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教育的目的》讀書筆記

《教育的目的》讀書筆記

《教育的目的》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的目的》讀書筆記1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宏大而又難解的問題。身為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讀完懷特海的作品後,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之前並沒有深思過的這個問題,也時常在腦海中盤旋。所以,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被推行開來的今天,我們更要去考慮教育的目的。

  韓愈的《師說》一文將教師的功能定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幾乎成為了我國關於教師的傳統認識。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聖人的學說,解答疑難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學者,教書往往是無組織的行為,他們對世界對知識的認識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帶著個性的烙印。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由為少數人服務的、高水準的職業演變成了為公眾服務的機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想教什麼就教什麼,因材施教也因為條件的原因幾乎得不到實現。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發生改變呢?懷特海認為教育不僅僅是來促進發育,他更讚揚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長,就是希望透過教育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地發展,而不是把知識等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蘇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裡固有的能力,並用作比來嘲笑當時宣稱能把靈魂裡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進去的所謂智者們。這就是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們總是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例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出人頭地等等,壓著孩子朝這類目的努力,否則彷彿生長、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這位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兩條戒律(一, “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務須透徹”)時,是抱有置疑的態度的。他認為在眾多的科目中選擇一小部分進行教授,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不連貫的思想概念,會沒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閃爍。由此可見,教育的功利性是應該被淡化的,應更多地著眼於個體的發展,從人本化角度來考慮,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反對讓 “校外考試”扼殺了文化的精華。

  教育是一個一分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細節的過程。不存在一條由燦爛的概括鋪成的空中過道通往學問的捷徑。教育的目的到底為何,需要我們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去思考;啟用學生對一切的感悟和創造,需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著鮮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讀書筆記2

  談到這本書,我想我們首先應該瞭解一下它的作者,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數學家。他對教育理論感興趣,曾把1912~1928年發表的一系列講演編輯成《教育的目的》(1929)一書,他反對把教育僅僅看成做促進發育的觀點。與杜威和沛西能一樣,讚揚理智和卓越。強調“規律是絕對的,凡是不重視智慧訓練的民族是註定要失敗的。那麼,也就是在這本書中,作者充分闡述了其教育思想,比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他主張教育應充滿生活與活力,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他還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他的思想對今天倡導的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價值,下面,我們試對其乾點做簡要分析。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只為謀生的一種手段?還是進行知識的傳遞?那麼什麼是文化?懷特海說:文化是思想活動,是對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離破碎的資訊或知識與文化育要培養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

  這時,我總是要想起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想起那一代文人學者百家爭鳴的景象,想象這些文人學者在各大學堂教學時滿懷的理想、激情。我想這跟懷特海所說的文化是相應的。他要的是教師這樣的滿懷理想、充滿激情投入的教育生活;他要的是教師自身豐富的思想、自身感受美、自身情感認知等融入教學的教育生活,這才是思想活動,才是文化的傳承。這就相當於人們對理性的探索,當社會形態更趨向於合理化的時候,人們對非理性的探尋。

  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教很多學科,每門學科教那麼一小部分,其結果就是消極的接受一些沒有活力的火花照耀的、沒有聯絡的概念。兒童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而重要,還要是它們儘可能集合成各種組合。兒童應該使這些概念成為他自己的概念,並且應該懂得這些概念此時此地在他實際生活環境中的應用。兒童應該從他一開始受教育就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如今知識的細緻、分化,科目的精確、分類,人們忘記了當初追尋這些知識時的`理想和激情,敢於固化經驗的教授,強調理性和精確,這正是懷特海所言的“呆滯的思想”(事實上,這和懷特海後面所說的自由—紀律—自由以及浪漫—精確—浪漫的迴圈是相對應的。科學的發展呈現這樣的一個迴圈,但當至精確時期時,卻容易因精確而留戀,導致經驗的僵化)。因為科目細緻的分類,所以強調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必須透徹。這使我想起現在各個學校因為學科與學科之間聯絡不緊密而導致學生學不好達不到理想水平的現實。現在很多專家要求老師研究一門學科就要研究的透徹,那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且有好的成績。

  徵對教師學科研究不精的問題,懷特海論述了科學及知識的有限性,強調經驗及思想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而且還要付諸於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能夠與其它有用的思想融為一體。另外,強調科目的整合,但貫穿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兒童的自我發展最重要,應該體驗發現的樂趣,理解思想概念並應用現實生活,面對現在、理解現在,現在包含著過去,又孕育著未來。也就是說,現在是過去慢慢形成的,但卻又是未來形成的基礎。所以,懷特海強調,要使知識充滿活力,而不是讓經驗僵化!而統一的考試正是扼殺了知識的活力,扼殺了文化的精髓。所以要根除各科目之間致命的分離狀況,思想概念猶如一根主線,導引各個科目的彼此融合。教師要傳授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的一種深刻的認識,以及一種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與知識掌握者的生活有著特別的關係。其實也就是說,教育者與偉大事物,偉大事物與偉大事物,偉大事物與被教育者的彼此聯絡。

  所以說文化與專業知識有著截然的不同之處。文化是思想活動,所謂思想,是包含著智力、情感認知能力的關係,所謂利用、證明、檢驗,與其他思想的有機融合,都是在展開這個關係,將生活融入。即使是專業化,也是有文化背景的。

  教育最終要培養的是精神活動特質中最樸素簡約的特質——風格。對教育而言,風格就是每一個個體所體現出來的自身的獨特性。可體現在細微的一個活動當中,比如課外活動中,每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有的天真,有的自然…美術課上,孩子們各自形成的表達風格——寫實、抽象、簡約等;可體現在一個人個性上的特徵傾向,比如內斂漸成的覺察和敏銳、外向漸成的圓潤表達等;比如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慢慢形成的專業傾向性,個人在各專業領域體現出來的做事風格、審美特性、思維方式……一切更彰顯個人獨特性、彰顯個人力量感的方面。懷特海認為在風格之上,知識之上,還有一種東西——力,而風格是力的塑造,是力的約束。我覺得,正是成長中逐漸形成的力量感,形成的這個“我”,“我”所體現出來的堅定、自信與力量。這個“我”就是現在,包含著全部的存在,過去的所有。正如海特還所說“現在包含著一切現在存在的東西。現在是神聖的基地,因為她就是過去,也是將來。

  透過我的理解,我可以感受到,幼兒時期是孩子們大量感受音樂的浪漫階段。而浪漫階段就是孩子直接去感受、體會、領悟,但是這僅僅是去聽音樂嗎?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這一章中所揭示的,把音樂僅僅當作一個“東西”或“知識”,不知道它還承載著全部的文化背景。那麼誰會把這個文化背景呈現出來,當然是教師!所以教師要來展現這個文化,讓孩子們整體去感受、體會和領悟。所以教師帶著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把握去表現音樂,很多老師就誤認為要孩子機械的模仿!

  模仿,要看是老師強求的,還是孩子主動受感染的。我們可以想見來到一個俱樂部,看到那些邊歌邊舞的人們,自己也會不自覺的舞蹈起來,當然最初的就是去模仿他們的身形與步伐!我們受感染的是他們內在對音樂的感受!或者說受感染的是整個音樂舞蹈背後的文化背景。我想孩子學習語言的最初,應該也是如此吧。嬰兒對周邊成人的語言的感受,不止是聽取某個詞彙自身,而是連同說出這個詞彙的所有背景一起感受和理解的。這種模仿是主動的、欲求的。這樣來說,音樂語言與口頭語言各有各的的特點,其浪漫時期就不在同一個時期內。

  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浪漫時期內,也是一個浪漫—精確—綜合的小迴圈。教師用自身對音樂的表現感染孩子,讓孩子感受自己身體與音樂之間的聯絡,是的,當老師翩翩起舞或沉入音樂時,孩子也會不自覺的帶著自己的身體進入,雀躍欲試。之後,不管是故事樂譜還是圖畫樂譜,都是在幫助孩子將對音樂的最初感覺精確化。

  回到懷特海關於浪漫—精確—綜合的論述,浪漫—精確—綜合是螺旋迴圈的,而且還是迴圈包含著的。生命處處包含著“浪漫—精確—綜合”的迴圈,各自環節中又各自包含著小的“浪漫—精確—綜合”的迴圈。但是人類的精神生活的確是一張千絲萬縷的線織成的網路,要讓孩子去體會和感悟教師對音樂的理解,那麼教師最先達致表現的精確和綜合階段也是至關重要的,說明浪漫階段,要能感受到事物之間隱約可見的關係,才能引起或產生繼續尋求的慾望!那麼這個被體會和感悟的環境、條件必須能夠呈現這樣的關係才行。就如讀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正是因為在自己的生命中,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至感受和細節中,能夠體會到它與之的各種隱約可見的絲絲相應與聯絡,才產生了一遍一遍細讀的需要,促使自己逐字逐句的理解和揣摩,然後自然滲透於自己的直覺,使面對生活時,不時體會到它!印證是多方面的,這種印證恰恰又印證了懷特海所說的利用、檢驗和麵對現在。那麼這說明,對於沒有讀過《教育的目的》的人來說,如何展現它與生活之間的聯絡,讓他們去感受、體悟,讓他們進入對《教育的目的》的真正的浪漫時期呢?

  懷特海從兒童最初的浪漫體驗,第一個精確階段掌握口語,從這自然迴圈期,到兒童迴圈週期,到青少年的迴圈週期,到大學教育,他大體勾畫出了從嬰兒階段到青年這段時期教育發展的過程,他不僅描述了整個生命大的迴圈,還描述了每個小迴圈裡的迴圈,強調教育就是這樣一種不斷重複和包含的迴圈週期。在此論述中,懷特海迴圈過程內的自然發展,尤其是嬰兒的自然迴圈期,懷特海與蒙臺梭利一樣,強調了人天性裡的對周圍環境的自然專注,天性好奇和探索,那麼成人這個時候以非自然的形式指派給孩子任務,破壞了這種生命發現的節奏,明明處於浪漫時期的孩子,有著自然的好奇和專注,但成人以自己精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那麼就破壞了浪漫—精確—綜合的迴圈節奏,所以也就失去了專注集中,這是傳統的教育的弊端所在。也是很多現在的老師和父母所犯的錯誤!這就是懷特海所謂的給予無節奏的關注,積極的關注應該是順應這個迴圈的節奏提供環境支援孩子。

  懷特海同時注意到了課程是如何破壞這種節奏的。他說我們應把對學生直觀理解來說,各有其內在價值的不同的教學內容,調整到各個從屬的迴圈週期中,透過這樣的努力,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幅和諧的圖案。其實也就是如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所強調的一樣,強調課程的整合,但強調貫穿其中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從嬰兒到成年的整個發展時期形成了一個大迴圈週期,在這個迴圈期裡,課程也體現了從整合到分科再到綜合運用的一個過程。懷特海說蒙臺梭利的成功之處就是承認浪漫期在發展中的地位。但是蒙臺梭利並沒有處理好浪漫期感受、感知的多向性,他的教玩具操作是朝向封閉性操作的!但是瑞吉歐課程卻又偏向了數理圖形方面的迴圈,而相對忽略了包括文學等在內的藝術方面的迴圈,課程沒有體現了諸多方面的整合。正如懷特海所說,生命的格格方面,都呈現了“浪漫-精確-整合”的迴圈反覆,不管是認識規律還是人的發展,萬物在這樣的迴圈中誕生。

  在這本書中,令我感觸很深的另一點就是關於大學的教育及智慧的培養,懷特海認為大學是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大學教學應使學生擺脫細節去掌握原理,生成智慧人格;大學課程應著眼於融合,使普通教育與專業化教育趨於平衡;大學教師評估在於學術的思想價值,管理上應去“商業化”。大學是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掙脫與衝破舊有大學的興盛與繁榮。懷特海認為,造成這一災難性後果的癥結在於我們對大學在服務於國家時所發揮的作用缺乏清醒的認識。因此,必須對其進行重新思考、理解與定位,大學何以存在?在西方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有過不同的主題一個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它以傳播和推廣知識而非增擴知識為目的。洪堡認為:“高等學校的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它們把科學和學問設想為處理最終無窮無盡的任務——它們從事一個不停的探究過程。低層次的教育提出既定的知識。……在高層次,教師不是為學生而存在:教師和學生都有理由探求知識。”對於這一點,我個人是非常贊同的,這樣不僅可以明確教育目的,更為研究教育提供重要價值。

  “大學是實施教育的機構。也是進行研究的機構。但大學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僅僅向學生們傳播知識。也不在於僅向教師們提供研究的機會。……大學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樑。”懷特海強調,儘管傳授知識是大學教育的重要職責與使命,但這種傳授方式絕非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式、程式化、灌輸式、模式化的,而應當是一種充滿想象力、師生共處於一個平等、協商、對話、融洽的情境之內,孕育於自由探索精神之中的方式。

  大學課程應著眼於融合,使普通教育與專業化教育趨於平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專業化、技術化、職業性教育愈顯突出與重要。這種教育形式在滿足社會大工業生產需要。懷特海認為,要克服這一困境與危機,大學應建立起著眼於綜合、交叉、互融的課程體系,進而在普通教育與專業化教育之間達成協調與平衡。在課程設定上。懷特海認為。在國家教育系統中應主要設立文科課程、科學課程和技術課程三種類型。這三種課程型別都具有各自的缺點與不足,文科課程“過分強調語言的重要性”,科學課程趨於專門化,技術課程則易於喪失想象力。因此,惟有將此三種課程型別相互交叉、融合,才能使我們的智力與性格達到均衡與和諧。

  綜上所述,作者對於各科目之間聯絡問題、現在與過去,以及對幼兒期青年期各個時期的教育觀點、大學存在的理由、大學教學與課程設定、大學教師評估與管理等一系列關鍵性問題作了深刻而系統的剖析與解答,對後世的高等教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如今,他的這種真知灼見明顯被後現代思想家所繼承、延續和張揚。懷特海的教育觀對我們的啟示很多。1.科目之間應該聯絡緊密消除分散現象。2、我們應努力的把握現在,積極創新,不能太多的重視過去。3、認清人的發展的各個階段具有的特點,進行良好的教育。4、大學是對想象力的訓練。我們應把大學看作是一個充滿朝氣、生機與活力的精神家園。是放飛最具挑戰性、想象力的舞臺。大學教育必須把對受教育者想象力的培植、喚醒、激發與提升作為首要任務。

《教育的目的》讀書筆記3

  懷特海是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教育的目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他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強調古典文學藝術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等。他的教育思想為我們的素質教育提供了許多啟示。

  “教育,意味著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文化修養,又精通某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同時,教育是讓人們掌握知識的一門藝術,所以教科書必然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十分容易的話,教師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學生完全可以透過自學來完成。而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不利於學生的成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努力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再透過鞏固練習,提高學生的能力。

  “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已十分明確,不重視智力訓練的民族註定在劫難逃。”落後就要捱打,位於世界各國之中,我們只有不斷進步,變成強國才可能不被欺負。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不注重智力訓練的話,可能就會消亡,而我們的教育對個人或者國家都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本書還提到了宗教性的教育,雖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有些教育理念值得學習。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促使學生求知。

  “學生在智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接觸不同的課程和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但是教無定法,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成長,沒必要拘泥於一種教學方法,用一種方法來教千萬種學生。我們可以根據作者劃分的幾個不同的階段,採取適合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書中有一個觀點:越是符合自然環境的,最適合人的發展,學習的效率越高。同時拿嬰兒舉了例子,認為嬰兒學習語言概念這些內容特別難,但是他們能掌握,而我們之後的教育,卻沒有嬰兒學習語言、概念那麼成功。是因為我們沒有自然的學習環境,沒有成功的刺激,也沒有做到專注、投入導致的。而且作者既反對籠統的學科,又反對現在的分科,而它的方法論可能由於翻譯的原因我也看不懂,我覺得並沒有多大的指導效果。而且我認為幼兒學習語言比較成功,是因為他們處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學習效果比較好,當時他們學習語言才能生存,適應這個社會。而長大之後的學科,目的是什麼呢?不學習影響生存嗎?學生覺得非得學習不可嗎?這些都能影響學習效果。書中有些內容有可取之處,但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我們學習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知識以解決現實問題。我們學過的很多知識很有可能是用不上的,但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經過訓練的,這個對我們以後解決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將知識轉換成能力。

  懷特海的教育思想,為我們瞭解西方現代教育的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照。

【《教育的目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