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漁歌子》教學設計

《漁歌子》教學設計

《漁歌子》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漁歌子》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漁歌子》教學設計1

  一、揭示課題,瞭解詞牌名。

  師:同學們,請看題目:漁歌子,讓我們齊讀課題

  生:(叫)漁歌子

  師:讀得好,好在“子”的讀音非常正確,因為“漁歌子”是詞牌名,所以讀三聲,千萬不要讀輕聲。再讀!

  師:同學們,詞牌一般來說它規定了詞的形式,與詞的內容關係不大,但本首詞正好是詞的內容的體現,那就請同學們猜猜“漁歌子”的含義吧。

  (“漁歌子”顧名思義,就是漁夫打魚時唱的歌)

  師:唱歌,心情一定是高興的,讓我們美美的再讀課題。

  齊讀:漁歌子。

  師:漁夫打魚,究竟唱了什麼呢?在進入正式學習這首詞之前,請先看我們的學習目標,請看大螢幕:

  1、 我能有感情的朗讀詞,並能達到背誦。

  2、 我能簡單的說出整首詞的含義,感悟詩詞語言的豐富意蘊,體會漁夫悠

  閒自得的生活情趣。

  師:齊讀一遍好嗎?學習目標,預備起!目標我們每個人都清楚了,那,你能達到這些目標嗎?(能)聲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師相信你們!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跟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自學指導,我們一步一步達到這些目標,好不好?請同學們看自學指導(一):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出示課件:

  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認真聽錄音,要認真聽清每個字的讀音並思考:讀者用什麼樣的心情在讀?並試著模仿一下,聽後要比賽誰模仿的最像,誰讀得最有感情。

  師:再來聽一遍,注意每個字的讀音和老師的問題。

  預設:

  老師徵求一下同學們的意見,你們是願意馬上就展示一下還是自己先試著讀一會兒?

  師:同學們,課上最動聽的莫過於朗朗的讀書聲了,找同學讀讀這首詞? 師:都讀對了嗎?把你認為不好讀的字或詞帶領同學們讀一遍,好嗎? 西塞山 鱖魚 箬笠 蓑衣

  (糾正)再找一位同學,正確的、字正腔圓的讀一讀。

  師:恩,同學們,讀詩詞講究吟誦,因此,把語速放慢一些會更好,再試一試——

  師:語速還要慢,聲音再響亮一些。 師:為了讓同學們不但模仿得像,還能讀出自己的感情,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竅門:詞,古代是用來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寫好曲子,再填入詞,相當於現在的歌詞,既然是用來唱的,讀詞可就有講究了,古人吟誦有一定的規則:每個字的長短都有講究,一般一二聲的字讀長一點,,三四聲短促一些,來我們一起讀。我讀前半部分,你們讀後半部分。注意與老師一樣的節奏,一樣的語速。(換位讀)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是那麼有感情,你們不但模仿得像,還讀出了自己的感覺,說明你們對這首詞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們了,請看自學指導(二)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看110頁書本註釋,看插圖,看看你能讀懂哪一句,三分鐘後,比一比,看誰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說出所有詩句的意思。

  預設:(師照著名單,隨便叫人)

  師:同學們大膽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你讀懂哪句就說哪句。

  師鼓勵:同學們可真棒,不用老師講,自己就能說出詞的含義,真了不起,把掌聲送給自己吧!

  三、細讀體悟。

  師:同學們,一首好的詩詞,它不僅僅是詩詞,我們還可以把它當做一幅畫來欣賞。同學們,回顧一下,畫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還有一個人)

  師:同學們說得真棒,下面我們共同迎接更高難度的挑戰,請看老師給大家提供的自學指導(三)

  張志和的《漁歌子》,描繪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這幅畫中,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優美的音樂,聽老師讀這首詞,想一想,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景物?你又聽見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小提示:從景物的顏色、動物的情態、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發揮同學們獨特豐富的想象力,三分鐘後,看誰說得好)

  生彙報

  預設:

  生1:我彷彿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

  師:“連綿起伏”這個詞用得很好。就這樣,還有誰來交流?

  生2:我彷彿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幾行白鷺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彷彿看到了老翁的魚簍裡裝著自己親手釣到的魚兒,心中充滿喜悅??

  師:都說“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可是,我似乎聽見了??也聞見了???

  生1:鱖魚在水中嘻戲

  生2:鱖魚在水中說悄悄話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聲音

  生4:聞見了桃花的清香

  生5:聞見了岸邊青草的味道。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麼豐美的畫面。難怪張志和的好友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這樣稱讚他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同學們,把你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這些美妙的感覺融入到這首詞中,好嗎?找生讀

  指導朗讀:

  師:白鷺如此的純潔、悠閒、自由自在,語速再慢些,聲音再輕些。讀出那份悠閒、寧靜。

  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看,歡快的鱖魚自由自在遊動於水中,似乎要躍出水面,讀出鱖魚的歡快!讀—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張志和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微微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遊在大自然的畫幅裡,多麼逍遙自在,讀出那份無憂無慮。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風再輕些、雨再小些!。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深情的說:晨曦微露的早晨,張志和緩步來到西塞山下,獨坐於橋頭溪畔,眼前那高飛的白鷺啊,那漫山遍野粉紅的桃花,還有那淙淙的溪流聲,如何不讓他陶醉,如何不流連忘返呢?斜飛細雨中,他一遍遍淺吟低唱:(生讀)

  師:同學們,讓我們再走近些,走進張志和,走進詞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鬱鬱蔥蔥的西塞山前,白鷺在展翅飛翔,忽而低懸於水面,濺起層層漣漪,忽而又峭立於樹梢指頭,忽而又飛向高空展現優美的身姿;岸邊的桃花在萬綠叢中顯得格外嬌嫩,發出陣陣清香;水裡的鱖魚正是最肥美的時候,漁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盪舟江上,盡心垂釣;任微風拂面、任細雨飄飄灑灑,多麼逍遙自在、從容快樂。同學們,把他的那種逍遙自在,從容快樂,透過朗讀表達出來!

  生讀

  師問:這是一幅怎樣的風景畫?

  預設:一幅美麗、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絕倫的風景畫? 全班吟誦:

  師:讓我們靜靜的站在橋頭,任清風拂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同學們,讀吧,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師:我們剛才反覆吟誦,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讀出了詞中人,但還不夠,還要讀懂作者的內心,走進他的心靈深處。課前老師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張志和,皇上愛其才,封官又賜名,張志和心性耿直,後來他因得罪了權貴,被免去官職,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他討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採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出示古詩:全班讀)

  2、師生和詩:

  師:同學們,先自由的讀一讀,哥哥在勸弟弟幹什麼?(快點回家)這樣吧,我來當哥哥,你們來當弟弟張志和。我來催催你們,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中的語句來回答。認真聽

  師: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由慢到快)

  生:不須歸。師:且須還!生:不須歸。師:且須還!生:不須歸。

  師:好一個“不須歸”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裡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這裡生活那麼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鬥了;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麼明爭暗鬥,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裡,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正因為張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

  3、齊讀《漁歌子》,迴歸主題,昇華詩情。

  假如你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漁歌子》教學設計2

  課前交流一下:

  孩子們,上課之前我們做一個遊戲,好嗎?待會兒螢幕上會出現三組詞語,老師只讓大家齊讀一遍,看看只讀一遍,聰明的你能一下子記住幾個詞語?(螢幕出示)同學們表現真棒,相信這節課同學們有更精彩的表現!

  一、複習引入課題

  1、開學初,我們就學習了一首詞,還記得嗎?請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一首張志和寫的詞——《漁歌子》。(板書課題)“漁歌子”是詞牌名,你還知道有哪些詞牌名嗎?

  二、指導朗讀,初步感知。

  1、請大家開啟書本,翻到110頁。

  出示學路指導: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詞。提示:

  仔仔細細讀上四遍,前兩遍要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詞念得字正腔圓;後兩遍要注意把詞讀通順,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2、出示詞語認讀。強調多音字“塞sài”,看插圖理解“箬笠、蓑衣”。

  3、詩詞在古時候是用來唱的。讀的時候很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誰再來唸念?讀出它的節奏,讀出它的韻味。

  4、教給大家一個聲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頭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畫的江南美景

  1、張志和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誇他的,說他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默讀這首詞,看看詞中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

  2、數數,有多少景物?整首詞27個字就描寫了9種景物,詩詞就是這麼簡潔。正是應為簡潔,這些景物的顏色呀、姿態呀都沒有寫進去,那請同學們展開想像,說說這些景物是怎樣的?

  師先說:怎樣的西塞山?

  生:翠綠的西塞山

  生: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生:陡峭的西塞山

  生: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師:怎樣的桃花?

  生:粉紅的桃花

  生:多姿多彩的桃花

  生:奼紫嫣紅的桃花

  師:怎樣的斜風?

  生:微微的斜風

  師:細雨?

  生:濛濛的,涼涼的

  師:流水、白露、鮭魚?選一個說說?

  生:鮮美的鮭魚時快時慢的流水

  3、這些景物加了顏色、姿態,生動多了。那能不能把這些顏色、姿態送到這首詞中,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色?

  4、在他們兩個的描述中,你覺得這裡的景色怎樣?(美麗如畫)(板書)

  5、張志和把江南寫得多美啊!其實不僅張志和寫江南,還有許多寫江南的詩詞。 (課件出示:白居易《憶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體悟心情

  1、這首詞中,不僅有這些景物,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人,這個人是怎樣的穿著?怎樣的姿態?

  生:悠然自得的漁夫

  生:漁夫在斜風細雨中遲遲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這美麗的意境中

  板書:悠然自得 人

  2、此時的漁夫心情如何?

  生:高興,有鱖魚釣

  生:舒暢

  生:興奮,他想,今天的晚餐有著落的

  生:平和,笑眯眯的。

  師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書:

  美麗如畫 景

  悠然自得 人

  興奮舒暢 情

  3、詞中沒有一個字寫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麼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寫的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情。)

  補充另一首詞《天淨沙 秋思》你再看看,這個人的心情如何?是興奮舒暢的嗎? (悲哀、憂愁)你是從哪裡體會到的?(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雖然沒有學過這首詞,但是聰明的孩子,你們能從作者筆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張志和筆下的白鷺、桃花、鱖魚、斜風細雨??你們就是從這些景物中窺伺到作者的心情。這首詞,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時的美麗景色,還透過景物感受到詩人悠閒自得、興奮舒暢的心情。

  再讀讀這首詞,請問,這裡的“歸”指的是回到哪裡?(回到自己的家)

  五 深探“不須歸”

  1 同學們,讓我們聯絡時代背景去感悟張志和“不須歸”的情懷。

  詞人張志和年少得志,曾經是朝廷命官,後來因得罪權貴被貶官,他乾脆辭官不做,隱身於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遊賞為樂,以釣魚為趣,自稱"煙波釣徒",過起了天大地大四處是我家的遊歷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這裡的不須歸是指回哪裡?後來朝廷派人找張志和回去做官,張志和說斜風細雨不須歸。這裡的歸又是指回哪裡?

  他的大哥張松齡擔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勸弟弟回家。(課件出示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下面,我來當哥哥,你們當張志和,我們一起來對讀兩首詞。

  “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齊讀)不須歸。

  師:(指生)志和啊,你為何不歸?

  生1:西塞山的風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風景裡,不想回家。

  生2:我愛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這麼好,我想多玩會兒。

  2 是啊,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每次垂釣,

  他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能釣到魚嗎?師:是啊,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3 讓我們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

  讀——[音樂響起]

  4 這首《漁歌子》流傳至今,已上千年。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

  讓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恆畫卷吧!

  6、後來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首詞,裡面有一個句子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在大家寫文章的時候常常被用到。你覺得是指哪一句?為什麼?

  :西塞山??因為景色美麗,一看到美麗的景色,就想起這句詩。

  :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見我在雨中散步,問我,咦,你怎麼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詩回答他——斜風細雨不需歸

  如果有一個人遇到了困難,經歷了艱難,他也可以用一句詩安慰自己——斜風細雨不需歸

  看來斜鳳細雨不僅指自然界的斜鳳細雨,還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教師小結:現在,到底詞會流傳哪一句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首詩還會千古流傳,一定還會流傳下去,從同學們中間流傳下去。最後我們在這首音樂中結束這堂課。

  板書:

  美麗如畫 景

  悠然自得 人

  興奮舒暢 情

《漁歌子》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鱖、箬、蓑”。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透過查資料、看註釋的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詞所展現的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體會詞中所表現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意思,背誦《漁歌子》。

  教學難點:體會詞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導語:同學們在平時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如:《春曉》、《詠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天所學的這首古詩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是不一樣的?這是一首——詞。什麼是詞呢?【課件出示】

  2、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漁歌子》。(板書題目)

  3、解題:漁歌子,詞牌名,也是題目,其意思是漁夫捕魚時哼唱的歌曲。

  4、瞭解詩人及背景:先讓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教師補充,最後【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課件出示古詩並範讀】

  (二)、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的讀音)

  2、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詞中的讀音。(塞:sai sai se )

  (三)、檢查指導朗誦

  1、指名讀生字,並組詞。

  2、指名都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全班齊讀。

  (四)、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學生默讀,思考:這首詞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景物?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麼特點?(板書)

  2、指名反饋學習情況。

  3、教師(配樂)範讀,學生聆聽,閉目想象畫面。交流:學生結合插圖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畫面。

  4、結合註釋,理解詞意。

  (1)、學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詩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師相機指導,指名說說詞意。

  (3)、教師歸納,【課件出示】詞意。

  (五)、探究質疑,領悟情感。

  1、這首詞中的漁翁為什麼在這樣的雨天還不想回家呢?詞中的漁翁到底指的是誰?(學生髮言,教師點撥小結)

  2、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引導,【課件出示】詩人的思想感情)

  3、我們曾學過一首古詩《江雪》【課件出示古詩】,這首詩中的漁翁與這首詞中的漁翁有什麼異同?兩位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樣嗎?(不願;不捨)

  三、讀中感悟,昇華情感。

  1、詩是作者的心聲,我們可以從詩的字裡行間感悟詩人的內心情感。現在,請大家帶著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江南春色的讚美之情,在美妙的音樂中,有感情地朗誦——《漁歌子》。

  2、(配樂)學生朗誦,當堂背誦。

  3、欣賞歌曲《漁歌子》。【課件出示】

  4、師:同學們,讓我們從美妙的音樂中回到現實。再美的詩、再美的音樂都無法與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們趕快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用我們的筆去描寫春天吧!

《漁歌子》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韻味地朗讀《漁歌子》。

  2、想像詞中的畫面,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3、藉助拓展延伸,進一步感受作者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學會詞的吟誦,根據詞所描繪的畫面,想象意境。

  教學難點讀出詞的韻味,感受作者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了解有關唐代詩人張志和的資料。

  2、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結合課件,欣賞歌曲《漁歌子》。

  2、啟發談話:在這首歌曲中,蘊含著一首流傳千古的詞,這首詞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3、出示課題,強調“漁歌子”是詞牌名及讀法。

  二、初讀《漁歌子》。

  1、自由讀,

  (要求:a、注意每個字的讀音。b、多讀幾遍,讀通順。)

  2、指名展示讀(糾正讀音,強調節奏、韻律)。

  3、師生配合讀。

  4、齊讀。

  三、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讀了這首詞,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學生用筆圈出)

  2、如果讓你用彩筆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會用上哪些顏色呢?

  3、學生彙報,老師隨機簡筆畫板書。

  4、那麼,看著、想著,這青山、這綠水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絕美的詞——《漁歌子》

  5、用自己喜歡的詞語描繪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順序用幾句話描述畫面上的景物。

  7、藉助課件讓學生欣賞詞中美景。

  小結:是的,置身在這美景中,也難怪詞人張志和會情不自禁的吟誦到——西塞山前白鷺飛……(學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1、如果你是這位漁翁,在這美景中,你捨得離開嗎?是的,張志和也不願意離開這兒。可他的哥哥張松齡卻擔心弟弟常年在外不歸家,也寫了一首詞勸張志和儘快回家。

  2、補充《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1)哪兩句是勸弟弟回家的?

  (2)師生互動對讀《漁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3、討論:張志和為何不歸?感受作者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1)順勢引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2)拓展延伸:補充張志和棄官歸隱資料。進一步理解詞人“不須歸”的深意。

  五、想像畫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張志和不僅喜歡這裡美麗的風景,更留戀這種悠閒自在的生活。讓我們閉上眼睛,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閒自在的生活。(課件播放詞朗誦,學生想象畫面。)

  2、你可以搖頭晃腦的吟誦,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還可以用歌聲唱出來……

  3、同學們,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去哪座山?(西塞山)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千古詞人?(張志和)想起張志和,你一定會吟誦他的?(漁歌子)

  學生吟誦《漁歌子》。

《漁歌子》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透過查詢資料,看註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3、體會詩中所表現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意境,匯入課題

  1、教師:同學們,我們先放鬆一下,請你看看畫面,猜猜是哪首古詩,背一背。(課件出示:《江雪》《憶江南》《小兒垂釣》)

  2、教師:同學們積累的古詩真不少。你有沒有發現這些詩歌中其實有一首是不一樣的?(詞)那什麼是詞呢?(詞是詩的一種,配上音樂可以唱歌,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叫長短句。)

  3、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詞——《漁歌子》。(課件出示古詩)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已有的詩詞積累,鞏固詩與詞的區別,進一步瞭解詞的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習古詩詞的氛圍,初步入情入境。】

  4、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5、瞭解作者及背景:先讓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教師再進行補充,最後課件展示相關資料。【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年輕時在朝廷過個官,後因仕途不順而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與顏真卿等為好友。擅長歌詞,能書畫、擊鼓、吹笛。作品多寫隱居時的閒散生活。《漁歌子》這首詞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

  【設計意圖:在課前讓學生蒐集資料,課上藉助蒐集的資料,有助於學生對詩人及寫作背景的瞭解,為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學生蒐集、運用資料的能力。】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課件範讀,營造氣氛。

  (二)、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蓑”的讀音。

  2、鞏固字音,記憶字形,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詞語的朗讀教學是理解一首詞的基礎,每一首詞都有自己的意境,這些意境正是由這一個個的事物組構而成的,讀詞語便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瞭解這些事物,為下一步對詩詞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檢查、指導:

  1、指名讀生字,並組詞。

  2、指名讀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男生齊讀,女生齊讀,最後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利用多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自讀自悟,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透過朗讀來感悟詩詞之美。其實,這也是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讓學生讀通,讀出節奏和韻味,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悟,更是透過朗讀、傾聽、感悟等學習方法,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

《漁歌子》教學設計6

  設計理念

  1、把握詞眼“不須歸”,以不同層次的讀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2、透過品味詞的語言,還原、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色。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採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透過對比誦讀張松齡、蘇軾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寫作特色和詞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詞。

  2、拓展相關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點:

  透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體會 “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學法滲透:

  透過此課,讓學生意識到,詩詞可讀,可畫,可唱。結合課文拼音、註釋,想象畫面、聯絡作者生平和已學詩詞是學習詩詞的好辦法。

  一、匯入:回顧《憶江南》,走進《漁歌子》。

  師:煙花三月走江南!這些天咱們可沒閒著,去了充滿田園氣息的《鄉下人家》,才了翁卷的《鄉村四月》,又賞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田園風光領略無數,江南美景盡收眼底,怎一個“好”字了得!難怪白居易會寫下《憶江南》

  師:真好!這是我們學過的第一首詞,你們一定知道許多有關詞的知識吧?

  (《憶江南》詞牌名,詞有長短句,詞讀起來很有韻味,詞還可以唱呢。)

  師:瞭解得真不少!今天我們要吟誦的《漁歌子》,又是一首詞。(板書課題)

  《漁歌子》是詞牌名,注意“漁”字有三點水,漁翁的漁。

  二、前置性學習檢測

  1、生字、生詞、多音字(你能不能說上一句話,用上這個字的不同讀音!)

  2、找出描寫春天的四字詞語。

  3、如果讓你選一種顏色來做為春天的代表色,你認為應該是什麼?為什麼?

  二、吟誦出詞的味道。(反覆讀)

  出示詞(課件)

  1、初讀要求:請大家試著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難讀的字多讀幾遍,爭取把

  整首詞讀正確、讀流暢。

  a、自由讀

  b、個別讀兩三個,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鱖魚:一種淡水魚,味道鮮美。

  師:“西塞山”(點紅“西塞”)這麼難讀的詞都讀正確了,了不起!“塞”是

  個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點紅“鱖魚”)“鱖魚”的“鱖”,不好記,能認識它,博學!一種淡水魚,

  味道很鮮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葉編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製成的防雨用具。

  師:

  (點紅“箬笠、蓑衣”)平翹舌音,你都讀準確了,贊一個。這兩個詞的確很難讀,讓我們一起讀兩遍。箬笠、蓑衣見過嗎?幹什麼用的?(圖片出示)看,就是頭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麼編的?竹子,所以,是竹字頭。“蓑衣”相當於現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編的,都和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體讀:我們一起把整首詞讀一讀。

  2、再讀要求:讀出詞的節奏感,讀出點詞的味道。

  師:詩詞讀準了字音,讀流暢了,那是遠遠不夠的。詩詞的讀法和文章不一樣,詩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唱的,特別是詞,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錯落的音樂美,讀的時候要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a、自由練練。

  b、請朗讀不錯的孩子示範讀,師:試著像xx同學這樣,讀出點詞的韻味來。其中哪一句讀得特別好。(生若範讀不到位,策略:師範讀,也可選同學讀不好的句子。)

  c、再請三四個孩子讀,評價:有點感覺了!像是在讀詞了!有了音樂感,韻律美!詞的節奏感有了!

  d、齊讀,師引:西塞山前白鷺飛……

  三、吟誦出一幅山水風光畫。(品詞中畫)

  1、師:讀著,讀著,你的腦海中出現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漁翁)

  師:誰補充?還有另外的嗎?

  師:詩詞語言很精煉,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繪最美的畫面。短短一首詞,容納瞭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當然不可能平鋪在畫面上。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最美的畫面,使畫面豐滿、立體、有聲有色。

  2、音樂,師範讀,學生想象畫面。

  3、師: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邊傳過美妙的聲音,或許還能感受到各種江南氣息,把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語言描繪出來。

  (讓學生“未品詩先入畫”,在畫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並逐漸走入意境。)

  生描繪想象到的最美畫面:

  a、畫面: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評:西塞山高聳入雲!在你們眼中西塞山是怎麼樣的?(西塞山連綿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導讀出山的連綿起伏。讓我們朗讀的聲音也高低起伏。師領生跟,讀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白鷺如此的悠閒!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飛翔。讀出白鷺的悠閒,飛得高遠,目光追隨著白鷺,聲音傳到山那邊了。讀“白鷺飛”

  朗讀整句:帶著這些感受,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評價:這就對了,就該讀出這樣的起伏、轉折、變化。

  b、畫面: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評:(預設“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樣的顏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間,在枝頭悄然開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預設“江水”)春來江水綠如藍!看到流水中的鱖魚了吧?鱖魚歡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似乎要躍出湖面,多麼肥嫩鮮美的魚啊!請讀出鱖魚的歡快。那岸邊的桃花又是怎樣一番美景呢?

  (預設“鱖魚”)鱖魚歡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似乎要躍出湖面,多麼肥嫩鮮美的魚啊!請讀出鱖魚的歡快。多麼清澈的流水,請你帶著全班同學靜看流水,生領讀:桃花流水鱖魚肥

  紅的花,綠的水,慢慢欣賞啊!再讀: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想象著想象著,詞的意思就明白了!

  (滲透讀古詩詞方法:想象畫面)

  結合朗讀:你們描繪得畫面讓人陶醉啊!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美哉,江南!這青的山,白的鳥,粉紅的桃花,青綠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風光畫!(板書:山水風光畫)

  預設3、4句,學生有描繪到呢,就點到:悠閒自得的釣魚翁輕鬆、愉悅,心情放鬆。“斜風細雨”點到:煙雨江南別有一番情趣!

  4、師:讓這麼美的畫面在你的筆尖流淌吧!(音樂聲中學生寫畫面,前兩句)

  5、請幾個孩子讀自己所描繪的a、師或生接: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釣魚的人啊都捨不得回家了!

  b、師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c、師引:妙筆生美景,難怪詩人會---生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d、師:帶著這些仙境般的畫面,再次吟誦《漁歌子》。

  四、吟誦出一個悠閒垂釣人。(品詞中人)

  1、師:斜風細雨不須歸,不須歸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詩人醉了,捨不得回去了。詩人只是喜歡這美景嗎?還喜歡什麼呢?不著急,想讀懂古詩詞啊,一定要了解詩人。咱們一起走近這個偉大的詩人——張志和。

  (滲透讀古詩詞方法:解讀詩人)

  課件出示:

  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摺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後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冊的千古絕唱《漁父詞》(五首)。

  3、師:瞭解了這些再細細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詩人,詩人就是你,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是什麼讓你斜風細雨不須歸呢?

  (他很喜歡釣魚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閒自得的生活;釣魚很輕鬆的----輕鬆愉悅的心境)

  師:的確,詩人是隻羨神仙不羨官,只想做一個悠閒垂釣人,過悠閒自得的生活。

  (板書:悠閒垂釣人)

  師引:釣著釣著,詩人就和自然融為一體。如此和諧!(板書:和諧美)

  真是畫中有人,人在畫中。讀《漁歌子》

  3、欣賞歌曲《漁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詩詞更在於以聲傳情,下面讓我們帶著這份悠閒、輕鬆,聽聽現代人將它譜上曲,來吟唱

  4、師:帶著這顆清閒飄逸的心,我們的詩人寫出了千古流傳的經典詩詞

  和老師一起背誦這首千古絕唱吧!

  五、補充拓展

  1.小組合作學習、賞析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思考:

  (1) 小組合作說說這首詞的意思。

  (2) 抓重點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並互相說一說。

  師:這麼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

  師:想不想?

  師: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啊,張志和被稱為煙波釣徒,他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於是他就這樣有感情地寫下《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板書:張松齡),很擔心他在外流連忘返,惹出麻煩,於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採用漁歌子的詞牌來寫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整首詞。

  生紛紛自由吟誦。

  師:好吧,原來我想讀,你替老師讀吧。

  生: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讀得入情入境)

  師生不禁鼓起掌來。

  師:第一次讀就讀得這麼好,真好,會讀表示本事,讀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幹嗎?

  師:你怎麼知道的?

  師:一個字——

  生大聲叫道:還。

  師:對了,哥哥在勸弟弟快些回來,那我也來勸勸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賢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幾位學生遲疑地輕聲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怎麼回答?預備,齊。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激昂):且須還。

  生(高聲):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呢?

  師:是啊,這麼美的風景,怎麼捨得回來呢?

  師又指名一舉手的學生。

  師:也是風景太美了,讓你不想回家,還有嗎?

  師:好一個流連忘返啊,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鬥,流連於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

  師:就是釣魚要放魚餌,魚餌放了,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釣得到魚嗎?

  師:會有魚上鉤嗎?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

  師:他釣著了什麼呢?

  師:好一個美麗的風景啊,被你釣著了,還釣著了什麼呢?

  師:不是跟別的國家戰爭,不喜歡官場上的明爭暗鬥,喜歡現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說,他釣著了什麼?

  生:美麗的風景。

  師:還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的手舉得那麼高,最後一個發言的機會給你。

  生:他釣著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讓他芬芳撲鼻。

  師:讓他的生活

  生:芬芳撲鼻。

  師: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書:心志平和)

  六、學以致用,深入體會。

  同樣是垂釣,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心境,下面讓我們用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小組學習下面這首古詩,看看這兩首垂釣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七、老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千古佳詞,經歷千年而流傳至今,我想不僅僅是因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過字面,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羨神仙不羨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看哪座山?(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讓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恆畫卷吧! “漁歌子”齊讀。

《漁歌子》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準備詩詞內容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回憶學過的描寫春天的詩《詠柳》《憶江南》

  二、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漁歌子》

  2.指名讀,讀準、讀通、讀順。

  3.聯絡你的預習收穫,試著有節奏的讀。 ?

  三、熟讀,理解詞意

  1.交流預習收穫。解決了哪些詞?還有那些不能解決?小組交流,還不能解決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2、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詞意。

  3.老師請你再好好讀讀這首詞,仔細品味一下,哪一句給你的感受最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提示: “西塞山前白鷺飛”, 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麼明麗、和諧的畫面,如果詩人是一個攝影師,那他所攝取的這個畫面應該是——遠景)把那份幽遠、寧靜給讀出來。

  “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桃花夾岸的苕溪裡,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遊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麼豔麗、生動的畫面)

  這一遠一近的對比,這明麗與絢爛的對比,你能透過朗讀出現出來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遊在大自然的畫幅裡,顯得多麼逍遙自在!

  如此美景,怎麼不令人陶醉,怎麼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讀出那份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4、此時此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整體感知)

  交流自己體會到的詞所描繪的美麗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顏色 動靜)

  5、有感情朗讀(背誦)詩句。

  四、精讀,品詞味

  1.師;短短27個字,為什麼能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雋永清新、豐富秀麗的水鄉風景圖。古人的語言的究竟有著怎樣的凝鍊與絕妙呢?老師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詞時,你能發現其中看似簡單普通,卻是作者別具匠心、反覆斟酌推敲的詞語嗎?

  2.品析“青、綠”

  “青、綠”是同一種意思嗎?都表示綠色,為什麼要用不同的字?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綠色的詞(一個字的),“翠”——遙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種活潑的、充滿生命力的綠);“碧”——碧玉妝成一樹高(富有光澤的綠);“蒼”——日暮蒼山遠(深沉的綠);“蔥”——(濃厚鮮活的綠)

  為什麼這麼多表示綠色的詞,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綠”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來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綠”的位置換一下?你自己試著替換讀讀看,再與詩的原句對比一下,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學生品讀,說自己讀後的感受。

  a, 詞義不符;(舉例說明)

  b, 音律不和諧。(舉例說明)

  看似簡單直白的兩個字,卻是作者反覆推敲、斟酌的結果,那簡單就是惟一的。瞧,我們學著詩人,用心去讀、去觀、去品、去悟,總會有深妙的體悟和發現。

  五、瞭解詩人,品味詩情

  1.那麼這個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的人到底是誰呢?請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讀全詞,連題目、作者都讀。

  學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漁人:a、趁著春水漲、鱖魚肥,多打魚,好養家,連斜風細雨都不顧。

  b.從詩題《漁歌子》,這首好像應是漁歌,所以那人應是打魚的漁人。

  是一個勤勞的漁人,讀這兩句詩。

  (2)有可能是詩人。詩人為這美麗的山水所陶醉,他覺得這斜風細雨也是一種美,所以留戀不歸。

  (3)(只要說得有道理,都應肯定)

  2.瞭解作者:

  (出示燈片: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唐肅宗時棄官歸隱,沒有回故鄉浙江金華,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稱“煙波釣徒”。他歸隱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處於動盪不安的紛亂之中。在這種情勢下,他因為無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鄉,以悠閒自在的漁家生活寄託了作者嚮往自由和熱愛自然的情懷。)

  看了這段介紹,你有了什麼新的想法?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此詩,作者明寫漁父,暗寫他本人,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正反映嚮往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

  3.再誦古詩,讀出韻味

  師引:

  作者多麼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鬥,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作者多麼希望勞動人民以自己的勤勞,獲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作者多麼希望人們能遠離戰亂,永遠過著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讀

  (層層遞進)

  六.課外拓展,昇華詩情:

  1.師: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了瀟瀟春雨灑江天之時,漁人既在勞作,又觀美景的無限情趣,寄託了作者嚮往自由和諧生活的美好意願。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不僅歷代傳唱,而且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詩詞大家蘇軾。他甚至把張志和的詩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學生讀通詩句。

  師:此詩與張志和的詞,在格式上有什麼不同?(比張詞多了幾句)

  既然模仿張的詩,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呢?我們來看蘇軾這詩題下的自注:

  題注:“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讀,說說你是怎麼是理解這段話的?

  (師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簡單解釋,尤其“恨莫能歌者”—— 這隻有超然於世外的“煙波釣叟”才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話語,他人難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現東坡對張詞的推重心意。)

  3.學生自讀蘇軾的《浣溪沙》

  簡單理解詩意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蘇軾推重張志和的詞,僅僅是因為張詞的語言“妙絕”嗎?

  ( 張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懷,正是蘇軾想要釋放的心情,簡介蘇軾——他一生仕途坎坷,為官期間,他關心人民疾苦,當時,國家動盪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貶職……所以,他也懷有和張志和同樣的心願。張儼然成了蘇軾的知音。張和蘇隔朝隔代,幾百年的時空((1037~1101)——(730~約810))竟然因一首《漁歌子》而聯通,孤傲與清高的心靈相通了,智慧與才情相融了。我們何其有幸透過這些美妙和文字來體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現《漁歌子》)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漁歌子》。

  七.總結,昇華。

  有一位詩人說:再美的詩,也美不過春天的一棵樹。所以,再好的文字營造的風景,也比不上身邊這觸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學們,讓我們回到現實,回到我們身邊的春天,在校園裡尋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表達春天吧。

《漁歌子》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這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學習的一首詞,小學階段的兒童初步接觸詞,而且詞的思想感情對於孩子們來說比較費解。要求孩子們藉助詞的內容想象詞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應放在詞的理解、體會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師切不可逐字逐句講解。

  二、學生實際分析:

  小學中高段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生字新詞的學習完全可以放在課前完成,孩子們還可以透過各種渠道查閱並收集與課堂有關的學習資料。孩子們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組織、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方法:

  透過學生“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說一說、想一想”幾個環節,讀出詞的韻味、找出詞中景物、用簡筆畫畫出詞中的景物、孩子們看著直觀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詞所描繪的景象,透過孩子們自己查閱的資料和老師的介紹理解作者悠閒自在的情感,瞭解作者“不須歸”的原因。

  四、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並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悠閒自在的情感。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五、教學重點:

  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並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悠閒自在的情感。

  六、教學設計:

  (一)課前預習:

  1、自學生字。

  2、查閱並收集與詞相關的資料。

  (二)、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他是在釣個人——周文王。後來周文王果然來了。姜太公是釣來周文王對他的重用,果然幫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詞人張志和釣魚與姜太公釣魚有幾他相似之處,也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今天我們就走進他的詞——《漁歌子》感受他的釣魚世界。(讀課題)

  (三)、初讀感知,讀出“詞”味

  1、讀這首詞,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個字讀準。第二次,要讀出節奏,讀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讀。

  3、結合進行生字教學。

  (四)、精讀感悟,悟出“詞”畫

  1、什麼叫“不須歸”?為什麼“不須歸”?

  2、找出景物:

  (1)導言:張志和這個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誇他的“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裡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2)生標畫,師巡堂。

  (3)、交流:現在請同學來彙報一下發現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為什麼?

  假如這黑板就是一張畫紙,老師想讓同學們把這些景物用彩色粉筆畫下來,使這幅畫看起來更美。怎麼畫呢?(生板演畫簡筆畫)

  4、想象畫面:

  (1)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麼多景物,這麼多的色彩,想一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你能用什麼詞來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腳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聞到了什麼?

  5、體會心情:你的心情怎麼樣啊?當你置身在這樣的美景中,你有什麼想說的?(讀全詞)

  (五)、拓展延伸,品出“釣”情:

  1、這麼美的景象,你願意歸去嗎?張志和呢?你們怎麼知道的?“青箬笠,綠蓑衣”留給我們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樣的神情呢?

  2、作詩和詩:他不願意回去,他的哥哥卻很擔心他。擔心他長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煩來,於是出錢給他蓋了一所草房,還寫了一首詞送給張志和,就是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來自由地讀一讀。

  哥哥這首詞寫什麼?(哥哥在叫弟弟幹什麼呀?)你怎麼知道的?

  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

  3、讀出詞中畫,還讀出詞中人,詩詞就有這樣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詩歌,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瞭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瞭解張志和嗎?

  (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摺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後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

  4、姜太公釣魚釣的是周文王,那麼張志和釣到了什麼哪?(悠閒的生活、清閒飄逸的心,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們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讀——(讀全詞)。

  (六)、迴歸主題,昇華“詞”情。

  1、假如你來到浙江你一定會看哪座山?(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2、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3、欣賞唱詞《漁歌子》

  (七)、作業:收集有關釣魚的詩詞。

  七、教學反思:

  1、以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引入課題,姜太公用直鉤釣到周文王,為後面的張志和用直鉤釣到悠閒自在的生活作鋪墊。故事引入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

  2、利用簡筆畫啟發學生感悟詩情,學生透過畫一畫,既培養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又加深了對詞的意境的理解。

  3、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先讓學生在詞中找出所描繪的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等),孩子們很容易找出來,找出來的景物的顏色和形態是怎樣的呢?結合詞義和孩子們的想象說出是什麼樣的西塞山?什麼樣的鷺?什麼樣的流水?孩子們先進行擴詞訓練組成句。最後用這些句子連成一段通順的話。既把詞的意境用一段通順的話描繪並表達出來了。學生很輕鬆地就完成了學習任務。

  4、透過學生查閱資料和老師的講解,讓孩子們瞭解作者不想回家的原因,孩子們就能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漁歌子》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學習“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漁歌子》。

  能力訓練點

  l、訓練學生透過查詢資料,看註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透過描繪詞中的情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

  德育滲透點

  1、透過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透過詞的品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溫故引題:

  1、聯絡舊知

  a、同學們,還記得白居易的《憶江南》嗎?一起來回憶一下。

  (學生齊背。)

  b、誰來說說白居易《憶江南》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相機引導。

  2、出示《漁歌子》

  是的,同學們,白居易帶給我們的是“江花紅勝火”的江南,是“江水綠如藍”的江南,是“風和日麗”下的江南。這江南不止是讓白居易忘不了,讓我們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詞人給我們帶來了“和風細雨”中的江南。所謂“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相信這“斜風細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風味。

  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走近作者:

  同學們知道張志和嗎?

  以師生談話的形式簡介作者。

  (先讓學生自由說,教師作適當補充)

  4、詩、詞的區別:

  同學們,《漁歌子》它不是一首詩,而是一首詞。你知道詩和詞的區別嗎?

  (出示一詩二詞,讓學生比較發現。先讓學生自由說,教師作適當補充)

  5、解題。

  漁歌子,詞牌名。

  出示兩首《漁歌子》讓學生觀察,初步瞭解什麼是詞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新“詞”:

  好,現在請同學們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讀出停頓節奏。讀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註釋。

  生自由讀,教師巡視。

  2、反饋交流:

  重點:“鱖、箬、笠、蓑”

  3、指導朗讀:

  同學們,讀準字音還不夠,還要讀出詞節奏、停頓。

  三、細讀品詞:

  1、讀詞找景,想像畫面。

  a、同學們朗讀得非常好。在前面,我們提到過張志和不僅是個詞人,還是個書畫家。所以他寫的詞就似一幅面。裡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請你重新讀這首詞,劃出詞中藏著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發現。

  c、同學們,這詞中有這麼多的景物,這麼豐富的色彩,儼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畫。請你再次讀詞,讀到你看到些什麼,聽到些什麼或聞到些什麼的時候,再停下來。

  (生自由讀,教師巡視。)

  2、討論交流,描述畫面。

  a、誰來說說,你讀著讀著,看到了什麼?

  抓住“山、白鷺、桃花、鱖魚、流水、斜風、細雨”等景物進行交流。

  (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像畫面,並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b、你們看到的畫面真美。讓我們帶著這“美”再把這首詞朗讀一次。

  3、抓住詩眼,體會詩旨。

  張志和說“斜風細雨不須歸”。

  同學們,這自稱煙波釣徒的張志和為什麼“不須歸”呢?

  全班交流,教師引導。

  交流總結:詞人完全融於大自然,沉醉於無限的詩情畫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風細雨不須歸”。

  4、藉助課件,昇華情感。

  a、播放課件,教師配樂講讀。

  (張志和戴著青色的斗笠,披著綠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多麼悠然快活,多麼自在逍遙!怎麼捨得回去呢!)

  b、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漁歌子》。

  四、詩詞連結

  其實描寫江南的又豈止白居易、張志和,許多古代文人墨客寫下了各種各樣的江南,寫下了千古流傳的詩篇。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們吧。

  出示多個詩句

  讀一讀,選擇其中一個,說說你讀出了什麼?

  五、揮筆習作

  1、學生習作

  因為有白居易對江南的懷念,所以有了《憶江南》,因為有張志和對江南的喜愛,所以有了《漁歌子》。同學們你們生在江南,長在江南,又隨著詩人詞人遊賞過江南。請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習作

  全班交流,教師評價指導。

  六、拓展延伸

  必做題:

  背熟《漁歌子》,並默寫一次。

  選做題:

  1 、收集有關“江南美景”的詩。

  2 、請你為這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

  (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錄:

  1、(春天的太陽剛剛升起,金色的陽光照射在江邊盛開的鮮花上,紅紅的花朵顯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顯得綠波粼粼,江花、江水兩相輝映,紅的更紅(紅勝火),綠的更綠(綠如藍)。)

  2、討論交流,描述畫面。

  誰來說說,你讀著讀著,看到了什麼?橫看成嶺側成鋒(讀好讓你看到畫面的那句詩)用杜甫的話說就是“一行白鷺上青天”。 (讀)西塞山前春意濃,千朵萬朵壓枝低。(讀)水中悶得很,它們要出來透透氣。(讀)這細雨如絲如線,輕輕的,柔柔的。(讀)真有意思,真悠閒。(讀)你們看到的畫面真美。讓我們帶著這“美”把這首詞朗讀一次

  a、我看到綠綠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鷺從空中飛過,還邊飛邊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開。在山前綻放笑臉。柳條在風中舞蹈。d我看到一條條肥肥的鱖魚不時的從水中躍起。

  e、我看到空中飄下了毛毛細雨。f我看見一個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綠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釣魚。

  3、抓住詩眼,體會詩旨。

  你對“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是啊,吹面不寒楊柳風。僅僅是因為風小雨小,不用回去嗎?

  a、這麼一點風一點雨,不用回去。

  b、這點毛毛細雨根本沒什麼關係。還穿著綠蓑衣呢。

  c、這裡的景色這麼好。它捨不得回去。

  4、藉助課件,昇華情感。

  是的,你們看。蒼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紅的桃花,雪白的鷗鷺,肥嫩的鱖魚,有山,有水,有花,有魚,有柔柔的風,有細細的雨,怎一個“美”字了得?這裡沒塵世的煩惱,沒有世俗的喧囂。只有安靜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緻!張志和戴著青色的斗笠,披著綠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多麼悠然快活,多麼自在逍遙!怎麼捨得回去呢!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漁歌子》學生齊讀《漁歌子》。

《漁歌子》教學設計10

  課前談話:

  歇後語比賽: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師: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

  師: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我還聽說,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

  一、談詞,瞭解詞牌:

  師: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是寫釣魚的。古人為什麼這樣不約而同地迷戀釣魚?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欣賞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板書)

  師: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誰願意讀?

  生:漁歌子

  漁歌子是今天要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當我們讀詞牌的時候一般不讀輕聲。

  師:我們一起再讀?(齊讀)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過渡:好,讓我們拿起課文讀一讀這首詞。

  師: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第二次,要讀得通順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先請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

  學習詞語:(讀音:西塞山、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 )

  指名讀,齊讀。

  師:同學們,有些詞中是有畫面的,哪個詞讓你想到了什麼畫面?

  生說,(指導朗讀,讀出畫面的感覺)

  師;很好,把這些美的畫面帶到句子中讀讀。自己先讀,(指名朗讀,男女分角色朗讀)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師:顏真卿稱張志和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感受詞中的畫面。) 課件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讓別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讀) 隨機指導

  (還有誰能發現這其中美好的畫面?你看到了什麼人?看到了什麼景色?)

  師:同學們的感受能力真不錯,拿起筆劃一劃,詞中寫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發現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鬱鬱蔥蔥的,雖然詞中沒有寫到山的顏色。

  師:好,透過詞看顏色。

  生:粉紅的桃花一大片。還有白鷺和藍天的顏色。

  生:流水是綠的,因為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水也綠了。

  生:還有青箬笠,綠蓑衣。

  師: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交流:你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

  師:(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山雲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斜風細雨中,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露珠飄落水中。溪水唱著歌兒,嘩嘩地流向遠方。吸一口氣,還能聞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鱖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著,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漁翁就這樣靜靜地垂釣著。從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用心寫下你看的畫面。

  生:(寫話)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兒看的?)

  師:這桃花,這流水,正讓我想到了這句——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這就是——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這斜風,真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

  師:這就是——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咱們對讀,男生讀畫面,女聲讀詞句)。

  師:這細雨,又是怎樣的細雨呢?也正是——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機動)

  師:這般情景,不禁想吟誦一曲——《漁歌子》。(生齊誦)

  師:(桃花流水,斜風細雨中,還有一個背影,青箬笠,綠蓑衣)。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他的心裡是怎樣的?)

  (悠閒的,自在的,從容的,快樂的)

  師:啊,青箬笠,綠蓑衣裡藏著是一份悠閒,一份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橋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吟誦——(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剛才我們透過詞去想象,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麼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釣”中情:

  師:但是,光想象還不夠,讀詩次,不僅要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如果我們瞭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想了解張志和嗎?

  師:張志和不僅是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摺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後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這首詞哥哥叫弟弟幹什麼?(回家)

  師:你怎麼知道的?(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一個字

  生:還

  師: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來,我也來催催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弟弟,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裡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裡生活那麼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鬥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麼明爭暗鬥,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裡,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張志和厭倦朝廷的爭鬥,留連於山水之間,據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

  生:釣不到。

  師:鱖魚會上鉤嗎

  生:不會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麼?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閒的生活。 生: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著想著,彷彿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後來寫成《玄真子》。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閒,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閒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西塞山…..)(配樂)

  四、延伸,研究“釣”之蘊: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詞。

  (課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齊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讀著這樣詩句,看著這樣的畫面,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問號,想問點什麼嗎?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讀一讀,也許你會有所瞭解。

  師:閱讀了他的生平後,你對這一釣又瞭解了什麼?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出越來越多的含義。

  (齊讀: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請說說。聯絡他的生平,也許你會有所瞭解。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這並不是我們童年純真的心靈用三言兩語便能讀透的,就讓它做為一個問號保留在我們的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得越來越多的含義。)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繫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魚翁 柳宗元

  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像張志和一樣,他們的生命經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以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詩歌。同學們,回去後,我們可以查查資料,聯絡詩人生活經歷,讀一讀,寫一寫,你會有更多的發現。

《漁歌子》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詞,並能達到背誦。

  3.指導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體會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難點]

  體會詩詞語言的豐富意蘊。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瞭解詞牌及詞。

  1.我們說,唐詩宋詞,它們代表的是我國古代語言文字藝術的巔峰。我們在這學期曾經學過一篇詞,還記得嗎?“江南好,……”

  2.多麼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於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對這樣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新詞。

  板書:漁歌子。讀一讀。這是個詞牌名,詞的格式有一千多種,詞牌名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一般,它與詞的內容沒什麼關係。但《漁歌子》這首詞卻和《憶江南》一樣,詞牌剛好是詞的內容的體現。再讀讀這個詞牌。

  3.從這個詞牌,你讀出了什麼?(引導體會“歌”)“歌”的是什麼?再讀。

  二、讀會。

  1.來,孩子們,咱們一起去看看,張志和為我們展現的是怎樣的一副畫面。老師相信你們的自學能力,咱們先自己讀一讀張志和的這首《漁歌子》吧。讀詩吟詞得講究字正腔圓。開始吧!

  2.指讀。點評。(板書:塞、鱖、蓑)

  3.知道嗎,詞最初是用來配樂的,是用來唱的,咱們現在邊打拍子邊歌一曲。(上闕)點評,鼓勵學生的創造力。

  4.古人將腳打節拍稱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的詩句嗎?來,今天,我們也來踏歌。讀(下闕)。點評。

  5.所謂“手舞足蹈”,這是情到深處、興致高昂的一種表達。起立,手舞足蹈,讀。

  三、讀懂。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遍。張志和,唐肅宗時有名的才子,不僅是詩人,而且還是畫家。他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漁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2.這是什麼季節?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板書:春天)

  是啊,這一定是春天。讀(春的喜悅)。還從哪裡可以看出呢?

  斜風細雨,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讀(柔和)。

  草長鶯飛,百鳥爭鳴,這是春天了。讀(兩行)。

  是啊,只有新鮮的竹葉和草,才是青綠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綠蓑衣”。讀(兩行)。

  春天來了,青山、綠水、白鷺、紅花、青箬笠,綠蓑衣,單看這顏色,張志和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熱鬧的春天美景。

  3.漁翁想回去嗎?哪裡說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須歸。不須歸就是不想歸,不願歸!(板書:不須歸)為什麼不須歸呢?

  4.美!說得好!(板書:美)現在,你就是漁夫,你來吟一吟這首詞,看看,你覺得什麼最美?

  第一行:讀。你看到了怎樣的“白鷺”?(課件)從“白鷺”聯想到了什麼?不是有“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說法嗎?試讀,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麼?指讀。指導讀。(心胸開闊、意境高遠)

  青山為背景,映襯著高翔的白鷺,真美!難怪漁翁“不須歸”!

  第二行:讀。

  看、怎樣的桃花?(追問)(豔若朝霞)聞、怎樣的桃花?聽,怎樣的流水?(緩緩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課件)是這樣嗎?桃花夾兩岸,流水繞青山。這一靜一動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麼?怎樣的鱖魚?由“肥”你僅僅想到的僅僅是大嗎?還想到了什麼?(味道鮮美)漢字真巧妙,一個字,就使人增添了無窮的想象。水中還有什麼?試讀,指讀,指導讀。

  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讀好,可真不容易,誰再來讀讀?

  讀。景美,物美,真是“不須歸”!

  後兩行:讀。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穿戴?箬笠是漁翁的箬笠,蓑衣是漁翁的蓑衣,此時,漁翁已融于山水,融於畫面,也成了畫的一部分。讀。

  杜甫說“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微風徐來,細雨濛濛,真美!試讀。再讀。

  能在這樣的美景中垂釣,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漁翁,你會怎麼想?讀。

  (課件)青山、綠水、白鷺、紅花、斜風細雨,以及和景物已融為一體的漁翁,這樣的美景,這樣無拘無束的心境,真是“不須歸”啊!

  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他嚮往的不就是這樣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嗎?你是張志和,你是張志和,我也是張志和,咱們都來噹噹張志和吧!指讀,指導,範讀(課件),試讀,齊讀。

  四、內涵昇華。

  1.張志和所處的唐肅宗時期,唐朝已經在走向衰敗,張志和看不慣當時官場的黑暗,於是辭官而去,隱於江湖。詞中的漁翁其實就是——(……)

  2.張志和有個哥哥,覺得弟弟才華橫溢,不施展很可惜,於是也給弟弟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也是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課件)所謂“一唱一和”,這“和答”是對張志和《漁歌子》的回應。

  讀。哥哥在叫弟弟幹什麼?

  你怎麼知道的?一個字(還)。

  我就是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我也來催催你們,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中的語句來回答。

  師生對吟。

  為何不歸?(重複)

  3.好一個留連忘返,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鬥,據他的好友書法家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沒有魚餌,能釣到鱖魚嗎?

  但他卻說自己釣到了很多。他釣到了什麼?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書)。隱於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隱於山水,才能夠寧靜致遠。

  4.同是垂釣,我們曾學過的柳宗元的詩《江雪》(課件)和張志和的詞《漁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們一起來品味一下吧。自己讀這首詩。

  有什麼不同?(體裁、季節、心境)讀《江雪》感受到了什麼?你怎麼知道的?

  5.看來,張志和比柳宗元更豁達樂觀啊!據記載,張志和,終身沒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這首詞還流傳到日本,對日本的詩詞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6.讓我們再讀《漁歌子》,(課件)體會一下春暖花開的江南美景,體會一下張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漁歌子》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透過寫景讚美漁家生活情趣的詞。著意描繪了秀麗的水鄉風光,遠山青翠,白鷺高飛,桃花火紅,意境優美而深入活潑,富於詩情畫意,充分表達了詩人陶醉於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閒而自由的生活樂趣。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並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瞭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理解課題

  1觀看錄影《漁歌子》,先向學生交代學習任務,然後簡介作者,理解詩題,設定懸念,激發學生了解下文的興趣。(板書課題:漁歌子,齊讀一遍課題)。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自號‘玄真子’,婺州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寫自己隱居的生活。

  (對於本首詞的作者要詳細瞭解,更能體會詞的內在深意,繼而為體會詩人的人生志趣鋪墊。先給學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時間,然後教師補充。這樣才會使學生查詢資料的願望長久保持下去。)

  2聽《漁歌子》課件錄音,你能感受到什麼?(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二、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讀這首詞,邊讀邊想象這首詞都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導學生關注詞中描寫的景物,為想象畫面做準備。)

  3.出示圖象: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微風、細雨,這使一幅多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展示這一幅春的畫面嗎?

  (發展語言是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藉助這些詞彙所展示的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既接受古代漢語的薰陶,有發展現代語言,一舉兩得。)

  4、小組交流,教師小結。(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閒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三、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有感情朗讀《漁歌子》,,再入意境。

  【自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朗讀古詩的技巧和方法,這也體現了對學生學法上的輔導,讓學生掌握讀詩的方法以形成自學能力。】

  2、指導朗讀,想象畫面。(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3、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4、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根據詩意加以配樂,體會古詩意境,創作畫面或者創意表演。(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隻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遊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願離去。)

  (1)唱支歌來表達。

  (2)跳支舞。

  (3)畫一幅畫。

《漁歌子》教學設計13

  教材依據

  《古詩詞三首》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的課文,它是根據本單元“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的。

  設計思想

  《漁歌子》一詞描寫的是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設計中,筆者遵循“以生為本”的指導思想,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藉助古詩詞這一教學素材,運用“自讀、想象、討論、敘述”等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教師則透過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趣,帶領學生進入古詩美妙的意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二)過程與方法

  l.訓練學生透過查詢資料,看註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透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3.使學生感悟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

  教學準備

  1.學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詩人張志和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多媒體課件。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詩情

  1.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在春天這個萬物復甦、鶯歌燕舞的季節裡,大家都能看到什麼美麗的景物呢?學生自由說春天的景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

  2.老師這兒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學的想象力最豐富,能根據老師給出的詞語想象出美麗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這幅美景說出來,老師就把它畫下來,好嗎?

  依次板書三組詞語:青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漁翁、斜風、細雨。學生先分別想象、描述三幅畫面,教師作簡筆畫,再請學生看圖把三組詞語連起來想象一幅美麗的圖畫並描述出來。

  設計意圖:學生藉助這些詞彙想象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並透過教師的簡筆畫再現出來,既創設了情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又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為後面理解古詩詞的意思埋下伏筆。

  二、理解課題

  1.有一位叫做張志和的唐代詩人也看見了這麼一幅美麗的情景,於是寫下了一首詞——《漁歌子》。(板書課題和詩人)

  1)我們在這個學期的第一課曾學過一首詞《憶江南》,誰來說說什麼是詞,它有什麼特點?

  2)教師出示幻燈片,小結詞的特點。

  2.瞭解作者。

  1)同學們課前查閱了資料,誰來說說你所瞭解的張志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詩人張志和的資料。

  2)教師出示幻燈片,小結詩人生平及創作特點。

  設計意圖:透過檢查學生課前查閱資料情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透過交流使學生了解該詞的寫作背景,為理解“斜風細雨不須歸”作鋪墊。

  三、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1.幻燈片出示《漁歌子》,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試讀,正音。

  2)教師範讀,學生試根據教師範讀劃分重音、節奏,教師小結並用幻燈出示。

  3)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詞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讀古詩後我們還應該理解它所表達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詩詞的意思,你有什麼好方法?學生交流理解古詩詞的方法。

  2)學生自讀古詩詞,透過查詢資料、藉助註釋理解詞意,遇到不懂的問題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

  ①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②你覺得哪句寫得好,好在哪兒?

  ③把你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給同組的同學聽。

  ④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彙報交流。

  ①小組派代表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②重點理解:詩人為什麼會“斜風細雨不須歸”?體會詩人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板書:悠閒自在)

  ③學生自願感情朗讀自己覺得寫得美的詩句,並說說這句詩寫得好在哪兒?學生互相欣賞,互相評議,老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出漁翁悠閒自在的感覺。

  5)教師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青山,漁舟,白鷺,紅桃,青色箬笠,綠色蓑衣,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詩人又為它染上了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

  設計意圖: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學習模式,摒棄逐字逐詞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彙報交流的方式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3.反覆吟誦,感悟詩情

  1)播放配樂flash情景動畫,學生感情朗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背誦。

  3)指名試背,師生接句背誦,男女生比賽感情背誦。

  4)全班配樂背誦,並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設計意圖:吟誦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瞭解詞中描繪的情景後透過反覆吟誦把體會到的詩情表現出來,並結合配樂情景動畫進一步進入詩境,引起共鳴,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動畫欣賞兩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過故人莊》、《憶江南》。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設計意圖:透過欣賞兩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的動畫及收集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激發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學習模式,摒棄逐字逐詞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彙報交流的方式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詩的基礎上,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感悟到詩文的意境,並且讓學生運用多種表達的方式和詩文互動,從而更深刻的理解詩文。

  1.借想象互動。把學生帶入古詩詞境界,瞭解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是該課的一個重點。上課伊始老師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讓學生邊想象邊組織語言,激發學生濃厚的的學習興趣,既發展了語言,又為後面理解詩意作好鋪墊。在理解詩意後又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想象,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畫面互動。《漁歌子》的作者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這首詞不僅有鮮明的山光水色,還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透過讓學生想象畫面,簡筆畫再現畫面,配樂再現情景,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引起學生的共鳴。拓展活動中又透過展示情景交融的動畫,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從而達到激發和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的目的。

  3.借音樂互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教學音樂成為拉近時空、拉近學生與文字距離的手段。在欣賞詩詞情境動畫時,在朗讀、背誦、想象的時候,均選用了優美的古箏曲以激發學生無邊的遐想。

  4.借吟誦互動。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薰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吟誦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師在課中透過範讀、自讀、小組讀、引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情,悟詩境。

《漁歌子》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3、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體會詩中的情境。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付娜的古箏曲《漁光曲》

  一、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1、板書課題:9 詞兩首

  2、匯入: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9課,請同學們拿出筆和本子,一起來寫寫這首要學的詞《漁歌子》。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設計這個環節是學生初步熟悉詞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寫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好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寫字的能力。】

  3、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蓑”的讀音。

  2、鞏固字音,記憶字形,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讀音。

  (三)、檢查、指導:

  1、指名讀生字,並組詞。

  2、指名讀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男生齊讀,女生齊讀,最後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利用多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自讀自悟,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透過朗讀來感悟詩詞之美。讀出韻味和節奏,讀出自己的感覺,這正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入文字的橋樑。】

  (四)、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過渡語: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誇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麼多遍了,你能讀懂詞的每一句的意思嗎?能不能它讀成一幅畫呢?

  2、示範:讀著“西塞山前白鷺飛”,你讀懂了什麼呢?

  如果就讓你來畫這西塞山,你的山會是什麼樣的?你會為它塗上什麼顏色呢?並試著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交流:

  生a:我會塗上綠色,因為山上有蒼翠挺拔的樹木,是綠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綠色,因為我從“桃花”一詞可以知道這首詞寫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發芽了,但長得還不是那麼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顏六色的,因為山上不只有嫩綠的小草,鬱鬱蔥蔥的樹,還有各色各樣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還會有白鷺在飛翔,我想把這些白鷺畫成不同形狀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還有的正要飛翔,這些小精靈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為自己所作的畫塗顏色,這就是為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這要比那個生硬的問題“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畫面?”要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意識,更能激起他們表達的慾望。】

  3、播放輕音樂《漁光曲》,學生輕聲朗讀全詞,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自己心中出現的畫面。

  【設計意圖】古箏曲的匯入,可以感染到課堂裡的每一個人,讓學生盡情暢遊在詩詞所描繪的美妙畫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畫面,嘗試用口頭描述或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設計意圖:借利用多種形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透過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詩詞背後蘊涵的感情。】

  4、精讀,結合註釋理解詞意。

  (1)、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詩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彙報交流情況:a、學生自由反饋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說出詞意。

  (3)、並將自己理解詞的意思寫下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為鞏固學習效果,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詩詞的認識,鍛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寫下整首詞意的過程是學生將對詞 “碎片”的理解整合的過程,是對詞整體認識的迴歸。】

《漁歌子》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認識“塞、鱖、箬、笠、蓑”等字,讀準字音,會寫“塞、鷺、笠”。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詞。

  3、體會詩詞內容,透過想象,由詞到畫,感受到鄉村風光的畫意詩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4、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透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體會“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學法滲透:透過此課,讓學生意識到,詩詞可讀,可畫,可唱。結合課文拼音、註釋,想象畫面、聯絡作者生平和已學詩詞是學習詩詞的好辦法。

  課前談話:複習學生學過的詞——《憶江南》。瞭解學生對詞的掌握情況,因學定教。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板書課題,讀課題。瞭解本首詞的詞牌名。

  二、初讀古詞,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讓學生先把整首詞讀通讀順,劃出不理解或難理解的詞句。

  2、檢查六個詞的讀音。第一步讀準字音(西塞山、白鷺飛、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不須歸)

  3、讓學生對詞語進行質疑,理解詞義——“箬笠、蓑衣、不須歸”等。再讀詞語,第二步讀出詞語的含義來。

  1、教學本課生字,著重指導“塞”字書寫。

  2、學生字正腔圓地讀讀整首詞。師範讀,學生試著再把詞讀得有板有眼。

  3、讓學生暢所欲言,讀了這首詞有什麼感覺。

  三、走進文字,想象畫面。

  1、伴隨著音樂,想象畫面: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嗅到什麼還想到了什麼。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畫面。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板畫。適時引入有關春天的其他詩詞,豐富畫面,感受意境;並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讓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具體生動地說一說。

  2、配樂感情朗讀全詞。

  四、揣摩語言,指導背誦。

  1、第一次背誦,看著板畫,試著背誦整首詞。

  2、第二次背誦,閉眼,邊想象邊背誦。

  3、第三次背誦,邊背邊想:這首詞美在哪?

  4、交流這首詞的美:色彩豐富、動靜結合。

  五、對比拓展,昇華情感。

  1、學生交流為什麼張志和要說“斜風細雨不須歸”。

  a、這裡如詩如畫,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讀前兩句詞。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連忘返,男生讀後兩句詞。

  2、引入張志和的生平,進一步理解他的“不須歸”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漁歌子》,學生自學感悟。

  4、交流讀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是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

  5、全班身臨其境地朗讀《漁歌子》。

  六、吟唱歌曲,佈置作業。

  1、教師哼唱歌曲——《漁歌子》。

  2、學生伴著樂曲,輕聲吟唱。

  3、佈置作業:繼續去了解張志和,找找其他幾首《漁歌子》讀讀。

【《漁歌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