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張思德》觀後感

《張思德》觀後感

《張思德》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張思德》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張思德》觀後感1

  銀幕上憨厚、淳樸的八路軍戰士張思德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永遠帶著微笑的臉,溫暖著每一個看見他的人。他的永不停止幫助別人的雙手和大腦,值得每一個人的尊敬。

  雖然電影可能採用了一定的藝術渲染手法,但仍能完美地表現出張思德的人格魅力。僅僅是從他開荒的身影,對於工作認真的態度,就可以清楚地表現出來。做事默默無聞,不張揚,不邀功,以致於他參加了革命十幾年,仍舊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士。這還是因為他心裡時時刻刻想著的都是人民,念著的都是為人民服務,所以他一直默默無聞地幹著。他不僅是解放時期人民的楷模,也是當代我們應當尊敬和學習的榜樣。

  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於鴻毛。張思德的死是為人民服務而死,就是重於泰山。在當代,為人民服務也已不在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猶如泰山一般的力量。為人民服務也不在是政府們的事,同樣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在我們每個普普通通的公民身上,為人民服務就演成了為他人服務,為大家服務。

  這個社會有千千萬萬個人存在,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在別人困難時的一次援手,在別人無助時的一個微笑,在別人寒冷時的一條棉被,在別人飢餓時的一個麵包,這都是幫助,這都是為別人服務,這都是張思德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發揚

  張思德雖然犧牲,可他的精神卻沒有因此而逝去,而且將永遠的留存在我們的心裡。在他以後的所有人,都已經將要沿著他的足跡走下去,一直堅持“為人民服務”。

《張思德》觀後感2

  我想,同學們一定看過<<張思德>>這部電影吧!張思德是一位奮勇拼搏的普通戰士,他是一位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在整個影片中敘述了張思德短暫的一生,在工作時,他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在休息時,他會在戰士們之間發生一些平凡溫情的故事。可不幸的是:在家鄉燒過木炭的張思德主動承擔了最苦最累的燒碳工作,和戰友一起來到荒涼的安寨山裡砍柴燒碳。就在一次碳窟工作時,碳窟突然崩塌,他不幸犧牲了。同學還記得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還重;同樣,替法西斯賣力,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去死的就比鴻毛還輕。而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還要重。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死亡的考驗是無情的。但是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安危不能兩全其美時,我們的人民共產黨人員卻毫不畏懼,竟不顧生命安全與敵人拼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這是多麼壯烈的舉動呀!

  以前,我幼稚地認為:英雄是在一剎那出現的,但我看了《張思德》這部電影后才明白,英雄並不是由於一時衝動才出現的。他們從小就有著革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平時應當注意培養自己的優秀的品質,良好的習慣。他們是無愧於人民,無愧於祖國呀!這時,我不禁想起了讀四年級時的這場“非典”病中,那些不顧生命危險日夜奮戰在病房裡,手術檯上的“白衣天使”,發揚救死扶傷的崇高精神與病魔鬥爭。是他們讓一批一批的病人康復出院,雖然有一部分醫務人員因公殉職,但全國人民會永遠記得他們…...看著英雄比自己,真是隔著長江握手——差得太遠了。以前,我只知道讀書是為了自己,為了將來能找一份好工作,一心只想往頭腦裡裝知識,不願為班級負責,對班級工作一點兒也不關心,有時還為了一點小事與同學鬧道德不可開交,這讓我太慚愧了。現在,我深深地懂得了:作為21世紀的我,要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將來孝敬父母,報效祖國。

《張思德》觀後感3

  最近觀看了電影《張思德》,又重新感悟了“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

  每一箇中國人對“為人民服務”這5個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說這5個字幾乎貫穿了每一個人成長、受教育的全過程。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暢地背誦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

  在二十世紀中前期,由於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比較單純,人們的思想很樸實,價值觀念單一,為人民服務作為一種教育的口號,一種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們很習慣地認為那是對每一箇中國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願自覺地貫穿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實際行動就是對“為人民服務”的理解和認識,但對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思考和討論的比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紀國門開啟的今天,社會前進,經濟發展,資訊繁雜,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精神生活也極為多彩。思想活躍,價值觀念多元。因此當我們今天再來看電影《張思德》,重溫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似乎有了不同於上個世紀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價值觀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討論、思考的價值。

  思考一 如何認識個人價值的體現

  在張揚個性、提倡實現自我的今天,似乎每個人都希望做出一番偉業,希望成為時代的英雄。在觀看電影《張思德》的過程中,可以強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圍一些同志眼裡表達的資訊:“張思德明明可以爭做排長、連長,甚至更高的職位,可以對革命事業有更大的貢獻,但是偏偏要讓他去燒炭。這樣就埋沒了個人的價值,妨礙了個人能量的發揮。你看人家美國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精神,鼓勵的是極大發揮每一個人存在的價值。”這種想法反映的是當今一部分人的一種價值取向。它和傳統教育所告訴我們的價值觀似乎產生了強烈的碰撞。

  是啊,張思德不過是給不願離隊的老人送去了關愛和溫暖;只不過幹些跑腿兒、給汽車換換輪胎的活兒;只不過是給犯錯誤的老鄉劉秉鍾多一些關心和鼓勵。這能算是英雄嗎?這能充分體現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在電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劉秉鍾從看不上張思德,到他真誠地對張思德說,“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後我就跟著你!”這不就是對張思德個人價值的認同嗎!這不就是張思德存在的個人價值嗎!那位被張思德稱為老革命的啞巴老人之所以不願意離開部隊,是因為他把部隊當作自己的家,他不願意離開這個革命的家。後來在張思德的關愛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覺。當劉秉鍾說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戰士有的當了團長、政委,就連他自己最起碼也是個主任時,張思德卻如數家珍地報出了一連串的名字,在他的腦海裡銘記的都是為革命拋投入灑熱血犧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觸到的看過這部電影的幾個學生真誠地說:“這部影片好幾個地方都讓人熱淚盈眶。”他們說,以前也看過不少關於父子情和親情的電影,但沒有像這樣被感動得落淚。這說明他們認同了張思德。

  時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業。同時,時代也需要像張思德這樣的人在默默無聞、點點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而這個價值不亞於英雄的價值,他們正是用自己樸素的“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感染、團結,帶動了一批人,共同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想做英雄和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為人民做小事情其實是不矛盾的,它們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個人存在的價值。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願意做為人民服務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 如何認識偉大與平凡

  張思德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但是在他犧牲之後,毛主席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他。張思德是偉大的!張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著偉大的閃光點。他把公眾的事情、別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別人需要,他就會積極主動去關心,去做。上前線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槍地打仗,是英雄;張思德在後方做著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說,不管在哪裡,前線就在腳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線放在自己腳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偉大。張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誰又能說他不偉大呢!

  為人民服務是具體的。有人說把公眾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這是為人民服務;有人說,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為人民服務;還有人說,在本職之外做有利於社會的事情是為人民服務。在我們周圍,在我們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並且堅持做下去,幾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個偉大的人。這就是為人民服務。

  其實只要有偉大的理想,就能夠在平凡中找到偉大。平凡中可以做出不平凡,平凡中蘊涵著不平凡。為人民服務是平凡的,為人民服務更是偉大的!

【《張思德》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