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曹劌論戰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背誦全文。

  2、古今義不同的實詞及“夫”的用法。掌握判斷句式。

  3、瞭解記敘戰爭的方法及剪裁上詳略恰當的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背景,熟讀課文。

  2、自學,理解大意。

  一、匯入。

  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文中所寫的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援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的評價

  春秋時期,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制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創造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二、讀。

  1、學生自讀,劃出不識字,掃除文字障礙。

  2、聽錄音,正音。

  3、檢測:給下面畫線的字注音:

  曹劌()又何間焉()肉食者鄙()

  犧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軾而望之()

  吾視其轍亂()夫戰,勇氣也()望其旗靡()

  4、以兩人為一組,互聽互讀。

  三、理解大意。

  方法:

  1、結合註釋口頭串譯。

  2、以兩人為一組,一人問,一人答。

  3、最終兩人都能譯。

  4、隨時質疑。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清線索,不看註釋,能準確理解全文。

  2、瞭解曹劌的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詳略安排的技巧。

  一、學生不看課下注釋,口頭翻譯全文。

  二、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本文有幾條線索?學生討論後明確:

  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戰——戰——戰——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

  三、檢測。

  (一)、給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注音、釋義。

  1.又何間焉間():

  2.彼竭我盈盈():

  3.小惠未徧徧():

  4.小信未孚孚():

  5.下視其轍轍():

  6.登軾而望軾():

  7.望其旗靡靡():

  (二)、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含義,想一想它們在現代漢語中的常用義是什麼。

  1.忠之屬也忠:

  2.犧牲玉帛犧牲:

  3.小大之獄獄:

  4.肉食者鄙鄙:

  5.神弗福也福:

  6.再而衰再:

  (三)、“一鼓作氣”在文中的意思是,現在常用的意思是。請你用它造一個句子。

  造句:

  (四)、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1.何以戰?

  2.忠之屬也。

  3.戰則請從。

  4.雖不能察,必以情。

  5.夫戰,勇氣也。

  (五)、閱讀下面的選文,思考並回答文後問題。

  (一)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你自己的話概括選文各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從原文看,曹劌主動求見魯莊公的原因是什麼?

  3.曹劌認為戰爭應該取信於民,也就是莊公所說的“”。

  4.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在哪些方面?請你從原文中找出並稍作解釋。

  5.選文最後一段中,曹劌分析取勝的原因有兩條,一條是選擇有利於進攻的時機,即;一條是把握有利於追擊的時機,即:。

  6.選文略寫戰爭的過程,而詳寫曹劌和魯莊公的談話,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做到能默寫。

  2、獨立完成本課《金榜學案》

  過程:

  一、指導學生按思路背誦全文。

  二、檢測:

  獨立獨立完成本課《金榜學案》。月考得A等的全做,其餘做課內部分。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2

  教學設想

  文章記事詳略安排得當,重點突出,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並要求學生注意積累重點字詞,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可直接從對《左傳》的介紹開始談起,引出齊魯長勺之戰,以引入新課教學。

  二簡介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

  1.《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關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三、教師範讀課文

  要求學生注意其中字詞的讀音。讀後引導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劌(gùi) 間(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轍(zhé) 靡(mǐ)

  四、學生自由散讀課文,然後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後,-教師注意及時指出學生朗讀的優點和不足,特別注意指出學生在句讀方面存在的問題。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學生朗讀全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並標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詞句。

  3.採用學生自由提問的形式,學生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注意重點的字詞,如:

  (1)曹劌請見:曹劌請求面見。

  (2)肉食者鄙:當官的目光短淺。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4)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6)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是忠心盡力為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作戰時請讓我跟您同往。

  4.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此句中解釋為“討伐”可以嗎?

  (2)此時的曹劌是一個什麼身份的人?他為什麼要去拜見魯莊公?

  (3)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要求學生學習篩選資訊,只要找準相關句子,這兩個題目很容易解答。

  5.提問: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熱愛自己的祖國,深謀遠慮。

  六、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這一段。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學生翻譯後,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其中的翻譯錯誤,並提醒學生注意本段的重點字詞,以加深印象。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長勺: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馳之:之,音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驅車追趕。

  轍:車輪行過的痕跡。

  軾:車前的橫木。

  4.學生思考討論:

  (1)在戰鬥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

  (2)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時機的?

  學生討論後明確:選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計程車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5.學生記憶並背誦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指名學生背誦課文第一、二段,並匯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三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疏通字詞意義。

  3.以口頭考查學生的形式,強調重點詞句。

  注意以下重點詞句:

  既克:既,已經;打了勝仗後。

  夫戰:夫,句首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一鼓作氣: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

  懼有伏焉:焉,指示代詞,意為“那裡”。

  4.思考:

  (1)這一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2)曹劌認為取勝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後歸納:這一段寫了曹劌論述了取勝的原因。

  5.學生記憶並背誦第三段。

  三、學生再次默讀全文。思考

  1.從本文來看,你認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討論後,先指名幾名學生髮言,然後歸納: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援,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人識見鄙陋,就包括考慮不到這點。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於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於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寫道:“春秋時候,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2.歸納中心思想。

  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3.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鬥經過;第3段透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4.歸納寫作特點。

  學生討論後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21個。

  2、能脫離課下注釋翻譯文章並背誦。

  3、透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透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課前準備:

  學生完成兩個預習作業,熟讀課文和結合課下注釋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春秋時期,弱小的魯國迎戰強大的齊國。結果在魯地長勺戰勝了齊軍。創造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齊魯長勺之戰。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這場戰例的指揮者曹劌論述取勝的原因。

  二、朗讀正音:

  1、又何間焉

  2、小惠未徧

  3、小信未孚

  4、夫戰,勇氣也

  5、望其旗靡

  三、梳理文章思路:

  請同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述課文內容。

  莊公迎戰----備戰----勝戰----曹劌論戰

  四、疏通文意,積累實詞

  (採用質疑釋疑的方法,讓學生先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其它同學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決。)(中間適時穿插理解實詞和翻譯的方法)

  理解文言實詞的方法

  1、結合詞語的文言語境理解。

  2、藉助平時文言實詞的積累,進行推斷。

  3、結合文言語法知識。

  4、參照字形來理解。

  翻譯的原則。

  1、直譯要準確

  2、句子要通順。

  最後讓學生歸納總結文言知識點。(有意識地落實到數量上)

  重點實詞(12個)間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異義詞語(3個)犧牲獄可以

  通假字(1個)徧

  一詞多義(5個)師故請間伐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兩狼之並軀如故。間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既克,公問其故又何間焉?餘則慍袍敝衣處其間。

  ……(課文中一詞多義的詞還有很多,學生課下積累。)

  五、試背課文

  六、小試身手

  子魚論戰

  《左傳》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子魚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

  (1)楚人未既濟。

  (2)公傷股,門官殲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譯下列句子。

  1、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2、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3、若愛重傷,則如勿傷。

  七、齊背課文。

  八、作業

  試把本文和《子魚論戰》進行對比閱讀,分析人物形象。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瞭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初步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 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3.初步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

  二、教學重難點

  1.理清行文思路。熟讀課文。

  2.瞭解曹劌關於戰爭問題的論述。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透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解題

  1.《左傳》是記載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儲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

  2.關 於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透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程序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3.戰爭的背景

  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 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 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 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 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

  夫戰(fú) 軾(shì) 旗靡(mǐ)

  2.引導學生對照註釋疏通,並勾畫出難詞難句,待交流,並翻譯課文。提出問題。理清課文大意,複述課文內容。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

  (2)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1)有兩條線索,一條 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準備。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乃入見”)寫曹劌跟鄉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寫曹劌跟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敘長勺之戰的全過程。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為主。

  第三段,寫曹劌論述魯國在長勺之戰中取勝的原因。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為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的觀點,回答了為什麼等待“齊人三鼓”而後“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為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 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後才認為可以追擊的原因。

  3.強調重點詞句

  (1)加 點詞的古今義: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間焉 ③犧牲玉帛 ④大小之獄

  (2)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例如:忠之屬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例如:可以一戰

  (4)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 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例如:“何以戰?” 戰於長勺(倒裝)

  4.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分角色朗讀

  四、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佈置作業

  1.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如鉅鹿之戰、馬陵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城濮之戰等。 請收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閱讀。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作出犧牲 越獄逃跑

  雖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屬也

  以情動人 忠於人民

  五、教學反思

  編 號課 題課 型編寫人稽核人時 間

  037 曹劌論戰新授課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 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2.理解曹劌關於戰爭問題的論述。

  三、教學過程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解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體會曹劌指揮作戰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鮮明的人物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曹劌肩挑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重點:

  分析體會曹劌指揮作戰的策略思想,人物形象。

  一、匯入

  師:上節課,我們共同翻譯了字、詞、句,熟練朗讀了全文,明確了文章的結構,那麼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曹劌論戰》,主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課件展示目標:

  1、理解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體會曹劌指揮作戰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學過程

  (一)、初步理解課文

  1、本文的主人公是誰?(曹劌)

  2、曹劌和誰論戰?(魯莊公)

  3、論的是哪一場戰役?(長勺之戰)

  學生搶答。

  師:長勺之戰誰勝?(魯國勝),弱國戰神強國,關鍵在誰?(統帥),那麼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

  (二)、再讀課文,探究文字

  活動一: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①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同桌討論,指名作答,老師點撥)

  ②為什麼“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③為什麼“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④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麼?

  抓住反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抓住追擊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

  (學生活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交流,回答時小組成員共同站起,一人回答,其他組員補充。)

  小結: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掌握戰機。

  師:文中兩個人物是戰爭中的兩個重要人物,人物形象各有特色,下面我們就來結合文字來品味這兩個人物。

  活動二:分析人物形象

  2、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你能從文中分別找出一個詞語來概括魯莊公和曹劌嗎?完成表格

  (1)學生小組交流。

  (2)學生髮言。

  (3)教師評價、總結。

  曹劌:思想上愛國,國難當頭之際挺身而出為國效力;

  政治上深謀遠慮,懂得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前提條件;

  軍事上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善於詳察敵情,把握有利戰機。

  魯莊公:目光短淺,魯莽草率,昏庸無能,急躁冒進。

  (三)、又讀課文,暢談所得

  師:是的,在長勺之戰中,魯莊公確實表現無能,魯莊公作為一國之君,他真得是是一個昏君嗎?為什麼?

  (鼓勵大膽地思維,大膽地發言,而且能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即可)

  1、放下尊嚴,虛心納諫:

  2、盡職盡責,知人善用:

  3、不恥下問,取長補短:

  三、知識搶答:

  1、說出兩個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2、請你說出關於戰爭的古今名言兩條。

  3、《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他是什麼朝代的人?

  4、“千里走單騎”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它出自哪一部描寫戰爭的著名小說?

  四、小結全文

  課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敘述了利於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於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這次戰役,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成為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長勺之戰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傑出才能,說明必須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並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五、達標測評

  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1、曹劌主動求見魯莊公原因是什麼?

  2、曹劌進見時,他的同鄉反對的理由是

  3、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麼?

  4、為什麼“齊人三鼓”曹劌才同意擊鼓進軍?

  5、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後才同意追擊的理由何在?

  6、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懂得文中實詞“師、將、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虛詞“之、以”等的用法。

  2.瞭解曹劌關於戰爭取勝的論述及其指揮作戰的才智。

  教學設想

  這段文章,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曾全文引介,並作了精闢的評析。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學習的`東西。

  這段文章是《左傳》中的一段名文,記述了春秋時期齊魯長勺之戰,記下了曹劌關於戰爭取勝的著名論述以及曹劌如何指揮魯軍打敗齊軍的史實,描寫了曹劌的軍事才智和作戰指揮才能。其記事有詳有略,內容重點突出;先言戰鬥程序概況,後明戰鬥程序何以如此,文章主旨顯明。本文在內容、寫作方面的這些特點,教學中要講清楚。

  逐句逐段講解課文。在懂得句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寫作特點。加強誦讀練習。

  用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解決字音、句讀。

  2.訓練誦讀能力。

  3.瞭解曹劌關於什麼是戰爭勝利的保證這個問題的看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左傳》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劌論戰》。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曾全文引介,並作了精闢的評析。這段文章很值得我們一學。

  《左傳》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即按年代順序記事)。這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史書,當中儲存了我國春秋時期許多重要的史料。這部書特別長於記述戰爭,本篇記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魯國在長勺進行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弱小的魯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其原因是什麼,其奧妙何在,本篇作了簡潔而生動的記述,學完後大家會對之有個瞭解。

  現在,請一位同學把“閱讀指導”和註解①念一遍。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正音。

  劌(guì)間(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轍(zhé)軾(shì)竭(jié)靡(mǐ)

  四、學生朗讀課文。

  先提出朗讀要求:1.字音準確。2.句讀正確。叫一名同學朗讀第一段,再讓全班同學齊讀第二、三段,讀畢酌情講評。

  五、講解課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學齊讀。

  齊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寫什麼?”齊讀畢提問一二名同學,以瞭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2.詞語、句子。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十年”: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師”:軍隊。“伐”:興兵攻打。“我”:指魯國。相傳《左傳》的作者是魯國的左丘明,所以其書用魯君的年號記事,稱魯國為“我”。“公”:魯莊公。“將”:打算,準備。“戰”:作戰,迎戰。“請見”:請求拜見莊公。“其”:他的。“鄉人”:同一個鄉的人;“鄉”:古代的地方行政單位,相傳周制以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權位的貴族。“謀”:籌劃,考慮。“之”:代抵禦齊師之事。“間”(jiàn):參與。“焉”:兼詞,於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淺。“未”:不。“遠謀”:深遠謀劃。“乃入見”:於是入朝拜見莊公;“乃”:於是。

  “問:‘何①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②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①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④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⑤以一戰。戰則請②從。’”“何以戰”:依靠什麼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這類用來安生的東西;“所”,這裡指用來安定生活的東西;‘安’:安定。“弗”:不。“專”:專有獨佔。“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必”:一定;②“以”:把。“對”:應答,對答,一般用於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或晚輩對長輩。“小惠未徧”: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及一般人(國君的這些賞賜只有國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未”:沒有;“徧”:同“遍”。①“從”:聽從。“犧牲玉帛”:祭祀用物;“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玉”:玉器,珪璧之類;“帛”,絲織品。“加”:超越,這裡指謊報,虛報。“必以信”:一定用誠實不欺的態度對待神靈;③“以”:用;“信”:誠實,不欺。“孚”:誠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獄”:訴訟案件。“雖”:雖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實情處理;④“以”:按,依照;“情”情況,實情。“忠之屬也”: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一類的表現;“忠”:忠誠;“屬”種類。“可以一戰”:可以憑藉這點打一仗;⑤“以”:憑藉;“以”後省略“之”。“戰則請從”:如果迎戰,那就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禦敵;“則”,就;②“從”,跟隨。

  3.內容

  提問一:第一段主要寫什麼?(要求用一兩句話作答)

  講解:第一段主要是透過曹劌和莊公的對話,寫曹劌對應具備什麼條件才能保證戰爭勝利這個問題的看法。

  提問二:曹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什麼?他否定了魯莊公的什麼看法?

  講解:曹劌認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援才能保證戰爭勝利。在魯莊公作出第一個回答後,曹劌就提到了“民”的支援,“小惠未徧,民弗從也”。當魯莊公說到辦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時,曹劌便明確肯定道:“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在曹劌看來,辦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願望,如此處理政事,能夠得到百姓支援,具備這個條件,就有了戰勝敵人的保證,因此他明確斷言:“可以一戰。”曹劌否定了魯莊公的兩個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援以取勝,一是他能得到神靈的保佑以取勝。要注意,曹劌否定魯莊公的第二個看法是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誠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會保佑的,並不是說神的保佑沒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點實詞的意義,虛詞“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①第二、三段各寫什麼?②這篇文章寫出曹劌的什麼特點?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識記作家、作品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認識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

  探究對話描寫對於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讀中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曹劌“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朗讀中要注意字音的準確,節奏的合理,儘可能表現出人物的情態,並使語句流暢,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揣摩文章大意,進而要求熟讀成誦。

  2、點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語言的描繪,而且寫了戰前準備,戰時經過,戰後總結三部分,事態發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學生在朗讀之後,藉助於比較完備的課下注釋,可以粗通大意。

  【學法指導】

  知識歸納法: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語知識,諸如常見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重點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現象,一詞多義現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學流程】

  1、匯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哪位同學能舉出例項(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些戰役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弱軍戰勝強軍的著名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透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2、解題:

  學生閱讀註釋(1)教師補充: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書中儲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透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曹劌論戰》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王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孫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孫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交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3、教師範讀課文,注意加點字讀音: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長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轍(zhé)靡(mí)軾(shì)公與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學生參閱註釋默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⑵課文共三段,是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的?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明確:按著戰前準備,戰鬥過程、戰後總結的順序組織材料。詳寫論戰,略寫戰鬥。

  5、學生參閱註釋,教師點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識歸納: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詞多義。

  7、揣摩探究:

  ⑴你認為魯莊公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⑵簡析曹劌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⑶你認為魯國以弱勝強,憑藉的是什麼?

  8、教材拓展:

  結合中外古今戰爭史以少勝多的事例,談談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是什麼?你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

  9、課後作業。

  就本文寫一篇讀後感。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

  1、深入鑽研課文,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瞭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4、藉助課文註釋及詞典讀懂課文內容,並掌握文中對句意表達起關鍵作用的實詞。

  5、從立意、選材、表現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課文,為與下文的比較閱讀作準備。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論作戰前取信於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2、因為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敘文,但又以“論”為中心。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透過前面對孟子文章的學習,我們知道,無論是治國還是戰爭,孟子都主張以人和為主,今天,我們再從一場古老的戰爭中來看決定戰爭勝負的一些因素。

  二、簡介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

  1、《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關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三、教師範讀課文

  1、要求學生注意其中字詞的讀音。讀後引導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劌(guì)

  間(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轍(zhé)

  靡(mǐ)

  2、學生自由散讀課文,然後齊讀課文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學生朗讀全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並標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詞句。

  3、採用學生自由提問的形式,學生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注意重點的字詞,如:

  (1)曹劌請見:曹劌請求面見。

  (2)肉食者鄙:當官的目光短淺。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詞,在這裡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藉”,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6)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是忠心盡力為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作戰時請讓我跟您同往。

  4、思考:

  (1)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

  對於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3)為什麼說“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4)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熱愛自己的祖國,深謀遠慮。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這一段。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馳之:之,音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驅車追趕。

  轍:車輪行過的痕跡。

  軾:車前的橫木。

  4、學生思考討論:

  (1)在戰鬥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

  選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

  (2)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時機的?

  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計程車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5、學生記憶並背誦第二段。

  六、佈置作業

  1、掌握本節課學習的要點,背誦一、二段。

  2、自讀第三段。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背誦課文第一、二段,並匯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三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疏通字詞意義。

  3、以口頭考查學生的形式,強調重點詞句。

  注意以下重點詞句:

  既克:既,已經;打了勝仗後。

  夫戰:夫,句首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一鼓作氣: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

  懼有伏焉:焉,指示代詞,意為“那裡”。

  4、思考:

  (1)這一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這一段寫了曹劌論述了取勝的原因。

  (2)曹劌認為取勝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第一部分寫曹劌拜見魯莊公。,第二部分寫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第三部分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2、從本文來看,你認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援,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

  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於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於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3、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鬥經過;第3段透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4、本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四、課堂小結

  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五、佈置作業

  1、理解、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懂得文中實詞“師、將、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虛詞“之、以”等的用法。

  2、瞭解曹劌關於戰爭取勝的論述及其指揮作戰的才智。

  【教學設想】

  這段文章,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曾全文引介,並作了精闢的評析。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學習的東西。

  這段文章是《左傳》中的一段名文,記述了春秋時期齊魯長勺之戰,記下了曹劌關於戰爭取勝的著名論述以及曹劌如何指揮魯軍打敗齊軍的史實,描寫了曹劌的軍事才智和作戰指揮才能。其記事有詳有略,內容重點突出;先言戰鬥程序概況,後明戰鬥程序何以如此,文章主旨顯明。本文在內容、寫作方面的這些特點,教學中要講清楚。

  逐句逐段講解課文。在懂得句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寫作特點。加強誦讀練習。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左傳》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劌論戰》。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曾全文引介,並作了精闢的評析。這段文章很值得我們一學。

  《左傳》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即按年代順序記事)。這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史書,當中儲存了我國春秋時期許多重要的史料。這部書特別長於記述戰爭,本篇記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魯國在長勺進行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弱小的魯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其原因是什麼,其奧妙何在,本篇作了簡潔而生動的記述,學完後大家會對之有個瞭解。

  現在,請一位同學把“閱讀指導”和註解念一遍。

  二、朗讀課文,解決讀音和停頓問題

  1.教師範讀課文,或放朗讀帶。

  要求學生在聽讀時,注意自己感覺讀得不準的字音,以及停頓不對的句子。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教師引導評點,指出其朗讀的優點以及存在的語音、停頓問題。

  3.解決有關字音問題。

  曹劌(gùi) 又何間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之(shì)

  吾視其轍亂(zhé) 夫戰,勇氣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決有關句子的停頓。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三、朗讀課文,疏通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標記出自己感覺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語和句子。

  2.結合課文註釋,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己初步解決部分難詞難句。

  3.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解決難詞難句。

  (1)注意以下詞語和句子: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當官的人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其中呢?

  肉食者鄙:當官的人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服和食物這些用來安身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受。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這是忠心為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

  公將鼓之:莊公準備下令擊鼓進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便有所衰落;第三次擊鼓時,勇氣就差不多耗盡了。

  (2)引導學生總結虛詞“以”在課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現的次數較多,主要是作介詞,表示“憑藉”、“根據”等。

  四、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1.把握課文寫作思路。

  要求學生思考如下兩個問題:(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2)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1)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2)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

  “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第一部分寫曹劌拜見魯莊公。,第二部分寫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第三部分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注意,在學生概括時,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每部分內容都可以以“曹劌”作為主語,保持內容的連貫性。

  2.把握課文中心內容。

  首先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基本內容,然後思考:這篇文章的關鍵詞語是什麼?中心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明確:這篇文章的關鍵詞語是“論戰”。這一點可以由標題判斷。中心內容是:扣住曹劌這一中心人物,圍繞“論戰”記敘了長勺之戰的基本經過,闡明瞭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五、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並爭取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討論本文寫作的詳略安排

  1.學生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詳略是如何安排的?

  學生討論後歸納:本文詳寫人物的語言,即“論戰”,略寫人物的行動,以及戰鬥的具體經過。就人物而言,詳寫了曹劌,略寫了魯莊公。

  2.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詳略呢?

  明確: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內容。

  二、討論曾劌的性格特徵

  可以採用問題組合的方法討論曹劌的形象特徵。問題設計如下:

  1,學生迅速默讀第一部分,思考:曹劌是一什麼身份的人?

  2.曹劌認為贏得戰爭的條件是什麼?你對他的看法有何評價?

  3.學生迅速默讀第二部分,思考:在戰鬥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

  4.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時機的?

  5.迅速默讀第三部分,思考:曹劌選定反攻時機的根據是什麼?

  6.綜合考慮:你認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討論後歸納。

  三、討論魯莊公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中有關魯莊公的內容,然後結合下面兩個問題評價:

  1.根據課文回答:魯莊公懂得軍事嗎?

  2. 有人說,魯莊公是一個昏君。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課文發表你的看法。

  對於以上兩個問題,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注意肯定

  學生答案中的合理點,逐步引導學生的回答趨向統一。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0

  課時安排:共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

  2、能正確譯講並背誦第1自然段。

  學習過程:

  一、板題、示標。

  同學們,讓我們撥開歷史的塵埃,在時間的長河中逆流而上,走進

  硝煙瀰漫的古戰場,去看春秋戰國時發生在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這是

  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同學們,你們知道弱小的魯國為什

  麼能戰勝齊國,又是誰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嗎?今天我

  們所要學得這篇課文就是關於這場戰役的,學完這一課你們就會明白的。

  (板題)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投影)

  二、第一次“先學後教”,比讀準字音。

  1、師:首先請同學們輪流朗讀課文,比誰讀音準確,停頓正確。XX你先開始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如有讀錯的地方,請舉手幫助更正。

  2、生輪流讀課文,有錯即停,指名正音,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師及時表揚聲音響亮、讀得正確流利的同學。

  3、可能讀錯的字詞

  劌見鄙孚徧靡

  4、生齊讀板書字詞兩遍。

  三、第二次“先學後教”,比譯講課文。

  1、指導自學

  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邊小聲讀課文第1自然段,邊運用書下注釋解釋重點詞,並練習翻譯,5分鐘後比誰能正確譯講第1自然段。

  (如有疑問可問同學,也可舉手問老師)

  2、生自學,師巡視,瞭解學情。

  3、檢查自學效果。

  師:自學暫停,下面譯講課文。

  XX,你譯講第一句,譯講方法請看投影:先讀一句原文,再解釋詞,最後連起來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如有錯,請幫助更正。

  依次一人譯一句。(若有錯,指名更正,生不會,師更正)

  估計有疑難的詞:

  古:鄙陋。這裡指目光短淺

  鄙

  今:輕視,看不起

  古: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犧牲

  今:為正義的事業捨棄生命

  何以戰:憑,靠

  必以分人:把

  比以信:按照,根據

  必以情:按照,根據

  可以一戰:可以憑藉

  生齊讀第1自然段。

  四、第三次“先學後教”,比背誦課文。

  1、下面請大家讀背課文第1自然段,先各自練習讀,準備背,比一比誰能在5分鐘之內準確、流利地背出來。

  2、生練習背。

  3、檢查背誦

  指名背齊背

  4、小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會正確朗讀課文,並會譯講、背誦第1自然

  段了,我們也知道魯國已經做好了政治準備,那麼這場戰爭的情況如何?曹劌又會在戰場上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到下節課再來

  探討。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1

  教學重點

  1.瞭解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智。

  2.總結實詞、虛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作業。

  二、講解課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學齊讀第二段。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寫什麼?”讀畢提問一二名同學。

  2.詞語、句子。

  “公與①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②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③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齊師。”“公與之乘”: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①“之”,代曹劌。“於”:在。“將”:欲,打算。“鼓”:擊鼓,古代作戰擊鼓以發起進攻。②“之”:助詞。“可”:能,可以。“三鼓”:三次擊鼓,即三次進攻未能奏效。“矣”:語氣詞,表示肯定。“敗績”:軍隊潰敗。“馳”:驅車進擊。③④“之”:代齊師。“其”:代齊師。“轍”:車輪的行跡。“軾”:車箱前扶手橫木,這裡意為扶軾。“遂”:於是。“逐”:追擊。

  3.內容

  提問:第二段寫什麼?(要求用一兩句話概括作答)

  講解:第二段寫長勺之戰的戰鬥經過,寫曹劌是如何指揮魯軍打敗齊軍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這段主要寫什麼?”

  2.詞語、句子。

  “既克,公問其①故。對曰: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戰勝齊軍之後;“既”,已經;“克”,戰勝。“其”:代戰勝齊軍。①“故”:原因,緣故。“夫戰,勇氣也”:作戰,要靠勇氣;①②“夫”(fǘ),語氣詞,置於句首,表示要發議論。“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使士氣振作起來;“作”,興起,這裡是使動用法。“再而衰”: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減下來;“再”,第二次。“竭”:盡,沒有了。“彼竭我盈”:齊軍計程車氣沒有了,我軍計程車氣正旺盛;“彼”,代齊軍;“盈”,充滿。②③“故”:因此。“測”:猜測。“伏”:伏兵。“靡”:倒下。

  3.內容。

  提問:這段主要寫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這段主要寫曹劌談這次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

  全文內容提問:這篇文章寫出曹劌的什麼特點?(提問兩三名同學)

  講解: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援,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人識見鄙陋,就包括考慮不到這點。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於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於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寫道:“春秋時候,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實詞總結(從略)

  虛詞總結

  以①拿:依靠。“何以戰?”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憑藉。“可以一戰。”

  之①代詞。“肉食者謀之”(代事);“公與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齊軍)。②的。“小大之獄。”③助詞,無義。“公將鼓之。”

  省略句式:“(曹劌)乃入(朝)見(莊公)”(省略主語、賓語);“民弗從(之)也”(省略賓語);“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戰”(省略介賓結構的賓語);“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省略謂語、主語)

  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

  [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季,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請求拜見莊公。和他同鄉的人對他說道:“有權位的人自會謀劃這事,你又何必去參與呢?”曹劌回答道:“有權位的識見鄙陋,不能深謀遠慮。”曹劌於是入朝拜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靠什麼去和齊打仗呢?”莊公說:“衣食這類使人安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這些東西分給臣下。”曹劌應答道:“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於眾,庶民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犧牲玉帛,我不敢虛報,一定如實告神。”曹劌應答道:“這些小信用不能讓神深受感動,神不會降福於您。”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細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處理。”曹劌應答道:“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的表現,憑藉這點可以和齊軍打一仗。如果迎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禦敵。”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交戰。一開始,魯莊公想要擊鼓發起攻擊。曹劌說:“不行。”齊軍三次擊鼓進攻未能奏效。這時曹劌說:“可以擊鼓了。”齊軍大敗潰退。魯莊公想要驅車追擊齊軍。曹劌說:“不行。”他走下戰車,察看了齊軍的車轍,登上戰車,憑軾遙望潰敗的齊軍,然後說道:“可以追擊了。”於是揮師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以後,魯莊公問曹劌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振作旺盛;第二次擊鼓進攻,士氣便衰減低落;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全都沒有了。齊軍已經完全沒有了士氣,我軍計程車氣正旺盛高漲,因此我軍打敗了齊軍。大國的情況難於揣測,怕他們設有伏兵。我看到齊軍的車轍紛亂,又望見齊軍的戰旗倒下。(確認齊軍是潰敗)因此才去追擊齊軍。”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瞭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2.難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設想

  採用誦讀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語感,又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語,也可以透過誦讀加以積累理解。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聖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註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聯系實際,有所啟發。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透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瞭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儲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透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知識點:關於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透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程序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2. 長勺之戰的背景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援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3.理清線索,梳理結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

  (1)試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線索有幾條?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展的線索: 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 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研讀課文,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為什麼“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為什麼“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4.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麼?

  小組合作討論:並歸納。

  (二)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並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曹劌:愛國熱情,政治遠見,卓越才能,過人謀略。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為求真知,

  不恥下問。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文章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四.課堂討論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來談談

  如何做好集體中的一員?

  五.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於求戰、急於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於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後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

  教學反思:本堂課學生能積極地配合老師參與到整堂課的教學中來,教學效果比較好。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深入鑽研課文,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瞭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4、藉助課文註釋及詞典讀懂課文內容,並掌握文中對句意表達起關鍵作用的實詞。

  5、從立意、選材、表現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課文,為與下文的比較閱讀作準備。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論作戰前取信於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2、因為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敘文,但又以“論”為中心。這是教

  學中的難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透過前面對孟子文章的學習,我們知道,無論是治國還是戰爭,孟子都主張以人和為主,今天,我們再從一場古老的戰爭中來看決定戰爭勝負的一些因素。

  二、簡介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

  1、《左傳》:

  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關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三、教師範讀課文

  1、要求學生注意其中字詞的讀音。讀後引導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劌(guì) 間(jiàn)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轍(zhé) 靡(mǐ)

  2、學生自由散讀課文,然後齊讀課文。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學生朗讀全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並標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詞句。

  3、採用學生自由提問的形式,學生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注意重點的字詞,如:

  ⑴ 曹劌請見:曹劌請求面見。

  ⑵ 肉食者鄙:當官的目光短淺。

  ⑶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⑷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詞,在這裡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藉”,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⑸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⑹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是忠心盡力為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作戰時請讓我跟您同往。

  4、思考:

  ⑴ 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①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⑵ 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

  對於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⑶ 為什麼說“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⑷ 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熱愛自己的祖國,深謀遠慮。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這一段。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馳之:之,音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驅車追趕。

  轍:車輪行過的痕跡。

  軾:車前的橫木。

  4、學生思考討論:

  ⑴ 在戰鬥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

  選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

  ⑵ 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時機的?

  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計程車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5、學生記憶並背誦第二段。

  六、佈置作業

  1、掌握本節課學習的要點,背誦一、二段。

  2、自讀第三段。

  第二課時

  一、背誦課文第一、二段,並匯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三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疏通字詞意義。

  3、以口頭考查學生的形式,強調重點詞句。

  注意以下重點詞句:

  既克:既,已經;打了勝仗後。

  夫戰:夫,句首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一鼓作氣: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

  懼有伏焉:焉,指示代詞,意為“那裡”。

  4、思考:

  ⑴ 這一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這一段寫了曹劌論述了取勝的原因。

  ⑵ 曹劌認為取勝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

  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

  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第一部分寫曹劌拜見魯莊公。,第二部分寫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第三部分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2、從本文來看,你認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⑴ 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援,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

  ⑵ 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於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於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3、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鬥經過;第3段透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4、本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四、課堂小結

  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五、佈置作業

  1、理解、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

  1、能順暢朗讀課文,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掌握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2、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學習古人克敵制勝的智慧。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4、學習課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安排:2課時

  課前預習

  蒐集資料瞭解《左傳》相關知識及時代背景,讀文至少三遍(讀熟),結合文下注釋,書面翻譯課文,摘錄重要的及不理解的詞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疏通文意,理清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初步瞭解齊魯長勺之戰的過程。

  課堂活動

  活動一:預習展示,讀順課文

  1、口頭展示《左傳》相關知識及時代背景。(自由搶答)

  2、組內互相提醒易寫錯的詞語及易讀錯的拼音,並用紅筆標註。

  3、小組按照這樣的流程來讀通文章:(注意讀準字音、節奏、語氣)

  第一步,個人自由朗讀

  第二步,組長點名朗讀(一人一節,互相糾錯)

  第三步,小組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朗讀。(為全班展示做準備)

  4、 各組展示一個自然段的朗讀成果,評選出優秀小組。

  活動二:互幫互助,疏通文意

  1、組內交流預習筆記(翻譯),用各自的方式疏通文意,並把疑難詞句寫到小黑板上。(確保快速高效)

  2、組間互相解決小黑板上的疑難詞句。(各小組任選一組幫助解決)

  3、個人將小黑板上的重要詞句在書上做上記號,並當堂識記意思。

  活動三:分類歸納,梳理現象

  1、根據以下分類小組合作梳理文言現象(組長分配任務)。

  (1)古今異義

  (2)一詞多義

  (3)詞類活用

  (4)通假字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倒裝句

  2、以小組為單位口頭展示(部分組展示,其餘組補充、糾正)。

  活動四:課堂反饋

  1、解釋下列畫線字詞

  肉食者鄙 小惠未徧 民弗從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既克,公問其故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2、翻譯下列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⑤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課後作業:

  1、識記重要文言詞語的意思及用法。

  2、背誦課文

  預習作業:

  1、用簡潔的語言複述課文大意。

  2、課文的三個自然段分別對應了戰爭的哪三個階段?各自論了什麼?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學習古人克敵制勝的智慧。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3、學習課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課堂活動

  活動一:預習反饋,理清結構

  1、小組組內交流“預習作業”

  2、展示“預習作業”1

  活動二:品讀課文,感悟內涵

  朗讀課文,結合具體語句思考下列問題:

  1、你認為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有哪些?

  2、你眼中曹劌的形象是怎樣的?

  3、你又如何評價魯莊公呢?

  (個人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展示)

  活動三:瀏覽課文,探究特色:

  1、古人記敘這場戰爭,用“齊魯長勺之戰”為題,而後人卻改用“曹劌論戰”為題,為什麼要作這樣的改動?

  2、本文詳略是如何安排的?為什麼這樣處理?這給我們什麼寫作啟示?

  (個人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展示)

  活動四:聯絡實際,拓展延伸

  戰爭要講究戰略戰術,我們的學習、工作也得講究戰略戰術。請大家想想,談談這方面的認識。(個人思考-----組內交流)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取信於民是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和指揮作戰時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於掌握有利戰機的道理。

  2.瞭解記敘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3.掌握文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及用法。

  集 體 備 課

  二次備課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簡介出處

  二、朗讀課文,解決讀音和停頓問題。

  1.錄音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3.解決有關字音問題。

  曹劌(gùi) 又何間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之(shì)

  吾視其轍亂(zhé) 夫戰,勇氣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決有關句子的停頓。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齊讀課文。

  三、疏通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標記出自己感覺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語和句子。

  2.結合課文註釋,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己初步解決部分難詞難句。

  3.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解決難詞難句。

  4.引導學生總結虛詞“以”在課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現的次數較多,主要是作介詞,表示“憑藉” “根據”等。

  四、把握課文寫作思路

  1.要求學生思考如下兩個問題: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

  (2)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2.把握課文中心內容。

  首先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基本內容,然後思考:這篇文章的關鍵詞語是什麼?中心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五、佈置作業

  1.收集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2.整理本課的古漢語常識、字詞及句式等。

  3.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指名學生背誦課文,引入新課。

  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1、概括在戰爭的各個時期魯莊公和曹劌的表現,能用原文來回答嗎?

  2、根據他們的表現談談你對這兩個人物的認識。

  曹劌 (1)忠心愛國

  眼見魯國形勢危急,不理鄉人勸阻,主動求見魯莊公,並要求同赴戰場抗敵,可見他有正義和愛國心。

  (2)有政治識見

  曹劌瞭解得民心才可戰勝齊國的道理。因此當魯莊公說及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時 ,他才說可以一戰。

  (3)熟悉軍事,善用戰略。

  他深明軍隊士氣是作戰取勝的關鍵,因此在戰爭一開始時,他制止莊公擊鼓進攻,到齊人三鼓,士氣竭盡,而魯軍士氣仍然旺盛時,便一鼓作氣,擊敗齊軍。

  (4)處事謹慎,善審敵情

  當齊軍敗走時,曹劌並不急於追擊,以防敵人詐敗,暗埋伏兵。 待觀察過齊軍的車轍紊亂,旗幟東倒西歪,確定敵人是真的敗走,才讓莊公揮軍追擊,終於大獲全勝。

  莊公 (1)欠缺政治識見

  從第一次論戰時可知魯莊公不知道什麼 才是作戰的憑藉 。

  (2)禮賢下士

  莊公不嫌曹劌是一介平民,與他討論作戰的憑藉。

  (3)知人善任

  允許曹劌隨軍出戰,作戰時更聽從曹劌的意見,讓他指揮軍隊的進退。

  (4)處事魯莽輕率,齊軍敗績後,莊公立即想追擊,並沒有考慮對方可能是詐敗。

  有人說,魯莊公是一個昏君。魯莊公懂得軍事嗎?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課文發表你的看法。

  對於以上兩個問題,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注意肯定學生答案中的合理點,逐步引導學生的回答趨向統一。

  三、試分析長勺之戰中魯勝齊敗的原因:

  長勺之戰,魯勝齊敗的原因如下:

  同仇敵愾,上下一心, 把握戰機,指揮得當,齊軍犯錯,失去戰機。

  四、討論主旨和寫作特色

  1.詳略剪裁 詳寫論戰經過,略寫戰事過程; 詳寫人物的語言,即“論戰”,略寫人物的行動,以及戰鬥的具體經過。就人物而言,詳寫了曹劌,略寫了魯莊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內容。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寫得十分簡略,作者只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事;出動戰車的數目,弓矢兵刃的使用以及將士奮勇殺敵的情況全部刪去;

  2.運用對話突顯人物的性格,使用對話可以使人物更活靈活現。

  3.襯托手法。 以鄉人的置國事於不顧襯托曹劌的忠心愛國;以高官的眼光短淺襯托曹劌的深謀遠慮;以莊公的輕率襯托曹劌的冷靜沉著。

  五、擴充套件:

  1、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2、請展開想像,再現長勺之戰場面,200字左右。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