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圈》教學設計

《生物圈》教學設計

《生物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圈》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圈》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概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迴圈的作用。

  能力目標

  透過演示實驗等觀察,培養學生觀察、綜合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綠色植物透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迴圈的意義,認同綠色植物透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迴圈的意義,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森林、愛護植物的意識,從而培養一種“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校園風氣。

  [教學重難點]

  1.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認同綠色植物透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迴圈的意義,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森林、愛護植物的意識,從而培養一種“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校園風氣。

  [教學方法]

  以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各種圖例現象,引導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從現象歸納出本質結論,並表達交流。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2、演示蒸騰作用的盆栽植物;3、染紅的瓶裝水;4、6號針筒和滴液管;5、接水盤。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利用“雨林谷”等圖片引入植物體內的水分來源於土壤中。進而匯出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二、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觀察:多媒體展示水分運輸演示實驗。

  思考:1.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結構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

  2.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方向是怎樣的?

  三、植物的蒸騰作用

  1.蒸騰作用的概念

  觀察植物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概述出蒸騰作用的概念。

  思考問題:植物吸收的水分,透過蒸騰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這對植物來說是一種浪費嗎?

  2.看圖說話,歸納蒸騰作用的自身意義。

  圖1為何剛游完泳上岸的人會覺得冷?

  圖2為何大樹底下好乘涼?

  圖3為何植物內的水是往高處流的?

  四、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迴圈

  1.觀察思考生物圈中的水迴圈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設問:

  ①不同環境(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中水之間是如何轉換運動的?

  ②如果沒有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迴圈還能進行嗎?

  ③生物圈中的水迴圈有什麼作用?

  ④為什麼說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綠色水庫?

  2.(根據綠色植物在水迴圈中的作用)想一想我們應該怎麼做?

  引導談談自己的感受,懂得愛護植物,保護森林,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

  家園。所以我們應該多植樹造林,還應該多節約用水等。

  五、課堂小結:說說你的收穫!

  六、課外作業

  1.學習指導2.課外實踐調查:當地水資源狀況、農田灌溉方式及建議。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迴圈

  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運輸結構 導管 (無機鹽)

  運輸方向 由下往上↑

  二、植物的蒸騰作用

  1.概念

  2.意義

  降溫

  拉力

  三、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迴圈

《生物圈》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②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

  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為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課前準備

  教師: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多媒體,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從而和地球作出對比;沒有條件的學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解,另外,還準備一個地球儀。

  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太陽系中各大星球的資料。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學生觀看生動的課件,然後根據自己在課下收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太陽系中各星球的狀況。

  ②學生們根據自己手中的地球儀,討論生物圈的範圍,然後總結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師透過展示課件,把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師事先讓學生們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範圍

  ①學生分組開展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確的語言說出生物圈的範圍。

  ②學生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評比最具創造獎若干名,日後進行一次模型比賽。

  ①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競賽。

  ②教師佈置學生設計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①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利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後總結出結果。

  ②學生分別扮演動物和植物在各個星球上的生活狀況,表現出它們對食物、水、氧氣的依賴。

  教師佈置學生扮演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課下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生物圈》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能舉例說出生物圈能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2.透過本節的教學,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透過小組討論和研究活動,繼續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透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建立起: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課前準備:①教師:地球儀②學生: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師:出示地球儀,在無數顆星球中,地球作為一顆”藍色水球“懸掛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

  生:觀看發言

  師: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討論回答)

  師: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的範圍的。現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這個範圍起個名字,你們認為應該起什麼名字好呢?引出課題--生物圈

  二、師生互動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師引導閱讀課文,歸納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並且相互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範圍

  A、生對照提綱閱讀課文理解:

  1.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

  4.各圈層生活哪些生物?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個部分的生物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截然分開的嗎?7、人類的“立足點”。

  B、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入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條件。觀察書中的六幅圖片並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觀察書中12頁)向日葵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師:現在,請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隻小白兔,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生:(分組扮演角色)

  三、小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我們人類也是生物圈的成員之一,但是人類掌握著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人類憑藉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各個圈層起到破壞作用。這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教學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可多處運用角色扮演的教

  學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中,可兩次應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環境: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讓學生扮演兩種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證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從環境和生物兩方面進行前後呼應,緊扣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2.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喜歡模仿,願意表演,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

  3.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瞭解。

  4.由於現代科學教育,越來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為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5.教育作為實現人的社會化過程,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於對社會、自然的關心,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巧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生物圈》教學設計4

  一、分析教材

  這是一節七年級的生物課。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生物的生存、延續和發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旨在使學生認識到“家”中有很多成員,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人類的迫切願望,加強環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環境意識,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現狀,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觀念,並使學生的行為與環境相和諧,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分析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雖然沒有學過生物學知識,但他們從小學的《自然》及生活中的電視節目中已瞭解了許多生物學的知識。他們能說出各種各樣生物的名稱、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沒有構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環境”的整體體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七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要求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但樂於觀察、分析圖片,自己動手做實驗等能表現他們的活力。

  七年級的學生不喜歡、不滿足簡單的教材裡的圖畫、文字,他們喜歡講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佈置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以活動教學方式為主,透過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力求在整個教學中體現出“三維”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生物圈,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應該積極、主動認識並保護這個家;

  2。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發表的見解。

  (二)能力

  1。 使學生初步具有蒐集、處理圖文資料,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2。 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 培養學生合作討論問題,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知識

  1。 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2。 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 嘗試蒐集和分析資料;

  4。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匯入課題。

  1。 播放歌曲《大中國》,教師和學生齊唱。

  [讓學生體會到家的溫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同時我們全世界人民還生活在一個比中國還大的家,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這個家的名字。

  [讓學生對生物圈有個初步的理性認識。]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層)──一張薄紙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這個家嗎?

  4。 引入課題:生物圈。

  [使學生在一種輕鬆而又好奇的氛圍中愉快地進入角色,開始本課的學習。]

  (二)學生透過討論、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學習新知。

  1。 生物圈的範圍。

  (1)說一說: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證一證:閱讀教材第11、12頁“生物圈的範圍”,看看科學家的觀點是否與自己的相同。

  [給學生自由發言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提出問題:透過驗證,哪些同學的觀點和科學家的一樣,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嗎?

  引導學生概括出:以海平面為標準劃分,向上可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約10千米的深處,整個厚度約為20千米。

  提出問題:在這個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並做彙報表演。

  [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進行交流活動(一般前後四個學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如有利於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表演結束,學生概括出:

  (3)由此介紹: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開的嗎?

  [讓學生自己先猜想,再舉例說明,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想象的科學精神。]

  結論:不是。

  (4)設疑:為什麼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沒有呢?

  2。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1)討論:學生分成6大組(確定1人為組長,及時、準確記錄該小組成員活動情況,以作學期成績參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比較教材第12、13頁的6幅圖片。

  [分組討論,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學習能力。]

  討論題:

  ①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麼?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麼異同?

  ③為什麼乾旱會使糧食嚴重減產?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觀察、比較和綜合歸納的能力。]

  p; (2)彙報結果:以組間競賽形式,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說出該組討論的結果,其他組成員和教師作評委,對各組的作答給予適時的、恰當的評價。

  [透過競爭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注重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方式和應用。]

  (3)小結:

  討論1:向日葵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

  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討論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陸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討論3:因為植物的生長需要水,沒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長,所以乾旱會使糧食減產。

  (4)質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

  (實物投影)投影學生蒐集的多種資料,有文字的、有圖片的……

  ②如何獲得和分析這些資料?

  引導學生回憶、並結合教材第12頁紅框中內容,掌握有關蒐集和分析資料的知識後小結:

  資料形式:文字、圖片、資料、音像資料等。

  對資料處理:整理並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發現探索的線索。

  [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和時間,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5)小結: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是一樣的,這些條件包括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6)知識遷移:任舉一種熟悉的生物,說說它的生存也必須具備這些條件嗎。

  [遵循鞏固性原則。]

  3。 總結。

  (1)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本節所學的知識點。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學生小結本節主要知識及學習活動,養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並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讓學生設計一道題,儘量把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進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設計了類似的題目:下列條件是該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則填“—”,問其他哪一個學生願意表現一下?(學生爭著回答。)

  [讓學生大膽創新,改變以往教師考學生的方式,自己設計題目考自己,在提高創新能力的同時,也使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這些條件一旦改變或不足時,對生物有沒有影響?生活在這個生物圈中的生物會不會對生物圈造成影響?

  [培養學生虛心提問,學無止境的意識,併為下節課或以後的學習做鋪墊。]

  4。 鞏固練習。

  (1)你會填嗎?

  (2)我來試一試。

  我們在養花的過程中,經常給花鬆土、施肥、澆水、放在陽光下,天氣冷了,還要把花搬到屋裡

  ,而且一般一個花盆只栽一種植物,這體現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與上述順序相對應,分別是( )

  ①陽光②水③空氣④營養物質

  ⑤適宜的溫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間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體現“STS”的教學模式,將所學的內容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生物學習在生活中的應用。]

  (3)課後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內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條件改變或不能滿足時,生物是否還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請蒐集資料說明你的觀點。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學反思

  本設計中匯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只是一首簡單、普通的歌曲卻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了,使他們愉快輕鬆地進入本節知識的學習。對於知識點的學習,採用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也是本設計的較成功之處。

  讓學生學完知識,自己編一道題考一考其他的同學,並將編好的題目寫在預先準備的紙上,以便實物投影展示,“考”時由編題者當“主考官”,學生自願參與,“被考者”的回答正確與否,主要由編題者確認,對於較難的問題可以採取集體討論方式來解決。這樣,讓學生編題互問互檢,注重學生間相互評價方式的應用,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實施開放式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培養落到實處。

  需要反思的是:1。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生物是一門新學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學生尚未進入正軌,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討論風氣、合作精神,出現了課堂氣氛鬆散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從這一方面狠抓學生,分組時採取責任制,責任到人,做到“組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後的教學過程要認真解讀、努力鑽研新大綱、新課程標準,儘量達到高的要求。

《生物圈》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夠描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生物圈。

  2、瞭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透過上臺交流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對生物圈是一個整體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地球的情感;透過對個人、本地區、整個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破壞的討論,培養學生愛護生物、愛護環境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生分析總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方法】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討論。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對照提綱,分小組調查和收集資料

  提綱: 1、本地有哪些生態系統?你還知道哪些生態系統?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許多事,可以透過複雜的途徑影響生物圈,試舉例說明,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3、本地有哪些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生態系統破壞的事例?這給本地帶來了什麼樣的危害?

  4、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壞?(可用圖片或文字資料說明)

  5、本地將正在或將要採取何種措施來保護環境?

  6、從愛護環境,保護生物圈的角度出發,我們每個人應該怎麼做?

  二、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什麼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哪些部分組成?

  2、你認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本地有哪些生態系統?

  (二)新授

  1、各小組抽籤介紹七種生態系統。

  (結合生態系統的組成,談談該生態系統的特點,如:主要的植物和動物種類。)

  2、小組討論交流

  各生態系統是否相互獨立,互不相干呢?

  (1) 書本P30頁資料分析

  (2) 分別從三個方面:非生物成分(陽光、水、空氣)、生態系統所處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態系統為中心分析)、各生態系統的植物和動物分析,找出他們的聯絡。

  得出結論: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課前準備資料的整合與交流

  生態系統被破壞之後能不能得到恢復?(能,靠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但當遭到嚴重的破壞之後就無法恢復了,對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壞是什麼?(人類的活動)那麼: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許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導致生態系統遭破壞的人類活動事例?這給本地帶來了什麼危害?

  (3)人類還有哪些活動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麼樣的嚴重的後果?

  (可以口頭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圖片資料展示)

  針對這種現狀,人類的有些活動已經嚴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們人類

《生物圈》教學設計6

  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圈中有哪些價值。

  明確人類怎樣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整理能力。

  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學。

  教學準備:設計相關的題目。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二、指導學習。

  (一)、人類的生存依賴於生物圈

  1、舉出幾種生活用品來自哪裡?與生物圈有什麼聯絡?

  2、總結生物圈有哪些價值?

  (二)、人類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

  1、自然資源根據是否再生如何分?試舉例。

  2、怎樣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小結

  內容見課本。

  四、拓展延伸

  1、面對全球的能源危機,我們應如何做?

  2、亂砍亂伐帶來哪些危害?

  3、找找身邊破壞資源的現象。

  教學反思: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考慮屬於自學範疇,引導學生學習歸納,所用的時間稍長,同時延伸的內容有些片面,作業儘量設計成填空、選擇題。讓學生更明確答題的目標。

【《生物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