上信心百倍,更使我的學習進步很快,教育教學工作有了動力和努力的方向。是網路學習讓我體味到了人生從來未有過的快樂與欣喜。透過這幾個月的學習,我在專業知識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同行的交流,讓理論實踐再次昇華。

  這次培訓中我的收穫還來自同班的學員們,說句實話,我以為自己還是一位較學習,思想比較超前的老師。但是看了同伴學友的日誌、他們的見解確實準確、實用、精煉。她們的方法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記錄記錄再記錄,實踐實踐再實踐,反思反思再反思,這些言論,無一不是以幼兒的成長為中心,無一不是孩子的快樂學校為目的,它深深地感動著我,每次的討論都能讓我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都讓我不斷地提醒我自己,作為一名老師,我做的遠遠不夠,真的該認真學習了,不然一定會被時代所拋棄,自己就是一名在一線的教師,應該有更多的經驗和實踐,要善於積累反思,那才是真正的財富,比爾都無法奪走,讓同行,讓家長給予你讚賞的目光,信服我,找到自己的職業幸福感。

  二、心動後的行動。

  1、轉變觀念,設計學習方式。

  幼兒的學習分為正式的教育活動和非正式的,遊戲是兒童天賦的權利,應真正成為它的主人,讓遊戲環節貫穿於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玩中學,學中玩,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自立探索,獲取經驗,讓自己的經驗更具永續性,為自己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應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幼兒,指導要有針對性,啟發性,瞭解幼兒內在的需求,真正起到遊戲中的快樂,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定的基礎。

  2、更新知識,設計學習過程,提高業務水平。

  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多學習新的理念,走出去,引進來,讓自己的見識面更加廣泛,在教育教學的同時,將吹拉彈唱進行練習,使自己成為一個多面手,尊重孩子,成為幼兒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一切以幼兒為中心,身心發展為依據,讓每位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3、改變對幼兒的評定觀念。

  "沒有教不會的幼兒,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以前有的幼兒性格動作慢,我便上前去幫助他,以為他差,所以在活動時覺的他幹不了這事,做不了那事,最後導致孩子有不良的毛病,對孩子也有一定的影響,但透過此次的培訓,我要改變以往的方式,從多角度,多方位去評價幼兒,積極鼓勵引導,讓幼兒園的教育成為他們一生中難以抹去的美好回憶。

  幼兒教師是專業的教育者,是幼兒遊戲的夥伴,是幼兒知心的朋友,是幼兒的研究者。做好一名讓社會滿意的幼兒教師是我們當下的追求。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11

  培訓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我認真聆聽了很多專家的精彩講座,積極完成作業。專家們精湛的教藝,先進的理念和獨特的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對自己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對我們的教育與新課程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不僅從理論的高度瞭解到了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也得以從感性上了解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無論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都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現將我的培訓感言小結如下:

  一、感受大師風采

  培訓學習,我深深體會到專家、領導、老師的熱情,感受到學員集體大家庭的溫暖。為我們進行講座的老師兢兢業業、嚴謹治學的敬業精神令人敬佩,他們熱情開明、平易近人的態度使人備感溫暖。我覺得自身知識貧乏得可憐。知之而改之,今後我努力的方向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用專家講授的方式方法見解去面對我的學生。

  二、轉變教育觀念,重新認識教師的角色地位

  新課標增強了知識的實用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精神。新課標在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更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並增強了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新課標的內容化繁為簡,化細為粗,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廣闊的自由度和發揮空間。現代的教師應成為學生潛在品質的開發者;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成為學生的心理諮詢者和健康的引領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促進者、合作

  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從挖掘和理解教材中去摸索教學方法。經過這次培訓,我覺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根本的轉變。我深深的感覺到,作為教師只有“愛”是遠遠不夠的,只會“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師,只有與時俱進,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尊重學生,具有專業化知識和技能,才可以做一個好教師

  三、增強專業知識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教師是新課改的具體執行者,執行者的意識和素質是很關鍵的,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必須具備一桶水。透過學習,讓我更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不斷加強修養才能勝任教育這項工作。這次培訓充溢著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刻闡釋,充滿了智慧,使我們開闊了眼界。雖不能說透過短時間的培訓就會立竿見影,但卻也有許多頓悟。身為老師,要了解新理念的內涵、要掌握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研究,厚實自己的底蘊,厚積薄發,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靜下心來採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學,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風彩,求得師生的共同發展,求得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在這裡,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壓力變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要不斷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等。這就需要今後自己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勇於到課堂中去實踐,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自覺進行教學反思,

  發揚繼承優秀的教學傳統,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努力實踐、探索,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四、轉變對學生的評定觀念

  新課標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學業成績的評價方式,倡導評價目標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於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並且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評價語言要多樣化,要多用鼓勵式的教學評價語言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透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體現了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這次培訓讓我對新課改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以及與成為優秀教師的差距所在,對於今後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將以此為起點,讓“差距”成為自身發展的原動力,不斷梳理與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斷成長。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12

  時光荏苒,一轉眼間已臨近 “教育資訊科技能力中級培訓”學習的尾聲,回想起這段時間的學習,在聆聽專家精彩的講解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中級培訓對我既有觀念上的改變,也有理論上的提高。讓我對小學資訊科技在教學工作中的使用,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所獲得的感想與體會也頗多。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使用,資訊科技所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資訊科技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掌握資訊時代的學習方式等。隨著教育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自己深感學習的重要性。透過八個模組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此前從未涉及的知識,進一步認識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給課堂教學帶來的益處,同時資訊科技也要適時地、合理地使用。在第三模組的學習中我瞭解到在進行主題單元選題時先要分析學習者的特徵,基於學習者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認知結構等選擇合適的內容。而內容的來源主要立足於學科教材,依據本學科的課程標準進行。但立足於教材不等於侷限於教材,可以有所超越,跨越學科、實現綜合學習,挖掘所涉及課程內容的實際應用,實現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提高,主題的選擇還應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等。

  在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各教學模組的活動,從教學實踐中提煉的案例,均體現了教學設計的思想和方法,並且突出了混合學習思想的教學設計,特別是授導型教學設計和探究型教學設計。我透過協作、交流操作實踐資訊化環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案,並選擇、加工或開發這個方案中所需要的媒體和資源。透過這項真實任務的完成,使我瞭解並初步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在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學習成果的過程中,體會教育技術對教學的支援作用,加深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認識;在任務驅動、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資訊化環境下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培訓中,明白了把資訊科技與學科進行整合,可以改變陳舊的教材觀和教學觀,改變教學環境、手段和方法,變革教學模式,也有利於面向全體同學,有利於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教師的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

  透過這次培訓,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學習過程結束了,學習任務還很艱鉅,教育技術的培訓學習已經結束,但我覺得新的學習任務才剛剛開始,在新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必將有所變化,我們的教學思路將更加寬廣。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13

  資訊科技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培養資訊素養,掌握資訊科技技能,感受資訊文化,樹立資訊意識,已成為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的關鍵所在。在資訊科技教學方面,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方法,現在把我在實際教學中採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做個交流。

  一、教材特色

  我們現在統一用的是山西經濟出版社的《資訊科技》教材,我認為這本書的特色是:接近初中生好奇、創新的心理,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重視實際操作,將基礎知識的學習貫穿於作品的製作過程中,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樂。

  二、教學探討

  1、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自主學習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計算機教學中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要教好計算機課程,關鍵在於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輕鬆地學習,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對於操作實踐課,我採用的教學模式是,先展示本節課要學的作品樣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越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越高漲。接下來在我給他們操作演示的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就比較集中了。佈置下任務後,學生們也都積極的去完成。

  在學習flash動畫時,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動起來時,高興的與同桌擊掌歡呼:“成功了!”,迫不及待的叫我過去欣賞他們的作品,這時我對他們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指正,對於完成較好的同學說:“你試著利用咱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再自己設計製作一個動畫,看能做成嗎?”,以成就感去促使他們對知識的延伸及引用。如:學習完“形變動畫”後,學生們就製作了“努力與成功”、 “白雲與雪花”、“小鳥與藍天”等作品。學了“兩個氣球飄飛”後,學生自己就製作了一把彩色的氣球飄飛、各種顏色的氣球飄飛等並且對氣球飛的路徑做了改變。學了“簡單的運動動畫後”,學生設計製作了不同的樣式及不同路徑起飛的火箭。這說明他們已經能靈活運用教材知識了。

  2、以任務驅動教學

  《資訊科技》不同於其他知識學科,《資訊科技》是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學科,而其中技能性占主導地位。目前農村中學一部分學生是在升入初中才接觸電腦,除過每週一節電腦課外,平時幾乎沒機會接觸電腦,可謂底子雹時間有限。如果僅僅讓他們去練習基本操作,剛開始學生可能還有興趣,但時間久了,興趣就開始下降,甚至沒了興趣,更主要的是不能完成教材規定的教學任務。 針對此種情況我採取了任務驅動法。即:教師提出任務驅動學生去實踐,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新技能。

  結合教材特點,每節課都給學生提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如:學習製作電子報這部分內容時,我給學生提出:“本節要完成的內容就是報頭的設計”,學生接到任務後,自然會躍躍欲試,在做的過程中,將要用到漢字的輸入、藝術字的編輯、文字框的編輯、大小寫轉換健的使用、上檔健的使用等。我在給學生演示操作時將這些方法教給學生,如:插入“科技前沿”這四個字時,講藝術字的編輯方法;插文字框時,講文字框是怎麼插入的,邊框線的顏色及線條樣式是怎麼改變的,怎樣給文字框填充顏色;在輸入漢字時,教給學生指法、ctrl+shift健切換輸入法,遇到要輸字母時講解“ctrl+空格”中英文轉換。學生在做這個作品的過程中他要用到這些上面說的這些操作方法,如果他的作品做成了,說明這些操作技能也掌握了,這樣就將新知識、新技能的練習貫穿到了整個作品的製作過程中,避免了單獨練藝術字編輯或某個功能健的使用所帶來的枯燥乏味。

  再比如做 “火箭升空”動畫時,當看到這個動畫時,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要去嘗試做一做這個動畫,在做的過程中:

  第一步:要設定文件的背景色,並插入新元件(其中要用到元件名稱的輸入、型別的選擇);

  第二步:要利用工具欄裡的工具繪製火箭(做了這一步便學會了工具的使用、顏色的填充等並在實踐中領會了各個工具的用途。)

  第三步:將庫中的火箭元件託到場景一舞臺中火箭起飛的地點,並調整大校(此處涉及到場景、元件、庫的概念,在做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名詞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就有了大概的瞭解了。)

  第四步:要在時間軸第30幀插入關鍵幀,並垂直向上移動火箭到適當位置。(這裡需要掌握關鍵幀的作用及與一般幀的區別,元件的移動方法。)

  第五步:建立補間動畫。

  第六步:新增運動引導層。(涉及到運動引導層的概念、作用。)

  第七步:移動火箭

  第八步:用任意變形工具將第60幀的火箭旋轉。(會使用任意變形工具,並知道它的作用。)

  “火箭升空”這個動畫就做好了,返回來想一想,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不少知識與技能,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14

  透過這次培訓,使我對今後的教育教學方法產生極大影響,感受到教學工作的艱鉅。同時對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對資訊科技的綜合運用能力,現在已不只停留在課件的製作上。使我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應積極主動吸納當今最新的技術,並致力於把它們應用於課堂內的教與學活動中,在這短短的幾天培訓中,我深深的體會到:

  一、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需要

  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徵。在資訊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資訊工具(網路、電腦)對資訊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透過網路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進行交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資訊意識。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資訊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資訊素養,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正如陳瑩老師講的:業務上合格的資訊科技教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既具有大學本科資訊科技專業畢業的學歷;具有在學校資訊科技化教育中綜合運用資訊科技的學歷;具有在本科教學過程中與其他學科相聯絡的能力;有幫助學生利用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的能力;有幫助其他學科教師將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教學研究的能力。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資訊科技教育的另一大支柱,是目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許多成果的熱門課題。大力推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資訊科技教育新階段的重要標誌,對中小學整體的教學結構改革和素質教育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計算機媒體資源應用例項

  這一部份內容是由閆鐵瑩老師講授的,主要講授如何對資源進行整理和蒐集,主要是指對各類資源進行修改和完善,融入自己的理解,使之與實際教學相匹配。修改和完善既包括對資源的結構進行修改,也包括對資源的元素進行修改。

  另外,還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幾種教學軟體的使用方法進行了指導,使我們能夠對聲音、影片、影象進行簡單的處理,對我們平時的教學課件製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對課堂問題的處理方法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這一部分主要是由王建群老師講授的,這位老師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的課簡單又實用,主要是2個部分"一、存在的問題;二、對策研究"。對我們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我們和老師一起互動,我們也把我們實際教學中的問題說了出來,由老師對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了對策處理意見。使我對教堂教學中的問題有了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使我提高不少。

  四、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辨析

  董德寶老師的課也是比較有效的課,他對課程整合的實際問題進行了分析,什麼是整合?為什麼要整合?怎麼整合?這三個實際問題進行了分析,使我們對模糊的問題有了明確、有效的認識,使我們不但在理論上有了提高,而且還對我們的實際教學也有引路性的指導。

  其中"整合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使我體會到教學監控能力是指為了保證教學達到預期的目的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物件,不斷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結構的高階形式,是其他教學能力和教學行為的調節中樞。

  五、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創新人才的需要

  中國加入wto後,需要更多的高素質、複合型的創新性人才參加國際競爭。同時,資訊社會呼喚資訊人才,如果我們培養的人才缺乏捕捉資訊的能力、有效利用資訊迅速發現新機會的能力,就很難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也就是說,要求這些高素質的人才具有良好的資訊素養。而這些人才培養的速度、數量、和質量直接由教師的資訊素養的高低來決定。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高素質的教學方法。實施有效的教學:

  1、有效教學是有明確任務指向的教學

  2、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

  3、有效學習是化教學策略實施的教學

  4、有效教學是促進學生深層理解的教學

  5、有效教學是三維目標統一的教學

  6、有效教學是師生生命價值彰顯的教學

  只有這樣才能搞好資訊科技教學。

  六、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教育系統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發展的資訊社會,資訊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在教育系統中,教育資訊則成為最活躍的因素,成為連線教育系統各要素的一條主線;而教育系統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資訊傳遞給受教育者。因為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者(主要是教師)對教育資訊的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教師是這一過程中主要的信源和傳輸者,在教育資訊的準備和傳遞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統本身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資訊素養。

  五天的培訓雖然短暫,但使我的受益不淺,其感觸非一一能言盡。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我一定紮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教育技術知識更好地應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優秀教師。最後,我想說,在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之餘再培訓會獲得的欣慰吧!我仍會繼續學習各種關於資訊科技的知識、持之以恆,不懈的努力最佳化課堂教學,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具有高資訊技能的新興人才。這將是我以後的最終目標。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15

  本次參加“國培計劃”的網路培訓學習,覺得受益匪淺,對於現代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以下是本次培訓的總結體會。

  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是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怎樣將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有機的整合在一起,是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的課題。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具有深遠的意義。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發生變革,而這種變革重要的不在於形式和手段,而在於教育過程中行為和思想的轉變。現代教育課程學習就是引導教師把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與現代資訊科技緊密結合,並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全過程。資訊科技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方式,資訊科技既是學習的物件,更是一種學習的工具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進行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設計的時候,儘可能多的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以促進學生利用資源進行學習;要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使他們能夠透過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得到發展。

  二、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引導教師轉變角色,改變教學方式,從而改變學生過去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合作性學習轉變。學生可以在網路寬廣的天地中自主探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不再是負擔,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習慣和情感基礎。

  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方面的技巧和方法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髮展。那樣才可以說是真正發揮到了教育資訊化的優點。從而使資訊科技更好地輔助我們的教學,提高我的教學質量。

【資訊科技學習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