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

  小說的大致內容是,在開往德國漢堡的飛機上,作者無意間聽到了甲殼蟲樂隊的《挪威森林》,於是回憶遊走到了18年前的日本:一個孤獨的男主角——渡邊,經歷了好朋友木月的上吊,一年後,不期而遇的碰到了直子並開始了交往,然後到直子的消失。幾個月後,渡邊收到了從療養院寄來的直子的信,原來,和木月一樣,直子也有著“自閉症”,他們都孤獨,無可排遣的空虛,卻找不到各自心靈和這個世界交往的通道……

  渡邊決定去探訪直子。他發現了她的改變——那個羞怯的喜歡用手撥弄耳發的女生變得成熟了,但不久卻傳來直子自縊的訊息。渡邊這一次終於感到了那無邊無際的孤獨、悵然和悲傷。他一直極力治癒著和木月一樣陷入困境的直子,最後卻發現,在這日益變化的世界裡,連自己都找不到與之溝通的出口。他選擇了出走,離開了這繁華的都市,陷入了無可救藥的失落之中。他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有許多人都說:“孤單得要命”。故事的結局是:與直子同病房的玲子,鼓勵渡邊找回了自我,開始摸索新的人生。

  可以說,小說的情節,平平淡淡,筆調緩慢如蝸牛爬行,語氣也淡淡的。然而在這字裡行間,卻充斥著一股無可抑止的悲傷,無邊無際的孤獨。作者要向我們展示的是生與死,坦率與真誠,還是悲傷與孤獨?這要靠讀者自己領會。

  面對現實生活,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這樣那樣的苦悶與彷徨,重要的是看我們自己如何去應對,如何走出固執思想的圈子。如果遇到解不開難題的時候,大家讀讀這本書,希望主人公渡邊能給大家帶來一種新的希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

  故事的開端是渡邊君在機場降落,回憶起了他的童年,他的兒時玩伴木月與直子。木月自殺給故事的開始蒙上了灰暗的色彩。後來,渡邊陷入了患了精神疾病的直子與活潑開朗的小林綠子之間兩難的境地。

  青梅竹馬的戀人直子因有共同不可觸碰的記憶而越走越遠,活潑的綠子的出現無疑是渡邊君的救贖,但是另一方面,渡邊又不能完全地投向綠子的懷抱,他心裡永遠都保留著直子的位置。這是一部動人心絃的、平緩舒雅的、略帶傷感的小說。你會迷失會思考,但是思考以後也許會更加容易迷失,你不知道你能不能完全讀懂,每讀一次就有一次新的思考與認識,就像陷入了一個漩渦。

  人在年輕的時候,容易衝動、不顧一切。時間過去,有些東西卻隨著時間的洗刷而越加清晰,你想要逃避想要忘記,它越是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向你靠近,讓你不得不睜開你的雙眼去看清、張開你的雙臂去擁抱接納它。

  村上春樹寫下《挪威》的時候,也許就是被這樣不可觸控的力量所桎梏,不得不面對內心最真實的記憶與想法,提筆寫下這一故事。透過情節聚攏、刻畫內心,直視自我,平靜地敘述了這個青春中參雜著痛苦的關於成長的故事。

  它彷彿有一股力量,從你翻開這本書開始,這股力量就從你的身體里拉扯出一根細線,你每看一個情節、一個段落、甚至一個文字,這根線就拉扯得越長,直到你的身體逐漸被拉扯抽離,倘若中途想停下來,這根細線會時不時抽動一下你的內心。推薦大家看一看《挪威》,年輕的時候看不懂,也許在往後的時間裡,帶著作者創作的情深與情懷去讀,又能讀懂多幾分。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

  我此時此刻的感覺很奇怪,不可名狀,難以訴諸言語。這感覺是從看完《挪威的森林》之後開始的。兩週前,我滿懷著積攢了許久的期待,激動地開始閱讀這本書,直到今天晚自習臨近結束時,我才將此書看完,而此時距離晚自習結束不過也才過去了半小時左右。

  在走回寢室的路上,我的心情難以平靜,異常興奮——在看完一本如此精彩的小說之後,難免如此。回到寢室之後,我便覺得若有所失,內心感到空虛,那感覺很奇怪,本就難以訴諸言語,過了最初的階段更是如此。我現在正努力地將此前不久的我大腦的思想碎片拽回,然後艱難地拼湊起來。

  不一會,我似乎意識到了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感到意猶未盡,可能是由於故事結束得太突然的緣由,似乎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發展,沒有要結束的預兆,而突然,就沒有下文了——的確,這本書的結局令人琢磨不透。為了找回突然消失的感覺,我便打算從頭開始細細地回味這兩週以來我所感受的一切,但我又不知從何開始,仿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說:我心裡對此書的想法和感受堆積如山,它們爭先恐後地湧出,而我根本無法遏制、招架它們突如其來的攻勢。

  我有限的腦容量難以承載這樣複雜大量的資訊——雖然如此,但我對書中那些引起我深思和共鳴的部分還是能夠大抵體會的,例如,渡邊和直子以及其和綠子之間那奇特的關係,我對此感到既可惜又羨慕。讀後感·因此我便想透過它的同名電影來再次感受這一段奇妙的旅程,但掃興的是,只有VIP使用者才能有這樣的機會,我只得作罷。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夠幫自己擺脫這一困境,因此我不敢急於開始下一本書,我必須得先緩過這個階段。

  我現在的大腦一團亂麻,在寫到一半時就已經是如此了,雖然亂的不行,但我也漸漸平靜下來,情緒不再像之前那樣波動,不過,由於思想混亂,前面所寫也雜亂不堪,前後似乎銜接不上,一句句話就像炮彈一樣從我腦子裡蹦出,我只得慌張得捕捉它們,並轉而成文。隨後,我的工作就是將它們好好地整理整理了。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4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博主對林少華翻譯的村上春樹的作品產生了很大的意見,也列舉出村上春樹的很多作品被翻譯得比較彆扭的例子,之後便有很多博友在下方評論,對此有褒有貶……近來我也是剛看完林少華譯的《挪威的森林》,博友中有人推薦說去看一下賴明珠譯的,或許就會有所比較吧。這兩天我也有去找過其他人譯的,無果。

  村上春樹何以為村上春樹,風雨飄搖中御舟獨行的自尊與傲骨,或小橋流水,或茂林修竹。村上文學的基調就是孤獨和無奈,以把玩孤獨和把玩無奈作為一種人生態度,何嘗不失為一種更為有價值的觀念。

  我認為書中的那位十七歲的少年——杜月是全文的主線,主人公渡邊君與直子的相識、相戀、相知都與他脫不了干係。包括後來渡邊在大學的生活,也少不了杜月的身影。給人一種杜月還活著的感覺。故事講述的是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有人說《挪威的森林》這本書人氣持續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小說帶有青春期迷失的救贖同時也激起了很多青春迷惘的少男少女們的共鳴。小說中的主人公們大多是青春期迷失自我的典型。無法確定自己在周圍世界中的位置的19歲的渡邊迷失了,對什麼都不明白甚至表達都有困難的直子迷失了,永遠17歲的杜月迷失了,“頭腦的螺絲不知飛到哪裡去”的直子迷失了,連永澤和初美也在青春期迷失了自己,恐怕只有綠子不曾迷失自己,對綠子來說,她有的只有寂寞。

  整篇文章有屬於初戀般青澀的美好,還有屬於成熟生活的代表。我向往的是直子發病後住的那個療養院,那個“桃花源”般生活的療養院;會為之會心一笑的是“敢死隊”大早上起來做廣播體操;遺憾的是直子和初美的自殺,或許離開對她們來說是一種解脫吧,同情的是玲子的遭遇和她那一身的皺紋。

  《挪威的森林》本是披頭士的歌曲,在療養院時,玲子就曾有向渡邊和直子彈奏過這個曲子,直子每聽此曲必覺得自己一個孤零零地迷失又寒又冷的森林深處,這是年輕必經的彷徨恐懼摸索,迷惑的表徵。村上的小說為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提供了一種富有詩意的活法,而譯者若能夠把他的這種孤獨和無奈的筆調翻譯出來也是可以的。

  在這個尷尬的年紀,偶爾看下別人的青春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經歷。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5

  這周讀書會分享的書籍是《挪威的森林》,一開始定下來讀這本書的時候,心裡很期待。因為這本書一直是別人口中的經典,想著能跟讀書會的各位書友共讀並分享這本經典,心裡就莫名地期待。

  但當我看這本的時候,我發現我看不下去,不是因為裡面的故事情節不好,而是寫了很多關於性的內容,對於我這種思想有點保守的人來說,有點接受不了。不過裡面有一些句子寫得很好,我特別喜歡那句,每天忙忙碌碌不是努力,而只是一種勞動。的確是這樣,忙碌的和努力的生活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軌道上,忙碌的生活基本是讓人在遠處不停踏步,而努力的生活是讓人不斷前行的。永澤在閒暇時刻,因著以前學過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覺得學習語言是一種模式,也開始自學西班牙語。讀後感·並且自信可以學好幾門外語,為自己做外事官做準備,這是努力。而小林父親,作為一名書店商人。整天忙忙碌碌,但書店依舊沒有起色,因為為人老實,還總是受人欺負,這便是勞動。對我們學生而言,有的人學習只是為了期末考試不掛科,這可不可以理解為只是一種勞動。對於那些有目標的人來說,他們不僅學自己所學,還會想辦法學更多與之相關的,我覺得這算是一種努力。

  在讀書會的分享中,澤思同學的分享讓我有了想重看這本書的念頭。她分享的內容想想那個畫面都很美“電車外的風景,帶有樟腦丸氣味的毛衣,春意盎然的庭園裡的那隻曬太陽的貓。″這些平淡的句子是我看書的時候沒有發現的,這本書原來還有這麼美的內容。還有書中並沒有說到敢死隊最後的歸宿,但澤思同學竟在那隻螢火蟲中看出了敢死隊最後的歸宿,這很令我震撼。

  村上春樹這本《挪威的森林》真的有很多東西值得去品味,我決定有時間再把它看一遍,去挖掘那片森林的寶物。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6

  我參加了圖書館的讀書小組。由於新冠疫情,小組的人不能聚在一起,我就粗淺地把讀書心得寫在這裡和大家討論。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寫於37歲,是一部青春題材的小說。書中的主人公渡邊,二十歲左右的他敏感而有一些憂鬱,他彷彿一直遊離在世界的邊緣,和人群保持著距離。他眼中的敢死隊、直子、綠子、玲子等人,在筆下都很生動、逼真。這些人物不是淺表的,他的敏感會很準確地把人物自帶的氣場和精神核心表現出來。

  說實在的,不知是由於疲倦還是其他的。小說的前部分很吸引我。我不懂日文,所以無法體會原版的魅力,但林少華的翻譯是很能讓人投入的,翻譯的文字甚至好於一些當代的作家。選詞考究、感覺他已經融入了作家的精神世界裡,可以營造出一種略微陰沉、閒散、甚至迷離的基調。但小說的後部分彷彿只是在講故事,這也許是我閱讀不認真、懶惰的緣故。

  小說的開頭會給人一種愛情小說的感覺,但讀到後來,你會對村上自己在原著的腰封上加的“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產生懷疑。(一種吸引眼球的市場行為?)相信大多數讀者會認同這是一部記錄青春的現實主義小說。青春中的迷茫、對世界的好奇、對性和內心的需要和探索,無處不在。

  在我看來這是村上在快步入中年,想對自己頭腦裡的青春思考做一個記錄的小說。(很多東西不記錄下來,會隨著時間的沖刷,遺忘在記憶裡。)青春裡看似迷茫的散步、周圍世界裡真實存在的荒誕、內心渴望的理解和陪伴、不確定的性的衝動,以及對愛情的探索等等,在小說中都一一呈現。

  我特意去聽了聽披頭士的《挪威的森林》。“我曾經擁有一個女孩,她也曾擁有我。她帶我去她的房間,讓我留下,說隨便坐在哪裡。我望了望四周卻沒有一個椅子。我坐在地毯上喝酒聊天直到兩點。她說明天她要上班然後放聲大笑。我說我不用上班然後睡在了浴缸。我醒來時孤身一人,小鳥已經飛走,所以我生起了火,這感覺是否不錯?”

  無所事事的青春,似乎什麼都不在手中,眾多的不確定性,彷彿無法真正安置下什麼。青春需要些什麼呢?陪伴、理解、一起做一些無目的的瘋狂,彼此的慰籍。青春就這麼走過了吧。

  青春似乎想要說的、應該記錄的還有很多的內容,讀一讀村上的這部小說,也在南歐的小雨中靜靜地隨他再走一遍青春的歲月吧。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7

  渡邊、直子、木月三人是高中好友,三人總一起玩耍,但木月、直子是發小兼戀人,他們隔絕外界,只和渡邊玩耍,渡邊是他們聯絡世界的橋樑,木月在與渡邊一次玩耍後深夜自殺了,永遠活在了17歲~直子和渡邊各自離開,大一時又相遇了,後來相愛,直子精神不濟,進了療養院,渡邊一直陪伴、鼓勵並等待著……直子在渡邊心裡很純潔,很完美。

  綠子和渡邊在一個文學史選修課上遇見了,綠子風趣幽默,活力十足,看似不正經確實很心靈乾淨的人,不知不覺,他倆陷入了情網,即使渡邊不願意承認,他要保持對直子的忠誠。

  一天,直子精神飽滿的回來了,和所有人都有說有笑,看來治療有效了,深夜,她帶上繩子和手電筒,來到了森林的深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永遠活在20歲……

  伴隨著每個人的死,都是絕望啊,可是,綠子帶來了希望,帶來了生命力……

  大致選擇自殺的有兩種人,世界不妥協,人不妥協,既然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這段時間時常覺得生活很沒意思,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對未來沒有期待,可是世界對我充滿善意啊不是嗎,你有什麼想做的呢……那麼多那麼多,想要的那麼多,那就靜下心來,理清思緒,慢慢做吧,不要急,不要緊張,除了自己,誰會在意你的小尷尬,小錯誤呢……

  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融化,看我在你心裡是否仍完美無瑕……這首歌多少內容都和書有些相關呢,現在一唱起這首歌就想到渡邊……

  但其實不太喜歡故事中的結局,對於玲子,純粹的友情又怎麼會扯到性愛上,只是為了回味嗎,還是在直子述說的時候就有了期待,有了對渡邊的好奇,有些迷糊的人們,有些迷糊的我……

  “只是一場遊戲,何必這麼當真哪……”“生命也是一場遊戲,我要不要當真啊?~”《唐街》最後一個故事裡的記憶點,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8

  我喜歡讀中國作家寫的書,並非中國的作家們的文筆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並非出自於他們筆下的作品有多麼使人讀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長。主要原因是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國文學作品中那些冗長難記的人物名字要好記得多。

  可是我卻獨愛讀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學著作,不僅是因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辭手法,更重要的是我這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每每讀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時而又偏向悲觀主義的性格,總會被勾引出來。以孤獨與無奈為感情基調的村上文學深深地打動著我,時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髮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所構成的使人心曠神怡的意境。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公”的色彩的社會里,純粹個人的東西被壓制得實在太多太多。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繁華的大都市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奮鬥的目標與方向。如果上升到社會的整個群體,在中國,“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對於大多老百姓來說是個“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耳畔與意識之中,卻未能和它們有過“親密接觸”。

  這不禁使我聯想到現在的許多政府職能部門、媒體本營為百姓說話,反映民聲,傳遞民怨,卻因“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等個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壓限制而淪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國這種用“民主”“自由”等美麗外包裝下的強權政治之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情況之下,整個中國社會乃至“天朝”的每一個臣民們都會是一顆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

  當我們的這種感受逐漸趨於清新,當我們明白到與“公”那一方勢力對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擊石”的行為時,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卻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度——當與現實無法抗衡時,何不把玩孤獨,把玩無奈,處江湖之遠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邊君,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堅忍與執著在那個光怪陸離、喧囂浮華的塵世中平靜地守護著直子視窗的微小光亮,或許對於他來說這是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唯一的精神寄託。

  而再這紛繁多變的世界裡,哪裡才是能使我心靈得以憩息的樂土呢?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9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這是我在看《挪威的森林》時,頗有感觸的一句話。花了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讀完了這部小說,這也應當算是我第一次接觸較為正式的小說了。《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著作,我之前也有聽說過他,不過對於他的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暫且不論,就談談對這部小說的感想吧。可能是我第一次閱讀這樣的小說的緣故,我對這部小說感觸很深,除了有些語句,整個故事情節也很有吸引力。

  這部小說可能有點含有作者青春時代的一些切身經歷,給人感覺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很真實,雖然行文中也有許多世俗的片段,但就總體而言,以及作者所要傳遞、表達的主題很能與讀者產生共鳴。小說的基本基調應當是悲傷的,如果用一種顏色來描述,我覺得灰色非常合適。看完整部小說,沒有對某一個篇章有特別深的印象,整部小說是連貫的,一環接一環,非常自然,天衣無縫,圍繞“我”——渡邊君的記憶,採用回憶的方式來描寫青春時期的愛情、友情,就像觀看電影似的一幕幕呈現在眼前。我挺喜歡渡邊君這個人物角色,他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人喜歡孤獨,只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我覺得這句話很好地對渡邊君進行了描述,他有一些特立獨行,但又普普通通,是一個穩定真誠的人。就像這句話所說的那樣,他也不喜歡孤獨,但是他的希望隨著朋友、愛人的去世,逐漸淪為失望,留給自己的最終只有孤獨了。可是,事實上,他又不孤獨,有紅顏知己;也不空虛,時常打工兼職,生活也相當充實。但從他的言行舉止中可以得出,他的確又是孤獨的,與外物格格不入,除了身邊的少之甚少的幾個人,沒有任何東西存在於他的世界中,但他依舊在走自己的路,有個性地過著自己追求的平靜的、甚至是與外界隔絕的自我生活。當然,我不是說像他那樣的生活好,如果真如此,每個人的心理可能就不怎麼正常了,我推崇的是他的那種生活態度,那種堅強,那種自信,無論外界是否忽略他,但他始終沒有忽略自己,“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有自尊地活著。

  聽說,《挪威的森林》電影版也快出來了,有些許小小的期待,想看看演員如何飾演這個角色,也想品味一下真實人物版的渡邊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0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著,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著,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著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物件,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是的以往的目標在今日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期望就將不復存在,活著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為沒有任何的一個人能夠讓我明白只要跟著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著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於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溼漉漉的枯井裡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著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裡化為一攤爛泥。

  一向喜歡描述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鬆,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於內。於是只能自我壓抑著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著它,我愛是因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麼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著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著,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夢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夢想,而是行為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應做的事。”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群中,圖有網路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為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這樣的後悔著,也無事無補。於是直子死了,活著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1

  不久之前讀了《挪威的森林》,感覺很不錯,《挪威的森林》讀後感。這是我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譯者是林少華。翻譯細節上有一點問題,但僅僅是細節有問題,無傷大雅。晚上+早上看完了沒有森林.感覺並不是特別喜歡.和原著意境差太遠..原著對於周圍風景景色的描寫,讓挪威的森林整體有一種很安逸的感覺.更像是在回憶,更能把我們想象中那個年代的氛圍,模樣表現出來.我特別喜歡日本小說和電影的這種感覺.讓人心裡平靜沒有雜念.相比,續篇整體寫得很匆忙,一路都是對話,到處跑.感覺很混亂...以至於晚上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最後早上6點起來繼續看到8點...看完原著,雖然有點傷感.但還期待渡邊和綠子或許會在一起,也算比較好的結局了.到了續篇,還是糾結在一個問題上.忘不了直子...其實我覺得有點開始落入俗套了

  ...因為一個已故的女人而傷了另一個愛你的人.最後綠子的死,有點出乎意料.就這樣死了...哎,讓全篇完全成了悲劇!沒辦法,原著始終還是最好的,雖然略帶傷感卻還給人留有希望的,留有遐想空間.其實最後續篇說要去找紀香...和她把一切話說清楚...然後就沒有了...我有點想不通...為什麼找紀香把一切都說清楚當初為什麼不找綠子說清楚況且他和紀香有過什麼?一個吻?我覺得這個結尾寫得太過馬虎.SO,我真的不是特別喜歡續篇...整體感覺和原著格格不入...whatever.期待電影版的上映吧!這幾天心情很煩,但看看每天一部小說,讓我平靜了不少.回憶起高三上學期時候,每逢壓力大,心情不好時就看巴金的小說...不到一個月就把巴金的全部中長篇看完了...現在的動力不遜於高三啊...每天一部,加油!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2

  《挪威的森林》已經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會讓自己有種淡淡的感傷。我很喜歡村上春樹的文字裡透露的那種淡淡地感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這裡並不以死為終結。雖然我們無奈的是每個人都會死,但我們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為年輕,所以憂愁。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他一直在尋找,對於他自己,對於直子或者綠子。他的苦悶與孤獨,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所以我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直到最後,渡邊才知道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珍惜眼前人。

  其實書到最後,對於渡邊君愛不愛直子這一問題我還是搞不明白。也許那樣愛過。那麼對於綠子,渡邊是愛了?應該是了吧,因為他對綠子說過他的世界不能沒有她。也許那只是一個輕輕的'承諾,但對渡邊那樣一個沉默型的男人來講應該還是發自內心的。兩份愛,一份對那已經消失去了另一顆行星與木月相戀的直子;一份對現實生活中活脫脫的綠子。最後,玲子走了,直子死了,只剩下綠子了。那麼渡邊是會和綠子在一起的。我以為這本書是可以拍成電影的,我的腦海中閃過無數個由文字堆砌而成的畫面,象流雲一般從頭頂緩緩而過,勾我敘述這個瀰漫著略微的悲傷的故事。然後,我慢慢的地閉上眼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3

  應該說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作者,村上春樹,日本人,書名《挪威的森林》,取自一首同名樂曲。

  很久沒讀小說了,準確地說,是很久沒讀書了。離開家的時候,怕路上無聊,從兒子的書櫃中找出,沒想到,飛機上讀了一半,到喀什後,分兩次,竟然讀完了,而且,沒有想象地那麼難看。

  書的代入感很強,讀著讀著,很容易就把書中的“我”想成現實中的我,或者把現實中的我想象成小說中的“我”,也許,從內心裡,是對主人公“渡邊”的一種心理認同吧。渡邊孤獨、隨性,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反映漠然,一直在尋求自我救贖,象極了自己。

  不太喜歡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象記流水賬。好在村上是東方人,所描寫的環境也並不算陌生,加之線索簡潔,書中人物的命運又委實令人牽掛,就不知不覺地讀完了,否則,肯定又是和《在路上》一樣,讀了一半就摞下了。

  合上書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種“解放”的感覺。你會發現這世界上有很多與你不一樣的人,過著與你不一樣的生活,他們都會過完他們的一生,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著他們的故事。這時,你就不會覺得,你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你的三觀是唯一正確的。渡邊、木月(自殺)、直子(自殺)、初美(自殺)、玲子、綠子、永澤、“敢死隊”等等,幾乎沒有一個是所謂的正常人,但他們都有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至此,你會覺得應該寬容一些,包括對自己的--寬容。

  最喜歡書的結尾:

  良久,綠子用沉靜的聲音開口道:“你現在哪裡?”

  我現在哪裡?

  我拿著聽筒揚起臉,飛快地環視電話亭四周。我現在哪裡?我不知道這裡是哪裡,全然摸不著頭腦。這裡究竟是哪裡?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裡的無數男男女女。我在哪裡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著綠子。

  因為好奇,下了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來聽,節奏太快,旋律也不悠揚,鬧得慌,但歌詞很有意思,完全就是書的風格,難怪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4

  事實上我還在做這種蠢事,這似乎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份。我指的是花兩天的時間

  看完它,然後坐下來寫讀後感這種蠢事,而不是別的。

  從時間上說我接觸到這部小說已算很遲了,但感受卻從來都是很個人化的,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

  每讀一本好書都是一趟美妙的精神之旅。其間包括每一種場境的仿如至身其中,每一段內心獨白,精彩對白,怪異情節。雖然可以清楚意識到思想與現實中的距離。但又願意相信現實也可能如此這般。這就是小說的魅力所在。有一些情節如果非要落於現實也並無不可的,但它最好還是存在於思想上算了。不然正如書中所說:

  我們真是至身於這樣奇妙的一個星球了。

  讀這本書所受到的內心觸動是有跡可尋的。是精神牽連生理上的一些返應。沒有必要讓自己誤會,我所指的生理返應除了性方面的最主要的還是另外一種。正如書中亦有提到的靈魂深處的隱隱作痛。有好多次,大概不下六次吧。

  雖然並非特別強烈卻恰到好處地讓自己的內心感受到了。這個不是精神的痛,而的的確確是生理上痛,心痛。心被擠壓,喚醒般抽痛。很奇妙的一種痛楚,讓人有種不忍離開,想一直就這麼痛下去。然而它卻很短暫。這正是這種奇妙的疼痛的魅力吧。很難得有這樣的體驗,如果在現實中更難。

  渡邊,綠子,直子,玲子,永澤,初美,甚至‘敢死隊’。每一個小說中的人物都有著吸引人的魅力,也有著反映社會現實的功效。日本當時的社會風氣已很讓人感到有動盪出有糜爛的一面。對於生活的態度,性的開放多少有著頹廢。

  這是文明的一個陰暗面。只是透過文字的描述卻有著吸引人的地方罷了。似乎所有的虛幻假設都令人嚮往。也有一些人莫名其妙地死去,木月,直子的姐姐,直子,初美。每一種死亡都給人們悲哀和思考。年輕的生命,年老的生命。想活下去的沒有活下去,可以活下去的卻選擇了死亡。生命本來就是脆弱的,只要我們一動念頭,它就會隨風而逝。

  自殺是種自私的行為吧,每個生命的離去都會給活著的人帶來內心的傷害。有人對死亡感到恐懼,所以他活下去了,

  有人對活著感到恐懼,所以他死了。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

  陽光強烈,空氣明晃晃炫目耀眼,天空清澄得彷彿失底,猶如音樂的通奏低音,輕柔又宿命地籠罩著所有的聲音,所有的時間。在高大的無邊的樹林裡,陽光被割成分離的碎片,投在泥沼地和枯草堆上,形成了斑駁的光影。於是,關於成長,關於生命,關於渡邊,從這裡開始。

  小說是以“渡邊”的口吻展開描述的。主要講述了渡邊與直子、綠子的成長故事,提出了令人深思的主題——生死。可以說,《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誌銘。在小說中,無數次提到了“死”。渡邊與直子共同的少年好友木月的死,直子姐姐、直子叔叔的死。還有最令渡邊震撼也最令我震撼讀者的直子的死。那麼美麗,那麼純潔,擁有那麼幹淨的靈魂的直子,是受到了怎樣的痛苦和煎熬,才平靜地決定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村上春樹說,這本書是“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我想這話沒錯。這裡許多人的死,令人感到揪心不已。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孤獨、淒涼地放棄生命?我們如何去面對親愛的人離世?我曾經無數次想過這個問題,我們怎麼對待死亡?我以前同渡邊一樣很害怕死亡,更害怕親人離世,害怕死亡將親愛的人永遠分離,我無法接受,陷於死衚衕之中,越想越難過。但是,讀《挪威的森林》時村上給出的答案,令我心頭一震。他借渡邊之口說:“死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人們的生之中。”既然無論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死的悲哀。無論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那麼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中領悟到某種哲理。然後繼續背上行囊,踏上原定的路線不斷前行,前行。既然無論怎樣悲哀都要來,那麼就趁現在,努力去愛。

  每天我們都在面對生老病死,我們不需要太糾結這些,有個人曾經來過這個世界,曾經愛過誰,為誰哭過笑過……這些都是他們存在的證據,而我們只要記住他們對我們的好,記得那些愛,那些關係,他們總會感知到這份存在,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多彩幸福。

  死亡並不可怕,那個人留下的一切,都還溫熱著。

  當我完全地領悟到“死並非生的對立面”後,就釋然了。我和渡邊一樣,穿越了那片無邊的泥沼和陰暗的森林,開始了新的旅程。

  所謂成長,恰恰是這麼回事,人們孤獨地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卻又會在陽光強烈、天空清澄的某一天,堅強地繼續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