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牧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牧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牧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牧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翻譯

  遠遠地看見牧童騎著牛緩緩地在前村走過,輕風隔著田壟送來陣陣牧笛聲。

  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閒自在。

  註釋

  隴:通“壟”,田壟。

  長安:唐代京城。

  機關用盡:用盡心機。

  賞析

  這是一首饒有理趣,借題發揮的警世詩。前兩句描寫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畫。牧童騎著牛兒,從前村慢慢走過;吹著笛兒,笛聲在田間隨風飄悠。“騎牛”與“吹笛”,生動地描摹出牧童灑脫的形象、悠閒的心情:同時,詩人把牧童放在“村”與“岸”的背景上,使畫面境界外闊,顯得“野”味濃郁。

  後兩句即事論理,拉出逐利爭名、機關算盡的“長安名利客”與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場上爭名逐利的庸人,費盡心機,其實不如牧童自在快樂啊!在一貶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賞、不與俗流合汙的心態,同時也在讚美牧童。

  該《牧童詩》與《紅樓夢》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悠閒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歸,不愁食衣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飄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過是文人學士們的“空想”之一。

牧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2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翻譯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賞析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裡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讚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這裡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不脫蓑衣臥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閒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迴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慾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鐘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牧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相關文章: