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家庭教育故事

家庭教育故事

家庭教育故事(通用23篇)

  故事是一種側重於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跌宕起伏的文學體裁。它可以解釋為舊事、舊業、先例、典故、花樣等涵義,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為大家帶來家庭教育故事,快來看看吧。

  家庭教育故事 篇1

  家,是一個溫馨又溫暖的地方,我始終相信每一位同學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家裡有一個調皮的我,有一個很愛我的老爸,有我和藹可親的奶奶,還有我那白髮蒼蒼的爺爺……

  我,今年12歲了,是一個淘氣的女孩子,是熱愛運動,熱愛排球使自己變得活潑起來,愛生活,更愛體育……

  我的爸爸今年38歲了,是一名公交車司機,他方形的臉的上方,一頭烏黑髮亮的短髮,又黑又濃的眉毛下時不時帶著一副眼鏡……

  我的奶奶今年64歲了,是一個對人和藹可親的人,奶奶黑黑的頭髮上,不知道有多少根白髮,她有著那小小的眼睛,她笑起來時的眼睛就好像兩個細細的小小的月牙,她的額頭上有許多條皺紋……

  我的爺爺今年66歲了,他有著稀少的頭髮,稀少的頭髮下有著許多道皺紋,額頭下有著白白的眉毛,他有著小小的眼睛,有著高高的鼻樑,他那雙手上的皺紋更是多得不能再多。爺爺對我很好,我也很愛我的爺爺。

  這就是我的家庭,這是一個溫馨的家,是一個溫暖的家,更是一個充滿快樂的,充滿幸福的家。

  家庭教育故事 篇2

  中國古代家教既有明晰的道德理想,又有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全的組織制度,是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長效的教育資源;雖然這種教育傳統在近現代遭遇過人們的摒棄,但撫今追昔,尤其是透過中西文化比較,我們確有必要重審古代家教在教化天下方面留下的歷史經驗。

  古代家教首先推重的是讀書。但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讀書歸趨問題總是遭到近、現代某些人的深度曲解,以為古代讀書人只能拚擠於一條“應試做官”的獨木橋。對此,南宋哲學家陸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早已做出了明確的回答:“試觀一縣之間,應舉者幾人,而與薦者有幾?至於及第,尤其稀罕”。他認為讀書應以“通經知古今”為目的,這樣至少能成為“孝悌忠信之人”,既有利於科舉應試,也有利於“事君臨民”。

  清末花隱老人甘樹椿在《甘氏家訓》中說:“我家自祖父以來,專以耕讀為業,不干預地方公事。願我子弟篤守家風,專務本業,奮志讀書。”即便是耕田務農也要“奮志讀書”,足見中華傳統文化對於提高人的從業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滋養之功。古代家教強調讀書的目的在於提高人的素質和敬業精神,力圖使讀書的子弟踐行一種學以致用的人生哲學。

  家庭教育故事 篇3

  孩子希望父母能分享他的快樂,對父母說了也是白說,不如不說。久而久之,消極的情緒得不到發洩,就變成了一種對抗情緒,潛伏在心裡。初一女生小雪吃自殺,幸虧搶救及時,醒了過來。甦醒後,她拒絕跟爸媽說話。後來,我趕到她家。我什麼也沒說,只是靜靜地聽她說。“我是分兩次吃的。第一次吃完,我想起爸媽的好,有些捨不得離開他們。可又一想,活著太沒意思了,就又把剩下的藥倒進了嘴裡……”說起服藥的過程,小雪像講別人的故事一樣平靜。“你為什麼想死呢?”“因為活著很痛苦……”我和小雪談得很投機,實際上主要是小雪在講,我在聽。她表達能力強,思維清晰。“如果你真死了,說不定中國就少了一位女作家呢!”我情不自禁地說。“我媽可不這樣看。”說起媽媽,她的眼圈紅了。從她的傾訴中,我知道了沒人理解她,是她選擇死亡的原因。而我關注她,讚美她,又給了她生的希望。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只有覺得對方能真正理解他,才聽得進對方的話。傾聽是一門藝術,而學會這門藝術,也不是那麼難:

  1。做出聽的姿勢。與孩子平視,別居高臨下,要身體前傾,同時看著說話的孩子,自然地用目光表達你的關注。

  2。表現出聽的興趣。送給孩子最好的讚美,是讓他知道他說的每句話你都認真聽了。孩子說話時,你可以用簡單的話語表示你的興趣,“是這樣啊”“你的想法太好了”等。只要你對孩子表現出興趣,那麼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如果你總沉著臉,一言不發,會令孩子十分失望的,他看你這樣,很快就會閉嘴的。

  家庭教育故事 篇4

  中國古代創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務分攤到每個家庭來承擔,直接把家庭這個社會最基層的單位及人所依賴的生活環境變成了道德教化的組織機構。《三字經》中提出的“子不教,父之過”,就是社會向家庭分攤教化任務的明證。古代家教的實質其實就是在全社會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責任制。

  唐代崔元煒的母親說:如果聽說在外面做官的兒子生活過得很清苦,就是“好訊息”,如果聽說他在外面過得裘馬輕肥、生活奢侈,就是“壞訊息”;她正告兒子做官如果“不務清潔,無以戴天覆地”。這說明為官清廉與否,不僅事關社會的禍福,也波及家庭的榮辱,這是從“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中產生出的價值取向。

  確立這種道德觀念的意義還在於:進一步把家庭倫理秩序向社會進行類比和推廣,要求人們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天下所有人,力圖構建普天之下親如一家的大同世界。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它成功實現了把家庭倫理同人際倫理、政治倫理的對接和統一。這其實也是從生命倫理的高度表現的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家庭教育故事 篇5

  古代先賢教育子女“凡人須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虛浮,如何任得事。如何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德行立於己志”,樹立德行在於有自己的'志向。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虛浮,如何任得事。老當益壯,貧且益堅,是立志之說也。”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志向將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人如果不立志,就會喪失前進的目標,從而碌碌終生。立什麼志?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

  什麼樣的志稱得上高遠?那時的人常常把讀書考科舉當官,獲得榮耀與財富作為立志奮鬥的目標。但明代大思想家明在家信中不希望子女都這樣,而是說“兒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後,斯可矣”就是說,好好做人,做點為前人爭光,為後人造福的事就可以了。

  曾國藩在給兄弟的家信中曾稱讚從前婺源的汪雙池,30歲以前在瓷窯上為人家打工畫瓷碗。30歲以後在私塾教學到老,終身不參加科舉考試,但最終著書一百多卷,成為當朝為數不多的名儒。“餘所望於諸弟,如是而已,然總不出乎立志有恆四字之外也”曾國藩讚揚汪雙池未入仕途,一生讀書寫書,為後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他“立志有恆”的精神。

  現在的家長該怎樣教育孩子立志呢?有的家長也對子女進行立志教育,所謂的“志”,就是要子女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往後的小日子過得美美的,這類的“志”和國家對接班人的期望,也和曾國藩等古人立志的出發點相差甚遠了。

  家庭教育故事 篇6

  有一個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裡幹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從早到晚,院子裡鋸子聲和錘子聲響成一片,地上堆滿了刨花,堆滿了鋸末。一天晚上,這個木匠站在一個很高的臺子上,和徒弟兩個人拉大鋸,鋸一棵大樹。拉來拉去,拉來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機械手錶錶帶甩斷了,手錶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裡了。

  當時手錶可是貴重物品。這個木匠趕緊下來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麼也找不到。當時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過來打著燈籠幫他一塊兒找,大家夥兒一塊兒找來找去,怎麼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塊表。木匠一看,也沒辦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鎖上門,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這個木匠就收拾收拾,準備睡覺了。

  過了一會兒,他的小兒子跑了過來:“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錶了!”木匠很奇怪:“我們這麼多大人,打著燈籠都找不到一塊小小的手錶,你怎麼能找到的呢?”

  小孩說:“你們都走了,我一個人就在院子玩。沒人幹活了,這院子裡靜下來了。我忽然聽到嘀嗒、嘀嗒、嘀嗒的聲音,我順著聲音找過去,一扒拉就找到手錶了。”

  家庭教育故事 篇7

  一隻鵪鶉在麥地中間築巢。當她的孩子們漸漸長大,麥子變黃的時候,她對小鵪鶉們說道:“農夫收割麥子的日子快要到了。我現在出去給你們找食。我不在的時候,你們都給我待在巢裡別動,小心點兒,別讓任何人發現你們。如果那個農夫來了,你們留神他說的話,聽他什麼時候要割麥子。我們要見機而行。”說完,老鵪鶉便飛走了。

  不一會兒,農夫帶著他的兒子來到了麥田,察看了一下麥子,然後對兒子說:“麥子成熟了,我們該收割了。我明天一早就去鄰居那兒,同他們商量,請他們來幫助我們收割。”

  又過了一會兒,老鵪鶉噙著給孩子們的食物飛回來了,問他們是否聽到點什麼。一隻小鵪鶉回答說:“那農夫同他的兒子來過了,他說:明天他要去請鄰居來幫助割麥子。”

  老鵪鶉聽後說:“別怕,這麥子還不會馬上割的。因為那些鄰居不會那麼快就答應幫別人幹活的。”

  第二天一大早,老鵪鶉又要外出覓食了,她對小鵪鶉們說:“留點神,那農夫準備什麼時候割麥子,看是否能聽到一些新的訊息。”那農夫又來了,對他的兒子說:“我看,誰也不會來了。這些鄰居都靠不住。我要去同親戚朋友談談,讓他們明天來幫我們收割。這麥子再不割的話,就要爛了。”

  當老鵪鶉回家時,小鵪鶉們嘰嘰喳喳地說:“媽媽,快給我們在別的地方築一個新的巢吧!那農夫明天就要帶他的親戚朋友來割麥子了。”

  可是,老鵪鶉回答說:“親愛的孩子們,那些親戚朋友也不會馬上到一個外鄉的農田裡來幹活的,所以,你們注意聽著農夫明天說的話!”

  下一天早上,那農夫和他的兒子又來了,農夫非常傷心地朝麥田掃了一眼,說道:“我看,想靠別人的幫助都是不行的,不管是鄰居,還是親戚朋友。這莊稼今天是割不成了。兩把鋒利的鐮刀已經擺在糧倉裡了,明天一早我們兩個就開鐮。這麥子不能再耽擱了。”

  小鵪鶉馬上就把這個新訊息告訴了他們的媽媽。老鵪鶉聽了說道:“瞧,這才是真正的收割時間。我們遷移的時候也到了,尋找別的住所去吧!親愛的孩子們,起身吧!明天早上我們還待在這裡的話,那麼我們大家的生命恐怕就保不住了。”

  家庭教育故事 篇8

  一頭熊在與同伴的搏鬥中受了重傷,它來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守林人看它可憐,便決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為熊擦去血跡、包紮好傷口並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供熊享用,這一切令熊無比感動。

  臨睡時,由於只有一張床,守林人便邀請熊與他共眠。就在熊進入被窩時,它身上那難聞的氣味鑽進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從來沒聞過這麼難聞的味道,你簡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蟲!”

  熊沒有任何語言,當然也無法入眠,勉強地捱到天亮後向守林人致謝上路。

  多年後一次偶然相遇時,守林人問熊:

  “你那次傷得好重,現在傷口癒合了嗎?”熊回答道:“皮肉上的傷痛我已經忘記,心靈上的傷口卻永遠難以痊癒!

  家庭教育故事 篇9

  萬物都有自己的季節,錯過便不再有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傳教士辛格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叢林中發現兩個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約8歲,小的1歲半左右。據推測,她們是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到洞裡去的。辛格給她們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當她們被領進孤兒院時,一切生活習慣都同野獸一樣,不會用雙腳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們害怕日光,在太陽下,眼睛只開一條窄縫,而且,不斷地眨眼。她們習慣在黑夜裡看東西。她們經常白天睡覺,一到晚上則活潑起來。每夜10點、1點和3點左右發出非人非獸的尖銳怪聲。她們完全不懂語言,也不發出人類的音節。她們兩人經常動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願與他人接近。她們不會用手拿東西,吃起東西來真的是狼吞虎嚥,喝水也和狼一樣用舌頭舔。吃東西時,如果有人或有動物走近,便嗚嗚作聲去嚇唬人。在太陽下曬得熱時,即張著嘴,伸出舌頭來,和狗一樣的喘氣。她們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並隨地便溺。

  她們被領進孤兒院後,辛格夫婦異常愛護她們,耐心撫養和教育她們。總的說來,小的阿瑪拉的發展比大的卡瑪拉的發展快些。進了孤兒院兩個月後,當她渴時,她開始會說“bhoo(水,孟加拉語)”,並且較早對別的孩子的活動表現興趣。遺憾的是,阿瑪拉進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瑪拉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4年後一共只學會了6個字,7年後增加到45個字,並曾說出用3個字組成的句子。進院後16個多月卡瑪拉才會用膝蓋走路,2年8個月才會用兩腳站起來,5年多才會用兩腳走路,但快跑時又會用四肢爬行。卡瑪拉一直活到17歲。但她直到死還沒真正學會說話,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家庭教育故事 篇10

  記得我部隊一位首長的太太得癌症去世的時候,孩子還在上幼兒園,我突然得知訊息後,想到嫂子對自己的好,情不自禁有淚水溢位,沒有來得及避開孩子;他看到了,雙眼溼潤地問我怎麼了。

  我告訴孩子,我那位嫂子待我有多好,孩子便記住了,知道要知恩報恩,知道要學會感動。

  我每次給父親寄營養素的時候,也常常帶著孩子一起去郵局,他就告訴我:"長大後我也給你買營養素吃。"

  他還說長大後要買別墅,爸爸住第一層,媽媽住第二層,他住第三層。不論他說什麼,我都告訴他一定會做到的,給他激勵,給他讚美,顯示出我對他的話有多麼感動,讓他懂得感動與被感動的力量。

  假如我只是用說教的方式告訴他,要熱愛同學,熱愛老師,熱愛每一個人,他一定不會聽我的。

  家庭教育故事 篇11

  有個年輕人去參加一家公司的招聘面試。

  面試地點在該公司大樓一樓。很快的,這年輕人便回答了主試人提出的所有問題。最後,主試人讓他去10樓的老總辦公室進行最後的面試,還關照地說:“很抱歉,我們這棟樓的電梯今天壞了,所以只好辛苦你從樓梯上去了。”

  年輕人爬到七樓。在樓梯的轉角處,他看見一個頭發花白、一身勤雜工穿著的老人,正手提水桶吃力地也在上樓……他就上去接過了老人手中的水桶,說:“來,大爺,我來替你提吧。”“可是,我一直要提到十五樓,不影響你辦事嗎?”老人說。“沒事,”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可以給你提到那兒後在辦自己的事。”

  就這樣,年輕人提著水桶,與那老人一前一後地上著樓,到了10樓的時候,後邊的那個老人突然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說:“小夥子,祝賀你,你已經被本公司正式錄用了,我就是公司的老總”,老人繼續說,“別人都對我視而不見,所以我實在無法瞭解他們的為人,而你卻以你的愛心,明明白白地告訴了我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愛心是一個人從幼年時起就應當具有的,否則,會失去許許多多通向成功的機會。

  啟示:一個人是否有愛心,是能否有發展前途的基礎。

  家庭教育故事 篇12

  從孩子還不太懂事的時候起,我就教給他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記得他那時候剛上幼兒園不久,老師要個可樂瓶子,我和孩子一起買來可樂,然後將裡邊的液體倒入下水道,最後才將空瓶截成老師要的半截帶到學校。

  因此,孩子至今從來不在學校附近的地攤上買任何東西吃,他非常喜歡吃蔬菜和水果,每餐沒有蔬菜和水果他就要提醒,用不著我們摧他吃什麼。

  這其中的關鍵是,我不吸菸,不喝酒,不打遊戲,不看電視,不吃垃圾食品,自然孩子也不會做這些。

  孩子吃得營養了,自然他就會很健康,即使偶爾有點兒發燒感冒,這都屬正常現象,我用自己專業的營養學知識就可以給他調理好。也因此,他從1歲以後至今,將近8年,沒有吃過一次藥,沒有打過一次針。

  我的觀念是健康是第一位的,學習才是第二位的。當然,他的身體健康了,大腦的營養充足了,學習起來自然也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孩子從小沒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即使學習的再好,長大後也是無用的。

  相反,假如我沒有自我約束,總是吃一些不該吃的東西,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那孩子一定也會是這個樣子。

  家庭教育故事 篇13

  與孩子相處,多數時候,我都會想到自己的童年。這時候,我就會以同齡人的態度去和孩子相處,不會居高臨下,不會發號施令,不會指手劃腳,只是和他站在同一位置上,凡事以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孩子都愛鑽研,愛問問題,對於成年人來說,這些問題都太幼稚,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我永遠不會嫌煩,每次都認真地和他說,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比如我和孩子剛剛經過某個地方,孩子由於好奇心,想回頭再看看剛剛沒有看出究竟的現象,我便帶著他回頭再去看看;他滿足了好奇心,同時也學到了知識,他高興,我也高興。

  孩子的成長就是這樣,父母必須給到孩子足夠的寬容。因此,讓我感悟最深的是,當了父親,我才懂得真正的愛,也有了真正的責任感。這些,都是孩子教給我的。

  在將自己想象成孩子的過程中,我才發現自己真正成長了。若不將自己想象成孩子,我一定會和孩子有代溝,成為一個孩子不喜歡的父親。

  家庭教育故事 篇14

  宋真宗時,宰相王旦為官清廉,對子女約束很嚴。

  有一個人出售玉帶,王旦的子女們覺得玉帶很漂亮,就拿給王旦看,希望買下來。王旦叫他們系在自己腰上,問道:“系在身上還看得見漂亮嗎?”他們說:“系在身上,自己怎麼能看得見?”王旦說:“自己負重卻不得見,不是徒增勞累嗎?買之無用。”然後讓子女們還了回去。

  王旦的官職越來越大,但他卻沒有讓自己的兒子去爭功名。直到王旦去世,他的兒子也沒做官。

  王旦的年歲已大,卻始終不買田置房,別的級別不如他的官員都在大肆購置家產,留給自己的子孫,並勸他也這樣做,王旦卻說:“子孫應當自立,何必為他們買田置房!這樣做只能使他們為爭奪財產而成為不義之人。”他家裡除了書,空空如也。

  臨終時,王旦召集子女們到跟前囑咐說:“我因之前參與《天書封禪》一事,懊悔不已。我死後,可為我削髮,披穿緇衣,依照僧道例殮葬即可。”說完便去世了。

  王旦到死,都在用言行影響子女們的思想,可謂用心良苦。

  家庭教育故事 篇15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那位同學,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家庭教育故事 篇16

  據氣象臺的天氣預報,最近將有颱風襲擊一座海濱小城。

  小城裡的百姓驚慌起來,積極地投入到預防工作中。一位母親忙碌著,旁邊站著她的小女兒。

  “這該死的颱風……”,母親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詛咒。

  “我喜歡颱風”,旁邊的小女孩不同意母親的說法。

  母親感到很詫異,因為颱風破壞力極強,毀壞莊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不便並造成損失,可眼前這個小不點兒居然說她喜歡颱風。

  “孩子,告訴媽媽,你為什麼喜歡颱風?”母親小心翼翼地問。

  “上次颱風來了,就停了電”,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電又怎麼樣?”

  “晚上就會點蠟燭。”

  “你喜歡點蠟燭嗎?”

  “是的,那回(指上次颱風吹過的晚上)我點著蠟燭走來走去,你說我象小天使。”

  母親頓時無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計,抱起小女孩,親吻著她的小臉蛋,湊近她的小耳朵並說了一句話:“孩子,你永遠是天使!”

  家庭教育故事 篇17

  向學生講一個《生金蛋的鴨子》的故事,作者是德國詩人布·瓦爾迪斯。

  一個窮農夫有一隻鴨子,這隻鴨子會生金蛋;不過它一個星期只生一次,而且每次只生一個。對此農夫心想:“對了,我應該殺了這隻鴨子,這樣我就可能在一天之內得到它肚子裡的全部金蛋了。”

  說幹就幹,他立刻便把那鴨子宰了,可是他又立刻驚奇地發現,他幹了一件多麼愚蠢的事:那隻鴨子肚子裡連一隻金蛋都沒有。農夫後悔不已,暗暗叫苦:“唉,我真是活該倒黴!每個星期一隻金蛋不要,偏偏要什麼更多的金蛋。這下,我的希望,我的慰藉,我的利益全都化為泡影。現在我才是真正到了貧窮的地步了!”

  貪心沒有滿足的時候。

  家庭教育故事 篇18

  去年三月,在鄭州街頭,有一名16歲的女孩,要媽媽給她買一件漂亮的頭飾。媽媽沒有滿足她,她惱羞成怒,就在大街上當著很多人破口大罵母親,這還不算,她還竟然還扇了媽媽兩個耳光。被打的媽媽頓時淚流滿面。

  點評: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有八成不知感恩,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感恩教育孝為先,熱愛別人,熱愛祖國從孝敬父母開始。在這方面,有些發達國家超過了我們。在韓國,小學生天天佩戴“孝行牌”。

  在“孝行牌”的前面是父母的像,後面是孝敬父母的格言。在美國,孩子天天要寫感恩信,要感謝父母,感謝所有給予她幸福的人和大自然。

  家庭教育故事 篇19

  天下無難事,只要用心專。用心專一,才能做好事情。

  有一個私塾,學生很多。有一天,先生教了學生一首詩,有五十多句,看來很不容易背過。先生對學生說:“明天背誦,如果誰背得熟有獎品。”其中有一個學生,向來大家叫他笨孩子。他自己就想,“先生今天教的詩,恐怕聰明的孩子也背不過,我哪能有希望呢?”

  回家以後,他垂著頭,皺著眉,無精打采。祖母看到孫子這種表現很難過,問道:“孩子,你為什麼事不高興?”這個孩子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奶奶。小孩子說:“我很笨,同學們都叫我笨孩子,那些聰明的孩子都可能背不過,我就更不用說了。”這時,奶奶回頭向牆上一看,正巧有一個蝸牛正在那裡向上爬。

  奶奶指著蝸牛向孩子說:“你看這蝸牛的行動不是很慢嗎?但是我知道只要它專心向上爬,一定會爬到牆頂上去的。現在你來和它比賽比賽,蝸牛上一塊磚,你讀一遍詩。”笨小孩聽了奶奶的話,自己想“我不能同人比賽,難道還不能和蝸牛比賽嗎?”他拿定主意,蝸牛上一塊磚,她讀一遍詩。不到蝸牛爬到牆頂,他就把詩背過了。

  第二天,在課堂上,全班沒有一個人能背下這首詩來,只有這個小笨孩熟練地背下來了。

  點評:孩子學習不怕笨,就怕不專心。如果專心了,再做到笨鳥先飛,一定能成功。一些在學校成績不怎麼樣的人,後來在事業上很有建樹,是與他的努力有關,有的人可能很聰明,但後來一事無成,主要是他浮躁又不進取的原因。

  家庭教育故事 篇20

  蒼鷹之子在動物運動會的飛行比賽中,矯健無比,身手不凡。只見它在藍天裡,忽兒展翅做高空盤旋;忽兒又急速俯衝低空……它精湛的飛行技術,贏得在場觀眾一陣一陣地歡呼。最後,他被評為“最佳飛行員”。

  第二天,蒼鷹家裡熱鬧極了。白兔、黑貓、青蛙……都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致請求蒼鷹教他們的孩子學飛行。

  蒼鷹哈哈大笑起來,說:“想讓孩子學本領,將來有出息,固然是好事,但是得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長和志趣才行。假如我當初不根據我孩子的一幅寬大有力的翅膀和喜歡飛行的愛好,而硬要教它學游泳、跑步、跳高什麼的,那不僅不會獲得今天這樣的榮譽,相反可能貽誤他的一生。”

  點評:教育孩子,就得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充分發現和挖掘孩子的長處和潛力,不能從眾,看見人家怎們著就學著怎們著。

  家庭教育故事 篇21

  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他出身於富豪家庭,但父母並不嬌慣他,而是嚴格地管束他,特別是羅斯福的母親,為他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

  小羅斯福遊戲時總習慣於自己是贏家,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種棋類遊戲,母親故意不讓他,接連贏了兒子。小羅斯福生氣了,母親故意不去理他,並堅持讓兒子道歉,最終小羅斯福認輸了。

  點評:嚴格教育對生活在優裕環境中的兒童尤為重要。人生要經過許多磨難,如果只會享福,不能受苦,這樣的人將不能立足於社會,因為這樣的人只能滿足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遠不會成熟。羅斯福的母親尊重孩子,滿足他的合理要求。嚴管不等於束縛,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使孩子盡情地享受童年的歡樂,這對兒童個性的發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處的。

  家庭教育故事 篇22

  有個女孩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學教書,由於講不清楚,不到一星期就被哄下臺,母親告訴她沒有必要為此傷心,也許有更合適的事做。後來她外出打工,又被老闆哄回來,因為她服裝做的品質不好。

  母親說,人的手腳有快有慢,你一直在唸書,怎麼能幹得好呢。女兒先後當了紡織工,會計,卻都半途而廢。但每次回到家哭的時候,母親都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

  30歲時,女兒憑著一點語言天賦做了聾啞學校老師,還開了一個殘疾人用品店,後來在許多城市開了殘疾人用品連鎖店,成為擁有千萬資產的老闆。

  功成名就的女兒回到家,湊到年邁母親的身邊,說媽媽為什麼我一直失敗,你還一直鼓勵我?母親說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咱們可以試試種豆子,種豆子也不行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長不出來,咱們就撒上一些蕎麥種子,那總有一天會結果,因為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

  家庭教育故事 篇23

  北京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雨辰回家宣佈:“我再也不上學了!”父母大驚,說:“你小學還沒畢業,不上學幹什麼?”兒子答道:“反正我是不上了,同學不喜歡我,老師煩我,上學活受罪。”

  孩子的家長請人出主意,找到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女作家聽了他的介紹,給他開出了一個處方:“這個孩子有病,急需要表揚,表揚一個星期。”孩子的母親一瞧,皺緊了眉頭,苦笑著說:“這樣的處方有什麼用?”女作家說:“回去試試吧,或許有用。”

  孩子的班主任見到這個處方,懷疑地說;“這真是醫生開的嗎?雨辰的媽媽點頭說是。”班主任嘆了口氣,說:“就你這兒子,有什麼好表揚的?”雨辰的母親懇切地說:“老師呀,您就行行好吧,這孩子一點信心也沒有了。如果您再不可憐可憐他,他就沒有任何希望了,成了廢人怎麼辦?”班主任終於動了惻隱之心,打算一試。

  星期一早上一上課,班主任就盯著雨辰看,可是還是什麼優點也沒看出來。她定定神,說:“雨辰今天上課很認真。”雨辰一聽老師今天表揚自己了,立即腰板挺直兩眼放光。第二天,班主任又表揚雨辰作業有進步。雨辰聽了特有勁,作業越發認真。五天下來,經過老師的不斷表揚,雨辰變了一個人,愛上課,愛寫作業,特別喜歡班主任。父母見了眉開眼笑,心花怒放。

  點評:這個故事說明了孩子是渴望表揚的。小孩子是認不清自己的,要靠大人的表揚來認識自我,增強自信,所以,成年人經常鼓勵孩子是神聖的責任。

【家庭教育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